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发展范文

2023-09-18

银行业发展范文第1篇

定价:两千元

第一章 国际银行业

1.1 国际银行业概况

1.2 美国

1.3 欧洲

1.4日本

1.5 香港

第二章 国内货币运行分析

2.1我国货币市场概况

2.1.1 我国货币供应量情况

2.1.2 国内货币市场的现状

2.1.3 国内货币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2.1.4 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2.2 货币信贷状况分析

2.2.1 我国货币信贷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

2.2.2 货币信贷及金融市场运营形势

2.2.3 我国货币信贷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3 国内货币政策分析

2.3.1 我国货币政策回顾分析

2.3.2 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困境

2.3.3 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对策

2.3.4 的金融及货币政策展望

第三章 国内银行业概况

3.1 中国银行的概念及分类

3.1.1 银行的概念

3.1.2 中国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3.2 中国银行业现状

3.2.1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3.2.2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3.2.3 中国银行业运行状况

3.2.4 我国银行业概览

3.2.5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3 银行业概况

3.3.1 银行发展现状

3.3.2 银行业发展回顾

3.3.3 银行业信息化投资建设增长

3.4 银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4.1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3.4.2 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3.4.3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策略

3.5 银行业改革与资产组合分析

3.5.1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回顾

3.5.2 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的三个环节

3.5.3 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结构的调整措施

3.5.4 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结构调整的趋势

第四章 银行主要业务发展分析

4.1 负债业务

4.1.1银行负债业务

4.1.2 我国银行存的款现状与对策

4.1.3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将不断攀升

4.1.4 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数据分析

4.2 资产业务

4.2.1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4.2.2 银行贷款的种类

4.2.3 中国银行业资产业务要创新

4.2.4 我国银行资产业务突破的三个方面

4.2.5 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

4.3 中间业务

4.3.1 中间业务的分类及定义

4.3.2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建议

4.3.3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4.3.4 国内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机遇

4.3.5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3.6 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障碍及趋势

第五章 其他热点业务分析

5.1 票据业务

5.1.1 票据业务的作用和种类

5.1.2 国内银行票据业务状况

5.1.3 国内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

5.1.4 国内银行发展票据业务的建议

5.2 网上银行业务

5.2.1 网上银行业务介绍

5.2.2 全球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5.2.3 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5.2.4 网上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3 银行卡业务

5.3.1 我国银行卡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3.2 银行信用卡业务状况分析

5.3.3 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策略

5.3.4 银行卡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5.3.5 我国持卡消费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5.4 国际业务

5.4.1 银行国际业务概述

5.4.2 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模式

5.4.3 国际业务网上银行开发的分析

第六章 银行业竞争与挑战

6.1 银行业竞争力分析

6.2 商业银行的挑战

6.2.1 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五大挑战

6.2.2 国内银行的挑战和机遇及对策

6.2.3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及潜力

6.2.4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6.3 城市银行业的挑战

6.3.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6.3.2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

6.3.3 城市商业银行的挑战与机遇及对策

6.3.4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第七章 银行不良资产分析

7.1 银行不良资产概况

7.2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

7.2.1 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7.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7.2.3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及其意义

7.2.4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7.3 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及管理分析

7.3.1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7.3.2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治理结构及风险分析

7.3.3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管理和风险控制

第八章 外资银行现状与竞争

8.1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现状分析

8.2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竞争分析

8.2.1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竞争策略

8.2.2 外资银行竞争对我国的影响

8.2.3 外资银行在我国业务竞争的发展趋势

8.3 外资银行竞争力及前景

8.3.1 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分析

8.3.2 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分析

8.3.3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及前景

8.3.4 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发展未来展望

第九章 国有商业银行分析

9.1 中国银行

9.2 中国农业银行业

9.3 中国工商银行

9.4 中国建设银行

第十章 股份制银行介绍

10.1 招商银行

10.2 深发展银行

10.3 中国民生银行

10.4 浦发银行

10.5 华夏银行

10.6 中信银行

第十一章 其他银行现状分析

11.2 农村信用社

11.3 邮政储蓄

第十二章 银行业投资、前景与趋势

12.1 银行业投资分析

12.2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12.2.1 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12.2.2 国际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12.2.3 欧盟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12.3 银行业发展趋势

12.3.1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

银行业发展范文第2篇

摘要:由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得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碳金融便是低碳经济的主要表现之一,碳金融包括以温室气体为标的的股票交易和以温室气体排放权为标的的期权交易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活动。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碳金融市场广阔而且潜力巨大,但由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碳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因此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依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从碳金融的发展历程入手,结合PEST分析法,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科技(Techonological)等方面着重分析近几十年碳金融在我国的进程及影响,指出碳金融是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我国国情依然存在发展限制,并就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PEST分析法;碳排放权期权化

1 引言

碳金融概念最早来源于两大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其具体含义是指由《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而引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我国当前碳金融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张伟(2005)[1]提出碳金融是我国实现金融发展和经济模式创新的双赢途径。邓莹(2010)[2]指出发展碳金融需要大力开发相关金融产品。张传国,陈晓庆(2011)[3]更进一步地指出我国应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碳交易所、规范发展碳交易市场等来提高人们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从而间接构建中国碳金融体系。王遥,刘倩(2010)[4]指出我国应从资金技术和国内碳金融市场布局两方面入手,争取将我国从碳信用供给国发展成为全球碳金融中心。涂永前(2012)[5]则从国际公法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已初步具有完备的碳金融市场,因此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应加快推进碳金融国际公法的形成。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逐步建立,不少学者也发现了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曹原(2014)[6]指出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缺乏“自上而下”的监管制度,同时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完善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另外,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杜莉,王利等(2014)[7]提出碳交易市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常见资产交易风险,因此我国金融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双管齐下,共同对碳交易市场进行管理和规制。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诸多学者对碳金融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其重点主要集中于碳金融具体的发展措施上,而忽视了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未来前景及潜力,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上,从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方面着手,具体分析碳金融发展的局限性和可持续性。

