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16

现代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字:生态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 以人为本 自然 资源

现代景观设计的含义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我国现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包括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宗行为心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1、视觉景观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从人类视觉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观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2、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深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态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服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3、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环境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景观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

生态设计的含义“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以及可持续城市。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景观设计与生态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无沦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到景观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更受到关注,所以生态似乎成为最时髦的话题之一。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现在,在景观行业发达的一些国家,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沦文和图纸上的空谈,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现实中存在的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谈到生态设计人们往往进入一个误区,只要一提起它,人们就会想到绿化:大片大片的绿地、树木。仅此而已,别的想什么生态系统观了,全面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谈得很少。设计方在介绍自己的作品以及我们在评图中也往往只看重绿化率,其他相关的生态设计思想很少关注!这就导致了在我国的当今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大片大片的城市广场绿地,千篇一律。也没有考虑到各地的土壤、气候条件。

从大连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就挂起了一股“大草坪”风。现行的从国外引进草中的草地,既不耐踏只能看,失去了在其上边进行活动的功能,又消耗大量的浇灌用水。尤其是干旱少雨和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问题更严重。而且草地的生态效应很少甚至是负面的。近几年出现的这个热那个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种植的都是单一品种,强调的都是景观效果。为此,专家指出,要防止盲目跟风、重走弯路,首先要在观念上走出误区。植物的作用具有多功能性,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有造氧、遮阳、除尘、降噪以及吸收废气、保持水土、增加湿度等功效。各地在制定绿化方案时,除了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环境的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外,还应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突出某一方面的功能。比如,南京素有“火炉”之称,绿化时就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遮阳效果好的阔叶树种,而不是赶时髦大种草坪。同时,南京还是有名的化工城市,化工污染严重,这就应该多种吸收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绿化品种如夹竹桃、银桦树等。同时还应多种吸附灰尘能力强的树种。

重人工造林绿化,轻天然植被保护,这也是当前造林绿化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国绿化造林中,我们常看到有些地方嫌天然生长的林子不好看或者树种经济价值不高,毁掉后种上人工林,专家们认为,从生态保护角度看,这样做完全是舍本逐末。例如,我们在公路绿化时,常常是每隔十多米种一棵树,看起来整整齐齐的。而在英国,他们的做法与我们有很大差别。那里的公路两边混合生长着各种植物,不讲究整齐划一,完全是一副自然生长的状态,透出一种浓浓的野趣。

在绿化管护方面,我们的日常做法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更新的观念误区。我们常看到勤劳的园林管理人员在认真地打扫落叶,清除杂草,其实,这完全是多此一举。落叶看起来是无用的废物,掉在地上还影响美观,实际不然。生态环境专家认为,落叶对环境有多种益处,它覆盖在泥土上,晴天可以减少灰尘扬起,雨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为一些昆虫提供庇护场所甚至可成为蚯蚓等的食物,落叶腐烂后还可成为树木等的肥料。冬天,金黄色的各种形状的落叶还成为一种景观。国外专家早就提出过“勿扫落叶”的呼吁,如今这一做法已成惯例,他们只打扫掉落在人们常行走的硬质路面上的落叶。不提倡清除杂草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认为树下的杂草有碍观瞻,把它们拔得光光的。殊不知这样一来,泥土裸露在外弊端更多,晴天容易起灰,雨天容易产生泥浆。人们常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干净,一个月不用擦皮鞋,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去过国外的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国外城市任何地方都看不到裸露在外的泥土,各种各样的草把每一小块土地都覆盖得严严实实的,不起眼的小草起到了大树起不到的作用。还有一个需要更新的观念就是如何看待践踏草坪。在我们国家不少城市草坪旁都竖有“禁止践踏草坪”的告示,不能踩踏草坪似乎成了一种常识和社会公德。这一点,国外的做法与我们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草坪就是给人踩踏的,人们在草坪上活动、休闲,可以放松心情,还能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激发起一种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专家们认为,观念差距的背后是技术上的差距,国内的草坪品种和管护水平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造成我们的草坪不耐踩踏,这方面急待提高

景观规划中应遵循的生态设计原则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

一、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西蒙兹自称是尝试着把所看到的精彩的景观规则设计作品提炼为基本的规则理论。如中国的天坛、圆明园;日本的龙安寺:法国的香榭丽舍大道等。作者以精炼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笔描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体验。结论是“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规划的体验。”这里所说的人们,是指景观设计的主体服务对象。规划的是他们在景观中所欲得到的体验,而不是外来者如旅游者,设计师和开发商的体验。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和开发商会将自己认为“好“的景观体验放在设计中强加给景观真正的使用者。例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所强调的生活真实性就是指当地人而言的。

在景观规则设计中,设计师对主体服务对象-使用者-的充分理解是很必要的。西蒙兹认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人首先具有动物性,通常保留着自然的本能并受其驱使。要合理规划,就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本能,同时,人又有动物所不具备的特质,他们渴望美和秩序,这在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人在依赖于自然的同时,还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改造自然,所以,理解人类自身,理解特定景观服务对象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

人是可以被规划、被设计的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人是可以被认识的,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景观中的体验是可以预测的,什么样的体验是受欢迎的也是可以知道的。人的体验是可以被规划的。如果设计师所设计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所得到的体验正是他们想要的,那么就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二、尊重自然显露自然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儿童只知水从铁管里流出,又从水槽或抽水马桶里消失,不知从何处来又流往何处;在全空调的办公室中工作的人们,就连呼吸一下带有自然温度和湿度的空气都是一件难得的事,更不用说他对脚下的土地的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有所了解。

