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教师发展探讨论文范文

2024-01-01

网上教师发展探讨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前高校人事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都不尽人意,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高等学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人为本,实行和谐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科学发展观;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以扩招为标志,得到极大的发展,也暴露了例如高素质教师缺乏、教育质量有所下滑,人力资源管理不适应等缺陷。发挥教师为主的重要人力资源潜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才能赢得社会承认和市场机会。人是一种能使经济社会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活力生机的特殊资源,以人为本,着力挖掘和科学管理人力资源,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高校的普遍情况是:只有客观的人力资源,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也曾有过某些改革,但也只限于浅表层面。学校人事管理也基本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构建和谐校园,人力资源管理应是题中应有之意。

一、高校人事管理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1. 沿用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高校是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其人事管理长期带有计划经济色彩,打着行政管理的烙印,历来与政府部门保持一致,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其管理过程较偏重于强调事而忽视人。人事管理就是要把人管住,使得部分教师感到压抑,个性受约束,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传统人事管理、人才培养和使用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存在短视行为,既存在人才进修培养的混乱无序状态,也存在因为怕人才流失不敢放手培养的现象。整体管理没有把人力看成重要资源,没有主动地开发人的智力和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也没有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基本点。

2.缺乏良好的用人环境。在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大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是紧紧地绑在政府管理体制的战车上的,各级政府主要是用行政手段而不是遵循教育规律来管理高校,从人员调配、人才引进、考核培训、工资审批、职称评定等都不断强化监管,纳入政府人事主管部门管理,《高等教育法》规定的“七个自主”有的至今无法落实。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用人环境形象,除了工作较稳定之外,其他指标,如:政府投入、待遇收入、地理环境、子女教育、人文环境、管理观念、工作条件、职业发展等等,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不尽人意的。

3.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不畅。行政级别制度在高校人事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专业技术职务及聘用制度、职员制度未能成为有效的职业发展通道,却成为人际关系、资历、地位和薪酬对应的权衡机制,导致官本位严重,价值观扭曲。行政管理人员在为当官而拼搏,教师在為评职称而奋斗,个人奋斗同学校整体目标脱节。学校里职称岗位数受到上级结构控制数的限制,而官位资源更加有限,有的教职工对自己发展前景感到茫然,职业发展动力受到抑制。教师一旦感到自己的职业期望难以得到满足,就会出现人才流失,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教职工结构性失衡等现象。

4.考核激励机制失灵。高校的考核制度很大程度流于形式。由于考核同利益是紧密相联系的,所以有时考核没有发挥对工作的推动作用,反而制造了不少麻烦和矛盾;考核没有成为努力工作的正确导向,反而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考核没有成为教学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及教辅服务部门的协作、沟通机制,反而加剧各方的冲突。高校苦于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对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某些改革,比如:竞争上岗,制订引进人才、奖励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措施甚至是末位淘汰等。由于竞争和激励措施标准不尽科学合理,导致待遇收入差距悬殊,不少教师心理极不平衡,其中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还有“引来女婿气走儿子”隐性攀比等,可能造成低层次竞争。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不和谐原因

1.管理者认识不到位。学校的决策者大多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作决策的基础,几乎所有人事管理人员还在按部就班管人事,对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缺乏了解,认为高校发展就是靠投入,缺钱就缺人,对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参照行政部门管理,“官本位”的观念和做法根深蒂固,在人事管理中,把人的智商和情感看作一个常量,对工作目标量化分解,对应衡量教师的劳动时间和能力,强调控制,重身份轻岗位,见物不见人。

2.绩效考评模糊,激励作用弱化。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激励是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校不同于企业,存在着考核标准难以确定,绩效的优劣难以比较,德能勤绩的绝大部分内容难以量化。在有关考核软件中都缺乏有关业绩的指标,如教师的教学质量指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指标都无法确定。受政府行业主管或地方政府的影响,考核内容年年变化;有的院校还存在因人设条件等,使教职工无所适从,也给人事部门增加考核难度和工作量。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常有对“相互攀比”、“盲目攀比”的抱怨和指责,其实教职工的攀比首先是工作和贡献的隐性攀比,在工作和贡献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其所获待遇、利益若不相同,就会产生利益的显性攀比,这是正常的相对利益。因为教职工的积极性不仅受其绝对利益影响,更受相对利益的影响,忽视这点,激励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3.外部体制性环境制约。学校要实现《高等教育法》的“七个自主”还有很长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自主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政府官员眼里,人力资源管理和编制管理的本质就是钱,是财政拨款,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学校办学规模翻了几番,可是人员编制却是数十年不变。有法律而没有保障,管理法规严重缺失,教育经费投入短缺与浪费并存,体制不够灵活,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体制环境性障碍, 学校只能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奔突。

