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论文范文

2023-09-17

教育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顶层设计;资源配置

一、《职业教育法》的历史作用及局限

1996年5月15日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从立法的角度,系统地对中国职业教育进行了规范与阐述。《职业教育法》在过去相当长时期乃至现在对职业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它全面指导职业教育的实施,它对提升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用是巨大的,成绩是可喜的。依照《教育法》和《劳动法》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又包含了常规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重内涵,该法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新体系、新框架更适应当代新型职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可以说,《职业教育法》发布二十年来,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受益。无论是中级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独具特色的亮丽风景。大批具有职业能力、技术和资格的学生走出校门,投身到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中。这是国家之幸,更是《职业教育法》之功。

《职业教育法》颁布的二十年正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年,更是我国很多企业和地市经济转型的二十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率加大,受益的1.3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近千个专业,覆盖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二十年来,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近两亿名中、高级技术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现代职业教育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调整解决,同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有些矛盾也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并须逐渐解决的。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法规,初步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也初步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基本体系,但职业教育还有诸多不足与困惑。作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及职业教育工作者只有面对现实与困难,不畏艰险,知难而进,解决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发展升级版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更是面对经济转型升级、企业自身发展以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内在需求,我们不可轻视和小觑。

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培训学校与培训机构存在主管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

譬如,中职、高职及高等职业院校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而技工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职校,短期培训机构又绝大部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管理。部分地区存在根据行业(专业)分类,由行业主管行政部门审批并分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现象,比如实行专门指定培训机构的财会培训学校和下发特种工证的职业鉴定机构,分别由地方财政局和质监局审批并管理,卫校(護校)由地方卫生局审批分管,还有部分企业分管的职业(技工)学校。这种管理模式的后果是:

一是出现同级同类职教培训机构教材不统一,评价标准不统一,职业教育(鉴定)信息闭塞,信息与资源无法沟通共享,各自为政。

二是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调整不均衡,经费渠道分散复杂。

三是管理体系与管理模式不一致。《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教育大体系和战略的职业教育理应顺风顺水,管理体系科学有效,不应该出现有悖于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弊端或桎梏。

(二)职业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薄弱是制约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软肋

现实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统一规范、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由于对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及企业专业和产业门类等无法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估,就无法指导该区域(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与规模,也无法深入地平衡职业教育的布局,预测结构调整。宏观上的评估模糊势必影响对职业教育体系各个环节的评价,评价的欠缺或不准确,直接导致职业教育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区支撑力不够,也有可能影响决策力。比如,对某一职业院校分类评价不准,定位就不准,那么办学投入及院校的发展就会使我们担忧,或流于随意性,或无法确定它的发展方向。如果从顶层建立职业院校评价机制,給每所职业院校定位评估,甚至发放“身份证”,那么,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良性发展会起到带动职教事业全局发展的作用。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科学评价体系并非狭隘的特指,而是在表述顶层宏观评价机制的缺失,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部分调配不合理

首先是经费投入不协调。经费是办学的生命线,一所职校的发展,无不与经费的投入成正比。目前我国教育经费存在以下不平衡,职业教育的经费的投入大大低于普通教育的经费的投入。而现实是,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物质设备做支撑,工与学比例几乎是各占50%,学生需要技术实习,需要先进的设备和实操场所,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与普通教育相比,资金需求有过之而无不及。办学经费在沿海地区与内地、城市与乡村及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投入不均衡,有的投入过剩,有的投入不足,缺口较大。

其次是师资力量、生源等在上述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失调。由于历史、地理区域等诸多因素造成边远偏僻地方的职业院校缺少专业教师,尤其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师资优势大都集中在环境优良、待遇较好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生源流向发达地区,向大中城市聚集,相应技术人才也发生偏移和倾斜。

再次是职业教育设施设备存在地区差别,良莠不齐,制约我国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的偏远乡村的教学实习设备陈旧落后,计量不准,严重影响正常的实习教学。据统计上海为中心的中东部地区占有40%的校舍面积和图书,46%的教学仪器设备,而东北地区学校占有4%的校舍面积,6%的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少数民族地区的比例就更小了。

(四)职业教育院校布局不平衡,缺乏特色标杆引领职业院校

由于客观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造成中、高职校,高等院校在地理上的布局不均衡,直接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输出不平衡,比如初等职业教育分布排序(由多到少)依次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在以上各地区所占份额比例分别是38%、28%、25%和9%,而培养的高等技术人才的输出比例就不言而喻了。

