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管理高新技术论文范文

2024-03-12

企业档案管理高新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文化科技产业园区是文化企业的集群生态化系统,自组织、地域根植性、创新网络与创新驱动是文化科技企业集群演化的四大助推要素。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构建一个系统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管理体系刻不容缓。对于园区而言,应建立四位一体的动态绩效管理机制;对文化科技企业而言,需要深谙集聚机理实现资源共享与文化产业链延展;政府则应不断完善文化科技政策支撑体系、优化角色定位,及时了解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动态与演化机理,优化园区生态环境,提高文化科技产业园企业集群的效能。

〔关键词〕 文化科技产业园区;集群生态;创新网络;绩效评估

①2013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合并,成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0312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860039);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解学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 200092。

一、 问题的提出

2012年5月,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①联合公布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8月,《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颁布,文化与科技融合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位,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所谓文化科技产业园区,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理空间内汇聚数量众多的文化科技企业与机构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模式。

2004年以来,文化科技类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从6家增至2012年的18家,地区性的园区截至2012年6月则超过2500家;<sup>〔1〕</sup>特别是2012年以来,网络游戏、动漫、数字出版、移动互联网等行业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顺势崛起。总体来看,虽然文化科技产业园区数量多、增速快,但园区内文化科技企业“集而不聚”、“产值大而利润低”、同质化与企业生命周期短等现象突出。追根溯源,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生态尚有待优化:适合文化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环境尚不完善;园区孵化功能未能充分释放,“重孵化基金与孵化企业数量、轻孵化质量”;“重招商、轻服务”,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的能力弱,等等。鉴于此,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载体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如何在把脉园区企业集群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园区整体生态环境、提升园区管理绩效,完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与配套政策,不断提高文化科技企业集聚度与园区综合竞争力成为重要而迫切的现实命题。

二、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生态化:

四大动力要素的交融

文化科技企业集聚生态化的形成,不仅要有相似的文化科技要素条件、相似的文化市场需求状况与相似组织结构的企业个体在空间上汇聚,以此降低交易成本、强化专业分工与协作;还需要通过良好的集群生态环境的形成,延展文化科技产品价值链、提高文化领域技术创新频率与技术扩散速度、缩短技术升级周期,提升整个文化科技产业园区技术创新水平与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具体来看,自组织、地域根植性、创新网络以及发挥助推器作用的创新驱动构成了园区内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生态化的核心动力因素。

1.自组织演化

所谓自组织,是指不通过外界指令能够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与自主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序走向高序、从一种有序到另一种有序,形成有结构系统的演化过程。<sup>〔2〕</sup>从演化的自组织特点来看(见表1),诸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衍生融于整个发展演化过程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演化动力具有差异性,自组织与他组织发挥作用的阶段也呈现不同,但从整个演化历程来看,自组织动力与他组织力量是有机融合的。

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反映了文化科技企业在依赖内部诸要素优化组合稳步发展的同时,与外界科技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相关组织进行信息沟通、交换、技术资源共享的流程里不断进行自我创新的过程,是文化科技企业自行创生、自行演化、有序发展与政策扶持、制度优化、管理、市场体系建设等他组织的有机耦合。随着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与文化市场环境的纷繁复杂,一个企业很难独立完成所有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必须依赖企业之间合作网络的形成。

表1 文化科技企业集群演化的自组织特点<sup>〔3〕</sup>

演化要素演化动力演化趋势

演化活动文化生产要素不断优化、组合,衍生出新的业态,形成创新的共识和创新性的产业文化。

技术要素致力于自主创新,在新技术基础上形成新的竞争力。

产品要素根据文化市场变化开发新的文化产品或新服务。

产业关联相关企业之间、文化科技企业与产、学、研之间相互作用,沟通、交易频繁,产生协同效应。自组织动力稳步提升,与他组织力量有机融合

此外,在集群化过程中,自组织与文化科技企业自繁育相互关联。文化科技企业集群演化呈现出自繁育的特征——在集群演化的生态大系统里,集聚带来文化科技企业在空间上的汇聚与专业化分工协作,各文化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与成果的共享、信息的流通与观念更新的加速及互相协调,形成了彼此间基于信任与承诺的非正式关联,并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建立供应链、开拓行销市场等,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推动着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形成了发展的自我衍生与自我强化机制。此外,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的持久生命力在于能够不断吸引园区外部企业的融入并衍生出大量新企业的自我繁育能力——集群内创新文化的开放性、融会性与弹性生产系统,促使文化科技企业创新细胞的扩散,在集群内寻求各自最佳的创新生态位,而那些具有专业化创新能力的企业可以获取最优的创新生态位,并且在集群演化生态系统里不断自我衍生、自我繁育,分化、重组技术创新资源、促进相关科技企业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或者弥补原有文化企业的技术空白与产品空白点,或是搭建起完整的文化技术创新链,从而促使新企业层出不穷。

2.地域根植性

文化科技企业集群适应的文化生态土壤往往具有一定的特定性,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价值理念、文化政策法规环境、社会网络等相协调、相依赖,形成了共性的文化氛围、认同的制度生态与社会资本,这是园区内文化科技企业形成长期协作共生关系的纽带,是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化的地域根植性驱动力量。所谓根植性,特指经济行为深嵌于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之中,这是经济活动对信任、交际、诚信的内在要求的反映,也是对经济活动与交易市场少些欺诈、多些诚信的必然要求。地域根植性与社会资本关联在一起,良好的社会资本建筑于人和人之间的高度信赖、互惠性规范与社会网络,反映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层面,则需要集群企业之间打造一个高度信任、达成共识的关系网络,促进文化信息资源与文化科技资源的快速传递、互通与合作,降低不确定性与耗损,提高创新效率、创新整合与创新扩散效益。<sup>〔4〕</sup>

地域根植性之所以成为集群化的驱动力量,还在于文化科技企业对本土区位文化资源的依赖,即利用集群所处地理位置的便利交通、丰富的文化资源、宽松的制度环境与文化产业政策优惠等形成弹性文化生产能力、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此外,地域根植性还反映在文化科技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基于共同利益产生高度依附性、相互信任这一形成集群的基础条件上,并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等技术方面实现共享与传递。

3.创新网络

迈克尔·波特将产业集群界定为“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与相关法人机构,形成彼此共通与互补的现象”。<sup>〔5〕</sup>对于文化科技企业而言,其集群意味着不同规模、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机构遵循一定的组织规则形成密不可分的创新网络。

文化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孕育在企业整个日常运作流程与频繁的文化信息交流过程中。文化科技企业及其周边生态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生态系统的创新网络系统,系统里的主体,包括产业园内的文化科技企业及其与产业链相关的科研组织、技术平台与相关组织体系,形成了一个良性联系机制,例如新文化产品投入与文化生产联系机制、技术创新与知识共享、知识溢出机制等,成为助推园区企业进行可持续创新与发展的生态循环系统。

文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融合于创新网络和创新系统之中,在整个创新网络中发挥着驱动作用。而创新的各个主体被协同整合在一起结网而行——文化科技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研究中心以及文化科技中介、文化管理部门等,都在创新网络中发挥着应有的创新积极性,并形成了相互协作、互相信赖的密切关联,推动着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向更高阶段的演化。

