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影像诊断价值范文

2023-11-02

淋巴瘤影像诊断价值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腰椎间盘疾病共200例,均有完整的CT及MRI图像资料。其中男性148例,女性52例,年龄24~72岁,平均48岁,40岁以上者146例,病程最短2d,最长22年。

1.2 仪器及扫描方法

CT机为Siemen s Somatom AR.Star型,常规扫描L3~S1各椎间隙,层厚4mm,每个间隙连续扫描4层。MR机为XGY OPEN-0.5T永磁型,采用大体线圈,常规扫描矢状位T1WI、T2WI,横轴位T2WI,冠状位T2WI,层厚5mm,间隔1 mm。

2 结果

200例中合并腰椎骨质增生148例(明显增生119例,轻微增生29例),伴有腰椎侧弯96例(明显侧弯59例,轻微侧弯37例),有62例经手术证实MRI诊断100%准确,CT诊断有6例髓核脱出于椎管内的游离体未显示。本组病例,病变发生在L3~4椎体者21例、L4~5椎体者112例、L5~S1椎体者67例,116例属于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属于脱出症,71例属于膨出症。

3 讨论

CT和MRI对腰椎间盘已为常规检查。CT扫描能清晰显示腰椎体、椎间盘及附件、椎管周围结构,具有经济、安全、有效的价值,较MRI检查时间短及价格相对较低,是诊断腰椎间盘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3]。MRI成像能显示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下腔、脊髓及椎间盘等各种病变,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病变的最先进方法,较CT检查有很多优点:(1)脊柱很长,CT检查成像方式为横断面,一次扫描范围比较小,如扫描范围选择有误,就有可能遗漏病灶。而MRI可以有矢状、冠状、横断等多种方位的成像,尤其是矢状位图像,包括脊柱范围较长,因而不易遗漏病灶。本组病例有13例是腰椎间盘髓核脱出于椎管内,CT检查有6例漏诊的原因,笔者认为也就在于此。(2)脊柱的MRI检查不需要椎管内注射造影剂,是一种无损伤的技术,避免了因碘造影剂引起的过敏反应和鞘内注射后的副反应,也避免了X线电离辐射损害。(3)CT在显示脊髓和椎间盘病变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对椎间盘变性的显示不如MRI敏感。MRI的软组织及软骨分辨力明显优于CT,能清楚显示脊髓、椎间盘详细结构。(4)由于MRI的成像特点,在检查脊髓和腰椎间盘病灶方面优于CT,因此MRI能代替常规脊髓造影和CT检查[4]。

腰推间盘由中央部分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组成。髓核在20岁以前含有85%~90%水分,纤维环含有80%水分。20岁以后髓核开始退化,纤维环也开始退化,出现同心圆状裂缝,这种现象几乎在30岁以后都会出现。椎间盘中水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髓核到80岁就会完全由纤维软骨代替。纤维环、髓核的自然退化,长期负重性损伤及急慢性外力损伤所致的髓核成份、结构改变,纤维环松弛,纤维环内裂隙被认为是引起椎间盘膨出、突出、及脱出的主要原因[5]。

本组200例中,其中116例属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髓核、部分软骨盘穿过纤维环向椎管内突出,压迫硬膜囊,CT检查显示:(1)硬膜外脂肪间隙消失;(2)硬膜囊前缘或侧方受压变形;(3)椎间盘后缘局限性突出,CT值小于骨但大于硬膜囊;(4)神经根受压移位;(5)突出的间盘有钙化。MRI图像与CT比较:(1)116例在冠状面上显示腰椎侧弯,腰椎间盘变扁,信号不均;(2)在矢状面上椎间盘后突,硬膜囊与脊髓局限性受压;(3)腰椎管脂肪线被突出的间盘截断,硬膜外脂肪移位;(4)轴面上可见脊髓和神经根受压;(5)突出上下可见纵行高信号;(6)突出物与间盘同一水平,无上下移位征象[6]。另外,还有13例属于髓核脱出于椎管内形成游离体。CT检查由于扫描范围原因,造成6例漏诊。而MRI检查能清楚的显示脱出的髓核和纤维环断裂,所以CT检查此病不如MRI。

