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柔性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01

企业柔性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重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增加管理内容,而融入柔性管理的理念是必要的、至关重要的。在灵活管理的过程中,员工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需要仔细研究敏捷管理的作用,找到解決问题的方法,以便为公司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一次实现多重效益。因此,本文对敏捷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希望为企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以柔性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新型生产体系,是企业建立完整生产体系的特殊组织形式。柔性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有效促进管理方法及设备的统一,作为新时代企业管理方式重大变革之一的柔性管理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加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员工们的身心变化,使他们的综合素养从根本上提升,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因此本文进行相关探究。

1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1.1人力资源缺乏

人力资源的缺乏是财务管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全球性的国力竞争和公司之间的竞争,最终都是对人力资源的竞争。在21世纪,我们更加重视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培训,以更好地促进不同行业的发展和建设。但是,在经济治理建设过程中,专家很少,大多数管理者不能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做出合理的评估和预测,在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现了片面性。第二,中国目前的经济管理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才的重要性。为创新管理贡献力量的高薪技术人才不受重视,所以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的甚至移民国外,作为骨干的人才应该得到重视。

1.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为有限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比较松散,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的管理水平难以发展和提高,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中国很多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导致年轻员工的创业能力普遍不高,晋升机会少,员工在企业无法发展的情况下离开,导致创业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企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一个公司的业绩质量反映了它的 \"软实力\",是衡量其成熟和成功的重要指标。吸引人才将增加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合理科学的方式控制和压缩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打造品牌则相当于拥有公司的大量股份,因此其影响力将大大增加,这些都是公司的重要机遇,直接关系到公司的长期发展。

2 柔性管理的概念

2.1柔性管理的含义

在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发展中,柔性管理是近年来财务管理领域的一个新概念,但从实际情况看,柔性管理的理念还在发展之中,企业需要不断完善柔性管理理念的细节安排。具体解释一下这个概念的含义,敏捷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友好,这也是敏捷管理的主要思想,从而实现企业的高回报。虽然管理理念与刚性管理相反,但在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柔性管理是激励公司员工、提高企业士气的有效管理手段。只有员工能够在良好的企业环境中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才能有效地完成公司分配给他们的工作,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2柔性管理的产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僵化的管理方式已经逐渐开始取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临时性的僵化管理方式现在已经变成了柔性管理方式。近年来,刚性管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财务效率,规范企业治理。然而,僵化的管理也有一些弊端,例如,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可能会受到限制,导致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不高,工作满意度较低。为了改变员工的工作条件,企业应坚决使用灵活的管理方法来解决这种情况。

2.3柔性管理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好转,大多数企业开始改变管理方式,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建立监督体系,促进企业间的相互监督。通过灵活的管理,员工的个人潜力、创造力和主动性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为员工创造一个相互尊重、公平的工作环境。灵活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以人为本的方法,它侧重于管理变化和跳跃,反应能力和速度,反应能力和灵活性,从而确保对员工态度的有意识管理。

3 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优势

3.1提高员工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

柔性管理最大特点就是并不会单纯依靠企业的权力,在企业管理中,依据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员工们内心对企业的归属感得以强化,同时提升他们的创造力,使其能够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推动企业可持续性发展。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代表,是企业精神文明的象征,也是企业向心力凝聚的核心。在柔性管理工作中,注重对于企业文化的传扬,提升员工自身精神层次,使组织成员能够形成与企业目标统一的人生目标,加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留住优秀人才的有效手段。另外,建立企业文化,与员工达成思想观念的共识,也有助于经济管理部门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从而强化柔性管理的效果。

3.2提高企业外部环境适应力和市场竞争力

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变化的速度不断提升,这将使得企业要依据企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提升整体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为立足于市场奠定良好基础。在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中,决策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基层员工只能按部就班的执行,上级领导分派的任务。以柔性管理取代传统的刚性管理,在做决策时,采取专家组和员工代表协调决策的方式,可以让员工充分感受到被企业信任和尊重的氛围。有利于激发组织成员的参与热情,提升员工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其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且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精神,从而增加决策的执行效果。

3.3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切实地落实柔性管理模式不仅是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确保企业运行效益的重要的重要基础。柔性管理通过通过设置物质及精神奖励机制,来激发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还能够得到精神的满足,让员工有被企业尊重和需要的感觉,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人才更好地发挥自身才能。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经济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信息的爆炸正在使市场需求更加复杂和多变。因此,一个组织的成员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迅速确定市场方向,作出适当的决定,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管理者必须使用灵活的管理制度,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让企业有一种自由和自信。通过消除部门之间的障碍,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同时迅速融入团队的其他成员,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4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形象

这种管理方式鼓励公司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改变了传统管理方式中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分离,有效地将员工的权利与公司的权利联系起来,增加了员工对公司活动的参与。决策权不再掌握在管理者手中,而是被平均分配,这样公司的所有员工不仅可以同时进行工作,还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柔性管理还可以通过横向培训、竞赛等活动加强部门间的关系,增进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在员工中形成家庭感,进一步加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人才保留率。通过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和社会保障措施,柔性管理使企业能够鼓励员工以更大的热情和激情完成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和谐,这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繁荣。当这种现象也表现在社会层面时,公司外的人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司,这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来到公司,因为人们希望转到一个积极的公司,发展自己的技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这反过来又改善了公司的外部形象,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4 企业经济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开展对策

4.1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赋予人才自主权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决策,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对公司财务管理质量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改善公司的财务管理,高层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优化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日常财务管理方面给予员工足够的自主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需要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有发展空间,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价值,改善公司的财务管理。相对宽松的工作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自身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使他们的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更有吸引力,吸引和聘用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更好地支持企业抵御高度竞争和挑战的环境。

4.2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

人才不仅是企业实际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实施敏捷管理时,应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施中,这样可以大大提升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目前,一些公司没有认识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忽视了员工对公司实际管理的主观感受,公司的所有决策都由管理层制定,由普通员工执行。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增加了公司决策的主观性,而且还降低了员工对公司的参与度。长此以往,员工会失去承诺和归属感,甚至离开公司,导致人力资源的损失。防止这种情况的最有效方法是采取以人为本的方法,给公司的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的价值,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4.3构建柔性的组织机构

今天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许多公司都非常重视敏捷的管理方法,并制定了适当的敏捷管理战略。 然而,成功实施敏捷管理战略需要一个灵活的组织管理结构,以确保不同战略之间的一致性。因此,企业需要克服以往组织结构的僵化,提高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使企业能够调整和改变组织结构,实现最终的商业目标。敏捷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团队合作、扁平结构和相互依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要求消除部门、职能和产品之间的界限,建立一个无障碍的组织系统,让信息在最底层自由流动,适当消除等级阻力,加强协作和沟通。