另一方面,无论是中、高职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无论布局如何,都缺少引领同级同类职业教育院校的著名特色院校。无论是专业办学还是职业教育或是职业教育思想等真正的国家级的特色示范院校寥若星辰,更没有国际级的特色职校。这种反差使我国职业教育流于常规教育,对培养顶尖国际技术技能人才,或者国际一流技能大赛(比武)人才,是不利的,也无法做到标杆效应,引导一大批职教院校步入世界一流职校的行列。例如我国缺少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品牌院校。

(五)长期职业教育与短期培训,中级技能人才与高级技能人才的配比有待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原先粗放型经济形式逐步被集约精细型经济所代替。原来的以第一第二产业为重心的专业配比逐渐向第三产业服务型产业转换,即所谓的经济大变革。为此,适当地增加高级和尖端技能人才的比例,缩小初中级技能人才的比例,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我国职教的现状是:长期职业培训与短期培训的无序发展,专业与人才由培训院校或机构确定,部分地区存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有些院校在设计专业时不做市场评价考察调研一味跟风使舵,打“时髦”牌,全日制学校的教学目标局限到完成培训任务,取“双证”上,短期培训机构单纯追求培训人数,获取“资格证”(或“特种工证”)上,有些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把完成招生培训计划作为考核职业院校的硬指标与政绩业绩挂钩,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末端环节,职业院校更缺乏对技术人才进行终身培训的规划与设想。

有些地区院校无视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不及时增加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训份额,在原地打转,停滞不前。总体上存在中级技能人才与高级技能人才过渡上的断层,无批量“升级”计划和有效途径,只有零星局部的对口深造培养。与我国“十三五”计划步伐不同步、不协调,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我国部分职业教育“产品”与区域经济“产业”不匹配

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必定要与当地或者全国的经济相适应,而市场是杠杆,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职业教育的走向,二者应相辅相成,协调和谐同步发展。培养与产业(行业)适销对路的人才是硬道理。于是出现了以校养厂、以厂促校、厂校结合、校企联合等很多职业教育模式与形式。但根据最新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涉及第三产业行业的技术人才培养,快于产业增长速度,培养人才规模大于第三产业消化能力;涉及第二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慢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应加强第二产业培养比例;而涉及第一产业的技术人才培养规模,中级人才基本平衡,高级技术人才须加大比重。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的步伐和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不协调的。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法》框架下的职教战略的几点构想

(一)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归口管理,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要牢固树立全国教育一盘棋的大教育思想,统一认识,真正落实“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职业教育真正纳入到国民教育的大体系中,站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一切从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为出发点,归口管理,设置机构,统管全局。

有必要在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领导下,理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各级关系,尝试成立以职教院校学者,职业教育专家,产业(企业)高管,行政主管部门分管领导为核心的各级评价机构,权威地评估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与体系,各级职业教育院校的定位与规模,甚至于专业设置、仪器设施配备、师资力量的分配、各地区教育单位的分配分布等,打破地域、行业界限,从顶层宏观上为推动建设现代大职业教育,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合理配置调配职业教育资源,均衡不同区域教育发展,制订精准有效的激励机制

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调配的应用,一不能靠地方,二不能靠市场自主调节完成,而必须有政府的参与引导才能完成。我国在大力发展精尖科技的同时,应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型产业等领域,与时俱进地动态地调整职业教育培训建设和规模,均衡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产业,兼顾偏远山区乡村和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有的放矢地合理调配职业教育资源,鼓励高技能人才献身贫困地区职教事业,制订奖励和激励机制。必要时在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示范职教基地或“特区式”新型职业教育样板,像当年青藏铁路的贯通一样,建设特别的职业教育“天路”,以促进偏远地区与内地共享职教资源,互通职教信息,共享职教改革成果。

(三)继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精干、高效合理的职业教育序列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我们应该遵循“普及、加强、引导、整合”八字方针。即在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普及中高级职业教育;加强高等(尖端)职业教育,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引导普通高等院校转型发展,对近年来只更校名,不改变办学模式的院校,加大整改力度,办成真真正正的名副其实的职业院校;整合一些职业院校,对同一区域的同级同类院校,根据职教布局与规划,强强联合,以强并弱,或弱弱合并,可采用职业教育联盟校的形式完成组合和提升。努力探索股份制、混合制、托管制、购买服务等新模式。