4.缺乏理论研究和指导。不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本身,都十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有关书籍研究也只以企业或政府为研究对象。诸多大学的专家学者们也多是研究企业,鲜有研究人才母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指导文件和配套政策迟迟不能出台,高校人事管理人员也不都是科研高手,缺乏理论指导的他们,只能年复一年的在传统人事管理工作上转圈圈。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通过不断获取高层次的教育人力资源,整合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去,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能,以支持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全部活动、职能和过程。

1.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首先,决策者应该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大事来抓。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观念,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教职工作为被管理者和改革对象的地位,针对教职工的价值观、心理平衡和人际关系等层面上的动机和行为进行调节,来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其次,要建立完善并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方面能体现人本主义的制度化。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力资源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再次,选拔任用具有创新精神、公道正派、事业心强又熟悉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致力人力资源开发。

2.完善激励制度,促进教师全面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当为每个教师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舞台,在績效评价激励制度方面要这一目标服务。绩效评估是人才显值、保值、增值的基础。激励人的最好办法是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恰如其分的绩效评价以及以其为基础的奖惩,更为敏感和重要。要进一步搞好内部分配,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要根据实际用科学办法确定教师等人才的工作量,对教育教学做过细的尽可能量化的考核工作,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做好绩效评价。一方面,要保证物质激励的公平,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准确、定量的评价标准,要能够体现教师行为及成绩方面的差别,分出不同层次,利用差别推动竞争,调动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突出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激励更为重要。只有当教职工发现自己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有权利参与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远景的民主决策和管理,才会充分发挥潜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工作。

3.关注人力资源开发, 促进教师协调发展。要加大人才引进、共享的力度,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知人善任的高校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环境。对管理人员主要采用学校自己培养的方式,他们熟悉校园情况和办学规律,工作协调适应性好,互相了解,提拔任用他们还可激励其他教职工。对教师则要采用引进、培养、使用相结合的办法。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创造一个让人才脱颖而出,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环境,包括摒弃论资排辈,提供公平竞争的人文环境;能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用事业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宽松的政策环境等等。要在人才使用中发现和开发人才,用人所长、避其所短。有一种美其名曰集感情事业待遇三留人于一体的“官帽留人”做法值得商榷,为了留住某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委以官职,安排领导职务。这是“官本位”的价值导向,助长了学而优则仕意识和官位优于学问、权术重于学术之风,其作用并不完全是积极的。因为高学历高职称并不等同于高道德水准和管理能力,有时恰恰是用其所短,浪费人才,贻误大事。

4.加强素质培训,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在职分类培训,逐步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和整体可持续发展。重点鼓励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层次和更新知识培训,对年轻教师还要鼓励他们参加学位进修,对学科知识深入研究对科技前沿的探讨,增强其职业发展后劲。对管理人员应鼓励他们参加提高管理水平与能力方面的进修培训,并区分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参加不同的培训层次,如对中层管理者应重点培训他们指挥和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对教辅及服务人员则鼓励他们参加提高操作技能及服务意识的培训,促进教职工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还要坚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发展和利益,如统筹兼顾管理、教学两支队伍建设和利益分配;统筹兼顾学校长远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统筹兼顾学校整体利益和教师个人当前收入待遇等等。让有限的资源在兼顾均衡配置和重点集中使用时不致于顾此失彼,减少和缓解矛盾,促进校园和谐。

【参考文献】

[1]孔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2).

[2]陈乃玲.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J].扬州大学学报,2005,⑹.

