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范文

2023-09-24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 根据规定缴纳税收对于企业而言是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 然而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 具有全新的经营方式, 不少经营者会忽视税收措施, 或是难以正确把握税收程序及政策, 造成不缴或是少缴的情况, 由此引发各类税收风险。如何对这些税收风险进行准确地鉴别, 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防范, 规避危害, 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的表现

(一) 客观性税收风险

鉴于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着许多创新类的金融商品, 涉及各类不同的服务类型和交易对象, 因此难以区分具体的税收项目, 从客观角度而言, 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税务风险。具体有以下情况:

(1) 很多互联网企业采取的是混业经营的方式, 同时经营着一般性的服务行业和金融业, 因此客户的很多活动交织在一起, 若是不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本, 难以明确区分开来, 因此很容易因为鉴别问题导致税收处罚, 甚至会进一步时候去曾经拥有的税收优惠政策。

(2) 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性质很难做出准确界定, 引起对其征税的项目也难以规范化, 比如对于职业放贷人和业余放贷人的区分, 对于各种车票众筹业务的划分等等。

(3)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 由于大众对税务知识的欠缺, 存在不少不开具电子发票的情况, 鉴于此, 许多应当依法申报纳税的凭据被忽略, 进来税收风险。

(二) 主观性税收风险

此类风险主要是由互联网金融业的主观过错导致, 一般表现会企业不缴纳或者少缴纳税款, 导致出现处罚难以享受优惠政策引起损失。具体有以下情况:

(1) 会计造假引起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对会计事项进行各类不实记录, 来逃避一些应当缴纳的税务, 受到偷税漏税的相关处罚。

(2) 借壳经营导致的风险, 不少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 为其进行宣传, 实际上它的金融业务是通过线下的其他途径进行, 也有的是通过线上跳转出现的其他页面进行, 如此这些企业可以借助他人的名义从事金融业务, 其应当缴纳的税款难以准确核定。

(三) 其他税收风险

(1) 转移定价带来的税收风险。采取混业经营方式的互联网金融行业, 通常会把增值额和利润进行转移, 在金融业和其他各项服务业之间灵活地移动同时。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 会通过转移定价的方式将自己公司的增值额转移到国外一些税率很低的地方, 来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

(2) 对于国家的税收政策和法律规定, 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难以准确地把握, 因此会遗漏部分应当申报的项目, 或是对部分税费的计提出现偏差, 这些都有可能被认定漏税行为遭到处罚。

三、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 税收筹划欠缺或是不合理

由于在中小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中, 会计人员忙碌于各种琐碎的事情, 很难有时间进行高效地税务筹划。当然,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会特地进行税收筹划, 却因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特殊性, 或是经验和知识的欠缺, 很多筹划内容在政策允许的边缘游离, 极有可能构成逃税或是避税的可能性。

(二) 互联网金融的税收内容难以确定

由于在工商部门并不存在“互联网金融”这一类目, 因此对于其复杂的业务内容, 难以进行准确核定, 究竟是将其归为哪一种行业类别, 极大地影响着征税的结果。而到目前为止, 对这些业务都没有准确的规范, 确定其税收内容。

(三) 纳税人和涉税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诚信机制

尽管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 但是从整个社会而言, 许多人对于纳税的意识仍然不够强, 或者说对于协助纳税的意识较差, 例如消费者很容易忽略电子发票或是因为一些微小的利益放弃自己索要发票的权益。而且鉴于互联网金融领域难以核实客户及网络平台的真实获利状况, 若是纳税人并没有很强的纳税意识, 而征税人员由于自身惰性, 懒得进行相关申报, 便会引发纳税人和涉税人员二者的双重风险, 危害整个税务行业健康风气的传播。

四、互联网金融的税收风险防范措施

(一) 完善税收类法律体系建设, 防范客观性税收风险

对国家的税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及补充, 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各类税收规范进行明确翔实的界定, 从法律层面对这一行业进行监管与约束。同时, 通过税务登记制度、税收激励制度等, 尽量降低税收方面的风险。

(二) 加强纳税人诚信意识培养, 防范主观性税收风险

应当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相关人员, 加强教育, 培养其税收至上的观念, 通过保证企业人员的道德素养来减少主观性逃税漏税情况的发生。鼓励企业诚信纳税, 并使其意识到诚信纳税对培养自身商誉的重要影响。

(三) 推进互联网金融电子申报制度的建立

由于互联网金融大多采用无纸化交易, 如何尽快地建立完善的电子纳税申报制度, 对于这些交易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确认, 是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通过电子申报, 纳税人可以通过在线的网站对自身的纳税情况进行查询, 并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支付。

五、结语

为了实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对其涉及的税收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尽力防范, 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唯有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 都能够遵守行业规范, 积极缴纳税款, 降低税收风险, 才能够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其生命力。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传统的金融行业逐渐与互联网元素相结合, 形成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然而, 由于相关的税收制度还没有完全覆盖互联网金融领域, 导致其出现严重的税收风险。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领域可能出现的税收风险的表现、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并针对此提出风险防范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 蒋嘉坤, 唐文龙, 罗杰, 纳云鑫.浅析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控[J].现代物业 (中旬刊) , 2018 (3) .

