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成长成功之路范文

2023-10-06

走好成长成功之路范文第1篇

1 立足课程理念, “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

课程理念的范围很宽泛, 指人们对于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思想观念或哲学观点。传统的课程理念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题, 已不适应高职教育课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无法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业及其进程。

当前, 高职教育课程要在满足课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改革发展之路, 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思想, 确立“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的基本理念。通过课程活动, 教育者自觉地把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的过程融为一体, 让学生学会做人;受教育者通过课程学习具备职业岗位任职需要的就业能力以及个人发展要求的就业竞争能力, 让学生学会做事, 实践“做人与做事双维度”。

2 立足课程目标, 由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想要达到的标准或预期学习的结果, 包括受教育者完成一定专业课后所拥有的知识、能力等。课程目标服务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时最终确定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这种以就业为导向性的培养目标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个别高等职业院校狭窄地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使个体掌握胜任具体岗位的技能。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 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只有一技之长的个体生存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鉴此, 终身教育视角下高职课程目标以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使受教育者具备一些综合性的技能或能力, 应对岗位和职业的转换。具体操作时, 打破狭隘的职业训练的壁垒束缚, 向课程受教育者传授通用性的、可迁移的、工具性的技能, 并能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目标有机地结合。

3 立足课程内容, 将职业性与学术性整合

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 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是非常短暂的, 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受教育者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可是传统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相对滞后, 没有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内容, 缺乏整体融合。

基于这方面的原因, 高职教育课程实施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整合, 用与职业相关的主题来组织和促进学术课程的学习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 将更多的学术内容整合到职业课程中, 使受教育者拥有核心的学术能力;一方面, 在职业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本专业最基本的核心原则, 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 通过这样的课程内容, 受教育者就具备了较为宽泛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巧, 能自如地应对未来就业时的频繁变化。

4 立足课程模式, “宽基础, 活模块”

课程模式需要在课程观指导下确立, 既包括对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本身的原则规定, 也包括具体的课程开发活动及取得的成果。当前, 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分类说法不一, 但“人格素质本位”模式在国内外正逐步得到重视。

借鉴已有课程模式的成功经验, 汲取我国传统课程模式的精华, 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理所当然成为最理想的选择。“宽基础”由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工具类课程、社会能力类课程及职业群专业基础课程四部分组成, 不但侧重于“能力本位”模式强调的职业能力本位, 还强调要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拓宽受教育者就业面和转岗的可能;“活模块”则强调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 特别注重上岗能力的训练。每个模块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 包括该部分内容的培训目标、所需的相关材料及考核评估标准等;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操作时实行“单元学分+累积学分”制, 能适应各种形式的高职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 最终提高受教育者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5 立足课程实施, 注重教学多样化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高职教育的课程实施就是要选择一些适当的教学策略组织一系列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实施课程时要做相应的调整, 使受教育者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所以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场所等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要一改过去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呆滞方式为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灵活方式;教学手段的“黑板+粉笔”要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取代;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转换。课程实施的多样化, 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课程与证书融合, 教室与实训室整合, 教师与师傅混合, 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 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和社会要求。

6 立足课程评价, 构建及时反馈的多元整合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是对整个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重新审视, 由传统的注重任务技能评价转向多元整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多元整合评价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 要符合下列原则:一是科学性、规范性;二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能及时得到考核评估;三是评价方式要形成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的有机整合;评价内容要体现课程的有机统一;评价机制要健康合理, 并充分发挥企业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

总之,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关系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只要我们积极地去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长效机制, 就会使课程成为高职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柔性接口, 实现职业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使用之间完美契合。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逐步形成, 社会对高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高职教育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形势下, 如何走好高职教育的改革之路呢?本文围绕这一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措施, 以期对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 程忠国.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实践思考[J].理论研究, 2006 (7) .

[2] 杨劲珍.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07 (10) .

走好成长成功之路范文第2篇

——省中语会十五次年会教师代表苗文芝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与会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春风已绿江南岸,东岳鲜花亦盛开。今天,有幸与各位嘉宾高朋在“造化钟神秀”的泰山脚下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的胜利召开,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尤其是能在此和各位专家同仁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浅见,更是感到无比荣幸。

往事如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刚参加工作,不缺的是激情,缺少的是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回顾成长之路,艰辛、坎坷,自豪、幸福一起涌上心头。

1995年,初次执教区级公开课,我开始知道板书设计对于帮助学生尽快理清知识结构,迅速把握文本内容的重要性;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明白了先声夺人——一个精彩的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是多么重要。

区优质课、市优质课一等奖,使我这棵“小苗”开始露出尖尖角。2004年10月,我拥有了一次更好的机会——参加省优质课评选。我抽到的课题是科普小品——《莺》。在市教研员、区教研员以及同事们的帮助之下,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正当自己喜出望外的时候,省教研员张老师的评课让我意识到存在的不足。张老师点评到:本节课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总结文章的写作技巧之后,运用这些规律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本来是很好的一种做法,体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然而却成了这节课的一个缺憾。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习作”时,对学生的点评,只是注意了鼓励为主,却未注意到学生所写的内容、形式和文章文体的不相和谐。认真思考后我告诉自己:必须着力锤炼自己课堂教学的真功夫!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大缸水,一湖水,甚至做到拥有长流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才是最好的境界。从此,我不敢有半点懈怠。课余时间更加钟情于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从语文的本质看语文教学,乃至从语文之外看语文教学。“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观念从那时扎根于我的脑海。

2006年参加淄博市教学能手评选,开始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教学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二是如何让学生读进文中,置身于中,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对文本深入研究,产生独到的见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从此,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唱着歌曲导入,以及特意追求课件繁华的形式主义,渐渐被波澜不惊的叙述和简洁实用的课件所代替。我知道,教师的激情不能替代学生的激情,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于是,我更加注意用我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引领学生个人研读、领悟,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多种形式交错,多维互动并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抛设悬念、以石击水的作用,不断将学生的情绪、智慧推向高潮。课堂上交融着的是和谐愉快,飞扬着的是爽朗笑声。“让学生在最轻松的气氛中,以最积极的状态,学到最真、最善、最美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我们积极寻求的理想语文课堂。

