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数学小故事范文

2023-11-02

课堂上的数学小故事范文第1篇

趣味对联小故事50字

对联小故事精选6则

1.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

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

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2.守一台电脑,两个知己,三味人生,四海朋友,五子对弈,溜来溜去,七赢八输,久久不睡醒来已十时

3.看十人通宵,九个传奇,八个私服,七星北斗,六个冲极,吾看吾身,四斗三胜,而而鼾声俯桌睡一人

4.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

上联 白天没吊事

下联 夜里吊没事

横批 无比痛苦

5.苏东坡到某染布访染布,被认出,求对联一幅。

苏东坡写到:

上联: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

下联: 且看干进湿出,只论深浅要钱。

横批:好色者来。

6.从前有个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除夕夜,这位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自嘲,贴于门口:“行节俭事 过淡泊年”。村上有位老学者读后,慨叹不已,在对联的联首各加上一字, 成了:“早行节俭事 免过淡泊年”。对联故事《切瓜分客》

切瓜分客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

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

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

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推荐阅读:对联故事50字精选对联故事50字

※、俞曲园携女游西湖灵隐寺,见冷泉亭有一联,俞轻声念道: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其女笑答: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惊部:项字何谓?其女道:项羽若不将此山拔起,峰安得飞来?

※、李某为官,巧立名目, 搜刮钱财,百姓无不恨之入骨。其死后有人戏作一联曰: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日地无皮。

※、王某平日挥霍无度,过年时缺柴少米,在门上贴副对联:行节俭画,过淡泊年。邻居在上下联各添一字:早行节俭事,不过淡泊年。观者为之捧腹。

※、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

五、

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头、

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秀才张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垅遇一挑泥农夫,不肯让路,两人均不得过。农夫笑道:我有一联,君若能对,愿下田让道。秀才满口应承。农夫曰:一担重泥遇子路(寓一旦仲尼遇子路)。张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田让路。三年后,张某看浚河工决堤引水,傍晚河工约会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续上前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有一财主,父子花钱各捐了一个进士,心中十分得意,大年三十,在门前贴了一副对联,以示庆贺。联曰: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材人王某读罢,在对联上寥添数笔,其联顿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财主见了又羞怒,只得把对联撕去。

推荐阅读

课堂上的数学小故事范文第2篇

面对年龄小,好动贪玩,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感兴趣的一年级小学生,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有效的学习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但是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一次处理混合看图列式计算练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令我茅塞顿开,我的学生给我上了一节生动的数学课。

课堂上,我出示了《基础训练》中的所示图,让学生在看图、说清图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一看到图,有学生就举手说:“有13个圆,去掉了10个,又拿来了9个圆,现在有几个圆?列式是13-10+9=12”。我随即肯定了他的回答,但在肯定的同时又感觉缺了些什么,在接下来的学生回答中都按照这位学生回答的思路进行,眼看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在逐渐消退,难道这一环节的教学要以平庸告终?正在这时我听到我班尤祥硕同学说:“老师,我能编一个小故事来说这个图的意思吗?”“当然可以。”这正是我所期待的结果。只听尤祥硕同学说:“有一天,妈妈买来了13个橘子,被我吃掉了10个,爸爸回来又买回9个桔子,现在我家有几个桔子?列式是13-10+9=12”真不愧是我们班的“智多星”想法新奇独特。在他的启发下,其他孩子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编妈妈给自己买铅笔的故事的、有编小鸡吃米的故事的、有编玩玻璃珠输赢故事的等等。相同的数量关系被学生不同的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而这些故事全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历过或看到过的事情,这些事情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学习兴趣浓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找到了实施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的突破口,那就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在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故事”中,快乐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0,6,29

课堂上的数学小故事范文第3篇

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

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课堂上的数学小故事范文第4篇

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

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课堂上的数学小故事范文第5篇

1 创设情境时讨论, 有助于认清学习目标

每一节课的开头要像说书开篇那样引人注目, 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设计一个理想的导入方式, 创设一个有利于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情境。教学目标通常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为了让学生新课伊始就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 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讨论, 由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学习方向, 具有亲切感。这既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又有利于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我们深知, 教学的各个部分常常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在不同内容开始的时候, 可以采用生活的实例让大家讨论, 一方面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 在某些概念的教学中, 就可以从实际生活或者大家较为熟悉的背景下编拟问题让同学们讨论, 逐渐引入概念, 在中专教材中有关分段函数的教学时, 本人先让大家讨论并计算了诸如邮局寄信、电信收费、出租车计价等问题。从特殊例子中建立感性认识, 再讲一般概念的抽象、概括, 自然、亲切, 学生易于接受, 乐于探究, 效果明显。以下内容可用于课堂的讨论:与经济有关的如有奖销售、银行利息调整、股市行情、公积金贷款等。与国情有关的:如人口增长、森林覆盖、火车提速以及与概率有关的中奖等问题。