[2] 马春晓.互联网金融下税收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 (17) .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一、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

(一)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先进的, 结合时代发展的产物。在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使金融业迎来了新生, 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互联网将各种金融行业的资金快速的流通, 缩减买卖双方交易时间, 节约成本, 成为买卖双方中间者的金融形式。它与传统金融不同, 它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金融方式。

(二) 电子商务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金融竞争环境

互联网金融主要在“小型”和“微型”层面上定位, 具备数额小、方便、快速的特点, 在小微的金融范围内拥有非常大的优点, 一些方面上弥补了传统金融面上的空缺。显而易见,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形式, 它能够在某些方面弥补传统金融的缺点, 二者能以及之长补己之短, 互相帮助。

2. 促进互联网金融的改进, 让中国金融业急速发展

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经济的急速发展, 中国的传统金融因受到冲击而发生改变, 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 金融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一方面, 它推动了金融市场的支付和传播方式的改进, 使支付更方便、信息传播的更快、更广, 这些方式使我国的金融业更先进。另一方面, 因为传统金融的一些局限性, 存在一些没有涉及到的地方, 这使得传统的金融的方式有了缺点。

3. 提高了金融交易的速率,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等金融技术生成的数据库, 降低了客与商的交易本钱。互联网金融企业显著的降低了经营的本钱, 因为网络可以减少人员的需要。由此看出, 互联网金融是通过网络和数据资源来提供客户所需的金融服务的。所以, 它减少了客与商之间的买卖环节, 还提高了买卖的效率, 有利于降低金融服务的本钱。另外互联网金融还降低了对人力的需要, 使得电商企业的机构更加短小精干, 进而降低了对人力资源提供的经营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

(一) 政策法律风险

虽然现阶段是有一些法律法规, 但都是针对于传统金融发展到互联网中规定的。因为中国的国情, 在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上是空白的, 不能够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约束。现在的法律仅仅是对双方明确了责任, 然后签订合同, 一旦出现问题, 风险无法解决。政府对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成立会产生风险。

(二) 监管风险

监管风险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急速发展产生的新形式和新问题使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处理, 让很多电商企业的产品处于合法与不合法之间, 让法律的产生更困难;我国现有传统监管完善的程度远远低于互联网金融发生风险的速度;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和范围广超过了监管部门的水平和监管速度。

(三) 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主要是互联网中交易的双方需要核实他们的资料信息, 财产状况和信用情况, 但在我国目前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使得道德风险更容易出现。信用风险主要是指网络上信用没有普及到个人, 系统也不健全。

(四)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成长是借助网络的急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改进, 但是他们本身有技术缺点、网络安全和信息漏洞的问题, 如果通过人为的入侵计算机网络会导致网络买卖不安全的事情发生, 形成对金融信息的威胁。对传统金融来说, 互联网金融的用户的个人隐私和个人财产的安全风险更大。这也加快了买卖和整理账户等风险的发生, 使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转移。

(五) 认知风险

认知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使一些传统金融盲区的人进入了金融行业, 因为他们没有了解金融业的常识和技能, 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个人猜测和随大流的一些行为更容易发生, 增加了风险发生的事件。

三、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分析

尽管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来说是创新的、是新鲜的, 目前我国电商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管理弱

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监管还没有健全, 一些电商企业不会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监管和控制。

(二) 风险较高

虽然互联网作为虚拟的平台缓解了小额贷款问题,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互联网金融是有风险的还不好控制, 互联网由于中国的信用体系没有健全, 用户的信用信息不正确导致不安全。然后风险扩散得太快, 由于互联网金融买卖的双方是不见面的, 在网络上交易, 很容易被欺骗, 会人为的导致风险出现。

(三) 国内互联国内互联网金融模式模仿后续趋势, 缺乏独创性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是模仿国外的金融企业的经营方式, 使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缺乏独创性。而且, 国内电商企业将经营模式成功创新后, 又会被很多企业模仿。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才刚刚开始, 所以模仿国外的企业或国内成功的企业可以很快的获得成功, 但在电商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很难一直保持下去, 企业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四) 简单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获得高回报, 而没有从根本上创新模型

一些电商企业只是用网络作为销售产品的通道, 这就会让这些电商企业的模式固定化, 只能够短期的利益。而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在电商企业的竞争中能够坚持下去。

(五) 互联网金融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电商企业有的还通过建立网络平台使金融业公司加入收取管理费, 一些电商企业甚至不收取任何费用。为了扩大用户, 这种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应用缺乏的情况下受到质疑。

综上所述, 中国互联网金融仍然短缺, 其业务模式尚未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通过改进, 建立一些不一样的经营方式来增强竞争力, 来更好地创造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四、防范我国电商企业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 完善电子商务企业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