71例腰椎间盘膨出者,年龄在50岁以上者占多数,正如以上所述,年龄越大间盘水分则越少,椎间盘体积缩小变扁,向周围和双侧面膨出。CT检查表现为:(1)椎体周围可见一圈均匀对称的软组织影;(2)椎间盘变扁;(3)不压脊髓[6]。MRI表现为:(1)矢状面上椎间隙变窄,间盘变薄;T2加权像上信号变低或不均匀;纤维环后突但未压迫硬膜囊与脊髓。(2)轴面上间盘范围超出椎体外缘[4]。

脊椎腰椎间盘病变包括椎间盘变性、膨出、突出和脱出,在临床工作中很多见,掌握CT和MRI检查的特性非常重要。CT、MRI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外科手术提供方便,避免盲目性的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CT、MRI在诊断腰椎间盘疾病中的影像表现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200例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CT、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200例病变发生在L3~4椎体者21例,L4~5椎体者112例,L5~S1椎体者67例。本组病例,116例属于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属于脱出症,71例属于膨出症。结论 CT、MRI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疾病的最可靠方法,可以明确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外科手术提供方便,MRI检查准确率优于CT。

关键词:CT,MRI,腰椎间盘疾病

参考文献

[1] 赵福昌.腰椎间盘突出CT扫描定位及补层技巧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9,22(3):222.

[2] 李松年.现代全身C 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9,10:207.

[3] 尹健初.腰椎间盘突出的CT诊断评价[J].中外医疗,2010,21:175.

[4] 王仪生.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108.

[5] 程英升,钟烽为,李明华.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影像学评价[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6,19(4):194.

淋巴瘤影像诊断价值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5 年1 月—2016 年1 月收治的61 例II型糖尿病患者, 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性35 例, 女性26例, 28 例有吸烟史, 12 例伴随高血压。 选择61 同期健康人员, 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37 例, 女性24 例, 30 例有吸烟史, 11 例伴随高血压。 入选标准: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大于7.0 mmol/L, 餐后2 h血糖大于11.0 mmol/L。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1.2 方法

ABI检测:患者检测时, 选择仰卧位进行测量, 测量踝部、上臂的收缩压, 选择收缩压的最大值, 计算方法:足背动脉收缩压、胫后动脉收缩压/上臂收缩压最大值。按照TASCII、美国心脏学会诊断标准, ABI值属于0.9~1.4, 即为正常水平。 如果ABI值小于0.9, 可能为动脉阻塞。 如果ABI值小于0.8, 极有可能为动脉阻塞。 如果ABI值超过1.4, 则为血管钙化[2]。

PWV检测: 一般而言, 心脏和大动脉搏出血液69m L/次, 心搏出血液是向末梢的波动传播, 即脉搏波。而脉搏波逐渐向动脉传导, 其速度就是PWV值。 选择欧姆龙PWV-ABI检测仪, 检测上臂动脉PWV和踝动脉PWV。患者检测时, 选择平卧位, 注意平静呼吸, 在双踝关节和双上臂上餐绕血压带, 选择心电图感应夹, 在双前臂上安装, 在胸骨左侧的第4 肋骨间粘贴心音探头, 数据输入完毕后, 即开始测量。 测量之后, 记录患者的脉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 统计患者的上臂动脉PWV和踝动脉PWV。 PWB计算方式:脉搏传递距离 (单位:cm) 和脉搏传递时间 ( 单位:s) 之比, 如果PWV小于10m/s, 则属于正常。 若PWV为10m/s~12m/s, 则动脉弹性降低, 若PWV大于12m/s, 则属于显著性下降[3]。 脉压指数:通过PWV和ABI检测, 获取脉压和收缩压之比, 即可计算出脉压指数。 下肢血管检测: 对于ABI异常者, 选择彩色多普勒检测, 检测患者的下肢血管。

1.3 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治疗前后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检测分析, 研究组ABI值为 (1.02±0.09) , 比对照组 (1.11±0.07) 明显更低, 研究组PWV值为 (18.53±5.12) m/s, 比对照组的 (15.32±3.28) m/s明显更高, 研究组脉压指数值为 (0.40±0.03) , 比对照组 (0.33±0.04) 明显更高,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有8 例ABI小于0.9, 给予下肢动脉彩超检查显示, 有6 例患者存在动脉斑块。