2 碳金融的PEST分析

碳金融的PEST分析法是指从我国的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和科技水平(Techonological)分析我国当前发展碳金融的优势和劣势。其主要是从碳金融发展的宏观层面着手,分别从政治政策,经济宏观发展态势,社会观念变迁以及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科技水平的飞速进步四大方面来剖析作为世界上目前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拥有广阔碳金融发展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把握好碳金融全球性走势,结合我国自身特色大力发展碳金融,活跃碳金融期权交易市场,将我国的碳金融可持续的发展下去。目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表现为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赤道原则”下的绿色信贷以及在七大交易所进行的碳排放量期权交易。受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限制,目前银行业的低碳金融业务发展缓慢,但七大交易所的碳排放量期权交易发展较快。此外,由于我国政府对碳金融政策的大力倾斜以及我国实体经济实力的雄厚,因此碳金融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 从政治角度分析碳金融的可持续性

自2005年《京都协议书》生效以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行并逐步被认可,我国作为《京都协议书》的签署国之一,在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表率性作用。在党的基本路线中关于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表述被“又好又快”的论断所取代便是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刻体现,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开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追求高耗能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实我国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早在2008年就有所体现,具体表现为我国自2008年起便制定出关于我国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限额规定,鼓励企业发展清洁能源,改善技术促使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负的外部性特征,因此,我国政府深刻认识到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后续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从而可以得知,虽然当前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存在阻力,但我国政府对碳金融的态度是正面的。在兴业银行提出“赤道原则”后,中国人民银行便大力鼓励各大银行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并给与优惠政策和优惠利率,与此同时,碳排放量期权化在7大证券交易所的上升并快速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作为世界大国承担着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因此,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2 从经济角度分析碳金融的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迅猛发展,当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有着发展碳金融的雄厚经济基础,图1和图2分别为1992年至2013年我国GDP总值以及增长趋势图。

图1 1992—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2 1992—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

从图1与图2中,我们可以直观的观察到,1992年至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大部分时候保持在10%以上,这说明我国经济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经济基础已经牢固。因此我国有着支撑碳减排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的资金,从而为碳减排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与国际合作。另外,我国的经济改革正在深化,经济结构正在逐步调整,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正在大力发展,并且,我国的期权期货以及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完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步伐紧跟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碳金融热潮的时候,我国作为第二大碳金融交易大国,碳排放权期权化在国内迅速发展,各大交易所碳排放交易量迅速攀升,我国碳金融发展势头良好。因此,从经济背景分析,碳金融在我国具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2.3 从社会背景分析碳金融的可持续性

低碳金融的理念中贯穿的便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我国自古便有顺应万物规律而作业的绿色发展观念。尽管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作为代价的,但伴随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低碳发展尤其是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碳金融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之一,在我国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低碳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各个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也开发出越来越多的绿色信贷品种,在选择贷款对象时除了注重企业的环保程度,更将企业是否可持续性造福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标准。与此同时,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绿色消费,因此碳金融作为绿色经济的代表,必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碳金融的发展有着合适的社会环境以及广泛的社会支持,其可持续发展有着充足的动力保障。

2.4 从科技进步角度分析碳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的最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科技的广泛使用。绿色经济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那时发展碳金融的手段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的层面,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生产工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后来,随着计算机开始走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证券市场也开始引进并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以此为标志,碳金融的发展进入全新时期。自《京都协议书》签订后,碳交易以及碳排放权期权化凭借技术优势在传统证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交易量连连攀升,给经济带来巨大收益。此外,不少金融机构也开始利用计算机开发出不同的碳金融产品,这给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可以说,技术的进步是碳金融能够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在碳金融发展上的应用更加趋向平民化,普遍化,人们可以更加便捷的借用技术的力量参与到碳金融的交易中来,也可以更加高效的享受到碳交易所带来环境改善的利处。另外,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这就意味着碳金融依托科技进步必然会更加快速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各类碳金融产品组合出现以及碳交易市场更加完善健全。因此,技术的进步是碳金融可以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3 碳金融当前在我国发展的局限性

3.1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当然,尽管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但还基本处于自我发展状态,政府并未明确出台保障碳金融发展的相关有力措施。虽然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受长期经济发展模式定式思维的影响,也就是先发展后治理以及能源消耗的唯GDP论。这导致我国政府还未充分认识到碳金融发展的强大潜力和重要性,从而造成碳金融在我国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在此之前,我国政府关于发展绿色经济的着力点也主要集中于发展低能耗工业企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鉴于着力点过于狭隘以及涉及的面太单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力度相当有限。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权大国,但一直也没有在世界范围内起到碳金融发展的主导性作用,这其中关键原因之一便是我国政府对碳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3.2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依然有待完善

我国当前的证券交易场所主要是上交、深交等七大交易所,在七大交易所内关于碳金融的碳交易以及碳排放权交易虽然存在但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我国当前证券交易市场体系不完善所导致的。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我国的期权期货市场以及基金交易市场发展依旧相当缓慢,而碳金融中的碳交易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却主要集中在基金市场以及期权交易市场,不完善的证券交易市场必然会大大限制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从而进一步限制到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进程。

