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英语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23

信息化背景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不断进步促使信息化走向高潮,并逐渐渗透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角落,如此一来,会计核算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故在信息化背景下,变革会计核算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研究新的核算方法已迫不及待。对此,本文基于信息化对会计核算影响的分析,就其核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以此推动其更好的适应当下的会计工作。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信息

近年来,无论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还是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均对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显然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当下会计信息化特点和原则,对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加以研究,而不是仅局限于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希望对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水平有所助益。

一、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概括的讲,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会计信息化,并随着信息技术的调整发展,会计信息化也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促使会计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共享高度化,而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1.核算内容有所丰富

受信息化影响,会计核算的科目编码级别不断增多,故会计核算内容不仅随之丰富,而且有所深入,同时信息化还将传统的财务报表升级为了多维结构,可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棋盘式体系快速完成报表填制,相应的会计指标自然更加全面而深入。

2.核算模式有所创新

与以往相比,会计核算模式较为单一,而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会计信息既可用账簿反映,也可以报表形式出现,而且总账、明细及其子核算模式应运而生。如在总账核算中,便有记账凭证、凭证汇总表、汇总记账、多栏式日记账、日记总账、科目汇总等多种核算模式可供使用[1]

3.核算范围有所延伸

会计核算主要涉及核算标准和会计指标的选择,但在渗透信息化后,其核算范围有所拓展和延伸,如多种数据库、人力资源信息、实物量尺度等非货币数据表均被纳入会计核算范畴中,而且随机核算和实时核算的综合运用,还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方法研究

1.遵循原则

虽然信息化背景下,变革会计核算方法已势不可挡,但在具体选择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此提高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具体包括准确性,即不必再纠结于复杂的过程、精确的结果和繁多的核算量,而应注重会计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的准确可靠度;规范性,受信息化影响,会计信息实时、智能、开放特征日益显现,此时只有确保核算方法规范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可比性,推动系统软件的开发,并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及时性,即当下环境变幻莫测,只有加以及时应对方可规避风险,故在考虑动态处理会计数据时,应将及时性列入基本原则中[2];此外所选的会计核算方法还应具备一定的开拓性原则,即使其与时俱进,充满生命力,以此不断提高核算质量和效率。

2.方法选择

首先是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凭证获取和填制;会计原始凭证的收集与填制是会计核算的首要环节,其准确度、真实性直接关乎后续的核算质量,因此原始凭证收集、填制新方法也属于会计核算新方法的选择范畴。

具体而言,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内网逐步形成,从而促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均被纳入企业信息系统中,极大的便捷了会计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即其收集过程具有集成化特点,同时信息化促使企业办公逐步转向无纸化,因此原始凭证也以电子化的形式被录入至数据库中,且随着四库和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ERP系统功能模块,记账凭证实现了自动生成,加之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的日趋精细,不仅改善了工作效率,强化了部门沟通,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次是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属性计量;所谓的就当下而言,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方式的优劣对比,以及公允价值的确定和操作既是会计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研究重点。毕竟在信息化未到来之前,只能采用历史成本法用于计量属性。但在信息化背景下,不断提高的信息共享水平和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促使对资产进行公允计价变为可能,这样不仅合乎会计配比要求和资产负债的定义,也能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利于会计信息关联性的提高,故新形势下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核算方法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应尽快构建、完善与公允价值法相互适应的市场环境,制定与审计准则吻合的新会计准则,并积极培育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强化监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以此推动计量属性逐步转向公允价值计价法,进而更好的适应信息化发展。

再者是基于移动加权的存货计价核算方法;以往,先进先出和后进先出是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但继2006年新会计准则出台后,此法被取消,此外还有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法、全月一次加权法等会计核算方法也均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但相比之下,移动加权法更为适用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存货计价。

因为全月一次加权法的及时性明显缺失,显然与信息化背景下的实时性、动态化要求严重不符;先进先出法会受网络实时监控造成企业库存急剧减少而失去核算意义,加之存货价格核算过程中,需要多次調用数据库并对比日期,故耗时费力,不宜采用;个别计价法多见于利润调节,但若业绩不佳,利润预测不高,管理者便会为了提高利润高价售出低成本商品,反之亦然,故也不算存货计价的最佳方法;而移动加权法可基于动态的会计信息及时获取存货数据,并将其快速输入信息系统用于数据处理,然后经计算机自动而迅速的检索存货数量和价格进行相应的计算,其公式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3]。相对来说,该种核算方法不仅较为可靠准确,也具有一定的均衡特点。

