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收益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31

图书出版收益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日益加快的前提下,当前的图书出版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因此,图书出版行业想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时刻坚持以服务为重点和以服务为导向的发展方向,尽快实现出版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出传统出版行业在文化传播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上的优势作用。图书成本管理工作对图书出版企业的管理、发展与市场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当前图书出版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管理问题,对如何加强图书成本管控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图书 成本管控 实践举措

2017年,我国各行各业在国家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持续发展。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图书出版量达到了79.25亿册,同前期相比增长2.85%;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23.51亿元,增长率为11.32%。从上述数据来看,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在国家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总体市场环境下,图书出版事业在满足社会精神文化发展需求上内容载体和市场在逐步扩大,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图书出版行业想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时刻坚持以服务为重点和以服务为导向的发展方向,尽快实现出版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出传统出版行业在文化传播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上的优势作用。为了增强出版行业在当下市场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实力,图书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成为了图书出版企业增加盈利、谋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图书出版成本及管理现状概述

图书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一直都是图书出版行业在谋求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管理问题。图书出版行业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对图书纸张费、制版费、印装费和作者稿酬等方面的控制上。这些方面的成本通常可以占据图书出版过程中直接生产成本的60%到70%。为了降低这方面成本,在执行图书出版之前,出版社一般会采用计划成本法的管理办法,对上述图书成本进行核算,设定一个较为合适的计划成本率和产品成本差异率。但是计划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实际上只是单纯对出版企业图书成本的事后核算,同时由于核算项目的局限性,成本核算的结果很难反映出出版圖书的实际成本。因此,这种传统的成本核算办法相对浅显和粗放,难以对出版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随着市场作用力在图书出版行业的不断凸显,图书出版企业开始逐渐认识到图书出版预测工作对图书成本控制的作用。对于出版企业来讲,社内畅销书的占比相对较小,因此大部分图书出版在实际出版中面临着成本控制与出版发行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图书一版印刷总量超出市场预期值过多,造成了图书在出版企业由于销路不畅产生的库存积压严重,图书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非畅销书类在印刷过程中一版印刷费用、制版费用、市场营销等费用居高,图书单册成本过高,导致了图书利润下降,给出版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图书市场的现状给图书行业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逐渐成为了当前图书出版企业潜在的亏损因素以及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图书出版行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降低图书成本是当前出版行业生存与发展的最终途径。

二、当前出版行业图书成本管理难点

(一)图书库存成本增加

图书出版企业为了实现成本控制和管理的目的,往往会倾向于采用压低单册图书直接出版成本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说,在一本图书稿酬一定的基础上,在出版过程中可以从纸张购置、增大印刷数量、选择价位较低的印刷厂等方面降低图书的印制费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增大图书印刷量成为了降低单册图书成本的不二选择。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单册图书的印刷数量同单册图书的成本成反比。也就是说,图书印刷数量越多,则单册图书的成本越低。但是,从图书出版行业的现状来讲,实际上真正能够为图书出版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扩大利润空间的图书只占到了图书出版总量的20%左右。因此,通过盲目的扩大印刷数量来降低单册图书的印刷成本不但难以起到有效的成本管控的目的,反而会因为大量印数的书册存货大量积压增加图书策划成本、库存管理成本和市场营销成本等间接成本,导致了图书出版企业实际经营总成本的居高不下。

(二)成本管理目标松散

图书的印制和发行包括了从内容策划、撰稿加工、编辑校对、设计装帧、印刷、包装营销等多个环节。因此,随着我国图书出版行业企业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图书出版管理逐步向着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图书的各个制作环节中,各部门相对独立,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能力较差,导致了图书在出版过程中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目标是分散到各个部门中的,没能够形成统一的成本控制目标体系。这种松散的成本目标管理办法,使得财务部门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只能根据各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成本的跟踪和核算工作,大幅度地增加了出版企业财务核算的难度和工作量。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种类、市场面向和生命周期的图书,财务部门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需要将成本核算目标分别下放到不同的图书生产部门中去,这种成本管理办法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导致了成本核算专业性不强,在实际的数据归集整理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信息失真和疏漏,导致了图书出版的原始目标难以实现。

(三)单书成本核算办法老旧,成本计算失真

单书成本核算作为当前图书出版企业成本管控中的重要手段,对核算并控制企业总体经营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图书出版企业在单书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令人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单书成本核算工作主要依靠的是企业财会部门的独立核算。通常情况下是建立在企业总体成本核算结果基础上,根据单册图书的销售与利润情况及出版成本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再加工工作,在财务立项中大多是按照出版印刷数量和该类图书出版总成本之比用以表示单册图书成本,并进行相关经济效益的核算。例如,某出版企业策划出版一册图书,书号及编审费用3500元、稿酬费用8000元、设计及印制费用26000元、仓储及营销费用4000元,则该册图书成本总数约为41500元,以一版印刷5000册计,单书成本约为8.3元/册。但是,这种核算方法由于企业出版突出产品批次与种类较多、印版之间由于纸张、装帧、营销等变量影响产生的差异较大等原因,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单书成本核算工作表现出难度较大、数据不准确等问题。

(四)成本账务处理管理混乱

目前,图书出版企业的财会管理能力发展的不足也对图书出版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首先,虽然近年来图书出版行业财务管理部门在逐步引入和建立财务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但当前财务部门信息化财务硬件和软件都还有待完善,财务部门之前的相关账目也无法实现完全的信息化档案建设。这种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导致了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记账混乱、信息分散、核算口径难以统一等问题。尤其是出版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难以实现对企业各部门的整体控制,致使财务人员在清点库存书册、统计发行量、计算营销及策划费用过程中难以及时获得有效的统计数据,造成了成本核算结果信息同实际出版成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次,由于财务部门成本核算账目管理粗放的原因,财务人员在进行成本项目核算过程中为了平衡成本支出项目,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进行人为的调节,把不应计入该成本项目的费用一并计入该项目中,导致了单项或总体成本虚亏实盈等现象出现,造成了财务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混乱。