总体形成有統一机构、编制合理,初、中、高级职业教育比例协调,序列体系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产教结合,鼓勵办特色示范职业教育院校,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国家社会产业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故而我们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规模比例、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必须依照国家社会经济比重,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调整等诸多方面进行合理配比,结构适当,做到产教结合,同步发展。与其同时要站在国际职业教育的高度,以新型战略产业为依托,引导学研结合,促进高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参加国际技能大赛常态化,紧紧盯住当代国际职业教育的前沿阵地,努力占领制高点,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国际舞台,力争步入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行列。

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类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使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同时,习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又做出了专门批示,指出职业教育要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既有职教战略构想,又有战术指导的话语鼓舞人心。做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者以及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更有责任和义务制定国家层面的职教战略,建立科学的职教新体系,开发综合的国家资格框架。

职教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和重要突破口,也是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的风向标。职业教育是一种产业,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动力能源。如果职教事业能做到地区均衡发展,科学布局,兼顾公平,示范引领,产教协调发展,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采用渐进的、发展的、可持续的科学方法制定方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定会立足世界,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韩永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方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7):17-22.

[2]张原.职业教育与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J].职业技术教育,2015(7):8-16.

[3]张烁.筑牢强国基石 成就出彩人生: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5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述[N].人民日报,2015-05-12.

教育法论文范文第2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目前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实现。无论学校行政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上。这样做不仅是贯彻执行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下面浅谈初中化学课堂上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现行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有机插入爱国主义素材

通过化学课的学习,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造纸术推广后,我国造纸工业已很发达,而欧洲人还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书写材料,他们为写一部《圣经》用了三百张羊皮。由于中国纸的发明和利用,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黑火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恩格斯高度评价为:“火药和火器的应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我国的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在现代,我国的化学和科技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随着第一顆原子弹爆炸之后,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现在不仅能发射自己的卫星,而且还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近年来的载人航天技术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不少世界著名的化学家的事迹。如自学成才,发现多种气体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瑞典化学家舍勒,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等等,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重点向他们介绍了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他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英国巨富之一,但他从不涉足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不过腐化堕落的生活。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全身心地投身于化学研究。用这些名人轶事启发引导学生要克服满足现状的思想,要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

总之,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积极渗透,既要传授知识,发展培养各种能力,又不放松思想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法论文范文第3篇

我们在家还小时,妈妈评价爸爸是五好丈夫五好爹,父母感情很好,妈妈是没文化的粗人,爸爸从来都是理解和包容妈妈的唠叨和抱怨。直到现在邻居也都夸赞家父,八年了,没雇佣外人,爸爸把不能自理不会说话的妈妈照顾的无微不至,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丈夫,让女儿们安心工作。

父亲从小手把手教我姐们写毛笔字,手里抱着还不会说话的我,脚上还放着书看,把我们当模特练速写,老家具都是爸爸打的,父亲是天,勤奋好学;母亲简朴本分,从小都觉得有爸爸在,什么事都难不倒。

我上小学在东洲二校,因为两个姐姐在那所学校,更因为朱恕然校长与爸爸是“莫逆之交”。学校有个校办印刷厂,活字印刷的字戳修复,书本的封面设计,以及卷子的插图,都是我爸爸来绘制的。书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宣传语,还有橱窗布置。爸爸既是学校的家长代表,也是有求必应的校外共建力量。那时候的操场一到春天就翻浆,表层干裂,下层是稀泥,踩在上面像现在的气垫床。朱校长带高年级的师生到三院的山上取土,铺操场。我是鼓号队的成员,少年时大队辅导员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领导。她工作讲原则铁面无私,对她我总是敬而远之。在小学我参加了书法小组,体育小组。绘画小组也要我,但分身无术。受家庭影响,我爱好挺多,都是没有压力的玩中学,所以成绩平平。

班主任蔚老师,正统师范毕业生,工作作风严谨,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她不会以厂长夫人自居,对我们一群野孩子教导有方,不知倾注她多少心血,没有更多精力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今早已在病榻上不能自理,去看望她时,还说着我们儿时的某某,家长的理解配合。好人难做,良心几何?