3 讨论

在临床上,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性疾病, 是内科的常见性疾病。 主要因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加上人口老龄化发展, 生活方式逐渐改变, 糖尿病发病率正逐年增加。 从医理角度来说, 糖尿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因素之一, 患有糖尿病人群, 极易发生肢体外周的动脉硬化, 发生率也较高, 一般为下肢动脉硬化, 伴有下肢疼痛, 或间歇性跛行, 或下肢行动感觉异常。 如果存在严重供血不足, 还会导致肢体坏疽, 是II型糖尿病致残重要原因。 同时,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作为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因下肢动脉病变, 导致下肢缺血, 引发糖尿病足, 继发下肢肢端缺血和感染, 逐渐发展为溃烂坏疽。 主要是因糖尿病疾病, 使得胰岛素代谢紊乱, 或胰岛素分泌不足, 靶组织细胞敏感性逐渐降低, 甘油三酯、血游离脂肪酸浓度逐渐升高, 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关。 所以, 对于II型糖尿病, 及早发现、干预下肢动脉病变, 具有重要临床治疗价值。

然而, 根据相关研究[4], 大多数下肢动脉病变患者, 并未有明显临床症状, 如何快速、方便、无创检测, 一直是临床干预、治疗的重点研究课题。 作为动脉僵硬度的检测指标, PWV是主要检测指标。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 从动脉硬化开始, 形成斑块、形态学损害前, 动脉的顺应性也逐渐降低。 所以, 选择PWV作为血管病变的重要诊断指标, 若PWV数值越大, 则动脉硬度越高, 弹性也越大。在本组实验中, 研究组PWV值为 (18.53±5.12) m/s, 比对照组的 (15.32±3.28) m/s明显更高, 这说明, 患有糖尿病人群, 动脉硬化程度更为明显。 同时, 对于因动脉硬化, 而继发管腔狭窄、动脉阻塞的诊断, ABI是最佳诊断指标。 根据相关研究, ABI小于0.9 时, 则外周动脉疾病特异度、敏感度均超过98%。 使用ABI数值, 也可检测颅内动脉狭窄, 尤其是成年心血管疾病检测。 在本组实验中, 研究组ABI值为 (1.02±0.09) , 比对照组 (1.11±0.07) 明显更低, 研究组有8 例ABI小于0.9, 给予下肢动脉彩超检查显示, 有6 例患者存在动脉斑块。

根据我国相关研究, 中国五十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 大约有25%患者伴随下肢动脉病变。 同时, 在通常情况下, 外周血管压力反射波、大动脉弹性, 可作为脉压决定因素, 动脉舒张功能是以动脉弹性为标准, 由动管壁硬度、管壁可扩张性、脉腔径大小决定。 但是脉压极易受到各类因素影响, 选择脉压指数判断, 即脉压/收缩压, 可良好反应血管顺应性, 减少其它因素感染。 在本组实验中, 研究组脉压指数值为 (0.40±0.03) , 比对照组 (0.33±0.04) 明显更高,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临床上, 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 传统选择血管造影方法, 且血管造影检测结果也是该疾病的诊断“金”标准, 但血管造影属于传统方式, 具有创伤性, 费用较为昂贵, 对广大医务人员、患者而言, 接受性不高。 在本组实验中, 选择无创影像检查技术, 即无创动脉检测技术, 对糖尿病患者、正常人群的ABI、PWV、脉压指数三个指标进行检测, 每一个指标立足不同角度, 反应正常人群、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变化, 通过对比, 可反应下肢动脉硬化情况, 显示阻塞敏感性和血管顺应性, 对于及早发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也可综合评估血管功能、血管结构, 从而选择有效生活方式、药物进行干预治疗, 降低因血管病变而截肢的几率。 同时, 及早发现, 还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总而言之, 通过本组实验表明, 针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 采用无创动脉检测技术, 具有良好敏感性, 可及时检测动脉硬化情况, 发现动脉阻塞状况, 对临床干预治疗、护理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临床探讨无创影像检查方法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1例II型糖尿病患者, 作为研究组。同时, 选择61同期健康人员, 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的ABI踝臂指数、PWV脉搏波传导速度、脉压指数进行检测, 计算研究组患者的下肢动脉斑块状况。结果 经过检测分析, 研究组ABI值为 (1.02±0.09) , 比对照组 (1.11±0.07) 明显更低, 研究组PWV值为 (18.53±5.12) m/s, 比对照组的 (15.32±3.28) m/s明显更高, 研究组脉压指数值为 (0.40±0.03) , 比对照组 (0.33±0.04) 明显更高,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有8例ABI小于0.9, 给予下肢动脉彩超检查显示, 有6例患者存在动脉斑块。结论 针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 采用无创动脉检测技术, 具有良好敏感性, 可及时检测动脉硬化情况, 发现动脉阻塞状况, 对临床干预治疗、护理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关键词:无创影像检查,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

参考文献

[1] 王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无创检查与膝以下动脉病变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 2008.