4.创新驱动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扩散是文化科技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生命线,也是推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演化的关键力量。文化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是对文化科技资源进行加工、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过程,涉及创新文化产品性能、构建技术路线等。拥有技术先发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文化科技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会整合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以致力于创新活动,特别是在面对文化市场的动态复杂性与出现新竞争对手时,其创新力度会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文化科技企业之间也会掀起以创新驱动为路径的创新模仿、创新扩散,从而将创新思维扩散至整个园区,进而提升整个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水平,推动文化企业集群演化到更高层次。

实质上,实现创新驱动需要建筑于两个前提,一是具备文化要素资源,包括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信息、文化市场需求、资本、科技资源、智力资源、硬件基础设施、软件环境等。二是创新协同,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微、小、中、大型等不同规模的文化企业组成协同创新的联合体,实现各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快速流动,例如资金与新技术的融合,文化产业链上端与中端、下端的快速融合。只有满足这两个创新驱动的基础条件,文化科技企业的集群化才会真正走上依赖创新高速发展、演化之路。

综上,文化科技企业是园区的核心与主体,其集群生态化的过程是园区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企业基于内源动力与外源力量融合推动的结果,两大主体不是相互独立的因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状态,其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推动了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的深度生态化。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生态化初期,自组织、自繁育与地域根植性等内源要素往往发挥基础作用,对文化产业集群演化产生核心的驱动效应;当集群生态化发展日益成熟时,创新网络、创新驱动等外源因素则日渐成为推动其发展演化的主导力量。

鉴于此,文化科技产业园区要更好地为园区企业服务,需要在深谙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内源力量与外源动力基础上,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改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服务文化科技企业的效能。

三、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

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1.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评估相关研究回顾

总体上,目前国内关于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评估的研究文献很少,占绍文、辛武超(2013)在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特征与功能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五大层面设计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sup>〔6〕</sup>张凤娟、陈书龙(2013)认为,文化产业园区的评估应该包括经济类指标与社会类指标两类,其中经济类指标包括文化产业园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权益净利率、资产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社会类指标包括文化产业园的GDP、员工收入增长率和文化产业园的社会贡献率。<sup>〔7〕</sup>范玉刚(2011)认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运行、结构及效应等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评估体系,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客观数据统计,可尝试从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及政策创新等维度开展定性的、导向性的价值评估。<sup>〔8〕</sup>2011年11月,文化部公布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影响力评价结果,针对204家基地构建了文化内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3个一级指标,内容原创性、获国家级文化奖项数量、著作权和发明专利总数、品牌知名度、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员工人数、社会捐赠额、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净资产总额、年主营业务收入、年税前利润、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等12个二级指标的影响力评价体系,这是我国对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估的一次重要探索。<sup>〔9〕</sup>此外,廉锋(2012)从园区硬体设施功能、软体服务功能、创新驱动功能、投资驱动功能与综合效益功能等五大维度,19 个基本要素与71 个子指标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化评价体系。<sup>〔10〕</sup>

从上述研究现状来看,真正关于文化科技产业园区集群评估的研究还停留于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与评分标准的讨论,关注评估排名,忽略更需要关注的基于评估方法缩小与目标差距的问题,即如何将园区的评估和园区绩效管理规范化结合到一起。

当前我国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总体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也存在大量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通过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实现改进。然而目前国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层面,关于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基地绩效评估的研究成果还太少,尚未建构起园区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的关联体系,也没有成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长此以往将非常不利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有效管理。

2.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作为绩效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对实现绩效管理全面、客观与准确的探索。<sup>〔11〕</sup>根据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特点与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生态化状况,本文鉴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与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四大动力,立足科学地反映园区发展实际状况,建构了一个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自组织、地域根植性、创新网络与创新驱动四大维度、11项评估内容与33项评估指标(见表2)。

实际上,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背景下,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聚绩效评估体系仅是基础,如何提高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管理水平则更为重要。一方面,通过绩效管理可以综合而直观及时地了解园区企业集群动态,提高文化科技产业园企业集群效能的辐射力;另一方面,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可以帮助园区管理者与相关政府部门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合理性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四、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

管理体系优化路径

1.园区:建立四位一体的动态绩效管理机制

在绩效评估基础上完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管理体系是评估目的所在。园区应立足提升整体效益的目标,建构四位一体的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动态绩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绩效承诺机制。按照集群绩效指标体系,科学编制年度绩效计划,向政府和社会作出集群绩效公开承诺。二是建立过程绩效管理机制。所谓过程绩效管理是指绩效管理主体以绩效计划中确定的管理节点、阶段目标为依据对绩效管理对象的日常和阶段性绩效表现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机制。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考评,而是发现绩效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适时协调资源,提供培训辅导,从而确保年度绩效目标的顺利达成。三是建立综合绩效评估机制。综合绩效评估是对绩效管理对象各项绩效指标和绩效计划完成情况的多维度、全方位衡量。在园区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绩效的评估中,应着力构建“内容全面化、主体多元化、程序规范化、结果公开化”的综合评估体系;在评估组织上,应建立由园区主管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估工作组,负责开展综合绩效评估工作;在评估类型上包含客观评估和主观评估,主观评估应注重引入外部公众评价,以有效避免内部考评的“人情因素”与“操纵控制”<sup>〔12〕</sup>,但要注重园区文化科技企业评价调查问卷的科学设计。<sup>〔13〕</sup>最后,建立绩效评估结果动态应用机制。绩效评估结果应用是绩效管理机制效能发挥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绩效管理机制长久生命力的保证,也是绩效管理的真正内涵所在。<sup>〔14〕</sup>通过结果的应用,实现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绩效的持续改进,完善与优化相关科技文化政策和园区奖惩激励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绩效考核的重要目的是强化孵化器功能,推动园区内的文化科技企业致力于创新使命,将创新贯穿于整个文化创新链与文化产业链的全过程。要立足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交融的创新网络,一方面,促使园区内关联企业拥有相似的文化、形成文化科技企业共同成长的价值规范与环境,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活跃的创新生态,释放创新资源根植性对园区集群整体效力与效率的高度整合,创造持续的经济效应;另一方面,文化科技企业通过创新网络可以及时获取新信息、新技术、新资源以及相关文化科技政策的支持,并促使技术创新知识与信息在整个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内的迅速传播,构建起集群内外的联系网络,加速知识流、信息流的汇聚,产生创新溢出效益。

2.企业:深化集聚机理实现文化科技资源共享与文化产业链延展

文化科技企业是最具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最具活力与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其创新活动与文化产业创新、升级密切关联,且对于创新扩散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创新模仿机制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不管是文化科技企业内部、文化科技企业之间,还是整个创新网络中,创新、模仿与扩散共生共存。鉴于此,应充分利用园区内文化科技企业之间关联性与互补性所产生的共生效应(大都能够得到比集群外企业更多的效益),吸引大批文化科技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1+1大于2的整体效益;同时,利用园区内文化资源共性优势——从空间维度来看,具有产业关联性的文化企业之间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为中小文化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投资机构、提供技术交易与创新产品交易的商业机构等)在特定空间区域内的合作式与竞争性并存的集聚生存方式,不仅促使文化产品交易成本降低,还推动了专业化知识、信息与技术人才的集聚并反哺文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时间维度上,利用文化科技企业间的互动性关联实现互动式模仿创新与技术扩散,加速文化产品与技术的创新流程,提高文化科技资源集群化的运用效率,促使文化科技企业形成强劲、持续的核心竞争优势,创造高于单纯个体资本成本的收益。此外,需培育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的内源创新动力,推动创新行为与创新文化在文化科技企业间的模仿与扩散,提升文化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积极吸引具有产业特色的国内外高新技术与高增值文化企业,鼓励文化科技企业走出“外包”与模仿生产的老路,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推出新产品、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走中高端发展道路。

