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专业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7

思想品德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如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进而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要改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等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以提高教学实效作回报。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果较好。(作者单位:四川省安岳县驯龙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思想品德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块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老革命、军烈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等活动,使学生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总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粗暴。同时,我们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把思想品德课当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责编 张翼翔)

思想品德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思品 优化课堂 提高教学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虽然考试内容不再以教材内容为主,而是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教材仍然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中心。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包含了诸如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做人品格、法律常识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内容,能够对学生未来的为人处世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应以教材知识为主,通过介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以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权利义务平等的价值观,构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也能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初中生学习的动力是兴趣和爱好,所以教师应分析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方法。

1.采用分小组活动讨论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强化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提出教学问题,如事实案例,然后让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总结性观点,最后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并让其他小组参与评价。这种方式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每个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教师在总结学生思想结晶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升华知识。

2.讲解重点知识

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人们似乎已经不再重视应试能力,但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提高应试能力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想品德学科以道理性的知识为主,既不像学习语文那样需要背诵古诗文言,也不像学习数学那样需要记忆精确的公式,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快速抓住学习的重点,使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要想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如在教学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从中国近现代史、我国传统文化、基本国情以及公民基本义务等几方面入手,结合理论与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3.运用情境教学法

外国教育学家曾经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很大的差别,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一旦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就能对教学内容迅速作出反应,自觉地抓住学习的关键点,教学也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知识进行分类,了解哪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哪部分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再以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为基础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和探究教材内容,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五课关于诚信的内容时,教师设计情境再现活动,让学生完成“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排练与设计调动课堂气氛,同时又进行思考与讨论。这种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研究和讨论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完成“学、想、做”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渡。

三、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拓展延伸是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方法。因为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满足教学的全部需要,如果教师只着眼于教材内容,就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影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应加强利用课外资源,可以从报刊、电视新闻、网络媒体、视频节目等多种渠道来拓展教学内容,内容涉及名人榜样、法律案件、政治动态、国情国策、社会热点等诸多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整理和筛选信息,力求使拓展的方向与教学的知识紧密结合,以指导学生学会准确理解、恰当使用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使教学更加灵活多变。如在教学“国情透视”时,笔者先根据图片内容提出问题:“图片反映了我国国情的哪些方面?请进行总结性的文字说明;根据上述图片和收集的相关资料,谈谈我国发展存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然后,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研读图片材料,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最后,各小组发言,笔者进行补充及总结讨论结果,评比出“最佳小组”。

从与教材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拓展内容可以分为相关性拓展与延伸性拓展。所谓相关性拓展,是指课外资源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延伸的内容或是扩大了教材内容,或是加深了教材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延伸性拓展是指充实和丰富相对落后的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行延伸,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学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如钓鱼岛事件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优秀事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事件,帮助学生学会理性爱国,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林柳青

(浙江省温州市南浦小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殊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道德认识,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将会失去活力,将无法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有效性 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小学生日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综合学科,更是一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课程。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与其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割、息息相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其有效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只有依据学生的生活需要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生活,把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才能切实提升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而这样做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不拘泥于课堂,进而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那么,到底如何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实践和探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学与实践体验相契合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的好与坏,是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是要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相契合,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做到“我想说、我敢说”。在此基础上,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课本,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试做家务。其结果是学生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由此,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去讨论,怎样争取家庭中的实践机会,触如这样的实际问题很多。我教育学生要面对现实,想办法与家长沟通,再次,选择适合你的机会去试一试,就可能成功了,这样有了老师的鼓励,小组同学的建议,再去做就可能得到家长的认可。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认同,这是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基本原因,学生的一些正确、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现在的教学所给予学生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大家会对你有什么评价,这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自己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这样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作用。

3、结合实际,加强道德教育

当前,生活在城区的孩子中不少存在不爱劳动、甚至是好逸恶劳的倾向。我们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劳动的教育。告诉孩子们, 学习成绩好只是一个方面,养成爱劳动、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习惯和品质才是更为重要的。当然,如果这样的思想教育只是说教,显然缺乏说服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与劳动切身体会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创新,敢于进取。

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充斥这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现实社会中是终就被淘汰,落后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导行模式;由传统的说教单一式转变自主学习,这是在课程改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而来的,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明理,最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人格发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去思索,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自己进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学校还是最受欢迎的。

适当补充模式;随着社会、科学、人的认识,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发展着,对课本中的过时内容大胆舍去,对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尽最大的努力补偿。如每年各种节日的主题:上海世博会的举行、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楼——迪拜塔(818米),以及我国的国防、航天技术,我国的国际地位等,通过这些变化着、发展着的新鲜事物和现象,打开学生的视野,感受、吸收新知识新理念。时刻关心时事。