[2] 何岸苇.下肢动脉疾病无创性影像诊断方法的最优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 2009.

[3] 邵馨亿.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踝臂指数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淋巴瘤影像诊断价值范文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30例小肝癌患者, 其中男22例, 女8例;年龄35~64岁, 平均42岁;癌结节体积总和<5cm直径球形体积。

1.2 检查方法

MRI检查, 平扫, 常规行T1WI和T2WI。轴位扫描为基本方法。T1加权像, T1WI在显示肝脏病变方面有较大价值, 常采用自旋回波脉冲序列 (SE) 和梯度回波脉冲序列 (GRE) 。T2加权像, 通常用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GRE T2WI可采用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 扫描速度快, 并可清晰显示肝脏的血管形态。增强扫描, 应用bolus法经静脉注射对比剂顺磁性钆-二乙三胺五醋酸 (Gd-DTPA) 增强扫描, 观察病变血供情况, 有助于病灶的定性诊断。

2 MRI检查结果

2.1 MRI表现

肿块表现与CT相似。在T1WI上肿瘤表现稍低或等信号, 肿瘤出血或脂肪性变表现为高信号, 坏死囊变则出现低信号。40%的肝癌见到肿瘤假包膜, T1WI上表现环绕肿瘤周围, 厚约0.5~3mm的低信号环。Gd-DPA对比增强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2]。T2WI上肿瘤呈稍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肿块表现更为清楚的稍高信号。诊断有困难, 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对比剂 (菲立磁) 行对比增强, 被正常肝内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T1WI表现信号降低, 而缺乏kupffer细胞的肝癌, 则T2WI仍然表现稍高信号。若门、肝静脉扩张, 其中见到软组织信号肿块, 提示门、肝静脉癌栓形成。同时也可见到腹部淋巴结肿大等肝外转移征象。

2.2 结果

经MRI检出, 直径<2.0cm, 检出率66%, 直径2.0~5.0cm, 检出率100%。MRI的检出率85%。$$

3 讨论

小肝癌多数有纤维包膜, 细胞分化较好, 一般来说, 肿瘤愈小, 分化愈高。癌细胞以两倍体为主, 生长相对较慢, 侵犯血管并肝内转移的概率较低, 易做到根治性切除。研究表明, 分化好的小肝癌倍增时间多数超过60d, 分化差的多少于60d, 提示瘤体大者, 分化差, 生长较快。小肝癌的单个癌灶又可分为: (1) 单小癌, 纤维包膜多数完好, 边界整齐, 切面外翻, 提示以浸润的膨胀性生长为主, 但30%病例包膜中已有癌细胞浸润; (2) 融合小癌由多个小结节集合或融合而成, 呈不规则块状或分叶状, 边界交错而不整齐, 无明确包膜, 约30%于镜下可见血管内癌栓, 常有卫星癌灶, 或可能有远处转移。融合小癌多于切除1年后复发, 而单小癌切除后1年生存率较高。