用户在网络信用上的信息应该被社会信用体系进行记录, 并对用户在网络上的信息提供多重保护。此外, 信用体系中的信用评级进行等级上的划分, 慢慢的补充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上的空白, 使其成为中国金融信用体系的重要部件。此外, 针对网络上的安全问题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 特别是网络黑客通过人为技术造成的网络盗窃, 披露和欺诈。让互联网金融成为有法律法规保护和限制的互联网金融环境。建立明确的立法机构和健全的法律制度, 对于避免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非常有效。

(二) 完善风险管理技术, 提高电子商务企业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水平

对互联网金融现在产生的风险及其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进行合理评估, 合理引导它能够健康发展。这让互联网金融急速发展和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意见和建议, 并能够产生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同时, 要重视保护互联网金融创新知识的所有权, 使这些新产品和新技术能够得到有效的法律支持, 不会被模仿者窃取成果。正确落实监管机构, 逐步提高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要求。根据发达国家的技术经验, 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 分析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建立, 运营和管理, 特定业务的运作以及软硬件系统的升级。并可随时改进互联网的技术, 随时为其开发网络监控;另外,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必然的, 商业集团和地区的发展势在必行。中国互联网金融机构需要设计符合中国现在基本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

结语

电子商务公司开发的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中国现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由于监管力度跟不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存在很多风险。因此, 本文分析了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及其在电子商务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并对电子商务企业提出了有用的建议:只要加强监管, 完善法律法规, 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加大创新投入, 就可以让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更美好。

摘要: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中国的金融业非常重要。但是,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时代的产物, 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政策建立健全的速度却慢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 使中国的电商企业在急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矛盾。所以本文针对我国电商企业面对互联网金融目前的成长和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 为电商企业提出可实现性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风险政策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第08期.

[3] 王汉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挑战[J]中国金融.2013.

[4] 沈丽、林冬冬.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化综述[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第09期.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一、P2P网络借贷的概述

P2P在早先的时候是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名词, 是Peer to Peer的缩写, 指的是局域网中计算机的对等互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结合, P2P衍生出了新的含义, 成为Peer to Peer lengding的缩写, 指的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的个人和个人之间的贷款。和传统金融领域中的贷款截然不同, P2P网络借贷是通过互联网在个人和个人之间直接完成的贷款。P2P网络借贷也需要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 平台提供信息公布、投资咨询、信用审核、监管追偿等服务。作为一种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产品或者金融现象, P2P网络借贷依托互联网技术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互不相识的个人联系起来, 满足了一些人在消费和理财方面的迫切需要, 有效填充了传统金融市场的空缺。

和传统金融模式借款相比, P2P网络借贷具有多方优点。一是贷款交易覆盖面广, 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贷款的网络化, 贷款双方个人在贷款行为中不再受制于时间、空间的束缚,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时代金融贷款的参与度;二是贷款交易效率很高, P2P网络借贷程序简单、操作简单, 借款审批迅速, 从登记个人资料、资料审核、发布借款信息到最后完成借款, 所耗费的时间非常之少;三是贷款交易成本低廉, P2P网络借贷依托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交易门槛, 节省了多余的资金花销, 使得综合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四是贷款交易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 由于借款利率较高, P2P网络借贷和传统金融相比往往更加容易吸引投资, 从而产生更强的资金优势。

二、P2P网络借贷风险分析

目前, 我国P2P网络借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存在较多风险。为扫清P2P网络借贷发展的障碍, 突出其发展优势, 就必须充分重视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 并对其进行严谨、全面的分析。

(一)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

在传统金融贷款行为当中, 信用风险一直是贷款风险的主要来源, 并在所有的贷款风险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P2P网络借贷模式下, 个人和个人之间完成贷款的场所被转移到了网络之上, 贷款的风险随之加剧, 由于监管不力、监管缺失、监管困难等原因, 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甚至高于传统金融。从借款人的角度来看, 借款人为了通过P2P网络借贷平台取得贷款, 出于投机心理可能会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 再加上网络信息审核诸多不确定性, P2P网络借贷平台很可能对用户的信息校准失真, 这就会给不法贷款人以可乘之机, 最终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由投资者买单。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角度来看, P2P网络借贷平台在信息审核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 或者一些平台片面追求利益而不重视信息核对, 这也给P2P网络借贷带来了潜在风险,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 P2P网络借贷平台会公然违约, 造成兑付困难, 最后导致投资人资金的损失。从第三方机构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第三方担保公司的实力本身有限, 一旦借款人违约很难及时代偿, 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P2P网络借贷采取的担保方式是自我担保, 在此种情况下第三方担保形同虚设。