[3]张建祥.论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

[4]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潘百林(1949-),男,广西蒙山人,供职于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会,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网上教师发展探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的特点,如市场发展不均衡、应用集中于基础业务等,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对策,如加强信息沟通和传播,建设简单、明朗、易行的软件界面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对策

从1998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首次提供网上银行服务到现在,网上银行已经经过了16年的发展。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渗透,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大幅攀升,日渐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明确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特点

(一)市场发展不均衡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更加看重金融信息化发展,所以在网上银行方面起步较早,资金投入较多,其网上银行服务功能也更健全,信誉度更高;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群较为高端,对于现代化的服务接受程度较高,那么网上银行在这些人群中普及也就更加容易。小型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业务占比较低,普遍低于10%,造成网上银行经营主体的不均衡。

(二)应用集中于基础业务

虽然目前各大银行提供的网上银行的功能较为全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银行业务,但是90%的用户对于网上银行的使用仍集中于支付转账、账户查询等基础业务。而理财、保险、信贷等服务仍未被用户广泛接受。从使用终端来看,94.5%的用户使用PC作为登陆网上银行的主要工具,手机银行普及率还很低,在日本、韩国较为普及的移动网上银行业务尚未在国内大范围开展。

(三)网上业务独立运营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更加看重对网上银行的业务控制及管理能力,对网上银行的稳定性、安全性要求较小型商业银行高。所以一般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多数采取独立经营模式。ASP服务及运营外包等联合运营方式暂时还很难在银行间普及。

(四)个人网上银行占比持续提升

目前企业网上银行业务仍是网上银行的主体,交易额比例达到91.2%。所以保证企业网上银行的服务质量是银行稳固其市场地位,稳步提升网上银行业务交易量的前提。另一方面,随着网上银行产品功能的不断完善、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及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可以说我国数量庞大的个人网上用户群具有非常巨大的交易潜力,未来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二、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对策

(一)加强信息沟通和传播

网上银行对于用户来说不仅是服务的平台,更应该是信息交流的平台。网上银行的网站作为用户服务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该服务平台和用户进行信息沟通和传播,诱发用户的信息需求,使得用户更多的关注自己网站上的信息,使得网站成为网上银行和用户信息沟通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建立多种和用户信息沟通的方式,利用网络环境给商业银行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维持的良好方式,建立网上社区、网上讨论区、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加强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

(二)建设简单、明朗、易行的软件界面

网上银行必须给消费者提供易学、易懂、易操作的交易方式和操作界面,降低消费者对网上银行复杂性的感知。网上银行供应商应将这些问题进行专门归类,并给出相应回答,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在感知有用性方面,比仅要提高网上银行本身的操作效率,便于消费者快速高效处理金融业务,同时在个人理财、费用优惠、手续流程方面,要不断给客户提供增值效益,举办理财知识网上讲堂,实行网银会员制等,增强网络银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三)确保网络银行的安全性

网上银行存在感知风险和客户的不信任因素仍然是制约网上银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大部分被调查者承认不愿使用网上银行进行交易的原因,尤其是财务风险。加强网络安全技术,提高安全水平是网络银行首先要做好的。建议商业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业务、技术双重安全机制,网上银行供应商的营销策略必须向消费者们传递一个信息,即网上银行的安全措施非常可靠,足以抵制未授权个体侵入客户的商业银行账户,客户的信息将会得到全面的保护,消费者可以安全地使用网上银行进行交易。

(四)实施差别化管理战略

商业商业银行供应商需要在网络覆盖率较高的群体中扩大宣传力度,加强对网上银行的优势宣传,提高消费者所在的社会群体对网上银行的价值认同感。推广网上银行会员制,有效的增加消费者群体认同。对于具有较强创新性的客户,商业商业银行可以保留最先使用一项新的产品或服务的客户记录,当退出其他新产品或新服务时,优先针对此类用户进行推广,如果宣传到位话,Rogers的S型扩散曲线效应就会发挥作用,商家很快就能收回开发和推广网银的成本。

(五)加大监管力度

商业银行监管者对于网上银行的负面消息加以打击,使影响达到最小。商业银行必须培养消费者使用网上银行的信心,对初始使用者提供必要的操作培训,帮助消费者提高自身使用网上银行的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能力,使其更有信心使用网上银行。商业商业银行要加大网页设计、安全技术支持、网银产品更新等便利措施方面的建设力度,同时行业管理者和政府部門也要致力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力度。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法律制度来为广大用户提供便利支持和外围保障。

(六)重视网上银行潜在客户的深度发掘

潜在用户普遍关注网上银行的特征,容易接受新事物,有较强的创新性。针对这部分客户,网银供应商需要提高安全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安全保障网络,同时加大网上银行的正面宣传,促使此类消费者将采用意愿迅速转化为实际采用行为。另外,商业银行商家要着重网银与消费者生活方式的高度相容,使不可能用户尽可能多地了解网银的优势,同时不断提高网上银行网站的易操作性,加强网站的维护力度,使潜在用户对系统操作使用充满信心,定期举办宣传活动,发放操作提示手册,促进潜在用户使用网银。(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樊玉红,王晶.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2-37.