MRI能获得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重图像, 肝癌结节在T1加权图呈低信号, 在T2加权图呈高信号, 可检出2cm以上的癌灶。病灶内出血坏死病变在T2加权图上可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强度。MRI对肝癌包膜的显示率可达24%~42%, 以反转恢复 (IR) 或自旋回波技术 (SE) T1加权图显示包膜最佳, 表现为肿瘤周围有一低信号强度环, 厚度为0.5~3.0mm。肝癌内可出现纤维间隔, 平扫MRI上表现为低信号强度。肿瘤侵犯血管时显示血管受压推移, 如有癌栓形成时, 受累血管的信号流空现象消失, 其在T1加权图为中等信号强度, 而在T2加权图上表现为高信号强度。MRI可显示肿瘤周围水肿, 在T2加权图显示为典型的高信号[3]。如肿瘤边缘伸展到邻近肝组织内, 呈地图样分布, 此征象也见于转移和胆管细胞癌, 为肝脏恶性肿瘤所特有。以上所见平扫MRI表现中, T1加权图病灶高信号、肿瘤包膜、肿瘤内纤维间隔、肿瘤内信号不均匀呈镶嵌表现以及血管受侵犯等为特征性表现。肿瘤侵犯血管时, MRI优点是不用注射造影剂即可显示门静脉与肝静脉、血管的受压推移。癌栓时T1加权图为中等信号强度, T2加权图呈高信号强度。动态增强扫描不仅有利于鉴别诊断, 还能发现一些T2WI不能显示的病变, 进一步提高肝脏实性病变特别是小肝癌的检出率。

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先进的无创伤性的放射诊断技术, 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得到了肯定和重视。在对肿瘤外侵范围的较好显示, 特别是对肝癌浸润的显示, 由于肿瘤的大小和浸润范围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随着MRI技术的发展, 肝脏MRI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应该指出的是, 这些新的序列和技术还不够成熟, 各种序列各有优缺点, 综合应用多个快速序列可以充分利用各序列的优势, 扬长避短, 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小肝细胞癌的MRI表现提高对小肝癌的诊断。方法 选取30例小肝细胞癌行MRI扫描。结果 小肝细胞癌中T1加权像表现为低、高、等信号, 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迟期以低信号为主。结论 MRI具有多序列成像特点, 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特征来反映结节性病变的组织成分, 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小肝癌,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

参考文献

[1] 吴孟超, 张柏和.肝脏外科进展[J].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6, 4 (8) :421~423.

[2] 周康荣.体部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822~827.

淋巴瘤影像诊断价值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58例, 女性46例, 年龄2~72岁, 平均42.5岁。临床表现见表1。

1.2 CT检查

104例均为横断面平扫+增强, 造影剂为碘海醇100mL, 静脉快速团注, 选用GE-PROSPEED机, 矩阵为256×256, 厚层5mm或1 0 m m, 层短5mm或10mm。

2 结果

2.1 肾癌的CT表现

大小为2.0~9.8cm, 平均4.2cm, 形态类圆形52例, 不规则30例, 密度均匀低密度24例, 不均匀密度54例, 表现为低、更低, 高、略高密度;4例伴出血, 表现为片状高密度影, CT值52~70HU;囊变8例, CT值-10~+10HU;坏死58例, CT值10~20HU;钙化8例, 表现为斑片弧线状或无定形高密度影, CT值100HU。境界多不清晰, 82例均作增强扫描, 肿块轻度强化但程度不如正常肾组织, 使肾癌的密度显著低于正常肾实质, 境界更清楚, 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区无强化。42例累及肾静脉, 10例有下腔静脉瘤栓, 表现为血管内低密度区和受累血管腔的扩大。16例发现淋巴结肿大, 多位于下腔静脉和主动脉旁。CT分期:I期为肿瘤局限于肾包膜内;Ⅱ期为肿瘤局限于肾筋膜内、ⅢA期为肾静脉和/或下腔静脉侵犯;ⅢB期为有区域淋巴结转移;ⅢC期为ⅢA+ⅢB;ⅣA期为发现邻近器官受累;1VB期为有远处转移。

2.2 肾盂癌的CT表现

大小为3.0~5.5cm。本组12例均为移行细胞癌, 呈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 6例规则, 2例不规则分叶。均呈低密度影, 密度高于尿液低于肾实质, CT值:30~39HU。增强6例轻度强化, 2例无明显强化。

2.3 肾母细胞癌

本组4例均发生于小儿, 年龄分别为3、2.5岁。肿瘤大小分别为5.0、7.0cm, 平扫肿瘤密度显著低于正常肾实质, 密度不均, 部分呈囊性密度影, 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与肾实质密度差异增大, 肿块周围受压的肾组织呈高密度环状增强, 1例可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2.4 ALL的CT表现