4.4优化柔性管理制度

灵活的管理方法在公司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敏捷管理模式的有效运行,敏捷管理需要一个框架,管理者需要遵循规则和规律。因此,企业需要建立稳定、可靠、灵活的管理制度,改变目前以物质激励为主的经营模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建立灵活的公司治理激励机制的关键内容之一是建立灵活的治理发展机制。应尽快建立管理新员工的适当文件和政策,并及时建立公平和平等竞争的平台。加强对青年职工的培训,成立培训小组,优化青年职工的知识结构。第二,建立一个爱与关怀的系统。通过引入爱的训练,在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可以使我们的工人充满爱心。第三,优化日常运行机制。我们定期举办研讨会和专题研究,了解员工的思想问题,提供实用的培训,并通过健康的企业文化培養员工的情感。第四个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激励系统。沟通是激励员工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智力激励增加内部凝聚力。

4.5灵活用工成为企业的柔性管理策略

随着共享经济的到来,传统的人员配置模式逐渐被改变,新的创新就业模式--灵活就业,就是共享经济的产物。对许多公司来说,灵活就业已经成为一种获得竞争优势的 \"敏捷管理 \"战略。今天,\"众包 \"已经从一个不可靠的角色演变为一个被公司和个人广泛接受的经济地位。平台上的众包可以为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做出重要贡献。没有人愿意让企业难以管理他们的劳动力,灵活的就业解决方案使企业能够减少行政负担,自由职业者(个人)能够享受国家税收和社会政策的基本保护。DUOMI.CN通过灵活的就业模式帮助工人和企业减少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的负担。企业也倾向于采用最适合双方关系的灵活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企业减负的最佳解药 在疫情背景下,联合就业可以带来灵活就业的新模式,从疫情到跨境就业。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人和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如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保证高质量的敏捷管理,已经成为利益相关者的关键问题。 柔性管理是一种灵活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结构提出了扁平化和灵活化的要求,信息沟通更加流畅和便捷,既能充分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又能使企业快速应对市场变化,适应自身管理,及时制定相关制度和方案,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竞争力。总之,柔性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它可以扩大企业自身的灵活性,帮助企业更快地适应市场。

参考文献:

[1]丁婉娟.柔性管理在贸易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营销,2020,(12).204~205.

[2]徐华.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柔性管理的作用分析[J].财经界,2020,(29).66~67.

[3]姚雄才.探究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商论,2017,(15).103-104.

[4]董美友.企业经济管理之柔性管理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80-181.

[5]宋森.关于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柔性管理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9):88-90.

企业柔性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柔性化管理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的企业在运用柔性化管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要向西方发达的国家学习经验,善于吸收他们的先进的管理思想,结合企业实际,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柔性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 企业 柔性化管理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柔性管理则是指“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比较而言,柔性管理的长处是:(1)柔性管理能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因而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其不仅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而且愿意挖掘潜能,发挥天赋,做出超常的工作成就。(2)柔性管理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形成自我管理、自控自律的习惯,有利于对失范行为形成一种防范于未然的机制。

一、我国企业柔性化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企业在运用柔性化管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柔性化管理的基础不扎实

在国外的企业中,由于他们的管理科学成长的比较完善,基础比较扎实,要实行起来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而在我们国家,中国的企业发展相对管理先进的国家来说发展滞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国家所有,其经营由政府按计划统一部署,企业无权自主经营,科学管理。学者的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的现成成果,洋味有余,特色欠缺所构建出的管理理论的知识体系,在中西管理理论的交叉点上几乎没有创新。实行柔性管理就缺乏必要的土壤和客观条件。

2.人员素质的限制

由于我国的企业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许多企业还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因而也限制了柔性管理模式在企业中尝试。柔性管理要求企业组织提高对市场的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我国企业人员的素质还参差不齐,管理人员没能掌握柔性管理技术。因此,企业必须加快培养柔性管理人才,把柔性技术摆在重要位置上,在有条件的企业可进行实验和推广。除了领导者的素质外,员工的素质也是一个障碍。中国人的明哲保身、群龙无首、组织涣散的劣根性,潜意识里面仍有大量因子,使职工不能合作,组织难以有效合作。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柔性管理势必影响到企业的效率,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3.重行政管理

对于中国人讲,推行行政管理,施行以命令为中心的行政管理,能够支配起员工的行为,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这种命令式行政管理,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在中国的企业里也已经有几十年历史。正由于此,所以,中国的企业管理至今还是“粗放型管理”。如果还要以行政管理为核心,再过几十年,中国企业可能还像今天一样,粗放,低效,甚至亏损。管理中除了行政管理外,还有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系统管理与战略发展管理等。这些先进的方法跟不上,企业管理就难以发生质变,难以进入知识集约型管理。现代管理方法与知识才是管理的核心。而柔性管理则要求更多的弹性空间,而不是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进而影响到柔性管理的灵活性。

4.轻文化

办企业,产品是看得见、摸得到的,而企业文化则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如果不细心观察,甚至连感觉都感觉不到。经营者对产品是硬手抓,而对企业文化则不了了之。但企业文化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对企业影响很大。目标是否明确,职工是否有凝聚力,发展是否有后劲,失败了能不能东山再起等,都是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功能。轻文化,重产品,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柔性管理的特征之一就是没有了那多的规章制度,但是在缺乏规章制度的时候如果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呢?这时就需要一只无形的手起作用,这只无形的手就是企业的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它的精神所在,而现在中国很多的企业跟世界级的企业有很多的一段距离其根源就是没有很好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来作为规章制度外的更好的补充。

5.轻人才

敢于提拔超过自己的人是人才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企业管理层,用顺从听话者多,用个性显明、才华出众者少,原因之一就是那些有“本事”的人不好驾驭。用人者应首先承认个性,容忍个性,并尽力发展个性,而不是扼杀个性。因为个性是决定人才创造性的先决条件。古往今来,凡是胸怀坦荡、智慧超群、具有远见卓识的用人者总是千方百计启用可能超过自己的优秀人才,鼓励他们不断超越自己。以此发现和培养潜在人才,在驾驭超过自己水平的人才时使自己的领导才能、知识水平也得以提升。实践证明,敢于和善于使用超己者是检验用人者气量的试金石,是衡量企业兴衰的标志。柔性管理就是要使得每个员工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它的主要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提拔人才是必要的,而中国的大多数企业缺乏的正是为员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拔人才的时候没能做到用人为贤。

6.获取信息能力差

柔性管理的特征之一就是能适应瞬间万变的外部经营环境。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外部环境的易变性与复杂性,一方面要求战略决策必须整合各类专业人员的智慧,另一方面又要求战略决策的做出必须快速。这意味着必须打破传统的严格的部门分工的界限,实行职能的重新组合,让每个员工或每个团队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履行职责的权利,而不必层层请示。因而仅仅靠规章制度难以有效地管理该类组织,而只有通过柔性管理,才能提供“人尽其才”的机制,才能迅速准确做出决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获取外部的信息有限或者信息更新不快,直接增加柔性管理的难度,不能很好地的发挥柔性管理的作用。

二、国外先进企业的柔性化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借鉴

我们要掌握要运用柔性化管理,應向西方发达的国家学习经验,善于吸收它们的管理思想的有用部分。美国、日本企业的柔性管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念,它使美、日企业在管理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善用激励手段调动职工积极性

