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下高中物理论文范文

2024-03-17

情境创设下高中物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历史教学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作为新课改提倡的有效教学方法,它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要创设和运用情境教学,需要教师灵活掌握情境教学的运用要求与时机,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创设情境,才能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从而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创设策略

引言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需要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情景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利用多媒体手段等教学方式来创设情境,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信息,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奠定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欲望,也能使學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运用情境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要求

(一)情境的设置要体现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由于许多历史事实或事件包含着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在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上,这样有力地突破教学难点。

(二)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相符合

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理解教学难点问题,如果情境的创设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就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三)既要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又要走出情境升华知识

教学情境是联系学生、教材知识、教师之间的桥梁,只有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会,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所学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利用历史资料创设情境

在教学历史的过程中,只有尽可能地给学生呈现一个完整的历史全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然而,由于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导致了学生只能通过一些珍贵的历史事件资料去窥探和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图片、视频等宝贵的历史资料,通过创设生动的多媒体情境,帮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历史真相,促使学生在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历史氛围中掌握知识,体会情感。

(二)利用历史人物创设情境

历史事件的核心是人物。历史人物把散乱的历史事件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有助于学生建构更加完整的历史体系。引导学生从不同历史事件出发,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对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大有帮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结合历史人物参与的不同历史事件来构建不同的历史情景,让学生从众多历史事件中抽象出更加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加深对历史人物内心情感的体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利用教学语言创设情境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是增强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的有效因素。因此,利用教学语言来创设历史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逼真、感人的历史场面,用语言来感染学生,是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历史情感,激发学生对历史产生情感共鸣的有效手段。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进行语言情境的设计,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创设历史情境,唤醒初中生内心的历史情感,培养初中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利用现代电教设备创设情境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视频、录音、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再现历史场景与情境、对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有极好的效果,能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尤其是计算机,有很好的模拟、写真效果。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历史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了课堂信息量;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6) :134.

[2]刘金玲.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 2013 (99) :46.

[3]朱文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636(6):91.

情境创设下高中物理论文范文第2篇

1 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 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但由于教学形式的局限性, 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 能符合学生的实际, 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 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 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在《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中, 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创设如下情境, 其中之一是这样的:学生食堂每顿饭的价格相同吗?相同品牌和质量的羽绒服价格相同吗?你是否参与过某些过季商品的甩卖?吃和穿是我们最平常的生活体验, 这里竟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这些情境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后, 总结出影响价格的因素, 将生活体验上升为经济理论。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情境、发展思维, 探究新知。

2 教学情境应设置带有针对性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 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 探求新知, 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 较多提出问题, 较少给以现成答案。例如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2009年世界跨国公司十强图表。然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说明了什么?

(2) 依据上表你是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的?

(3)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应该怎样参与经济全球化?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示下, 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 通过对比图表, 发现跨国公司多集中在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等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和张力的问题情境,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 则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 为学生留出更广的思维空间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政治课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只是一种提示和启发, 至于问题的答案, 应该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 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情境本身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 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这是不可取的。例如在《征税和纳税》这一教学内容中, 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王某和同学到某书店买书, 付款前, 王某和同学问售货员能否优惠一点, 售货员回答说, 不要发票就可以多优惠。所以王某和同学就没有要发票。然后请学生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由于从情境本身看不出明确答案, 因此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再让他们经过学习、讨论以后来回答, 问题的答案就不难得出。

4 创设教学情境应让学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是师生情感的交融、相通过程。教学中的师与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 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情境创设只有触及学生的情感和灵魂, 才能被真正接受。如在《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先列出科技工作者、导演、清洁工等10种职业, 如请学生为这些职业排序。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根据学生的排序, 教师要求学生反思:你为什么这样排序?你认可度高的劳动者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看待那些被忽视的劳动的?让学生在主要是由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求、感悟新知, 在这样一种情境创设中, 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 而且可以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学生在探究劳动者的地位和劳动的意义时, 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悄然变化。