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

显露自然作为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理和生态美学原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景观设计师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他们还可以给自然现象加上着重号,突显其特征引导人们的视野和运动,设计人们的体验。在这里,雨水的导流、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通过城市雨水生态设计可以成为城市的一种独特景观。在这里,设计挖地三尺,把脚下土层和基岩变化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以唤起大城市居民对摩天大楼与水泥铺装下的自然的意识。在自然景观中的水和火不再被当作灾害,而是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所必需的生态过程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生态系统的服务。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三、保护资源、节约资源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众多的原有工业设施被改造成了展览馆、音乐厅、画廊、博物馆、办公、运动健身与娱乐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园中还设置了一个完整的230km长的自行车游览系统,在这条系统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赏区域的文化和工业景观,利用该系统进行游览,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拉茨设计的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钢铁厂的历史信息,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特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各个花园,用来灌溉。柏林波茨坦广场的水景为都市带来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形成充满活力的适合各种人需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水都来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和场地上接纳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水面的用水。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现代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 摘要】在西方的艺术史上,艺术和设计从来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任何时期在艺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和思想浪潮都会极大地影响并且渗透到设计领域中,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立体主义是艺术领域中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对其后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影响深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间设计理念的交融,建筑表皮的设计方法打破了以往单纯的造型表现和美学追求的框架,而是更多地关注人文主义和环境,并通过寻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为建筑表皮的创新设计提供源泉。建筑表皮设计在这股信息化的浪潮中觉醒过来,成为建筑师们表达建筑形象最常用的表现手段,建筑表皮逐渐占据着日趋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现代艺术、表皮、平面构成、建筑设计

现代艺术价值的具体表现

1 . 追求纯粹。现代艺术追求规觉产品的纯粹性,在创作中只考虑形式要素,忽略其他因素.如历史.宗教、文学与内容的介入。

2 . 引形式之上。重视形式不是现代艺术的特有习性.古典艺术也非常讲究形式感.但古典艺术的形式服从内容表现。或者说,形式隐蔽在形象的后边,哪现代艺术是为形式而形式.赋予形式以独立价值和功能。

立体主义开创了现代艺术的新时代

1.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文化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特征是反权贵、反传统。这次文化的变革席卷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方法、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它完全的改坐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而立体主义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

2.平面构成是将两个以上的不同或相同形态的构成元素在二元平面上按照力学原理和视觉效果进行编排和组合,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的排列的方法。平面构成以其特有的视觉形态和构成形式组成严谨但又不乏节奏感的画面,营造一种理性、秩序与抽象的视觉美感。本章试图从平面构成的独特角度对建筑表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平面构成中各要素及其构成方式,以及其引发的心理体验。

平面构成的几种表现形式

1.点式构成

在几何学上,点是只有位置而不具有方向与大小的面积,是造型艺术中最小的构成单位。点一般被认为最小的并且是圆形的,但实际上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不规则形等,自然界中的任何形态缩小到一定程度都能产生不同形态的点。点是视觉的中心,而且就大小而言,越小的点作为点的感觉越强烈从建筑表皮的视觉表现形式出发,\"点\"作为其构成元素时,并不存在绝对意义的大小和形状,\"点\"在建筑立面表达中是一种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当它们与周围其他造型要素共同比较而具有凝聚视觉的作用时,就可以看作是\"点\"形式的具体化运用。例如世博会期间入驻上海的prada旗舰店,建筑表皮是采用圆点镂空的白色烤漆钢板,一个个的点进行有序的排列在建筑立面上,产生面化感觉,让整个建筑立面出现了视线的焦点,剔除了原有的乏味感。它的外表没有凹凸、没有强烈的体积感和光影效果,有的只是平

滑的表皮。建筑的外墙面由带有众多圆孔的墙板匀质构成,散发出来的神秘光斑,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设计让人强烈地体会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简洁与纯净之美。

2.线式构成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游离于点和形之间,具有位置、长度、宽度、方向、形状和性格等属性。线形千变万化,是平面构成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在建筑表皮的构成设计中,凡是细而长的形都可以视作线。

(1)直线

直线有长短和粗细之分:长线具有挺拔和延伸感;短线具有力度和稳定的感觉;粗线让人感觉粗厚笨重;细线让人感觉尖锐纤长。当线具有一定的长度时,由于人的视线会随着线延伸的方向一直连续,让人产生线比原本的长度要长很多的感觉。水平的横线组会增加横向尺度,具有平衡感,垂直的直线组会夸大竖向的尺度,增强崇高感。在建筑中也是这样,在建筑中采用长而细的线条,能增加建筑的宏伟挺拔的感觉;采用短而粗的线条,能增加建筑稳定感,可以降低因建筑体量太宽和高度不足引起的比例失衡感。建筑师在设计中为了让建筑看起了更挺拔,往往会在外立面加上竖向的线式构成形式,例如拉托维斯酒店,从建筑的底部往上看,人的视线会顺着线无限地延伸,仿佛这个建筑已经冲入云端一样。

(2)曲线

曲线具有优雅、柔软、丰满、浑润和舒展之感的女性化特征。采用曲线构成的建筑表皮,可以增强建筑亲和、趣味的感觉。例如由Ron Arad事务所设计的比利时的Mediacit购物中心,该项目的正立面是采用的钢质曲线架构进行造型设计,编排起伏的曲线形成波浪状,屋顶部分则采用红色的铝板和ETFE材料作覆面,给人自由奔放和浑厚优雅的感觉。

3.面式构成

面是是由很多点和线精密排列而形成的,是点和线不断移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面的可塑性很强,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在平面构成设计中应用广泛。面与线之间关系密切,一般来说,面塑造的特征是由组成它的线决定的。面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实面构成和虚面构成两种,它们对视觉效果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强烈,各具特色和情感特征。

4.对比

对比就是通过对照比较,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显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在建筑表皮的设计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可以起到个性突出、鲜明强烈的形象感。但是在运用对比手法的时候,设计师一定要把握住对比的程度,如果对比过于强烈,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作为建筑表皮时,对比元素可以是虚实对比、色彩对比、材质对比等。

5.肌理

肌理是不同物体、材料根据其自身的构造以及表面的组织形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呈现出软硬、粗细、光泽、规律等不同物质属性和质感纹理的差异。例如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蒂凡尼旗舰店,这个改造项目很好的展现了蒂凡尼一直最为精湛的钻石切割工艺,完美地体现了玻璃材质的肌理表达。这座珠宝旗舰店由292块特制的玻璃面板组合而成,每块面板的位置和角度都经过精心安排,让阳光透入面板,再折射出来,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宛如一颗经过精确切割的璀璨钻石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发展趋势