三、点燃激情,以情激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教学中教师要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具体做法可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四、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相应的情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利用课本中的图片、生活中的情景等制成多媒体课件, 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时,先简要介绍交通事故在现实生活频繁发生的现象,马上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交通事故的图片,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

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初步认识及做法, 也是致力于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尝试。事实已经并还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从育人的角度去认识、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下足苦功,精心创设情境,以情激趣,以境促情,才能真正打开儿童的心窗,让他们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逐步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2]《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3]叶 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思想品德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它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奠基作用。

为了正确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作用,通俗易懂地讲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政治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的,它贯穿于这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和质量。而举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教学中巧用事例,可以使比较抽象难懂的基本概念、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同时举例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一项教学艺术。为了更好地发挥举例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在举事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所举事例必须具有教育意义

学习思想品德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达到教育目的。因而在选择事例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事例材料本身的教育意义。有教育意义的正反事例要多举一些,而那些有负面影响的事例材料就不提。这就需要政治教师针对学生年龄及心理因素多加考虑。如某村的数百名村民在少数人的煽动下在当地中学校外操场上建了一座庙。学校先是与建庙者交涉,后又与村委会交涉,无济于事。庙建成了,一些学生受其影响,无心念书,甚至旷课看热闹。我们只能鼓励学生拿起法律武器来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而对于学校为什么会这样无能为力就不能提出来,原因太复杂且负面影响很大。

(二)所举事例必须与理论知识点相结合

教学中所举事例是为理论服务的。因此,应将所举事例与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不应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师对所举事例必须讲清讲透,尤其是介绍材料之后,要加以归纳、总结、评说,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列举邓亚萍事例,教师就应该引导“邓亚萍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靠的是什么”,最后总结出当然靠的是她艰苦的拼搏和超人的付出,但更得益于她良好的心理素质,虽然身矮,但有战胜自己,想信自己能实现愿望的心理,让学生感悟自信在一个人成功中的重要意义。这样,就使事例与所学理论知识点相结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这样的事例不是单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活跃课堂气氛,千万不能只把重点放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过程上,因为这样做表面上来看,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也兴趣盎然,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听故事,而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那种缺乏必要的引导分析、总结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是教师误人子弟的做法。

(三)所举事例必须真实并且具有典型性

真实的事例具有说服力,典型性反映本质,印象深。使用具有说服力的典型性的材料,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既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的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又便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质。不论是典型的国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应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决不能胡编乱造、道听途说,经不起推敲,并且违背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真实的事例很好选择,只要是确有此人,确有此事就行,但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就不太容易掌握。要精心选材,力求简洁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说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材料就是典型的。如初一《思想品德》中做诚信的人,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这方面的正反事例就很多。经过精心选材,笔者选择了谢延信的事迹。谢延信为了一句话,诚实守信,伺候瘫痪的岳父、多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内弟,一诺千金,大孝至爱。

(四)所举事例要接近于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选择谢延信的事例,因为它不仅空间上接近我们,而且时间上也接近我们,也就是说接近于我们的生活。所举事例一定要新鲜,最好是近期发生的,贴近时代的新知识、新信息,不能是陈旧的材料。陈旧的材料学生已经失去兴趣,具有新鲜感的材料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再者教师要关注学生身边的事例,也就是说要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心理近一些,这样学生就感到可亲可近。谢延信的典型事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近期谢延信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标兵,这也是此事例典型的根本原因。

总之,所举事例应该注意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如它的趣味性、知识性等也应多加考虑。不管所举事例如何真实典型,又如何接近我们的生活,首先它必须具有教育意义,没有教育意义则失去教育之功效,其次它必须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点相结合,如果不结合,它也是孤掌难鸣,起不到教育的意义,因此所举事例应注意这几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思想品德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科学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对策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储备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其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历来为国内外执政者和高校所重视,如美国注重在普通课程、人文学科以及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法国采取以公民道德课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方式进行德育,英国和德国将道德观念渗入所开设的社会学科之中,日本规定各门课程应培养思想品质、执行全面德育模式,新加坡除专门的德育课外也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开展道德教育。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时代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可塑性强,积极向上,政治觉悟较高,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稳定活跃。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和倾向。

第一,政治素养匮乏,爱国情感比较淡薄,缺乏足够的历史感和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国家大事不感兴趣,对政治漠不关心,道德滑坡,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急功近利,辨别能力弱。

第二,理想信念扭曲,价值观功利化,政治信仰迷茫,把学习目的定位在找份好工作赚钱的世俗平庸的人生追求上,重视物质享受,追逐时尚潮流,精神生活空虚,成才动机是基于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

第三,缺乏诚信意识,常有考试舞弊、恶意拖欠学费、国家助学贷款还贷违约及小偷小摸的情况发生。

第四,感恩情怀淡薄,责任意识淡薄,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处事心浮气躁,为了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酿成不幸事件。