3.3 我国碳金融市场法律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法律体系中关于低碳经济乃至碳金融的规定性条例还不充分,法律保障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限制了碳金融的发展。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必然导致碳金融市场各项制度实施的力度不到位,从而引起碳金融产品或者碳金融交易市场存在寻租行为进而引起碳金融的不健康发展。再者,因我国法律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限制,使得在近期内将无法迅速改善对碳金融规范不彻底的这一弊端,据此,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证。

3.4 低碳生活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偏向于快速发展而不注重发展的质量,在这一大环境下,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对节约环保乃至低碳生活存在观念模糊的情况,即便这种情况已经受到低碳环保理念的巨大冲击而有所改善,但总体而言依然不容乐观。因此,虽然低碳经济或者说碳金融的发展在我国已有十余年,其所带来的收益也相当可观,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未能形成很大规模,至今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而言,以“绿色信贷”为代表的银行低碳金融服务的放贷规模十分有限且发展速度缓慢,得到贷放的企业数目不多,而在七大交易所中,碳交易量和碳排放权交易的规模也十分有限,即使我国有着广阔的碳金融发展前景,但在社会整体低碳观念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得到充分发展。

3.5 碳金融相关产品不丰富

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产品开发的热情也不高,像前文所述,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产品除“绿色信贷”以外,还没有开发出相关的理财产品,而在保险行业中关于碳金融的保险产品和业务还没有出现,金融机构中除证券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较快以外,其他两大行业如银行业及保险业的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还有待提高。不够丰富的碳金融产品再加上金融机构重视和宣传力度的有限性,这直接导致了碳金融在我国居民生活中不够深入以及发展缓慢的现状,这样状况都不利于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3.6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限制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时始终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桎梏,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所谓经济发展模式的限制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型,但出口产品都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换来GDP的提高是以消耗本国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所以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不少地区出现能源枯竭等现象。此外,尽管我国也在加快转型,但这些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直到今日也没能完全改变,而低耗能低污染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十分有限,未能带来可观的规模效应,这也导致相关碳金融业务难以开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十分迫切。

4 政策建议

4.1 政府应加大对碳金融的支持力度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我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碳金融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碳金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结合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大国的现实,制定出鼓励碳金融发展的措施。具体可以包括,加大对碳金融交易市场的资金投入,对低碳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积极实施“绿色信贷”及开发碳金融产品的商业银行利率优惠等。通过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必然可以使得碳金融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

4.2 逐步完善碳金融交易市场

由于我国碳金融交易主要集中在基金,期货,期权市场,但我国这三大市场目前的发展依旧不够完善,以期货市场为例,我国国内目前可以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数量非常有限且种类不够丰富,因此,要想使得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逐步完善我国的基金,期货以及期权市场,这些市场的完善将给碳金融交易市场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对碳金融的后续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3 健全碳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

现代社会的持续有效发展始终离不开健全的法制,对于碳金融的发展也是如此。法律规范的不健全所引起的交易秩序混乱,低碳企业发展得不到法律保护以及碳金融领域中的纠纷无法可依,这些势必会制约碳金融的发展,因此,法制部门应尽快根据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制定出完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从而为碳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

4.4 加大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力度

人们的消费习惯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与引领性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居民非常重视对低碳环保商品的消费,那么这个国家的低碳经济一定发展的非常好。依据此,政府以及民间团体应当通过各类媒体包括电视网络等加大对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理念的引导。只要低碳理念被居民广泛接受,那么碳金融相关活动及碳金融产品的市场便可以开拓出来,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增加居民收入,由此可见,低碳消费理念的传递对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4.5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品种齐全的碳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品种相当有限,有关碳金融的理财产品还处于零的状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对我国碳金融发展潜力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商业银行开发碳金融产品的经验不足。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有关碳金融的保险产品几乎不存在,这也是由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不足所导致的。基于此,我国应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给予碳金融发展以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出碳金融产品。有需求就会引致有市场,当我国居民碳金融消费需求出现后,后续的产品必须要多样化且能充分满足这些消费需求,这样才能有力的促进我国碳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4.6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已经造成了诸多严重的后果,并且资源浪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利于我国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当前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当然也包括碳金融的发展。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着力点应在于由高耗能的经济发展转向清洁低碳的发展模式,这也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革新生产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将我国产品由资源输出型大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型大国才是碳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只有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了,相关的碳金融业务以及企业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发展碳金融也很重要。

5 结语

碳金融在我国目前的发展虽然仍有许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随着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视,环保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都势必会给碳金融的发展带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再加之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也会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完善的交易市场,另外法律规范的不断健全使得碳金融的后续发展有了法律的保障。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在未来碳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对发展质量的要求,充分开发我国广阔的碳金融发展市场,将我国从碳排放权提供国转变成为资金中转国,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碳金融必将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促进我国实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在结合上述分析以及PEST分析法的基础上,我们从经济、政治、社会、经济的角度充分剖析了碳金融当前在我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总结而言,可以认为碳金融发展的局限性是暂时的,其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张伟. 论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及创新[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5.

[2] 邓莹. 低碳环济的兴起及我国环境金融的构建[J]. 经济问题, 2010,(9).

[3] 张传国,陈晓庆. 国外碳金融研究的新进展[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1,(5):104-112.

[4] 刘倩,王遥. 碳金融全球布局及中国对策[J]. 中国人口·环境资源, 2010,(8):64-69.