近年来,建筑表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为代表的表皮设计大师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在社会上和建筑业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平面构成元素在表皮设计中的应用也更为普遍,中外建筑师和理论家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成果。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领域,表皮设计更像是一种时尚的潮流,汹涌而至又悄然而去。建筑作为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传递着所属时代的观念,社会及其文化观念上的更新会导致建筑观念及形象的更新。

科技对创断的支撑

表皮的独立为建筑师的创作添加了更多元的选择,也方便了建筑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结合了丰富多样的构造方式和科技的创新能够作用于提升建筑内部环境以及节约能源。要注重科学技术对设计创新的影响,将国外领先的建造手法、材料等成果引入國内,并为我国的建筑表皮设计积累经验。并基于探索建立表达本土民族文化的新工艺,寻求完美融合我国国情的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季翔,刘海波 建筑形态与构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7).第1版

[2]魏晓.现代建筑表皮的材料语言研究.[J]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

[3]孙超法.半透明的金属建筑表皮.[J]华中建筑,

现代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蒙古族服饰元素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将蒙古族服饰元素合理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当中,不仅可以体现蒙古族特色,同时能够传承特色民族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合理使用蒙古族服饰元素,不仅能够让人对蒙古族文化进行了解,同时能够在对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以更加贴近的主流审美,从而更好地拥抱当代文化,并依托蒙古族服饰元素让现代服装设计焕发出更为鲜活的活力和气息。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元素;现代服装;设计;典型文化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计划编号:NJZY9358)。

一、蒙古族服饰元素

对蒙古族服饰元素进行梳理发现,其具有文化性、禁忌性、实用性、宗教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蒙古族服饰元素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元素就是通过刺绣这一考验手法的方法对民族服饰独有的特色进行体现。蒙古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蒙古族较为喜欢能够代表纯洁、吉祥和幸福的白色。对蒙古族服装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其还存留着外来民族文化的痕迹,保留了很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一)蒙古族服饰的款式造型

蒙古族受到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蒙古族的服饰大多数是袍,其具有色彩绚丽、宽松舒适、简洁流畅等特点。袍也不是单单的一种,其有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四种,同时,不同的袍结构包含的也较为复杂,直身、大襟、连袖、短袍以及坎肩都是其内含的主要元素,但是,从整体来看,整体呈现的是H型轮廓造型。蒙古族服饰不仅关注整体的造型,同时也对局部的造型较为关注,在蒙古族服饰设计过程中,内含圆角立领、方襟、马蹄袖等,同时,在小的局部如领口、袖口、开衩的边缘处都会根据衣服的特点以及季节进行装饰。

(二)蒙古族服饰工艺

对蒙古族服饰的工艺进行探究,发现其较为主要的一个技法就是镶边,通过在衣服的领、袖、大襟、开衩、下摆的部位进行镶边,在提高衣服整体美观的同时,也赋予了衣服更多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衣服上通过贴花、盘绣、刺绣技法多用于摔跤套裤、帽子边缘、靴口、褡裢等服饰用品上,从而让整个服饰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美观。

(三)服饰图案

蒙古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所以,蒙古族有很多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纹样图案。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属于蒙古族的服饰图案以及纹样已逐步转变成了具有艺术特征的图形,因此各种生活用品、配饰、服装上都被魅力的图案所覆盖,同时,这些图案也常常被用作服饰图案。

二、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一)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如何将能够反映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服饰元素合理地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当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合理使用蒙古族的服饰元素能够很好地对蒙古族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播,同时,在艺术视觉上将蒙古族服饰元素的情感特征在现代服饰中进行体现。服装是人体的“软雕塑”,将蒙古族服饰元素合理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当中,能够更好地刻画现代服饰,是现代服饰细节刻画的点睛之笔。对蒙古族服饰元素进行分析发现,蒙古族服饰在设计中通常秉承的是经济、实用、美观的基本原则。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较快,同時审美较为多样,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蒙古族服饰需要在设计上不断地进行风格转变,设计上力求大道至简。在将蒙古族服饰元素合理地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当中,需要传承蒙古族服饰元素的美好精神寓意,同时结合现代设计手法,让蒙古族的典型文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绽放不一样的色彩。

(二)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为了更好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合理运用蒙古族服饰元素,让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现代服饰更加受到现代人的热爱和追捧,需要根据穿着者的芳龄、形态、场合选择服饰元素,如纹样搭配。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喜欢简约美,所以,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让服饰元素在色彩、材质、造型上与整体相和谐。

形式美。蒙古族服饰元素中的色彩、线条、外观造型等都能够给人产生较为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刺激。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合理融入不同的蒙古族服饰元素能够体现不同的特征,曲线给人以畅达、律动,三角形给人以稳固的感觉,圆形给人以饱满感。

装饰性。蒙古族服饰元素中的造型、色彩以及工艺手法等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也具有实用价值,通过在服装设计中合理运用蒙古族服饰元素,不仅能够将蒙古族的服装元素所传递的文化进行传播,同时能够整体增加衣服的美感,发挥蒙古族服饰元素的装饰性作用。如詹巴迪斯塔.瓦利的女装系列中合理运用了蒙古族服饰元素提高了作品的美学价值。

詹巴迪斯塔·瓦利女装中大量使用蒙古族服饰元素,不仅体现了蒙古族的文化价值,运用色彩中的明度、纯度、色相间的关系,从而让整个服饰的色调和层次都更有感觉,同时,让衣服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也提升了整个服装的广度和深度,让服装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以及艺术性。

