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教程范文

2023-09-18

企业信息化教程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保证了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运转,从而为煤矿企业节约了一定的成本。因此,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应当加大对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保证企业能够平稳、快速发展。本文阐述了新型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部分国内企业开始积极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煤矿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当前,煤矿企业中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依旧较为落后,其中许多企业仍然沿用原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1新型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提高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煤矿企业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其需要管理的人员数量较多,当前现有的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使得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当前,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存在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落后且管理方法单一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有可能为其他事故埋下相应的隐患,对煤矿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例如,企业的人事变动信息无法及时告知每一位基层生产负责人。因此要求新型煤矿企业,加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定岗定责,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1.2降低煤礦企业的成本支出

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管理、优化组合,进而发挥其最大效用。煤矿企业运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降低其成本支出,这是由于对人力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方便管理人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便捷、准确。譬如,之前如果决策层准备公布一份关于煤矿目前情况的资料,就需要先将这部分信息复制出来交给管理层,然后逐层下传,最后到达具体操作人员手中。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需要在打印费上花费更多的成本,而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直接将员工信息发布到企业相关的网页中,方便企业员工随时进行查阅。因此,煤矿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网络培训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还可以节省租场地等费用,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的输出。

1.3规范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

加强对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保障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规范化。例如,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网站,“一站式”完成企业任免信息公告、晋升信息公告及招聘信息公告的工作流程。此外,在煤矿企业中应加大推行“无纸化”的办公模式,加快人事消息的传递效率,避免重复工作流程。

1.4充分发挥员工优势

煤矿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加深对于企业员工各方面信息的了解,对员工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加深管理人员对员工特长的了解,并将员工个人优势记录下来,然后,企业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整理的信息对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优化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

2新型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2.1信息化管理配置不到位

我国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追求性价比,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过程中,选择功能较为强大的管理软件,但是,相对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其选择的管理软件对企业本身并不合适。有些煤矿企业所购买的管理软件的功能过于强大,因此,必须在管理过程中将原有的管理体系在较短时间内改变成适合管理软件的管理体系。少部分煤矿企业不具备信息化的基础条件,盲目购买市面流行的管理软件,不仅无法设立相应的数据库,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

2.2企业高层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依旧将生产工作作为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而忽略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即耗费时间,又增加成本,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煤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仍旧是将生产视作企业核心的,也是唯一的工作重心,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性,更不用说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2.3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大多数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都较为艰苦,体力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大中型煤矿企业的人员招聘中更为突出,对煤矿的经济效益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煤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复杂,人员众多,经费开支困难,无法于短期内完成二次招聘,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

3完善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选择适宜的人事管理软件

在选择管理软件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选择适宜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防止由于管理软件不合理而造成企业发展受到阻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煤矿企业使用的软件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与软件公司签订长期的合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争取高层的理解和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不能单纯依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企业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从而保证数据的全面、完整、准确、及时。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需要在充分回顾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先进的管理理念,从业务流程到信息软件操作都要进行全面改革。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必须争取到高层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如此,才能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人力、时间、领导决策等等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否则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很难实现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应积极争取领导决策层的参与,从而让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便捷、准确。

3.3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煤矿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转变其自身的传统理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制定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完善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对人才的引进应加大力度,慢慢平衡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有计划招聘信息建设专业的大学生,定额招聘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及法律等专业的大学生,引进高级技术人才,逐步形成专业结构互补的人才队伍。

3.4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小组

企业应组建一支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小组,其小组人员应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信息开发商等共同组成,工作小组成员应包括企业领导、操作使用人员、各个层面的业务骨干和企业计算机专业人员。人才资源管理信息化小组应由参与建设的最高级领导进行管理,对于领导者的能力应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擅长信息化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管理人员应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利用与企业相适应的管理软件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相应的管理,使得企业提高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洪成.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6(02):23.

[2]郭波.煤矿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5):16.

[3]张元元.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8):259-260.