如今我当老师才知道:不相欠的了无牵挂,相欠的如何割舍?小时候比较灵活,但吃不了苦,班主任评价我华而不实。体育老师是退伍转业兵姓杨,绰号“杨大包”,多淘气的男学生都怕他,他带我们在学校后面的苗圃训练,跑两三圈(一圈500米多),我怎么跑得下來?拐过弯杨老师看不见我就走,还带一脚的泥巴,所以只训练没让我参加比赛。世界真小,当我再回母校当班主任时,教杨老师的孙子和外孙。教音乐是陈老师,给我班带过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态度也绝对是劳模级的,我上学前班时,陈老师家俩女儿大毛二毛有时会来,后来大毛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妈说陈老师娘家在阿金沟住,年轻时唱歌好,是金嗓子。绝对怀旧版的老黄历,亲切还有几分百味掺杂。

一路上在父辈的光环下走过,遇到的是好老师、好校长、好姐姐、好领导、好学生,顺风顺水上的是好中学,考上幼师,做一名教师,但还是不懂得珍惜和维系良好的上下级信任关系,所处的成长环境都是好的,凭什么好人都让我遇上呢!有时会抱怨。没觉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从事本专业美术教学工作中,我不怕麻烦开展国画课,学生动手又动脑的手工课。利用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开展扎实的书法二课堂活动。用真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这也是我教师职业的最大收获和奖赏。多年后的今天,再看看学生们长大成人,他们何尝不是以真诚心、责任心回馈社会呢!

无论在哪工作愿我能发挥主人翁精神。支教时,充分挖掘农村学校特色,发挥能写善画的特长,为所到学校出谋划策,上满课时,还用烙铁烙了十个少年宫门牌,利用放假时间,根据各活动室设计并烙了十个工艺葫芦。做展板、橱窗、写板报等这都是我的专业特长。与校领导协调配合,完成设计绘制4米×1米的少年宫匾额和简介。

是党的培养和关怀,领导的严格要求使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希望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放下个性,站在更高的视野上。有效沟通协调上级,团结社会或家长的力量,关心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做了母亲后,我有幸接触到传统文化,把两岁儿子扔家,在道德讲堂封闭学习了一周,一周对孩子的成长相当于几个月,而这一周对我的影响是接下来以后的生活,我回到家好像变了个人吧!我觉得很值得。改变的是什么呢?我还是我,应该是观念和想法变了。那里的老师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做教材,以诚心传授,本是陌生人,不知为什么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真诚和亲切。学习很有仪式感,也就是很郑重严肃,后不知为什么就把这个纯公益的学校取消了。我诚心学习受益良多,不过做的还很不够。如果学校也有这样的教育形式就好了。

如阳光,乐观,向上。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育人无痕。与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一线教师一样,为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提供良好的环境。育人,先是律己。上学时老师会带我们去学校后的苗圃写观察日记,长大后我成为一名教师,也曾带学生去观察植物写作文。苗圃用高压水管三百六十五度喷淋树苗时,会看到美丽的彩虹。多少年来城市变迁,许下愿望:不变的苗圃,祖国的苗苗壮大,花朵健康成长!

教育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贯彻真字,真心诚意地教学生学做真人。欲成才先成人是当今社会更应该关注的一个课题,真正做到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本文阐述了学校德育管理必须处理好“成人”和“成才”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学校德育管理 成人 成才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即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更应该贯彻“真”字,真心诚意地教学生学做真人。

一、当前成人观存在的误区

目前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科学形势、中国的特殊国情,依然影响到学校办学的评价标准,分数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小学要质量抽测,初中不仅仅要质量抽测,还要以分数排名次(单科排名、总分排名、班级排名、年级排名),中考不达重点高中分数即进不了,考上大学是许多学生的唯一选择,所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非常重视分数。

然而,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更重要。司马光曰:“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事实上,德与才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德才兼备”。所以一位合格的教师不应因为某个学生的成绩欠佳就抱有歧视看法,而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如今孩子的弱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表现为自私、贪婪、任性、功利,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心理脆弱,生活自理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弱。我认为根源在于家长忽视对孩子做人的培养和教育。反过来看,所有成才者、成大业者,哪一个不是在做人上有其独特的品质和良好的教养。我国目前仍然注重应试教育,我觉得欲成才先成人是当今社会更应该关注的一个课题,真正地做到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