5 教学情境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性

教学情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 如: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境、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社会热点列举等等, 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如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 一段关于两会的视频拉近了学生与政治生活的距离。讲授哲学时一则寓言故事激活思维, 增强对新知的理解与领悟。不论采取哪种形式, 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 都可以采用, 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

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永远是一个新颖话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也不断深入下去,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摘要: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 对于实现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重要影响。政治课堂中,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项常规教学工作, 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总结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方法。

情境创设下高中物理论文范文第3篇

1.1 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求知欲越高, 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 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 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2 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的严谨推理和演绎化证明是数学的特点和存在模式。因此传统的定理教学常常只注重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而对于定理的形成过程却一掠而过, 这种“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数学教学往往造成学生们的错觉:数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数学家们都是天才。因为我们的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家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所经历的艰苦漫长几海师范人学硕卜学位论义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的道路”。正如房子建造好了之后, 搬去一切脚手架, 使得人们错误地认为这个建筑物是“逻辑”地一个个房间建造出来的一样。学生虽然学了多年的数学, 但却对数学的精神始终未能把握, 妨碍了创造才能的发挥。

1.3 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学生是一个存在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决定了外在的影响包括教育影响必须通过他自己的选择一一内化—外化才能成为他们的知识、观念、才能、品德, 这个内部的心理转化过程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情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正是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与主动发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成长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2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

传统教学往往过分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权威控制和学生被动的一面, 忽视的恰恰是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而情境教学在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强调学生是有独立人格与意识、有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

2.2 认知与情意统一的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 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 学习活动也不能维持。

2.3 最近发展区原则

当创设的数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才能在己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 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 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形成“问题”意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2.4 开放性原则

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5 生活应用性原则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 可把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 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 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探索

3.1 以培养兴趣为前提, 诱发主动性

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 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的参与往往不是自发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 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召唤他们主动而乐意地接受知识的熏陶。

3.2 提供数学概念的直观模式

例如, 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时, 可以先给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 如立交桥, 河流与横跨河流的桥, 给学生以“异面”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物中的一对直线在位置关系中的共同属性, 从而得到异面直线的概念, 给出定义并画出图形。

3.3 用谜语、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的求和公式时, 常常讲下面的故事:相传古印度国王为了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提出奖赏的办法是:在国际象棋棋盘的64个方格中, 第一格放1颗麦粒, 第二格放2颗麦粒, 第三格放4颗麦粒, 依此类推, 每一格放的麦粒数都是前面一格的2倍, 一直放到第64格为止。将这些麦粒的总数奖给自己。国王很快地答应了, 但是后来一算, 不得了, 全国粮食中所有的麦粒都奖给他还不够。你帮他算算看, 这位发明者到底要了多少颗麦粒?这样引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迫切想要知道怎样去计算,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3.4 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悬念是指那些悬而未解的问题, 但比一般的问题更具有艺术魅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悬念心理具有巨大的潜在动力。在上新课时适当地引入悬念, 使学生处于一种“愤”、“徘”的状态, 能激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望和动机。

3.5 用直观演示展示数学原理

数学教育的实践表明, 直观的东西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一直比较稳定, 记忆得比较牢固。讲解有些概念, 可借助生动形象的直观模型、教具,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形成清晰的概念。

例如:在讲“数学归纳法”时, 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一些磁带盒, 标上序号, 按适当的距离规定的顺序, 横排于课桌上, 当把第一块推倒时, 其它的则一个接一个全部倒下;当把第四块推倒, 第五块及后面的则依次倒下;若抽去第五块, 仍推第四块, 则第六块及后面的不倒……这时,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从上面的实验中请大家归纳一下, 具备怎样的条件可以将磁带盒全部推倒呢?有了刚才的演示, 学生大都能回答正确。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刚才的游戏虽然很简单, 但它蕴涵着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数学归纳法。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 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大脑迅速处于兴奋的状态。

3.6 借助计算机技术变抽象为形象

传统的教具直观方便, 但也有其局限性, 它反映的图形大都是静态的, 容易掩盖极其重要的几何规律。计算机是数学情境设计的理想辅助工具。利用计算机技术创设数学情境, 可以用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 生动地描述各种复杂抽象的数学对象关系, 并配以色彩鲜艳的动画演示, 形象逼真地模拟各种轨迹的形成过程, 非常形象和易懂。

摘要:本课题主要研究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教学效果, 首先从高中生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谈起, 引入了创设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并着重探讨了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 江银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08.