推动文化产业链的拓展是园区集群效应提升的重要方式。文化科技企业应加快参与到由文化科技产品设计开发、研究咨询、文化内容生产、营销策划、文化消费与文化版权服务等构成的文化产业链之中:一是横向维度,在文化科技企业之间建立专业化协作关联,形成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协同(合作方式见表3),促使相关产业与企业的衍生;推动高等院校与相关科研组织、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组织、金融服务机构等与产业链的融合,打造一个推动文化科技企业持续创新的大产业链系统,立足主动创新、及时创新,加速缩短新兴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周期,提高文化产品创新的频率,实现文化科技企业持续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二是纵向维度,在文化科技产品研发与创作阶段,要实现数字传输和影像处理技术、3D技术、网络引擎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应用与突破;在文化科技产品传播阶段,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新媒体突破时空限阈的优势以提高传播范围与推广效率;在文化科技产品流通阶段,则需要积极研究数字化存储、编码、加密、授权、保护等共性技术的应用,加快文化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增值。<sup>〔15〕</sup>

此外,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快速变化的文化市场环境,还应积极发挥龙头文化科技企业在新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引导文化科技企业积极对接高新技术。

3.政府:完善文化科技政策支撑体系与优化角色定位

政府需根据文化科技企业发展动向不断做出新的制度安排。一方面,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金融土壤”,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与鼓励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积极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建立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资本扶持,为其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由于高风险的存在,资金匮乏是文化科技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适应文化市场的快速变化趋势,文化科技企业的创新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信息、科技、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用于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过程风险大,如果没有金融服务的支持,其技术创新与创意活动都将无法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完善文化科技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可以学习美国硅谷的制度创新经验,优化无形资产参与分配股票期权制度、稳定产权制度、放宽创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开放劳动力市场制度与法制环境等,充分调动文化科技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此外,文化科技企业应积极利用“营改增”改革试点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文化科技产品与服务的出口退税政策;加大对文化科技企业的财政投入,提高文化专项发展资金,鼓励更多的文化科技企业致力于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际上,推动文化科技高度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还包括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例如,江苏实施《江苏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管理办法》①,重点支持掌握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效促进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转化应用的企业;天津初步提出“关于科技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着力打造文化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文化科技产业聚集区与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sup>〔17〕</sup>上海则建立文化科技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并颁布《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着力打造文化科技龙头企业20家,实施“互联网原创影视创作及传播、立体电视内容制播设备和系统、数字出版的内容创作和投送发行、数字高清电影创作管理系统、数字媒体与文化艺术融合应用、支撑现代设计产业链的公共服务、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等七大示范工程。<sup>〔18〕</sup>

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的不同阶段,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差异化的。在园区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化初期,政府应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文化科技企业成长提供完善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基础设施,高配置的通讯、网络设备和金融、培训、市场配套以及稳定的政策扶持、健全的法律法规等生态环境;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化成长期,政府需致力于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构建技术服务平台、打造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以及高效的制度供给,推动园区创新网络的形成;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化成熟期,针对集群化稳态形成的路径依赖与刚性,政府应在遵循集群发展机理与企业特性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领域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革新、产品研发与文化品牌打造以及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sup>〔19〕</sup>以上三个阶段,都应加强支持、鼓励文化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培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一是构建产学研知识产权平台,促进知识外溢,围绕集群化发展模式,推动不同规模的文化科技企业资源共享;二是完善包括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知识产权在内的多层级的政策支撑体系,如在财税政策方面,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小微企业税收优惠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给予文化科技企业与投资人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此鼓励创新、激励永续创新。深圳正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了腾讯、华强文化科技集团、A8 音乐、华视传媒与环球数码等龙头文化科技企业。

五、结语

我国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还存在“集”、“群”分离的窘状。要尽早建构一个科学、动态的柔性绩效管理系统,在拥有灵敏的技术、知识信息网络以及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和高端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网络生态环境中,积极引导园区文化科技企业围绕核心资源进行源头创新,实现文化科技企业规模集聚与创新性内源要素的扩张,提升园区整个文化科技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伴随新一轮高端高新技术浪潮的到来,应充分尊重与利用市场机制,突出园区的文化科技产业特色,发挥政府的引导优势,利用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倾斜——鼓励创新的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优化文化空间布局与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行文化资源支持与文化市场对接等,降低园区内文化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本与运营成本,为文化科技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土壤。

〔参考文献〕

〔1〕乔申颖.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拉动大 收入年均增幅超40%〔N〕.经济日报,2012-05-31.

〔2〕段存广,高国武.科技园区企业集群演化动力与模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

〔3〕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朱建荣.高新技术园区的创新网络效应与企业集群化相关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

〔5〕 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8.148.

〔6〕占绍文,辛武超.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府新论,2013,(1).

〔7〕张凤娟,陈书龙.关于文化产业园绩效评估体系的探讨〔J〕.中国商贸,2013,(2).

〔8〕范玉刚.对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战略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6).

〔9〕文化部公布2011年度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影响力评价结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文化产业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1-11-25.

〔10〕廉锋.标准化使文创产业园有了方向: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化评价体系研讨会纪实〔J〕.创意世界,2012,(8).

〔11〕卓越,孟蕾,林敏娟.构建整体性绩效管理框架:西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新视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1,(4).

〔12〕Gao,J.,Governing by Goals and Numbers: A Case Study in the Use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Build State Capacity in China.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9,29(1):21-31.

〔13〕Yang, K.& Callahan, K.,Citizen Involvement Efforts and 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Participatory Values, Stakeholder Pressure, and Administrative Practicality.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7,67(2):249-264.

〔14〕刘旭涛,邱霈恩.关于改进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议〔J〕.行政管理改革,2009,(2).

〔15〕章迪思.文化业,突破关键技术势在必行〔N〕.解放日报,2012-08-23.

〔16〕吕玉辉.基于企业集群的科技工业园区创新优势〔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17〕张伟.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03-05.

〔18〕李治国.上海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确立7大示范工程〔N〕.经济日报,2012-08-23.

〔19〕薛巍.集聚经济与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路径研究〔J〕.商业时代,2012,(7).