三、图书成本控制的主要方面

为了实现图书出版企业成本管控工作的有效性,要格外注重每个环节的成本控制问题。当前出版企业的图书成本控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图书策划、编辑印刷、图书发行、管理、资金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对实现当前图书出版企业的全面成本控制均有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一)图书策划成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出版单位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因素对图书出版工作的影响逐步加深。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图书出版企业在图书出版之前的市场调研工作上要求也在逐步增强。因此,当前的图书出版成本中,图书的设计策划成本费用在不断增长。为了保证图书成册后的销售,图书在出版前的选题和策划上就应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判定。图书选题策划成本主要包括图书市场调研费用、项目立项费用、相关人员的差旅费用等。为了实现图书策划成本对图书市场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图书出版企业可以通过提升选题质量、加大对图书销售市场目标预测、提升图书增值服务等提高图书的市场占有率和单书册经济效益,通过降低图书策划成本在图书总成本中的占比实现对图书设计及策划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编辑印刷成本

图书的编辑印刷成本是图书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编校费用、装帧费用、纸张费用、印装费用等方面对成书后的图书质量和图书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在图书的装帧设计工作上,图书书册封面、环衬、扉页、插图、纸张材料、版面样式和印装方法都对图书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图书编制印刷成本的控制,可以通过降低纸张用量和纸张费用、更新制版印刷技术,来实现图书出版成本的控制。例如2013年美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通过采用数字印刷技术,实现了企业次年度成本下降3%的管理目标。

(三)图书发行成本

图书的发行成本主要包括图书营销方案策划、营销渠道整合、宣传征订、仓储运输等方面。上述环节中,每一个环节控制的失效都有可能造成图书出版成本的增加。随着当前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渠道成为了当前图书发行成本控制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图书宣传策划工作中,出版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书店、微博、专业论坛等对发行的书籍进行宣传工作,减少在实体书店举行图书宣传活动,从而节省图书的营销费用。同时,出版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直营书店的形式,开展线上业务,通过在线购买和支付等直接面对图书消费群体的方式,减少图书营销的中间环节、加速图书营销周转速率,从而实现降低图书的销售、仓储和物流成本的目的,有效地对图书发行成本进行控制。

(四)管理成本

图书出版企业的管理成本相对复杂。这部分成本主要包括图书出版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职工薪酬、办公费用、水电费用、场地费用、招待费用及缴纳税金等方面的内容。图书出版企业的管理费用在统计和核算工作中由于涉及的项目较为复杂、资金名目过多导致了出版企业的管理费用作为单项成本核算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实现图书出版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财务部门要严格出版企业日常经费的使用审核和复核工作、建立有效的资金监管财务制度规定体系来降低不必要资金的支出,以不该花的不花、能少花的少花为原则,实现出版企业日常管理费用的有效控制。

(五)资金成本

随着出版企业经营项目的市场业务不断扩大,企业也在不断通过融资、贷款等方式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从而实现市场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在资金筹集和运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定的资金成本,给出版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压力。因此,为了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成本与控制管理,将出版企业的资金成本纳入企业成本核算和管控工作成为了一种必然。一方面,企业应将资金成本严格纳入企业年度预算编制过程中,保障资金成本在图书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避免资金成本过高给图书出版工作造成过大的市场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压缩图书库存、盘活企业流动资金与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避免资金过度占用等手段,实现对资金成本的控制,从而保障后期图书发行与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降低图书出版成本的措施

(一)落实成本管控,实现直接出版成本降低

为了实现图书出版成本的降低,要坚持落实图书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首先,在出版企业中要落实成本控制思想,将成本管理同企业的战略发展决策结合起来。不但要引起领导层次对图书出版工作中成本管理的重视,更加要让成本控制工作落实到书籍出版与发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岗位中去。同时,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直观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制度,将图书出版中的直接出版成本,如稿酬、编辑校对费用、纸张及印刷费用、设备及场地费用、版权费用等看得见的图书出版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成本的节约,从而在直观层面上实现企业图书出版成本费用的有效降低。

(二)把握市場态势,提高图书经济收益

在出版过程中,增加图书的市场经济效益、提高图书利润率,是图书出版企业降低成本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的市场化管理观念,增强图书在制作、营销和管理中的市场意识。在图书选题之初,就要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拓展相应的读者群体来实现图书销量的提升。以《于丹<论语>心得》、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为例,通过模糊了学术出版物同大众读物之间的概念,创造了符合当前环境下大众需求的学术性读物,不但实现了图书销量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出版物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降低图书营销的后期成本,加大对市场及读者群需求的调研是当前出版行业有效提高销量、降低库存、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手段。

(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图书出版全过程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以企业预算为手段,实现对企业经营资金、财务、人力、经营、管理及相关信息的综合性管理。对图书出版企业来讲,通过整合图书出版过程中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和相关数据,可以通过预算将图书出版流程编制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管理的有机融合。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实现图书出版过程中选题、编辑、印刷、出版、发行、营销等环节的信息对接和统一管理。这种将图书预算成本各环节和各阶段统一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成本控制目标过于分散、成本执行困难的难题。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财务部门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信息数据,方便财务部门根据图书出版发行预算,制定有效的成本支出控制办法,优化当前图书的成本结构,从而实现图书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工作。

(四)引入出版企业ERP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成本优化控制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企业的财务部门都逐步走上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为了改善过去图书出版企业的信息滞后、财务账目混乱的问题,加强当前出版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实现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重要保障。例如,在当前出版企业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引入ERP财务管理系统,建立企业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图书单书成本核算、综合预算、营销管理、仓储物流、资金结算等多方位管理上的统一、连贯和准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实现图书出版企业成本控制水平与效果的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思.小谈图书的成本控制[J].商,2016,(30):214.

[2]王体.图书印制成本的全流程控制[J].科技与出版,2013,(8):39-41.

[3]周晶.图书出版环节成本控制及质量管理[J].印刷杂志,2012,(11):20-22.