情境创设下高中物理论文范文第4篇

“大自然是以数学的语言说话的。”生活中随处可看到数学的踪影。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见事或物引入课堂, 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 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并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总体目标之一。因而我们要善于挖掘和选取生活中的素材, 带进我们的数学课堂, 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

举例:在七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的6.3“实践与探索”教学中我创设这样的一个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情境。

据《北京日报》2002年5月16日报道:“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 0 0立方米, 仅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 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2。 (1) 问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 (2) 北京市一年漏掉的水, 相当于建一个自来水厂, 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至少有6×105个水龙头, 2×105个抽水马桶漏水。如果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 一个月能漏掉a立方米水, 一个抽水马桶一个月漏掉b立方米水, 那么一个月造成的水流失量是多少立方米? (用a, b的代数式表示) (3) 水资源透支是令人担忧, 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针对居民用水浪费现象, 北京市将制定居民用水标准。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超标部分加价收费。假如不超标的部分每方水价2.9元, 某楼房的三口之家某月用水1 2立方米, 交水费22元, 请你通过列方程求出北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为多少立方米?

这类数学情境用于数学教学,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从童话, 童谣或各类明星中选取素材, 创设情境

七年级的学生仍然喜欢听童话, 喜欢唱游童谣, 他们也崇拜心中的各类明星。如果这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喜闻乐见的, 热点关注的事或人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 学生会感到数学与他们是多么的亲近和自然。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很浓, 探索的欲望就会很强烈。因而根据不同的知识教学去挖掘这些有趣的素材也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1:在教七年级数学上册3.1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童谣引入的问题情境。

(放录音) 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 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

(1) 只青蛙, 1张嘴, 2只眼睛, 4条腿, 1声扑通跳下水。

(2) 只青蛙, 2张嘴, 4只眼睛, 8条腿, 2声扑通跳下水。

(3) 只青蛙, 3张嘴, 6只眼睛, 12条腿, 3声扑通跳下水。

(4) 只青蛙, 4张嘴, 8只眼睛, 16条腿, 4声扑通跳下水。

……

(学生会很自然地跟着录音愉快地唱起来)

问题:n只青蛙, n张嘴, ____只眼睛, ___条腿, _____声扑通跳下水。

以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作为问题, 趣味怏然。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规律性以及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和一般性。渗透“利用环境学习”的设计思想。

例2:在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新课引人的问题情境。

在屏幕上出现篮球明星姚明的两幅照片, 其中一幅是姚明两脚分开恰好成等腰三角形状的罚篮图, 并给出姚明的三项资料:身高2.2 6米, 体重公斤, 腿长约1.2米, 问题:你能根据姚明的资料知道他的步幅是多少吗?

这个问题一出现, 就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他们投入了积极的思考、猜测和讨论中。有的说他的步幅1.2米、有的说1.8米, 有的说2.1米, 这时老师就设置悬念, 告诉学生, 想要知道姚明的步幅, 学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后我们就知道了, 课引人很成功。

只要善于利用和发现, 明星效应也能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

3 从数学史话, 数学典故中选取素材, 创设情境

古今中外的数学史话, 数学典故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创设问题情境的丰富素材。这些史话、典故有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的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以此为背景创设的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更强烈, 解决问题后所获得的成功体验更深刻, 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

举例: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列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知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九章算术》的背景知识并以其中相关内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九章算术》是中国魏晋间伟大的数学家刘徽所注, 他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刘徽公元263年注《九章算术》, 他全面证明了《九章算术》的方法和公式, 在数学方法和数学理论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刘徽创造性的运用极限思想证明了圆面积公式及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刘徽以其对数学的杰出贡献, 当之无愧地成为公元3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

《九章算术》中其中有一章名为《方程》, 它阐明了联立方程的解法。目前使用的“方程”这个数学用语, 就是出自于此处, 这里记载着以下这类问题。

5头牛和2头牛的价格是10两黄金, 2头牛和5头羊的价格是8两黄金。问:牛和羊的价格各是多少?