二、教育所需树立的成人观分析

(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如果只有满头脑的死知识,我国何以发展和昌盛?只有让他们先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行,他们才会成为对社会上有用的人。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家都非常看重德育,比如陶行知先生针对学生提出的“每日四问”要求,认为道德应该是做人的根本所在。若是根本损坏,则即使有再大的学问与本事,也是徒劳无用的。甚至一个缺乏道德根本的人,有了大本事还会造成大灾难。因此,我校倡导“用人格魅力来感染身边的一切”,要求每个师生都参与人格魅力建设中。

(二)爱国是做人的基础要求与责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清朝初年著名大儒顾炎武就提出这样的爱国真谛,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针对个人而言,爱国是一项基础要求与责任。我国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爱国主义传统薪火相传,连绵不绝,在历朝历代的各个时期都不乏典型的爱国主义事迹,这些都能够作为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与民族的辉煌历史,产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并付诸实践行动,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才是做人的根本所在,同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

(三)拥有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我校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在家有保姆伺候,出门有司机恭候,在他们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金钱解决。所以,我校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好公民,教育引导他们遵守法律规章,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强化法制观念;除此之外,还要求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针对全社会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形成凝聚力与向心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社会各个场合当中缺乏公民意识者甚众,这主要是受到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导致整体社会风气下行。所以,教育学生拥有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基本水准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同情和宽容是构成做人的高尚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中,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问题,则宽容与同情应该是优秀的个人品质。在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困难与挫折。当人处于困境当中的时候,如果可以得到他人的同情与关怀,则可以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产生精神力量。但是在当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过于宠溺,由此培养一些飞扬跋扈、自私自利、狭隘偏执的“小霸王”,严重缺乏同情心,更谈不上宽容他人。根据这些现象,我校联系了河源市阳光网的自愿者和学生们进行“手拉手”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与同情心,同时是教育他们做人的实践机会。经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我校在给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中,那些的家庭情况很好的学生,他们自愿把买零食的钱都凑起来,心甘情愿地为灾区出力、奉献诚挚的爱心。

(五)挫折是学会做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有人说,人类最大的残疾就是心灵的残疾。固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平顺,但是挫折却经常会不期而遇。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挫折,我们给学生的教育是:未经历过挫折的人生,不是完满的人生。一个人,只有经历过挫折才会真正走向成熟。所以在人的基本心理品质中应包括耐挫折力,有坚强的意志,可以直面挫折并战争挫折,形成强大的精神内核,并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有所升华,进入新的层次。部分学生因为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与信心,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无所适从,这其实就是缺乏耐挫折力的直观表现。

三、树立正确成人观的建议措施

(一)学校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发挥出关键作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能够在养成学生个人素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教育学者曾提出:“学校教育特别是现代学校教育,应做到教书与育人相并重……”尤其是在梳理正确成人观方面,学校更是要将育人当成重要教育使命。可以说,一个人在学业方面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终生,但是在人格与道德上的缺陷,却会贻误终生,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所以学校应该把德育置于首要位置,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这样才能将个人学到的知识用到正处。若是片面地学习知识,没有学会做人,则会信马由缰,最终走上人生的迷途,渐行渐远。

总体来看,学校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方面应具备稳定的思想教育内容,具体包括:第一,爱国意识,即将“五爱”教育作为中心,坚持常抓爱国主义教育,研发爱国主义方面的校本课程;第二,公民意识,即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形成社会责任感;第三,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比如文明诚信、勤俭节约、不畏挫折及团结友爱等。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为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各不一样,所以在性格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特征及道德素质上的不同之处。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最重要的老师”,尤其是在道德素质方面,家庭教育更是不可替代。《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提出:“家长应重视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子女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家庭教育,重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远远超过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引导孩子学会做人。

(三)社会及媒体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发挥出引导与环境营造的作用。

随着传媒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计算机的应用普及,信息传播呈现出爆炸化发展趋势,从而极大地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媒体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处在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本身并不具备正确分辨与识别的能力,容易受不良文化及消极信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优化社会德育环境是社会各界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要求:“社会组织及个人应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所以,社会及媒体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发挥出引导与环境营造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管理必须处理好“成人”和“成才”之间的关系。青少年一代是否能够做到“成人”与“成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可以说,做好德育内容设计、提高德育实效,已刻不容缓,更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课题。青少年学会做人,“成人”和“成才”是根本。学校应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深入把握做人的基本内涵与要求,实现将做人的道理与日常行为习惯相联系,为日后走上成才之路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熊顺美.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8,10(5):11-12.

