情境教学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

2023-11-26

情境教学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选取一些精当的、贴近学生认知的历史微主题,开展历史神入教学。教学时需循循善诱,让学生发挥历史想象,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历史,对历史人物感同身受,以期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历史微主题历史神入教学课堂教学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一些宏大叙事,展现出一段宏大主题,这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在宏大叙事之余,精心选择一些历史微主题,开展规模微小、内涵精致的专门话题教学,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理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基于历史微主题教学,辅之以历史神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升华学生的情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到底如何在历史微主题的基础上开展历史神入教学呢?教师需要不断整合历史微主题教学元素,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提升,在教学路径、培养模式和学生成长要素等方面进行主题研究,进而形成教学资源与育人功能的良性互动。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该着重从历史微主题的选取上面做文章,在历史神入教学过程中花功夫,力图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主题选取策略:贴近学生

历史微主题教学,就是在相关主题引领下,以一定的时空脉络、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地点等方式开展的短平快的专题教学。如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历史微主题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与历史的宏大叙事不同,教师尽量选取一些容易让学生引起共鸣的历史微主题,如果过程和方法使用恰当,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东晋十六国的历史纷繁复杂,朝代与国家变化频繁,学生单单记住这些名称,就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提不起精神,甚至昏昏欲睡。这就需要教师寻求一个突破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抓住了祖逖这个人物,开展微主题教学。教师首先引入“闻鸡起舞”的故事,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讲讲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学生大都知道是激励人即时奋起,但是却无深刻感受。教师可以向学生娓娓道来:祖逖与刘琨同床而卧,祖逖半夜听到鸡叫,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然后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这个故事的梗概学生大致也清楚,但对于主人公为什么要奋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东晋十六国的形势。当时北方大乱,战争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因此祖逖怀着一腔忧国忧民的坚定意志,试图东晋政权完成北伐大业。面对重重阻力,祖逖矢志不改,据《晋书·祖逖传》记载:“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然而祖逖没有能够改变历史,最终忧愤而死。

这是一段悲壮的故事,教师可以引述杜甫吟诵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过程中,闻鸡起舞的故事,也是孩子们容易理解并且愿意仿效的故事,击楫中流,更是让每一个学生为之动容。这样的历史微主题是贴近学生的,教师如果讲述得当,便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过程引导策略:循循善诱

基于微主题的历史神入教学需要教师以各种小型的历史知识点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改变传统的单维度灌输知识的方式,通过多媒体现代技术等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为鲜活的历史发展情境,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信息。学生可以置身于历史事件的具体场景中去体会历史,让学生插上历史想象的翅膀,灵动的、生动活泼的去感悟历史,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通过大量的尝试,完全可以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模式,以期发挥更大的效益。

在利用历史微主题开展历史神入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历史情境,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知识点时,由于缺少了政治史的惊心动魄,学生往往意兴阑珊。笔者抓住了家乡江苏南通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张謇,选取了张謇弃官从商,兴办实业的这样一段人生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微主题教学时,首先可以介绍张謇的第一个身份——清末状元。张謇从小苦读诗书,其科考生涯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功成名就,在他42岁的时候终于考中状元。一朝成名天下知,张謇以后的人生完全可以在官場上混得风生水起,以此作为敲门砖,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张謇能够以“舍身喂虎”的精神,毅然决然地弃官从商,兴办实业,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师可以设问,是什么促使张謇的这一转变?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作适当延伸:甲午战败的消息使得张謇痛哭流涕,《马关条约》的内容之一就是日本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张謇等人认为,中国人也应该励精图治,尽快开办一批民族工业,以期与日本竞争。由此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认识到促使张謇转变的原因正是民族危机。紧接着教师再设问,这体现了张謇怎样的情怀?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回答出来的,正是浓浓的爱国情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得张謇做出了伟大的人生抉择。

教师可以进一步论述,张謇的理想是“父教育而母实业”,在实业稍稍取得成就之时,就开创了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如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私立南通师范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伶工学社、第一所盲哑学校——南通狼山盲哑学校、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第一所水利学校——河海水利专门学校。张謇还有一颗大爱之心,兴办了一系列的慈善事业,甚至经常卖字,为教育和慈善事业筹款。教师在讲述张謇的时候可以引述他的一段论述:“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这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箴言是何其一致,学生深深地被张謇的社会责任感感动了。教师趁热打铁,继续向学生讲述: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习近平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习近平评价张謇的语句可以投影出来,让学生去朗读,让学生感受张謇作为民族企业家楷模的贡献与担当。正是这样的循循善诱,让学生有了深刻体会,从而达到历史微主题的教学效果。