更重要的,教师应当把这份积极心态,轻松气氛引向课外,走向生活。从此,除了课堂教学,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开拓视野。学生谈古论今的多了,动辄出口唐诗宋词的多了。还指导学生走向生活,观察生活,将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惧怕作文的状况有了根本的转变,时不时地会有学生向我报告他们的习作发表或获奖的喜讯。

为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教案,经常会因某个环节的不顺畅,或者某个教学理念的不合理而全盘推翻,从头再来。2008年8月,在山东省中学语文研讨会上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开始,我曾经有过一种自以为很精彩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个人的悲剧——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试讲时却遇到了许多问题,又是张老师一语点醒了我。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老师从自己的想法入手,全知全能,根本未能很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看问题。于是才会在有的班级,上得顺风顺水;有的班级,又进行得枯涩无比。经过推倒重来,反复精心地修改备课稿,最后出现了课堂上精彩的场面。探究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中的一个,面对当时的于勒你会如何做呢?”一石激起浪千层,学生联系现实,结合生活,把握心理。对人物的解读再也不是过去单一的、甚至是呆板的,而是多样的、充满个性的,闪烁着学生智慧的光芒。灵动的思维,独特的见解,无不体现着新世纪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人生体验,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听课教师的热情鼓舞的掌声。经过这一次,我深刻理解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真正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让自主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让文本阅读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践行着省教研室提倡的“以学为主”“个性化教学”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各级教研员的不倦指导下,自己各方面又有了进一步提升。执教省公开课《伟大的悲剧》时,对学生发言的恰切点评,赢得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热烈掌声。记得张老师这样解读过有效:“去掉无效的就是有效的”。大家都在追求有效甚至高效课堂,我想,教师少说几句,给学生一个更大的舞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见解,就是课堂有效甚至高效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来,我市教学改革也是如火如荼,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活动建构的教学思想深入我心。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把这些教学思想融会贯通,有效运用,加强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注重学生的展示、交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建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语文学习中搞活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这一切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历经锻炼,2009年7月,我有幸代表山东省参加了“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这一次,我再次荣幸地站在了一等奖的领奖台上。更让我觉得幸运的是,从备课到上课又经历了一次历练,思想上又有了新的收获:有时候热闹的课堂,却掩盖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因为它缺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少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在课堂上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才是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同样,设计中的大问题意识也显得如此重要,最好能用一个问题统摄整节课,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而且问题的设置要摆脱肤浅、走向深刻,课堂上要开发运用好教学资源,如背景知识、作者生平情况的资料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出示时机。当在学生理解遇到障碍,非出示不可的状态下呈现出来,才会起到启迪学生“恍然大悟”的妙用。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对于所有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会铭记心头,以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作为回报。我也会一如既往地把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迈向更高的境界。这是我的追求,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理想。相信在各位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此次中语会年会精神的鼓舞下,在我们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谢谢大家!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读一读,觉得对自己很有启发,于是就转在这里,希望能够时时激发一个自己的热情,也希望能够与同事共勉。读这位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划,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继而就是:这种追求带来的不是“负担”,而是人生的幸福感;第三就是学习,在书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

张建林成长之路

对张建林而言,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感觉到了自己的一种巨大的无知,好像前面一块石头突然被移开,看到了广阔而深邃的大海,惊喜,恐惧,茫然,另一方面,则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和引力。

其实任何人都渴望被他人认同,如果说以前张建林试图通过公开课或者发表文章来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的话,那么大家越来越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所吸引。教育教学本身的吸引力,以及这种探索所带来的思维的乐趣,已经远远超出了外在的奖赏。有些人为什么那么强烈地追求外在的奖赏,往往是出于恐惧,是因为内在的我还不够强大。如果说以前更多的是以孩子为工具的话,那么现在或许才开始真正地面对孩子。

张建林开始听取我的意见,在教育教学上重新开始。 除了吸纳毛虫与蝴蝶的成果,继续深入地做儿童课程之外,他开始写班主任工作日记,每天记录当天的班级故事,也与学生通过随笔互相交流。一开始,他每天要花许多时间来写,记录班级故事,写自己的感受。(李镇西式的)写了一年多以后,因为我的建议,他进行了调整。开始这样写:

今日要事:

l 教室门坏了,中午课间去总务处备案。

l 王磊英语课上频繁小动作,英语老师罚站。

l 陈安琪今天表现极好,测试得满分,短信告诉家长。

l 放学后与陈玲琳家长单独交流,主要是她的写字姿势的问题需要纠正。

l 继续整理第三单元语文知识,为期中考试设计练习题。

l 重读《静悄悄的革命》中关于主体性神话一节,继续读《苏菲的世界》。

今日要事之后,是他对班级里问题学生的持续观察,有时候也记录班级里的突发事件。

专业写作:

专业写作意味着,教师必须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或者教育事件,用专业眼光去搜集相关背景资料,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

真正优秀的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对于学生持续的关注以及跟进指导,是案例书写的绝对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案例书写就不是想当然或者“灵机一动”,甚至伪造叙事和强加因果。

但张建林也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一是要读的书实在太多,几乎无从下手。这几年的突然觉醒,让他看到了自己知识结构上的太多漏洞,而团体成员也大体入手,因此只要是好书,几乎是抓住什么便读什么。

二是无论专业阅读,还是专业写作,都有太多的问题困惑不解,又没有办法解决。特别是一些棘手的案例,大家几乎都束手地策。

半年以前,他向我提出这些问题,我给他两点建议。一是抓住基本书目反复研读,二是利用网络资源,比如新教育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QQ群。

专业发展:

资源: 何谓基本书目?

我们认为,在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一些基础性的书籍。这些书籍或者对该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有清晰的梳理阐释,或者集中解释了该领域中存在的重大的、主要的、常见的问题,有助于对该领域的理解。研读这些书籍,是深入理解该领域精髓的捷径。

目前我们推荐的书目中,重点的基本书目有:《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等。

为什么要强调对基本书目的研读?