[5] 涂永前. 碳金融的法律再造[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3):95-113.

[6] 曹原. 我国碳市场体系的现状及展望[J]. 江西社会科学, 2014,(9): 64-68.

[7] 杜莉,王利,张云. 碳交易风险:度量及防控[J]. 经济管理2014,(4):106-116.

(责任编辑:张 萌)

A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nance in China:Based on PEST Analysis

LUO Guofeng1,HUA Ligeng1,ZHANG Tonglian2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rtheast University , Shenyang 110004;

2. Institute of Finance,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00)

银行业发展范文第3篇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许多近郊农村已经实现城镇化,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传统的耕种、养殖型农户也变为产业工人或小业主。面对转型农民这些特殊的客户群体,农商行不仅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还需要树立全新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定位,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城镇一体化发展步伐。

天津农商银行作为地方农村金融机构,要紧紧抓住天津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这一有利契机,围绕天津市宅基地换房、“三区”联动、“三改一化”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等城镇化建设的“四步走”战略,主动转变农村金融服务的传统思维模式,以满足新三农金融需求为目标,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渠道,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真正肩负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责任,切实履行支农服务主力军职能。

把握发展趋势 树立“新三农”服务理念

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确定了在农村地区推进建设工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居住社区“三区联动”的发展战略,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设施农业集中的步伐,形成了“三区”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天津的农村地区正在发生巨变,近郊农村已经城镇化,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传统的耕种、养殖型农户也变为产业工人或小业主,传统意义上的“三农”在大幅萎缩,“新三农”成为“农”字号金融机构新的服务目标。

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作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渠道,为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天津农商银行牢牢把握天津农村发展新趋势,及时转变支农服务思路,树立“新三农”服务理念,通过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研发适合转型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强城镇化金融服务、完善电子化渠道建设、逐步优化服务渠道布局等举措,将自身打造成为服务“新三农”发展的业务基地,走出了一条特色支农之路,在支持城镇化建设,满足“新三农”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转型发展。

加大信贷投放 支持天津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天津市全面开展示范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了大城市周边农村城乡一体化的新思路、新途径,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自2005年起在东丽区华明镇等3个镇启动第一批示范小城镇试点,至2012年底,天津市政府已累计批准了四批43个镇共799个村开展示范小城镇试点,其中仅农民安置住宅就规划建设5400万平方米,投资3000亿元。43个小城镇全部居住社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的总投入将达到8750亿元,形成了巨大内需,将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这一金融需求,天津农商银行积极跟进,确保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步伐相一致。为满足小城镇建设金融需求,出台了《小城镇建设贷款操作规程》,专项用于“以宅基地换房方式进行天津市示范小城镇建设的贷款,以及与小城镇相配套的工业园及农业园建设贷款”的管理和规范。同时,积极与同业合作,通过银团方式加大小城镇贷款的投放力度,通过创新贷款统计制度,将小城镇贷款列入涉农贷款统计范围,以此来刺激小城镇信贷投放。天津农商银行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贷款余额61.01亿元,主要为支持农民居住区和示范工业园区建设。其中支持农民居住区建设项目8个,贷款余额39.68亿元;支持示范工业园区建设项目9个,贷款余额21.33亿元。

设立专营机构 满足多元化金融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已经实现了“五个转变”,即:从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资金需求向扩大再生产、教育、消费等结构性资金需求转变;从单一信贷需求向代理、结算、理财等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转变;从单纯寻求金融服务向金融知识、市场信息、金融产品等综合化信息需求转变;从简单柜台业务向电话银行、银行卡、ATM现代化服务需求转变;从利益的被动接受向农村金融消费保护、农业保险、农村担保等利益的主动诉求转变。农村金融需求度过了初级的低层次需求,正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现代需求阶段。

为满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天津农商银行在渠道和产品方面加大创新。先后成立了个人业务、中小企业业务、农贷业务三个专营中心,承担不同专业营销领域产品的研发、试验、培训和推广的“孵化器”功能。目前,以“三个中心”为平台,以“新直易贷”、“新好易贷”为代表的一批个人金融产品先后推向市场;“粮丰宝”、“畜丰宝”等系列产品为农民融资提供了更多选择;商标权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车辆抵押等中小企业新产品逐步得到客户认可。此外,先后出资7000万元,在5个远郊涉农区县分别设立了5家兴农贷款公司,通过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管理模式和“小、快、灵”的服务方式,创新农村新型金融服务平台,发挥“鲶鱼效应”,缓解设立在农村的各类金融机构的“畏贷”、“惧贷”现象,极大地激活农村信贷市场。目前,5家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6.54亿元,有效支持了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转型农民发展。

加大业务创新 支持转型农户发展

随着天津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近郊农村已经实现城镇化,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传统的耕种、养殖型农户也变为产业工人或小业主。面对转型农民这些特殊的客户群体,不仅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还需要树立全新的理念。

天津农商银行打破传统业务发展模式,于2012年引进德国IPC公司微小贷款先进理念和技术,建立特色微小贷营销管理架构和经营模式,将关注点放在“第一还款来源”上,彻底摆脱了对传统抵押物的依赖,切实解决了小微企业和转型农户缺乏有效抵押的问题。为适应微小企业“短、小、频、急”的特点,天津农商银行微小贷业务实行了矩阵式授权管理体系,建立起高效贷款的决策流程,坚持市场化原则下的利率定价,根据财务分析计算出微小企业筹资成本、人工费用、风险加价、合理利润空间等因素,并以此确定利率水平,对不同贷款人实行差别利率,努力实现银企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结果。截至目前,已成立了东丽、静海、北辰等9个微小贷业务中心,受理贷款申请4611笔,申请金额累计17.22亿元;累计批准贷款1245笔,3.08亿元,已实际发放1160笔,累计2.88亿元,余额1.92亿元。