最后是基于账龄分析的坏账准备计提核算;坏账准备计提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环节,其中销货百分比、余额百分比、账龄分析等是较为常用的核算方法,在此建议在信息化背景下,优先选择后者,原因如下:虽然销货和余额百分比计提方法简便易行,但其在应收账款拖欠时间与坏账概率关系分析方面考虑不周,毕竟随着拖欠时间的不断延长,回收应收账款的概率便会随之降低,此时坏账风险则会升高。若在计提坏账时采用账龄分析方法,即根据应收账款拖延时间的长短对坏账损失作出合理的估计,其既满足了应收款项的主要管理要求,也能够较为简便的对不能变现的应收账款数额作出科学估计,因此值得推广[4]。虽然以往其对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和工作量具有一定的要求,但信息化条件下,工作量也不是重点,我们只需进一步细化其核算要求即可。

此外,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借助代数分配法用于弥补直接成本分配方法的不足和缺陷用于合理辅助分配生产成本,而且其不受产品数目、类别以及未知因素的干扰,均可简洁、精确的实现分配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云计算已经开始应用,改革会计核算方法必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知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对会计核算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遵循及时、准确、规范、开拓性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满足会计实务的实际需求,进而提升会计核算水平,推动会计行业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潘波.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分析[J].科技信息,2012(09).

[2]夏惠.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的新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8).

[3]张卫娟.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化[J].科技资讯,2010(23).

[4]崔蓉蓉.基于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3(07).

信息化背景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的生产特征及发展趋势以及该背景对专业技能型人才新的能力要求,并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了模具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以期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中国制造2025”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中国制造2025”;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一、“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業的生产特征及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计划。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将充分利用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并以大数据、网络和云计算为依托,通过智能感知、分析、预测、优化、协同等技术手段,使制造过程中的计算、通信和控制三者有机融合协作,从而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努力使传统制造向现代智能制造转化。传统制造与智能制造存在本质的区别:首先从技术上看,传统制造是对物质的处理,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是基于经验的制造,智能制造是同时对物质和知识的处理,是基于科学的制造。其次从企业运作上看,传统制造业是成本中心,通过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形成竞争力,智能制造是利润中心,通过客户化定制提升客户满意度,获取最大利润。最后从最终用户上看,传统制造企业提供的是具体产品和有限的担保,而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服务,客户从购买产品转变为购买服务。智能制造不仅是技术的变革,还是生产模式、商务模式、经济体系、生活方式的变化变革。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逐渐显现出从物理到信息、从群体到个体、软性制造、互联制造等特征及发展趋势。(1)“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传统制造开始向智能制造转型,未来制造业的产品将转变为模块化单元,将标准零部件划分为若干单元,然后进行组装成为产品。单元化生产方式基于系统化设计,生产的基础是对物理意义上标准零部件的信息化,因此,从物理到信息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特征。(2)未来的制造业,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定制化设计及生产,同一模式的大批量生产加工将被柔性化的、个性化的服务取代,因此,从规模化的群体走向定制化的个体也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生产发展特征。(3)未来制造业中,硬件的生产加工不再是唯一产品,产品产生的服务或策划方案将成为“软”性产品,并且软件将在制造业中发挥主导作用,未来制造业将呈现“软性制造”特征。(4)未来制造业,生产的定制化、个性化、绿色化、高效化将要求企业必须具有配套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资源配置,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保证产品及服务的质量,所以“互联制造”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又一特征。

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专业技能型人才新的能力要求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未来制造业从物理到信息、从群体到个体、软性制造、互联制造等生产特征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一)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智能工厂由传统制造模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客户定制新产品的生产模式,在这样的智能工厂里,技能型人才不再是完成简单操作,而是成为产品的设计者或是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所以一线技能型人才将面对实时感知、优化决策、动态执行的生产线,需要具备面对复杂生产环境的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跨学科学习能力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企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进一步向制造技术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精密化、绿色化、全球化迈进,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这要求专业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大数据、网络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所以跨学科学习能力是新一代专业人才必需的能力。