从目前的教师阅读情况来看,大家普遍喜欢阅读励志类(成功故事)、故事类(教育故事)、案例类(课堂实录)、技巧类(兵法策略)、教辅类(教材解析)书籍。这种过于浅层化,过于追求表层愉悦的阅读,使教师的阅读趋于平面化。平面化阅读的后果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碎片化,浪漫化。更严重的是,教师通过这种阅读,无法形成不同领域的理解框架,思维品质下降,缺乏鉴别力与反省力。

基本书目的研读,意义在于对该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进行清理,为进一步理解该学科提供良好的框架,提升思维品质,能够有效地利用基本书目对实践进行反思。例如《给教师的建议》里,对后进生的问题、阅读的问题、教师素养的问题、思维的问题等等都进行了精当的阐释,时至今日,仍然有巨大的反思和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则直接针对东亚教育的弊端,对诸如主体性等词语进行了清理,对于反思新课程下出现的主体性神话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对基本书目进行研读?

基本书目不是为了市场需求而炮制出来的流行书籍,因此往往在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文字上难度不大,但是真正理解把握很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基本书目往往被忽略,阅读也常常流于形式。

新教育专业阅读特别强调基本书目的研读,我们希望实验教师能够精读基本书目,并提出如下建议:

1.反复阅读,坚持批注。

浮躁、急于求成是阅读的大敌,板凳要坐十年冷,对难读的书,许多人连十天都坚持不下来,这是很成问题的。不懂的地方,精华的地方,一定要用笔勾划出来,在旁边注上自己的得失疑问(是不是在专题帖里写读书笔记是最次要的,重要的是书上要有)。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大声朗读甚至抄写背诵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十分有效的读书方法。

2.梳理问题,理清概念。

真正的好书,总是旨在解决真实的问题。钻进去读,跳出来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给教师的建议》里,必定涉及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阐述的?可以在反复的阅读思考中进行辨析并写成读书笔记。同样重要的是对概念的清理,许多时候流行的错误的对概念的理解妨碍了我们的阅读深度,因此,建议对每一本书中包含的最重要的几个概念进行更为广泛系统的梳理思考。比如《静悄悄的革命》中涉及到主体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这个概念的演变,然后再回到书中阅读,对概念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3.回归实践,加深理解。

基本书籍往往揭示了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真谛,那些论述在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显现,我们要在阅读的时候验之于实践,对自己以及他人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现象进行思考。这里面最有用的,是运用书籍中的精彩分析,对许多流行的错误观念进行清理。这种清理都可以写成一篇篇很优秀的读书笔记呢。

4.相互参读,寻根溯源。

大师们的论述往往有许多相通之处,那些最杰出的著作往往有着大致相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在不同的基本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常常能够察觉其中内在的一致之处,这是非常迷人的时刻。其实这种内在的一致性,潜藏在我们已经推荐的几本书中,已经有网友察觉到了背后的一致性,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将更加理解这一点,而理解这一点,意味着我们或许有足够的能力阅读更高层面的书籍。

在基本书目研读方面,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也会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们将为所有基本书目编写导读手册并提出相关使用建议,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发展QQ群,以及优秀网友的阅读笔记来进行研读。

回顾张建林15年的职业发展,究竟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支撑起张建林的三个要素分别是:阅读、写作以及共同体。核心则是对教育教学的持续不断的反思和职业认同。

专业阅读:专业阅读地图+基本书目研读+读书会(专业阅读QQ群或者学校读书会) 专业写作: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教育写作(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师生共写随笔)+问题诊疗共同体(专业写作QQ群)

专业发展共同体:日常研课+读书会+问题诊疗共同体

假如张建林的人生重新开始,他十五年的职业发展所达到的成就能否缩短到五年完成?

我们假设一个理想的环境,张建林会得到以下支持:

1.学校内部共同体的支持(包括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比如提供必要的书籍以及场地、时间等)。2.更大范围的新教育共同体的支持(包括课程资源支持,阅读地图和案例库的支持,网络共同体的支持)

那么,在学校指定的导师的指导下,张建林的前五年的专业发展清单可能如下:

第一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小学课堂管理》(温斯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王晓春)《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与黎明共舞――新教育晨诵本》(马玲编)毛虫与蝴蝶推荐书目(读低中高三段中的一两段,视情形而定)前四本学校赠送,建议在书上直接做批注,毛虫与蝴蝶推荐书目每个班级书柜里都有,学校图书馆也有,可以自由借阅。

他还可以选读下列书籍:《汉字密码》(唐汉)《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心平气和一年级》(薛瑞萍)《教师人文读本》(商友敬等编写)《教师专业阅读地图》(魏智渊主编)《另类教育叙事——解读一个题为“干国祥”的教育文本》(干国祥著)

订阅或经常浏览的报刊:《语文知识》《南方周末》《散文选刊》 专业写作:

1、建议张建林写读书笔记以及描述班级突发事件,不作要求。

2、每次听课和研课都要写教学反思,字数不限,尽可能简明扼要。

专业发展共同体:

1、日常研课:学校为张建林指定了专门的导师(一个导师带两个弟子,三人构成小共同体),原则上每周听导师课不少于两节,导师每两周听一节张建林的课(这些都是底线要求)。每次听导师的课都要有详细的听课记录(学校有专门指导如何听课的文件,供老师揣摩),并写出教学反思,建议利用课间与导师开展简短的讨论。(如何讨论,导师会依照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要求给予不断提示)每逢导师听课之前,必须把教案提前交给导师并做简短交流,下课与导师继续讨论,并写出教学反思。

2、读书会:每两周有两个小时的读书会,一般安排在学生放学后,参加读书会的老师,学校有相应的误餐补助。第一学期读书会重点讨论的书是《小学课堂管理》。资深教师会现身说法,用本校的许多实例来解读课堂管理。在这里,大家会交流许多实用技巧。

3、问题诊疗会议: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会议中最重要的版块就是问题诊疗。每周由一位老师提出一个典型案例大家进行讨论。案例会提前印发给大家,并要求每个人都做批注并思考案例后的问题。经常性地,学校会聘请专家参与问题诊疗会议并进行总结。在第一年,原则上不要求新教师提供案例,但是新教师会从中学到案例书写的基本方法。