三、高潮升华策略:感同身受

立德树人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利用历史微主题进行历史神入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选取的历史微主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神入历史。在心理学定义上,“神入”是指“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在历史学科中,“神入”是指“历史研究者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理解历史”[1]。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历史,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在讲授抗日战争过程中,对于“一二九运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如今同学们安静地在教室里学习生活,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甚至感受不到幸福。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神入到那段不平静的岁月,让时光倒退80多年,当时的华北学生还能安静地学习吗?当时有人叹道:“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教师试问:“为什么当时的学生不能平静地读书呢?”学生通过课本知识可以知道是日本的步步侵略,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又将侵略的魔爪指向华北,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引述《毕业歌》中的歌词:“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这种情况,学生们忍痛抛下课本,走上街头,与国民政府的对日妥协政策进行了坚决斗争。通过这样的场景神入历史,就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一二九运动期间华北甚至家乡南通学生的时空境遇。当学生徜徉其中的时候,教师进一步设问:“当时学生的最大期盼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有人说“有一张平静的书桌”,有人说“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有人说“中华民族能够重新崛起”。教师请学生们想一想这些企盼在今日的中国有没有实现呢?学生这才猛然发现,他们的期盼在我们这里都已经成为现实。此时此刻,将心比心,我们有理由不奋发向上吗?教师再一次引述《毕业歌》歌词:“我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这样的历史神入教学是有意义的,教育的功能是极其强大的,立德树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师在进行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时,可以利用历史文物、建筑、遗址及工艺品等方面的文字、圖片、视频、实物资料等,开发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从而提升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过程中,乡土历史资源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资源可以让学生触碰历史,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认知。笔者就讲述了家乡南通学生的抗争情况[2]:“1935年12月23日,南通中等以上学校组织的学生救国联合会成立。3000多名学生沿途演讲,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高呼口号。南通城里工商界纷纷支持学生们的正义行动,工厂罢工,商店罢市,学校罢课,到处集会。”这样一下子就在历史空间上与学生大大拉近了。教师组织历史神入教学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多维度地创设鲜活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历史想象,开启历史“神入”的过程,丰富历史神入教学过程的方式和内涵,让学生灵活应用历史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感悟历史真谛。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教师在进行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历史微主题的精心选取问题,其核心要义是要贴近学生。在利用历史微主题进行历史神入教学过程中,务必做到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而要将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需要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神入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那一方时空,发挥学生的历史想象,对历史人物的处境感同身受,以期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士祥.神入历史与理解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以历史故事的教学价值为例[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6):6-13.

[2]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共南通地方史简明读本[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本文是笔者参加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初中历史微主题教学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E-c/202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情境教学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学素质教育的普及以及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不断融合,使得初中历史教学所依赖的方式和方法得到了重大的创新和改革。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价值。但是,对于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能够发挥的价值和作用以及作用发挥的有效机制的认识和理解并不全面,这也就使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如何有效发挥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以促进该教学法的效用最大化。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价值;路径

一、 前言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注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社会化,强调教育服务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和落脚点。而在中学教学中,历史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历史知识和现象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来强化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积淀,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点的单纯记忆,更多的是想从来龙去脉方面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发展情况。这也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受到了较大的挑战,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演绎需要借助音频、视频和场景来进行再现式的演绎或者讲解。有鉴于此,一些情境教学法便被引入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或者现场的演绎来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及相关素养的认识和提高,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概述

具体针对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在课程开展中引入或者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历史场景,以此来展示历史内容发展的情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强化历史观念,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简单来说,情境教学法就是借助对一些历史情境的再现来帮助学习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唯物史观,能够从历史事件背后学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对自身成长发展的启发。

但是与其他教学科目的情境教学法相区别的是历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开展,所设置的情境要在客观历史发展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设计,不能够将那些虚假的内容或者信息借助历史情境来对学生进行过多的讲解。这也是出于历史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所提出的。