企业信息化教程范文第2篇

【摘要】油田企业信息化和数字油田是油田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和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从其初始形成的可行性和理论原则上阐明其概念及其特征,并简单结合油田发展前景对数字油田进行展望。

【关键词】概念 数字油田 发展前景 重要目标

1 引言

21世纪,工业革命的成果显而易见,科学技术空前发达,一个有视觉冲击力和发展潜力巨大的石油石化信息传递的“数字油田”已逐渐兴起。信息技术推动了油气田发展进入了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可视化和实时化的数字油田阶段,数字油田的出现节约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投资,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时实现了环境的和谐统一。

2 数字油田的基本概念,形成及建立

2.1 数字油田的基本概念

数字油田就是油田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它是以油田为研究对象,以石油的整个生产流程为线索,建立勘探、开发,地面建设、储运销售以及企业管理等多专业的综合数据体系,并将各专业的数据和高速的网络环境相融合,以油田资源数字化为基础,以网络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生产运行、规范经营管理为目的的综合信息系统。

数字油田是结合油田的石油科学技术和现代石油信息技术,对整个油田和相关的整个领域的一个数字化的描述和体现,是一种综合的,现代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可以通过建立模型,利用模拟仿真、动画演示等技术手段,实现可视化和多维表达,使信息化建设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生产和管理,为油田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支撑环境。

2.2 数字油田的形成

油田资源和设施分散于边缘的戈壁、沙漠、草原或海上。走入油井区域,大大小小、或近或远的集输计量站点遍布每个角落,这些集输计量站有的相距只有几百米或者几十米,有的却相距方圆好几十公里。决策层和管理层难于感性的了解油田的自然环境、地质、工程、建设、交通的真实情况。如何将这些集输拉油站统一管理,使其工作有效率,安全性更可靠,决策更有保障呢?

分布在油井现场的油田抽油机监控室、储油罐高低浮球液位计、室外型摄像机及各类传感器,可实现现场各类油井采油、装油设备、油田各类状态、视频信息、监控信息、测井数据的采集及抽油机工况的远程控制等功能,这就是数字油田初级阶段所需的一些基本要素,我们也可称之为数字油田发展自动化过程。

油田自动信息化建设也是必然趋势,油田内部从以前粗放式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过渡,比如逐步加强了从采油到输油过程的集中管理,要求建立包括油井远程视频监控、地上和地下工况数据信息采集、油站周边安全防范系统等多系统监控平台,其中集气油井数据监测包括气体温度、气压、流量;设备载量、冲次、冲程;电机三相电流、三相电压等工况。这样就慢慢的形成了一种把油田的立体空间内所有确定点的相关数据和信息组织起来,组成能包容地上和地下,企业管理和地质工程都在内的信息系统。

2.3 数字油田的基本建立

根据油田快速的发展现状,数字油田的发展是必经阶段,如何将油气从勘探、开发、运输到炼制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加以描述。第一,需要圍绕整个油田数据资料的合理获取、整理、分析便于管理者清晰决策而避免更多错误的产生;第二,油气从勘探、开发、运输到炼制等各个专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细节加以说明;第三,将油田的立体空间内有关零散的数据和信息组织起来,利用模拟仿真、动画演示等技术手段,创造清晰明了的意图。

数字油田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横向的发展,它是一个庞大的,覆盖面很广的学科,它需要地学、石油工程学、信息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支持。还需要数字油田的信息科学基础和石油科学基础,其中信息科学基础包括空间定位基础、地球信息科学基础、制图学基础、计算机科学基础 ;石油科学基础包括石油天然气地质、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技术、油气田地面建设技术。

油田的数字化的建立必须要以这些基础学科为载体,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全面实现油田实体和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3 数字油田的展望及小结

石油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准确的找到石油?怎么了解油藏的地质状态?如何提高原油产量?怎么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数字油田”便是这些问题的答案。

数字油田大大提高了石油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使石油企业达到了“数据共享化、生产监控自动化、生产指挥可视化、分析决策智能化”。