没有人的积极性,或者人的积极性不高,再好的技术装备、再好的原材料,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我们有些企业搞不好,领导者怨天尤人,惟独不怨自己是否做好了人的工作,调动了人的积极性,甚至陷入企业效益不好无法调动人的职极性一一积极性不高企业效益更差这一恶性循环之中。因此领导者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如制定客观的考核标准,公正地评价职工的工作绩效,根据绩效的大小来给予报酬、提升、赏识等。

2.重视人们的公平需要,解决实际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公平的要求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要求公平合理,比如,要求分配公平、交易公平、提升晋升公平、职称评定公平、待遇公平、评选先进公平、对人对事处理公正等等。公平问题的重要表现,也是领导者素质高低的标志。

3.惟才是用,人尽其才

职工的良好行为都希望得到领导者的承认、肯定和支持,这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也是一种激励因素。职工付出多大的艰辛,只要得到领导者一句肯定的话,甚至一个满意的微笑都会心满意足,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而最大的烦恼也就是自己付出了很多,其结果是领导者不但不承认还加以贬低。尊重和承认的需要是职工的高层次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严重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因此领导者要尊重下级,即尊重下级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下级的意见,尊重下级的劳动,而不能惟己是才、惟我独尊,同时领导要善于信任下级,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放手让下级人员在其授权的范围内大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尊重每一个员工,从各个方面满足员工的需求,使员工保持自己的个性和自信心。

4.善于理解和关心下属

管理者对下属要非常理解,它是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是心理相通的前提。因为只有管理者首先理解下属,才有下属对管理者的理解。而理解的基础是尊重,把群众视为手足,才能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就要有情,有情才能縮小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去掉“神秘”,将平凡与伟大相结合,才能产生人格的魅力。管理者理解了下属,下属就会理解、感激管理者。管理者在下属生活工作中出现了矛盾时,需要给予理解;有人一时说错了话、做错了事,需要理解;有人不讲究方式向管理者发泄不满,更需要理解。理解本身就是对人的关心,理解可以拂去人们心中的不快,理解可以抹平人与人之间的沟堑,理解可以使管理者形象变得高大。改善职工福利待遇,通过提供住房、提供休假、丰富业余生活、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以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归属意识,激发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使之转换为持久的劳动热情。

5.要形成组织文化,增强集体凝聚力

要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一旦形成,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就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人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组织内的人们自觉地服从这种文化的无形约束。如果一个组织没有一种共同的使命感,没有一种团结向上的精神,这个组织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因此,管理者应致力于组织文化的培养和形成。

6.进行全员培训,建设学习型企业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并不高,所以教育培训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培训,提高全体职工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设学习型企业,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我国企业要在深化改革中同步优化企业管理,建立起能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灵活,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在管理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效益,只有转变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柔性化管理是21世纪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掌握它必然会使我国企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海梅周履元:管理的刚性原则与柔性原则[J].经济师,2001

[2]李世根何崇中:浅析“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J].经济师,2002

[3]郑其绪:柔性管理[M].济南: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4]陈君玉:柔性管理及其实现应用[J].上海企业,2002

[5]武振业肖茜: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2,5

企业柔性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发展、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系统的集成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Petri网在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情况。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系统;体系结构;人工智能;Petri网

0 前 言

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主要面临产品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1]。制造业信息化通过产品数字化建模、数字样机、优化仿真分析等技术手段和工具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集成,建立面向产品研制的数字化集成环境,改变传统的产品设计、优化、分析、仿真以及数据管理等方法,实现产品设计数据、技术状态、工程变更及研制过程的集成管理和状态控制,提高产品的研制创新能力,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研制成本;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中不同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功能互操作,提高企业间的信息、资金、物流的流动率,增强企业间的业务协同能力,从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实现制造企业信息化,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是其最核心的部分[2,3]。按照约瑟夫·哈林顿提出的CIM哲理,企业的多个生产环节是不可分割的,整个制造过程实质上是信息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按照CIM哲理构成的企业生产与管理的自动化系统即第一代的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从机械制造行业中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市场研究、新产品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艺工装设计(CAPP)、编制生产计划、原材料供应管理、计算机辅助制造(生产流水线与数控机床)等。对于流程工业企业的CIMS,又称其为CIPS(ComputerIntegratedProducingSystem)。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CIMS被看作是制造业的未来而受到普遍重视。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 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的发展[2],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按系统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从市场需求分析到最终报废处理)的各个阶段,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运行,达到人、经营和技术三要素的集成。以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的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E( 环境)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信息化涉及的另一个概念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0年提出的,指MRPⅡ(企业制造资源计划)下一代的制造业系统和资源计划软件。ERP涉及面很广,包含了企业的所有资源,CIMS的内容有很多部分和ERP系统重叠,但它更多强调的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总的来说,ERP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使MRPⅡ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和供需链管理功能[4]。

我国在1987年将CIMS列入“863”高技术发展计划,1992年底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一些研究成果和经验已在国内的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兰州炼油化工总厂等多家工厂中得到推广[5]。 “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是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重要内容。2006年6月,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座谈会在京召开。2006年9月,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正式启动。

1 信息化系统的体系结构

企业信息化早期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行业,随后走向各个行业。不同行业由于其生产经营特点和发展背景各不相同,在功能和信息需求上也大不一样,尽管有着相同的哲理,却在内容与核心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一般来说,由于经验的局限性,设计成果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各方面要求,且设计结果是一家企业的特有成果,对其他企业只有有限程度的参考价值,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种从系统设计到实施的、具有较高规范程度和参考价值的参考结构,以及利用此参考结构较快、较优地规划、设计和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方法、工具及集成基础结构。

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MR)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调查发现:完善的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普遍由以下3种软件构成:以ERP、MRPII为代表的企业管理软件;以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为代表的生产过程监控软件;以及实现操作过程自动化、支持企业全面集成的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软件。根据调查结果,AMR于1992年提出了三层的企业集成模型[6],如图1所示。

(1)计划层:也是决策层使用的管理工具,主要应用系统是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BPM(企业绩效管理)等。

(2)执行层:企业中层使用的工具,如MES(制造执行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在计划管理层与底层控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3)控制层:一线操作人员使用的,以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为代表的生产过程监控软件。

据美国ARC公司调查,采用基于三层结构的MES可明显提高生产质量、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产量。

除AMR三层企业集成模型之外,目前国际上也提出了其他几种企业信息化系统体系结构 [3,7,8],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面向系统生命周期的体系结构。制造系统的生命周期包括需求分析与定义、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4个阶段。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经营目标或产品等的改变,在上一代制造系统生命周期尚未结束时就要开始新一代的系统生命周期。CIM-OSA体系结构[9]和普杜(Purdue)体系结构就是这类结构的典型代表。