三、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恰当应用既符合学生对历史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需要,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一种从教学实踐中发展出来的适应历史教学需要的科学方法。具体来说,情境教学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让学生自己挖掘好奇心和兴趣,并在这种心态下去发挥自己的求知行为,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够将学习长期持久地保持下去。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能够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展示、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逐渐认清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增强历史教学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讲《三国鼎立》时,通过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摘出来放到课堂上,通过生动的故事强化学生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而这也逐渐地勾起了学生对于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好奇心,使其对历史学习抱有更大的兴趣。

(二) 情境教学法能够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背后所蕴含的规律的认识

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的学习和思考来启发学生的人类发展规律,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时候,借助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完成相应的历史教学任务,更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内容,并尝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讲解西安事变时,可以通过相关联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及各党派力量之间谈判与博弈来演绎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性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等规律。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启发其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 情境教学法能够强化学生相关学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就是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并通过学习来思考这些知识所能够产生的价值,最重要的是指导其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和展示能够让学生以“是什么”“为什么”的视角来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最终再尝试性地探索“如果是我在这样的情境中,会怎么办”,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链条。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使得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路径

既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此有效,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其恰当地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呢?事实上,这也是当下我们进行历史课程改革和探索的重点课题。下面就结合相关的研究来探讨一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路径。

(一)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从本质上来说,情境教学法只是我们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要牢记情境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开展相关情境设置之前,要先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让学生课前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对于某一情境首先有一个自己的认识。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要设计的巧妙,含而不露,如果在开展情境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对问题的答案有了清醒的认识,情境已经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那么也就没有开展这一教学的需要了。

例如,在讲述毛主席论持久战这一思想理论形成的时候,可以先将相关的零碎的历史背景内容进行提示,让学生先自己思考(比如,如果当时是自己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该采取如何的措施来加以应对,等等),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手段将这一思想形成的过程进行动态化的演绎,从而突出了论持久战思想的创造性和建设性意义。

(二) 创设互动情境,挖掘学生潜力

情境教学法的另一个妙用就是能够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情境之中,通过设身处地的角色演绎来强化其对历史知识和人物心态的感悟。在开展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人物角色供学生来扮演,这样一方面发挥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历史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好奇心。同时,学生通过言语表达、模仿、思考等能力的体验,进一步收获学习的真谛,并在其中实现了智力的自我开展。

例如,教师在讲解《解放奴隶宣言》这一内容时,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斗争来强化学生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这一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 转换课堂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与强化。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法时可以将情境的设置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我激发潜力,并在活动中勇于承担重要的角色,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创新、管理和協调等能力,使其能够在历史课堂上收获知识以外的内容。

(四) 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反馈

教学方法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效果,而对于情境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真正达到的效果,我们往往并没有过多地重视,这样就导致教学方法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优化改进措施并没有真正地被挖掘出来,情境教学法促进教学效果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因此,在情境教学法教学以后,一定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跟踪和听取学生的反馈,看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来强化历史教学的效果,在以后开展类似的活动时加以改进和优化,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教学闭环,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当然,获得教学效果反馈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更直接的就是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例如,在课堂结束后采用“同学们觉得这堂课怎么样呢?”“大家是否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呢?”等问题来鼓励和听取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建议。

五、 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是教育教学技术条件不断完善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通过特定的情境设置、演绎和思考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归类的学习与认知提高到新的层次,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勇于尝试,善于总结,实现历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娜.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5).

[2]车武一.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情境教学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3篇

1 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1 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疑是思之源, 有了疑问学生就有了思考的内驱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或富有悬念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悬念型的问题情境: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一张纸, 指导学生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 把裁后的两等份纸叠起来再进行两等分, 如此下去, 第43次后所有裁后的纸叠在一起的厚度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大概只有0.06毫米左右,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大约是385000千米, 同学们你相信这样的结论吗?学生很是好奇, 纷纷动手做起来并不时的进行讨论。学生感觉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教师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即有理数的乘方。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再如教学“求代数式的值”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 让学生见证教师的神奇。教师先对学生说:你们随便想一个数, 用你想的数乘以3后加上8, 然后把所得结果乘以2减去16, 你只需告诉我最后的结果, 我能在一秒钟内说出你所想的数。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迫切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当老师说出化简后的代数式时, 学生会认识到化简代数式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2 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数学学习注重实践, 教学中要把情境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教师可以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已经储存了角的概念、三角形的概念、内错角等的知识, 教师要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不明显, 学生很难想到要研究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教学前先让学生温习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没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会引出很多结果, 学生可能会对两角之和与第三个角的大小作对比, 或者角与角的相等与不相等作对比等。学生还不会明确的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任意画直角、钝角或锐角三角形, 再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有没有什么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测量、计算, 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大都在180°左右。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测量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但结果基本上都在180°左右, 是不是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样的规律呢?为了证实, 请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 再拼在一起, 看看结果会怎样?学生想了不同的方法, 纷纷动手操作, 完成实验后学生会发现三内角拼在一起会成为一个平角。这样学生在操作中, 不仅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还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3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要应用于生活。因此, 初中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的联系起来, 创设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开启学生思维,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结合学生基本上都玩过跷跷板的经历, 可以创设情境:小红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公园, 三人想玩跷跷板, 爸爸体重是80千克, 自己坐在一端;妈妈体重50千克, 小红和妈妈一起坐在另一端, 但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 小红又拿过来一个重10千克的哑铃, 结果, 爸爸被高高翘起, 小红和妈妈着地。请思考小红的体重范围大概是多少?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能让学生认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满足两个不等式, 在对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抽象出不等式, 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从而深入理解不等式组的意义。