(作者单位:中国中醫药出版社)

图书出版收益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众筹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在数字化技术改变阅读需求、出版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当前,能够为传统出版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众筹出版的优势体现在运作模式和流程具备核心、延伸与附加三个层次的功能。众筹出版的核心功能是作为出版融资平台,能够使出版真正与金融资本无缝对接;延伸功能是作为投资者消费前移和需求满足的平台,能够使出版产品的价值提升和体验增值;附加功能是作为出版价值决策平台,能够发挥群体智慧,使出版价值选择和决策实现“自组织”管理。

[关键词] 众筹出版 出版功能 金融融资 群体智慧

[Key words] Crowd-funding publishing Publishing fuctions Finance Group intelligence

1 我國出版产业的发展新要求与现实困境

当前,作为文化产业的基础产业和核心产业之一的出版产业发展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导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从目前实施效果来看,出版结构调整粗具成效,传统出版数字化升级取得了一些成果,整个产业规模有所提升。但仍要看到,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企业不断尝试创新,我国出版产业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1.1 金融与出版有限对接

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但流入出版产业尤其是中小出版企业的资金远远不足。资金需求缺口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出版产业的生态,一方面资金资源向大型出版集团和出版企业倾斜,使得出版市场逐渐缺乏“多样化”的声音,中小型文化公司、个体工作室和独立书店的生存空间愈发狭窄;另一方面,出于对资金成本和风险的考量,越来越多的出版企业选择出版“迎合大众口味”、经济效益高的“快餐式”图书。

1.2 传统出版的市场逻辑困境

目前,出版业仍然存在“有数量缺质量、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1],这正是传统出版出现市场逻辑困境的现象之一。传统图书出版模式受传统出版流程本身的“封闭性”和较高的资金与时间门槛局限,难以应对读者日益小众化、碎片化的内容需求,出现内容价值选择和决策的“迷茫”,出现大量跟风现象。这种取舍造成图书同质化严重,陷入“出版产业的市场逻辑困境”之中。

1.3 互联网冲击下阅读行为的变迁

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也在进一步加重出版产业的现实困境。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发行渠道的变迁,它对读者消费习惯和阅读行为的影响深刻影响了传统出版的发展。读者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和静态阅读,而希望能够自主选择并“发声”。从豆瓣上大量存在的简短书评和网络书店上动辄成百上千条的用户评论便可窥一斑。传统出版流程下的出版物难以满足读者在这方面的需求,使得不少读者转向更能满足其需求的其他媒体形式。

面对这些现实困境,笔者认为,众筹出版作为互联网思维、创新性金融与传统出版结合下的产物,或许能发展成为满足金融与出版融合新要求,使传统出版产业脱离市场逻辑困境,利用群体智慧完成出版价值选择和决策、提升出版产品价值和体验,满足读者需求的一大“利器”。

2 众筹出版的基本模式及运作

有学者认为众筹(crowd-funding)的概念来源于众包,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微型金融和众包的结合体。众筹首先是一种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小额筹资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众筹融资提供了土壤和平台,碎片化的融资(投资)降低了参与门槛,扩大了公众参与度。此外,众筹不仅是简单的融资,它能体现众包的特点,即发起项目的筹资者能通过众筹这一模式利用大众智慧来获得产品创意或解决难题,使产品更能适应市场需求[2]。

众筹出版作为众筹的重要门类之一,主要由出版项目发起人(筹资者)、投资者和众筹平台构成。一般来说,在我国众筹平台会对出版项目发起的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如众筹网要求发起人要把出版的内容、想法和创意以文字或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说明项目资金的用途、实施的步骤和时间表以及投资者能从项目中获得的回报。若在规定时间项目成功筹集到目标资金,则进入项目执行与实施阶段。在执行实施过程中,发起人需按照计划时间表按时向投资者汇报项目进展。同时,投资者也能通过评论分享、联系发起人等方式参与到出版产品的创作过程中。在项目完成之后,支持人能获得印刷品或数字出版物的阅读权利及其他约定的产品或服务。

从众筹出版的模式来看,众筹出版一方面是出版项目发起人资金筹集和项目执行实施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出版项目投资者消费资金前移的过程。众筹出版模式不仅能提高出版融资和投资的金融效率,还将出版项目生产、销售和营销环节囊括在同一平台上从而提升出版产品价值并使出版产品的产品体验增值,除此之外,众筹平台聚焦的群体智慧对出版产品价值预测和决策也有重要意义。

3 众筹出版的三大功能

众筹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能够满足出版产业与金融对接的发展新要求、传统出版转型升级以及政府价值引导职能“下放”等任务。从内到外,众筹出版的三大功能分别是:核心功能,作为出版融资平台,能够使出版真正和金融资本无缝对接;延伸功能,作为投资者消费前移和需求满足的平台,能够使出版产品的价值增值和体验提升;附加功能,作为出版价值决策平台,能够发挥群体智慧使出版价值选择和决策实现“自组织”管理。如图1所示。

3.1 核心功能:金融与出版的无缝对接

一般来说,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依靠内部积累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因此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性的金融课题。林毅夫曾分析过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指出直接融资(主要指股权和企业债券融资)由于融资的高成本(包括信息成本和资金成本)而将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排除在外。间接融资(通过金融机构融资)又由于银行的“惜贷”和银行业的集中现状而受限严重[3],这一情况在“轻资产”的出版产业更为明显。出版中小企业普遍出现直接融资渠道受限、间接融资信贷支持少、融资成本高政府补贴不足等问题。

而众筹模式在西方等国出现之初便被认为是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空缺的模式创新,被广泛接受并寄予厚望。众筹出版摒弃了传统的出版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模式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出版项目融资的门槛,真正使得金融与出版无缝对接。以2013年成立的众筹网为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融资近6000万元,成功为124个出版项目筹集资金[4],给亟需金融资金的出版项目真正快速“解渴”。

3.1.1 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传统上,大部分出版项目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出版企业自有资本积累和国家部分补助,极少一部分出版项目能够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众筹出版的资金来自于民间闲置资金和草根公众的文化消费资本,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出版企业的资金压力,使得更多被判断为市场效益有限的出版项目纷纷“上马”。

3.1.2 解决资金流向问题

众筹出版模式还能够使资金天然地流向那些最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既有价值又有魅力”的出版项目。根据学者对我国众筹出版项目的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众筹出版项目的内容创意以及个性化供求关系的建立是影响其筹资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这就从模式设计上限制了跟风和抄袭。

3.1.3 解决资本成本高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渠道,众筹出版的融资成本极低。一方面表现在融资门槛相对较低、信息披露成本相对较低,仅对出版项目的内容和创意披露有所要求,而对项目发起人的既有资本和资源并无要求;另一方面表现在融资时间短、流程简单,资金负担小等。以众筹网为例,融资时间最长为90天,比起传统融资渠道大大缩短。此外出于对我国法律风险的规避,目前众筹出版融资仅采用购买模式,即投资者对感兴趣的出版项目进行捐赠或者通过资金投入来换取某种奖励,如实物产品和服务等。因而众筹出版获得的资金无任何利息成本,仅需在项目完成后提供产品和服务。