(2)面向系统功能构成和控制结构的体系结构。这类体系的特点是面向控制结构,把复杂分系统纵向分解为分层控制,减少全局控制和开发难度。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BS)的五层递阶控制结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六层递阶控制结构为典范。

(3)面向系统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如美国DEC公司体系结构,IBM公司体系结构。

(4)其他类型体系结构。除以上几种影响比较大的体系结构外,国内外研究人员也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其他的体系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分布式C/S结构的体系结构[10]、面向中小企业的体系结构[11]、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12]、基于知识的企业CIMS体系结构[13]、基于供应链的体系结构[14]、面向工作流的体系结构[15-17]等。

早期提出的体系结构主要针对离散加工行业,而石油化工等流程产业的生产与机械制造行业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在生产过程方面它是连续式的,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对安全稳定生产要求很高;从管理角度看,规模大、结构复杂、专业系统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紧密、信息量大,而且要求数据传送以及决策速度快;从数据模型和控制方面看,模型的变量多,时变快,外部环境影响干扰大,运用各种先进控制和优化策略难度大。国外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现状证明,在大规模流程生产企业中实现信息化比机械等行业更加困难。随着流程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推广实施,对流程工业企业生产特点认识不断深入[18,19],相应体系结构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推出[19,20],不过至今没有形成特别有影响的体系结构。

另外,还存在另一类混合型工业企业,典型的代表如钢铁企业。现代钢铁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生产整体,生产过程兼有连续生产和离散加工的特点,因此既有别于机械制造行业的完全离散加工过程,又有别于石化行业的完全连续生产过程。目前对于这类企业的生产特点有深入研究[21],特别是对生产组织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生产调度[22,23]、死锁[24]等研究成果更为丰富,文献[23]提出了一种采用“事件(Event)”方式将系统中离散和连续的两部分集成起来的方法。但目前缺少的是规范化的方法,包括体系结构的研究。

2 信息化系统中的集成问题

目前人们通常采用离散型、连续型、混合型等企业分类方法,只体现了企业生产方面的区别。实际上由于企业特点不同,实现企业信息和功能集成的难点与关键技术也不相同,因此分类的目的在于针对不同企业特点提出不同的集成方案。信息化系统是一个集产品设计、制造、经营为一体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系统,通过物理集成、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将企业的各种生产与经营活动集成为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整体。

所谓物理集成,是要求各种自动化设备的合理配置与到位;信息集成则要求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让各种信息在各种控制、信息管理与决策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功能集成则是要将企业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计算机协调实现。显然,功能集成是目的,信息集成是关键,物理实现是前面两者集成的基础,信息化系统分类的本质要素应是实现系统信息和功能集成的技术难点所在,也是影响信息化系统发挥整体效益的技术关键所在。

一般说来,实现物理集成是不困难的,如何设计与开发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应用系统,在实现信息集成的基础上达到功能的集成,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和难点。

信息观点是信息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根据信息观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这一观点为企业大量采用信息技术奠定了认识上的基础。信息化系统便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通过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信息集成,支持了技术的集成,进而由技术的集成进入技术、经营管理和人、组织的集成,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并优化远行,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因此,解决好信息集成的问题是建设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当前对于信息集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集成模式[25]和具体技术[26]两个方面。

从当前研究与应用来看,以成本信息集成为中心的信息集成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成本控制的范围,从生产向前可延伸到投资、设计,向后可延伸到用户使用等整个过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都可以反映成为成本信息,可以通过成本信息的集成来实现整个系统的信息集成[27]。利用信息化技术,制订合理的成本计划,利用信息反馈进行成本计算与控制,通过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缩短生产周期,实现计算机库存管理,减少资金占用量,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文献[28]从MES成本管理控制角度,分析了按经济用途的成本分类和按成本性态的成本分类,讨论了基于作业的成本管理控制方法的原理、优点,给出了作业成本计算过程和MES成本管理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3 在信息化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当前人工智能在信息化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29],主要包括:

(1)在工厂级规划与分析中,智能系统综合运用专家知识和众多的开发工具,为设备布局,材料需求规划及自动存取系统提供支持[30]。

(2)基于经济批量调度的智能系统[31],运用智能技术同时考虑到物料和工厂承受力因素,在诸多需求规划中寻找出一个尽可能好的低成本需求规划,从而大大提高了MRP的效能。

(3)工艺设计中,智能过程规划系统将众多的工艺专家知识集中在知识库中[32],并根据产品原材料及产品质量要求对零件进行自动分析,识别加工特征,决定加工顺序。

(4)将智能系统与仿真系统结合起来构成的知识仿真系统是典型的智能预测系统[33-34],而将智能系统与监控结合起来,就是知识故障诊断系统。

人工智能可以用于信息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及总体集成中,也可以用于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之中。文献[13]的基于知识的企业CIMS系统框架,把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实现这个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实现知识管理和集成。智能制造系统概念的提出正是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

4 Petri网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模是当前人们研究的热点,一个好的模型将对想要构造或分析的系统性质给出严格的定义,同时也为实现和验证这些系统提供基础。为了描述复杂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子系统、不同侧面的系统行为,人们开发和研究了多种模型和方法,希望借助于这些模型和方法推动问题的解决。被较多采用的模型和方法包括马氏链、神经网络、GA、排队论和Petri网(PN)等[35]。

Petri网的概念最早在1962年Carl Adam Petri 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来[36]。Petri网是一个状态变迁模型,可用来描述系统中各异步成分之间的关系,同时允许同时发生多个状态变迁,也是一个并发模型。用Petri网描述的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系统的动态行为表现为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流动。Petri网被认为是系统建模最重要的方法之一。Petri网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众多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

(1)系统建模仿真。传统的离散事件仿真语言,如GPSS等虽然可按模块程序递阶的方式描述事件进程中某些子模块内的细节变化,但其动作次序都是预先编排好的,无法响应任务执行中环境所发生的动态变化。运用Petri网模型能克服这一缺点,可灵活地统计出各资源在仿真中的行为。使用一般Petri网对FMS(柔性制造系统)建模的最大缺点是:当系统规模稍大时,相应网的变迁和库所数目相当大,给分析和图形表示都造成很大困难,为此有人又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高级Petri网,如OOPN、CPN等[37-39],当然,其效率往往低于分析型GSPN模型所做的计算[40-41],因此不少研究中采用层次Petri网[39,42]。

(2)性能分析。运用Petri网表示系统模型,可对加工、制造系统的设计、组建和运行阶段,按不同的需要作出系统行为的性能分析与评价。这对合理使用投资金额、发挥装备的组合能力和创造最大收益等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相应的控制决策依据。

在FMS设计阶段,要求对准备投资建造的FMS作性能评价。主要问题是投资量与FMS的规模和能力间的关系,包括车间中设备的数量、功能、位置分布和运输方式,考核它们用几种典型工件以一定混合配比进入FMS后,完成加工制造的效率。例如零件在车间内完成加工的平均通过时间(Throughput Time)、制造中逗留车间等待加工的零件数量、各机床的利用率和与此对应的生产成本及利润等[43]。从设定的多种加工制造方案中,考察FMS的上述指标,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