[2]曹小辉.“人本”教育之我见——浅析“人本”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1,25(8):33-34.

[3]赵启新.教学生做人与素质教育[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0(3):55-57.

[4]黄小鹏.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国教育论坛,2014,20(3):13-14.

[5]郝冬梅.关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10(4):16-18.

教育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扶贫经历了新中国扶贫教育、新时期扶贫教育、新时代教育精准扶贫3个阶段,这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使得我国已经逐渐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过渡。目前我国教育扶贫已经进入了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转向与实践路径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供借鉴。

关键词: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目标转向;实践路径

引言

所谓的后扶贫时期就是指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扶贫进入了“以转型性次生贫困”为主要特点的时期。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将长期存在,次生贫困人口基数比较大、贫困维度非常广、致贫风险比较高,因此脱贫仍然是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重要问题。教育扶贫是是脱贫的根本途径,能有有效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在后扶贫时期更加强调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这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对于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转向与实践路径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抹

1.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转向

近年来,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这也就意味着绝对贫困基本消除,教育扶贫也由最初的脱贫转向现在的减贫,从而实现纾减相对脱贫和可持续性发展目标,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我国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后期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主要是由外在的动力向内在的动力转变,在后扶贫时期更加重视教育的公平与正义,通过“扶贫、扶志、扶智”,以此来激发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贫困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任务是从阻断贫困代向保障阶层合理流动转变,教育是贫困人口获得优质资源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渠道,使得贫困人口在这些社会资源的支撑下能够跻身“优势”社会阶层。因此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的重点应该是保障社会阶层合理流动机制,使得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也能够接触到一些优质的社会资源,得到更好的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③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途径是提升乡村人力素质,不论是教育扶贫的制度或者政策,都是紧紧围绕着“扶贫”二字展开的,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更好很快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提升乡村人力综合素质,从而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推动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④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政策从完善制度向提升效能转变,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动力,因此教育扶贫政策应该注重充分发挥自己的效能,比如更多关注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努力建设高效、稳定抹教育扶贫体制等,从而为我国教育扶贫事业提供制度保障。

2.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

目前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仍然长期存在,因此在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路径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其核心目标都在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就是通过教育实现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内在发展的动力,这是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从教育扶贫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得贫困人口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从而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扶贫,坚决杜绝返贫现象,从而使得教育扶贫实现价值最大化。在教育扶贫初期,受到国家整体贫困状况的现状,通过建设学校、完善硬件设施等外部资源,以此来普及国家义务教育。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已经基本实现了教育起点公平,因此后扶贫时期的教育过程的扶贫。在具体实施教育扶贫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整个教育扶贫事业的过程进行科学的评估。通过贫困地区组织实施区域性开放式扶贫,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以此来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后扶贫时期,原发性、绝对性的贫困已经基本消除,教育扶贫也逐渐向激发相对人口的内在动力转变。贫困群体已经不仅仅是脱贫的对象,而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有着巨大的潜力。通过“三扶”结合,以此来激发我国目前贫困人口发展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想要积极向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贫困群体实现自身的价值,彻底杜绝返贫现象。