(三)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面料创新应用

蒙古族服饰中较为重要的要素是色彩、面料以及款式。蒙古族服饰都较为厚重,冬季袍服所采用的面料是貂绒皮、麂绒等,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市面上现代服饰设计中虽然合理使用蒙古族服饰元素,但是所采用的面料基本都是采用较为成熟的人造制品,能够在保证美观的基础上保护自然动物。人造的麂皮绒不仅能够以假乱真,织物纹理顺畅、质地细腻、不起毛起球、抗皱能力强,也因为其色泽外观性更加妥帖,所以能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将人造制品合理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是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蒙古族服装元素的重要体现。人造皮草的使用是现代服装设计中合理融入蒙古族服饰元素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体现,比较符合人们的审美,也较为保暖,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轻盈的服装面料给人舒适感和轻盈感,同时通过身穿轻盈的服装,从而让人营造典雅婉约的形象。为此,乔其纱、欧根纱、蕾丝、雪纺等较为轻盈的面料备受广大设计师所喜爱。

(四)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工艺创新应用

为了了解现阶段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比重以及工艺创新应用情况,特进行了调查问卷。随机选择了150名从业人员及消费者群体进行了基础情况问卷调查,并邀请了10名从业人员和10名消费者进行访谈沟通,研究人员共发放问卷150份,有效回收问卷148份。通过调查了解到较多的消费者对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合理融入蒙古族服饰元素较为认可,具体情况如下。

应用情况调查结果:

为了更好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使用蒙古族服饰元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合理使用印花工艺

印花工艺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别称,那就是戴着枷锁跳舞的艺术,其也是一种较为实用的艺术形式。在使用印花工艺的过程中较为考验面料,不同的面料上使用印花工艺呈现出的效果会有较大的不同,为了让现代服装设计和蒙古族服饰元素的融合受到更高的认可,同时能够更为广泛地进行运用,需要不断地使用印花工艺,利用印花工艺,让内含蒙古族服饰元素的现代服装具有更高的审美和应用价值。

2.刺绣工艺的应用

蒙古族人们都有信仰,较为崇尚“万物有灵”,所以对蒙古族的服饰进行研究发现,蒙古族服饰中较多的图案有灵动的蝴蝶、绵延不绝的卷草纹样以及娇艳欲滴的鲜花等,同时,为了更好地对这些较为常见的事物进行更好的刻画,将刺绣工艺在袖口上、香包、袍服、坎肩、靴子等日常用品上进行刺绣纹样。蒙古族人民将生活中的事物运用刺绣工艺合理地刺绣到蒙古服装上,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三、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应用策略

为了将蒙古族服饰元素合理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当中,需要服饰元素融合策略、品牌开发联动策略、应用场景开发策略以及文化内涵彰显策略等多种策略并行。

1.服饰元素融合策略

不管是现代服装还是蒙古族服装是两种不同的服装类型,其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如服饰造型、关联配饰、面料材质、图案纹理、服饰工艺等。为了更好地将蒙古族服饰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当中,需要对同一元素进行叠加相融、基础混搭。如,将印花工艺以及刺绣工艺合理运用到现代服装的剪裁和设计当中,不仅需要保暖的实用性,同时也要关注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2.品牌开发联动策略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品牌,为了让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被运用,应该使用品牌开发联动策略,让人们认识到蒙古族服饰元素的多元化以及蒙古族服饰元素的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加强与品牌的合作。通过品牌的号召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蒙古族服饰元素产生认同感,并多渠道的让人们认识和了解蒙古族文化。通过利用品牌开发联动,不断探索以蒙古族服饰为代表的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创新结合的新型高端品牌。

3.应用场景开发策略

蒙古族服饰元素是蒙古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蒙古族服饰的设计、图案有区别于其他服饰的特点,但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使用蒙古族服饰元素的还是较少数,为了将两者更好地进行融合,需要使用应用场景开发策略,如在婚庆场所。婚庆场所中内含婚庆服饰,中式婚纱在传承华夏文明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的契合点,通过在婚纱设计中合理使用蒙古族服饰元素,从而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

4.文化内涵彰显策略

看到蒙古族服饰元素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文化、文化的传承,所以,为了让两者进行有效融合,需要采用文化内涵彰显策略。如蒙古服饰中的头饰、配饰、帽饰,男性与女性、青年与幼童、已婚与未婚等在头饰佩戴、服装穿搭等方面都有区别以及各自的讲究,为此,现代服装设计者可以利用消费者好学的心态从而将具有隐喻意义的蒙古族服饰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当中。如蒙古族服饰中的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都有自己较为突出的民族特色,所以,现代服装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蒙古族服饰元素从而为蒙古族的文化正名。

(二)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1.款式造型

现代服装最能够体现设计者的设计就是服装的款式造型,观众首先看到的是服装的造型,能够给人最直观的视觉体验。所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合理使用蒙古族服饰元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均衡对称”“调和对比”等表现手法。如对现阶段较为流行的设计如宽松膨体茧型设计、Oversize风格、0形和H形的流线型设计,将流行设计和蒙古族服饰元素进行结合,从而让消费者能够对现代服装设计产生较强的认同感的同时,对蒙古族服饰元素产生较高的兴趣。

2.色彩

现代服装一个较为重要的点就是色彩,不同的色彩能够体现不同的审美。蓝色蒙古是人对蒙古族的第一印象,蒙古族装饰物的颜色较为艳丽,蒙古族服饰元素对比强烈的靓丽民族色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灵感。蓝色作为蒙古族服装元素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备受各大设计师的喜爱,很多现代服装设计师都在自己所设计的作品中使用蓝色这一元素,在给人清新感的同时,让人想到蔚蓝天空的蒙古。

3.面料

现代服装不仅强调简约,同时也强调舒适,所以,在面料选择上根据“轻、薄、软、挺”的特点,通过选用具有“轻、薄、软、挺”等特点的面料能够将蒙古族服饰元素很好地融合到现代服装当中,不仅能够直接进行缝制,同时可以满足服装舒适性功能和美学功能。同时,能够在选择好的面料上进行印花工艺和刺绣工艺,通过款式修改、打版、修版、缝制衣服,再进行后期整理,从而实现蒙古族服饰元素和现代服装设计的有效融合。

四、总结

蒙古族服饰元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实,随着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民族习惯和信仰观念等变化而不断地进行改变并不断完善、成熟,蒙古族服饰元素承载着蒙古族的文化,所以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为了将蒙古族服饰元素合理应用到现代服装的设计当中,需要了解蒙古族服饰元素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对在现代服装中如何更好地将蒙古族服饰元素进行思考,并结合时尚潮流款式和创新的蒙古族服饰元素设计在现代服装上更好地创新与运用。希望通过对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打破人们对蒙古族服饰元素的固有认知,通过服饰元素融合策略、品牌开发联动策略、应用场景开发策略、文化内涵彰显策略、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从而实现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雪婷.蒙古族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思路与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0(8):137-138.