数字油田在石油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集成数据和信息,而且可以为石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从数字油田的基本形成、概念、内涵及基本建设为切入点,从多个方面说明了数字油田在石油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一些石油企业,比如大庆油田等,其数字油田的成功实施表明了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景民昌.“数字油田”与石油企业信息化[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3(2)

[2] 何生厚,毛锋.数字油田的理论、设计与实践[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3] 田锋,王权.数字油田研究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油田地面工程,2004,23(11):52-53

[4] 赵玉国.石油企业规划建设“数字油田”的思路与建议[J].当代石油石化,2006(02)

企业信息化教程范文第3篇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简称ERP, 通过实现企业资源的信息化整合, 达到对企业管理各环节进行统筹管理与资源配置的目的, 从而实现企业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与转型。为此, 需要企业积极加强相关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建设, 从而有效发挥该系统的优越性和欲实现的管理目标。

2 ERP系统概述及其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价值

ERP系统由MRP管理系统发展而来, 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数据管理系统为依托进行建设, 并进一步吸收了先进的管理理念, 有效加强了企业各管理部门的互动与合作、简化了具体的管理操作流程、增强了管理弹性与时效性, 从而有效实现了化工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同时, 该系统的有效运用也进一步优化了化工企业的资源分配, 在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的基础上, 实现了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这对于进一步提升企业适应力和竞争力、促进化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的积极建设意义重大。

3 ERP系统在化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3.1 加强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

基于ERP系统建立的成本与预算管理系统通过确立成本标准, 对化工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类资源消耗、各项费用开支做好预算规划并进行定额编制, 从而通过事前控制实现对成本和预算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通过制定成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按照该标准进行支出控制, 并对超支项目进行及时预警, 可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降低成本消耗及资源消耗;在进行实效性的成本、预算控制的同时, 通过定期对成本控制工作进行分析, 可进一步帮助管理者进行整体控制措施的调整与修正。

化工企业管理者在利用ERP系统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通过建立成本核算模型, 对生产与管理成本的每日变动进行核算, 从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指导, 保证生产与管理系统运行过程的安全与稳定。具体可通过分析企业内部各系统成本的具体构成, 并利用ERP系统平台、设计并建立企业内部各系统、环节的成本核算模型, 及时核算成本及相应变动, 实现对成本变化的实时监控。

对此, 管理人员应在工作过程中坚持记录生产产品的产量、价格、成本消耗等, 对企业各系统的每日边际贡献进行核算, 并据此建立趋势图表, 及时对化工产品的生产线运行与管理过程提出建议, 保证生产过程的有效进行。同时, 管理人员应进一步强化对生产预算法管理, 从而有效加强对生产成本的控制。通过运行基于ERP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的预算控制模型, 可使管理者实现对预算的有效控制, 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3.2 实现财务信息系统管理

在化工企业已有效实现对财务预算和成本管理的基础上, 企业可进一步通过ERP系统加强对财务信息系统的管理, 并通过有效的应用过程, 实现财务管理系统和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加快周转速度。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并与成本目标管理制度有机结合,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可对生产与管理过程中的各类成本进行实时监控与核算, 从而有效推进化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与管理模式的有效转变与优化、升级。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化工企业可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有效对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成本实行精细化管理、效益成本管理等多种管理措施, 从而进一步推进预算与成本管理的全面化及内部市场化, 实现了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和主动性的目的, 有效实现缩减成本开支、降低资源消耗的管理目标, 从而推动化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3.3 实现采购与销售流程的信息化与成本控制