[2] 桂媚君.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7.

[3] 孙旖.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实证[D].上海:复旦大学,2011.

[4] 杨霖华.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5):140-143.

网上教师发展探讨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业中,网上银行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凭借其便捷的服务、低廉的成本等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网上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得发展网上银行成为一种必要。笔者将对我国网上银行取得的发展成就、面临的局势、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式展开论述。

关键词:网上银行;市场格局;存在问题

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在美国诞生,随后,网上银行业务开始了爆发式的发展。网上银行的兴起,正悄然带来一场金融界的革命风暴。

一、网上银行的发展成就

1997年,招商银行在国内首开网上银行先河,并推出了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等多项服务。2001年,网上银行用户发展到200多万户,2003年,非典的爆发,导致网上银行业务迅速发展,2007年上半年客户数达到6900万,2007年年底,85%以上的网民购物时,采用网上支付的方式,网银用户数增长到8500万,2009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08亿人,市场交易值2500亿,其中网银交易额达440至450万亿,全国网银个人用户达1.5亿,企业客戶达400多万户。数据显示出我国网银业务的发展的丰硕成果及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二、网上银行当前的市场格局

从2008年网银业务的交易规模来看,建设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为77.64万亿元,工商银行为68.07万亿元,招商银行为11.43万亿元,国内网银市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到2009年之后,农行,交行等各大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网上银行当前市场格局大有遍地开花之势。

从网银业务的品牌知名度来看,招商银行的“一网通”、工商银行的“金融@家”、建设银行的“e路通”等品牌在人们心中有着比较高的知名度。

三、我国网上银行当前所处的阶段

网上银行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银行在网上通过网站宣传介绍业务,为客户提供服务信息。第二阶段,传统业务在网上得以开展,网络银行提供基本的交易服务。第三阶段,网银业务基本成熟,可以提供完备的交易服务。第四阶段,丰富扩张业务品种,将经营范围扩展到非银行业务的相关领域。

目前,我国大部分网上银行处于第二阶段,其服务还不能与传统银行相抗衡。少数银行已进入第三阶段,其中,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最具代表性。但没有银行进入第四阶段。在这一方面,国内外情况相似,我国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外国银行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在网银方面差距不大。

四、网上银行现存的问题

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网银的发展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一)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国内的计算机普及率还很低,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发展滞后,很多必须的服务器和操作系统依赖于从发达国家的进口。与此同时,银行内部的基础系统相对薄弱,部分银行还缺少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和数据处理中心,各系统之间缺乏链接平台,协调性、共享性差,后台处理系统无法提供全天候服务。制约了网银业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

(二)市场主体的发展不健全

当前,国内网银业务大多未建立起完善的产品创新体系,只是对传统柜台业务的电子化延伸,服务层次低,功能局限于存款、汇款、代收费、汇兑等业务,严格地说,只能算是柜台业务的“上网银行”。

(三)没有形成一套稳定的盈利机制

我国的网上银行大都采用传统银行与网上银行的综合运营的模式,在这种背景下,网银提供的只是简单的支付服务,只是以交易渠道的形式存在,盈利很少。另外,网银有着较强的吸收存款的能力,但发放贷款的功能较弱,难以形成靠存贷利差赢利的机制。总之,当下,国内网上银行大都处于投入阶段,产出值还较少。

(四)网上银行的安全性有待加强

有报告显示,非现有网银用户中,71.7%的人最担心的问题是网银的安全性。网络安全已成为制约网银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管理方面,目前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成熟的管理流程,风险研究多偏重于技术层面,对风险的防范措施匮乏,网银与传统业务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加上黑客、病毒的袭击,大大挫伤上了网民使用网银的积极性。

(五)使用范围小,顾客面窄

一方面,经济总量大、人均小的现实导致我国网络普及率低,网络交易额少,网上银行缺乏基础。据调查,目前使用网络的美国成年人数已经超过一亿,约占国民人口总数的一半,而我国的使用率不足四分之一,并且,有三分之一的网民是学生,他们使用网银的几率不大,大多数网民上网是为了娱乐和寻找信息。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集中于东南沿海的一些经济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城市里,而很多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很少甚至没有网上银行,这就制约了我国网上银行的服务对象、服务区域以及清算金额,导致网银业务规模不大,覆盖面低,普及率依赖于各地的经济实力和使用者的素质。