[2]范诗畦,白金龙,董璐红,周成鑫.基于色彩和纹理视角的蒙古族服饰艺术设计及现代应用研究[J].设计,2019(19)

[3]朱琼,燕倩,上官玲莉.蒙古服饰元素在服装实践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西部皮革.2019(13).

[4]奥运俄尔德妮(OyunErdene).蒙古族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蒙古国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5]敖其,斯琴.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服饰之科尔沁服饰[J].内蒙古画报,2010(5).

[6]曹莉.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10(2).

[7]包安琪.简论蒙古族服饰的改良与审美观念变革[J].内蒙古艺术,2018(3).

[8]刘斯琴高娃.蒙古族服饰助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J].纺织导报,2016(9).

作者简介:刘雪婷(1987-),女,汉族,江苏省,教师,高校讲师,硕士,研究生,服装设计、服装设计教学。

现代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引发了艺术流派一次次的更新,新的艺术思潮不断涌现,成为艺术长河里不可忽视的元素。它们不仅在艺术史上,而且在文化史、社会发展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文通过对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比较学、哲学等不同学科的“现代”涵义的解释,从而对20世纪后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研究中的“现代”进行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启示

引言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社会物质环境的变化,而且体现在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相比之下,在现代设计发展较晚的中国,自然会以西方设计作为学习的参照。国内曾有很多学者对西方现代设计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从早期的现代建筑到后来的现代工业产品和平面设计,他们对现代设计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1、现代艺术的定义

纵观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不得不说现代艺术是一种行为,传统的艺术是一种简单的再现行为,而现代艺术实际上就是一场“挑衅”,一场带有自己主观感情的挑衅。(大多数现代艺术艺术家创作时是把自己的感情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不注重再现,而只是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情感。)是对过去一种艺术流派的挑衅,批判和否定。墨守成规对现代艺术来说是一种大忌。勃雷东说:“当形式不能向社会挑战、不能搅动社会、不能激发社会去思考、不能去揭露社会落后的时候,或者说,当形式不与旧形式决裂时,就没有真正的艺术。”一种艺术流派的“灭亡”意味着另一种艺术流派的“再生”。但是艺术能否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个谜,要靠自认为“时代先锋”的艺术家们不断地努力。新的流派的产生,有时不免有些矫作之嫌。那么,作为欣赏着的大众来说,是否会跟不上这些革新?现代艺术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艺术家在艺术行为的过程中,注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是内心情绪的写照,他们觉得创作的过程是很美妙的事情!但对于欣赏者只能看到作品,无法体会那种创作过程中的美妙。以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为例,作为欣赏者来说,很难体会到作者当时的迷狂的感觉,感受到的只能是作者用笔的力度、色调。

2、现代艺术的意义

现代艺术发展至此,更加关注精神的象征,而不是只模仿自然的和谐,实现了艺术语言的革新和对文化传统的批判。简单说来,既造成了人们视觉革命的冲击,又挑战了官方学院派和社会大众的接受能力。现代艺术是人们视觉领域创造力的一种释放。它的形式也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但各种新的形式的出现,也使人们对它的理解越来越困难,这也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大约在50年前,西班牙哲学家奥格托可格塞特说过:“从社会学观点讲,当代艺术的特征是把公众分为两种人:懂得它的人和不懂得它的人。”如果考虑到公众对艺术家己经做出的和正在做出的一切不同反应,便会发现,这一论断至今还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公众的表面热衷与内心的拒绝。此外,艺术史学科中出现很多流派,出现许多研究方法,如果在学术上观点一直保持过度一致的话,会导致研究方法的单调和创作缺乏活力,从这种程度上来讲,现代艺术丰富了艺术史等相关学科,人们的视野宽阔了,引进新的方法是必要的,而不是单纯的形式的变化,新的理论和方法会使整个学术向前发展。但是,有些现代艺术家们没有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他们一直企图”创造”艺术史,用着十分机械的方式,而不是去创造艺术品。只是不断地去更新艺术的外观、形式,而没有创造出内容丰富的艺术品。艺术家应该在所处的时代,创造出自己时代的精华,去表达一种思想,去传递一种感情,而不是为了创造艺术史而去破坏之前的艺术流派,去攻击别的艺术门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艺术史的工作者或艺术家们对于科学或者艺术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和排他险。他们新颖大胆的艺术创作方法、强烈的言辞总是不断地攻击正统的学术堡垒,从而制造一起起的“艺术事件”。

3、现代理论对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启示

3.1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发展规律的启示

从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中我们可以了解现代设计理论发展的社会大环境,这种环境中产生的设计理论必然具有以下规律:

(1)现代设计的发展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社会生活各方面逐渐影响设计理论的演变 ,而这种演变是需要漫长和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2)现代设计发展是个革命性的进步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活动空间的扩大,设计理论的内容和范围早已超出以往人类的认知范畴,它给人类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远超出它的负面影响。(3)现代设计的发展多元化和趋同并存。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历史使得他们对设计的理解各有千秋,然而西方发达国家中产生的现代设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领世界各地设计发展的方向。(4)现代设计理论发展是个阶段性和系统性的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流设计理论,而不同阶段的设计理论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着设计理论向前发展。