(责任编辑:张 琦)

企业档案管理高新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简述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基本内涵、功能,以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概括了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特点,提出提升农业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企业;生态农业;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农业科技企业是指依托农业科学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的农业企业,农业科技产品具有明显的自然性,也具有生产周期长、产品保质期短、易腐坏的特点,产品雷同、品种少等因素导致农业科技企业经营风险大,为了规避风险,企业经营者需要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研究以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概括了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特点,提出提升农业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旨在为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农业科技企业的定义及功能

1 1 农业科技企业的定义

农业科技企业是指在经济、交通发达的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投资兴建,以农业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集农业、养殖业、水利、农机、工程实施等高新技术为一体,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及先进技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形成的农业生产基地,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是农业科技企业的特点 [1]。

1 2 农业科技企业的功能

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农业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科技企业为人们提供高品质、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同时还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为居民提供休闲旅游场所,为学生提供教育基地。因此,农业科技企业除了具有生产、示范、经济功能外,还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

2 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特点

2006年起,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租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金磁村约266 67 hm2土地,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力量,建立了动物科学基地(主要饲养苏钟猪、波尔羊、波杂羊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运用现代循环农业理论,采用环保、有机、可持续生产模式,积极推进生态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协调发展 [2]。

2 1 利用种养互补循环机理构建生态农业体系

围绕波尔羊、苏钟猪产业发展要求,调整种植业结构,将原来以稻麦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为以鲜食玉米、特色蔬菜等农产品为主的种植结构。玉米秸秆等副产品作为波尔羊饲料,羊粪、猪粪用于沼气发酵,无害化处理后的沼液、沼渣作为种植业肥料,沼气发电作为猪场、饲料加工厂的能源,形成波尔羊、苏钟猪养殖—废弃物生产沼气—沼气发电(生 产、加工)—沼液灌溉肥田、沼渣加工成有机肥—优质种植业产品生产—秸秆喂羊的循环体系 [3]。发展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农业,生产的蔬菜、玉米、稻谷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应用畜禽粪便生物处理及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提升公司竞争力 [4]。

2 2 提升农产品价值

将鲜食玉米预处理后放入冷库保存,加工成即食玉米;将特色蔬菜修整、清洗、加工包装成净菜,不仅美观,而且保留了蔬菜的营养成分。

2 3 提高经济效益

苏钟猪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种专家经过十多年时间精心培育而成,苏钟猪生长周期比普通猪长,猪肉鲜嫩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苏钟猪饲料是由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动物营养专家研制的营养均衡的配合饲料,苏钟猪在标准化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生长,保证了猪肉安全。波尔羊的粗饲料是利用秸秆加工成的青贮饲料,精料由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亲自配制。波尔羊的饲养以出售种羔羊为主,改变了以前出售成年羊为主的销售模式。

2 4 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前的管理模式是生产、加工、销售三者分开、独立核算,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当产品出现问题时三者之间容易扯皮。自从公司构建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管理模式之后,责权利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 5 公司的功能定位

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循环农业,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安全。公司开发了观光功能,发展休闲农业,接待游客,增加农业附加值 [6]。

3 对策

农业科技企业是否能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竞争力,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经过8年的发展,从决策、团队、文化、产品品牌、客户服务、创新6个方面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 1 决策竞争力

决策来源于领导。领导的能力决定了决策的质量、成败。领导渊博的知识、诚信的品质等是决策成功的关键要素。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领导均是来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对市场变化有敏锐的反应能力,能做出较好的决策。领导经常走访基层,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3 2 团队竞争力

做事要有团队意识,众人的智慧胜于个体,成功来自集体的协作与努力。注重团队建设,打造高绩效的工作团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打造一流的工作团队,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3 2 1 培养团队学习能力,增强团队理解能力、沟通能力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团队整体素质,才能更好适应公司发展需要。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不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学习,提高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布置工作时,领导与团队成员充分沟通;在团队中建立充分的沟通渠道,鼓励成员激发思维的火花。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公司在大厅设置了意见箱,鼓励职工多提意见。

3 2 2 增强团队执行能力

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胜于能力。只有具备责任心、奉献意识的团队成员,才能将上级下达的指令或要求贯彻执行下去,一个团队的执行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生命。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选拔具备责任意识的人才,建立了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加强考核,及时总结并兑现绩效,让每个成员都发挥特长,对整个团队出色完成工作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

3 3 文化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既包括企业内部大家共同认可的观念,也包括企业外在的行为表现。企业的办公设施、产品品牌等都属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实行多劳多得,把职工利益同企业效益紧紧结合在一起,做到责权清晰、奖惩分明。

3 4 产品品牌竞争力

品牌以产品质量为基础,质量是根本,科技为先导。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循环农业基地全方位打造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该基地被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基地、无公害畜产品基地。33个蔬菜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个蔬菜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1个产品被评为南京市名牌产品、江苏省名牌农产品。以质量为先导,建立了方欣(谐音:“放心”)品牌绿色蔬菜系列产品、恬糯(谐音:“甜糯”)品牌即食玉米休闲食品系列,赛东北品牌优质大米系列、宁方欣(谐音:“您放心”)品牌无公害猪羊肉系列。

3 5 客户服务竞争力

3 5 1 以礼待客

员工是企业的窗口。礼貌待客、文明经商是每位员工的责任,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言谈谦和、仪表整洁、精神饱满,这些都是赢得消费者的秘笈。公司通过制订一系列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发放《员工手册》,强化制度执行。

3 5 2 信誉经营

企业信誉包括产品信誉、服务信誉、竞争信誉、财务信誉、商业信誉。产品信誉首先是指产品的质量信誉,质量是生存的根本,产品信誉还包括对产品性能的改进,生产出让顾客更加满意的产品,做到物美价优。服务信誉主要是指服务质量,做到服务态度热情周到,服务方式及时有效。竞争信誉主要是指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不扰乱市场秩序。财务信誉主要是指财务信息的制造和披露真实可靠。商业信誉主要是指与供应商之间及时结算货款。企业信誉是企业的生命,良好的信誉决定着企业的未来。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非常重视企业信誉的经营,把信誉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对信誉进行全过程管理,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处理好各方关系。当信誉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把信誉放在首位。

3 6 创新竞争力

创新是人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要求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 [7]。实践是人类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创新活动成果的标准。对于企业,创新主要是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

3 6 1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通常包括技术创新,但是不限于技术创新,新材料、新工艺、现有技术的组合和新应用都可以实现产品创新 [8]。产品创新是指将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服务成功引入市场,为企业带来利润,实现商业价值。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制定了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操作规程,采用物理方式(如黄板、诱虫灯、休耕)防虫杀虫、保护土地,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利用公司生产的有机肥,不使用激素,保证了农产品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自建物流体系,确保在约定时间内送货上门,为顾客提供安全、健康、美味的产品。

3 6 2 市场创新

市场定位创新是选择新的市场,整体产品创新是指企业基于现有的核心产品,改变包装设计或组合外围配件 [9]。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网店宣传、展示产品信息,增加购买群体,通过在线预订方式, 合理安排经营,配送绿色产品,为餐桌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HJ1 8mm]

[1] 谢 亮 农业科技企业运行管理模式探讨[J] 学理论,2013(27):106-107

[2]孙佩元,瞿永前,孙加祥,等 现代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综述[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454-461

[3]严少华,张 锋,孙洪武 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实践思考[J] 中国发展,2013,13(6):21-26

[4]严少华 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江苏农村经济,2006(11):13-15

[5]巩文红,刘春泉 浅 析农业科技企业在农业示范基地中的作用[J] 农业科技管理,2012,31(6):68-71

[6]陈志明,徐 彬,揭筱纹 “中道思维”与和谐共生: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J] 农村经济,2012(6):105-109

