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晚期范文

2023-09-16

淋巴瘤晚期范文第1篇

【彩超】

彩超简单的说就是高清晰度的黑白B超再加上彩色多普勒,首先说说超声频移诊断法,即D超,此法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当声源与接收体(即探头和反射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回声的频率有所改变,此种频率的变化称之为频移,D超包括脉冲多普勒、连续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目前,医疗领域内B超的发展方向就是彩超。

【彩超在妇产科的应用】

彩超对妇产科主要优点在于良恶性肿瘤鉴别及脐带疾病、胎儿先心病及胎盘功能的评估,对于滋养细胞疾病有较佳的辅助诊断价值,对不孕症、盆腔静脉曲张通过血流频谱观察,也可作出黑白超难下的诊断。运用阴道探头较腹部探查又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 对子宫动脉、卵巢血流敏感性、显示率高。

2. 缩短检查时间、获得准确的多普勒频谱。

3. 无需充盈膀胱。

4. 不受体型肥胖、腹部疤痕、肠腔充气等干扰。

5. 借助探头顶端的活动寻找盆腔脏器触痛部位判断盆腔有无粘连。

【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预防】 胎儿畸形会有很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遗传不一定 是父母有,小孩才有,有时是隐形基因造成的,还有基因突变,还有药物,放射性物质等 都有可以造成。叶酸只是帮助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对预防神经系统畸形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说吃了叶酸就一定没有畸形。还有你前一次的畸形也不一定是由是没有吃叶酸引起的。现在需要吃叶酸,注意不要感冒,有些病毒感染也会引起畸形,不要随便乱吃药,如必须要吃药时一定要到妇幼保健院去问清楚再吃,四个月大时就到医院去做筛查。

【彩超筛查胎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价值】

彩超筛查法对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价值,以便为临床处置提供决策信息。方法总结常规超声产前检查的妊娠18-40周连续病例8890例中疑诊有胎儿畸形,要求采用彩超筛查法,最后确定诊断的一组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声像图特征。结果8890例胎儿中,经引产或出生后证实的神经系统畸形35例,彩超筛查法对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符合率为100%(35/35),其中有4例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漏诊。结论彩超筛查法对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国杰周永昌朱向明朱祥胜 黄国庆 杨白予彩超筛查胎儿神经系统畸

形诊断价值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年第25卷第6期

2. 王文萍樊金莲郭晓红胎儿神经系统的预防《中国妇幼保健》 2011年25

淋巴瘤晚期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Dawson提出的PGML五条诊断标准对本组的18例患者进行诊断, 发现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

1.2 方法

(1)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实施1次以上的胃镜检查, 其中, 曾有1例实施胃镜检查10次、术前确诊9例, 均为胃镜下确诊;其中有9例在术前误诊, 误诊为胃癌有6例, 为胃巨大溃疡有3例。手术探查见:肿物大小3cm×4cm×5cm至4cm×10cm×16cm, 肿瘤直径<5cm4例, 5~10cm7例, >10cm7例:18例患者均有第一站淋巴结肿大, 第二站淋巴结肿大13例, 第三站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0.8~3cm有5例, 质地较松软, 大网膜剥离容易。

(2) 在所有患者中, 有1例切除, 有15例胃大部切除, 手术切除率86% (15/18) 。剩余的2例经诊断, 发现病程晚, 状况差, 只进行了局部活检、胃空肠吻合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免疫组化分型为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5例, 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 浆样细胞淋巴瘤1例, T、B双淋巴细胞性1例。

2 结果

在本组患者中, 有2例在院死亡, 1例死于恶病质 (就诊晚) , 1例死于手术并发症。实施1~8次辅助性CHOP化疗的有16例, 总有效率为88.89%。随访15例, 随访率93.75%。在随访3个月~10年, 有4例死亡, 即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T淋巴细胞性、浆样细胞性和T、B双淋巴细胞性各1例。1例术后l年死于肺部感染, 2例术后1~5年内死于肿瘤复发、腹腔内广泛转移并肠梗阻;存活5年以上9例, 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无1例存活3年以上。在本组的随访病患中, 采用正规治疗的5年生存率