(六)在第三方的监管方面还需加强

网上业务范围广、延展性大,涉及到较多的第三方,例如网络运营商、保险经纪人、证券交易商、系统开发商、网络设备运营商等等。事实上,如果这些第三方的行为不当,给银行业造成较大损失。而银行对合伙方和第三方的依赖度正日益加深,因此,为了规避业务外包和第三方带来的风险,银行须要制定涵盖监管合伙人和第三方在内的管理程序。

(七)相关法规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网上银行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继颁布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网上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电子支付指引》等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管理和风险控制,为网上银行的高效安全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但是,网上银行发展迅猛,法规的制定仍旧相对滞后,指导性和操作性不强。对于交易规则、交易合同的有效性、当事人权责等方面仍难以界定。

五、推动网银业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网络化、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网上银行的发展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水平和信息知识的普及度。据调查,美国以每年17.7%的增速加大对金融信息业的投资。我们应增强紧迫感,加快信息基础建设,更新国民理财观念,提高银行网络化水平。

(二)加快业务创新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根本动力,当前网银的主流产品仍旧局限于银行的传统业务,商业银行应该提升产品创新意识,加快创新脚步,以满足不同收入者的需要,同时,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络联通全球的功能,努力拓展海外市场。

(三)加强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当前,消费者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减少,但信息量并不完备。而且,目前网银的相关法规不完善,金融机构很可能利用法律漏洞牟利,这样就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处于危险之中。国外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有着比较成功的例子,如美国的“100美元原则”,即如果消费者没有明显不当行为致使其账户受损,则用户对损失的承担以100美元为上限,其余的损失交由金融机构负责。我国可以借鉴这类保护措施,确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四)完善相关付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

政府、银行、企业要共同营造网上银行发展的良好内部环境。发展三项核心技术:建立服务平台技术、Web技术以及安全保密技术,保证支付的安全性。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快健全和完善与网上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对网上银行犯罪的处罚和量刑,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再者,要建立起一套确实可行的监管模式,明确监管规则,确保网上银行的各项交易能购合法合规的安全进行,但是,因为不同的网络银行自身的发展方向和阶段不同,如果强制执行某一统一规范,可能会导致一些网络银行丧失创新的热情和主动性,而且会增加竞争者参与的成本,削弱市场竞争,所以,相关部门在制定规则时要兼顾公平与效益。

结束语:网上银行是21世纪银行业的必争之地,网上银行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重要手段,这些年来,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相关部门应加紧完善技术和制度建设,以确保我国网银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如卫.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9.

[2]郑延.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9,5..

[3]邹湘豫.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0:32.

[4]兰娜.我国网上银行现状及发展前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3.

网上教师发展探讨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上银行的功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我国各家银行也都实现了网上银行业务的支持。网上银行作为近年来各家银行的主导产品,凭借其全方位,全天候,突破时空边界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服务,同时扩大和巩固了其客户群,这比传统柜台的面对面金融服务更加方便和高效。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类似于“零钱通”“余额宝”此类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推出在金融领域和广大用户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虽然突破了我国传统金融行业的不足,但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进一步的阻碍,传统网上银行业务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通过分析传统网上银行的现状,特点,优势和劣势以及互联网金融的现有形式,优势和劣势,本文探讨了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网上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网上银行,同时提出网上银行的发展对策,以帮助网上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银行;机遇;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网上银行所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金融还未新兴之前,传统网上银行几乎覆盖了大部分的网上支付业务。但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凭借它独特的优势迅速发展,传统网上银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1 网上银行的使用范围局限,盈利模式受到沖击

目前,我国大部分网上银行处于探索阶段,投资生产力不足。网络银行仅仅只是在一些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发展良好。在一些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网上银行甚至是形同虚设。这充分说明网上银行的使用范围、服务对象、交易金额和业务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约束的,存在局限性。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得网络银行发展得很快,但用户的数量和用户的消费数量不成正比。即动户率较低。网络银行的客户层次比较狭窄,客户规模较小,但经济成本较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传统网上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基于存贷之间的利率差,银行通过将客户存入的资金以较高的利率贷款给需要现金流的借款人,而以较低的利率来支付给贷款人利息,以此赚取中间的差额进行盈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互联网金融推出的各类理财产品具有极高的灵活性,能随时存入取出并且无相应的额度限制。而传统网上银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金额上,都存在一定限制,并且不能随时支取。网络银行的存款业务减少,使得银行的吸储困难,导致利率持续走低。尽管银行采取了上浮定期利率和开售大额定期存单等措施,但随着国家挂牌利率的下降,使得传统网上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