在运用ERP系统进行采购管理的过程中, 采购过程应严格遵循网上招投标制度, 并以此为基础, 实现采购流程的全面电子化。具体的管理方式可包括推进供应商准入机制的有效建设, 并进一步强化企业相应评估机制的作用与执行力度。若企业条件允许, 应进一步通过对ERP系统的有效运用, 实现对供应商资源进行的共享和优化。化工企业主要面向的销售客户群体相对较固定, 为进一步加强对客户的有效管理, 应进一步加强对客户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建设, 加强对产品价格的管理, 改善客户服务机制与流程, 从而实现对账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同时, 利用ERP系统信息实现对市场的充分了解, 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进一步降低生产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与产品的销售成本。对此, 制定标准作业成本, 是企业立足于市场实际变动情况, 实现成产与销售成本控制、原材料价格控制等的重要手段。该措施具备及时性、时效性的特点, 并有效保证了企业成本与市场成本信息的一致性, 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面对市场波动和不确定因素的应对能力, 从而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成本控制水平。

4 结语

在化工企业管理过程中积极采用ERP系统, 可有效在节省管理成本的同时提升管理效率预制梁, 实现化工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接轨。目前对于将ERP系统用于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和采购、销售流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需要企业积极采取措施, 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与安全建设。

摘要:随着现今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进一步推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 以ERP系统为代表的管理系统通过实现对各类企业资源的整合管理, 可有效实现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从而促进化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分析ERP系统在化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化工企业,ERP,企业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可栋.ERP系统在煤化工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9) .

企业信息化教程范文第4篇

摘 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它包含三个层次: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企业文化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步入21世纪,信息化成为普遍趋势,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也要实施信息化战略,信息化对企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影响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组织文化,这个组织有自己的标志、口号、信念、价值观、为人处事方式以及职工精神文化等。企业文化包括经营理念如企业制定的战略决策;价值观念,这是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标准;企业外在表现出来的精神、道德以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形象等等。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成立之时就有的,而是在不断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些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精神、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宗旨是全体员工一致认同并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不容易轻易摧毁或者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不会发生变化和调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文化的层次划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无非有三个: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器物文化就是通常说的物质文化,对企业来说,就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产品和器具设备,器物文化是企业其它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制度文化就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形成的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用人制度、企业组织机构等。观念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企业的理念、精神、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外在形象。

二、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有效途径。它使员工对企业形成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仅仅地团结在一起,共同进退。当然,企业文化能够让员工体现自我价值,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企业文化最大的激烈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尤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速度加快,谁掌握了最新的信息知识和技术,谁就占领了制高点,对企业而言,只有采取信息化战略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发展面临许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是显著的,因而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反过来,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也有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在经营理念、价值观上面能够为企业运用信息科技提供一个方向指导,同时增强企业的核心实力和竞争力。因此,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扶持、相互促进。

三、信息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电子设备、新的通讯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走出狭小的空间,开始广泛的交流与接触,跨文化、跨地域频繁发生着,在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下,人们既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收着别的文化。近几年,信息技术逐渐地运用于企业营销、企业决策中,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战略资源,企业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人的智慧。市场风云变幻,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需要适应外在环境的改变而进行自我调整,当然企业文化也要不断创新。信息化的运用对企业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企业需要重塑企业文化,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无论是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还是观念文化,信息化发展对其产生影响。

1.信息化促使企业观念文化的创新。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信息化时代下,必须随之进行调整,以创新的理念和思想,更新企业目标,不断与时俱进,在新的条件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变革的心态迎接挑战,不能一味保守不前。在信息化冲击下,员工的观念也要紧紧跟随企业的发展步伐,信息化可能造成一些员公关系的疏散,还可能使员工一时不能接受企业转变理念后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依靠自身智慧化解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地培训员工,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创新的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运用信息化技术和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只有不断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以“不变”应“万变”。

2.信息化促使企业制度文化的提升。企业传统管理模式比较层级化,信息的传达速度较慢,要经过太多的层级。而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产品的全球化扩散速度加快,信息时代经济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快速反应的基础上,否则便无法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快速传递信息,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能够快速发现和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要求员工能对公司的任务指令有极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对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做出调整,利用现有条件或自主创造条件,独立处理工作职责范围以内的问题。因此,信息化促使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和用人制度的透明化。企业领导转变观念,适当下方权力,给基层人员更大的施展能力的空间。

3.信息化促使企业器物文化的改善。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了企业工作的效率,同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员工通过计算机可以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方便、快捷、安全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同时互联网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员工随时可以和公司取得联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企业通过互联网了解社会资源的分配,搞清市场需求,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企业通过研发信息化产品,如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拓宽产品渠道,增加经济收益。总之,信息化发展,使企业在器物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中发挥自身优势。

参考文献:

[1]熊强.信息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分析[J].价值工程,2005(04):77-78.