[7]高启杰 促进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J] 农村经营管理,2009(1):22-23

[8]温彩琳,张国栋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 企业导报,2011(12):28

[9]刘 倩,张国春 农业科技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J] 经济视角,2013,6(18):80-82

企业档案管理高新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数字档案馆的规划和建设是信息技术对档案事业发展影响和要求的必然结果,鉴于一个科学、高效的数字档案馆体系需要按照社会信息化整体环境的要求来组织,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的建设应尽可能注意与国际接轨,并尽可能借鉴使用相关信息管理领域已经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标准,以保障信息交换的畅通。在国家档案局的领导与组织下,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正在合作开展相关标准的研究,并已形成一批与数字档案馆业务建设有关的标准规范。这了使档案工作与企事业的发展目标和管理水平相适应,并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主动、积极地变革与形势和企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档案管理理念、管理系统、管理模式。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档案馆;建设与发展

数字档案馆的规划和建设是信息技术对档案事业发展影响和要求的必然结果。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配置先进的软硬件设备,研制高性能的信息管理系统。数字档案馆要解决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给档案管理带来的复杂问题,要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长期可读。数字档案馆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单位办公自动化的一个必需的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中档案管理新模式的集中体现,代表着新世纪档案馆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数字档案馆的产生

二十世纪初,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校园的快速发展和数字档案资源的与日俱增,数字档案馆研究初见端倪,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投资建设。其中比较有影响的项目有美国的电子文件档案馆、英国的联合王国数字档案馆和日本的关西数字档案馆等。国内,一些国家综合档案馆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馆也开始付诸行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带动了档案馆对自身数字化建设的思考。1994至1995年,美国国家数字技术通讯指导办公室把数字图书馆列为9项重点项目的第一位,排在危机及应急处理、教育及终身学习、电子商务、能源管理、环境控制和废品最小化、保健、加工处理和产品、公众存取政府信息等重要项目之前。这项工程从1999年到2001年为第一阶段,投资4亿美元,2002年以后的第二阶段继续投资6000万美元。其他国家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投资也十分可观,如英国投资4亿美元,俄罗斯每年投资2亿卢布。到2001年为止已经宣布正式开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国家有20多个,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受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2003年8月,青岛市数字档案馆通过了国家档案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同时,青岛市数字档案馆在国内第一个正式投入使用,当时青岛市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提出1996年投资100万元建设《青岛市档案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以目录数据作为主要管理对象,到2000年底,已经完成了馆藏档案案卷级目录、文件级目录、人名索引、大事记等资源数据库建设,输入各种目录数据270万条,在档案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档案信息技术管理人才。

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决定了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必然性。但是,时至今日,不同的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仍然按照各自的理解在使用着数字档案馆的概念,这将会对数字档案馆理论与实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结合工作实践,对数字档案馆的概念及内涵做了一些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以期促进达成对数字档案馆内涵的共识。

二、数字档案馆的内涵

数字档案馆是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利用数据库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创建、获取、存储、处理、交换与发布数字档案信息的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是各级政府和各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数字档案馆与人和机构的职能密不可分,在人和机构的管理下有效运行。计算机软件系统只是由人和机构控制的数字档案馆的运作工具,而不是数字档案馆或者说信息系统的全部。而本定义所指的数字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并不一定局限于传统档案馆的范畴。既可以是复合档案馆(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数字档案管理部门或其他新型的数字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例如,商业化的档案数据库开发商等。数字档案馆,尤其是广义数字档案馆的运行,将更依赖这些机构之间的协同工作。

从表面看,数字档案馆的任务与传统档案馆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但仔细分析一下,两者的内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是管理对象不同,数字档案馆的管理对象是数字档案,这是一种新型的档案,其存储方式和管理要求与传统档案有着很大的差别。其次,是资源建设的途径与方式不同,数字档案资源来源之一是相关的信息系统中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和数据,来源之二是被数字化的档案馆藏,来源之三是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的具有档案性质的网络信息与资料,来源之四是购买商业公司开发的专题档案数据库,来源之五是其他可共享的数字档案馆资源。这与传统档案馆根据国家规定,通过接收、征集相关部门档案来组织各自特定馆藏的资源建设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再者,是信息服务的方式与范围不同,数字档案馆借助数据库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档案信息的网上采集与服务,不受地域、时间、档案实体物理位置的限制,可以全方位、零距离地接收档案和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大大拓展了传统档案馆的收集与服务功能。

此外,基于职能范围与组织形式的不同,数字档案馆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数字档案馆是指基于网络环境、采用面向对象分布式网状结构管理模式、由众多档案资源库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机构组成的数字档案馆群体。而狭义数字档案馆则是指拥有特定的档案资源库及专业管理人员,借助现代技术履行和拓展传统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功能,为广义数字档案馆提供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机构个体。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广义数字档案馆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最高境界,而狭义数字档案馆则是广义数字档案馆的基石与重要组成部分。

三、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鉴于一个科学、高效的数字档案馆体系需要按照社会信息化整体环境的要求来组织,上述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的建设应尽可能注意与国际接轨,并尽可能借鉴使用相关信息管理领域已经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标准,以保障信息交换的畅通。在国家档案局的领导与组织下,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合作开展相关标准的研究,并已形成一批与数字档案馆业务建设有关的标准规范。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标准体系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滞后。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改变这一状况的办法主要有:学习借鉴相关的国际、国内已有的技术标准。要组织力量对已有的标准进行翻译、梳理,形成体系,为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提供切实可行的标准与依据。继续组织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携手进行管理标准和业务标准的研究与制订。要重点关注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暂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可借鉴的标准。逐步从管理、业务和技术三个层面上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为方兴未艾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建设数字档案馆,就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进一步提升档案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是档案工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具体措施。社会各界要求档案服务工作迅速快捷、方便周到、充分全面,我们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在服务手段上,加强了智能化、自动化的检索,简化了操作手续,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的查全率、查准率和查询速度;在服务方式上,打破传统档案利用的单一模式,利用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现代化工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查询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在服务内容上,突破传统档案馆馆藏的限制,向利用者提供历史的和现行的、馆内的和馆外的、开放的和未开放的(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身份确认、申请等过程)等各种档案资源,使数字档案馆真正成为社会各界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窗口,成为社会各界查询信息的中心数据库。信息化人才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由于数字档案馆是一个新兴事物,所需的各种人才还十分缺乏。

为此,我们把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过程作为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一支懂得现代化、信息化知识的干部队伍。这了使档案工作与企事业的发展目标和管理水平相适应,并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主动、积极地变革与形势和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档案管理理念、管理系统、管理模式。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吴传炉,李亚尤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0,(06).

〔3〕康虹.信息化时代视域下数字档案馆资源集成共享的探究〔J〕.理论观察,2014,(01).

〔4〕房庆.掌握信息化标准,推动信息化建设.http://www.standardcn.com/article/show.asp?id=5940/2006-03-27〔EB/OL〕.

〔5〕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意义.http://da.yctc.edu.cn/newshtml/ltzx/20030519150452.htm/2003-05-19〔EB/OL〕.

〔6〕潘连根.数字档案馆的定义及特征——数字档案馆研究之二〔J〕.浙江档案,2004,(04).