(3)生产调度问题。生产调度问题是指在制造系统中,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如何统筹安排各种不同工艺的制造顺序、分配系统资源、获得优化的系统运行效率的问题。针对调度问题已经提出了很多方法,例如排队论模型、数学规划、系统仿真、控制理论等[44]。

最早采用Petri网求解调度问题的是J. Carlier等人[45],他们采用时间Petri网来解决经典调度问题。Petri 网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图形化的数学工具,现在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该领域[46-47]。文献[47]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Petri网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对调度问题中作了进一步分析,其他研究人员对于从任务管理到有效任务分配、故障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都作出了深入研究[44,48],在部分研究中引入了人工智能的方法[49]。

(4)Petri 网控制器。要完全定义一个Petri网控制器的行为,除网络本身的结构及初始标识外,还必须指定其运行规则。执行算法可分为两层实现:低层为状态反馈控制策略,实现控制功能;高层为冲突解决策略,实现调度功能。Petri网控制器对FMS的控制过程实际上是按此执行算法运行Petri网的过程。设计Petri网控制器除了要满足系统的各种操作约束外,还要有某些性能,例如各种系统资源的竞争、死锁情况、活性、有界性和可逆性等[50],文献[51]对DES中的死锁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文献[52]通过基于Petri网的结构特性分析,研究了FMS的一种预防死锁方法。

生产调度和系统控制都是Petri网应用的重要领域,今后的Petri网控制器将集生产计划、调度和实时控制于一体,用于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制造系统的自动化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和Petri网相结合将为这一方法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文献[34]用“面向对象知识网”的Petri网建立一个4层组装模型,利用模糊逻辑来描述设计过程中的非精确知识。基于Petri网的知识表达方法与推理算法的研究是实现Petri网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效应用的基础。

5 结 论

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从技术角度看,主要停留在单元技术的应用或集成技术的初级应用,孤岛现象严重,集成化应用水平不高,协同制造远不能满足国际化竞争的要求;从应用角度看,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和企业应用缺乏标准规范的管理和指导是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加强系统的集成研究与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是当前迫切的任务。

Petri网是信息化系统建模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建模仿真、性能分析、生产调度、过程控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不过目前关于Petri网在该方向的应用与研究有两个特点:①从系统体系结构的观点来看,研究比较集中于系统的低层,但正在向高层扩展;②应用研究偏重于自动制造系统部分,特别是离散行业FMS。结合AMR模型,以Petri网作为一种全系统统一的模型方法,为复杂的、完整的企业信息化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建立模型,进行系统评价与分析,是Petri网应用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 高媛. 论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J]. 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6,9(12):9-11.

[2] 吴澄.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导论——概念、方法、技术和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Mikell P Groover. Automation,Production Systems,and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M]. 2nd Ed. NY:Prentice Hall College Div,1987.

[4] Pnina S,Boaz G,Dov D. ERP Modeling:A Comprehensive Approach[J]. Information Systems,2003(28):673- 690.

[5] 唐马强,陈岗.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J]. 化工进展,2004,23(12):1373-1376.

[6] Amber Computer System Inc. Integratable MES:The Challenge and the Opportunity 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 Consulting[EB/OL]. http:www. amrc. com,1995-04-25.

[7] Wang D,Nagalingam S V,Lin G C I. A Novel Multi-Agent Architecture for Virtual CIM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le Manufacturing System,2005,8(1):69-82.

[8] Dursun D,Perakath C Benjamin. Towards a Truly Integrated Enterprise Modeling and Analysis Environment[J]. Computers in Industry,2003,51(3):257-268.

[9] Vernadat F,Shmerko V,Jerzy S,Alex D. CIMOSA: Reference Architecture for Enterprise Integration[C]. NITE 96: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Minsk,1996:243-255.

[10] Abdmouleh A,Spadoni M,Vernadat F. Distributed 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for CIMOSA-Based Enterprise Components[J]. Computers in Industry,2004,55(3):239-253.

[11] Vassell C.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an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J]. Computer &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99,37(1/2):425-428.

[12] Geert Poels. A Functional Size Measurement Method for Event-based Object-oriented Enterprise Models[C]// M Piattini,J Filipe, J Braz.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IV[M]. Kluwer Academic Publshers,Hingham,MA,USA,2003:210-218.

[13] 黄琛,范玉顺. 基于知识的企业CIMS 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3,9(10):829-834.

[14] David A. New Supply Chain Business Models——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Ascet,2001,Vol 3.

[15] Narendra N C. Flexible Support and Management of Adaptive Workflow Processes[J].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2004,6(3): 247-262.

[16] Vonk,Grefen P. Cross-Organizational Transaction Support for E-services in Virtual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Distributed and Parallel Databases,2003,14(2):137-172.

[17] Salimifard K,Wright M. Petri Net-based Modeling of Workflow Systems:An Over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4(3):664-676.

[18] Ito T,Hashizume S,Yajima T. Integration between Scheduling and Design of Batch Systems Based on Petri Net Models[J]. IEICE Transactions on Fundamentals of Electronics,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Sciences,2005,E88-A(11):2989-2998.

[19] Champagnat R,Esteban P,Pingaud H. From Scheduling to Supervision in Batch Processes[C]. IMACS Multi conference CESA'98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in Systems Applications,Nabeul-Hammamet,Tunisie,1998: 673-678.

[20] 黄河清. 流程工业CIMS的研究与应用[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3.

[21] 马竹梧. 信息化、自动化的进展与钢铁工业自动化[J]. 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4(1): 5-15.

[22] Harjunkoski I,Grossmann I E. A Decomposition Approach for the Scheduling of a Steel Plant Production[J].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1,25(11/12):1647-1660.

[23] Bellabdaoui A,Fiordaliso A,Teghem J. A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Scheduling the Steelmaking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J]. Pacific Journal ofOptimization,2005,1(3): 447-464.

[24] Uzam M,Zhou M C. Iterative Synthesis of Petri Net Based Deadlock Prevention Policy for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C].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2007,37(3):362-371.

[25] Saracco C M,Labrie J,Brodsky S. Using Service Data Objects with Enterpris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echnology[EB/OL]. www. ibm. com/developerworks/dbz/library/techarticle/dm-0407 saraccol,2004-07-01.

[26] Grabowik C,Kalinowsk K,Monica Z. Integration of the CAD/CAPP/PPC Systems[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5,Volume 164-165:1358-1368.

[27] 陈松乔等. 涟钢CIMS初步设计报告[R]. 1997: 18-29.

[28] 孙彦广,刘晓强,顾佳晨,等.制造执行系统中成本管理控制[J]. 冶金自动化,2004,28(3): 18-21.

[29] 罗公亮. 智能技术与自动化——基本概念与新发展[J]. 冶金自动化,2001,25(3):9-14.

[30] Holz H,Rostanin O,Dengel A. Task-based Process Know-how Reuse and Proactive Information Delivery in Task Navigator[C].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CIKM '06,2006: 522-531.