1.4 借助数学故事、历史问题创设情境

初中生活泼好动, 他们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故事富有知识性与趣味性,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故事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开启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古印度的一位国王, 非常喜欢下棋, 为了找到下棋高手, 曾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高手并承诺:谁能战胜国王, 国王就满足谁一个要求。很多人都前来尝试, 后来一个僧人战胜了国王, 国王问他有什么要求。他就让国王在棋盘上放麦粒, 第一格放1粒, 第二格放2粒, 第三格放4粒, 然后放8粒, 16粒, 32粒等, 一直放到第64格, 他只要棋盘上的麦粒。国王很是高兴, 觉得这个僧人有点傻, 只要这么一点麦粒。僧人说恐怕我的要求您一下子满足不了。那国王能不能满足僧人的要求呢?答案肯定是不能的, 一位加在一起棋盘上所放的麦粒重量大概为1800亿吨。学生很是好奇, 怎么会这么多, 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在学生疑问中, 很自然地进入“有理数的乘方”教学。

1.5 设计游戏创设情境

初中生喜欢游戏, 很容易参与到其中。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认识事件的可能性”时,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判断一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方法, 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设计“我们组最棒”的竞争性游戏:请各组 (小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搭配) 结合身边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事件, 再请其他小组回答该事件会不会发生, 如果回答正确再继续回答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回答正确的小组将获得一份奖励, 如果回答错误则出题方获得相应奖励。最后看看哪一组获得的奖励做多, 评出最棒的小组。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学生思维, 从而设计出很多富有意义的事件。

2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创设是否适当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良好的数学情境能使课堂更加精彩,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并不是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还存在一些误区, 这就要求我们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一些问题。

2.1 注重有效性

情境有效性是说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创设情境时首先要做的是考虑情境是否有效。如教学“勾股定理”时, 有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两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4、5;5、12、13, 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并推出任意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创设情境, 学生无法经历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 体会不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完不成预期的目标, 因此是无效情境。

2.2 注重发展性

情境创设的发展性是说情境应具有促进学生继续学习、深入学习的作用, 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因此教学情境创设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提出当前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同时又含有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 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我们都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发展性,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情境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 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缺乏学习的热情。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情境教学能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正是激励、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方法

参考文献

[1] 钟文琴.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8) .

情境教学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4篇

1 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 带入大自然, 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 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 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 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事物是学生最熟悉的事物, 当学生不能很快理解某类事理、某种现象, 思维受到阻塞时, 利用生活中的情境, 让学生去联想、去探寻, 常常会收到快捷的成效。如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 我曾依据有关郑成功的历史资料, 插入他晚年向往祖国大陆的情景:郑成功率领大军, 打败荷兰殖民者, 收复祖国宝岛台湾后, 日夜思念祖国大陆, 在晚年身患重病期间, 还天天挣扎起床, 扶杖登上点将台, 拿着千里镜, 深情地隔海瞭望祖国大陆壮丽河山, 倾注着他怀念祖国大陆同胞的真挚感情。后来台湾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在台中县铁砧山, 建立一座郑成功塑像, 塑像面向大海, 遥望大陆, 寄托着台湾人民一心与大陆统一的强烈愿望。插入这段简短小故事, 不仅把郑成功的英雄形象又升华一步, 给学生留下兴味浓厚、刻骨铭心的印象, 更可紧密联系当前国家关于“一国两制”, 力争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完成祖国统一壮举的大政方针, 对学生必定能产生强有力的感召作用, 并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 音乐渲染情境, 图画再现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 也是强烈的,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 塑造出音乐形象, 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 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 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在讲述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时, 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 在音乐和图文背景中讲述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实践、过程、成果等。音乐和图画独特的感染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和意境, 学生情绪高昂, 讨论激烈。白居易说:“感染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引起共鸣, 本节课自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用音乐渲染情境, 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 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3 表演体会情境