另一章名为《盈不足》有这样一个问题:

有一伙人一起去买鸡。如果每人出9文钱, 就余下11文钱。如果每人出6文钱, 则还差16文钱。问人数与鸡价。

以我国古代数学史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而且还能很好的体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4 从教学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实验活动中创设情境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领悟才能理解并应用。数学活动可以是教学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实验活动、思考探索活动以及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等等。特别是教学游戏活动, 学生对此兴趣很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而动手操作活动会使的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 思维更加活跃,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学时利用直观形象具体的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因而创设此类的问题情境对数学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例1:在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的《可能还是确定》这一节时为了有助于学生更直接地理解生活中的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我在上课时设计了一个摸奖游戏。

事先, 在一个纸箱里装进10只大小一样的黄色乒乓球, 然后设计游戏规则 (在屏幕上出示) 是:箱子里装有大小相同的白色和黄色乒乓球各5个, 请参与者在箱子里摸球, 每人每次只能摸一球, 摸到白色球的为获胜者, 可获礼品一份!

这种摸奖游戏学生在商场的促销活动中经常见到, 而且乐于参与。把这种游戏活动情境搬到数学课堂上来玩, 学生兴趣极浓, 个个跃跃欲试。游戏开始后很多同学争相上来摸奖, 但一个个落空而回。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并没有人摸到白球, 这时台下有同学喊了起来“老师, 我们是绝对不可能摸到白球的, 因为箱子里根本没有白球, 全是黄球!”这时教师抓住这一句话因势利导让这位学生来检验他的猜测结果。紧跟着提出以下问题:

(1) 在装有10个黄球的箱子里摸到白球是_________。 (不可能的)

(2) 在装有10个黄球的箱子里每次一定能摸到____球。

学生讨论完上面两个问题后, 教师从箱子里取出5个黄色乒乓球, 放进5个白色球并和余下的5个黄球摇均匀, 此时教师伸手准备伸手摸球前提出问题。

(3) 同学们, 你能确定我摸到一定是什么颜色的球吗?

学生对这个问题已经很轻松了, 他们会说, 不能确定是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可能是黄球, 也可能是白球。至此, 游戏结束。同学们在有趣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已经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不可能性和必然性。接下来的内容已经很轻松了。

例2:在学习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以创设以下的动手操作实验情境。

现每位学生都已准备好长分别是4cm、5cm、7cm、9cm长的小塑料棒, 请同学们任意取3根小棒拼三角形, 思考你取到的小棒是否都能拼出三角形吗?如果不是, 哪些能拼成, 哪些不能, 为什么?并做好记录。

这样的一个情境,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去发现、体会、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比起传统教学过程中把这个性质直接生硬地传授给学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5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创设问情境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以展示优美的图像, 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直观的动画效果, 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工具。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数学教学情境、转换空间、展现思维过程等等, 它的图文并茂, 声像结合, 能动、能变形象直观的优点,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1:在学七年级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时为了展示生活中的大量轴对称的现象我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展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片 (图1) 。

等生活中的八大类的轴对称图片, 在学生欣赏完这些图片后向学生提问:我们看到的八大类的图片他们有什么共同特性?

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除了以上的Powerpoint外, 还有FLASH动画制作软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是“21世纪的动态几何”的《几何画板》, 是专门为几何图形教学服务的数学教学软件, 利用它可以创设很好的实验探究模式的问题情境, 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进行思考与协作, 提出自己的假设, 然后用它进行验证。此外还可以用几何画板自己做实验来发现一些规律何现象, 如实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等等。