(二) P2P网络借贷流动性风险

P2P网络借贷流动性风险, 指的是P2P网络借贷平台由于资金流动在短期内无法按照客户要求偿还债务的风险。其产生主要是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链断裂临时断裂或者资金过度利用导致周转不及时。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P2P网络借贷流动性风险通常归为以下几类。一是“长拆短”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为了解决借款人希望借到期限较长的资金而投资人希望进行短期资金投资的供需矛盾, P2P网络借贷平台惯用“长拆短”的方式抹平网络借贷供需双方对于资金流动的时间差异, 把一个时间段较长的融资拆分为多个时间段较短的短期融资, 极易催生资金链断裂的状况;二是同行业拆借缺失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性质定位在金融机构之外, 自然在提供P2P网络借贷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同行业拆借渠道, 而主要利用债券转让的策略降低风险, 但受制于债权转让的额度和产品, 交易达成的时间非常不确定;三是服务水平超过自身能力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为了大量吸引顾客, P2P网络借贷平台经常做出“无抵押、放款快”的承诺, 在兑现承诺的过程中, 风险油然而生, 而这些风险最终由P2P网络借贷平台以多种巧妙的方式转嫁到了投资人身上, 甚至导致滚雪球的“旁氏骗局”产生;四是风险准备金不足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链条简单、薄弱, 在风险准备金方面和银行不可同日而语, 一旦遭遇危机, P2P网络借贷平台很有可能陷入坏账泥潭而寸步难行。

(三) P2P网络借贷法律及监管风险

P2P网络借贷目前仍然存在很多法律和监管方面的风险。一方面, P2P网络借贷的许多业务存在法律监督缺失, 容易导致非法集资、电子合同违约、款项无法支付、代偿后追偿困难、债权转让不合规等风险的出现, 给资金的安全性带来严重隐患, 一旦发生资金纠纷, 没有确定的法律性条文为纠纷的解决提供依据。另一方面, P2P网络借贷的实质是借款人和出资人之间的一种资金转移契约关系, 这种关系的前提是自愿, 其贷款利率由双方协商决定, 但从法律层面来看, 过高的利率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即如果出资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借款人商定了较高的利率后, 一旦借款人违约, 出资人将由于当时商定的借款利率过高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除此之外, 相当一部分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经营不规范的情况, 极易导致非法集资、洗钱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给公众的资金造成巨额损失。

三、P2P网络借贷风险的有效控制策略

如何防范P2P网络借贷的风险, 成为众多P2P网络借贷平台以及金融行业监管主体研究的重点。在分析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平台起起落落的多种现实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建议。

(一) 建立完善的P2P借款人风险评估体系

P2P网络借贷操作过程中, 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借款人违反借款契约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导致的, 信用风险的恶劣影响波及借款平台、出资人等主体。从国内外的实践情况来看, 控制信用风险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P2P借款人风险评估体系, 依托该体系框架和评价标准对借款人的信用级别进行准确界定, 在此基础上决定借款数额。P2P借款人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应当坚持科学性、针对性、动态性、可靠性、独立性等原则, 将借款者的年收入、职业状况、年龄状况、性别情况、文化程度、借款额度等决定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多方面因素全面纳入到评估体系当中, 并在现有的社会征信体系下, 将其既往的信用记录尽可能纳入, 以此实现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准确分析、科学定级。除此之外, P2P网络借贷违约风险模型的设计也必不可少, 建立一个稳定的、科学的风险模型计算公式, 在计算过程中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的数据, 对特定的借款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违约风险进行量化计算。

(二) 健全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基本机制

根据之前的分析,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来源主要有三方面, 分别是个人信用风险、平台运维风险、法律监管风险, 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建立牢固的机制对P2P网络借贷风险进行管控。为控制借款人信用风险, 可以建立信用评级机制, 综合借款人个人以及其周围的多种信息, 对其信用情况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进行科学分析并得出结论。为控制P2P网络借贷平台运维风险, 建议采用本金补偿机制, 为投资者提供资金保护, 在发生一些特殊情况造成出资人资金损失之时, 迅速完成对出资人的资金补偿, 使得出资人可以在一个资金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完成资金投入, 从出资人资金安全和心理平稳的角度, 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稳定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应当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或者其他担保机制, 使得借款人对于本息的偿还成为确定预期。为实现法律监管对于P2P网络借贷的全覆盖, 必须在P2P网络借贷的法律空白区迅速形成法律监督框架和法律监管条文, 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监管标准, 对P2P网络借贷进行全方位的法律监管, 同时增强行业的自律性和透明性。