[2]孙孝科.信息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4(06):53-56.

[3]杨祖怀.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对策[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20.

[4]徐伟.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中国科技产业,2008(01):78-79.

企业信息化教程范文第5篇

本文结合案例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和标准化架构进行了集中分析,并讨论了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以及标准化流程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是常见的方法之一。企业建设有效规范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要尝试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进行建构,建立完善并践行标准化运作流程,依照标准化管控机制和指标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确保信息化承载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发挥助推提升经营管理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案例分析

某市建设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在2016年参照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结构,结合自身情況建立了三层塔式企业信息化管理框架,并且策划了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文件,在文件中将公司信息化建设手册作为基础,运行信息化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将企业信息化建设文件列为常规化管理文件。并且,企业结合建设工业的特征,制定了36个程序文件。1)4.0信息化管理体系,分别为文件控制程序和信息化管理记录控制程序,运行基础管理元素,约束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文件管理机制。2)5.0管理职责,将员工培训单元、信息化管理评审控制单元、信息化目标管理程序单元、信息化管理责任制内部沟通单元以及信息文化建设单元列为重点,主要针对的是“企业文化”展开管理职责的约束。3)6.0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库资源、代码资源、信息处理程序资源等都是资源管理结构中的必要因素,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借助沟通和交流落实资源管理流程。4)7.0信息系统,针对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机制开展规范化控制,分别为信息化规划控制程序、信息化系统功能需求程序、可行性研究、系统运行控制、系统维护管理、保密管理、信息系统外包控制、信息系统应用设计、项目计划编制和管理等。5)8.0测量和改进系统,将信息化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以及信息化效益评估作为基础单元,运行数据分析程度的同时,确保纠偏改进程序有效开展。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概述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内涵。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运行有效且规范的信息化控制和信息化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完整且有效的诊断机制,并且利用可操作性的实现机制有效规范并指导企业开展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从根本上实现信息实施成功率的统筹化升级,结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确保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完整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常规化管理机制和信息化要求的结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理念和管控要求作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素,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基础,企业要对信息化投资比重予以重视,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诉求以及发展进程,积极落实切实有效的管理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内容较为庞杂,且实际工作难度较大,就会造成信息化建设总体控制方面的问题。基于此,相关部门要积极践行信息化实施策略,结合企业自身的信息特征落实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对信息化建设机制和运行结构展开分析的同时,也要对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有更加明确的认知,采取多样化的系统管理手段,保证实施力度以及应用程度符合实际需求。成功地落实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就能在提高信息化技术以及设备先进性的基础上,优化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将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结合在一起,按照规范性管理要求落实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正是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容较多,要想从根本上落实全过程以及全方位管理,就要编制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促进管理需求的全面化控制,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为企业管理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特征。企业运行信息化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具体的运作信息,不仅仅涉及组织结构、人员活动、职责制度、过程要求以及资源文件等,将不同因素结合后形成具有互动价值的管理体系,并且从整体践行指导性、规范性以及控制结构较为完整的运作程序,确保操作流程和方法质量管理体系更加贴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保证工作结构以及运行效果的最优化。在运作程序建立的同时,要将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作为辅助性管理机制。正是基于此,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特征和发展要求十分突出,也需要受到广泛关注。

企业信息化管理具有丰富性特征,涉及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层面,不仅仅涵盖信息化规划体系,也包括一系列实施环节,要按照规划系统化的开展实施工作,促进持续性改进,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对于基础管理内容的要求也较多,涉及组织结构的建立过程、制度的完善过程以及考核审查过程,并且要在企业信息化管理机制中对资源、信息以及程序要素等予以全面分析和核查,确保项目管理工作和软件工程学科思想的完整性,也为后续工作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保障,实现资源信息以及程序控制的统筹化进步。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种较为标准的管理模型,需要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标准化特征能得以落实,且体系文件和标准管理模型之间建立有效的控制结构,为后续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只有践行全面化管理机制,才能促进资源管理和活动控制的协调性发展。