3.1.4 降低信息不对称

众筹出版模式的核心理念源自于众包的“用集体智慧创造效率”,因而其核心机制是将出版项目的信息可视化,再利用集体知识对出版产品和项目进行价值验证和商业评估,并将资金碎片式分摊到每一个投资者身上。这一机制大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减轻了投资者的顾虑和投资风险。

除此之外,众筹成功的出版项目也能够因信息不对称的减少而获得更多资金的青睐。如对众筹成功的出版项目进行跨媒体的“大出版”,从而借助之前影响力开展二轮众筹,甚至成功转向传统的天使投资及风险投资等融资渠道。

3.2 延伸功能:出版产品的价值增值和体验提升

根据马克思对价值的定义,我们认为出版价值是指出版客体(出版物)的属性、功能对出版主体(包括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效应。从这个层面来看,出版物的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大类[5]。

众筹出版模式通过众筹出版流程以及读者消费前移和需求满足平台模式,能够提升出版物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实现延伸功能,即对出版产品的价值增值。此外,由于众筹出版模式的开放性天然优势和“渠道下放”优势,读者往往从中能够获得以往传统阅读方式难以满足的参与热情和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受众体验提升。

3.2.1 出版产品的价值增值

出版产品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众筹出版模式既能对出版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增值,又有助于出版产品经济价值的提升。

出版物的文化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是指其包含的文化含量,外在价值则体现在传播范围和发行量上。一方面众筹出版正是通过众筹平台实现出版产品内在文化价值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会聚集大量读者参与互动,实时与项目发起人沟通,贡献创意和意见。发起人借此来评估和改进原有的产品创意和内容,从而提升出版产品的内在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众筹出版项目在公开众筹的流程中会吸引大量注意力资源,通过获得目标讀者的支持、关注和大范围传播,实现品牌和影响力的增值,这是使出版产品文化价值增值的过程。

此外,众筹出版还有使出版物经济价值增值的延伸功能。衡量出版物的经济价值实现,不仅要关注出版物获得多少盈利,还要看出版物获取盈利时消耗了多少成本。众筹出版的经济价值提升功能是通过降低出版物的经济价值实现成本达到的。众筹出版项目获取读者投资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读者消费前移的过程,项目发起人通过众筹平台能够直接实现出版物的营销和销售,节约了传统出版流程中从出版物到读者的渠道环节成本和营销成本,大大提升了出版物的经济价值。

3.2.2 出版产品体验提升

根据营销“渠道对角线”理论,21世纪将是消费者主导渠道的时代。而众筹出版正是互联网时代渠道权利下放,读者权利急剧扩大的体现。众筹出版带来的读者渠道权利扩大,一方面表现在读者的信息权利急剧扩大,改变了读者以往需要依靠图书零售商来获取相对滞后的出版信息的方式。读者在出版项目产生之初就能获得有关的所有出版信息,使得读者获取出版物信息的体验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伴随着众筹出版模式带来的读者“专家权力”急剧增加。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选择甚至影响出版项目的生产创作,从而给予读者贴合需求的产品体验。此外,众筹出版通过改变读者为出版内容付费的方式,将“内容和服务的购买”转变成“对项目和创意的投资”,从而给予读者更多的参与感、归属感和某种成就感。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对读者情感体验的满足能够带来读者消费效用的提升,从而形成某种溢出价值,这也是传统封闭式的编印发出版流程难以实现的价值增值和产品体验提升。

以《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以下简称《知乎》)为例,这本书是对知乎网站上近三年创业问答精华通过众筹出版进行合集出版。在内容生产上,知乎用网友“赞同”或“反对”等方式对内容进行取舍,从而将碎片化的、质量参差不齐的互联网内容有效整合成有一定逻辑体系的纸质图书,实现出版项目的文化价值增值。在产品营销上,上线仅10分钟就达成了预期融资目标,众筹项目信息的披露和宣传吸引读者的注意,并获得大量媒体报道和关注,以微小的成本代价实现了出版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值。众筹出版项目过程中的支持人和围观者,获得传统出版方式难以满足的参与热情和情感认同。支持人还将获得印有自己署名的专属版图书,这极大地延伸了读者的产品体验,“我购买了一本图书”和“我众筹了一本图书”带来的价值满足感是远远不同的[6]。

3.3 附加功能:群体智慧下出版价值选择与决策

众筹出版模式在某种层面上可以看做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激发群体智慧从而进行复杂问题决策的预测市场和决策平台,这使得它具备出版价值选择与决策的附加功能。

预测市场是在哈耶克假说、有效市场假说、理性预期和实验经济学方法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预测方法[7]。通过买卖双方进行市场交易机制来帮助政府、企业等各类组织进行有效预测、支持决策、分配资源、管理风险。根据已公开报道的大量研究与案例分析,该预测方法有极高的准确性,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群体智慧被学界乐观地认为是互联网时代应对复杂决策问题的一种高效决策模式[8]。根据蜂群理论和群体智慧模型,在适当的环境下,当大量的、各自并不完善的判断力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汇聚在一起时,就会涌现出群体智慧。“群体智慧”被认为是对个体决策和群决策风险的一种替代机制[9]。

从预测市场和群体智慧的理论和实践可以看出,众筹出版模式正是具备了两者特点的以市场交易为基础,激发群体智慧来对出版项目的价值进行判断、筛选和决策的模式。众筹出版模式一方面具备了预测市场的利用市场交易来“自组织”价值决策的特点,即通过投资者个人自发的投资行为来筛选出版项目;同时还具备蜂群理论和群体智慧模型中利用群体汇聚涌现出的超越个体总和的智慧来进行价值决策的功能,即大量被众筹平台吸引的投资者汇聚在出版项目周围,对其价值和内容进行讨论和评估,从而产生“智慧”的出版价值选择与决策。

因此,众筹出版模式具有低成本应对复杂决策问题、高效率的市场交易、实现“自组织”等特点,具备依靠群体智慧来对出版价值进行选择与决策的附加功能。事实上,从当前众筹平台上筹资成功的项目来看,其价值选择与决策的结果是相当“聪明”的。众筹成功的项目无一例外是针对目标群体而言“既叫好又卖座”的出版项目,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4 结 语

综上所述,众筹出版不仅限于一种出版产业融资模式。得益于其天然的模式设计和载体形式,一方面众筹出版是出版融资平台,具有使出版真正和金融资本无缝对接的核心功能;另一方面众筹出版是读者需求满足的平台,其延伸功能既能在众筹过程中使出版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增值,又能在众筹过程中满足读者参与式个性化需求,提升出版产品体验。此外,众筹出版还是出版价值选择和决策平台,具有能够发挥群体智慧使出版价值选择和决策实现“自组织”管理的附加功能。众筹出版的三大功能使其能成为应对当前中小出版企业与金融对接困难问题,传统出版面对市场出现的价值决策逻辑困境问题以及传统出版流程下的出版物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下读者的参与式需求问题的一大利器。