(三) 强化P2P网络借贷多方合作协调管理

P2P网络借贷模式新, 内容新, 很容易让人们误以为P2P网络借贷模式是独立于传统金融之外的, 甚至是和传统金融对立的。其实两者同属于现代金融领域中的服务内容, P2P网络借贷只是和传统金融贷款的服务模式、服务途径不一样, 但并不意味着二者的完全割裂。因此, 强化P2P网络借贷相关主体的“齐抓共管”, 是应对P2P网络借贷风险的主要抓手。一方面, 政府应当牵头介入采取先进的网监策略, 对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经营秩序进行全方位管控, 及时发现P2P网络借贷过程中共性的违约问题和个性的违规问题。另一方面, 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应当积极介入P2P网络借贷模式当中, 以其在传统金融领域中具备的号召能力、管理能力、征信能力、资源统筹能力, 帮助这个金融“新生儿”实现快速进步, 提升P2P网络借贷模式的科学合理性, 并结合政府的有力管控, 从P2P网络借贷模式中汲取鲜活养分, 实现传统金融和网络金融的协同创新, 实现传统金融业务和网络金融业务尤其是P2P网络借贷业务的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这对于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来说, 是颇有裨益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 P2P网络借贷模式在现代金融领域中属于“后发制人”的典型, 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 打破了传统金融贷款在时间、空间、主体方面的诸多限制, 形成了全新的互联网借贷模式, 凸显出诸多传统金融难以企及的优势。但同时, P2P网络借贷模式的风险也是多发、多见的, 近些年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链断裂跑路的公司数量众多, 让人们对P2P网络借贷的可信度产生了诸多质疑。因此, 从宏观层面把握P2P网络借贷的基本原则, 从微观层面建立P2P网络借贷的秩序和监管机制, 并完善各种风险预警、风险补偿、风险平衡、风险转嫁策略, 帮助P2P网络借贷走上健康的现代金融发展轨道, 才是以P2P网络借贷助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正确决策。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充分发挥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由此催生了一系列新生的金融产品, P2P网络借贷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P2P网络借贷具有多种优势, 但也暴露出非常大的风险, 而要推动P2P网络借贷模式走向成熟, 就必须实现对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基于此, 本文首先对P2P网络借贷进行了概括介绍, 然后指出了P2P网络借贷的风险所在, 最后提出了几点有效应对P2P网络借贷所导致的金融风险的建议, 希望可以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 謝平, 邹传伟, 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 李耀东, 李钩.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3] 杨明明.P2P网络借贷发展中的风险控制研究[D].河南大学, 2016.

[4] 巴曙松, 沈长征.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与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政策选择[J].西南金融, 2013 (8) .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前,中国金融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诸如金融开放、互联网金融规范、虚拟货币监管等方面相对薄弱。在金融开放的大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开展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是中国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金融风险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金融工作的“四项原则、三项任务”。只有坚持构建主动防控的金融体系、坚持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才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中国金融开放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2.04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防范金融风险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的思路框架主要体现为金融体系、市场规律、民本理念三个方面。2017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金融工作的“四项原则、三项任务”。本文结合对文献资料与“四项原则、三项任务”的归纳,将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思想总结为“三个坚持”,即坚持构建主动防控的金融体系、坚持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本文着重从这“三个坚持”展开对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思想的研究。

1 坚持构建主动防控的金融体系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认清金融的本质和规律是构建主动防控的金融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人民日报》2017年07月16日。

1.1 做好金融机构服务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项原则中指出,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金融行业立业之本。因此,金融機构向服务型行业的转变是现代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对此,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信用管理、风险管理等专业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价值。2018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本次会议在“资管新规”中明确提出“资管业务作为金融业务,必须纳入金融监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管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国证券报》2018年4月27日。这一规定的出台,从根本上解决了非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开展资管业务,扰乱金融秩序的问题。为金融机构合法合规提供服务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严格标准。

资源信息的不对称性自古以来就是金融发展的一个主要痛点。因此,推动公益性和基础性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建立金融信息监测、统计、共享机制,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评判标准体系,推动金融数据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是当前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推动国有金融机构服务化转型,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民营金融机构,建立以人民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是符合主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调整金融结构,优化现有金融体系,打造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链,助力于中国金融开放的稳步发展。

1.2 推进金融部门监管改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金融监管责权不清、交叉监管不协调、监管责任问责制没有落实以及存在监管空白等。从理论分析,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而实践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存在着冲突与矛盾。但是,从两者关系的实质上来看,金融监管是为了防止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系统性风险而服务的。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显现出“脱实向虚”的现象。房地产泡沫、金融杠杆过热、地方政府债务过高等隐性风险逐步显现。其中,金融杠杆过热问题最为突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背离,从而导致了金融内部空转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当前金融系统存在的最大风险。二级资本市场过度激进的投机交易行为背离了实体经济资本周期循环规律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虚拟经济过度繁荣往往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虚拟经济的过热,打破了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对平衡,加剧了两者增速上的差距。虚拟经济占据绝大部分金融资源,而真正的需求主体“实体经济”步履维艰,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利润下降,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金融监管带来巨大的挑战。以当前最具争议的加密数字货币技术为例,目前,关于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的概念进入金融业后是否改变了金融的本质的争论声音最大。因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方式很不利于国家对金融的监管,而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收益分析,如果不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监管,不对其定义作出清晰说明,任由投机者盲目炒作就必然引发金融风险。

西方主流经济学者认为限制金融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就可以防范金融危机,并没有指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背离的结构性矛盾。而习近平总书记的防范金融风险思想批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并主张“金融回归本源”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只有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要积极进行金融监管部门的改革,而这一改革在发挥原有金融监管长板优势的同时,还要弥补原有金融监管短板的劣势,从而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具体来说: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监督监察,及时发现市场异常波动的风险,重点排查风险源头,做到早期识别、及时预警、主动处置;二要强化金融部门协调管理的职能,打造一支懂得金融市场、熟悉金融业务、掌握金融规律的干部管理团队,既要保障金融市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平安。