〔7〕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8〕李淑珍.信息社会与档案信息化管理〔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责任编辑:谭 蕊〕

企业档案管理高新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煤矿机电系统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运输和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工作安全,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在加强煤矿运输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时,要全面防范运输机械设备的安全隐患,制定一整套的管理措施和计划,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观念,并加大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运输机械设备的管理,营造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在我国大型煤矿机电企业的生产中,安全管理工作较为重要,有利于协调和保证煤矿机电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度,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与氛围,并积极运用科学的方式来处理存在的问题,排除其他安全隐患,提升大型煤矿机电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关键词:煤矿机电;安全管理;隐患;探究

1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及运输隐患现状

1.1电气火花与失爆事故问题

在我国大型煤矿的生产阶段,机械化程度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但这也导致了安全事故种类的增加。在实施的过程中工作生活,煤矿企业会有问题,如电缆的火花,因为信号和照明系统有了更多的安全隐患,在紧急情况下,如防爆设备的煤矿企业,可能会造成煤矿安全事故等气体爆破企业严重影响员工的生活和安全,并可能直接在煤矿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实践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很多的煤矿爆炸事故都被认为是由于受到了冲击力的影响,出现了瓦斯大量溢出的情况,在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之下,发生了爆炸的问题。并且当瓦斯含量已经达到了极限时,也有可能会直接引发爆炸。

1.2 机电运输事故问题

在从事煤矿机电运输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都会使企业出现一些事故和安全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煤矿事故而言,机电运输的安全事故约占51%左右,如果一个煤矿企业不能充分地利用这种科学的方式来解决和规避这些问题,将会使企业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通常的情况下,在机电运输期间,管理单位往往没有根据当前的实际工作状态特点与技术要求,针对机电运输装置和设施进行严密地分析和管理,导致机电运输期间存在着安全事故的问题,增加了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的概率。

1.3 缺乏完善的供电系统

由于大部分的井下煤矿供电企业在井下直接使用机电捡漏交通运输供电装置期间,未能针对其煤气供电运输系统的基本特点直接进行技术改造和设计完善,很多企业技术人员都只是完全通过了直接使用单一的交流电源和使用传统的单一双回路煤气供电系统模式使用来直接实施其供电工作,在实际的井下供电期间,主要以使用中性点焊式接地线路变压器的供电方式使用来直接实施其供电工作,且井下的煤气供电系统线路并没有经过直接使用机电捡漏线路继电器方式来直接进行线路故障风险检测和原因分析。同时,企业也往往未能及时制订一套比较完善的井下资源电缆基层敷设和井下悬挂控制装置等技术解决办法,无法有效确保井下资源开采电缆项目正常工作的技术安全性和项目工程的可靠度,甚至还有机会可能出现更多可能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2煤矿机电安全管理与运输隐患预防措施

2.1 矿井的核定

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各单位,需针对矿井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严格核定,统一其生产质量指标,合理地组织和开展各项煤矿生产设备的工作,并根据国家有关煤矿安全技术规程执行相关工作,确保其煤矿的生产设备可以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提升其煤矿生产设备技术的综合应用效果,加大改造和扩建项目的工程监督管理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其煤矿设备的规范性与科学合理性,根据当前的现状与实际发展的需求,针对煤炭施工和运输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严格的分析和解决,以免煤炭资源采掘方面存在的不合理问题。

2.2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保证煤矿运输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直接影响到运输系统的安全。因此,企业要求自身创建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人才管理力度。努力满足当前行业优秀人才和专业团队体系建设。首先,聘用非兼职专业人员大大提高了机电技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技术素养,提高了行业准入的制度要求,确保了机电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其次,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的机械和电气专业知识和先进的专业技术学习和培训的各类机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这样他们就可以基本掌握先进的机电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更好的协调和煤矿管理任务的完成,解决当前煤矿管理中可能常见的问题,创造和学习协调与煤矿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逐步大大提高各煤炭加工企业机电作业的安全性。

2.3 建设安全排查系统

在推进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企业的有关部门应积极构建一个安全生产事故检测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预防措施对隐患和煤矿运输安全问题和增加投资资金,以确保煤矿的安全。在此期间,要根据综合排查各种安全隐患的特点和内容,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种安全隐患的存在,研究一套系统的工作实施方案。为了有效地保证系统安全风险调查的有效性,公司必须雇用一群修复技术人员能有效修复系统缺陷,以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各种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并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

2.4 科学应用机电技术

在推进煤矿企业机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应当科学地利用机电技术来落实工作,制订一套完善的技术措施和方案,明确各个方面的技术标准和原则,提高对机电装置的管理水平。首先,在研究和应用煤矿机电监控管理技术的同时,应该要加大对机电设备和瓦斯抽取等检查工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明确了机电设备管理的目标,确保了瓦斯监控系统安全和正常运行,提升了瓦斯监控系统的精度和准确率与运行可靠性,避免了影响煤矿运输系统的良好运营。其次,在相关的技术管理工作中,需要针对所有的技术信息资料实施统一地归档和管理,制订出完善的归档和管理办法,及时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技术安全隐患和问题,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措施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2.5 制定完善的机电安全管理制度

在机电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中,应当研究制定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明确各个方面监督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并将先进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做为基础,结合我国煤矿企业的自身发展特征,将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作为监督管理的标准和依据,提升了机电安全监督管理的效果。对于不同类型和种别的机电设备而言,需要清楚地明确其具体的应用规范和注意事项,并且要构建一套标準化的管理体系,树立正确的概念,促进我们公司整体的机电交通运输网络系统良好地运行。

3.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机电设施的安全管理和交通隐患是影响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所在,它们不仅会对整个煤矿企业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力,还直接关系到了矿井职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健康。因此,我国各大煤矿企业都要充分结合自身煤炭矿井实际情况,制定并采取有效的、合理的、科学化策略,排除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风险和安全隐患,有效地减少了煤矿安全和生产事故。

参考文献

[1]何彦军.关于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及隐患预防探讨[J].科技展望,2017,(19).162.

[2]刘立红.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及隐患预防策略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6).3096.

[3]吴俊.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和隐患预防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5987-5987.

[4]李利勇.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及隐患预防策略探究[J].知识经济,2014,(5).82-82.

[5] 王静.煤矿机电运输的隐患及预防措施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5,(10).117-118,120.