[31] Power Y,Bahri P A. Integration Techniques in Intelligent Operational Management:A Review[J].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5,18(2/3):89-97.

[32] Lopez,Kamel M. Reorganizing Knowledge to Improve Performance[J]. IEEE Tra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1998,10(1):190-191.

[33] Portinale L. Petri Net Models for Diagnostic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D]. Torino:University of Torino (Italy),1993.

[34] Zha X F,Du H. Mechanical Systems and Assemblies Modeling Using Knowledge-intensive Petri Nets Formalisms[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Engineering Design,Analysis and Manufacturing,2001,15(2): 145-171.

[35] 江志斌. Petri网及其在制造系统建模与控制中的应用[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6] Murata T. Petri Nets: Properties,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1989,77(4): 541-580.

[37] 王生原. 并发面向对象建模的多级Petri网方法[D]. 北京:北京大学,2001.

[38] Kristensen L M,Christensen S,Jensen K. The Practitioner’s Guide to Coloured Petri N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oftware Tool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Springer,1998,2(2): 98-132.

[39] 王志坚,蔡自兴. 基于Petri 网的系统评价和优化模型[J]. 高技术通讯,2003,13(5):50-54.

[40] Wu W M,Su H Y,Chu J,Zhai H F. Hierarchical Control of DES Based on Colored Petri Nets[C]. Proceedings of 2001 IEEE SMC,Tucson,Arizona,USA,2001:1571-1576.

[41] Thanh C B,Klaudel H. Object-oriented Modelling with High-Level Modular Petri Nets[C]. Integrated Formal Methods: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IFM 2004,Canterbury,UK,2004:287-306.

[42] Tsang T.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obile Multimedia Systems Using QoS-GSPN[J]. Wireless Networks,2003,9(6): 575 - 584.

[43] Uzam M,Jones A H,Yucel I. Using a Petri-Net-Based Approach for the Real-time Supervisory Control of an Experimental Manufacturing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0,16(7): 498-515.

[44] Bobeanu A V,Kerckhoffs E J H,Landeghem H V. Modeling of Discrete Event Systems:A Holistic and Incremental Approach Using Petri nets[J]. ACM Transactions on Modeling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TOMACS),2004,14(4): 389-423.

[45] Carlier J,Girault C. Modeling Scheduling Problems with Timed Petri Nets[C]. European Workshop on Applications and Theory in Petri Nets,1984: 62-82

[46] Noguera J H,Watson E F. Analyzing Throughput and Capacity of Multiproduct Batch Processes[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4,23(3): 215-228.

[47] 于达. 基于Petri网模型的任务调度问题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1996.

[48] Sebestyenova J. Hierarchical Verification of Reactive Systems with Timing Constraints[J].WSEAS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2003,4(2):1174-1179.

[49] 薛雷,郝跃. 基于Petri网的启发式生产调度[J]. 自动化学报,2002,28(5): 827-831.

[50] Uzam M. An Optimal Deadlock Prevention Policy for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Using Petri Net Models with Resources and the Theory of Regions[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2,19(3): 192-208.

[51] Su H Y,Wu W M,Chu J. Liveness Problem of Petri Nets Supervisory Control Theory for Discrete Event Systems[J]. ACTA Automatica Sinica,2005,31(1):143-150.

[52] 李志武,王安荣. 基于Petri网的柔性制造系统一种预防死锁方法[J]. 自动化学报,2003,29(5):733-740.

企业柔性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财务弹性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新要素,保持财务弹性能使企业快速响应外部环境的冲击并把握有利的投资机遇。

随着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企业必须保持“弹性”经营。保持财务弹性的企业能够规避突发状况给企业带来的意外损失,同时适度的财务弹性能使企业在面临意外投资机会时把握机遇。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企业在制定企业资本结构决策时都会把财务弹性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也特别重视企业的财务弹性。企业保持财务弹性的现实意义在于企业未来可以以较低成本筹集外部资金并实现融资重构,拥有财务弹性的企业更容易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财务弹性具有“应对”和“利用”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同时,这种具备动态适应性的财务灵活性符合企业柔性财务战略理念。

财务弹性与柔性财务管理

财务弹性是指企业能够及时采取行动改变其现金流量的数量和时间,使企业能够应对意外现金需求并把握有利投资机遇的能力。财务弹性的实质在于预防性、适应性、灵活性、权变性。强调企业资本结构安排对内外环境的响应能力、适应性及调节能力。财务弹性要求企业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及财务战略,充分利用财务资源,快速应对意外事件而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财务弹性既注重企业现有能力,又追求企业长远发展能力。

柔性财务是相对于刚性财务而言的,刚性财务往往强调遵守企业各种财务规章制度,按要求完成各项财务指标,并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及管理规则,刚性财务管理追求效率,强调财务连续性与稳定性。显然,刚性财务管理具有强制性特征,强调规范性与专业性。而柔性财务管理强调适应性、柔性化,柔性财务管理追求创新、发展,注重整体效率而减少对具体指标完成的依赖。现代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柔性财务管理更适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战略。

财务弹性不同于柔性财务,财务弹性是针对企业财务资源而言的,可以衡量量化,可以通过资本结构安排以及融资制度安排来改变企业的财务弹性。而柔性财务是一种财务管理理念。通过保持企业财务资源的弹性,可以实现企业柔性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弹性的度量

从财务弹性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财务弹性强调的是保持充足的自由现金流,所以对财务弹性的度量也应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出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以及企业潜在的未动用的现金流。其中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指企业当前的现金持有量。企业潜在现金流来自于企业再融资能力。企业融资可以采用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三种方式。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以下财务弹性指标度量体系。

建立财务弹性指标体系后,应根据不同行业所处的环境及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进而可以计算出企业的财务弹性指数。获得财务弹性指数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用于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以分析企业在行业中的适应性及快速响应能力,同时企业可以选取行业中优秀企业作为标杆,通过监控标杆企业财务弹性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财务战略。同时财务弹性指数也可以用于企业自身比较,比较不同时期企业财务弹性指数的变化,来评价企业财务战略是否合理。

如何获得财务弹性

从财务弹性的度量指标体系可以看出企业的财务弹性主要来自于日常经营活动和企业的再融资能力。所以企业的财务弹性可以从以下五种途径获得:

从企业经营现金流量获得财务弹性。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来自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减去维持企业生产所需现金支出后的剩余净现金流,是企业当前可以支配的现金流。自由现金流充裕的企业能够有效维持日常生产经营,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扩大再生产以及再投资,也能及时偿还债务、规避财务风险。拥有较多的自由现金流也能多分股利吸引投资者,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未来融资能力。自由现金流量的获得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的现金持有量政策来获得,同时提高资产周转率也能为企业争取现金流量。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减少低效甚至无效的资本支出也能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