3.2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研究内容的启示

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其理论同许多学科如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创造学、社会学、工学、美学、仿生学、科学技术、信息学、教育学等学科既密切联系又存在区别。而现代艺术设计必然与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科学进步等因素紧密相关,其他学科的理论也会影响和改变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内容。这里我将理论分为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性理论。前者需要从哲学、社会学、人文学、美学等角度宏观地有深度地理解艺术设计,它更多探讨价值性、本质性、原理性、伦理性、观念性问题。而应用性理论是从工学、創造学、科学技术、信息学等角度,依托于具体的设计案例,从微观入手,系统地整合设计知识、程序和方法。此外,现代社会的特征如社会工业化都市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等都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到艺术设计中,改变着艺术设计的对象、审美观和社会责任性。

3.3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哲学探讨的启示

从现代化哲学层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设计理论研究中不仅要对各时代学者们的设计观点进行梳理,对各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同时还要从现象中寻找现代设计的本质和规律,了解设计案例背后的连贯性动机或综合性行为,认识到现代人的特点。我们不仅要考虑现代设计应该为人类提供的社会知识和生活质量,它们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对现代人精神气质的塑造,同时从现实角度分析设计人的生存状态和创作心态;思考设计面对人类的态度,在追逐时代步伐的同时如何推动人类的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发现对于现代设计时间、概念的不同说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复杂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现代设计理论研究之始,首先要深入了解现代设计产生的大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事件、社会演进,从不同学科角度来认识“现代”的概念,从而更好理解和学习“现代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童星,崔效辉.“现代化”概念及其内涵[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04:53-58.

[2]杨多贵,牛文元,陈劭锋.现代化内涵、指标与目标的新探讨[J].学术探索,2001,04:19-21.

现代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中国传统美术色彩体系,形成了对中国传统美术色彩体系的全面认识,然后分析了传统色彩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及意义,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策略,希望能够对今后现代平面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文化 传统美术色彩 现代平面设计 应用

中国传统美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美术文化中的色彩应用更是如此,已經对现代平面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现代平面设计而言,传统美术文化中的色彩体系能够给予其更多的参考和借鉴,通过传统美术文化色彩的合理应用,可以丰富现代平面设计的色彩内容,提高现代平面设计的水平,吸引更多大众的目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同平面设计相关的产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美术色彩体系的相关内容阐述

(一)儒家文化的色彩体系

儒家文化中,建立的色彩体系,五色体系是根本。在春秋战国时期,对色彩就有了明确地记载,其中青、赤、黄、白、黑是五色体系的构成部分,并且在相关文献中,如《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对青、赤、黄、白、黑这五种色彩的概念、对比关系、时间观以及空间观等有详细的说明[1]。西周时期,中国古代的五色体系正式形成,这比西方色彩体系的建立要早了将近一千多年。在儒家文化中,认为色彩中的正统色彩(也就是后来的正色)是最权威、最具尊严的,间色则是地位低下、卑微的体现,这从古代君王的着装中可以明显的体现出来[2]。古代君王的着装通常是以正黄色为主,衣襟和腰部等边缘部分则以黑色为主,这样的一种色彩设计,能够充分地展现出古代君王尊贵、权重的地位。

(二)佛家文化的色彩体系

佛家文化是我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在佛家文化中,对色彩也有一定的独特理解。当前,对佛家文化色彩体系的了解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佛教寺庙、佛家壁画等,以唐朝佛家壁画为例,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色彩体系。唐朝时期,佛教壁画中的主要色彩有朱砂和青绿,这样的色彩设计形成鲜明的冷暖对比,突出了佛家文化中的阴阳协调[3]。到了唐朝中期,除了朱砂和青绿两种颜色之外,佛教壁画中还增添了土黄、土红以及赭石3三种色彩,外加金、白和黑进行搭配,使得壁画变得绚丽辉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三)道教文化的色彩体系

在我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无为”是其提倡的核心理念,认为人面对事物应当任由其发展,不要过多的进行干涉。在这样的一种思想理念下,道教文化的色彩体系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在道教文化中,关于色彩的理解主要集中在黑色和白色上,而这也恰恰是“无为”在色彩上的集中体现,常见的道观中的阴阳图便是最为典型的例子[4]。道家还提出了“有无相生”和“知白守黑”的言论,同时还认为将黑色和白色应用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仁爱。

二、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及意义

(一)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传统美术色彩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平面设计在借鉴中创造,另一方面是现代平面设计在传承中超越。借鉴是超越的基础,没有借鉴也就难以超越,通过借鉴可以为创造提供更多的参考。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要想让设计出来的作品让人更加满意,必须在作品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上下功夫,将传统色彩应用注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是视觉经验从熟识到陌生再到舒适的过程,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亲和力,还能够增强作品的创新性。优秀文化需要传承,需要让世人所知,中国传统美术色彩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世人应当将该文化发扬光大,因而需要传承。现代平面设计中,要想提升作品的世界影响力,必须要更多结合自己民族的东西,体现出与其他国家平面设计作品的独特性,给现代平面设计注入生命力。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美术色彩的结合,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也体现出一种民族认同感。

(二)对现代平面设计的意义

1.有助于设计理念的转变。现代平面设计时,传统美术色彩中的一些应用理念会对现代平面的设计理念形成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既有利也有弊,现代平面设计师可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中的“营养价值”;2.有利于设计方式的创新。在融合了传统美术色彩中的应用理念之后,会给现代平面设计师一定的启示,给予设计师更多的设计灵感;3.提升现代平面设计的水平。在当前我国现代平面设计中,会发现运用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案例并不多见,同时缺乏传统色彩的解读和贯通,如果能够在现代平面的设计中,注入更多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出现代平面设计的民族性,还能够富有创新化和世界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水平。

三、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象征性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的作用非常大,合理的色彩使用,能够使得事物的展示更加形象和生动。同时,通过色彩的运用,能够从中剖析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赋予作用的意义,欣赏者在欣赏作品之后能够获得一种美的体验,甚至是引起内心的波动变化。在古代的各家的思想中,之所以会对色彩有着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理念,就是因为赋予了各种色彩不同的象征。如道家赋予黑色和白色的特定象征,黑色表示有,白色则表示无,使得黑色和白色象征着不同的蕴意,而这两种色彩在中国传统美术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样一种对不同色彩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理解,也逐渐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现代平面设计大师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的作品为例,他的作品将东方和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完美地结合起来,并以水墨作品设计大师组成。在靳埭强的“问道作品展”中,黑色和白色两种颜色随处可见,肆意流畅的笔墨勾勒出褐色线条,并且在适当的地方留白,用于体现白色,给予欣赏者无限的遐想,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靳埭强对中国古代道家美术文化中色彩的理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应用