作者简介:李小军(1984.03-)男,汉族,陕西韩城,本科学历,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煤矿机电

企业档案管理高新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从浙西木门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地方实用人才培养需求,就如何规划木门加工技术专业的开设,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保障措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且易于操作的策略。

关键词:木门加工技术专业 浙西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一、专业建设背景

江山是浙江的西南门户,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森林覆盖率接近72.9%,森林木材积蓄超过600万立方米。江山依托闽北、赣南等地区的木材资源,再加上浙赣铁路横贯境内,连接浙闽皖的205国道和浙江省46、48省道以及通往玉山、广丰等公路干线黄衢南高速公路均经境内,木材加工产业区位置优势非常突出。

江山市木门行业发展始于2003年,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截至2018年1月,江山市已有各类木业企业1350家,亿元以上企业16家,A股上市企业1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从业人员达4.5万人。2017年江山市木业产值达147.9亿元,其中木门产值8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17.1%。通过近年来政府大力培育及提升发展,江山已成为中国木门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有“中国木门之都”的美誉。

在木门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包括熟练的操作工、机修工等。当前从事木门加工的人才供给越来越成为制约该产业迅猛扩张的瓶颈。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要抓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是专业建设的意义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但是,目前江山市及其周边地区没有正规培养木门加工人才的基地,相应专业的开设还没有真正启动,木门加工技术专业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建设思路

在学校现有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生源与教学、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增开木门加工技术相关课程,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木门加工技术的校内外实训场地,渐进式开展与本专业配套的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师资培训等工作。通过3至5年的建设,最终建立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木门加工技术特色专业。

三、建设内容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实现校企合作全程化。学校与木门加工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在与木门加工企业合作过程中共同确立“企业(疑问)一学校(解惑)一企业(应用)”的循环教学合作模式和实习岗位化的零距离企业人才培育培养合作模式。同时确立“五共建”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即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共建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使校企合作贯穿于木门加工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校企合作全程化。

(2)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企业、高校高端人才参与指导。构建一支由木门加工企业专家、高校高端人才、学校领导、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成长与提高、学生实验实习实训与实践模式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培养模式的确定、专业人才管理等各方面對学校工作予以指导,逐渐提高木门加工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格,不断扩大规模,以使学校所培养的木门加工技术人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木门加工企业的需要。学校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联络站,以方便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联络、组织与指导活动。

(3)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木门加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坚持以学校教学对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基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教学中,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开展“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地方木门产业资源优势,开展校企紧密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互助合作,实现教室、校内实训基地、企业生产车间的融合,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主要由教师指导进行基本型实训,不定期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由企业员工担任师傅主要指导、教师协助指导的生产型实训,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顶岗操作。

2.建设课程体系

(1)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在两年的专业建设期内,将核心专业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配合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具有中职特色的配套教材和实训指导用书。在把通用的机械类课程,例如机械制图等作为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的基础之上,重点建设两门精品课程一一木材加工工艺学、木材加工装备学。其中木材加工工艺学涉及木材学基础、制材、木材干燥、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人造板表面装饰和木制品生产共八个部分;木材加工装备学涉及木工机床,人造板机械及二次加工设备等装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特性和调整,生产线和单机的选型和综合性应用技术等。

在精品课程开发期间,完成上述专业主干课程标准的制定。理清各课程性质与作用,解构对应的工作岗位中各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构建能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教学内容,明确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2)教学资源库建设。扩充和优化现有的木门加工技术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品课资源库、音视频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专业综合试题库、电子教案与教学计划资源库、小模块操作(企业岗位)说明书资源库等。

教学资源库以经过筛选的网络资源为主,辅以本校自行拍摄或制作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从收集整理、编目、直至搜索使用,采取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网络化手段,努力建设成高起点、高标准的样板资源库。

(3)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以木门加工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为依据,确定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岗位操作能力、岗位管理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解构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能力和素养),重构学习任务,形成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以模拟或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项目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一致,教学环境和条件与真实生产环境和条件一致,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学习标准与企业标准一致。

(4)考核体系建设。在创新木门加工技术人才培养“工学四结合”模式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引进项目式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一一“教、学、做、评”四位一体项目教学考核体系,主要是通过真实岗位或真实项目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努力实现: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支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双过硬的骨干教师队伍;优化教学团队结构;通过与木门制造企业联姻,大力建设兼职教师库。

完善兼职教师业绩考评制度;完善兼职教师选拔、培训、聘用等管理制度;建立兼职教师业绩考评档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或解聘兼职教师的依据。

4.实训基地建设

引入江山本地木门加工企业参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校内教学实验室和学生模拟生产基地为基础平台,通过新建、改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提高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的比例。与当地木门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涵盖免漆门、烤漆门、实木复合门、模压门等多个品种的生产企业,为学校木门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提供综合性顶岗实习基地。

5.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设

建立起包括企业、学校、认证机构、竞赛机构、用人单位等的多元复合评价体系。将企业导师的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与学校教师和专业组评语,以及认证机构、竞赛机构、用人单位的证书奖励等相结合,综合评估学生的工作態度、操作技能、工作水平、职业能力。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建设木门加工产业信息服务工作室,收集木门加工前沿技术信息,经过分析、整合,再运用到社会服务上。学校充分利用专业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技术咨询、项目加工、对口交流等社会服务活动,提升专业辐射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也提高专业技能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将专业与实际社会发展接轨。

7.保障措施建设

第一,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专业的建设及规划发展。成立以项目负责人为首的项目建设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制订项目的建设内容,落实具体建设进程,提出具体的经费使用方案等。

第二,制度保障。为保证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制定人事安排、资金使用、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落实到位。

第三,管理保障。建立建设项目的任务书、时间表和线路图,强化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负责人定期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成果和绩效进行总结自评;建立项目建设预警机制与责任追究制,确保建设进度与质量。

四、建设愿景

按照以上规划安排,力争通过3至5年的建设,把该专业建设成为学科完备、实训设施充沛、师资力量充足、校企合作互动、技工培养数量和质量基本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产、学、研”一体化精品专业。

(作者单位:江山中等专业学校)

企业档案管理高新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中国物流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21世纪,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商品和各种原材料的流动也越来越大,物流产业作为新兴复合产业在我国经济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在激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物流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加强管理,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物流;物流企业管理;南方物流

一、引言

物流企业指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至少从事运输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需求对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企业自身特色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行独立核算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中国物流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所以物流企业必须建立符合自身特色品牌战略,立足于中国市场。下面我们将以南方物流集团为例,展开讨论。

二、物流企业概述

(一)物流的概念

“物流”一词已经诞生了将近一个世纪,更确切地说是“Distribution”已经诞生了将近一个世纪。“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军队的军火物资的供应及管理,首次采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来表示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存储等进行全面管理,物流就这样诞生了。1964年日本也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后来“物流”一词从日本传到中国。目前全球所使用的“物流”一词已经演变成“Logistics”。物流分为微观物流和宏观物流,我国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

(二)物流企业的类型

物流企业以某项服务功能为分类标准,可将物流企业划分为:运输型物流企业、仓储型物流企业、综合服务物流企业。

1. 运输型物流企业具有一定数量的运输设备,主要从事货物运输业务,如货物快递服务或者货物运输代理服务。可实现门到门、门到站、站到站、站到门和其他物流服务。

2. 仓储型物流企业大多数都有一定规模的仓储设施设备,企业自有或租用必要的货运车辆,为客户提供配送、商品经销、流通加工等服务。以从事仓储业务为主,为满足客户的需要提供货物保管、储存、中转等业务。

3. 综合服务物流企业是一种从事多项物流服务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货运代理、仓储保管、运输流通、合理配送等多种物流服务。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整合适合客户的物流资源运作方案,提供契约性综合物流。

(三)物流企业管理的内容

物流企业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物流网络管理、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管理等。

1. 物流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物流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考察物流的总体发展情况,根据客户需求和企业自身特色进行一系列的市场定位、企业发展目标、品牌管理等方面的战略管理。

2. 物流企业组织管理:如何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使通过组织设计建立起来的组织结构更加有力地支撑企业发展,是每一位管理者的责任。