显然以上提到的只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常见途径, 在我们的实际备课或者教学中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只要善于思考, 留心生活, 积极挖掘, 结合实际, 就会有很多的途径去创设符合知识要求的问题情境, 并应用于我们的数学课堂, 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效果, 为新课程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而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 (7~9年级) 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生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指出:“本学段的教学要结合具体地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事实证明,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能力, 发展心里品质的环境,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的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或者土壤中, 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 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 甚至是冲动。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 其实数学问题情境可以说是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关键在于怎样精心设置和有效利用它, 数学情境可以是一个日常生活现象, 一个命题、一个数学故事等。本文拟以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材内容为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探索一些新理念下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的常用途径。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问题情境,创设途径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搞)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孙杰远.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情境创设下高中物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文采取的是质的研究方法, 即通过课堂观察、教师的访谈以及对学生的访谈。因为只有透过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研究者必须能掌握被研究者个人的解释, 才能明了其行事动机;只有透过描述研究的场景, 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主体、导引出更深层的发现。

本着目的性抽样的原则我选取了林老师开的一节校内公开课, 因为这也是一节即将到市里开的一节优质课, 我预想它会有很多亮点, 可供我们学习。

2 研究过程

课堂环境:教室非常明亮, 布置得非常温馨, 学生非常轻松自在, 似乎期待着什么。

课堂剪影:情境: (幻灯展示) 钱师傅的烦恼。“一位司机钱师傅, 家有读书的儿子和下岗的妻子, 非常幸运地买彩票中了30万, 可烦恼也来了, 他想用这30万做投资但他不懂得投资。这时, 各位专家来了……”这时林老师用手指着第一组的学生:股票分析师来了。指着第二组:债券专家来了。指着第三组:保险推销员来了。指着第四组:你就是钱师傅, 你来选择你的投资。给大家十分钟组内讨论, 收集材料。

这时学生们都紧张得准备着, 他们讨论, 翻书, 找资料。有些学生在自己组内就开始轻声的争论起来。10分钟后, 学生各抒己见, 用了差不多的25分钟。同学们不断地在讨论中达到某些共识。这其中的许多答案都让们感到惊喜, 如有学生认为钱师傅应该买债券, 这样即可获得较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要支持国家建设, 人要懂得感恩等。在这过程中有同学说的比较好的时候, 林老师都会追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你是如何获得这知识的, 然后进行鼓励。最后10分钟林老师跟全班同学一起总结股票债券保险的含义意义等。

课后我对林老师以及几位学生进行访谈。林:“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树立理财观念, 投资观念, 如果简单的让学生明白股票债券保险的含义等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我设置了情境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在讨论中理解新的意义。”“当学生回答得好的时候, 我不会去简单的夸奖她, 那没多少意义, 我会问她如何获得这个知识, 然后才去夸奖她的做法。我想让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课外知识的获得以及独立思考这更重要。”“我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就如这节课, 我也准备了很久, 开始我并没有让他们分组讨论, 发现课堂就非常乱, 有的学生就东扯西拉。”学生:“我们非常喜欢林老师也非常喜欢他的课, 他让我们感到轻松他的课也经常给我们惊喜, 同时让我们有成就感。”“刚才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又紧张又兴奋, 我们觉得自己都是专家了。同时也让我们觉得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 我们应该多多关注。”等等。

分析:这节课看上去简单, 老师寥寥数语却很好得完成了三维目标, 课堂上没有多少提问学生却都在思考问题。老师有预设却留给学生意义生成的空间, 老师指定了学生讨论的范围却没限制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学生激动和兴奋的表情以及对林老师的喜欢说明了这节课的成功。我想这并不是偶然的, 这跟林老师创设的有效情境有很大的关系。从这节课中就创设情境方面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2.1 从宏观上看, 能否创设课堂的有效情境的关键是教师的人文情怀

教师的人文情怀体现为教师高度关切学生的未来命运和在学校所受到的各种待遇, 具有关怀他人利益的崇高“利他”精神和内在情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人道与人性、公正与关怀等伦理内涵。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善待学生, 真怀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全力维护学生各方面的利益, 并以“人性化”的方式去把握教育。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对教师的这些具体要求, 蕴涵着对教师人文情怀的素质期待。同样的, 我在与林老师的谈话中以及课堂的表现上都可以看出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林老师认为:“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树立理财观念, 投资观念, 如果简单的让学生明白股票债券保险的含义等没有任何意义。”当学生回答得好的时候, 我不会去简单的夸奖她, 那没多少意义, 我会问她如何获得这个知识, 然后才去夸奖她的做法。

