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三生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4

边疆少数民族三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民族群众、实现人民思想统一、使民众齐心协力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确保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巩固我国政治局面稳定的需要。本文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调查实证,总结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分析得出经验启示,以便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

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1]。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呈现出民族多样、文化多元、宗教信仰多样、跨境民族交往频繁等特点,这些特点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推广。但民族地区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民族经济发展和科教文卫事业,因此重视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总结经验启示,对维护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从抽象转为具体、从深奥转为通俗、从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为被广大群众理解和掌握,直至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和从事生产生活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指导思想”[2]。边疆民族地区因地域、社会、宗教、民族的特殊性,使得马克思主义被群众掌握、运用变成一项了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在此地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3]。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和稳定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应该是边疆民族地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受地缘、教育程度、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等的原因影响,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和践行情况等不同程度也因此会受到影响,从而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众化,让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维护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有利于改善边疆民族地区民生问题

江泽民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帮助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各项事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广大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被各族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可并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与改善民生问题联系起来,让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建设和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在党和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帮助民族群众建设自己的家园,从而达到改善边疆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效果。

(三)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指导地位

边疆民族地区是远离中央政治权力的祖国边缘,民众对各种政治权力的认识很不充分,导致对各类行政策略和组织机构缺乏信任,以至大部分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思想方针无法高效地传递给老百姓并产生影响。但作为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需要民族群众充分认同和肯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需要民族群众对党政机关充分信任。因此,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促进民族群众与党政人员之间相互理解、包容合作,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成为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在边境民族地区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巩固。

(四)有利于加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地位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其相适应,要针对其特殊性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把握该地区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脉搏。推动马克思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众化进程,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更好地实施,保证党在该民族地区和民族群众的联系,巩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使党和群众在共同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团结奋斗,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史,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总的来说,可以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理论纲领,不仅因为其带领中国取得革命胜利,而且更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相适应的大众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边疆民族地区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和民族政策相结合,展示了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1.民族化的语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

关注实际,用民族化的语言进行马克思主义面对面讲解。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中,有些地区的日常用语是汉语,但仍有绝大部分使用本民族的母语。像是云南边境民族地区,西藏、新疆大部分地区,民众的日常交流基本都是使用本民族语言,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无法通过日常交流获取。因此,在边疆民族地区,党和政府在各机关单位设置了相关人员,专门与民族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民族语言交流。用民族语言亲切温暖、通俗易懂便于交流的优势传递党的思想政策和理论方针,让党的声音不再局限于普通话的传播模式,而是能随意切换成民族语言。例如,云南德宏州成立了“五用”宣讲团,237支民族语言宣讲队将深奥的理论政策转换成民族群众容易接受的本土民族方言,有效提升了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通俗化的文字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

民族文字是记录民族语言的符号,是记载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民族内部互相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渠道,用通俗化的民族文字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更是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条件。边疆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积累了大量运用民族文字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的经验。例如,云南省德宏州出版的《德宏团结报》是用傣族、景颇族、载瓦和傈僳族4种文字出版的报纸;在西藏地区也实现了“五进入”的具体政策,实现了藏族文字与理论政策相结合进学科、进教材、进课堂、进入大众文化、进入大众传媒。民族传统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理论宣传,更是让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的桥梁。因此,在边疆民族地区用民族文字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会增加民族群众的亲切感和使命感,也是马克思主义融入民族群众血液中的强心剂。

3.具体化的惠民政策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基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5]。邓小平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6]所以,要让理论不是空谈,就必须将理论在实际环境中参与实践,只有民族群众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理论才能够得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肯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够实现。党和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一直努力践行惠民政策,从政治、经济、医疗、教育各个方面满足民族群众的需要。像在新疆地区,国家颁布各种政策保证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安抚人心,每年确保新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新疆各级党委、政府也坚持优先发展该地区经济、教育等。具体的理论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中,与民族群众的“小事情”相联系,只有推行具体化的惠民政策,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进程。

(二)发挥不同主体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部分。推动主体可以分为:领袖、专业研究者和普通群众三个部分。要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