(三)智能网络化的高度理解与运用能力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的变革,不仅需要大量业务熟练精湛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要求从业人员对智能网络化具有高度理解能力,并在实际生产中运用,这是实现制造领域向智能化生产转变的推动力。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一)人才培养方向的重新定位

以往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面向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冲塑压工艺编制及生产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岗位是传统模具设计、模具开发、模具维修、CAM/CNC工程师、产品造型等。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生产模式和市场人才需求发生变革,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以我学院为例,在模具设计、制造方向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宽度,增设工业产品设计方向,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能够满足工业产品外观创新、产品结构设计、模具设计、加工、装配、调试、生产与管理等工作需要,熟练掌握产品外观创新、产品结构设计、产品逆向与成型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管理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工业设计师、模具设计师等职业技能资质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方向的重新定位,以市场需求及就业为导向,主要面向工业产品研制行业与产业链,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产品逆向与材料成型工艺、增材制造、模具管理等工作。专业发展方向的调整,以服务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为宗旨,推动了物联网、信息技术化、制造工业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满足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对专业技能型人才新的能力要求。

(二)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要求模具专业技能人才不仅要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了解行业的高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同时要具备信息物理生产系统的知识背景和创新思维,以适应智能生产模式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我校重新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基础学习领域增设了网络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课程,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学生对智能网络化的理解能力并锻炼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

在专业学习领域,考虑模具专业方向的调整,增设了产品外观设计、产品检测与逆向工程、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课程,加大设计环节课程比重,同时考虑模具专业产业链的延伸性,增设模具材料检验、模具产品检测、机械检测技术等课程,增强学生就业面的广泛度。

在专业实训学习领域,适应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增设机械人操作实训、模具制造工实训及鉴定、消费电子产品设计实训、数控机床产品设计实训、汽车产品设计实训等课程,加强学生面对实际生产过程的体验,锻炼学生面对智能生产流程时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变革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专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同时传统的知识讲授、理解、记忆的教学方法,或单向操作演示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快速高效的学习模式。

为了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需求,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须变革。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组织方式要向开放化、远程化、在线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采取基于互联网交互平台的个性化学习、项目化学习及分散合作学习形式。同时教学手段与方法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具体项目任务为载体,设计导向式教学,让学习者体验咨询、策划、实施、评价、完善的工作过程,进而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四、总结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正在面临产业的升级调整,正在向智能化生产模式转变。专业技能型人才是这场工业改革的开拓者和实施者。在“中国制造”的各大领域,各个高校和社会教育群体都在探索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期培养出适应智能生产模式的技能技术人才,从而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师慧丽,张文娟.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工程機械学报,2017(1):90-94.

[2]肖志余.高职院校“说专业”浅析: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模具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252-254.

[3]唐虞.效率视角下创新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4]李辰昱.造船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规划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6.

编辑 王 敏

信息化背景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高职数学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和问题

(一) 数学教师教学工作量巨大, 无暇顾及科研工作

数学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然而在注重专业课的高职院校中数学教师人数偏少, 时常见到一名教师承担多个专业的数学课程, 从而使得数学教师教学任务量大, 他们在制作课件、备课和授课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就很难有多余的精力去开展专业的学术研究, 进而提升本身的科研能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

(二) 数学教师科研意识弱化, 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数学教师相对于本科院校的教师而言, 自身专业素质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科研意识薄弱, 尤其在科研项目申报方面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强, 通常认为数学是基础课程, 科研项目申报是专业课教师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 导致数学教师对科研项目申报的积极性不高。另外, 也有一部分高职数学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对于本身专业的学术动态了解较少, 知识结构体系不够系统,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教师对科研项目的申报积极主动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 丰富数学教学方式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职数学课堂, 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 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动画和视频等来生动的展现数学理论, 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数学概念。同时, 还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信息技术, 使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等以形象生动的动画直观的展示出来, 可以打破数学知识在学生心目中的枯燥形象, 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并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优化高职数学教学

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突破传统高职数学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展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同时, 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再也不必担心跟不上课堂的教学进度而落下部分知识点, 他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结合自身的掌握情况, 有针对性的展开数学学习。此外, 还有助于高职学生逐步树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

(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手段各种各样,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高职数学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教学课件等来丰富数学教学,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乐意去主动探究, 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实现数学知识、数学应用、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等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 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学