在此基础上,天津农商银行还结合银行卡业务发展,探索增加代理发放小额涉农贷款功能,实现依托贷记卡、准贷记卡下的消费循环贷功能。同时,继续加大对涉农贷款的政策支持,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针对涉农地区农民贷款额度小、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研究探索适应农民特点的准入标准,提高涉农贷款容忍度,在信贷规模上给予涉农贷款一定倾斜。下一步,将针对中小微客户及转型农户特点,继续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链条,加快贷款投放速度,提高效率。

完善网点布局 打造贴身的服务网络

转型农户最直接的变化是由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居住方式也由分散的村落变为了集中的楼房。针对转型农户的变化趋势,天津农商银行着力完善布局合理、服务优良的金融网点,努力为“上楼后的农民”提供更贴身、更便捷的服务,以不断满足城镇化趋势下不同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比如,针对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偏远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缺失的局面,于2011年启动了村级金融设施覆盖工程,在全市行政村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站”,通过与村委会签订服务协议,银行提供设备及人员培训等配套服务,由村委会聘用专人担任设备管理员,为农户提供存款、转账、补登存折、查询余额等服务项目,彻底解决了农民小额现金存取难、粮补资金兑付难、农副产品交易结算难等民生问题。

目前,天津农商银行已经在全市设立了889家农村金融服务站,实现了天津农村地区1.5公里范围内的金融服务全覆盖,打通了金融服务与农民的“最后一公里”。该项目还被列为市政府二十项民心工程之一,获得了农村居民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城镇化后的新变化,进一步探索服务站在城镇化建设改造后的转型发展,结合示范小城镇改造工作,建成66家社区金融服务站,极大提升了社区金融的服务水平,满足了农村地区社会化、街道化的发展需要。未来,还要继续加大服务站布设力度,丰富服务站的金融功能,将服务站打造成独立的服务终端。

提升服务水平 打造贴心的精品服务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服务就是品牌,服务就是效益”的精品服务理念,努力打造精品银行,为转型农户提供更加贴心的金融服务。

为全面改善营业环境,天津农商银行不断加强网点装修改造,已有超过80%的网点改造完毕。同时又先后启动了涉农区县9家中心支行的标志性建筑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宁河支行、宝坻支行新办公大楼装修改造,改造后的新大楼已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与此同时,天津农商银行在全行开展了“营业网点服务达标”活动,通过提出“服务五步法”,分三个批次对全行所有网点开展服务导入式落地培训,培养了近200名大堂经理,建立了一支专职的服务督导员队伍,服务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全行11家营业网点被评为“天津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单位”;总行营业部还获得了“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家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在多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居民化都需要大量资金的积累和投入,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由于分散、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所导致的低回报率,与商业性金融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悖,使农村城镇化面临资金困难。要打破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形成各方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今后,天津农商银行将在立足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积极加强沟通协调,努力构建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一是进一步整合行内优质服务资源,努力创造和推广一批适合天津市农村实际需求的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和涉农服务模式。二是协调各方探索建立和完善推动金融支农工作的协调联动机制,保证金融支农工作的有序、有力、有效开展。三是推动建立政、银、企之间沟通协调机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金融支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不断完善以部门协调为基础,政策协调为依托的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为城镇化建设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四是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消费者的诚信意识。

银行业发展范文第4篇

【摘要】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多元化、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市场准入制度、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及政府扶植力度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应该从设立模式、提高盈利水平、金融同业合作及加大政府扶植力度等方面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 市场准入制度 同业竞争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其设立和发展无疑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村镇银行发展的步伐加快,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观点。

对于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具备的优势,杨晓东、常文利(2010)认为村镇银行在运营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以服务“三农”为初衷,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另外制度设计上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有助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章芳芳(2009)认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村镇银行各具特色,村镇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能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

对于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唐晓旺(2008)认为,由于村镇银行组织创新能力不足、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村镇银行在进行组织创新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创新扶持机制、可持续发展运营机制、风险转移机制、合理的监管机制,村镇银行的创新机制要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对于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定位,阮勇(2009)认为村镇银行在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目标三个方面的定位不够明确,从而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朱海城(2010)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应支持业绩优良的村镇银行扩大股东人数,防止一股独大,这样既能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实现资本构成多元化,又可以改善村镇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应注重维护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邹力宏、姚滢(2008)认为应从产品、客户、主要竞争地三个方面对村镇银行进行合理定位,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建立科学合理的村镇银行管理制度。

目前虽然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镇银行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市场定位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有待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盈利能力、金融同业合作及政府扶植力度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分析基础上,着重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为解决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真空”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村镇银行的设立首先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湖北等6省(自治区)开始试点。2007年1月,银监会制定并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为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合法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村镇银行从2007年3月1日开始试点,全国首家村镇银行——惠民村镇银行成立,2007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对村镇银行的监管。2007年10月,中国银监会决定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由先期6省(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截至2011年末,共有726家村镇银行成立。