皮亚杰说过:“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 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 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需求, 就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 有的时候为学生创设一个表演的教学情境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更有利于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 进入角色理解文中历史事件的意义, 设身处地的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及思考历史的内涵。利用历史故事本身具备的戏剧性, 创设一个表演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历史和人物。

4 语言描述情境

用语言组织教学是最基本且常用的教学形式, 教师利用富有内涵、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所创设的环境中, 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强学习的动力。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是对其他情境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不能用真实场景、实物、多媒体演示情境时, 教师的语言描述无疑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有经验的教师能充分利用语言内涵丰富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可模仿伊藤博文的语气描述战争的起因及胜利者的骄横狂傲的神色, 加深学生对清政府软弱无能的认识。

的确, 用语言描绘情境确有其感染性和导向性, 学生因感官的兴奋, 主观感受得到强化, 可激起情感, 促使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另外, 教师的引导朗读、学生的感情朗读也是借助语言来再现情境, 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无声语言也是负载情感的大力士。无声语言也就是体态语言, 它包括面部表情、眼情、手势、肢体律动等。教师的体态语在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配合教师的语言, 强化情境的力度, 也可以独立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中撇开一些枯燥的术语和阐释, 用自己的手势、体态创设情境演示, 这样更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体态语的示范中, 教师要全身投入对历史的情感等方面有一个深度的理解, 化无形为有形, 运用体态语言去渲染、打动学生,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内涵。当然, 体态语言必须适度, 恰如其分, 不能过度夸张和渲染。

我认为, 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创设丰富的情境, 让学生在心中形成鲜明的画面。这样不仅能营造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 还能给学生的语言起到示范的作用, 可以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对历史的主观认识。

新课程再一次重申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要让他们乐于学, 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实践证明, 课堂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表现的心理特征, 紧密结合历史课的特点,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努力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激发孩子们的情感, 产生共鸣,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历史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历史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正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由此可见历史的重要性。在高中阶段,历史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让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更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供指引。实践调查研究表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以史为趣。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景教学;策略

近些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对于历史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高中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如何让高中历史课堂富有生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通过构建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站在客观的角度深入了解历史。

一、创设影视情景,直观历史

创设影视情景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将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关于中国历史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时代改革的艰难历程和中国面对侵略时的惨痛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纪录片。如关于圆明园毁灭的纪录片,促使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印象,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接下来的历史教学做了铺垫。这样,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感,有效地提升了历史教学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景,综合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更加具有主体意识,心智得到发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历史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历史,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预设作业提出问题。如:孙中山为什么之前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的思想?帝国主义为什么没有支持孙中山?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革命胜利的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如何判断?三民主义有哪些弊端?新三民主义因为何种原因而诞生?让学生带着疑问复习本节课知识点,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预习课文,有利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提出种种问题,对辛亥革命进行思考和了解,从正反两方面、主客观的角度对辛亥革命进行更加完整的评价。教师要针对学生思考问题时的不足,进行指导和改正,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使其辩证地看待历史上的每一个问题,为以后的历史课程学习做铺垫。

三、充分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境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多媒体逐渐被应用于教学全过程。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教具,它能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将历史现实以音频、视频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眼前,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烘托一种历史教学氛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学习历史。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快乐学习。例如,在教学《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大国崛起》中关于工业革命的片段,以视频的形式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待学生观看完片段后,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如:工业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出现的标志是什么?通过多媒体还原工业革命场景,以提问的方式集中学生注意力,二者完美结合,能将学生的历史学习推向高潮。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工业革命的时间轴,以及每个时间节点上都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四、以角色扮演为载体的情境教学

以角色扮演为载体的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邀请若干名学生,大家以小话剧的方式将历史中的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一个场景表演出来。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为例。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是高中历史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教师可以选择这个阶段中的某一个具体的事件(如武昌起义、黄冈起义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具体来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在人物扮演中解读历史人物