4、网络共同体: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网络共同体,特别是新教育中自发的或者有组织的一些专业讨论的QQ群以及博客群等,遇到校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新教育相关项目负责人咨询。更重要的是,一群青年人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激励。学校也建议青年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中建议个人阅读或者写作专帖,记录自己的阅读之路或者教育生活,这很重要。

其他重要工作:

1、按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的安排做好晨诵和整本书共读的日常工作。新教育研究中心和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有比较多的联系,全国各地毛虫们好的晨诵资源经过研究中心和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的双重整理筛选后可供直接选用。这些资源还包括给家长的信、便条等等。

2、青年教师必须在学校论坛或者教育在线网站为自己的班级建立班级主题帖,用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班级的日常生活并与学生、家长进行日常交流。

第二年(经过一年的磨砺,张建林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小学的教学生活,并能够初步控制住班级。)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学校是一段旅程》(托灵·芬瑟)《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经典·童心·编织——新教育儿童课程之整本书阅读》(干国祥编) 选读书籍如下:《语法答问》(朱德熙)《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读书课》(干国祥著)名师课堂实录(例如窦桂梅、薛法根、王崧舟、支玉恒„„)《老师如何和学生说话》(吉诺特)《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专业写作:

1、充分利用第一年问题诊疗会议获得的经验,开始写班主任日记,进行日常记录,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持续跟踪。

2、除日常教学反思外,争取拿出两个经典课案,包含资料搜集、备课、上课、评课,丰富学校的课例资源库。

专业发共同体:

1、 日常研课照常进行。

2、 问题诊疗会议要争取提供一个供讨论的案例。

3、 读书会讨论的重点书籍将是《给教师的建议》和《儿童的人格教育》,其中有一次将是自己在导师的协助下主持并做中心发言人。

4、 协助年级组编写学科学习标准,并尝试设计高质量试题与导师讨论。

其他重要工作:儿童课程与班级主题帖继续进行。 第三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儿童纪律教育》(费尔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深度语文》(二册,干国祥著)

选读书籍如下:《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特别的女生撒哈拉》(爱斯米·科德尔)《大学人文读本》(夏中义主编)《教育漫话》(洛克)《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逃避自由》(弗洛姆)《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专业写作:

1、尝试比较熟练地写作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能够提供三两个比较成熟的案例,对案例资料搜集、案例书写、案例分析框架有比较清晰的把握。逐渐向专业杂志投稿。

2、研究一定数量的经典课例,并继续尝试写作比较成熟的课例并引入理论分析。

专业发展共同体:张建林能够主持日常研课、问题诊疗会议、读书会以及学科标准。

至此,张建林应该能够成为学校里的骨干教师,具有独立承担或主持多种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

第四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学会教学》(阿兰兹)《教育的哲学基础》(奥兹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佐藤学)

选读书籍:《论对话》(伯姆)《被压迫者教育学》(弗莱雷)《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爱的艺术》(弗洛姆)《人间词话》(王国维)《近距离看美国》(林达)《如何阅读一本书》(艾德勒)《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订阅或者借阅报刊:《读书》《书屋》

专业写作:1.能够针对不同的德育专题进行研究,并在大量阅读相关论文和参考书籍的前提下写出专题论文,比如叛逆儿童的教育问题等。2.能够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阐述,并写成论文。

专业发展共同体: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和主持主题研讨会。 第五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后现代课程观》(多尔)《课程与教师》(佐藤学)《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提高学业成就的最佳实践》(Richard DuFo)《西方教育心理学简史》(高觉敷等)

选读书籍:《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凯西·玛考尔蒂)《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科学史》(丹皮尔)《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斯威布)《动机与人格》(马斯洛)《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西方哲学史》(罗素)

走好成长成功之路范文第3篇

今天有幸到鄞州洞桥镇中心小学参加了“鄞州区小学数学疑难问题暨新教师培训活动”,参与了三堂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钱教研员的精辟指导以及各位老师的精彩讲课与点评,让我对综合实践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受益匪浅。

综合实践课是开展素质教育以来新开设的一个课程,怎样上好综合实践课呢?今天我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要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协调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教师参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建立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综合实践课不同于一般课程,它更注重于学生的参与力度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要及时给及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其他学生,也可以是该学生本人。从不同视野不同角度去评价,更可以挖掘亮点或者发现问题。因此,激励性的评价是综合实践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要重视活动组织的严密性。综合实践课往往要经历前期准备、调查研究、汇报交流、宣传展示等环节。因此,对于一节综合实践课,要注意实践活动组织的严密性,做好每一个环节。首先,必须要搞清楚实践活动是什么;其次,要明白为什么要探究这次活动;最后,还要清楚这个探究活动该怎么做。只有做了最充分的准备,才能使综合实践发挥最大的活动价值。

总之,一节好的综合实践课,是学生探索,教师引导,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活动价值,有所收获的过程。以上是我个人对于综合实践课的一点点思考,希望各位老师指导批评。

走好成长成功之路范文第4篇

——省中语会十五次年会教师代表苗文芝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与会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春风已绿江南岸,东岳鲜花亦盛开。今天,有幸与各位嘉宾高朋在“造化钟神秀”的泰山脚下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的胜利召开,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尤其是能在此和各位专家同仁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浅见,更是感到无比荣幸。

往事如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刚参加工作,不缺的是激情,缺少的是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回顾成长之路,艰辛、坎坷,自豪、幸福一起涌上心头。

1995年,初次执教区级公开课,我开始知道板书设计对于帮助学生尽快理清知识结构,迅速把握文本内容的重要性;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明白了先声夺人——一个精彩的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是多么重要。

区优质课、市优质课一等奖,使我这棵“小苗”开始露出尖尖角。2004年10月,我拥有了一次更好的机会——参加省优质课评选。我抽到的课题是科普小品——《莺》。在市教研员、区教研员以及同事们的帮助之下,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正当自己喜出望外的时候,省教研员张老师的评课让我意识到存在的不足。张老师点评到:本节课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总结文章的写作技巧之后,运用这些规律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本来是很好的一种做法,体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然而却成了这节课的一个缺憾。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习作”时,对学生的点评,只是注意了鼓励为主,却未注意到学生所写的内容、形式和文章文体的不相和谐。认真思考后我告诉自己:必须着力锤炼自己课堂教学的真功夫!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大缸水,一湖水,甚至做到拥有长流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才是最好的境界。从此,我不敢有半点懈怠。课余时间更加钟情于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从语文的本质看语文教学,乃至从语文之外看语文教学。“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观念从那时扎根于我的脑海。