目前,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地位稳步上升。首先,村镇银行业务品种创新较多,除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结算、贴现等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外,各地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业务,如土地流转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其次,村镇银行运营效率较高,由于村镇银行层级简单,决策链条短,使得村镇银行提供贷款程序便捷、时间短,这使得村镇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了坚实的客户基础。最后,村镇银行的设立在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同时,推动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与农村社相比,大部分村镇银行贷款年利率都较低,且借款和还款时间更为自由,如湖北汉川农信社一年前贷款利率在7%~12%左右,民间借贷利率在18%左右,而村镇银行平均利率为7%~8%左右。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扩大了农户的融资需求,同时有利于农村地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服务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总之,村镇银行的设立标志着农村金融改革由存量改革进入到增量改革阶段,为艰难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农村金融改革重要的里程碑。

三、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缺陷

村镇银行的大规模推广进展受到抑制的根源在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缺陷。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虽然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是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且单一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单个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将市场上一些积极想进入金融市场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拒之门外,致使市场准入门槛抬高,发起人选择面过窄,限制了村镇银行的普及推广;另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村镇银行盈利能力低、运营风险大、员工素质低、投资回报慢,如果发生破产风险还会影响发起行的信誉,所以主要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态度很不积极,村镇银行的推广进展相对比较缓慢[1]。另外,村镇银行大多是作为独立法人机构设立的,这样的银行经营规模小,综合服务水平低,发挥的功能不到位并且发起行设立独立的村镇银行管理成本较高,经济效率较低,不具有规模效应,而且新设银行经营管理易受发起行干预严重,丧失自主性,逐渐沦为发起行的分支机构。

(二)盈利能力受到限制

由于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及客户群体的局限性,村镇银行主要的业务以向农户和微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为主。目前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额度一般为2~10万元,其中二万元一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无需实物抵押担保,只需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贷款,且贷款的期限较灵活,利率也可以在国家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略作上浮自行商议决定,通常较农信社低。

这种小额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首先,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客户结构以大客户为主,但是,村镇银行为了服务三农,业务必须符合农户和中小企业需要,也就是必须经营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小额贷款为主。村镇镇银行因为其出身的特殊性,限制了其在更广阔的市场上攫取利润。其次,与一般的贷款业务不同,小额贷款业务考察的并非商业信用而是个人信用。因此,贷款的风险难以量化评估,通常的办法是派专门人员实地调查。但是每个客户的贷款数量少,而贷款的人数又非常多,如果村镇银行想在小额贷款业务上取得成绩,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经营成本很高。最后,小额贷款因其发风险大,成本高,应采用更高的利率来维持经营的高成本,但是在中国农村市场推动高利率非常艰难,社会上普遍认为村镇银行如果要为“三农”服务,利率越低支农效果才越明显,现在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利率甚至比农信社还要低,这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

(三)市场竞争实力弱

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高端的较富裕客户业务规模较大,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稳定客户,中层客户市场长期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占领,低端客户往往金融需求较小。村镇银行在这种环境下拓展业务、抢占市场,势必加剧竞争。第一,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本来就具有很多优势,如结算系统完善、公信度较高、服务质量较好等。许多农村企业及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一直是大银行的固定客户。为了攫取市场利润,很多大银行开始关注中小客户需求,甚至推出了一些专门的支农产品和业务[2]。第二,县级以下的金融机构竞争日益激烈。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在制度和经营上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因为其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时间较长,经营与农村相关的业务经验较为丰富。此外,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市场比较活跃,争夺了部分贷款业务。部分农户也通过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解决了部分金融需求。第三,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也参加到竞争的队伍当中,相对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更高[3]。

(四)政策扶植力度不够

村镇银行自成立伊始,就肩负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社会责任,而支农贷款的特殊性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但村镇银行在政策优惠上却并未获得与农村信用社同等的待遇。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比照其他商业银行的标准,但农信社不仅在税收上享受优惠政策,财政还对农信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由于村镇银行在履行支农使命时的负担较之农信社更为沉重,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村镇银行则逐步放弃支农目标,而像盈利目标倾斜。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村镇银行设立的新模式

显而易见,村镇银行设立的条件过于苛刻制约了村镇银行的推广进程,但是由于银行业风险的特殊性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有限,短期内设立村镇银行的条件放宽可能性较小。而规模化、批量化的成立村镇银行更有利于发起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推进村镇银行发展,2010年5月,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为村镇银行提供了三种发展模式——“总分行制”、“管理总部制”、“控股公司制”。这三种模式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因此,在今后设立村镇银行的过程中,选择何种模式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发展模式。比如,总分行模式适合发起行在一个地区内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而如果发起行想将网点铺设至全国各地,管理总部制和控股公司制应该更符合要求[4]。

以上三种发展模式至今都还处于尝试阶段,并没有大规模扩张,也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对村镇银行的设立表现出强大的推动或促进效应,因此仍需对村镇银行设立的新的模式不断探索,不能拘泥于现有模式,对于那些可行性强、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确实有推动作用的模式都可以积极大胆的尝试,争取早日帮助村镇银行走出发展困境,推动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扩张。

(二)提高业务盈利水平

首先,小额的贷款业务因其具有支农的社会效应,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村镇银行应该在盈利也服务社会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如果村镇银行业务不能做强做大,就将小额贷款业务持续经营下去,逐渐培养自己优秀的稳定的客户群,在这种长期的流动中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其次,推进村镇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这样村镇银行经营的小额贷款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决定而提高利率水平,银行经营小额贷款的高成本才能收回,利润空间才能扩大。