第五,心理不健康,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偏激、极端,当理想和现实产生差距时感到无所适从,抗挫能力比较弱。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影响。当今社会,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社会思潮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不良思潮混乱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肆意散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产品在市场上流行,企图动摇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的碰撞对大学生思想冲击更加直接、激烈。国内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利主义等也不可避免地刮入了大学校园,使一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膨胀,也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

当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高效的交互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和能力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群体政治思想还不够稳定,自制力欠佳,加上网络本身不完善,存在很多腐蚀大学生思想、麻痹大学生意志、败坏大学生道德的垃圾信息及电子毒品等,不少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一部分大学生经常逃学或旷课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恋网成瘾不能自拔,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障碍;部分学生为寻求精神刺激或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和不良信息。显然大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网络社会带来的冲击,网络“毒品”势必污染他们的身心。

(二)学校教育乏力。学校教育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有德育师资队伍素质、教育理念与方法、规章制度、教风学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一些学校教育观念滞后,师资队伍薄弱,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片面重视智育和智育的建设,一味追求学生就业率,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注重形式上管理学生,忽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道德滑坡,理想和信念萎缩,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残缺不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只能“授之以鱼”,不能“授之以渔”,生搬硬套,急功近利,不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学习行为消极,学习被动化、形式化、功利化;教学模式陈旧,思政课堂上学生睡觉、开小差、玩手机、讲小话;教育内容单调抽象、枯燥乏味、空洞、形式化、吸引力不足,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队伍中败类的不法、不德行为,更直接地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一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思想品德教育停滞表层,教师师德失范,管理机制低效,注重经济解困,忽视心理和思想解困,社会实践活动少,教育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

(三)家庭教育有缺陷。长期以来,学校和社会被认为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事实上,“教以家为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然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家庭思想品德教育在不断衰减,很多大学生家庭思想品德教育出现“真空”状态。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以及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家长重智育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只关心学习成绩,其他思想品质、心理健康、能力素质等无暇顾及,不注重与孩子思想沟通,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忽视或不忍对孩子进行磨炼,孩子除了学习,其他一切都不用管,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奉献,进了大学以为就是获得“自由”了,有的大学生甚至对家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盲目排斥现象。有的家长自身缺乏高尚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人生观颓废,沉迷于赌博或吃喝玩乐,要求孩子一切唯父母之命是从,孩子不可有自己的思想。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弱。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独生子女的比例非常高,长期生活在父母溺爱中,生活条件优越,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弱,正处于青春期,崇尚自由,活跃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观念,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观念不强,政治意识淡薄,心理不成熟,考虑事情简单,自控力弱,自我教育还处于自发状态、水平较低,社会、学校、家庭没有形成合力。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树立大德育观,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科学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发挥合力作用。

(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队伍建设。辅导员等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扮演主导角色,若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高、能力不够、队伍建设水平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会产生实际效果。提高辅导员等专职思想教育者专业化水平,一是健全教师的任职准入制度,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政治面貌、学历学术等方面内容。二是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思想教育一般在短期内难以显现,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失去职业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定期培训可以使其在职业技能、职业价值、教育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更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育人功能和教育效果。

(二)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一是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二是找准与专业课程最佳结合点,建立开放的思想品德教育素质体系;三是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榜样作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师德水平,用教师的行为、人格魅力启迪和感召学生。

(三)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手段。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途径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际出发,才能使教育有针对性、渗透力、感染力、吸引力,并取得预期成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各种活动中,如演讲赛、宣誓会、倡议书、主题班会、座谈会、讲座、报告、演讲赛、辩论赛、讨论会、教育影片、征文、现实调查、评优活动等。二是进行人文关怀,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自尊心的培养,将以人为本作为育人理念,开设心理咨询网站和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之人。三是加强实践锻炼。加强实践环节对大学生个人素质和品德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索、自我实践完善自身的人生理想。四是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存在的特点,教育者开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学,如在安全教育、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人文科学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交叉整合,通过每个课程学科的特色创新符合大学生心理的教育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空间的延伸。当代大学生处于开放的时代,活动范围广泛,愿意接受开放的教育,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应实现教育时空由学校向社会、家庭延伸,使社会、学校、家庭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保持深度合作。一是创新传播渠道,净化网络环境,引领社会思潮。互联网在信息传播具有及时、大量、交互、便捷等优势,大学生思维活跃,是各种BBS论坛、微博等网络参与的主要群体,上网是他们课余最主要的活动。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表达思想观点,这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堡垒。但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和实际锻炼,大学生往往对复杂性社会问题简单化、片面化。对此,政府应加快网络立法、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教育结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从源头严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信息的传播。学校应加快建立建设专门教育网站,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和技术改进,通过校园网把学校各部门的网站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渠道的畅通,同时在网站上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特别是针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正确引导,使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而且“进网络”。二是整合校内德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内核在精神层面,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承载文化内涵,作用于人的身心,达到教化激励、调节约束、凝聚认同和提品塑形。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类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如团委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学雷锋活动月、团日活动,学工处开展的勤工俭学、军训、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各类主题班会等,把德、智、体、美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其中。三是创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大学生不可能真空于社会生存,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气等都是影响他们成长和成才的因素,因此,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整治社会环境,形成良好(下转第43页)(上接第18页)的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体系,满足大学生价值和心理需要。四是优化家庭环境,创造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微观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与补充,家长优秀的品行以及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对子女思想境界与人格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五是深入反腐,弘扬优良社会风气。高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学校与社会无缝链接培养人才的今天,社会风气更加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府应深入持久开展反腐活动,开展社会环境整治活动,铲除产生腐败的土壤,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体系,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外部软环境和硬环境