1.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业队伍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有专业的理论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参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具有极强的分析和运用能力,能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地区的大众化过程中,成为良好的奠基石,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云南民族地区就很好地实践了利用民族干部这一主体。首先,各地方政府机关培养造就了高素质的民族干部队伍。他们采取教育、培训、学习、锻炼的方式,建立了一整套“民族干部培养工程”;其次,实施干部培训“百千万工程”,选送州、县(市)优秀民族干部到中央、省、州直机关部门和乡镇挂职锻炼,不断丰富民族干部的实践经验;最后是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党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民族干部以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独立的风骨,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教育与宣传工作,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的基础力量。

2.重视民族意见领袖的关键作用

意见领袖是指掌握一定社会资源,在群体行为中具有意见或行为导向的人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主要以组织传播为主,大众传播为辅。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众化,就要在了解各地区人际关系网络的基础上,找出当地的精英并将其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当地的意见领袖,有重点、有方法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譬如,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就存在大量可利用的民族意见领袖。在传统社会中的彝族、傣族、藏族的土司、景颇族的山官、傈僳族的头人等都可认为是意见领袖。积极的引导他们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他们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政策传递给民族大众。由此,马克思主义在意见领袖的传播下,会增强群众对其的认同速度和程度,保证大众化的有效进行。

3.强调普通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要在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大众化必须要改被动的强行灌输为主动的理解接受。普通群众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群众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使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给他们带来的利益,使其主动来掌握。因此,理论工作者和杰出人物作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应该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带头作用,引导普通群众自愿去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在西藏边疆民族地区,基于西藏地区的宗教、文化特殊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群众一定要以该地区的老党员为主,他们本身经历了中国革命时期,对党和政府有崇敬之情,在面对分裂思想时有坚定的统一意识,能引导民族群众维护祖国统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发挥好边疆民族地区普通群众这一宣传主体,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播途径的创新

1.利用民族传统媒介的传播途径

在边疆民族地区,党的科学理论既要得到广泛传播普及,又要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就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潜移默化地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所以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心,出版传播党的理论政策刊物。云南、新疆在尊重和保护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广大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云南《德宏民族文化系列丛书》、新疆《发现新疆》都是在延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党的理论政策写入其中,结合民族文化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2.利用民族节庆的传播途径

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例如,云南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傣族的泼水节;新疆塔吉克族的播种节、锡伯族的西迁节;西藏的燃灯节、沐浴节等。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边疆民族地区运用民族节庆展示党的理论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民族节庆参与面广、互动性强、人员集中的特点,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生动展现在节庆活动中,让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譬如2013年4月在芒市举办的2013中国·德宏国际泼水狂欢节,将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主题融入节庆活动,以“辉煌六十年、腾飞新德宏”为主题,让民族群众看到了国家取得的辉煌成绩。通过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增强各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为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造了丰富的现实条件。

三、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的启示

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的总结,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众化进程。因此,在研究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一)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领导

党的组织领导是党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保证,是具体的、实在的、具有直接权威和政治权利的一种领导方式。边疆民族地区因其地缘因素,民族多元,宗教多样和边境跨境交往的多方面现实因素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必须在加强党的组织领导之下进行,并且这也是实现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加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领导,要坚持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只有在这些基本经验基础上,边疆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可以得到充分的组织保证,马克思主义思想才可以得到有效推广。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边疆民族地区地势情况复杂,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交往频繁。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因地制宜、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分类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宏观理论思想,要让其理论与具体地方情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宗教问题作为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因素之一,各级乡镇必须谨慎处理宗教问题,将依法治国运用到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中,充分贯彻我国宗教政策的同时,深化信教民众对党和国家的认识,提高维护国家利益和对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其次,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要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的分类制定,帮助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给出一个明确的评价。让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变化中实现大众化,满足民族实际,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与改善民生问题相结合

毛泽东曾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7]因此,要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在目前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上,继续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边疆民族群众民生问题相结合。从民生问题所涉及的,经济收入、民族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产业等方面不断推进。尤其是民族教育,党和政府要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不断加强和推进,帮助马克思主义从民族学生的教育抓起,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加顺利地进行。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内容上的普及,也是形式上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边疆民族地区大多数民族群众基本实现了每家一部手机,甚至是人手一部手机。手机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具有携带方便,信息储存量大的优点。基层党组织利用广播、短信、网络等传媒去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础上,运用社会新媒体加强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手段。借助手机新媒体网络拉近民族群众与党政人员的距离,搭建基层党组织与民族群众交流沟通的平台,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上而下的宣传和灌输。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晓艳,杨云,方文.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与路径[J].民族论坛,2013(11):28-33.