其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本质就是实现共享发展、实践共享正义、实行共享治理,共享是社会和谐安全的重要保障,这也是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共享理念的核心价值要求,共享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仍然长期存在。在这一背景下,阶层流动是贫困地区人口的主要需求,而教育是阶层流动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一定要把握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切入点,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确保教育的相对公平与公正,而且还应该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良好的教育内容。贫困地区人口通过接受教育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使得贫困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有更高的就业层次,获得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与此同时,这也增加了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途径,使得贫困人口的收入不再局限于土地,这将大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改善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水平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农村人口对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所带来的高知识技能和好生产率,以此来提高个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因此这就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是贫困地区人口获得社会福利和优质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教育给学生提供跻身优势社会阶层的机会。因此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的重点在于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阶层合理流动机制,使得相对贫困的地区人口能够接受到更加优质和公平的教育,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从而能够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使得贫困地区人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后是提升贫困地区人力素质。要想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提高贫困地区人力素质,开发乡村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而教育是提升贫困地区人力素质的重要措施,这就更加凸显了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素质也为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后扶贫实际的教育事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从现代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本是促进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但是目前我国人力资本的质量还比较低,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程度比较低,初中文凭的人数占到了农村地区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绝对贫困消除之后,人力资本缺乏依然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开发人力资本的关键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才能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而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存量,进而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支持,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关键在于“扶贫”,所有的扶贫政策和制度都是紧紧围绕这个各种所展开,充分发挥教育公平性,进而促进我国教育资源的均匀发展,把贫困地区人口视为脱贫致富的主体,从而真正体现出教育扶贫的益扶贫性,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正义。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这也给后时期教育扶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了更好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出来更多高质量、高水平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以提升贫困人口素质为核心目标,正确应对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三农问题,进而推进我国乡村文明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更加重视由单向的教育资源转向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开发,以此来提高农村人口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彻底杜绝返贫现象,进而促进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是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政策,从完善教育扶贫制度向提升教育扶贫制度的效能所转变,从而使得贫困地区的人口能够享受到教育公正和教育公平。在教育扶贫前期,面对我们国家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完善教育扶贫制度来推动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进而实现教育扶贫的目标。但是在后扶贫时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加复杂,教育扶贫的制度和政策的重点在于如何消除相对贫困现象,如何更好的激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意识?为了防止出现返贫现象,教育扶贫的制度和政策应该更加注重效能的发挥。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教育扶贫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比如政策执行的薄弱性,为了确保教育扶贫政策传递的准确性,将国家所颁布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高效、稳定的教育扶贫政策机制,进而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充分发挥教育扶贫政策的效能。后扶贫时期的基层教育主要是通过解决目前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促进贫困地区教育的协调发展。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教育扶贫事业已经为我国贫困地区构建了完整的教育扶贫体系。后扶贫时期的基层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在于突破行政主义的局限,其关键在于激发贫困地区人口参与基层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提升基层教育体系改革的有效性。因此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的价值追求是通过基层教育体系改革,构建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使得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和福利。但是目前我国基层教育管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的双层领导机制对基层教育的决策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但要受到当地政府的领导,而且还要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这就使得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在把握工作重点、工作方向的时候会出现左右为难、顾此失彼的问题。②社会人员的参与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占教育主体与志愿追求公益两者之间的理论存在一定的矛盾,对于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后扶贫时期的教育基层治理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利用教育扶贫政策和制度的优势,从而增加贫困地区人口的幸福感、充分发挥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实际效能。因此,在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严格制定后教育时期教育扶贫的标准,规范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的行为,加大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力度,确保国家制定的教育扶贫政策能够落到实处。②在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教育扶贫的协同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激发教育扶贫的活力。把贫困地区的人口不仅是当做教育扶贫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由最初的“共治”转向“善治”,充分发挥教育扶贫政策的实际效能。③进一步提升教育扶贫政策的精准度,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更好的区分开,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对于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类型的教育,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巩固教育扶贫的成果、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仍然长期存在,因此在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路径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着人的可持续发展展开。作为教育扶贫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教育扶贫活动,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有兴,杨佳惠.后扶貧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转向与实践进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336-337.

[2]林玲.新时代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转向及实施策略[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3):129-133.

[3]詹雯.“正面管教”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的实践路径探索[J].教师,2017(11):112-113.

教育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信息时代,学习者通过网络可以自主学习。以自主学习为标签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普通高校教育模式,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角色必将重新进行定位。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角色;定位

一、面对新形势,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知识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个人的追求使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远程开放教育成为传统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有效补充,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远程开放教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与经验,理论与技术上也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大家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在我国教育体制下,普通高校教育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技术、资源还是人才,都集聚其中。对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视度有待提高,远程教育理论、技术在探索中行进,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而在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及建设当中,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往往更多地关注技术与资源的获取和提高,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还跟不上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必须依托网络进行,这是勿庸置疑的。而这种依赖性和技术进步的炫目光彩往往会让人忽视了屏幕下面的教师,网络推动教育变革被普遍认为是个必然的发展方向,但是设备再先进、网络再强大、技术再进步,最终都不可能取代教师,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远程开放教育,核心永远都是教师。因材施教、教与学,如果缺少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法顺利完成的。任何教育的改革与进步,都需要教师的广泛参与和付出。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的地位与作用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在不少方面提升了。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经说过: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挑战在于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重新规划与定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重新定位,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教师如何进行重新定位