2 探究新课时讨论, 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较强,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准备,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拓展。许多新知识学生所能依据原有知识运用迁移规律类推而得到解决, 这时适当展开讨论, 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新知,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中专《数学》教材中, 应用重要不等式:求有关非二次函数极值时, 教师必须强调它使用的条件是“一正二定三相等”。“一正”是指a、b为正数, “二定”是指a、b两个数的和或者积有一个是定值, “三相等”是指等号成立。为此, 我用了三个函数求最值的题供学生讨论, 以加深对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1)

(3) , 绝大多数学生能较为轻x2+4松地解出 (1) (2) 两题, 对于 (3) 有同学作了如下板演:, 因此f (x) 的最小值为2。“有没有问题呢?”我问,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多数同学显示出惊讶与不解。“能取到2吗?”我又追问了一句, 经过一番激励的讨论以后, 大家认为:即, 此方程无实数解。因此, 等号不能成立。但是大于号还是成立的, 大家从中意识检验“相等”的重要性。此刻的顿悟所带来的满足感溢于言表。接着, 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 利用上单调性求出了f (x) 的最小值为。这不仅使学生拓宽了视野, 还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的恍然大悟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安排这样的讨论, 加强了师生互动, 使学生对讨论的内容清楚了, 要求明确了, 那么学生在讨论中才能真正实现主体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同时, 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相互讨论中也进一步提高了思维能力。

3 巩固反思时讨论, 有助于消化所学知识

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 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 思维水平的差异, 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有别, 因而对基本概念和结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讲道理、谈观点、谈想法, 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反思, 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适量训练的过程中, 要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 特别要将一些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拎出来加以剖析, 让大家一起参与“会诊”, 分析错误原因, 提出改进意见, 在提高学生纠错能力的同时, 从正反两个侧面加强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领悟。同时, 要注意发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4 课堂小结时讨论, 有助于提高新知

课堂小结在教学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 它通常是一些概念、法则、思想方法以及运用知识时的注意点。课堂小结的方法很多, 但有时可以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提高新知识的本质, 使学生通过小结进一步提高自身认识, 千万不能忽视“小结”这个环节。“小”中确实可以见“大”。而且, 让学生经过思考、整理、归纳、讨论以后进行小结, 有助于学生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 使知识系统化,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教师而言,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

5 独立作业后的讨论, 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后, 也可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在讨论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深化知识。作为数学教师, 每天除了繁重的课务以外, 还必须面对大量的作业批改。很多人都在努力探索一条既不影响教学质量又能减轻教师负担的新路子。其最终结果, 不是回到原先的老路, 就是象征性地布置几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 本人做得很简单而有效:“3+1”模式。改定量型为弹性型!“3”是指每次布置三条与当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起巩固作用的基本题。基本题经过慎重选择, 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1”是指另外再布置一条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相关题目, 供大家讨论、研究, 鼓励奇思妙想, 鼓励一题多解, 但不强求人人都做。通过这样的实践, 本人发现效果较理想。这不仅从数量、难易度上进行合理调控, 使全体学生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3”能让教师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对当天知识的接受和消化情况, “1”既能让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层次, 有助于促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也能从学生智慧的火花中获益。安排这样的讨论, 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合作学生增强竞争意识,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6 正确对待师生间的讨论, 有助于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 教师有时有意制造讨论, 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讨论的主动权通常掌握在教师手里。但有时又不尽然, 一旦遇到偶发问题或较大的疑问, 往往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形成观点分歧的局面, 这是教师始料末及的, 这时怎么办?是强制学生服从自己, 还是敷衍搪塞被动应付。本人认为两者都不可取, 而应在这种分歧的基础上, 让讨论完全而充分地展开, 教师也可介入, 不必回避。此外, 教师不要因为讨论而担心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而应因势利导, 让大家辩个明白。这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和学生辩论, 哪怕冒着被难住的“危险”, 决不会有失身份, 它不但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 改变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 也能促使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那里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为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课堂讨论, 特别是师生间的讨论。