总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关系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无论是对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大学生个人都十分重要。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艰巨的任务,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需随着时代的急剧变化而变化,需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衔接共建“三位一体”的完整教育体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于宏辉,魏秀艳.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新思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2]闵永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责编黎原)

思想品德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从学校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融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实践入手,表述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精粹的理解,议论了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必要性,并对将传统道德文化作为价值核心来引导学生“做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说明,以此希望为学校加强青少年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教学提供粗浅的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思想品德 教育教学

学校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养,培育民族精神”为主旨,对学生进行心灵熏陶,在促使他们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做到坚持正确,摒弃错误,抵制恶俗,并最终培养和树立起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落实素质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注重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教育思想融入到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借机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归纳。

一、应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民族文明史中的精粹

回顾学校近年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过程,我们从中进一步注重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民众和志士仁人,并熏陶和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称得上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粹。这其中,既充分体现了褒善贬恶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也展示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意识,以及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我们还努力让学生懂得,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还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比如,做人应具有的意志品质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要秉承仁、礼、和、义、信的准则与规范;讲爱国奉献,就应树立以报国为己任的“忠心为国”思想。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将集中体现在:一是培养道德素养——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得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哺育和熏陶,对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传统文明所追求的就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为目标的崇高境界。二是树立行为规范——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伦理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三字经》、《弟子规》、《颜氏家训》、《治家格言》等一直以来都是青少年树立行为规范、养成良好习惯的经典教材。三是改善知识结构——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其经典精神千古传承,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基本观念、情感、思想和态度,蕴藏着许多哲学理念和道理,对每一个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在文学、美学、历史、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对他们的成长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只有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粹,才能自觉将其精神内涵融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继而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并成为点燃学生创造性生命的灯火。

二、须真正意识到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必要性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可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被党和国家摆在了突出的地位。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道德理念,是在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同时也与初中课程中体现的很多核心教育思想,特别是“分辨是非,对自己行为负责”、“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等单元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必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全面提升学校《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身修养,构建和谐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他们享受到了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却意识不到成果来之不易。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但相当一部分人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他们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有的则把家长职位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劣、生活消费的层次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同时,社会生活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交织在一起,反映了现实的纷繁复杂,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道德滑坡现象,以及互联网和部分文娱场所传播的一些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都在一定程度上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思想造成了极大影响。

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注重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生德育的优势作用,通过采取有效教育方式,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以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效。

三、努力将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把“做人”的理念贯穿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

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明日社会的中坚,是国家未来的命脉,是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品质的优劣与成就高低,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但如今重知识轻品德、重成绩轻能力、重教材轻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致使在学生中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协作,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同时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以至于精神困顿,人生观和价值观迷惘,这无疑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现行教育中的缺位有着很大的关系。 教育的意义和使命在于传承文化。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教育宗旨,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懂得此既是为人做事的根本,也是成就人生的根本之道,进而拓展人文思想,最终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优秀的行为品格。

我们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从美德教育入手,做到与“八荣八耻”教育相结合,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并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节俭、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于自己的心灵。教育他们脚踏实地,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强不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力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现象,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足能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与此相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倚强凌弱、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等假恶丑现象,危害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这些消极现象容易使自己的心灵和价值观发生扭曲,致使自己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会做人,比学习专业知识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致力于帮助学生习惯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作为一把尺子,去衡量自己的言行,看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标准。只有提高辨别假恶丑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觉追求真善美,才能帮助自己把握好生活方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学校是铸造社会栋梁的知识摇篮,是引领社会文化的圣洁园地,是传承文明薪火的精神殿堂。笔者认为,结合审美教育、关爱教育、感恩教育等,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传统道德精神来启迪和熏陶学生,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精神,将是学校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长期责任和追求。

上一篇:有关金融伦理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人力二级考试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