2 坚持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改革

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 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价值规律,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金融资源是货币资本化的表现形态,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产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质上表现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中,而价格是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当市场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高于商品价值;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低于商品价值。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预见机制,结合历史经验以及现实情况,组建快速适配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的滞后性。当然,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自我调节或者政府宏观调控,应该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者在金融资源配置中扮演的角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下,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有效的。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假设完全自由的条件下,市场的滞后性、信息不对称性仍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不充分。市场在没有外力干扰的完全自由的条件下,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漏洞循环叠加效应。市场运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漏洞循环叠加问题是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需要借助外力帮助市场修复一个一个漏洞。对于金融行业而言,金融机构并不会考虑到其行为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的叠加是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虽然金融机构在资产配置运作中会把系统性风险分散碎片化,但是系统性风险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度”的临界点,它将会迅速爆发并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

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得更为突出,银行对不同体制的企业的融资政策不同,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巨大的政策阻力。因此,金融服务机构市场化是保证市场资源配置公平公正的有效途径。调整国有银行现有业务结构,建立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防范金融风险体系,鼓励大力发展优质民营企业,完善现代企业金融信用评估制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培育公开透明和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管理,稳定市场预期,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9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進行金融深化改革,是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最有效手段。

2.2 发挥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府与市场运行问题明确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1]政府在市场运行中是不可或缺的,必须针对市场在运行中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引导市场良性发展。必须做好做实政府的服务工作,精简行政程序,进行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转变。必须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遵循《巴塞尔协议》保障银行资本充足率,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集中优势构建具有能够分析金融形势、制定金融发展战略的工作机制,培养具有金融“看家本领”的专家小组,提高金融决策科学水平。对于领导干部团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自觉补充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工作领导能力和水平。”[2]

“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并举,共同促进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实际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质”上的不同。中国金融发展需要借鉴西方经验精华,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打造中国方案,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经验做法。必须有选择的借鉴西方金融理论,警惕中等收入陷阱,保持审慎的态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金融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理论支撑,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与实践,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存在根本性区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准确把握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明确界定政府在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为中国金融开放持续优质发展保驾护航。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为本”的经济思想。要求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金融发展首要原则,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金融改革的指导原则。过去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金融实践、金融理论与以人民为中心的背离,重视经济宏观发展速度,却忽视了我们最根本的人民群众的真实现状。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金融思想的民本情怀,强调防范金融风险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要以人民为中心。

3.1 防范金融风险为了人民,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的防范金融风险理念充分显示出他的民本情怀。他强调:“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发展得怎么样,主要体现在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防范金融风险理念,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时刻警惕着金融发展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资本家服务。金融发展是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为满足极少部分人的利益而存在。

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税收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人民币加入SDR、制定CDR草案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健全金融体制,消化金融风险,为我国各族人民共享金融发展成果提供根本保障。以CDR为例,CDR即中国存托凭证,是由银行或券商将海外股票打包成一种代表股票的凭证,然后在本地市场发行流通实现第二上市。2015年股灾后,中国在海外上市的企业掀起了一股私有化狂潮,但是私有化进程操作复杂,企业股权结构不符合国内法律要求,私有化成本很高,对企业市值造成重创。CDR的推出对国家经济发展,对优质的海外上市企业回归境内,对境内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多赢的金融改革,坚决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3.2 防范金融风险依靠人民,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在行为金融学中,黄明先生认为: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框定依赖、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防范金融风险实际上依靠广大投资者,要关注广大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但要让广大人民认识到金融市场的复杂,也要认识到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的局限,必须提高人民自身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发展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金融发展如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这就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金融改革科学合理需要人民群众的智慧,金融发展平稳运行需要人民群众的行动,将人民主体思想贯彻于中国防范金融风险事业中,推动金融改革不断前进,人民群众是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33.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金融风险会严重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发生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当而导致的。本文通过对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特性、危害性、来源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探讨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措施,通过对银行经营全过程进行动态的有效的监测、监控和评价才能实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才能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为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关键词】金融风险 内部控制 防范 措施

前言

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引发金融风险的原因来自与多个方面,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爆发金融风险就会影响到多个金融机构,所带来的后果会是非常严重的,有的甚至会给金融机构的生存带来威胁。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但是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一谈到城镇化,全国一片相应,各地蜂拥而起,大量的花钱,都来搞城镇化建设,但是对于城镇化建设相关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促成金融方面危机的发生。一个银行倒闭了就一连串的倒闭,一家企业陷入债务危机,资金链就断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来讲,如何使金融产业健康、良性的发展,避免发生金融风险,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一、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特性

金融市场为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流通和配置提供了场所,并通过信息的传递,确保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即金融具有资金转化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因此金融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金融可以使投融资水平和效率得到提高;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吸引使企业良性发展的优秀人才;还可以使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得到改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即可以使要素总量增加,又可以通过通过要素生产效率和投融资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金融产业受外因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即产生金融风险,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信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犯罪风险、金融国际化风险等。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普遍性、扩散性、隐蔽性和突发性。