大小2.0~10.0cm, 平均5.0cm, 4例均为类圆形, 呈低、等、高混杂密度影, 可见分隔改变, 低密度区为脂肪成份, CT值一40~+120HU, 此乃本病的特征表现。6例脂肪成份较多, 2例脂肪成份较少而误诊为RCC。等密度为肿瘤的软组织部分, 高密度区为出血。本组2例伴有出血。增强、等密度区即肿瘤的软组织部分明显强化, 而低密度脂肪区和高密度的出血区无强化。4例伴有结节性硬化, 头颅CT示双侧脑室旁多个散在的钙化结节。

3 讨论

CT扫描由于具有较高的图像清晰度, 密度分辨度较高, 加上造影增强技术的熟练运用, 其对肾脏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很高, CT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组病例定位准确率为100%, 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2%, 误诊原因为6例肿瘤因肾实质和肾盂均受侵而无法分清其起源, 故笼统的诊断为肾脏恶性肿瘤, 另一例为ALL, 由于脂肪含量极少, 未仔细查找, 而误诊为RCC。CT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显示出了其它影像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性。但正确运用CT扫描技术尤为重要。

ALL是肾脏良性肿瘤中最常见者。是血管、平滑肌和脂肪3种成分按不同比例的混合, 含脂肪是其特征。ALL与脂肪瘤的鉴别在于增强后脂肪瘤无强化, 而ALL软组织部分有强化, 少脂肪ALL与RCC是很难鉴别, 常须借助活检。

研究表明, 多期动态薄层增强CT扫描是目前小肾癌检查的最佳方法。本组8例小肾癌运用此技术均准确检出。当肿瘤不大时, 肾癌与肾盂癌较易区分, 前者位于肾实质内, 而后者位于肾盂或肾窦内[2]。肿瘤长大, 肾盂和肾实质均累及时, 可依据以下几点加以鉴别: (1) 肾盂癌肿瘤主体位于肾盂或肾窦内, 周围绕以肾实质, 易向外侵犯致肾形轮廓不整; (2) 肾盂癌易造成肾收集系统阻塞, 肾功能丧失, 肾盂、肾盏破坏, 可结合IVP作出诊断; (3) 肾癌易形成肾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瘤栓而肾盂癌则很少; (4) 肾癌多为富血供者, 而肾盂癌多为少血供者, 故动态增强扫描前者可呈一过性显著强化, 而后者则无此现象, 必要时可借助于肾血管造影了解肿瘤的供血来源及肿瘤血管情况。WILMS瘤好发于小儿, 多为3岁以下小儿, 是小儿腹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现时多已长至很大。本病须与神经母细胞瘤相鉴别, 后者起源于肾上腺[3,4]。肾脏有外压性压迹, 肿瘤较小时二者易于鉴别。很大时鉴别困难, 神经母细胞瘤钙化率较高, 必要时只能借助于穿刺活检。本组4例均发生于4岁以下小儿, 平均年龄2.7岁, 术前均正确诊断。

总之, CT检查对提高肾脏肿瘤诊断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均有较高的价值, 可逐步替代IVU及B超等其他检查, 作为肾脏肿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肾脏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 评价CT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4例肾脏肿瘤, 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结果 104例中良性肿瘤8例, 占7.6%, 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LL) , 恶性肿瘤96例, 占92.4%, 其中, 肾细胞癌 (RCC) 82例, 应用动态薄层增强CT扫描法准确检出小肾癌 (最大径<3cm) 8例。肾盂癌4例, 肾母细胞瘤4例 (WILMS瘤) 。结论 增强前后CT扫描对肾脏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前分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肾脏肿瘤,CT表现诊断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 高玉洁, 王仪生.现代放射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268~271.

[2] 杨风云, 刘回耀.肾盂癌的CT诊断[J].浙江医学, 2007 (1) .

[3] 叶慧, 胡道予, 王秋霞.肾癌和肾盂癌MSCT灌注成像及分子病理学的相关性探讨[J].放射学实践, 2006, 21:920~624.