2006年参加淄博市教学能手评选,开始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教学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二是如何让学生读进文中,置身于中,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对文本深入研究,产生独到的见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从此,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唱着歌曲导入,以及特意追求课件繁华的形式主义,渐渐被波澜不惊的叙述和简洁实用的课件所代替。我知道,教师的激情不能替代学生的激情,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于是,我更加注意用我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引领学生个人研读、领悟,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多种形式交错,多维互动并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抛设悬念、以石击水的作用,不断将学生的情绪、智慧推向高潮。课堂上交融着的是和谐愉快,飞扬着的是爽朗笑声。“让学生在最轻松的气氛中,以最积极的状态,学到最真、最善、最美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我们积极寻求的理想语文课堂。

更重要的,教师应当把这份积极心态,轻松气氛引向课外,走向生活。从此,除了课堂教学,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开拓视野。学生谈古论今的多了,动辄出口唐诗宋词的多了。还指导学生走向生活,观察生活,将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惧怕作文的状况有了根本的转变,时不时地会有学生向我报告他们的习作发表或获奖的喜讯。

为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教案,经常会因某个环节的不顺畅,或者某个教学理念的不合理而全盘推翻,从头再来。2008年8月,在山东省中学语文研讨会上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开始,我曾经有过一种自以为很精彩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个人的悲剧——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试讲时却遇到了许多问题,又是张老师一语点醒了我。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老师从自己的想法入手,全知全能,根本未能很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看问题。于是才会在有的班级,上得顺风顺水;有的班级,又进行得枯涩无比。经过推倒重来,反复精心地修改备课稿,最后出现了课堂上精彩的场面。探究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中的一个,面对当时的于勒你会如何做呢?”一石激起浪千层,学生联系现实,结合生活,把握心理。对人物的解读再也不是过去单一的、甚至是呆板的,而是多样的、充满个性的,闪烁着学生智慧的光芒。灵动的思维,独特的见解,无不体现着新世纪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人生体验,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听课教师的热情鼓舞的掌声。经过这一次,我深刻理解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真正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让自主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让文本阅读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践行着省教研室提倡的“以学为主”“个性化教学”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各级教研员的不倦指导下,自己各方面又有了进一步提升。执教省公开课《伟大的悲剧》时,对学生发言的恰切点评,赢得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热烈掌声。记得张老师这样解读过有效:“去掉无效的就是有效的”。大家都在追求有效甚至高效课堂,我想,教师少说几句,给学生一个更大的舞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见解,就是课堂有效甚至高效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来,我市教学改革也是如火如荼,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活动建构的教学思想深入我心。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把这些教学思想融会贯通,有效运用,加强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注重学生的展示、交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建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语文学习中搞活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这一切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历经锻炼,2009年7月,我有幸代表山东省参加了“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这一次,我再次荣幸地站在了一等奖的领奖台上。更让我觉得幸运的是,从备课到上课又经历了一次历练,思想上又有了新的收获:有时候热闹的课堂,却掩盖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因为它缺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少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在课堂上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才是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同样,设计中的大问题意识也显得如此重要,最好能用一个问题统摄整节课,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而且问题的设置要摆脱肤浅、走向深刻,课堂上要开发运用好教学资源,如背景知识、作者生平情况的资料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出示时机。当在学生理解遇到障碍,非出示不可的状态下呈现出来,才会起到启迪学生“恍然大悟”的妙用。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对于所有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会铭记心头,以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作为回报。我也会一如既往地把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迈向更高的境界。这是我的追求,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理想。相信在各位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此次中语会年会精神的鼓舞下,在我们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谢谢大家!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读一读,觉得对自己很有启发,于是就转在这里,希望能够时时激发一个自己的热情,也希望能够与同事共勉。读这位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划,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继而就是:这种追求带来的不是“负担”,而是人生的幸福感;第三就是学习,在书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

张建林成长之路

对张建林而言,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感觉到了自己的一种巨大的无知,好像前面一块石头突然被移开,看到了广阔而深邃的大海,惊喜,恐惧,茫然,另一方面,则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和引力。

其实任何人都渴望被他人认同,如果说以前张建林试图通过公开课或者发表文章来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的话,那么大家越来越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所吸引。教育教学本身的吸引力,以及这种探索所带来的思维的乐趣,已经远远超出了外在的奖赏。有些人为什么那么强烈地追求外在的奖赏,往往是出于恐惧,是因为内在的我还不够强大。如果说以前更多的是以孩子为工具的话,那么现在或许才开始真正地面对孩子。

张建林开始听取我的意见,在教育教学上重新开始。 除了吸纳毛虫与蝴蝶的成果,继续深入地做儿童课程之外,他开始写班主任工作日记,每天记录当天的班级故事,也与学生通过随笔互相交流。一开始,他每天要花许多时间来写,记录班级故事,写自己的感受。(李镇西式的)写了一年多以后,因为我的建议,他进行了调整。开始这样写:

今日要事:

l 教室门坏了,中午课间去总务处备案。

l 王磊英语课上频繁小动作,英语老师罚站。

l 陈安琪今天表现极好,测试得满分,短信告诉家长。

l 放学后与陈玲琳家长单独交流,主要是她的写字姿势的问题需要纠正。

l 继续整理第三单元语文知识,为期中考试设计练习题。

l 重读《静悄悄的革命》中关于主体性神话一节,继续读《苏菲的世界》。

今日要事之后,是他对班级里问题学生的持续观察,有时候也记录班级里的突发事件。

专业写作:

专业写作意味着,教师必须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或者教育事件,用专业眼光去搜集相关背景资料,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

真正优秀的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对于学生持续的关注以及跟进指导,是案例书写的绝对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案例书写就不是想当然或者“灵机一动”,甚至伪造叙事和强加因果。

但张建林也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一是要读的书实在太多,几乎无从下手。这几年的突然觉醒,让他看到了自己知识结构上的太多漏洞,而团体成员也大体入手,因此只要是好书,几乎是抓住什么便读什么。

二是无论专业阅读,还是专业写作,都有太多的问题困惑不解,又没有办法解决。特别是一些棘手的案例,大家几乎都束手地策。

半年以前,他向我提出这些问题,我给他两点建议。一是抓住基本书目反复研读,二是利用网络资源,比如新教育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QQ群。

专业发展:

资源: 何谓基本书目?