最后,村镇银行应该学习吸收外国社区银行经营小额贷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例如农行在推行小额贷款时,曾借鉴格莱珉银行经验推出一套“五”字客户调法——看、摸、查、访、网。这个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要注意因为中国农村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环境与国外差异较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符合自身特色的小额贷款经营方式,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推动村镇银行持续发展。

(三)加强与金融同业合作

村镇银行以现在的实力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不具备优势,但为了在农村站稳脚跟,就必须面对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村镇银行不能以价格战略等“硬碰硬”的手段竞争,而应争取在竞争中求得共赢。首先,可以积极与大银行展开合作,如面对金额过大的贷款,村镇银行可以与大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完成,这样既不损失客户,又有效的分散了风险。其次,村镇银行要学习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强大起来。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易复制性的特点,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严重趋同。村镇银行作为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凸显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村镇银行要充分发挥自己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优势,积极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要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创新。例如,在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开发适合种植业的贷款、在养殖业为主的地区为农户提供适于养殖的金融产品[5]。

(四)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首先,政策上应该政策上应该给予村镇银行贷款性利差补贴,并允许村镇银行申请央行在贷款,提高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其次,使村镇银行享受与农信社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对村镇银行发放涉农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或奖励,降低村镇银行提供涉农贷款的经营成本,促使村镇银行坚持服务“三农”的目标不动摇;最后,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提高村镇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增强存款人对村镇银行的信心,同时,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发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保险品种,增强农户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艺良.村镇银行模式之困,“控股公司制”美梦难现[N].农村金融时报,2011-5-9(7).

[2]邹力宏,姚滢.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8(4):58-60.

[3]章芳芳.村镇银行的界定与特点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50-52.

[4]李凌.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2010(4):114-115.

[5]郝飞,孙金霞.解惑村镇银行生存现状[N].农村金融时报,2011-5-10(7).

作者简介:刘田田(1989-),女,河北承德人,安徽大学2011级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银行。

银行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商银行 电子银行 问题研究

一、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电子银行业务依托互联网、电话、手机等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电子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是一种先进的金融服务手段。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其中工商银行的网上银行是依托互联网建立的一个虚拟银行柜台,包括企业网银服务和个人网银服务;电话银行是采用电话自动语音和人工坐席等方式来服务的;手机银行伴随着手机功能的完善而趋向更加的智能化,集查询、交费、转账等功能与一体;自助银行业务主要是通过POS机终端、ATM自动柜员机和查询缴费机等自助终端来实现的。

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工商银行实现净利润2386.9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4.5%,继续保持全球最盈利的银行。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量突破300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手机银行客户总数突破7400万户,交易额增长了近17倍。由此可见,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客户的认可,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但是在各大银行都普遍重视电子银行业务的今天,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并且在技术革新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优缺点

电子银行不同于传统的银行柜台式服务,使银行的服务更加便利和人性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客户的认可,但是电子银行的出现也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

(一)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优点

1.实现了银行的客户分流,大大减少了柜面的压力。电子银行的出现使得很多业务都可以在非柜面操作,或者客户自助完成,这样就为柜台服务更多的优质客户提供了便利。

2.大大减少了银行的营业成本。电子银行中除ATM机之外,其他服务成本都比较低,这样银行就大大减少了房租、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

3.电子银行的出现延长了银行服务的时间,为客户提供了便利。电子银行可提供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服务,不受银行营业时间的限制。

4.电子银行便于银行职工业务素质的提高,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了可能。表1充分说明了电子银行较传统的柜台服务的优势所在。

(二)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缺点和不足

1.电子银行的群体覆盖面低。由于电子银行的实施是以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等通讯设备的运行来实施的,这样很多群体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低者最为突出,而且很多人对虚拟的电子银行存在很多的不信任感。

2.电子银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安全隐患一部分来自工商银行内部,这也是电子银行发展的主要瓶颈。电子银行容易遭受到黑客攻击,同时银行的技术水平也或多或少的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另一部分隐患来自客户,客户由于风险意识不足,在操作电子银行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产生很多安全隐患。

3.电子银行的创新不足,使用受限制。电子银行是基于数字、网络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但是现阶段工商银行的创新力不足,而且电子银行的操作也不是万能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操作不像柜台操作那样全面。很多业务还是要到柜台上去做,这就严重制约了电子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三、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发展建议

工商银行电子银行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其缺点和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保障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子银行进行改进:

1.以客户为中心发展电子银行。电子银行接受群体的覆盖面低,极大地阻碍了电子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工商银行要从客户需求出发,设计出符合大多数客户需求的产品,同时注重产品的维护。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客户对电子银行风险的认知,提高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最大限度的降低客户损失。

2.加强对工商银行员工的培训。员工的个人行为与电子银行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需要在电子银行相关产品的了解,产品的营销策略,员工个人的服务态度和服务理念,维护客户的忠诚度等方面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3.加强各网点对电子银行的推广。现阶段,工行的电子银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必须注重提高各网点对网银的销售能力,扩大网银的市场覆盖面。还要注重网点客户关系的维护,抓住机会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4.针对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好严密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采取事前监控、事中授权和事后监督等措施做好防范。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电子银行的技术更新,力争与科技发展同步。

5.扩宽服务领域,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工商银行应该积极开发新产品,立足高起点,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重点开发网上银行的理财、金融顾问等当前新颖的业务方式。同时还要注重观察和分析客户的交易行为,力争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在同行业中處于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作为当代银行业发展方向的电子银行具有传统银行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工商银行在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的同时还要注重电子银行业务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奚振斐.电子银行学[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 姜建清.金融高科技的发展及深层次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编辑:刘影)