装饰,如建筑装饰、美术装饰、服装装饰等,各种各样的装饰之所以给欣赏者不同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色彩的原因,色彩在装饰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对作品的设计和创造,运用到的不同色彩,既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的创造思想,又能够反映出人们的审美观念。色彩通过关系的适宜和形式化将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在美术创作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色彩相互之间的比较非常丰富,统一对比性非常强。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欣赏者在欣赏的时候,会发现色彩的搭配具有一定的对比性,同时相互之间又能够和谐共存,并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在传统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创作者经常会通过黑色、白色、银色等调和色彩的和谐度,这样的一种创造理念也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现代平面设计往往会应用高对比度和高纯度的色彩作为间隔色勾勒图案,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突出图像主题。

(三)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程式化应用

相较于在象征性和装饰性方面的应用,程式化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关于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程式化应用,主要体现在色彩纯度之间的搭配和色彩补色之间的搭配。色彩纯度之间的搭配方面,以紅色为例。一直以来,国人都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代名词,常见的如中国结、对联等,并且红色纯度越高,会给人一种更加喜庆的感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也经常会应用红色给予人一种视觉冲击,如超市、商场中的红色吊牌,设计时经常会搭配纯度较高的红色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色彩补色的搭配方面,红色和绿色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搭配,从现代学色彩来看,高度互补的纯色更能形成强烈的冲击。比如,在一些水果广告中,红色和绿色是不可缺少的两种色彩。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会应用到一些现代美术色彩理念之外,还会引入一些传统美术色彩的知识。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美术色彩的有机结合,既能够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文化,又能够提高平面设计的水平,真正实现一举双得。

参考文献:

[1]刘帅.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2(01):74-75.

[2]侯婷.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5,12(07):123-125.

[3]郑惊涛.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和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分析[J].设计,2015,24(21):60-61.

[4]李华.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1,24(18):49.

现代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作为一种独立性突出的综合性艺术,现代展示设计绝非只是在空间与时间的范围里进行简单的摆放。在此类设计中,设计师将自身的创意和新环保材料融合在一起,不再拘泥于以往的展示形式,而是将别出心裁的、时尚多变的、风格独特的空间艺术呈现给公众。随着时间及场合的变换,多元化的展示主题也频频处于交替更换的过程中,与此同时也使得装饰材料的消耗量持续加大,形成大量的陈列垃圾,致使资源白白浪费。近年来,全球各国都提高了对资源及环境的重视度,展示设计既是传播环境空间及视觉的艺术,又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播中的关键途径,在展示环节中融入现代环保思想,通过展示空间将设计师的环保理念展现出来,可以使公众更加注重环保。文章基于对传统展示材料的使用状况的阐述,对现代展示设计中新环保材料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现代展示设计;新环保材料;应用

在现代商业销售中,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方式就是展示,借此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产品的认知度,从而提高销售成功率。展示设计是一种速度快、效率高的信息交流途径,整个行业随着文化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持续扩大。20世纪末期,国内会展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设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展示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向于临时化、短期化。材料则是此类设计的效果基础,展示时间减短也就是说在短时间里需要持续反复地进行建设,这会对建筑资源造成无谓的浪费,同时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因而,对于此类设计必须做好资源的合理与科学配置,选择运用一些新环保材料,这也是现代展示设计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一、传统展示设计材料的应用

展示设计中所用的材料决定了展示的实际效果。具体的设计与专卖店、会展等方面的设计均相关。这些方面的设计目的都是对企业及产品等的信息进行传递,从而收获更可观的展示成效,但是其在设计原则上具有一定的相异性。

因为我们国家在展示设计方面尚处于发展时期,国内的许多展位设计主要是特装展位,所有参与展示的企业均期盼自己在展场中得以凸显,故而投入大量的物资及人力。许多展位为了得到最好的展示成效,都对自己进行重金包装。这些展位大部分都是由钢或木結构搭建而成的,多以防火面板或波音片覆于结构表面,花瓣等比较特殊的造型则需基于钢架绷上弹性较大的布料。这些布料在灯光的微透之下,展示效果甚为显著,而在部分复杂度较高的造型处理方面,对此类材料加以运用也能够收获较佳的成效。在地面材料的处理方面,因展场的地理位置及条件比较特别,设计工作者一般会选用木地板、钢架玻璃地台或者一次性地毯。相较而言,地面的材料比较单一,部分设计工作者为了使展场的氛围更好,有时候会将钢架玻璃地台下的设计作为突破点。譬如对地台的灯光进行增设、将其他的展示材料置于玻璃地台上,从而收获颇具创意的地面展示效果。在展示道具方面,设计工作者通常都是按照展位的风格特点以及所展示的产品的需要来完成对较为特别的展示道具的制作,主要运用钢架结构及木结构,同时还会加上适量的有机板或金属。在展位当中,展场里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图文资料,其会对展出的视觉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室外,倘若是对距离较大的效果的展示,则可选用喷绘布写真这一方式。防水是此类材料的突出优势,同时其特别适宜大幅度画面的运用,然而其也有一定的弊端,即色彩信息丢失严重,在观看的时候,倘若距离比较近,那么就能够看到粗糙的颗粒,加上无细节,比较小的文字和图案都不够清晰,故而较为适于站在一定的距离以外进行观看。在室内,设计工作者一般所用的图文资料大部分都选用的是背胶喷绘,此类喷绘色彩信息充足,具有较高的写真度,特别适用于近距离展示图文资料,借助外打灯光加以照明,通常可在KT板上或背景墙上直接裱好,不会受制于外环境。另外,灯箱片也是传统展示设计中运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材料,一般放置于带有背景灯光的灯箱之上。相较于背胶喷绘而言,其在写真度上更胜一筹,色彩效果更佳,展示效果十分显著。钢塑结构是大型灯箱的关键构件,以灯箱片、玻璃板等作为图案外罩。因而,相较于一般的背胶喷绘来说,在框架制作及喷绘材料自身的成本方面,灯箱片都相对较高。