现代教学中, 多媒体手段已成为常用方法之一。在高职数学中, 许多内容都十分严谨, 并且文字描述很长, 不仅板书起来很耗时间, 同时容易造成学生分神。然而, 若是应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要求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精细化的教学PPT, 在课堂上通过一张张的PPT展示相关数学概念和公式等, 同时还可以配备一些动画和声音, 以最大程度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高职数学的教学效率。

(二) 利用数学软件来教学

数学软件以其直观、形象、互动等特点在高等函数教学中被广泛应用。高等函数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对高职学生来说, 很难独立想象出函数的空间图形, 从而限制了他们对函数的学习, 然而通过数学软件就可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出函数的图像, 进而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函数性质。

(三) 借助微课视频来教学

微课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 从而使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同时微课具有暂停和重播等功能, 并且不受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有助于高职学生以自身情况为基础展开自主学习。

(四) 使用社交软件强互动

社交软件具有沟通便捷, 传递信息迅速的特点, 将其应用于高职数学教学中, 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尤其是在课外学习中, 学生之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合作学习, 遇到无法解答的难题时可以随时随地咨询教师等。

四、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一) 注重数学教材编写, 适应多元化教学需要

教材是教学实践的载体,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 高职数学教师在利用纸质教材, 对课堂环节进行按部就班地设计。而在大数据背景下, 纸质教材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劣势逐渐凸显, 学生无论是在知识获取还是知识应用中对于动态化、多元化的课程资源的需求越强烈。针对此, 高职院校应组织数学教师对教材进行编写与设计, 将数学软件渗透到教材中来, 打造立体化、动态化、信息化数学教材, 吸引学生关注并挖掘教材中的数学资源。例如在教材内容设计中, 教师可以利用Matlab、SPSS等软件的数据计算与处理功能, 引导学生完成符号、计算、证明、推理, 让学生在运用软件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提炼、运用数据;在习题讲解中, 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 加强信息沟通交流, 从而打造双向教学模式。

(二) 渗透思维建模,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思维建模是借助于一些特定的工具和方法将自己的内在的思维过程建立模型, 进行可视化表征的认知方法。大数据之所以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 其关键就在于能够将达到一定规模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建模, 在可视化的模型中直观再现客观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由此可见, 大数据的利用主要依托于思维建模。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建模过程也非常普遍, 其在强化学生思维逻辑, 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 在高职数学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 并结合数学知识以及数据分析找出相应的建模案例, 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背后存在的建模思维, 并联系实际问题完成知识应用。这样的教学改革推动了大数据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情境。

(三) 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构建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颠覆。在传统教学环境下, 教师作为教学主导,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 课堂成为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 而课下则是学生知识巩固时间。但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这种课堂模式实现了翻转, 教师利用微课、慕课等资源构建了“课下学习, 课上消化”的课堂模式, 并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地位发生了转换。在高职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学习, 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在课下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选择与学习成绩, 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做出分析, 给出相应的自主学习任务;在课上则营造互动讨论氛围,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 从而让自主学习知识逐渐消化, 完成课堂翻转。

(四) 充分挖掘大数据价值, 打造信息化教学平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改变了知识内涵与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在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 学校应遵循信息化教学发展趋势, 利用大数据推动共享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 打造信息化教学平台, 让大数据能够在资源共享中形成, 并为数学教学实践做出精确的指导。近年来, 在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推动下, 许多学校都开始了对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投入。高职院校基于自身人才培养需要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 打造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教学平台, 依据数学学科制作公开课、微课、慕课、共享课, 一方面让学生能够通过登录平台完成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 为大数据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五)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体现信息化教学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者, 在大数据背景下引领者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集中在知识讲解层面, 而在大数据背景下, 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一些教师明显不适应大数据对数学课堂带来的影响。针对此, 高职院校应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养, 一方面注重对在职教师的培养, 根据大数据教学发展需要, 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对教师的大数据分析与运用能力做出考核与评价, 让大数据不仅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更能够成为教师教学思维的一部分,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融入到大数据教学环境中来。

五、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职数学教学, 一方面可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应更加广泛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出了明确规划, 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在这一教育教学发展的大背景下, 高职教育也应该明确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 将大数据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 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数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贾岩.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 2018 (11) :68.