可喜的是,当前学界和业界对这一新生事物寄予了较高的关注和热情。但仍要看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对众筹平台权责限定的缺失,使得针对众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不足以及部分众筹出版项目出现的未按照约定时间和内容完成出版项目,未能及时且高质量地向投资者提供出版物和回报等问题。这些规范性问题如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众筹出版模式的功能实现,甚至影响未来发展。这也亟待学界更加深入、细致、全面地对众筹出版这一新生事物予以研究和探讨。

注 释

[1]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EB/OL].[2014-10-15].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2]杰·夫豪.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4

[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01:10-18

[4]数据统计截止至2014年11月。

[5]周蔚华.出版物的价值和效益评价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4)

[6]白志如.国内众筹出版项目的内容分析与发展建议[J].出版科学,2014(5):71-74

[7]Justin W, Eric Z. Prediction Markets[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2004(2): 109-126

[8][美]詹姆斯·索羅维基. 群体的智慧:如何做出最聪明的决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5-67

[9]Krause J, Ruxton GD, Krause S. Swarm intelligence in animals and humans[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10(1): 33

(收稿日期:2015-03-11 )

图书出版收益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甲方(著作权人):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出版者):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

作者姓名: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就上述作品的出版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甲方授予乙方在合同有效期内,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图书形式出版上述作品汉文本的专有使用权。

第二条在本合同有效期内,甲方同意委托乙方为与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出版机构洽谈本著作的出版发生事宜的惟一代表,由此得到的收益,扣除洽谈费、管理费_____%外,纯收入双方对半平分,并按人民币当日牌价结算。

第三条在本合同有效期间,甲方同意授予乙方以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专有使用权。乙方积极促使以上权利的实现,将由此所得的报酬的_____%付予甲方。

第四条甲方保证拥有第一条乙方的权利。如因上述权利的行使侵犯他人利益,甲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乙方可以终止合同。

第五条上述作品内容、篇幅、体例、图表、附录等应符合下列要求:

1.稿面清洁,字迹清楚。

2.内容符合丛书的总体编写体例和质量要求。

第六条甲方应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前将上述作品的誊清稿交付乙方。甲方因故不能按时交稿,应在交稿期限届满前_____日通知乙方,双方另行约定交稿日期。甲方到期仍不能交稿,乙方可以终止合同,甲方交付的稿件应有作者的签章。

第七条乙方应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前出版上述作品,因故不能按时出版,应在出版期限届满前_____日通知甲方,双方另行约定出版日期。乙方到期仍不能出版,甲方可以终止合同。乙方应按第十一条约定报酬标准的____%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第八条在合同有效期内,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将第一条约定的权利许可第三方使用。如有违反,另一方有权要求经济赔偿并终止合同,一方经对方同意许可第三方使用上述权利,应将所得报酬的____%交付对方。

第九条乙方尊重甲方确定的署名方法和著作完整性权。

乙方如需更动上述作品的名称,对作品进行较大修改、删节,增加图表及前言、后记,应得到甲方的认可。

第十条上述作品的校样由乙方审校。(上述作品的校样由甲方审校,甲方应在____日内签字后退还乙方;甲方未按期审校,乙方可自行审校,并按计划付印。)因甲方修改造成版面改动超过____%或未能

按期出版,甲方承担改造费用或推迟出版的责任。

第十一条乙方向甲方支付报酬的方式和标准为:

(一)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_____元/每千字×____千字+印数单元数(每万册或每千册)×基本稿酬____%。

(二)一次性付酬:________________

(三)版税:____元(图书定价)×_____(%)(版税率)×销售数(款数)。最低印数为_____册。

第十二条乙方在合同签字后_____月内向甲方预付上述报酬的____%(_____元),其余部分于出版后______日付清。

第十三条甲方交付的稿件未达到合同第五条约定的要求,而甲方拒绝按照合同的约定修改,乙方有权终止合同并要求甲方返还预付报酬的____%。如未支付预付报酬,乙方按合同第十一条约定报酬的_____%向甲方支付酬金。

第十四条上述作品首次出版_____年内,乙方可以自行决定重印。首次出版_____年后,乙方重印应事先通知甲方。如果甲方需要对作品进行修改,应于收到通知后____日内答复乙方,否则乙方可按原版重印。

第十五条乙方重印、再版、应在重印、再版____日内按第十一条的约定向甲方支付报酬。

第十六条在合同有效期内,如图书脱销,甲方有权要求乙方重印、再版。如甲方收到乙方拒绝重印、再版的书面答复,或乙方收到甲方重印、再版的书面要求后____月内未重印、再版,甲方可以终止合同。

第十七条上述作品首次出版后____日内,乙方向甲方赠样书____册,(并以折价售予甲方图书____册。每次再版后_____日内,乙方向甲方赠样书____册)。

第十八条乙方许可报社、杂志社刊载上述作品,须另行取得甲方书面授权。(甲方授权乙方允许报社、杂志社刊载上述作品,乙方应及时将报刊使用作品的情况通知甲方,并将所得报酬的____%交付甲方。)

第十九条双方因合同的解释或履行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乙方所在地著作权合同仲裁机械仲裁。

第二十条合同的变更、续签及其他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商定。

第二十一条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年。

第二十二条本合同一式____份,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甲方:(签章)_____________乙方:(公章) _____________

授权人(签章):_____________

图书出版收益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营销;财务收益管理;实现路径

Key words:enterprise marketing; financial income management; realization path

1引言

企业营销的目标之一便是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企业进行财务收益管理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企业的营销发展根据战略规划有序的展开,从而实现企业营销稳步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市场化,企业对价值创造越来越重视。由此价值创造便成为财务收益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也是企业财务收益管理的重要目标[1],而价值创造不仅能够实现企业营销效益最大化,也可以优化企业财务收益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的部分,同时,与传统的营销效益指标相比,价值创造更能够反应出企业实际的营销业绩,也更能够实现企业财务收益管理的战略目标。因此要想实现企业价值创造,便需要发掘出实现企业营销的财务收益管理的有效路径。