二、现代展示设计中新环保材料的应用

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对材料的选用有了一定的转变,更倾向于选用新型环保类材料,并遵循相应的原则及应用方法,高效地应用这些材料,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一)新环保材料的选择

新环保材料的种类较多,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常用的有五种,以下展开详细的阐述:

第一,密胺泡沫。三聚氰胺是密胺的化学名,密胺泡沫就是以其为主原料,生产出开孔的密胺泡沫,这种泡沫的里面呈三维丝网状,且精密度极高,它是一种固脂塑料。这种泡沫虽然硬度极高,但是质量较轻,不管是剪裁还是弯折都极易实现。所以,就操作层面来说,密胺泡沫是易于安装的。除此之外,这种泡沫的防火性能尤为显著,环保特性突出,不含甲醛。

第二,烧结铝、膨胀铝、泡沫铝。此类材料的原料都是铝,以发泡剂、填入膨胀剂、烧结等途径做成多孔发泡形装饰材料,不但加工简单,环保无污染,而且具有较高的洁净度、装饰性,可以使多种风格的展示需求都得到较好的满足。

第三,聚酯纤维吸声板。聚酯纤维即为俗称的“涤纶”,其原本就是化工产品,经阻燃加工之后呈棉板状,聚酯纤维吸声板则是一种较为特别的材料,可由聚酯纤维棉板加工而成,能够根据各种需要做出体积、厚度、密度各异的聚酯纤维吸声板。与此同时,这种材料拥有丰富的色彩,不管是弯曲还是剪裁都极易完成。

第四,木丝吸声板。作为一种装饰板材,木丝吸声板是由多种材料譬如天然菱镁矿、水泥、长纤维木绒等混在一起制成的,其突出优势就是不含丝毫的甲醛,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浪费资源。这种材料的外表的木丝纹理极佳,故而装饰效果十分突出,能够使观者充分感受其美感。除此以外,这种材料在防火性方面也表现得极具优势,级别可达B1。相较于过去的板材来说,在防霉性以及防潮性方面,木丝吸声板也颇具优势,并且拥有较高的强度,在展示期间能够反复运用,避免浪费。

第五,植物纤维素喷涂。作为装饰材料,植物纤维素喷涂是一些天然的纤维譬如废弃纸张、旧木材、树皮等,粉碎之后以化学方式进行加工处理制成的。因为这种材料选择运用的是植物纤维,故而环保特性突出。此外,在防火方面,这种材料具有B1 级的防火级别,并且它的吸声效果十分显著,这对于施工建造来说是颇为有利的。

(二)现代展示设计中新环保材料的应用原则

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应用新环保材料的时候,应严格遵循下述两个原则:

第一,减少能耗。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实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和前提,但也应对材料的利用效率加以关注,在完成设计规划的时候,应将展会自身的需求作为着手点,以此来做出最优规划,尽可能使所有的材料均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同时,在现实施工之时,还应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在展会进行期间也应做到能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真正的低能耗。

第二,可持续发展。展会绝非只是展示的互动,也是一个关键的途径用以传播环境保护思想。现如今,世界各国及各行各业对于可持续发展都十分看重,并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目的就是促成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现代展示应当在确保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同时,将环保思想融入到设计工作之中,将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避免污染环境。

(三)现代展示设计中新环保材料的应用方法

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对于新环保材料的应用要选择适宜的方法,以使这些材料的优越性得到全面发挥和展現。

第一,在对实用功能进行确保的基础上,发挥环保理念的作用。在现代展示设计中,设计工作者是重中之重,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功能是客户对展会最关注的内容,也是其最根本的需求,然而大多展会极少从整体层面做全局规划。此时,设计工作者必须满足客户的此项需求,同时展现出自身的环保理念,在运用新环保材料的时候也应以对此需求的满足为前提,参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将环保手段融入到设计之中,使人们更加注重环保,使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

第二,应用的新环保材料要与展会环境相协调。绿色设计是现代展示设计的主基调,前提是在现实设计期间实现展会的实际功能,同时严控各种污染,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之中融入环保思想,同时将人本理念展现出来。

第三,积极地与施工方互动沟通。在现实中落实现代展示设计方案的时候,设计工作者应与施工方之间保持频繁的互动沟通,以使设计规划能够真正严格地落到实处,以防施工期间浪费资源。

第四,基于对新环保材料的合理应用,使相关设备的作用最大化。在现代展示中,除了装饰材料之外,设备也具有较高的应用频率。因而,设计工作者在完成设计规划的时候,既要对新环保材料的应用加以重视,又不能忽视这些材料和其他能源的综合应用,以防造成能源的浪费。

三、结语

地球是全球公众共同的家园,每个人都要意识到环境保护对自身生存、生活的关键性以及影响性,并且还要明确自己在环境保护中所应担负的责任。相较于先进国家来说,在展示设计中对新环保材料的应用方面,我们国家相对落后,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后,我们要对这些国家的设计思想加以学习和借鉴,使环保材料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率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同时还要大力地支持新环保材料的应用,并做好具体的推广工作。除此以外,我国现代展示行业还应着力于评估体系的设立,并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完成对现实可行的落实方案的制定,加快新环保材料与现代展示设计理念的融合速度,加快整个社会的平稳发展,促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倡导生活绿色化和设计绿色化,使人类、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处于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宋方启,李伟.新材料运用对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的建构[J].黑河学院学报,2016(8).

[2]冼宁,郑佳梦.现代室内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7).

[3]江雪梅.浅谈展示设计中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6(9).

[4]李嘉欣,刘一峰,陈建美.环保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8(23).

上一篇:施工现场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环保节能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