信息化背景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信息化建设对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作用

(一) 有利于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税收作为国家调节国民经济及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涉及广且分散, 导致获取涉税信息较难。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人民收入呈多样化发展, 个人所得税中的涉税信息更对复杂多样, 传统的征管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发展, 由于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掌握不全, 导致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中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频发。而信息化可利用自身优势, 对税收征管信息中的数据进行资源整合共享, 最大化解决个人所得税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 有利于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效率

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将纳税人、税务机关及第三方机构还有其他政府部门紧密联系起来, 因此, 纳税人信息的采集不能仅仅局限于纳税人的资料申报, 更多的可从共享平台获取, 以提高纳税信息的利用率及征管成本。持外在税务稽查、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等方面引入信息技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征管成本, 使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效率等到提高, 确保征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使征管更加合理。

二、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 代扣代缴制度不完善

目前, 代扣代缴是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能简单, 且成本低, 但是在一定程度在存在缺陷。首先, 这种征管模式下, 不利于自觉纳税的意识形成, 对自身的纳税信息缺乏一定的了解, 其次, 虽然更利于工资薪金的征管的实现, 但无法有效管理其他水母, 对个人所得税功能发挥造成影响。

(二) 信息化未普及

第一, 税收征管信息基础设置建设建设不完善, 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 税收征管信息化需求无法满足, 第二, 信息化管理对于个人所得税的管理中信息化普及程度较低, 从纳税信息的采集来看, 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人个人信息的获取途径较少且质量较低, 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将纳税人信息进行全面掌握。从信息的共享及传递上看, 涉及税务相关的一些部门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 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从纳税信息的分析处理上看, 税务机关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去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造成资源浪费。

(三) 个人纳税意识未深入人心

自觉纳税的意识在我国居当中未形成, 自觉主动申报纳税的氛围尚未形成, 导致这类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居民纳税人普遍存在对税收政策、制度、职能以及税收人的权利与义务缺乏基本的认识, 自觉纳税意识未形成。另一方面, 征管征收制度为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较为落后, 对于纳税人纳税申报和缴纳未如实进行的情况税务机关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从而导致具有偷税行为的纳税人逃避惩罚, 使其具有侥幸心理。

三、信息化背景下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建议

(一) 强化代扣代缴制度

代扣代缴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 其工作质量并不高, 导致税收工作效率较低, 易发生税收流失现象。因此, 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代扣代缴制度, 将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义务及责任进行公示, 提高对不按国家相关制度履行扣缴义务人的处罚力度, 从而我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积极推行双向申报制度, 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和同一收入所得中代理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情况作详细的区分, 从而建立个人信息的双向申报制度。双向申报制度下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可以让纳税意识更深入人心, 有效避免征管缺陷。

(二) 加强信息化建设

税务机关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 确保纳税人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真实有效, 并建立档案管理, 加大对个人税源的动态监控, 各级税务机关可建立具有全国性的个人收入管理信息系统, 即便对收入数据进行有效处理, 用时, 对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进行改进和完善, 加强积极到税务事宜的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

(三) 强化个人纳税意识

首先, 可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形势和新媒体的作用, 加大税收制度的宣传活动, 提高社会大宗对税收的认识程度, 使自觉纳税意识深入人心, 其次, 税务机关可建立适当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对于纳税人行为进行正面指引, 最后, 税务机关可借助于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将不按照国家税收制度进行操作的纳税人记录在案, 一旦出现偷税行为, 将会影响其社会信用, 并定期向社会公开, 提高警示作用和税收违法成本, 从而规范纳税人纳税行为。

摘要:我国个人所得税不断深化的同时, 其税收征管也逐渐得到强化, 提高个人所得税首先就需要提高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在给个人所得税征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全面分析了目前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税收征管

参考文献

[1] 刘盾.大数据模式下的个人所得税管理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 (1) .

[2] 郏祥弟等.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思考[J].税务研究, 2017 (10) .