2企业营销的财务收益管理创造价值的原理分析

2.1合理配置资源,提升资产利用效率

企业营销要想实现理想的财务收益管理,便需要将预算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工作的基础,因为财务预算是财务收益管理中的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因此,企业应将上一会计年度的财务数据作为预算编制的参考依据,对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评估[2],同时并优化完善财务收益管理的内部控制措施,达到企业资源高效合理利用的目的。因此,财务工作人员应进行更为精准细化的预算管理工作,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奠定基础。企业应设立内部的结算管理中心,将企业营销资源利用实施科学、合理规范的进行分配,使得资金能够高效、快速的进行周转。在企业营销活动展开精确细化的预算管理工作时,应先做好事前人员或者资金调配的准备工作,以及事中的筹划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也要保证每一个部门都能够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当中,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性,为合理分配资源,提升企业营销资金和所需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合理评估风险,实现企业风险管控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营销方面基本都存在财务收益管理的问题,而且财务风险预防控制的措施十分薄弱,同时也缺乏对风险的识别、应对、预警等制度。因此,企业营销的财务收益管理应与内部控制进行有机结合[3],采取多种措施同时实施的方式,增强企业营销的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进而使得企业营销的财务收益管理的运行更加平稳.企业营销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营销活动之前对风险进行预防,在企业营销活动过程中对财务收益管理可能出现的风险监督控制,在企业营销活动之后对已经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工作,针对营销业务流程内所有禁止的事项、条例进行实时、动态化的财务收益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和监控。其次,对财务管理施行授权制度,从财务收益管理风险产生的源头开始实施严格、高效的管理控制措施,为企业能够提高财务收益管理效率奠定基础,确保企业营销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最后,设置统一的衡量标准模式,虽然每一个部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化,但是可以通过统一的模式對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预防控制,达到高效实行财务收益管理工作的目的。

2.3通过财务收益战略支撑企业营销战略的实现

企业营销发展的目的是实现自身价值增长,而对企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便是财务收益战略。财务收益战略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企业根据目标制定一系列实现企业营销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策略[4],然后根据企业的财务收益战略一系列营销活动的展开,对企业的财务收益管理结构进一步优化,确保企业在营销期间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当企业具有充足的资金时,应充分的分析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实际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营销的战略目标,在根据这些对企业所拥有的资金制度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为企业长久的竞争、发展提供保障。因此,要想实现财务收益最大化,需要结合企业营销的发展情况[5],让财务部门制定有关的财务收益管理战略,这样不仅可以确保财务收益管理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营销的经济效益远超于经济成本,还可以让企业的财务收益战略与企业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为企业营销的稳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管理条件,合理实施并促进企业营销战略的实现。

3企业营销的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3.1企业营销的财务管理的工作安排以及人员配置有待提升

目前,企业基本都设立了财务管理部门,但是,有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配置以及对其工作安排不合理,并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人员需求进行设计[6],从而使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数量不足,对于营销的财务收益管理不能顺利的展开。

3.2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营销收益管理的认识有限

随着企业的发展,对财务管理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7],然而,由于财务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面比较广,工作量比较大,工作内容十分的繁杂,从而使得企业要想达到对财务管理充分认识的程度,那么企业不得不对各个环节进行重新梳理。企业营销的财务收益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重中之重的部分,但是,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目前依旧不能完全的摒除传统的观念,从而忽略财务收益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忽略营销收益管理的积极作用,那么将会增加企业在经济市场之中的经营风险,进而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或者资金额受到一定的损失。

3.3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不仅需要明确企业的營造战略目标,还需要将所有的活动所需的资金都落实并在财务预算中体现出来。如果企业的财务预算中没有明确的体现出营销所需要的预算,那么将会使得企业的营销平衡以及最基础的保本得不到良好的保障。除此之外,如果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也会使得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资金的回笼以及资金的流转都出现不同程度上的问题。

4企业营销的财务收益管理问题的改正措施

4.1销量增长的财务收益管理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利润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因此,在对企业营销的财务收益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便需要从根本出发,对企业产品的销售增长进行全面完整的管理。销售增长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主要是对公司销量数据进行搜集、分析、梳理、比较的过程,公司可结合实际具体情况,系统研究公司销量记录。销售记录的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确定销售额的具体数量,只有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才可以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除此之外,在计量确认方式上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在实际计量确认的过程中,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具体提出销售额的判断标准,以增加财务结果的准确性。根据企业销售增长率、实际销量增长速度等指标,科学的展开企业销售增长的财务管理[8]。

4.2营销费用的财务收益管理

在企业财务处理的整个流程中,都需要对企业营销费用加以管理,企业营销费用一般指的是在经营某种性质的服务项目上的费用总额,企业财务人员需要针对具体的服务应用功能加以分析,如:工时、房租、折旧等。例如:财务人员在实施销售费用的财务收益管理工作时,按照具体的产品应用功能,将销售费用分摊在销售、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并同时将其分摊到具体的销售服务单位,甚至每一位的销售从业人员,以为公司今后的收费额度测算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并同时给出了具体的参考依据。

4.3流动资本的财务收益管理

流动资本的财务收益管理也同样十分重要,主要包括:存货资金的周转、应收账款回笼管理等方面,从而能够将应收账款管理方法融入到公司考核体系,进而形成和完善了公司内部的监控制度,同时完善了公司内部会计方法,从而能够根据公司不同的经营业绩,实施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与程序,进而确立和形成了具体的公司财务工作办法。而作为公司的财务人才,一定要对市场营销管理工作提高关注,深度发掘市场与营销管理工作中的深层财务问题,以确保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与财务工作的共同发展。

5企业营销的财务收益管理实现路径

5.1实施全面预算,促进企业资源合理利用

首先,通过全面预算和绩效评价可以帮助企业确定管理目标,与此同时,还可以让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和工作同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确保能够落实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标准的落实。其次,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避免影响企业营销项目活动的开展,从而提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避免企业资源的浪费。最后,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绩效考核,避免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确保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还能够确保企业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避免企业因降低成本而选择比较便宜的原材料等,降低产品的质量等现象的发生。