二、发生金融风险的根源

我国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是在国家及银行,这是有我国的财政、银行及企业的制度所决定的。纵观我国的财政政策及财政规划,从国家财政预算到银行金融的转变,国家把企业资金供应推给了银行,这就为银行发生金融风险提供了前提。政策性贷款存在管理不佳,利用率低下,这就给金融风险增加了发生的途径。国有企业经营不良,但是仍享受着国家优惠的贷款政策,这又是一个增加金融风险的途径。金融风险可能来自借款人不履行约定的还款承诺;来自金融机构支付能力的不足;来自市场利率的变动;来自汇率的变化;来自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决策的不适时宜或失误;来自金融机构重要人员的违规经营;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来自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使用;来自金融机构的过快发展等方面。另外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缺失也是发生金融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商业银行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如果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就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由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时间还不算不长,一些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银行内部控制度还不健全,对相应的权力仍缺乏有效的制约方法。稽审及风险监督部门还不能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银行各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监督机制;没有完善科学合理的业务规程,岗位分工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足够的控制机制;授权机制不完善,管理层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过重视,风险管理还相当落后等等都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金融风险危害的认识

要想使金融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与控制,就应从教育着手,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有关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让各级领导干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并做到从自身做起,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给予关注,充分认识,及早判断,严格遵守金融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把一切金融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内部应该建立一套严密有效的控制监督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管理人员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主要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等五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中,内部控制环境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其他四个要素功能的发挥。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银行经营管理制度是建立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宏观制度基础,它是在国家法律制度约束下所形成的有关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据各国法律制度的不同,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制度主要分为分业经营下的专业银行制度和混业经营下的全能银行制度两种模式。因此,在金融国际化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如果缺少防范金融风险的方法,就无法抵御金融风险的发生。所以为避免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就应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并做到认真执行。第二,建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是由商业银行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能够对商业银行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合理的产权制度具有界定商业银行交易界限、规范交易行为、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提供有效的激励约束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内在功能。第三,构建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制度执行的基础,它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中的权力和责任分配体系,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利分配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组织结构体系。内部控制管理组织结构是在特定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下,有关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决策、制订、组织实施和协调的银行内部组织制度安排。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体系是确保内部控制及时有效的前提条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微观制度基础。第五,形成商業银行风险防范文化。风险防范文化是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一种“非正式规则”,它包括银行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风险观、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这些内容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管理上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建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为支持国家大型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合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政策调整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新的经济形势及金融体制下,建立完善的银行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是势在必行的。建立完善的信息监督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刚性管理和控制,实现银行业务现代化办公管理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内部控制效果,使银行业务经营更加安全和可靠。根据银行业务特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及银行经营特点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的实现银行业务风险评价并及时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完善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最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单纯的管理信息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将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融合起来,扩大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建立起对变化反应敏捷、灵活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完善的、强大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确保安全保障机制安全性的大幅提升,可以满足用户对银行的基本要求。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对金融风险的发生做到事前预防,一旦发现金融风险有发生的迹象可以做到及时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实现风险发生后的监督和纠正,即对金融风险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在对银行金融风险实施全过程监督和控制的结果就是实现银行长期赢利的目标,并且能确保银行各类报表的质量,完全符合报表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可以有效的督促银行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管理条例、政策、计划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及程序,从而为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是根本的、主要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有效的措施,内部控制建设包括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风险监控体系,建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及自身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抓好内部控制,就抓住了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价格调控总体有效,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我国应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妥善处理债务问题,保持市场投资安全和稳定运行,维护我国金融业健康可持續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国民.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科技资讯》,2010年03期.

[2]汪蓉,葛佳.构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机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09年第5期.

[3]裘冠民,魏喜爱.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青海金融》,1997年09期.

[4]曲天军,王吉卫.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农业发展与金融,1998年09期.

作者简介:绳继敏(1970-),男,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财务部副经理,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范文第6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准确研判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和形势变化,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摸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高度重视并做到对症下药、防范化解,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存在的主要风险

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产能过剩、房地产风险、债务风险、股市风险、汇市风险和互联网金融风险等。

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一大痛点。根据国际标准,产能利用率79%时为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75%时为严重过剩。新常态下我国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几个行业是钢铁行业、煤炭行业、平板玻璃、水泥行业以及电解铝。2015年,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6.99%,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8%,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69%,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60%。

房地产风险。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诸如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房地产的发展有关,可以说,直接或间接由房地产市场的过冷或过热所致。当前,我国房地产风险主要表现为房价泡沫风险和库存风险。统计局公布的70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房价整体呈现上涨趋势,4个一线城市全年均保持上涨(24.8%),大多数二线城市全年房价上涨(17.94%)。据国泰君安2015年的测算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库存水平有高有低。结合实际情况,部分城市甚至需要短期“补库存”。二线城市库存水平适中。多数城市的库销比在4.4-5.4之间,个别城市库存水平较高,结合实际情况,有消化潜力和空间。但三四线城市库存水平明显偏高,库销比均在7.5以上,库存问题最严重。