我们认为,在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一些基础性的书籍。这些书籍或者对该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有清晰的梳理阐释,或者集中解释了该领域中存在的重大的、主要的、常见的问题,有助于对该领域的理解。研读这些书籍,是深入理解该领域精髓的捷径。

目前我们推荐的书目中,重点的基本书目有:《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等。

为什么要强调对基本书目的研读?

从目前的教师阅读情况来看,大家普遍喜欢阅读励志类(成功故事)、故事类(教育故事)、案例类(课堂实录)、技巧类(兵法策略)、教辅类(教材解析)书籍。这种过于浅层化,过于追求表层愉悦的阅读,使教师的阅读趋于平面化。平面化阅读的后果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碎片化,浪漫化。更严重的是,教师通过这种阅读,无法形成不同领域的理解框架,思维品质下降,缺乏鉴别力与反省力。

基本书目的研读,意义在于对该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进行清理,为进一步理解该学科提供良好的框架,提升思维品质,能够有效地利用基本书目对实践进行反思。例如《给教师的建议》里,对后进生的问题、阅读的问题、教师素养的问题、思维的问题等等都进行了精当的阐释,时至今日,仍然有巨大的反思和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则直接针对东亚教育的弊端,对诸如主体性等词语进行了清理,对于反思新课程下出现的主体性神话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对基本书目进行研读?

基本书目不是为了市场需求而炮制出来的流行书籍,因此往往在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文字上难度不大,但是真正理解把握很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基本书目往往被忽略,阅读也常常流于形式。

新教育专业阅读特别强调基本书目的研读,我们希望实验教师能够精读基本书目,并提出如下建议:

1.反复阅读,坚持批注。

浮躁、急于求成是阅读的大敌,板凳要坐十年冷,对难读的书,许多人连十天都坚持不下来,这是很成问题的。不懂的地方,精华的地方,一定要用笔勾划出来,在旁边注上自己的得失疑问(是不是在专题帖里写读书笔记是最次要的,重要的是书上要有)。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大声朗读甚至抄写背诵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十分有效的读书方法。

2.梳理问题,理清概念。

真正的好书,总是旨在解决真实的问题。钻进去读,跳出来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给教师的建议》里,必定涉及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阐述的?可以在反复的阅读思考中进行辨析并写成读书笔记。同样重要的是对概念的清理,许多时候流行的错误的对概念的理解妨碍了我们的阅读深度,因此,建议对每一本书中包含的最重要的几个概念进行更为广泛系统的梳理思考。比如《静悄悄的革命》中涉及到主体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这个概念的演变,然后再回到书中阅读,对概念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3.回归实践,加深理解。

基本书籍往往揭示了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真谛,那些论述在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显现,我们要在阅读的时候验之于实践,对自己以及他人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现象进行思考。这里面最有用的,是运用书籍中的精彩分析,对许多流行的错误观念进行清理。这种清理都可以写成一篇篇很优秀的读书笔记呢。

4.相互参读,寻根溯源。

大师们的论述往往有许多相通之处,那些最杰出的著作往往有着大致相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在不同的基本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常常能够察觉其中内在的一致之处,这是非常迷人的时刻。其实这种内在的一致性,潜藏在我们已经推荐的几本书中,已经有网友察觉到了背后的一致性,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将更加理解这一点,而理解这一点,意味着我们或许有足够的能力阅读更高层面的书籍。

在基本书目研读方面,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也会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们将为所有基本书目编写导读手册并提出相关使用建议,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发展QQ群,以及优秀网友的阅读笔记来进行研读。

回顾张建林15年的职业发展,究竟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支撑起张建林的三个要素分别是:阅读、写作以及共同体。核心则是对教育教学的持续不断的反思和职业认同。

专业阅读:专业阅读地图+基本书目研读+读书会(专业阅读QQ群或者学校读书会) 专业写作: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教育写作(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师生共写随笔)+问题诊疗共同体(专业写作QQ群)

专业发展共同体:日常研课+读书会+问题诊疗共同体

假如张建林的人生重新开始,他十五年的职业发展所达到的成就能否缩短到五年完成?

我们假设一个理想的环境,张建林会得到以下支持:

1.学校内部共同体的支持(包括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比如提供必要的书籍以及场地、时间等)。2.更大范围的新教育共同体的支持(包括课程资源支持,阅读地图和案例库的支持,网络共同体的支持)

那么,在学校指定的导师的指导下,张建林的前五年的专业发展清单可能如下:

第一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小学课堂管理》(温斯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王晓春)《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与黎明共舞――新教育晨诵本》(马玲编)毛虫与蝴蝶推荐书目(读低中高三段中的一两段,视情形而定)前四本学校赠送,建议在书上直接做批注,毛虫与蝴蝶推荐书目每个班级书柜里都有,学校图书馆也有,可以自由借阅。

他还可以选读下列书籍:《汉字密码》(唐汉)《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心平气和一年级》(薛瑞萍)《教师人文读本》(商友敬等编写)《教师专业阅读地图》(魏智渊主编)《另类教育叙事——解读一个题为“干国祥”的教育文本》(干国祥著)

订阅或经常浏览的报刊:《语文知识》《南方周末》《散文选刊》 专业写作:

1、建议张建林写读书笔记以及描述班级突发事件,不作要求。

2、每次听课和研课都要写教学反思,字数不限,尽可能简明扼要。

专业发展共同体:

1、日常研课:学校为张建林指定了专门的导师(一个导师带两个弟子,三人构成小共同体),原则上每周听导师课不少于两节,导师每两周听一节张建林的课(这些都是底线要求)。每次听导师的课都要有详细的听课记录(学校有专门指导如何听课的文件,供老师揣摩),并写出教学反思,建议利用课间与导师开展简短的讨论。(如何讨论,导师会依照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要求给予不断提示)每逢导师听课之前,必须把教案提前交给导师并做简短交流,下课与导师继续讨论,并写出教学反思。