5.2严格管控风险,确保企业营销安全运行

风险控制本身其实便是价值创造,因此,在企业的财务收益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企业营销目标,便需要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管理、预防控制体系,通过企业的监督部门对营销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确保企业营销能够稳步、健康发展。首先,引起企业财务风险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财务收益管理体系存在的复杂性等因素[9]。其次,企业财务收益管理所面临的风险有: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企业现金流动性比较大,容易发生账实不符、账外资金、挪用等现象;产品管理风险,未及时准确的记录产品的进销存,导致产品的存货和销售收入失真;税收管理风险,存在虚开、虚报的现象,或者发票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都会给企业的生产营销带来影响。最后,企业应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预警机制以及预警系统,对风险进行识别,同时建设相应的风险解决措施,确保能够及时、快速的降低或者避免风险的发生率,从而减少为企业的财务收益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企业能够稳步、高效、安全的运行。

5.3做好内部控制实施工作,实现企业营销良好运行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营销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不仅有利于企业各项营销管理活动的开展,还可以确保企业财务收益管理实现监督管理的工作职能,对企业提升财务收益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明确财务工作的岗位职责,要避免贪污、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既可以增加财务人员的技能,又可以避免企业因发生营销变动而引起无人上岗的现象。其次,依据企业本身的生产营销活动的内容、特征等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一系列财务收益管理活动程序以及制度,提升企业对各项财务收益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水平,并促进这一系列内部控制的制度执行以及落实。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对各种财务票据、原始凭证等的管理、检查、规范等,从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最后,企业应加强对财务收益管理内部控制的实施与评价工作[10]。企业应依据有关的财务监督管理的要求,再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营销情况,对财务收益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准确的实施,确保企业财务收益管理内部控制活动对整个营销活动过程的监督管理与评价工作,促进企业财务收益管理目标的实现。

5.4根据企业营销战略设计并实现财务战略

企业营销战略是通过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企业营销活动的整体战略[11]。财务收益战略是企业通过内外部环境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长远、整体的规划、使用的方案设计。因此,财务收益战略是企业营销战略的一部分,通过企业营销战略可以实现财务收益战略[12]。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既然财务收益战略是依托于企业营销战略的,因此财务收益战略便是为了让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首先,财务收益战略不仅能够分析经济市场的变化规律,还可以分析经济市場的资金流向,进而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准确、有效的决策依据。企业营销战略的设计应将财务收益战略目标作为标准,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同时将企业的营销成本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参考目标,对企业财务收益战略的实施控制,更要注重企业的理财情况,所以,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应具有可行性、适应性、系统性的原则。使得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最大化,便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企业营销发展战略,从而实现财务收益战略。

6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的营销发展过程中,应与企业实际的营销发展情况进行有机结合,摒弃传统财务收益管理的模式的缺陷,对价值创造链实施管理控制。同时,有关的管理人员也应重视财务收益管理工作,并及时的找出影响财务收益管理的问题,对资金资源、全面预算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控制,最大程度降低或者避免影响财务收益最大化的风险或者营销风险的出现。除此之外,财务收益管理的工作人员还应将经财务收益管理与数字信息化的平台创建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企业财务收益管理快速实现,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春洋.企业营销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明日风尚.2016(24)

[2]周锴.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创新[J].魅力中国.2017(07)

[3]邹庆德.4S店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模式构建探讨[J].大众投资指南.2020(22)

[4]魏俊臣,王丹鹂,韩涛.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助力企业价值创造[J].民航管理.2018(04)

[5]李灵坤.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实践研究[J].财富生活.2019(22)

[6]王智峰.浅谈企业营销中的财务管理[J].会计师,2017,(7).40-41.

[7]王明媛.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经营的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5,(47).49-50.

[8]曹洋. 企业营销的财务收益管理探讨[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4):136-137.

[9]潘丽萍.集团公司财务资金管理的措施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32):141-142.

[10]解静.企业财务管理中金融投资风险管理[J].中国外资,2021(18):96-97.

[11]许海燕.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1(15):20-22.

[12]盛楚怡.大数据分析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1(20):153-154.

作者简介:崔丽军,(1980.3-),男,山西长治人,汉族,大学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图书出版收益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良好工作习惯的培养, 首先就需要图书编辑在实际的工作状态中保持着一份不断学习的热情, 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虚心的向他人指教并接纳意见, 随时的扩充着个人的知识储备, 这样才能为自身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其次, 在工作过程中, 作为图书的编辑人员一定要善于反思问题, 即是对于问题要善于寻找, 善于思考并善于解决, 通过这样的锻炼方式, 对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编辑人员就更容易解决了, 针对不同的问题能够运用具体的手段和方法来对此进行解决。最后就是要确保编辑工作的细心细致, 由于编辑人员一时的粗心大意, 经常会导致当前的图书出现一些本不该犯的编辑错误。因此, 在对图书进行编辑的过程中, 图书编辑对于图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进行详细的检查, 杜绝图书编辑错误的发生, 有效的保证图书的出版质量, 进一步提高编辑人员的加工质量工作。

二、提高编辑的整合能力

编辑的整合能力主要表现在整合内容、作者资源和出版流程这三点上。

首先, 就整合内容而言, 编辑要把不同时期、分散的资源重新整合起来, 并且让它系统的呈现。其次,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 许多作者出版的作品非常多, 编辑就要在这些众多的资源中, 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并且对其书中的价值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之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比如, 通过发现一个优秀作者, 就可以整合出他的所有作品, 同时, 也可以找出更多这样的作品, 以及作者, 可以带动一个系列图书出版, 带动书的销售渠道, 从而带动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 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编辑还应了解图书出版的具体流程, 从而做好出版前后的相应工作。

三、借助新媒体工具树立市场营销意识

出版界有句话:“不重视营销的编辑, 只能生产废纸”。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图书编辑培养营销能力的重要性。图书编辑必须重视对新媒体工具的运用, 继而引导读者来购买图书。比如, 借助微信公众号以及手机图书阅读软件, 图书编辑可以将所编辑图书中的靠前部分章节或者精彩段落予以提前公布, 吸引受众来阅读, 但后续部分则需要以购买电子书或者实体书的方式才能阅读。这是种比较多见的营销方式, 虽然该模式的使用人员较多, 但是图书编辑对文字的掌握力度更强, 对于图书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 如果图书编辑能够加入公开章节的选取环节, 综合运用多种内容编辑手段来吸引读者, 就会加强读者的兴趣度, 更利于营销。

四、编辑创新能力

在现阶段各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局面。传统的出版社在目前新的媒体下也经历着激烈的竞争, 面临着多样化的挑战。在目前严峻的市场竞争下, 出版社要想取得关键性优势, 就要做好产业化, 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打造出自己的核心产品, 从而形成核心的品牌竞争力。这就需要编辑人员不断的创新自身的编辑能力, 比如在对选题进行策划时, 对产品的独特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要具有前瞻意识, 这些都是编辑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