信息化背景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国家教育部在2012年3月颁布了《教育信息化时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并在该规划中指出要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6月, 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着重指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真正落实以信息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宗旨。基于教育信息化技术, 高职院校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结合作者日常教学案例, 对信息化背景下我校公共英语改革途径进行探索。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 学生基础普遍薄弱, 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厌学

随着高职教育的扩招, 高职学生来源主要分两大部分:少部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参加过高考之后进入高职院校, 虽然接受过传统英语知识, 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 情况不是很乐观;大部分来源于单招生, 中职升高职、初中、技校或其他途径, 这类学生更在前期学习更注重动手能力, 着重专业培养, 接受英语教育时间短, 英语基础不扎实, 对英语学习不重视, 兴趣不高。

(二) 高职英语教材未成体系化, 教材内容时代性不强

虽然职业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但是高职英语的教育一直被人忽略, 这体现在市面上到目前为止没有权威的、成体系化的专门针对高职英语的教材, 更别提教材的更新换代, 贴近时代。各个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五花八门, 内容也不尽相同。

(三) 高职英语的教师数量严重缺乏, 教学过程难以把控, 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高职学制三年, 很多高职院校因为学制限制和合规要求, 几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每周20个学时以上是标配,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让本已超负荷的教师再根据学生因材施教, 客观条件上难以实现;同时, 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都采取大班教学, 非常影响教师对课堂的把控作用, 加之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 高职英语考核体系针对性不强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对学生按照英语基础进行分层教学, 考核体系基本沿用传统终结性评价体系, 且考核载体基本一致, 针对性不强。

(五) 现代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现代化技术与教学融入不深

现代化技术基础设施耗资巨大, 许多高职院校还未从传统教育模式上完全转变过来, 基础设施建设还待加强, 依靠现代化技术的教学理念亟待更新。

三、混合式学习模式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

混合式学习这一概念来源于英文Blended Learning, 该概念提出以来, 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时间上不断探索和丰富, 初步形成体系。国外学者以Driscoll为代表, 她曾比较全面的提出混合式学习的含义。Driscoll (2002) 认为混合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的技术 (如虚拟课堂实况、协作学习、流媒体和文本) 的结合或者混合, 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 (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 和教学技术或者非教学技术的结合, 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 (如视频、CD-ROM, 基于Web的培训和电影) 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 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1]。国内学者以何克抗教授为代表, 他在2003年12月9日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并倡导的概念。他认为“混合学习 (Blended Learning) 是人们对网络学习 (e-Learning) 进行反思后, 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 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 (Face-to-Face) 教学和在线 (Online) 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 以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2]。”章木林在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上, 设计出整合式混合式教学模式[3]。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中的应用及思考

参考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校办学特色, 本文作者以章木林的教学模式为模板, 提出适应我校的教学设计 (见图1) :

根据学习者的特征以及学习需求, 我校实行了分层教学, 在此基础上, 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我校公共英语课的可行性。我校校园数字化云平台为混合式教学提供基本的设施, 信息化技术为实行混合式教学提供基本保障, 已引进的移动学习APP, 正在引进的慕课、微课平台的搭建为完善混合式教学提供后续力量;每年的教师信息化技术大赛以及培训为适应教育现代化时代潮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根据分层教学的课程设计和课程目标, 教师可自主选择适应本教学层次班级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主导时, 可采取情景教学、任务教学、思维导图等方式讲解或总结课程重难点知识。在线上指导时, 可授权学生进行生生互动, 并把学生对学生的指导和答疑作为形成性和总结性考核的一个指标。在实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需要着重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方面, 如何保证学生自主、持续和有效地学习是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一个重点, 也是难点。在效果监测方面, 开展阶段性评估是很有意义的。混合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帮助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 但是如果学校没有解决以下问题, 混合式教学模式后续发展力势必减弱, 优质持续的效果难以为继。首先, 搭建信息化技术平台成本高昂;其次,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挑战, 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素质要不断提高, 才能满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多方面要求;另一方面, 信息化技术平台虽解放了传统教师教学的一部分角色, 但是信息化技术平台上在教学资源 (针对性强、时代性强、层次性明显、丰富又有趣) 挑选、录制、分类、更新和评估上, 在师生互动与监控上, 在对学生定期性评估和总结上无形中给本已超负荷的教师又增加工作量。再次, 学校管理方面也会有一定的负担, 对教务处排课和学校考核要求更高, 如何保证分层教学班级的排课以及形成性和终结性考核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是管理方面亟待攻克的难题。

最后, 如何保证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也值得关注。只有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混合式教学模式才能得以开展并得到后续保障。

五、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界的要求, 只有有效整合传统教学模式与基于教学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模式, 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 实现“随时可学, 人人可学”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库。此外, 本文只是结合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提出适应本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至于实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摘要: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 高职英语如何实现从传统英语教学过渡到适应新时代学生需求的混合式教学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 推动高职英语学习的新篇章;校园移动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引入, 为学生搭建多渠道、自由的学习平台;微课、慕课、雨课堂、课堂讲解等线上线下学习方式, 促进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Driscoll, M. Blended learning:Let’sget beyond the hype.Learning and TrainingInnovations[Z].2002.