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是过程化管理,能将资源和活动结合在一起,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循PDCA的循环模式,为项目的持续改进提供便利,实现管理机制和管控效果的全面升级。

第四,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模式,借助标准化体系的动态性发展以及改动,实现持续性管理,确保理论和实践控制的有序化发展,也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融入体系后建立健全稳定且完整的管理框架,并且为企业信息化体系和管理工作的后续完善提供保障。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基础要素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分析并且保证构成结构符合实际需求,才能促进标准化管理机制的发展。

第一类基础性工作要素,主要是员工的认知、组织机构、管理基础、IT网络化规划、企业资源整合与优化路径、企业信息化人才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中,基础设施涉及数据库、内部网、安全维护等工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借助规划中的效益预测对企业资源进行信息的集成,严格按照企业信息化规章制度落实企业员工的信息化知识,促进企业和谐化发展。

第二类企业信息化投入和产出要素,主要是资金分布、信息化投资效益以及信息化整体占比等,要涉及软件、硬件、人员培训以及信息化服务项目等。

第三类企业全过程信息化处理机制,标准和信息编码体系、产品管理体系、数据库应用体系、产品设计信息化体系、生产过程信息化体系等,主要是一些基础类的信息系统,PDM系统、DB系统、CAD系统、CAT系统以及CAPP系统等,借助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设计系统等实现产品信息化处理和完善。

第四类经营管理和决策支持信息化系统,主要涉及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及客户管理系统等,对电子商务平台和辅助决策系统也有所涉及,能为企业决策信息收集、决策方案制定以及决策优化提供支持,促进商业化智能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化架构

企业运行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基本的信息化管理要求,按照标准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措施开展相应的工作,从而提升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程度,确保研究和应用效果符合实际需求,有效维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运行进程。

建立标准化、通用化管理体系,落实具体的标准内容和管理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保相关管理工作的完整性,也为全面践行统筹化控制机制提供保障。在标准化管理结构中,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建构系统化运行策略,在标准指导下按照PDCA循环机制和管理方法,积极建构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项目整合措施。只有运行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信息化管理體系,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各项工作能有效地得到指导和开展,从根本上满足规范有序的信息化建设需求。

要落实精细化管理标准,切实维护管控机制和管理措施的稳定性,并且要保证管理策略和管理落实程度的细节化,全面考量不同的项目因素,实现管理控制结构和运行体系的完整性,满足管理效率和管理整合效果的发展目标。在实际标准建立过程中,通用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也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以某市建设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标准化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例,对各个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仅要对体系的适用范围和制定标准文件进行管理,也要着重整合具体流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运行范围,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化区分和标定,确保管理效果和管理范围的契合度;标准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制定过程中的引用文件,要结合地方政府以及市场需求对国家制定并要求的文件进行规范化执行;术语和定义,对具体问题有清晰的认知,并且按照其管理需求进行统筹管控,确保信息化应用体系和管理流程的完整性;信息化管理体系,在管控措施建立的过程中,要将总体要求和文件要求结合在一起,确保管控措施的完整性以及实效性,也能为后续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标准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责,不仅要制定管理承诺,也要对员工培训过程、建设策划过程以及职权沟通过程等予以全面分析,保证管理评审项目符合实际需求;标准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软件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予以全面认知,保证管理体系和管控效果之间的平衡;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后,要对信息化规则、项目管理方法、项目计划流程、项目需求分析、测试装备以及系统转换推出流程等予以全面分析,确保系统维护和安全管理工作得以全面开展,只有从根本上维护业务流程诊断的有效性,才能为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可持续进步提供保障;测量和改进模块,要结合监控要求和实际内容对具体工作进行约束和综合性管理,不仅能对应急工作进行反应和准备,也能对数据分析效果予以全面监督和改善。也就是说,在对信息化无形效益进行评价和量化的过程中,也能为其持续改进提供动力。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常见问题和对策