从债务融资获得财务弹性。债务融资是企业解决突然现金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影响财务弹性的重要因素。即使负债能给企业带来税收上的益处,但是企业不会无限制地使用债务融资。低财务杠杆的企业往往更容易从资本市场获得债务融资,这就是企业为什么不会无限制使用债务融资的原因。如何更容易地从资本市场获得债务融资?资产负债率往往是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的企业财务弹性较好。同时企业的信誉也会影响债务融资能力,所以企业应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保证债务的及时偿还以提高债务融资能力。

利用股权融资获得财务弹性。股权融资往往发生在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且需要大量资金时,股权融资能力往往会影响企业未来发展,所以能否获得股权融资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信号传导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多发股利提高投资者信心,在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时更容易募集资金。此外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也是获得股权融资的重要保证,财务实力较强的企业更能得到投资者的青睐,从而更容易募集资金。

通过提高留存收益获得财务弹性。留存收益来源于企业经营净利润,是没有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留存。利润留存可以用于弥补企业异常年度亏损,也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所以企业适当提高留存收益可以增强企业的财务弹性。

利用商业信用获得财务弹性。企业可以运用规模优势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将存货和应收账款所占用的资金成本转移给供应商,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增加可用自由现金流量。此外商业票据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过渡融资渠道。

利用财务弹性实现柔性财务战略

柔性财务战略注重提高企业对动态环境有效、及时的反应能力,强调财务管理的协调、服务、激励和创新职能,降低以往传统财务管理中对目标、预算和考核等刚性要求的依赖,使企业财务更具灵活性。

柔性财务战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柔性财务战略理念和柔性财务战略模式。柔性财务战略理念要求企业财务人员从观念层面重视并认可柔性财务战略,柔性财务战略一经确立就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将相关理念传递给每一个财务人并得到其认可。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将柔性财务思维融入到企业员工日常决策当中,使每一位财务人员在决策时都保持权变思维。柔性战略模式是实施柔性财务战略的具体流程,柔性财务战略理念需要体现在具体决策行动层面。

实施柔性财务战略要求企业保持业务的灵活性;与供应商、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需要处理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下给出柔性财务战略框架图,以便更好地体现柔性财务战略的具体模式。

财务弹性要求企业保持业务的灵活及高效以获得较高的自由现金流量;降低资产负债率以及保持良好的信誉以提高债务融资能力;多发股利以及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以提高股权融资能力;保持与供应商的关系以获得商业信用融资能力。从柔性财务战略框架来看,保持财务弹性有利于实现企业柔性财务战略。

利用财务弹性提高财务战略的灵活性。战略的灵活性依赖于资源的可获得性,财务战略的实现离不开财务资源的支持,适当的财务弹性能够使企业在动态调整财务战略时有充足的财务资源做保障。

利用财务弹性维持弹性经营。企业经营活动受到企业内外环境影响,动态的环境要求企业经营保持灵活性。经营异常以及意外的投资机会是现代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想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需要企业拥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撑,而这些都需要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弹性。

利用财务弹性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企业除了保持较低的负债水平和良好的信誉外,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财务灵活性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较低的负债水平和良好的信誉并不能保证企业能够及时偿还金融机构债务,特别是短期负债,而保持良好的财务弹性可以应对短期财务压力,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同。

利用财务弹性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供应商是企业重要合作伙伴,良好的供应商伙伴关系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物资的安全可靠,而且可以获得供应商的信用融资。拥有财务弹性的企业往往能够及时支付物资价款赢得供应商的信任,当企业遇到短期财务困境时更容易从供应商处获得信用融资。

利用财务弹性可以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财务弹性较好的企业往往能够保证股利的足额支付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提高企业未来市场价值及发展能力。同时财务弹性较好的企业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应对市场危机,从而赢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

(作者单位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企业柔性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时期,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若各个企业能够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那么就需要在当今不断发生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表现出超强的生命力,在关键时刻及时做出精准的策略。如何保持企业的超强生命力,是每一个行业的相关企业都应考虑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柔性管理应运而生。柔性管理是近年来企业经济管理中应用比较多的一套新型管理理论,能够很好地调节企业内部矛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柔性管理概述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在经济管理科学领域,柔性管理至今在经济管理实践和理论领域还未能被大众引起足够重视。柔性管理与以往的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相比较,差别很大。大部分企业目前仍采取刚性管理,虽然能够更好地让员工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指标,否则给予相应的处罚。但柔性管理是将企业中各个岗位上的员工作为核心,根据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实施人格化的管理,对每一名员工的行为及心理规律进行分析后,采取非强制性的措施,促使每一位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工作,确保企业可以良好运转。维护员工的核心价值,让每个员工的心理中形成说服力,组织意志在不可察觉的影响过程中发展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1]。从而实现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最终在构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过程中,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柔性管理的意义

1、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所有企业都离不开人,人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21世纪是科技对话的时代,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对全体员工来说,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使企业更加强大。在激励动员方面,必须注意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采取激励措施有两种具体方式:一是精神激励,通过语言鼓励。第二,物质奖励。通过薪酬直接鼓励,不断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2]。

2、较好的激励效果

在企业中,每个人的职责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待工作的责任也有所不同。面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员工如何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通常采取激励措施来提高每个人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激励制度。高层次人才在薪酬待遇方面不再能够激发自己的积极性,因此以精神认同的形式拥有优越感,这将非常有效。一般基层员工工资较低,最好的激励是薪酬,随着待遇的不断提高,员工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将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需要将这两种方法结合才可取得更好的效果,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

3、增强企业的灵敏度

柔性管理促使原本企业比较刚性的规定变得弱化,更多的坚持以人的需求为着力点,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让员工之间、部门之间能够更为融洽,减少沟通不畅造成的误会,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灵敏度,对于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构建企业管理文化

通过对我国传统经济规范结构的观察,主要配合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政策安排经济活动。柔性经济管理指标是指合理地跨越一定阶段的发展困境,确保个体企业避免不必要的约束困境。过去,以债权关系为支撑的企业结构迅速转变为维护双方共同利益的模式。即使是过去的激烈竞争对手,也在建立一个双赢的合作交流体系。通过另一层次的认识,在经济活动的系统组织和调试过程中,企业发挥了牵引管理的预设指导作用。

(二)做好财务管理,妥善控制成本

成本是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 企业需要跟上成本的动态变化。在推进柔性管理的实施中,企业应注意投资成本。有关部门要做好过程和成本控制策划,严格按照策划执行。在企业内部实行监督,控制成本在合理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规范监督,细化监督,建立部门间监督制度。要从下到上完善监督起诉制度。为了衡量和调整柔性管理的效率,还应注意企业投入人力资源的成本,做好人员考核,妥善管理员工档案,制定人员考核标准。

三、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及发展建议

(一)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全面提高企业生产力

买方市场的形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作为现代市场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就得跟进市场变化的趋势,并且添加更多元化以及特色化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因此,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发展柔性管理,并根据实时订单生产更多类型的产品,从而满足市场要求,减轻企业库存的压力[3]。