2.2 从微观上, 创设有效的情境要做到:现实的、有聚焦的和整合的

2.2.1 现实的

即情境的生活化, 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这现实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 是紧跟时代步伐的现实。要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 因此, 我们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 应该呈现学生近距离接触的生活现实和感兴趣的话题。如本节课涉及到的钱师傅中奖后投资的烦恼, 这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或见到的事情, 这让学生觉得自己正在解决的是真问题, 是真的解决某些人的烦恼, 他们的思考和回答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2.2.2 有聚焦的

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既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但同时又是有界的问题;既有讨论的自由, 又需要有聚焦, 防止让自流代替自主, 这就要求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教师要尽量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和教材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同时, 问题要有指向性。防止使问题陷入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同时指定不同的组俩讨论不同的问题, 让问题聚焦在某个点上。情境创设还必须具有可行性, 让学生有东西思考, 有话好说, 因此情境创设时“原始的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课堂所无法容纳的, 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原始的真实”直接搬到课堂中, 有时是不可行的。这就需要从教与学的角度对原始的真实进行提取、重组、加工, 构建“人工的真实”。因而大多数情境的创设的素材最好是就地取材, 随手拈来, 既贴近学生, 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如钱师傅的选取来源与现实, 但又是加工过的现实, 如职业的选取、妻子的下岗和读书的儿子都是有针对性又使学生有东西可说。

3 研究反思

这节公开课的亮点很多, 我仅仅从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去思考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信度, 但就有效情境而言, 我给几个同事看讨论后都有同感。

摘要: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本人借一节公开课, 通过课堂的观察、执教者的反思、感想以及学生对课堂的反应来深入思考课堂教学情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情景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82.

情境创设下高中物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

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本课题的研究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课前预设情境,课内生成情境),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好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可以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优化课堂情境,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学生已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就从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为起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点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有三种关系:圆内、圆上、圆外。

问题2:怎样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可以用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当d>r时,点在圆外;当d=r时,点在圆上;当d

教师小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我们可以用圆心到点的距离d和半径r的数量关系来判定。

问题3:如果把一个点换成一条直线(用米尺表示一直线,与黑板上已画好的圆组合进行演示位置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同一平面内,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启发下,通过教具的演示,很快就能得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并得出其判定定理。以同样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的探究成功的体验将会更充分。

在这里,通过复习与新授知识相似的旧知识引入课题,既是情境的创设,又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有一个共同点的起点,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

例如,我在进行《多边形的外角和》这一课教学时,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敏在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上按逆时针方向跑步,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推广到一般情形。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幽默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的需要之中去,从而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情境教学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在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进行了真实的户外实际测量,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忘经常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角色,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稳步提高。至此我似乎感觉在情境教学的领域中找到了如何将素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各个层面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继续满怀信心地走下去。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尊重、赞赏、信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互相展示案例,改变了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真正形成了师生是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四、初步成效

1.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师生的思维量。由于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其中所含的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认识发生改变,进而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精神”。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引导好学生,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思维量。

2.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问题的设计逐步科学,教学板块清晰,情境设计能力逐步明显提高。通过研究,我们的教师不再“以本为本”,不再拘于课本上的情境,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有效的情境,能借助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的问题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数学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多元化。由于教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有意义的”,课后我们教师布置的一系列的实习作业使学生既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五、主要成果

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开设了20多堂研究课,课题组教学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六、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

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下阶段着重要解决的是:

1.教师对情境设计的科学性判断与评析、情境创设的原则掌握不准确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情境的研究与把握。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个性化设置情境;如何针对学生原知进行情境设计。

七、几点想法

1.学校课题的研究,只要立足于课堂主阵地,研究就一定有生命力。

2.学校课题研究的目标,应立足于师生两个方面——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

我们是年轻的,因此我们的做法和想法还比较肤浅;课题研究是年轻的,因此我们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存在。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相信最终成功属于我们!

上一篇:插件技术中软件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