2 网上银行的投融资中介功能被削弱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其能够利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快速的挖掘出客户的信息,在充分分析和了解客户的基础上,为防止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加强了风险控制。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体系,利用余额宝、零钱通和理财通等相对银行有较高利率并且按天计算利息,还能随时随地进行存取的措施来吸引用户。相比于传统网上银行的贷款模式,作为第三方支付体系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并不需要借助于传统的网上银行作为借贷的媒介,只需借贷双方在网站或专有APP上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实现交易。这样不仅解决了借贷难的问题,还节省了时间,并且贷款的利率也比银行低,十分的便捷和实惠受到了众多用户的青睐。因此,网上银行的许多用户逐渐流向互联网金融,网上银行的投融资中介功能受到了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

3 网上银行增值服务发展受到阻碍

目前,网上银行除了基本的转账、查询、支付、存贷款业务之外,为了在行业中有更强的竞争力,大多数的网上银行都会根据客户以及社会大众的需要,提供常规服务范围之外的有偿服务,即增值服务。所谓增值服务是指在提供常规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给客户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优质服务。如有的网上银行为方便顾客生活,与各大医院合作提供预约挂号服务,以及和公路、铁路、航空合作提供自主订票等服务。增值产品的出现丰富了网上银行的产品,增强了银行自身的优势。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支付宝、微信、腾讯QQ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将借贷双方进行匹配,加快了贷款和还款的步伐,并且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一大难题。在用户大规模的申请互联网金融服务之下,出现了许多方便快捷、个性化、以人为本的金融服务,这些因素使得网上银行的增值服务受到了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网上银行的机遇

尽管互联网金融给传统的网上银行带来了影响,但它的蓬勃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为传统的网上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迫是传统网上银行加快银行转型、转变运营方式和机制,促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从而使网上银行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快速发展,加快了传统网上银行与互联网的结合,使传统网上银行变得自动化、智能化,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1 传统网上银行业务客户得以拓展,业务渠道得以拓宽

传统网上银行主要通过挖掘客户资源来发展业务。而仅仅依靠自身拓展客户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而这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无疑是为传统网上银行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客户资源,解决了客户资源不够丰富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模式有着对目标客户群信息进行有效了解和把握的巨大优势。基于相关的客户信息,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对客户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论是个体客户还是企业客户的思维方式都随之发生转变,人们都积极寻求着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传统网上银行能借助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其物理空间站点进行拓展,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将其业务渠道不断拓宽。其它的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认识到创新的价值,并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丰富和拓宽自己的业务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为客户提供更为充分的服务。传统网上银行应积极转变业务方式,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为自身赢得更多的机会。

2.传统网上银行的经营模式升级转型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促使网上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发生转变,从原先的产品中心主义到现在以客户主义为中心。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的优势,能以用户为中心,及时准确地进行业务创新,并且根据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网上银行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运营模式,将其原有的金融产品放到网络上进行推广和销售,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客户资源进行整合,将客户的需求详细划分,在互联网客户端进行应用。传统网上银行业更新了自己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传统网上银行能为客户提供灵活性、多样性的选择,使客户的体验最大化。

3 传统网上银行加快了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发展

网上银行作为实体银行的一种拓展形式,在其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时应当抓住机遇,利用自身背靠大资本、已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优势,首先开展具有自身特点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同时利用现有的风险控制体系保障新业务的安全。其次发挥自身资金雄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势,吸引高素质互联网技术人才及大数据处理人才,利用积累的客户数据建立大数据库,便于现有客户信息的有效整合与未来客户的分类,为网上银行提供精准、高质量的客户推销建议。最后结合新业务新技术建立金融超市或在线融资平台,精准定位客户推荐业务,尽量避免金融产品同质化问题,摸索出一条具有传统网上银行自身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倩.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集体经济,2017(12)

[2] 慈斌.互联网金融视阈下网络银行业务发展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

[3] 陶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网上银行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9(32)

[4] 郭芳,李树生.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发展研究,2014(05)

作者简介:

孙元军(1969-),男(汉族),湖北荆州人,硕士,任职于汉口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网上教师发展探讨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以互联网和金融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的现状,以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和发展问题方面展开研究,关注国际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动态,结合理论,深入实践,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以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发展问题