[3]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9(1).

[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3.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7]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节选)[J].共产党员,2014(2):34.

边疆少数民族三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 为边疆地区培养大量现代化人才

在实施少数民族教育时, 要照顾少数民族学生特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同时要研究民族学生在学习、思想感情、意志性格、智力发展、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 因势利导, 做好思想引领。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中, 不仅能够充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 还能够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特点和相关政策的了解, 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因此, 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能够为边疆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 能够充分体现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特点, 其主要体现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分, 并建立相应的层次,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 以及少数民族的特点,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教育方法, 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增强民族团结,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于贫穷、落后地区, 文化基础和思想意识相对薄弱,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相对较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各个民族应该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 不断发展。为了实现各个民族的友好联系和发展, 高校应该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思想差异的基础上, 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党的民族政策,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完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还能够实现各个民族的团结一致, 实现社会政治环境的稳定。对少数民族学生, 要经常进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 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 培养共同为搞好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思想感情, 树立统一的奋斗目标。

(四) 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特别是来自边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 相对来说社会竞争优势条件相对不足,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就应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首先, 在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 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熟练的专业技能, 创新观念。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教育形式, 帮助大学生自觉承担起边疆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职责, 引导他们成长成才。

二、新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十分广泛, 网络信息日益繁杂, 这就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思维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上网时间长、网络技术高、信息收集能力强等特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极易受到各种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比如, 少数民族大学生看到网络上发布的危害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不当言论、负面消息、负能量事件时, 会影响大他们的思想, 改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国家政策的正确认识。

(二) 团结协作观念不强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荣誉感比较强, 这些学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与其他民族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 团结协作观念差, 难以融入学生群体中, 影响着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进

(一) 拓展思政教育环境和领域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 因而, 高校应该改进思政教育方法, 拓展教育环境。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 避免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逃避和厌恶情绪。在对少数民族大学实施思想教育方面, 除思政课教师外, 班主任和辅导员有着重要的便利性, 可以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在学生思想存在偏差时及时给予纠正, 帮助他们建立分辨是非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他们可以有效对学生开展职业引导和学业指导, 时时关注他们的经济、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 有机地将思政工作与日常学生事务性工作结合, 巧妙地将思政教育活动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融合。

(二) 加强校园网建设, 发挥网络思政教育作用。

新时期, 学校应该将政策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融入校园网建设中, 建设少数民族大学生服务专区, 搭建思政教育平台, 不断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发展。借助网络平台, 各个民族的大学生可以加强沟通和学习, 增进友谊, 实现思想融合, 这也有助于教师充分掌握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 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 疏导不良思想情绪。教师还应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公开课的应用, 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才能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思想, 认清社会现象的本质, 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 改进教学方法, 提升思政教学质量

高校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势政策与第二课堂实践教育课程, 潜移默化的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团课、党课、主题班会、参观实践等途径, 贴近大学生关注自身发展需要, 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 以更紧扣实际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如组织开展公益志愿活动、民族文化艺术展示、民族节日庆典等丰富多彩活动, 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升华。再如, 可以发挥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 举行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情景剧展演、民族歌舞大赛、校园少数民族博览会等, 既能增进了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交流和友谊, 又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增进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党的民族政策的拥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 其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本民族和本地区形成较强的示范作用和放大效应。因而, 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遵循“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的原则, 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为边疆地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生长的地域环境与汉族学生有着很大区别, 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在习俗、观念、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上的独特性。在新时期, 高校应该对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样不仅能增进民族团结, 还能够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 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改进

参考文献

[1] 乐茜.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才智, 2018 (22) :22-23+25.

[2] 毛建平, 董地.少数民族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践行方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8, 39 (07) :194-197.

[3] 李斌.微环境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 2018, 39 (06) :214-217.

上一篇: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