[2] 何克抗.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上) [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3) :1-6.

信息化背景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会计信息化教学, 这种新型的教学体系的目前发展形势以及针对信息化教学做出的一些改进措施。

2 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在现代的会计行业里, 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使用是当前主要发展趋势, 它是指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重点就在于用它来取代传统的教学法, 通过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体系, 及时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

3 对当前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教学现状的分析

3.1 对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理念了解不透彻

一些中职学校的老师对于将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的理念还存在着误解, 因为他们只是将这种结合方式看作一种教学工具, 仅仅将它看作会计处理的一种新形式与新方法。老师们虽然意识到了这种新结合的前景很美好, 但还是不能充分利用其创新性和可塑性。对于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狭隘认知, 致使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老师缺乏对于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这种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相关课程在学校的排课量较少,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时间就减少了。其次是中职学校对该课程的相关体系还不够完善, 例如没有让学生灵活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最后, 我国中职学校关于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也不够强大, 从而也会降低教授效率和教授质量。

3.2 教师的教学方法还不够精致

会计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是一门既需要看重理论又必须重视实践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 也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方面的探索。这一要求同样也适用于会计信息化教学中, 但是由于我国许多中职学校对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教学理念的了解不透彻, 导致了我国中职学校这方面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由于教学活动的单调乏味和教学方法的不完善, 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只有一个短浅的认识, 由于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没有充分了解一些具体的理论知识, 所以他们在实践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没有充分地将理论付诸实践。

3.3 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向上文提到的那样, 会计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因此只有将理论结合实践, 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的最初目的。要想达到此目标, 就需要学校在排课时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机会去实践, 去锻炼, 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不足和或缺, 目前在实现此目标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 学校忽视了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教学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校在实际情况中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微乎其微。其次, 一些学校只是告诉学生要去实践, 但忽略了教给学生应该如何实践, 这就导致实践即使教授了专业知识, 但学生也不能灵活应用, 不能完全地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当中去。

4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改进方法

4.1 及时改正不适合现状的教学方式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 中职学校的教师们首先要转变他们的固有观念, 不仅要把最专业的知识详细明确地教授给学生, 还要告诉他们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必须将理论付诸实践, 要想达到此目标, 就需要老师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充分重视该学科。第二, 要做到重视, 就需要加大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课程的排课量。最后, 学校应该增大对这方面教学的投资。

4.2 优化教学资源

当前这个时代, 需要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去支撑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过程, 这是完成教学的首要要求。要做到这点, 就需要学校优化教学资源。首先, 中职学校要加强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课程的师资力量, 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 该课程需要更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更充分的实践机会, 这就对教室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吸引一批优秀的教师, 另一方面也要对优秀教师进行更专业的培训, 优中选优。其次, 前面提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 所以在教学时教室应该提前准备好相关课程的内容, 并充分发挥想象, 尽可能使教授的知识有创新性

4.3 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

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践教学能保证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 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怎样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呢?首先, 要加大学校对这方面的投资建设,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实践的环境。其次, 教师要提前做好实践的安排, 确保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重。最后, 学校要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寻找合适的企业, 为他们提供一个真正的可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最终达到把所学理论付诸行动的目的。

5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飞速进步, 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工作将会越来越被重视。因此, 我们需要做好中职学校关于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课程的教学工作, 不断完善教学观念, 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和改进, 完全彻底地实行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观念, 从而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培养人才。

摘要:受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各行各业都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各行业的工作效率, 而且对工作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还促进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 在这种信息化而非传统化的影响下, 对中职会计的教学理念也有了新的转变。在信息化的影响下, 中职会计教学要以“互联网+”为基础, 将传统教学法转化为信息化教学法, 充分利用各式各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来促进我国中职会计信息化的教学事业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祥瑞.基于“互联网+”时代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J].财会学习.2017 (10) .

上一篇:风险分析下企业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铜矿采矿工艺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