1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1.1互联网金融内涵及特点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而实现的金融服务。从广义而言,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以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平台,将传统的金融服务延伸到线上,从而实现一系列网上业务;二是互联网思维下的金融创新。而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则主要指后者。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高效的信息处理;即时性和移动化;资源配置低成本、高效率;风险大、监管弱。

1.2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主要模式

1.2.1支付结算类模式

在我国,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大抵分两类:互联网支付企业和金融型企业。前者以在线支付为主,支付宝、财付通为首;后者以快钱、汇付天下、环迅支付等为主,侧重行业需求。iResearch艾瑞咨询統计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8万亿,同比增速50.3%。艾瑞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产生的互联网支付业务也取得了较快增长的原因是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不断的优越,支付场景不断地丰富和活跃的金融创新,使网上支付业务取得快速增长。

1.2.2融资业务类模式

主要包括P2P网络借款、网络小额贷款和前几年就出现的众筹网等。

P2P网络贷款是指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借贷,中国目前95%互联网金融都属于这个模式。P2P网络借款主要有三种运营模式:第一种是纯线上模式,如拍拍贷、人人贷。第二种是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如翼龙贷。借款人在线上提交借款申请。第三种债权转让模式,如宜信。从2006年起,国内的P2P网贷平台不断出现,在2014年年底时,我国网贷运营平台达1575家,据网贷之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底,我国正常运营平台达1819家,累计平台数量达2421家,相比2014年,环比上涨5.27%左右,随着平台数量的增长,P2P网贷平台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自2011 年起,我国P2P信贷平台交易规模开始迅速发展,2013 年位于总成交榜第一位的温州贷,总成交额 774743 万元,同比增长 270%,紧随其后的是盛融在线、合拍在线。不过,从整个 P2P行业来看,我国 P2P信贷平台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至于网络小额贷款,当前国内主要是阿里小贷,其业务主要是为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批量化融资服务。据其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上半年,阿里小贷累计发放贷款2000亿元,累计客户数超过80万家,贷款规模超过150亿元。众筹模式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筹资方式。意为群众筹资或大众投资,这种众筹的模式不存在资金的借贷关系。它具有融资门槛低、项目多样性的特点。我国比较有名的众筹平台有股权众筹平台,创新产品预售和市场宣传平台,创造性项目的梦想实现平台等,另外,还有一些微公益募资平台。就当前看,这类创意众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国内的认同程度还比较低。

1.2.3投资理财保险类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为消费者提供购买保险、信托、基金等理财产品的互联网平台,与传统理财模式最大的差别是,电商平台与金融机构之间达成深入的协作是开展互联网理财模式所必要的。同时这种模式也是非常具有优势:各个电商平台都可以销售理财产品,用户能够方便及时地进行购买和赎回;对已经购买了相应理财产品的用户来说,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地查询收益情况,互联网金融通过平台发展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

2.1互联网金融机构法律定位不明、缺乏行业自律

互联网金融的灵活性大,商业运作模式和产品类别复杂化,导致现有法律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更弱。而且,国内现有的相关法律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属性没有作出明确规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很多不法人士利用P2P网贷平台、众筹等许多新兴模式,在网络上大肆地非法吸纳资金;有些公司甚至常常利用某些名目欺骗百姓的金钱,由于普通大众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缺乏,安全意识薄弱,因此往往变成受害者。虽然近几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良好时期,但同时也产生了多起互联网信贷平台“携款潜逃”和“非法集资”事件,时时挑衅法律底线。

2.2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能力较弱

风险防控能力较弱是影响互联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和互联网相结合的一种新兴行业,其发展处于初步阶段,行业本身具有高风险特点,两者结合之后所存在的风险将比单个行业所存在的风险更大。首先,内控制度不健全是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一大问题。其次,资金管理风险是第三方网络平台存在的重大问题,容易导致支付风险。例如“ 优易网”“ 淘金贷”等一些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卷款跑路和倒闭事件,这些事件不仅给放款人造成资金损失,也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恶劣的影响。

2.3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较低,融资模式不规范

尽管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使用者越来越多,但通常人们使用时会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这就是因为人们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仍然有所保留。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事关金融安全的案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这些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客户的信息被泄露,如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办理相关业务的情况等,严重的危害用户利益。侵犯网络系统安全性有很多方式,比如利用假的网站、支付宝或采用招聘、社交、中奖、保险等欺诈方式,同时其欺骗形式也变得越来越繁杂,这给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造成了很大压力。