2、读书会:每两周有两个小时的读书会,一般安排在学生放学后,参加读书会的老师,学校有相应的误餐补助。第一学期读书会重点讨论的书是《小学课堂管理》。资深教师会现身说法,用本校的许多实例来解读课堂管理。在这里,大家会交流许多实用技巧。

3、问题诊疗会议: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会议中最重要的版块就是问题诊疗。每周由一位老师提出一个典型案例大家进行讨论。案例会提前印发给大家,并要求每个人都做批注并思考案例后的问题。经常性地,学校会聘请专家参与问题诊疗会议并进行总结。在第一年,原则上不要求新教师提供案例,但是新教师会从中学到案例书写的基本方法。

4、网络共同体: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网络共同体,特别是新教育中自发的或者有组织的一些专业讨论的QQ群以及博客群等,遇到校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新教育相关项目负责人咨询。更重要的是,一群青年人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激励。学校也建议青年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中建议个人阅读或者写作专帖,记录自己的阅读之路或者教育生活,这很重要。

其他重要工作:

1、按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的安排做好晨诵和整本书共读的日常工作。新教育研究中心和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有比较多的联系,全国各地毛虫们好的晨诵资源经过研究中心和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的双重整理筛选后可供直接选用。这些资源还包括给家长的信、便条等等。

2、青年教师必须在学校论坛或者教育在线网站为自己的班级建立班级主题帖,用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班级的日常生活并与学生、家长进行日常交流。

第二年(经过一年的磨砺,张建林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小学的教学生活,并能够初步控制住班级。)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学校是一段旅程》(托灵·芬瑟)《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经典·童心·编织——新教育儿童课程之整本书阅读》(干国祥编) 选读书籍如下:《语法答问》(朱德熙)《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读书课》(干国祥著)名师课堂实录(例如窦桂梅、薛法根、王崧舟、支玉恒„„)《老师如何和学生说话》(吉诺特)《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专业写作:

1、充分利用第一年问题诊疗会议获得的经验,开始写班主任日记,进行日常记录,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持续跟踪。

2、除日常教学反思外,争取拿出两个经典课案,包含资料搜集、备课、上课、评课,丰富学校的课例资源库。

专业发共同体:

1、 日常研课照常进行。

2、 问题诊疗会议要争取提供一个供讨论的案例。

3、 读书会讨论的重点书籍将是《给教师的建议》和《儿童的人格教育》,其中有一次将是自己在导师的协助下主持并做中心发言人。

4、 协助年级组编写学科学习标准,并尝试设计高质量试题与导师讨论。

其他重要工作:儿童课程与班级主题帖继续进行。 第三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儿童纪律教育》(费尔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深度语文》(二册,干国祥著)

选读书籍如下:《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特别的女生撒哈拉》(爱斯米·科德尔)《大学人文读本》(夏中义主编)《教育漫话》(洛克)《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逃避自由》(弗洛姆)《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专业写作:

1、尝试比较熟练地写作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能够提供三两个比较成熟的案例,对案例资料搜集、案例书写、案例分析框架有比较清晰的把握。逐渐向专业杂志投稿。

2、研究一定数量的经典课例,并继续尝试写作比较成熟的课例并引入理论分析。

专业发展共同体:张建林能够主持日常研课、问题诊疗会议、读书会以及学科标准。

至此,张建林应该能够成为学校里的骨干教师,具有独立承担或主持多种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

第四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学会教学》(阿兰兹)《教育的哲学基础》(奥兹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佐藤学)

选读书籍:《论对话》(伯姆)《被压迫者教育学》(弗莱雷)《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爱的艺术》(弗洛姆)《人间词话》(王国维)《近距离看美国》(林达)《如何阅读一本书》(艾德勒)《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订阅或者借阅报刊:《读书》《书屋》

专业写作:1.能够针对不同的德育专题进行研究,并在大量阅读相关论文和参考书籍的前提下写出专题论文,比如叛逆儿童的教育问题等。2.能够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阐述,并写成论文。

专业发展共同体: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和主持主题研讨会。 第五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后现代课程观》(多尔)《课程与教师》(佐藤学)《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提高学业成就的最佳实践》(Richard DuFo)《西方教育心理学简史》(高觉敷等)

选读书籍:《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凯西·玛考尔蒂)《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科学史》(丹皮尔)《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斯威布)《动机与人格》(马斯洛)《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西方哲学史》(罗素)

走好成长成功之路范文第5篇

通过这段时间认真学习《总书记的成长之路》这篇文章,我首先了解到,总书记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 起来的我党领袖、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党领袖、是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 起来的我党领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并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对确立和维护总书记核心地位重大意义也有了更深的认

识,也增进了对核心思想的认同。

其次,我认识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伟大的。总书记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他的父亲习仲勋曾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13岁就参加了革命。父亲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身处逆境,无论是在老区还是在特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革命风骨初心不变,毛主席曾给他亲笔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母亲也是13岁参加革命,17岁入党,一生都是一心向党、矢志不渝。可以说父母的奋斗经历,对总书记的影响极其深远。父亲的这种对共产主义坚定不移的信念,始终相信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父亲的这种言行为总书记从小就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还有小时候随母亲买《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的故事等等。这种浓郁革命氛围的熏陶,使总书记从小受到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

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还有总书记的执着精神也非常值得我学习,他曾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

最后,就是总书记的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带给我极大震撼。 1969年上山下乡的时候,总书记还只有15岁。他在1995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他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是不换肩的。总书记插队的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知青院子变得冷冷清清,居住的窑洞也变成了冰房冷灶。但他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依然是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不但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完全是一付“铆足劲扎根干”的心态。这种坚忍不拔,这种志存高远,这种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稳健淡定,格局何其大度,胸怀何其宽广!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一辈子。

总书记也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不仅使他和陕北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从小就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热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

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通过这次学习《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我要求自己坚定不移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以坚定的信仰信念和积极行动,做一名报社改革创

新的排头兵,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为报社的改革发展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

走好成长成功之路范文第6篇

近日,看到全国知名校长、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感受人民重托》一文,心灵为之震感。

七月流火,一片蓬勃,这是一个生命旺盛的季节,自然界尽情地享受着阳光与雨水。当我们真实地与孩子和家长朝夕相处,进行心灵交流的时候,精神与心才会骤然苏醒并奔腾澎湃。

七月流火,冷凝如霜。这是一个沉重的季节。每次招生,每次流泪。热点学校已成为达官贵人、寒门布衣人人梦寐以求的教育圣园。

你见到了吗?那么多的家长含辛茹苦,一生只为了孩子的幸福。你看懂了吗?那么多家长希冀的目光,瞳孔中只有孩子的身影。你感受到了吗?那么多家长无限的寄托。……

看到这,满腔思绪喷薄而出,随即涌上脑中的是:

教育,赋予校长什么样的责任?