在企业运行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研究会遭遇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予以高度重视。针对具体问题践行系统化管理措施和控制策略,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权责管理不严格,存在权限不明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企业要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流程以文件的形式进行规定和整合,并且保证信息主管以及部门权责得以全面落实,建构更加完整的内部沟通路径,促进企业标准的全面发布和管理。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性,才能促进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综合性进步。

第二,企业管理和决策存在随意性,整体管理工作较为盲目,加之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认知不到位,就使得整体管理工作受到限制,甚至会出现信息孤岛以及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基于此,企业相关部门要参照标准化信息化实施方案,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和趋势,建构系统化的管理策略和项目运行机制,制定并持续改进发展方案,建构信息化建设的总方针和目标,促进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的协同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后,要采用系统化的信息规划体系对信息标准化项目予以重视,满足信息管理标准化流程的具体需求。

第三,一部分企业存在信息化管理工作投入和回报不成比例的问题,就使得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成功率偏低,最终导致半途而废。针对上述问题,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要分析并且集中量化企业信息化的绩效水平,结合显性成分以及隐性成分对其开展系统化研究,强化项目管理力度,对IT管控工作予以全方位监督,建立健全信息化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标准化进程,真正实现组织变革和发展目标。

总而言之,企业构建标准化信息化管理体系,要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趋势,健全运行框架的同时,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认知水平,确保管理工作能按照流程有序开展,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神华铁路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榆林车辆维修分公司)

企业信息化教程范文第6篇

[摘 要] 信息化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措施。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农业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现状,探讨了ASP模式从理念到商业化运作的发展过程中的运营模式、系统架构、关键技术等诸多问题。结合杨凌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及ASP服务本身的特点构建了YL-ASP平台模型,并对其系统结构及各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农业;企业信息化;ASP模式;平台

0 引 言

我国农业企业担负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历史重任,它们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农业企业信息化工作还处于初级和摸索阶段,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构建农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形成适合自己的建设模式和方案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ASP(应用服务提供商)技术正是在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找到的一条捷径。通过基于ASP模式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共享社会化的业务协作,实施信息管理,可以节省资金,使中小企业更加专注于发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分配人力和物力资源,壮大企业自身实力。本文在分析ASP平台相关模式、架构及技术的基础上,提出ASP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型,探讨其系统结构及各项服务内容,为ASP在农业企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ASP运营模式

ASP通过某种广域网,从数据中心为多个实体提供和管理应用服务。软件和IT基础设施(网络通信设施、计算平台等)汇合成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环境,是ASP诞生的催化剂。目前,国内建成的ASP平台(绍兴轻纺科技中心面向服装业的ASP平台、宁波电信面向中小企业的ASP平台等),多是基于新产业链的制造/软件/电信三联姻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这也是ASP赖以持续发展的引擎。ASP运营模式如图1所示,ASP向客户提供所需服务,客户向ASP支付租金,客户面对的不只是单一的服务提供商,而是一个运营群:电信运营商、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ISV(独立软件开发商)、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IDC(Internet数据中心)等,有的还包括专业技术支持机构,如科研单位、高校等,以及政策指导机构,即相关政府部门。

近年来,中国电信行业的业务发展战略定位已从传统的通信业务提供商向通信和信息服务提供商转移。本文中建立的YL-ASP平台模型同样将电信运营商纳入ASP价值链,在电信原有服务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发展ASP增值服务。该商业运营模式具有如下突出优越性:

(1)以电信基础运营商的通信网络资源为优势整合各方资源的运作方式 各类软硬件及技术资源是ASP应用服务的基础,不同的客户对于制造资源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制造资源的整合策略、制造资源的分类管理策略、资源评估体系和建模方法、整合后资源的管理制度与规范以及资源共享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等。