银行业发展范文第6篇

作者:王晓枫

关键词:银行保险 兼业代理 功能型监管

内容提要:目前银行保险的兼业代理形式不符合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趋势。本文对制约银保业务发展的因素作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如建立战略联盟、加强联合监管、加强创新和激励等。

一、引文

银行保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如今已经发展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深层次合作所表现出的一种新制度。银保一体化使得银行与保险各自服务范围都得到了拓宽,彼此利用对方的技术、经验、客户基础和分销渠道,使二者优势互补,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然而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是在回避权属融合的前提下谈银行或保险,实践中表现为: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以自身业务之便代理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属于保险的兼业代理形式,不符合世界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趋势。现就制约我国银保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应对方案浅析如下。

二、制约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因素

1、兼业代理模式使银保合作无法深入

国内的银保合作主要是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代销协议,保险公司依赖银行丰富的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银行通过代理保险产品获取中间收入。这种兼业代理模式使双方在合作之初便形成了关注点的分歧:保险公司要抢占银行市场,扩大保费规模;银行要获得更多的手续费获得中间收入。结果便是保险公司同业之间形成手续费用的恶性竞争,而银行也没有把银保合作摆上经营管理议事日程,只是单纯作为增加中间收入的一种渠道,在营销机制和手段上没有加强创新,仅利用网点机构柜面强制个人推销保险的传统销售方式,造成银保合作只能停留在表层。

2、银保产品品种没有吸引力

我国人均保险覆盖率较低,作为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保障型保险的市场最为广泛。而在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中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分红型产品,万能险、两全险,保障功能设计不足;产品同质性较强,无法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投资功能考虑,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十分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加上拓展银行市场支付较高手续费,成本提升,必然影响到产品的盈利。

3、销售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保险技术原理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使得保险产品的学习和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保险公司培训时多数避重就轻,精于营销话术,致使销售人员对产品本身缺乏辨识度,保险产品原理及内容的掌握不够到位,盲目营销,无法与客户需求匹配,更不能专业解答客户提

出的问题,多数成交保单均为保险公司协助完成,产生售后异议的概率较大。

4、没有科学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

由于银行在代理过程中处于优势,绝大多数情况在签订合作协议的期间内,保险公司只能通过阶段性激励机制(手续费收入)框定保险销售业务的目标,但对于具体目标计划数的落实没有话语权。有的银行一方面没有具体下达任务指标和具体考核和激励措施,另一方面收取的代理手续费全部进入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帐,也影响到网点销售人员的营销激情和能动性。

5、分业监管弊端

银监会和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中虽然有对银行保险合作比较完善的监管规定:如手续费支付管理,协议签约主体限定,银行寿险兼业资格及销售人员资格,售后回访及风险评估等等,但规定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实践中实行分业监管银保合作,银监会和保监会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监管作用,无法“越权行动”。虽有规定,但没有明确跨机构跨业务该如何合作加强监管,无疑就出现多重监管和监管真空的情况。

三、应对建议

1、建立长期银保战略联盟,联手提供产品和服务

银行保险双方应建立在长远、战略的高度来选择合作伙伴,这样合作双方的地位平等,才能在联合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维护银行保险的销售渠道,更利于建立和培养一支相对专业、稳定的销售队伍,集中精力开发有利双方合作的销售体系,最终双方能够找出一个的共同点来关心、发展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作的模式不是单纯签订产品的短期代理协议,而是银行只跟某一家或两家保险公司建立长期战略联盟,,银行可以主动参与银保产品的创新,结合客户需求,联手开发集“储蓄性、保障性、投资性”于一体的特色银保产品,优化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流程,实现共赢局面。

2、 加强产品开发创新和人员专业培训

银行应该主动参与到银保产品的开发工作中,给保险公司提供思路和建议,丰富银保产品的内涵:如兼具保障和信托,投资和年金等特色;也可以根据银行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设计满足区域客户群需求的特定产品项目,划分市场,有针对性拓展银保业务。

保险公司对银行销售人员保险专业知识、银保产品销售策略、银行代理专业化销售流程、柜台营销等内容进行培训;销售人员必须具备保险代理人资格,并且按时进行继续教育及产品学习,使其对银保产品像掌握其他银行理财一样清晰;对台柜面人员培训积极主动转介绍客户及高效配合销售人员完成销售操作流程。

3、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的考核为业务开展提供指引导向,而合理的激励机制更是调动能动性的助力。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考核办法,采取奖励与销售业绩以及目标完成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银行可将收入大帐的保险手续费收入按一定比例发放给到销售员工;保险公司可以将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产品而降低成本所获得的利润适当的与代理银行分享,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代理保险业务突出的人员,并将保险的销售额作为评价银行分支机构业绩的标准,调动哦银行及其员工销售的积极性。对于员工的激励和考核可以不仅局限于直接销售人员,还包括进行客户转介绍的柜员和其他条线的银行员工,对于他们参与团队营销给予充分的肯定,促进合力推动产品销售。

4、完善银保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从长远来看,金融一体化是银行保险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应逐渐突破现行分业监管的模式,实行功能型监管制度。可以根据金融产品的功能即金融业务进行监管,而不管这个业务由哪个金融机构从事,即由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转变为针对金融产品的监管。一方面在出现金融业务交叉现象时,可以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整体监管,使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关注视野放大,另一方面鉴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据此建立的监管体系和规则更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上一篇:又到中秋月圆时作文范文下一篇:公务员政审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