校长,如何迈向成功?

是啊!人民群众向我们提出了优质教育的要求,感受人民的期望与重托,我们心中是沉甸甸的,涌上的是神圣的使命感:每个孩子对学校来说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但对家长来说,他们是百分之百的希望;对社会来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整个的希望。因此,我们无不感受到了职业的崇高与神圣。

作为一个成功校长应该有以下几层意思:成功校长一必须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陶行知说过“国家把整个学校交给你,你就要用整个心做个整个

的校长”。二要不愧人生。能走上校长这个岗位,这是一个实现人生价值、成就我们人生的难得的机遇。三是追求卓越,把做成功的校长作为人生目标。

每一个当校长的都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因为成功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是向自己极限的挑战,是创造的宣泻!那什么是成功呢?

学校成功就是校长的成功,

教师成功就是校长的成功,

学生成功就是校长的成功。

成功是永无止境的,我认为:就校长个人而言,每一次成长就是一次成功,把握每一次成长,就是不断的迈向成功的境界。

如何感悟成长,追求成功呢?

一、执着的追梦者

走向成功,做成功的校长,理想和追求十分重要,否则就不可能拥有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世界也许很小,很小,但我们的教育梦却可以很大,很大。追求是生命的理由,梦想是生命的动力。长期以来,“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名言一直是我当校长的信条。我不敢妄称是“一名好校长”,但为了办好学校,不管是在乡镇二类小学,还是区一类九年一贯制学校任校长,我数年如一日,一直不懈地努力着,争当一名“学习型”、“创新型”、“人梯型”校长。 抱定目标,挫而弥坚。执着地行走于古代王国维所言的成大业者之三大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行”之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下”的“得”之境界。

二、勤奋的学习者

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作为一名校长,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学校成功发展的历史使命。勤于学习,

才能善于思考。要做一个“思考的实践者”,就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勤奋的学习者”。在日常工作中,我坚持做到: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以模范的行为去团结、影响、带领教师教好书育好人,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党的章程和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性锻炼,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在学习中不断丰富专业理论素养。我平时认真钻研专业理论,学习《实用学校管理学》、叶圣陶《教育文集》、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等中外教育名著,以及课改专题理论文章,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理论素养。

我非常重视自身的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使我建立起合理的、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我更注重把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作为自己长期不断学习的重要知识领域。因为学校管理本身是一种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人的管理过程。如果不熟悉一些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就不可能在教育改革中拥有坚实的管理基础,会不可避免产生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思考的实践者

思想是成功的灵魂,行动是成功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校长“对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办学思想代表着一个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要实现对学校教育思想上的领导,要求校长要有自己的战略定位能力,有设计未来和安排未来的能力,有将多年办学经验上到理论认识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经事要躬行”。校长的办学思想不是虚无缥缈的,要通过办学的策略选择和行动践行,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办学成果体现出来的,闸北八中的刘京海校长,坚持“成功教育”的策略选择和办学实践,取得了办学的成功;江苏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策略选

择和办学实践,取得了办学的成功;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围绕办国际一流名校的目标,成功进行“国际部”办学的艰苦实践,使学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这些办学成功校长的办学实践看,无一不是在办学的实践中,坚持从校情和生源实际出发,智慧的进行办学思想的实践引领,办出了有个性、有特色的学校。在办学中,他们决不人云亦云,决不跟风跟“潮流”,真正体现了校长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育是实实在在的事,你做了才有,不做就没有。校长应该是一个放风筝的人,胸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中有分寸,脚下有土地。站在现实的土壤里,做实践的思考者,做思考的实践者,用脚板思考,用脑袋走路。

四、慎独的反思者

教师需时常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当家人的校长,也不是反思的局外人。 “众人皆醉我独醒”。校长要有慎独意识。学校才可能办出个性,办出特色,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同时,校长要做一个慎独的反思者,未雨绸缪,不断地画好学校发展的第二条生命曲线,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 当校长十余年来,我一直在反思这样一个问题:自己怎样才能做一个好校长?由此外出,在侯车室里等车时,看到了一个录像,是某个专家关于“如何带好一个团队”的讲座。他用的是拆字法,他说:“团,外面是个‘口’、里面是个‘才’;队,右边是个‘人’、左边是个‘耳’。所以说,一个好团队,就应该是领导要有口才,群众要用耳认真地听。”商家播放录像是为了卖这张光盘,并号称这张光盘是5月份的销售排行榜之冠。专家的话乍听起来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要带好一个团队真的如此简单吗?照此类推,夸夸其谈的所谓演讲家加上唯话是听的一群人,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怎样才能带好一个团队,换言之,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校长呢?陶行知校长关于好

老师的标准给了我一个启示:既然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应能当一个好老师,那么,不要忘记自己依然是个老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校长!

反思后,我让自己明白,当上了校长,不要忘记自己依然是个老师。既然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心使者,身为教师中的一员——校长,也要对学生真诚地关心爱护。如果说教育管理有什么艺术的话,那么它一定是爱的艺术!

一个人,为能做一件事来到这世上,

为能做一件事而感到快乐,

为能做成一件事而感到庆幸,

为能做好这件事而感到幸福,

这就是成长,这就是成功。

上一篇:中国医院概况介绍范文下一篇:中建三局辞职攻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