此外, 编辑创新能力的体现还表现在对历史能量的沉积和社会发展动态的及时掌握和利用。依据出版社掌握的作者资源及时的对社会信息进行了解, 利用先进手段对于不同种类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 并对于国内外的一些出版市场现状进行及时的调查和了解, 并对其进行对比,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而策划出与众不同的图书形式和内容。

图书编辑的工作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方面是对原来内容的提升。编辑要在现有的内容上对此进行不断的提升和改善, 更加规范的编写图书的体例和格式。这不仅要求编辑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技能和行业敏锐度, 还要求具有较高的编辑素质;另一方面是创新图书出版的呈现方式。图书外在的呈现是图书的主要表现形式, 也就是将图书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起来的效果, 从而使图书的形式让读者能够更加的喜爱和认可。对此, 图书编辑在进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国家版式设计的遵循, 在符合相应规范的情况下设计出新颖的图书形态, 这样不但能够增加读者对书籍的喜爱, 还能给他们带来更加愉悦的享受, 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的提升图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图书的质量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 图书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以及较高的业务能力和编辑水平, 从而为我国出版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图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阅读对象, 其种类的多样化, 以及书籍质量的不断提高, 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图书的出版工作中, 图书编辑作为其中的主体, 直接决定着图书质量的高低以及图书出版后期等销量问题。对此, 图书编辑要认识自身职责的重要性, 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本文就对新形势下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的新要求展开几点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出版,图书,编辑

参考文献

[1] 赵莉薇.新时期图书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J].传播与版权, 2016 (05) :27-29.

图书出版收益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基础理论学科主要以零散出版为主

绿色图书中的基本理论学科, 主要包括了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从其总体情况来看, 其出版状况较为零散, 这也体现了这类图书的作者群往往具有自发特征。

首先, 基础理论绿色图书的作者群往往具有多样性, 出版行为具有偶然性和自发性。主要包括了两大类, 一类是主流学术机构的作者, 另外一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者, 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过程中寻找生态思想。

其次, 基础理论绿色图书的作者群往往分布比较零散。事实上, 从综合范围来看, 当前我国绿色图书基础理论思想受到西方影响很大, 尤其是受到了美国相关理论的影响较大, 因此, 大量美国环境伦理学书籍被引进中国, 这些作者和译者往往具有很大的学科背景差异, 体现了极大的分散性。出版或翻译这类书籍的作者既有工科背景的学者, 也有文科背景的学者。

另外, 从这类书籍的主要思想来看, 更多的集中于以生态中心主义来解析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主张, 人类应当推出生态主宰者的位置, 扮演好生态环境中的普通成员这一角色, 这是人文主义在新时代下的新的解析。

二、中层理论学科往往具有结群出版的特征

所说的结群出版,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丛书、系列图书等等, 指的是一批作者、译者以某一环境问题为主体, 而展开的一系列图书的出版行为。这种出版行为往往需要不同研究者的积累, 并且需要研究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配合。就实际状况来看, 我国绿色图书中层理论学科的结群出版, 往往体现在对西方经典文库的翻译上, 国内作者的研究成果结群出版的状况还并不多见。

就对国外经典绿色图书的翻译出版来看, 通常是一大批研究者和翻译者有意识聚集而出版的相关丛书。比如, 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未名译库·生态批评名著译丛”就是这样的典型。

另一方面, 我国的环境生态学家、生态文学学者以及翻译家也逐渐在出版市场上崭露头角。这就要包括了专门从事生态研究的学者, 以及专门从事此类图书的翻译家。

从此类图书的思潮来看, 其思想较为复杂, 专业结合性较强。其主要思想核心集中于“深绿”思潮, 也就是完全好摒弃人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三、特色性应用学科图书的出版

与基础理论和中层理论相比, 应用学科绿色图书的出版往往更加集中于某一特定领域。就当前我国此类图书的出版现状看来, 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生态政治学、生态人类学以及环境法学。在这些领域存在着众多研究者, 并且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生态政治学通常多是对西方经典的翻译和引进, 思想有着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译者也相对较多。更为明显的是, 在此类图书的翻译和引进, 具有明显翻译传承倾向, 因此, 也更容易造成流派之别, 有利于促进学科进步。

生态人类学在我国发展正在方兴未艾的阶段, 本土化作者开始不断涌现, 尤其是对我国少数民族问题展开的研究较多。从这个角度来看, 已经逐渐体现了本土化中国特色, 其突出变现就是不同于欧洲完美田园的概念, 更加强调人与环境的同等地位, 逐渐具有浅绿特征。

环境法学则主要是针对中国法律做出的研究。

从这类图书的思潮来看,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逐渐走出了欧美“深绿”色彩, 将生态环境的发展视为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 更加符合中国本土的特点。

四、应用分支学科的出版

国内应用分支学科图书, 近年来在出版市场上表现十分出众, 也体现了其与现实的密切相关性。一方面, 环保人士对于这类图书的出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总结, 最终将成果以绿色环保图书的形式推向市场;另一方面, 是绿色新闻传播类图书, 也成为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 在这类图书的作者中, 以青年作家为主, 着力于我国绿色环保视野通过传播学方式得到发展。

五、小结

综上所述, 我国绿色图书呈现出四大格局, 并且通过这些格局其中体现了不同的思潮特征。具体来说, 一方面, 在从基础学科逐渐过渡到分支应用学科的过程中, 绿色思潮也逐渐由“深绿”向“浅绿”过渡的特征;另一方面, 在从基础学科逐渐过渡到分支应用学科的过程中, 从图书的具体内容上来看, 也体现了从翻译引进西方环境理论和思想, 到逐渐深入展开本土化研究的特征。

综合来说, 环境保护作为当前我国广泛重视的问题, 绿色图书必然进入发展高潮阶段, 着重研究我国的具体问题的图书必将成为此类图书的发展趋势, 得到社会的重视。

摘要:近年来, 绿色图书的出版逐渐成为热潮, 本文将就绿色图书图版格局和思潮特征展开简要分析, 以期为绿色图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图书,出版格局,思潮特征

参考文献

[1] 程宇.公共治理语境下的自组织及其能力增进[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7) :38-42.

上一篇:银行会计内部控制论文范文下一篇:创新戏剧艺术形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