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在教学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探索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成长的机制是个当务之急,虽然其中涉及到的许多问题单靠学校自身不能解决,但学校和教师又都是能够有所作为的。下面谈一谈在“网络推动教育变革”的进程中,从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教师角色应该如何重新定位。

知行合一,知先于行。伟大的变革往往始于观念的创新。首先,应该要更新教育观念。不管什么形式的教育,不管面对怎样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学生群体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教育的目标及要求在发生变化,教育观念必然发生变化,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会产生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应该遵循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

其次,远程开放教育的定位及功能发生了变化。远程开放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服务于各类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双元模式”的普通高校网院和“单一模式”的远程开放教育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会有许多差异。即使是普通高校网院,各个学校的不同定位也会有差异。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明显有异于传统教育形式,学习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模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很多方面,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会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传统的高校授课,一门课程由一个主讲老师可以独立完成。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必须团队作业,有团队,还要有分工。采取劳动分工、专业化团队等方式,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源的作用。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创新是教育教学运行机制的核心问题。教学团队不限于本单位,还可以在本系统,甚至可以跨越到普通高校、技术制作公司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与利用。

三、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担任怎样的角色

只有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才能以全新的面貌适应新兴的教学模式。下面探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教师应该担任怎样的角色。

(一)设计者与制作者

远程开放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多种手段创造学习空间;研究各种媒体软件,整合课程,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多方位的支持;积极研究课程教学思想,开拓教学方法理论创新与实践。

远程开放教育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是区别于传统教学之处。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

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自主性。学生能主动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修正,主動进行沟通,接受教师的引导,主动向教师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第二,能动性。能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处理众多的信息资讯,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拒绝。能对知识进行整合。第三,创造性。有发散思维及联想思维等,立足于所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习上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和开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课程。首先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习者为主导,这是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习惯来整合教学资源配置,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更完善的学习资料,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方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满足学习要求的学习资料。

对于学习者来说,积极浓郁的学习氛围可以增强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作为教育的设计者,教师要向学习者提供整个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内容。设计好教学时间,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师要按大纲的要求,明确课堂学习目标,测评标准有认知、关注力、满足感和态度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通过讨论、案例、学习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习材料、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学习流程、学习环境和方法呈现出来,要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手段来进行整体的统筹协调。学习辅导、学习反馈、衔接安排和学习评价都要与各个学习阶段的目标和要求互相配合,学习软件必须要实现多元化、系统化,以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

(二)引导者与服务者

遠程开放教育下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是文化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及服务者。

在整个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过程当中,教师为学生、教学机构提供流畅的沟通渠道,解决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不间断的支持服务保证学生的持续学习行为。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做好入学教育,介绍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网上技能培训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明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特点及学习手段,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在专业知识的引导方面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各种媒体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课程有哪些书可以参考,以及掌握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技巧等。

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及时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如该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和帮助,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他们课程学习方面的疑惑。及时批改作业并评价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建立网上社区,参与网上讨论,促进学生互相间交流和协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适时安排面授环节以集中解决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专业的课程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从什么渠道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三)合作者与协调者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高校、研究机构、媒体制作公司等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更多、更通畅,资源的整合能创造出更为精良的教学成果。

在教育理论及研究中,教师可以分工讨论、互相交流、分享经验,交换意见;在网络教学的建设工作中,教师可以跨高校、跨地区合作、制作课程、开发教学软件,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共同解决技术难题。一个网络课程的完成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支持,如高校教师团队、研究机构以及媒体网络制作公司等,需要整合教学资源、技术资源和媒体资源等,在这个合作过程当中,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必须做好课程建设计划,安排部署整个合作的流程步骤、关系协调、资源配置及过程控制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共同学习的对象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不同学校的学生,甚至可以是另一个国家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组织、引导、帮助学生持续学习、不断发展。在提高师生间的协作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建立良性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之我见[J].开放教育研究,2015(1).

[2]翁朱华.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3]孔磊.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第3次“中国远程教育青年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7).

[4]胡勇.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2).

[作者简介]张林(1975—),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远程开放教育。

[责任编辑 孔文静]

上一篇:酒店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