债务风险。衡量债务风险的主要指标是赤字率、负债率和债务率。国际上衡量债务风险比较认可的警戒线是《欧洲联盟条约》划出的,其要求赤字率不得超过3%,负债率不得超过60%。目前,我国的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企业债务问题比较突出。2016年底,我国企业债存量规模已超过4.4万亿。

股市风险。股市的暴涨暴跌会牵动整个经济神经,冲击金融稳定。历史上主要的几次金融危机都与股市有关。股市的反复震荡在外部事件导火索的促发下极易引发股灾,致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因此,防范股市风险,尤其是抑制股市暴涨暴跌尤为重要。

汇市风险。外汇市场剧烈波动,势必会影响资金的流动性,从而对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国际竞争力较强,金融体系稳健,在当前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期,这样的基本面状况都当属强劲之列,足以保证外汇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信心和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互联网金融风险。目前,政府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关注重点在于防风险。一是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共受理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案件9500余件。二是网络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环境和风险水平虽逐渐趋好,但网络安全问题依旧突出。由于网络技术上的漏洞和缺陷,仍需加强客户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服务。

二、新常态下风险的防控与政策取向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虽然有周期性因素,但根本原因在于重大的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脱实向虚”。因此,解决新常态下各种风险和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措并举,提高综合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

在总体防控思路上,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从根源上化解风险。二是在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防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三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四是切实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特别是提高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均衡的汇率政策以及不断调整的外资政策四个政策问的协调配合能力,提高风险协同防控水平。

防控产能过剩风险方面:一是淘汰落后产能与严控新增产能并举,重点化解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为清洁能源发展腾出更广阔的空间。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与严控新增产能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按照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三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生产要素从产能过剩的产业向优势和新兴产业转移,加快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淘汰速度。四是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让创新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五是积极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善后政策,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做好人员安置工作。一方面,转岗培训是拓宽职工分流安置的根本渠道。相近富余岗位非常有限,就业能力差转岗难度就更大,通过就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拓宽职工就业和再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失业救济、低保救助是托底帮扶的有效补充。六是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开放,与沿线国家加强战略对接、务实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有序向外输出、转移一批过剩产能。

防控房地产风险方面:一是防控房地产风险的重点是抑制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泡沫风险和化解三四线城市库存风险问题,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基本定位,既要抑制住房投機性需求又要满足居民“住有所居”的需要。二是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商、销售商以及中介等主体行为。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信息引导,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一些利益集团参与炒房、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抑制住房投机性需求。三是要把防控房地产风险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三四线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一二线城市的住房供需矛盾,有效遏制一二线城市房价泡沫化;另一方面可以带动三四线城市发展,帮助三四线城市加快去库存。四是继续扩大房地产税试点城市。征收房地产税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它不仅可以为地方政府寻求一个可持续的税收来源,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还可以弱化“土地财政”,改变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市场现行的利益关系。

防控债务风险方面:一是在继续保持债务水平总体可控的同时重点解决企业债务问题。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逐步将企业负债降到合理区间。二是降低企业杠杆率的主要手段是减轻企业负担。一方面要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下调企业所得税,直接给企业减负。全面推进营改增试点政策,取消对企业的重复征税。另一方面要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完善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加大股权融资力度,推动企业发展直接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使企业轻装上阵。三是对于实质性的企业债要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行债转股,推动企业早日扭转经营困难局面。四是政府可适当加杠杆。政府适当加杠杆可以避免因全社会债务收缩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帮助企业去杠杆的作用。五是继续规范政府举债行为,严禁各级政府违法违规举债。

防控股市和汇市风险方面:一是防范股市、汇市风险的重中之重是加强股市、汇市制度建设,提高对股市、汇市的监管水平和能力。因此,要继续深化股市、汇市制度改革,要运用改革的办法防控股市、汇市风险,确保股市、汇市稳定良性发展。二是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完善货币、汇率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市场配置效率的同时,确保资金在国内、国外的合理流动性。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要积极调整货币和汇率政策,防止股市、汇市风险、交叉感染,以減少对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正面冲击。三是大力培养机构投资者入市。相比较散户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不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优势、资金优势、时间优势以及技术优势,更能够准确把握形势、甄别风险,及时作出投资调整,从而不导致股市大幅波动。四是加强对投资者风险意识宣传和教育,丰富投资者投资经验,强化投资者风险意识。

防控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方面:一是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包括明确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业务范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交易规则,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和退出等内容在内的法律法规的立法、修正和完善。二是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包括加强网络信用监管机制建设和网络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完善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以及网络信用黑名单制度。三是鼓励和支持网络融资平台兼并重组。既可以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资信水平,增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公信力,又可以促进客户信息共享,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既能增强融资平台整体实力,提高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又能便于对融资平台的监管。四是加强网络技术建设。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因此,要筑牢网络技术基础,才能织就安全保障网。五是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整顿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秩序,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合规和安全。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康红波

上一篇:事实认定下劳动关系论文范文下一篇:组织部问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