以黄冈起义为例,这是由孙中山派同盟会员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何子渊等发起的。教师可以尝试着结合影视作品,选择起义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段让学生扮演这几位关键的人物。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学生必须去了解角色本身,从其性格特点、对起义的态度、在起义中的表现、起义后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历史背景、分析事件原因的机会。在这样的人物扮演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在扮演中的言行举止侧面了解学生对人物的了解程度。假如学生在扮演时没有很好地突出角色的特点,或者学生在对事件片段进行处理时,没有突出片段的关键所在(如情绪的爆发点等),那么侧面说明学生对事件本身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师就可以借此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实际上,解读历史人物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站在客观、中立、科学的角度评议历史人物。

(二)在人物互动中了解人物关系

除了人物本身以外,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人类具有社群属性,人与人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也指出,世界具有普遍联系。因此,在以角色扮演为载体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人物互动中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保路运动为例,在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中,不仅有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所购买的股份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保路人士涉及的阶层多、范围广,清政府当时的所作所为损害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招致了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角色之间的碰撞,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理解这一场运动,认识到当时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

结束语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由于历史事件中有很多细节教材无法一一地体现,教师也无法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一一补充,这些没有提及的细节便可作为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的绝佳资源。

参考文献

[1]蘆哲.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设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张皓妍.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黄艳.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情境教学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文化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下和新课程的大力推动下,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情境教学法走进了历史课堂,通过情境的设定,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并融入到历史的情节中,更好地理解历史,感悟历史,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实践和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外广大教育者提供一些教学依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情境创设 应用实践 设计思路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意味着我国的教育由局限的、闭塞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全面的、开放的教育模式。特别是新课程颁布后,教师在教学上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情境教学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开发和应用的,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与教学内容进行“互动”,进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情节性比较强,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将情境教学引入到历史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还原历史事件,使学生在学习时犹如重温历史画面,这样能够使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记忆。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实践

1.利用实物展示,为学生创设情境

在高中历史内容中,涉及到比较多的历史文物展示,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通过文字描述来为学生讲解内容,学生很难直观的感受到文物的结构、形象等特点,即使有相关的参考图片也难以对文物有整体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搜集相关的文物仿品或者一些制作原料来为学生展示,从而创造实物情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物的形态、结构。比如,教师在讲授“青铜铸鼎”的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仿制的青铜制品,虽然学生清楚这不可能是文物,但是通过仿制品的展示,也能够使学生了解到青铜制品的形象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同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但是在多媒体引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时间和内容的选择,多媒体播放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左右,播放的内容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而且不能有過于暴力的内容,防止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3.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高中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具备较强的判断力和批判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设置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在讲解“戊戌变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束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很多人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同学们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脱离教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们会对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这种方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历史情境再现,为学生创建角色

最好的学习过程,就是能够亲身经历教学情境,深刻地体会教学内容的意义。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角色,使学生融入到历史事件中,进而感悟历史意义。比如,在讲授“梭伦改革”的内容时,先交代梭伦改革和梭伦个人背景,这也是为学生创设情境的基础,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背景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酝酿情绪,引发情感共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贵族与平民间矛盾不断激化的背景下,如果你是梭伦你会坚持改革吗?”根据问题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进入到角色中,站在梭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数学生会回答“会,因为当时的矛盾已经积蓄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改革,国内战争一触即发,后果不堪设想。”教师接着引导“那么该如何进行改革?”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从矛盾的源头开始改革,就是要调节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当然,如果在此期间有同学存在异议,教师也要认真的听取不同的意见并对其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这种情境模式比传统的灌输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情境教学的设计思路

为了能够使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高效性,教师在授课前必须理清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合理的设计教学课程。

1.明确情境教学的作用

情境教学是为历史教学而服务,在情境设计中要遵从历史的真实性同时要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采用合理的情境创设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创设方法,如对于情节性较强的采用影音视频创设情境、只需要有大概了解的采用图片创设情境,需要具有强烈感染氛围的采用音乐创设情境等。

3.掌握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才能够根据将教学与情境进行紧密的结合,使学生更快的投入到情境中。

4.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情境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相交相融,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情境的创设方法,既要满足教学要求又要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迎春.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2,(14):93.

[2]詹京花.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新课改哲学常识渗透论文范文下一篇:实验教学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