2.4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人才缺乏

互联网金融依赖于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由此人才问题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提要素之一。面对我国新兴互联网金融业不断扩张的需求 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供应量明显不足。据 《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 显示超五成电商企业常常面临人才流失率高、人才需求强烈等情况。

网上教师发展探讨论文范文第6篇

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总体功能模块图见图1。

(1) 学生评教:系统根据学生学号判断注册资格, 如果学号合法且尚未注册, 予以注册, 并赋予此学生一切学生用户的权限;学生通过浏览器登录系统, 通过验证信息正确后进入, 对所选的教师及教师所教课程进行质量评估;参与评价的学生信息不向各级查阅权限开放;学生可进行密码维护。

(2) 教师查询:拥有和学生模块相同的注册、登录、修改教师密码功能;提供多种方式查询学生对教师的评教结果。下载或打印评价结果。

(3) 教务员评教信息管理:对教务员进行注册和登陆验证;自定义或修订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权重;提供各类查询接口, 供教务人员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查询, 打印下载;对学生、教师、教务员、课程等基础数据进行维护;提供评教信息发布设置。

(4) 系统管理管理:包括用户信息设置, 不同用户登录系统必须进行严格的身份认证, 以获得不同的访问操作界面和使用权限。在赋予系统强大教学管理功能的同时, 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教师和学生的隐私权;评教数据维护。

2 系统结构模型设计

本系统采用B/S, C/S结构相结合的三层架构模型。系统用户主要有学生, 教师, 教务员。其中学生和教师的人数很多, 其对系统的使用需求比较简单, 且位置分散不集中, 因此面对学生和教师的程序适合采用ASP技术实现, 通过浏览器来与其进行交互, 这样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校园网络的任何一个用户终端上通过浏览器进行评教或进行有关信息的查询;而教务员则需要完成对评教前期和后期大量数据的处理, 业务逻辑及相关操作较为复杂, 这部分则开发专用的客户端与其交互, 客户端采用VB6.0开发。

系统三层式结构包括: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学生和教师部分的表示层是HTML/ASP文件通过浏览器来表现, 教务员部分的表示层通过用VB6.0开发的客户端程序来表现。前者是利用网页技术, 通过中间组件层提供的接口来实现学生选课及教师成绩报送等功能的操作;后者通过Visual Basic编程工具, 调用中间层组件接口, 实现管理员及教务员功能。业务层主要处理可能发生的业务行为或运算。这一层接受从客户机通过WEB浏览器或其他界面软件发来的信息请求, 并转换成对数据层的请求, 接着将数据层返回的结果提交表示层。业务层将业务逻辑封装在COM组件中通过MTS (Microsoft TransactionServer) 来进行管理。这些组件在本系统中都是用Visual Basic开发的, 安装在应用服务器上, 在使用时必须安装并注册。数据层则进行数据库有关的操作, 如使用者密码的检查、身份的确认、数据的新增/修改/删除等等。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

三层体系结构中, 客户机不与数据库保持连接, 应用服务器只有在进行请求并接受请求的结果时才与数据库保持连接, 有效的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空闲进程并不占用网络资源, 网络流量显著减少, 可以更快的进行查询处理并且响应时间得到了改善。

3 数据库设计

学生网上评教系统的核心是评教信息数据库, 数据库服务器保存所有与评教有关的信息。在SQL Server2000中建立评教数据库主要数据表格如下:

(1) 学生表:存储学生基本信息。

(2) 教师表:存储教师基本信息。

(3) 教务员表:存储教务员基本信息。

(4) 评教课程教师表:保存需被评教的课程及教师信息。

(5) 评教课程教师表:保存需被评教的课程、教师及教学班信息。

(6) 系统信息表:存储评教时间, 学期, 系统开启状态信息。

(7) 评教信息发布表:存储需要发布的信息。

(8) 评价指标表:存放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权重。

(9) 评教结果表:存储学生对教师及课程评教的结果。

(10) 用户权限设置表:存储不同用户的登陆信息及权限。

(11) 数据维护表:存储评教数据维护时间及内容。

4 结语

本文应用B/S和C/S结构相结合的三层架构模型, 成功构建了基于校园网的网上评教系统.网上评教系统的实现, 有利于实现学生评教手段的现代化, 实现师生间的快捷交流, 为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基于校园网开发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网上评教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主要对系统功能结构、系统结构模型、数据库设计进行了描述。

上一篇:企业柔性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教学效果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