淋巴瘤影像诊断价值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37岁,均为已婚,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如反复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过多、不孕,未发现癌变病例。其余均为无症状因超声常规检查发现。

1.2 仪器使用

使用SonoScape-2000BW超声诊断仪,阴式探头频率在6.0~11MHz。

1.3 方法

病人常规经腹部检查后排空膀胱,取截石位,暴露外阴将阴道探头头端涂抹藕和剂,套上避孕套避免交叉感染,将探头缓缓插入阴道内,使探头紧贴宫颈,阴道穹窿处做盆腔多切面扫查。注意观察子宫形态、大小、内膜厚度,内膜回声是否均匀,宫腔线回声及宫腔内异常结构。重点注意子宫内膜,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并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2 结果

宫腔内见1个实性偏高颗粒状回声团块者58例,宫腔内见2个以上实性偏高回声团块者93例。B超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139例为子宫内膜息肉符合达96%,12例为子宫粘膜下肌瘤。

3 讨论

3.1 病因及病理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腺体和纤维间质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突向于宫腔的瘤样病变,其发生原因与雌激素过度刺激及炎症有关[1,2,3]、内分泌紊乱有关,好发于青春期后的育龄妇女,可致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过多、不孕或绝经后出血。

3.2 子宫内膜息肉在声像图上表现

宫腔内可见一个或几个偏高回声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伴内膜线移位,局部弯曲变形,如果宫腔内伴有积液存在,则更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的轮廓(图1~2)。子宫内膜息肉由于质软在宫腔内通常形成适应宫腔形状的赘生物。有报道[4,5]发现子宫内膜息肉的高回声边缘即息肉表面的短弧线状光滑强回声对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本组病例中出现率为65%,该征象更易出现在单发息肉或多发息肉中较大的息肉边缘。子宫内膜息肉虽为良性病变,但0.89%可发生恶性变[6,7],所以需要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经腹部超声由于肠气干扰、腹壁紧张、肥胖、子宫位置、膀胱充盈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检出率不高,漏诊很多。宫腔镜虽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但费用高、操作复杂、并发症多,经阴道超声距离子宫及附件近,无须充盈膀胱,受干扰少,加上高频探头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内膜及宫腔病变。综上所述,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准确率高,本文诊断符合率为95.8%,体现了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3.3 鉴别诊断

由于子宫内膜息肉声像图的非特异性,可与子宫内膜增厚、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等病变混淆,故须认真观察、仔细鉴别。

(1)子宫内膜增厚(图3),内膜对称性增厚呈暗淡回声,增厚的内膜回声较均匀或见散在分布的小囊结构,仔细观察在增厚的内膜中央可见强回声内膜线。

(2)子宫黏膜下肌瘤(图4),子宫黏膜下肌瘤由于质硬形态多为类圆形,球体感较内膜息肉明显,内部多为低回声,不均质,肿块从肌层突出于宫腔内,其边缘与高回声的内膜构成了清晰的边界。二维超声可显示肿块基底部内膜中断,因其表面覆盖的是子宫内膜,常伴有月经量多的临床症状。

(3)子宫内膜癌(图5),声像图的特点子宫增大,增厚的内膜不均匀,并有增强和分布不均的光点。肌壁与内膜的交界不清晰,不光滑。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绝经前后的妇女,40岁以前少见。

虽然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图像是非特异性的,但只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鉴别,则具有非常高的诊断符合率,在临床检查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应列为经阴道超声子宫检查的常规观察内容。

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检查最佳时机?因为子宫内膜的周期性改变,在检查诊断的时候要注意掌握检查的最佳时机。增殖晚期特别是排卵前,子宫内膜增厚宫腔内有病变表现为增厚的内膜回声不均匀,难以确诊,增殖早期子宫内膜菲薄,宫腔与肌层的界限很清晰,易与呈高强回声的息肉辨别,否则较小的病变可能会被分泌期内膜所遮盖。我们在月经第5~7天复查,随着子宫内膜的脱落,更有利于明确诊断。适当配合探头加压,以观察宫腔内病灶的柔软度;经阴道超声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率能大大地提高[7,8]。所以,笔者认为增殖早期是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最佳时机。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及图像特征。方法 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151例声图像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息肉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符合率达96%,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二维图像呈颗粒状或滴水状高回声团块。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经阴道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年出版社,2005:381~384.

[2] 陈正云,林俊.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7):391~393.

[3] 李治安,李建国.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51~1360.

[4] 田扬顺.妇科肿瘤临床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4~135.

[5] 胡越,朱世钗.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12(10):636~368.

[6] 应伟雯,梁秀珍“.高回声边缘”在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2):157~159.

[7] 徐婷,陆惠娟.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及与宫腔镜诊断的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9):1068~1069.