7 结语

总之, 师生互动、加强讨论、课堂活跃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 积极鼓励、适度引导学生讨论, 并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要提出讨论的内容和要求,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也要避免那种从“满堂灌”到“满堂论”的急转弯。大小问题都不假思索地拿来讨论, 你方坐下我站起, 结果课堂是很活跃, 但是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思考比较浅层, 只注意局部小的问题, 而忘记了问题的整体意义, 甚至都不知道讨论了什么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独具匠心地设计、调控与引导。

摘要:本人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 就如何适当地进行讨论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地加以运用, 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大有帮助。

关键词:数学,创设情境,教学重点,讨论

参考文献

[1] 郭允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数学教学研究, 2001 (7) .

课堂上的数学小故事范文第6篇

1、媒体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学生直观感知。

2、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你能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吗? 生:能!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生个小组商量一下,需要多少根小棒,然后派个代表到老师地方领小棒。

(学生领到小棒后开始各自拼摆三角形)

3、反馈交流

师:同学们,想必你们都已经摆出三角形了。谁愿意把摆出的三角形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纷纷把自己摆出的三角形拿到投影仪上展示: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随便用几根小棒就摆出了这么多形状各样、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他同学们对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看法吗? 生1:我认为④、⑤不是三角形,它出头了。

师:你的意思是三角形要像①、②、③一样,不能出头,对吗? 生1:对。

生2:我不同意,因为它中间部分就是三角形。 生1:中间部分是三角形,但出头部分算什么呢? 生2:老师要求我们摆出三角形,出不出头有什么关系呢?

师:我明白了,如果不算出头部分,也是一个三角形,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三角形。但整个图形能不能算是三角形呢? 生2:(不好意思)不能算。

师:(指名摆④、⑤的学生):你们摆的时候为什么让它出头呢?不出头行吗? 生:不行,因为其中两根小棒太短了,合起来还不如另一根长。 师:喔,是这样。这么说,要摆成一个三角形,三根小棒要怎样选择? 生:其中两根的长度合起来要比第三个长,才能摆得成三角形。

师:讲得不错!看来,摆三角形也是大有学问。那么你们认为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呢? 师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概念。 情境二:(三角形的分类)

由于是小棒是随意分组,有些小组摆出的三角形种类不全,这对三角形的分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我对教学作了如下调整:

师:刚才每位同学都摆了三角形,现在能不能发挥一下小组的优势,摆出一些其它不同的三角形吗?

学生受到教师启发,小组内通过交换小棒,摆出了很多三角形,而且有组小棒之间的不同组合,每个小组都有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三角形。

师:这么多的三角形,我们能不能研究每个三角形有着怎样的特征? 小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对每个三角形的特征作出必要的记录) 很快有小组有了新的发现。

生1:老师,我们发现三角形的情况只有三种:2个锐角1个直角,两个锐角1个钝角,三个锐角。

生2:我们不管哪个三角形至少都有2个锐角。 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 说实话,在课前我根本没有想到这节课会上成这样子,我在被学生那种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和敏锐的观察所感动之余,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引发了深深地思索:

一、课堂教学不再是精心设计的“教案剧”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在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上的倾向,使我们的课堂长期演绎着一场场“精彩”的教案剧: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亦步亦趋;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个个数学结论。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是一旦出现“意外”,教师常常举手玩措,黯然收场。

在这节课中,课前的教学设计不可谓不精,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三角形的特点,采用摆小棒的方式,而且小棒的长短都预先进行设计,希望学生能够摆出的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设计在小棒被打翻之后就不复存在。

因祸得福,从这两个镜头中可以看出,我在情急之下的调整是成功的,不便达到了课前预定的目标,而且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二、学生探究需要的“务真”。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我们的课堂上发生许多令人欣赏的变化,很多老师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性的解决问题。但在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常常会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探究,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我们常常主动地帮助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以至于出现一些形式化的“假”探究。 如果这节课没有出现意外,按照我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去实施教学,无疑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假”探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摆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但也只能摆出这些三角形,他们的操作早在教师的意料之中,他们的仅仅为操作而操作,失去探究的价值。小棒的意外打翻,倒也应了“无心栽柳柳成荫”这句话,促成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学生摆出的三角形尽管类型单一,有些甚至还不是三角形,但这不是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吗?学生从中不但领悟了三角形的特点,而且也了解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上一篇:矿井综合防治水措施范文下一篇:淋巴瘤影像诊断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