3. 物流客户服务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作为最核心的企业资源,通过深入调查的客户,分析客户需求,进而收集到完善的客户资料,保证实现客户的自身价值,满足客户需求。

4. 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管理:在物流信息技术时代,物流实时的传递与交换信息是企业竞争优势的表现,也是物流企业的一种竞争资格。如果物流企业不能提供实时的信息,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从而降低物流效率。所以,信息已被看做未来物流业,不论是第三方物流还是第四方物流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物流企业为能实现成功的运营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从而能对具体的物流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加工处理、分析统计和管理。

(四)物流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在现代社会管理日益重要,无论是行政机关、工商企业还是各个组织中,管理都显得尤其重要。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求用最少消耗量来实现对既定经营目标的最大效益。物流管理在物流企业中起到了组织协调的作用,它可以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物流企业在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环节的资源浪费,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的经济不合理现象,如:从销售商到营销地会产生二次配送,不合格产品回到生产商的反向物流等。

三、南方物流企业管理

(一)南方物流集团概况

南方物流是一家现代物流综合服务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范围较广,主要是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园区开发与运营、现代物流和大宗商品交易。1992年建立至今,经过20几年的快速发展,南方物流集团构建了一个全国性物流网络,业务覆盖全国各地。在各地相继建设大型物流基地及电商产业园、电商总部基地,总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合作伙伴有苏宁、亚马逊、TCL、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它们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在2010年,南方物流集团成功成为广州亚运会综合物流独家供应商,为广州亚运会和亚残会提供全面物流保障服务,为中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树立榜样。2012年南方物流集团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广州状元谷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并于2年后又建立起东莞南城电商总部基地。

(二)南方物流集团的物流网络

1. 南方物流现已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最具竞争力的民营物流企业之一。它拥有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在全国设有34处分公司及办事处,有30多个物流节点,拥有30多家长期合作客户。通过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海运以及多式联运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物流服务,并为客户提供生产基地仓库,对全国各地的配送中心提供仓储管理和配送管理。

2. 南方物流全国的物流网络划分为五大区域。华南区:在广州总部设立中心点黄埔物流园区,惠州、东莞及中山物流园区为华南区的办事处;华北区:以天津分公司为中心,北京、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西安、济南、青岛等地为办事处;华东区:建立无锡南方物流基地为中心,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地为办事处;华中区:建立河南新乡分公司为中心,下辖武汉、郑州、荆州办事处;西南区:以成都分公司为中心,下辖重庆、贵阳、昆明办事处。

(三)南方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系统

1. 客户下单:客户向运输公司下达运输委托要求。下单方式可直接互联网下单,也可以通过电话、邮件、传真和书面委托单的方式下单。

2. 接单:运输公司受理客户的货运委托单。接单后运输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委托关系成立。其中货物委托单就是客户将货物交给运输公司统一计划、调度、装车的货运委托计划。

3. 运输计划:计划部门接到货运委托单后,根据货运委托单和库存情况作出货运计划,安排运输。

4. 车辆安检:运输部门在进行货物运输之前.需要经过车辆安检才能进入等待调度的车辆排队队列中。

5. 调度管理:调度部门会依据运输计划生成的调度单,在待运车辆中调度符合要求的车辆安排运输计划。

6. 跟踪管理: 全程运输过程中运输公司都会运用GPS定位系统对车辆和货物的在途信息进行实时跟踪管理。

7. 入库管理:货物到达目的地后,仓库管理员会对送来的货物进行验收入库管理。

8. 相关人员进行费用结算,完成此次协议。

(四)南方物流企业客户服务管理

南方物流集团从企业创建之始就十分重视与客户间关系的管理。

目前南方物流集团的主要客户群有: 格兰仕、TCL、康佳、长虹、美国朗讯、荷兰飞利蒲、深圳华为、加拿大北电、康师傅、伊利牛奶、美赞臣、格力、新飞电器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行业涉及饮料食品类、家电类、通讯设备类等行业。

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南方物流提出了南方物流专线速递事业部——管到家的概念。中国加入WTO及CEPA的实施,使中国物流企业面临着残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客户服务要求逐渐攀升、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外企物流巨头抢占中国市场。据此,南方物流的“管到家”应运而生。目前,“管到家”已拥有168个专线、2688个网点,且数量正不断增加。组建后的“管到家”将建设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顶尖专业物流网络,打造一个超强的南方物流集团,把物流服务网络延伸到中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五)南方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管理

在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越来越受重视,各种物流作业过程中,物流信息无处不在。对物流信息的收集方式和系统化、集成化的信息处理手段越来越多。为了保证能收集到准确及时的物流信息,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物流技术就应运而生且发展速度极快。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尤其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物流增添了新的内容,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离不开这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如今像宝供物流、海尔物流、TNT集团、中远集团等物流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管理。它们都拥有自己的信息技术管理。在整个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从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到最终的信息呈现政策支持,都离不开这些信息技术的支持。企业只有通过这些物流信息技术的帮助,这样才能让企业在同行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跟踪定位技术等等。南方物流的业务范围覆盖全国170多个国内大中型城市,服务范围包括全国范围内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产品涉及家电、IT产品、化妆品、食品、饮料等行业。在这个繁杂的物流网络中,高科技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一方面,南方物流集团在运输过程中实施的技术有: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运输管理系统(TMS)、位置追踪、供应商管理库存技术。它还提供现代仓储管理,以提供存货储备、装运整合、配送、售前准备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快速反应和及时供给能力,这样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服务利益。另一方面,南方在现代仓储管理方面用到的技术有:条形码技术、仓库管理系统、射频技术及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技术、自动化立体仓库技术。信息技术可以根据产品特性、包装规格及要求、货物储存量、存储条件、运输环境等要素设置合理的配套仓库系统、装卸搬运系统以及标准化操作流程。南方物流集团还可以根据客户的产品销售信息和现有仓库分布情况,优化配置客户的仓库分布,给客户提供一个满意的物流服务。

(六)南方物流企业人才管理

经过长期的发展,南方物流从往年的失败和成功当中不断脱变,不断进步,从而积累了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先进科学运作管理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领先国内物流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和运作团队。南方物流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过:“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人力资本将成为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在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人才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只要把人才管好,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可见人力资源是多么的重要。南方物流企业也是一个重视人才的企业,他们为员工提供了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坚持“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战略。南方物流以人为核心,建立了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和职业生涯规划,尊重员工,让员工各自施展所能。

四、结论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的挑战与竞争。作为新兴产业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南方物流,在这个随时面临淘汰的社会中,应根据自身特色,选择恰当的市场定位,不断优化企业管理,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核心目标,与时俱进,把握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时代商贸变革发展机遇,锐意进取,向世界级百年物流强企业的目标努力奋进。优化配置企业资源管理,不但要加强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还要注意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坚持与时俱进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也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吸引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劳动力资源。更要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以科学的管理代替效率低下的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宗会明,周素红,闫小培.基于公司层面的物流网络组织———以南方物流公司为例[J].地理科学,2008(03).

[2] 李成侠,李继东.南方物流运输管理系统[J].电子商务物流,2003(07).

[3]兰洪杰.物流企业运营管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09).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上一篇:外伤性脾破裂临床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