淋巴瘤影像诊断价值范文第6篇

1临床资料

本院2004年至2009年经超声检查闭合性腹部损伤129例, 其中男性106例, 女性23例。年龄6~70岁。致伤因素多为车祸、摔伤及钝器伤。主要病史及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外伤史, 伤处疼痛或伴有腹痛、腹膜刺激征, 失血多者伴有躁动及神志不清等早期休克症状。超声检查一般在受伤后0.5~72h内进行。使用仪器:GE-LOGIQ200型超声仪, ATL-8000型超声仪, 探头使用频率3.5MHz。检查方法、多采用腹部常规平卧位扫查, 必要时辅以侧卧位或者半坐位。首先探查有无腹腔积液, 然后以外伤部位及疼痛位置为重点区域, 多切面全腹扫查相关脏器及毗邻脏器。超声结果判断依据: (1) 手术病例将超声结果与手术结果相对照; (2) 非手术病例将超声结果与DR、CT及化验检查结果相比较, 并结合临床疗效及疾病转归综合判断。

2结果

129例腹部外伤中, 脾损伤58例, 肝损伤40例, 肾损伤14例, 胰腺损伤5例, 肠及其他12例。103例经手术证实, 另26例采取保守治疗, 其中18例经DR或CT检查后再次确诊。余8例经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证实。129例中, 超声确诊脏器损伤病例97例, 符合率82.14%, 漏误诊率20例, 漏误诊率17.09%, 空腹脏器及其他损伤12例, 漏诊6例, 诊断符合率50%。超声检查不同脏器损伤符合率, 见表1。

3结语

(1) 由于肝、脾、肾解剖位置较稳定, 相对靠近体表, 且脏器有丰富的血液循环, 导致其容易受伤。声像图表现为:受损脏器体积不同程度肿大、变形, 特别是受损局部径线测值增大, 包膜回声连续性中断或不规整, 实质回声不均匀, 成不规则增强或减弱区。腹腔、盆腔、肝肾或脾肾隐窝内可见积血。

(2) 超声对空腔脏器损伤直接征象很难发现。但仍有部分病例可做出定性或者提示性诊断。如肠破裂时胃肠气体进入腹腔, 造成膈下游离积气形成强反射回声, 采用半坐位并探头适度加压可帮助鉴别肝脾前区游离气体的存在。

(3) 超声诊断对腹腔积液的敏感性高, 但要注意与原发性疾病所导致的积液相鉴别, 特别对于女性患者, 更要与盆腔生理性积液相鉴别。早期外伤患者肝脾肾间隙的少量积液一经发现, 往往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如超声扫查腹腔内可见积液, 结合病史及腹腔穿刺液性质综合分析确诊。

(4) 部分病例早期超声检查无特征性表现, 从而影响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检查时要有清晰的思路, 并密切结合病史体征做出初步的伤情判断。本组肾损伤中多数为挫伤或者轻度挫裂伤, 超声检查阴性者多是根据外伤史、临床症状和体征 (如疼痛、血尿等) 及化验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动态观察后, 受损部位局部可出现回声增强、减低或结构紊乱等改变。

(5) 误漏诊原因分析: (1) 由于受伤时间短, 伤情进展不一,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迟发伤。超声检查多在受伤早期进行, 脏器损伤特征未能充分显露出来。 (2) 病情危重、伤后疼痛、烦躁检查不合作不能详查。 (3) 与受伤部位关系密切, 损伤部位于肝膈顶部、脾门或脾下极的小病灶容易漏诊, 胰腺特别是胰尾部的损伤, 由于其所处解剖位置受气体影响, 发现困难。 (4) 部分肝实质内非均质低回声灶, 如占位、肝内脂肪分布不均等, 可能被误认为肝内血肿而导致假阳性病例出现。 (5) 检查者对腹内脏器损伤声像图缺乏认识经验不足及仪器分辨率有关。

摘要:目的 总结超声检查对闭合腹部损伤的诊断经验, 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129例闭合性腹部损伤的患者, 男性106例, 女性23例, 致伤后超声检查与术后及治疗后结果对照。结果 129例腹部损伤患者中, 超声确诊106例, 漏误诊26例。结论 应用合理的临床思维及方法, 超声可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可重复的检查手段, 对脏器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做出正确诊断。

上一篇:课堂上的数学小故事范文下一篇:朗读者电势栏目评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