(2)“服务捆绑、多赢结合”的ASP平台利润分配机制电信可以通过联合多家企业实现产业链中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实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将电信运营商、软件公司、设备资源商、研究咨询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拥有的各项资源及服务实行捆绑营销模式和利润分配模式,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进而使ASP运营商、软件商和资源提供方的收益分成、利益共享成为现实。

(3)以ASP平台为支撑助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模式 建立的ASP平台除了整合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制造资源之外,还可以使制造资源按ASP模式转化并应用于企业,助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需要研究资金不足、IT人才匮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进而形成适合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具体需求的一种先进、实用的信息化实现模式。

2 ASP平台框架

理论上,ASP模式对企业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对信息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偏差,以及ASP运营商不成熟,导致ASP发展情况不理想。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有:① 现有网络基础设施不足以支持ASP运行;② 市场定位不清晰,缺乏稳定的用户群;③ 商业模式偏离ASP精髓,不能充分体现ASP的优势;④ 用户方面的认知有待培育,信任有待建立。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构建如图2所示的基于ASP模式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框架,该平台框架包含四大要素,即:

(1)一个引擎 基于新产业链的制造/软件/电信三联姻商业化运营模式,是ASP赖以持续发展的引擎。

(2)一个核心 由应用服务启动门户、集成软构件层、数据层、平台系统管理、技术协议规范和网络通讯层,构成ASP平台运行的核心技术。

(3)应用服务支撑 应用软件类资源网络群与设备/技术类资源网络群,是ASP平台上应用服务的主要支撑。

(4)应用推广依托 行业应用网络群和中介机构网络群组成的应用推广依托层是ASP平台推广应用的重要媒介。

3 ASP平台关键技术

3. 1基于Web的应用服务启动门户技术

(1)集成界面技术 为各种信息、应用服务提供统一的信息访问界面。

(2)高安全性、高稳定性、易于管理的网络安全技术 包括:① 网络安全,综合考虑防火墙、病毒防护及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② 数据安全,如用户数据隔离、数据归档/定期备份和灾难恢复等;③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密钥控制和通用串行总线(USB)棒等;④权限管理,如企业群组管理、用户管理和资源管理等;⑤并发性保障,支持多企业用户的同时使用;⑥ 可靠性保障,当互联网发生一定程度的延时和丢包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⑦ 负载均衡,满足并发请求上升时应用系统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系统配置技术 研究维护配置DNS、目录权限、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和目录服务等所需功能列表,制定出错响应、备份与恢复策略。

3. 2基于B/S模式的J2EE技术

ASP平台的建设,在技术上需满足网络计算的要求,且易于集中管理、配置和维护。据此,提出如图3所示的基于B/S模式、J2EE架构的ASP平台技术体系结构。

(1)客户层 是ASP服务平台的用户界面,主要用于实现应用服务平台与客户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HTML/XML/HTTP/IP作为数据传输标准。客户层往往使用的就是一个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软件。

(2)服务器端表示层 描述发送到客户端浏览器的内容是如何显示的。用于接收从浏览器传来的请求并将请求交给服务器底层进行处理,并将请求处理结果以HTML文件的方式发送给浏览器,浏览器根据HTML文件,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结果。该过程主要由JSP页面、Java Applets及显示HTML页面的Servlet来实现。该层可以进行数据校验、客户端浏览器检验等简单逻辑处理。

(3)应用逻辑层 是ASP的核心,所有与应用系统相关的业务逻辑都在该层中实现。该层由应用服务工具集和服务管理两大模块组成,负责处理请求接收层传来的客户请求并对它进行处理,同时将处理后的请求结果返回给服务器端表示层,如果需要的话还需要将处理结果交给数据存储层进行存储。该层运行于Java应用程序服务器中,所有服务的业务逻辑均封装于EJB (Enterprise JavaBeans)组件中,并且使用容器实现了底层的一些细节功能。

上一篇:知青聚会主持词范文下一篇:想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