2、提高决策敏感性

在实施决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执行失败。如果存在问题,决策调整不及时,将会给企业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灵活的管理使企业的组织结构更加扁平,管理水平也不像以前那么烦琐。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高层员工与基层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直接沟通与交流。在做出一个好的决策后,企业可以快速地与执行部门沟通并立即执行,从而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

3、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如今时代一直在不断地进步,21世纪的人才越来越多,企业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有一套人才管理体系,这就是所谓的"赢得人心,赢得世界"。当企业文化得到员工的认可时,员工愿意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企业。一个好的企业须得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企业的文化,让企业传播更久远,一般来说,柔性管理主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灵活的管理尊重员工的意见和感受。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形象,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4]。

4、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飞速前进,企业特别重视员工的知识能力,员工的综合素质高低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柔性管理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对每一个员工平等以待,让每一位员工对企业都有认同感,将员工真正地当作企业大家庭的一位成员,互相之间没有隔阂,员工也非常愿意与大家进行分享,团队作业,增加了工作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二)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建议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柔性建设必须以民主、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和创新的企业文化为基础,在这个经济架构复杂的时代,不断的尝试来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企业为了稳定人才的流动,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多培训理念知识,并且时刻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将新鲜经济的发展思路引入到企业当中,不断学习和创新,使企业继续保持高度的灵活性。

2、倡导动态联盟构建虚拟企业

柔性管理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虚拟企业可以大大增加企业的学习机会和范围,提高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可借助柔性管理的方式通过虚拟企业的商业模式,利用动态联盟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例如,通过知识团队合作的方式,企业可以与高科技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创新中心,也可以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动态联盟发展中心,借助更多的资源帮助企业健康稳定成长。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下,柔性管理较传统的刚性管理有很大的进步,柔性管理作为一种非常灵活的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员工的情况,以员工为中心,让企业内部交流更为简单和顺畅,能够最大化地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柔性管理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需要充分利用柔性管理的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准,也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柔性管理不仅可以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优化产品结构,把握市场方向,让企业充满活力。因此,企业在实际的运营管理当中,应切实提升柔性管理的力度,找到符合本企业柔性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当中充分发挥柔性管理的作用,以人为本,增加企业管理制度的灵活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企业能在未来方向不稳定的情况下,为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柔性管理作为一种具有时代化新型有特色的管理方式, 在企业经济管理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柔性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能够很好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本文旨在分析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的价值及具体的应用方法, 期望其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 能够充分将柔性管理的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本文将针对柔性管理的内涵意义, 分析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建议, 希望对今后企业的经济管理有所参考。

关键词:柔性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姚雄才.探究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商论, 2017 (15) :103-104.

[2] 刘征军.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 31 (14) :109-110.

[3] 刘岑.浅析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营销 (下旬刊) , 2017 (9) :30-30.

企业柔性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环境的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的组织模式已无法适应,柔性组织成为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柔性组织的内涵、特征及作用的深入剖析,提出了实现柔性组织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柔性组织 激励机制 学习型组织

21世纪,企业间竞争更加复杂,互动更加激烈,市场节奏趋快,企业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企业战略需要根据瞬息万变的环境不断进行调整,传统的组织模式无法适应动荡复杂的竞争环境之需要,柔性组织成为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的必然选择。柔性组织是世界各国企业追求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其更加强调组织的适应性、敏锐性、创新性和学习性,主要表现形式有柔性团队、网络组织、学习型组织和无界限组织等。本文将对柔性组织的内涵、特征及作用进行剖析,并力求提出实现柔性组织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柔性组织的创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一、柔性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1.柔性组织的内涵

柔性的概念最早源于柔性制造系统(FMS),Mandelbaum曾将柔性解释为生产系统适应变化的环境或环境带来的不稳定的能力。所谓柔性组织就是指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系统地持续整合内外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和因果模糊性挑战能力的组织。

2.柔性组织的特征

(1)适应性。当今企业环境变化莫测,企业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战略。而组织服务于企业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相适应,因此,柔性组织的出现,对于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敏锐性。柔性组织具有敏锐的市场感受力,即具有对市场灵敏的监测、控制、反应的能力。一旦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柔性组织会即时发现,并迅速做出组织战略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3)创新性。创新已成为21世纪企业的发展主题,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事实上,柔性组织扁平化、网络化的结构形态,有利于企业成员迅速进行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也有利于成员相互间的模仿与学习;另外,柔性组织采用的民主化决策方式更有利于调动职工创新积极性。

(4)学习性。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组织要想发展就必须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并以更快的速度吸收新知识。柔性组织要求成员善于不断学习,自主管理,使组织能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随时做出反应,并自行调整。

二、柔性组织管理的作用

1.提高员工及企业整体素质

柔性组织管理强调组织及其成员共同学习与知识共享,完成个人心智的转變与能力的塑造,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提高人的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员工素质及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整合与提高。

2.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柔性组织管理,能够使企业大大加快信息传递速度,迅速调整人力物力资源,把在不同领域工作的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动态团体之中,共同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同时,柔性组织管理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和取长补短,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一步合理化,促进技术改进,缩短生产周期,带来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3.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柔性组织管理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直接沟通,信息传递快而准确,保证了决策与管理的有效执行。同时,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使得企业能够随时调整其生产和经营计划,提高其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从而降低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关于实现柔性组织管理的几点思考

1.采用灵活多样的柔性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组织建立柔性激励机制尤为重要,概括为:第一,构建心理契约,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第二,创建柔性激励机制,在薪酬管理方面应注重对员工内在价值和创造潜力的挖掘;第三,推行弹性工作制,实现员工的工作自主。

2.创建柔性化组织文化

柔性化组织文化是一种能够增强组织的灵活性、适应性、创新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文化。柔性化组织文化通过人性化的组织系统、优良的信息管理、快速的反应机制、灵活的生产体系、市场导向的开发和服务来实现它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模式。柔性化组织文化是柔性组织的精神体现,为柔性组织注入活力。

3.建立扁平型组织结构

扁平型组织结构是以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为技术支撑而建立起来的快速灵敏反应市场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缩小和消除了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减少了中间管理环节。企业在组建扁平型组织时,应着重强调两个基本方面:其一,从企业内部看,必须做到有效授权,使企业人员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能够真正拥有一定的临时决策权,从而加快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强化其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其二,从企业内外部的联系看,必须强调企业战略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使企业不仅能够通过内部灵活组建的项目小组、微型组织结构、核心开发计划来应付动态与发展的局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而构建的虚拟组织来随时满足各项市场需求,从而迅速扩大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4.创建学习型组织

简而言之,学习型组织就是指具有良好学习功能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能够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共同学习,提高员工和组织适应环境、自我调整、开拓创新的能力,从而使企业真正具有进行柔性组织管理的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学习行组织的创建,能够增强组织的战略竞争能力,保证组织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红谢卓君:柔性组织浅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1月

[2]姚刚:论现代企业的柔性组织管理.企业经济,2005年第6期

[3]江丰沛许春燕:组织知识化与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模式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4月

上一篇:人口经济市场述评论文范文下一篇:网上教师发展探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