3 讨论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重要诱因,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结外恶性淋巴瘤的情况多发。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起病隐匿, 主要表现为腹痛、纳差、乏力、消瘦、恶心和呕吐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术前诊断较困难, 易误诊为胃癌、胃溃疡等疾病, 国内报道在术前能明确诊断者仅占10%~13%, 本组误诊率为50%。提高PGML早期诊断率很重要。

在对PGML病者的肿块大小、部位及与周边脏器的相关性情况检查我们采用CT检查, 这样可以进一步分析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 也对腹腔内其他转移病灶实施检查分析, 可以获得较高价值的信息和依据。据此, 对PGML的病者实施消化道钡餐及CT检查, 可以获得高手术切除率和较好临床效果。

在对长时间内诊断为胃癌或具有可疑胃癌并且活检后呈现阴性的病者需要考虑PGML可能存在性, 并需要进一步的有效诊断。因为PGML肿瘤细胞表现出了豁膜下浸润的情况, 在通过一般的胃镜活检来获取勃膜下层病变组织的效果是较难的, 在病理科医师的研究认识不足下, 是无法只通过活检材料的良恶性区别来获得真实结果, 因此, 这样可能造成误诊, 即有可能诊断为没有腺结构的未分化癌的症状。而如果只依靠消化道钡餐和胃镜辅助来作为检查手段, 误诊率将会大大提高。本组所有患者都实施过1次以上胃镜检查, 而误诊为胃癌6例 (36.14%) 、误诊为胃巨大溃疡3例 (18.75%) , 从上面可以看出, 误诊的情况多。因此, 在胃镜检查过程中, 要综合研究淋巴瘤的诊断细节, 包括: (1) 肿瘤质地柔软; (2) 豁膜水肿, 皱裳粗大, 豁膜皱装不在中心集中却绕在肿块周边; (3) 有勃膜下肿块症状; (4) 病变表现出多灶性、多形性。在本病应用胃镜活检来获得确诊率的相关研究报道都是不一样的, 本组经胃镜活检确诊9例 (56.25%) , 确诊率较低。如果有可疑的PGML病者, 则可以通过胃镜下活检, 并同时咬取组织至乳膜下方来提升早期诊断率。对巨大型溃疡边缘隆起之病灶, 取材不宜选取最隆起处, 该处具有水肿, 伴浆、原细胞稀疏浸润的不定性, 而选择较平坦之稍隆起部位处进行取检, 若结合刷检, 则阳性率更高。PGML病者在实施胃镜活检时, 需要深取、多取,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来具体分析未分化癌、慢性炎症及溃疡病的复杂情况。

但是上述研究的疗效在国内外都存在众多的争议和讨论。但是需要明确, 在手术切除过程中, 选择的范围要将病变大小、部位与大体形态的影响因素考虑周全, 做到具体分析而定。同时需要积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使患者可以获得早期诊断, 和及时治疗, 不断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了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其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术前确诊9例, 误诊为胃癌6例、误诊为胃巨大溃疡3例;手术切除15例;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有15例, 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有1例, 浆样细胞淋巴瘤有1例, T、B双淋巴细胞性有1例。结论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 易于误诊, 胃镜活检是诊断价值的方法, 手术方式与胃癌相似, 在手术后实施化疗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 而预后的判断指标可以依据病理类型来实现。

关键词:PGML,误诊,胃镜活检

参考文献

[1] 诸琦, 徐凯, 夏璐, 等.内镜超声检查诊断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 25 (5) :229~232.

淋巴瘤晚期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6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12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为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3~69岁,平均53.2岁,所有患者均无HIV感染、或免疫低下等。随机抽取恶性胶质瘤、颅内转移瘤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9.3岁,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MRI检查。

1.2 检查方法

同时行CT平扫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选择Siemens 16排多层螺旋CT机,螺距为0.9,层厚为9mm;MR检查仪分别为Philips Achieva 1.5T,均行头部平扫和增强扫描,不同机型TR,TE相近。MRI平扫:横轴位SE T1 WI(TR30 0~500 ms,TE8~12 ms)、FSE T2WI(2500~5000ms,TE90~102ms)、FLAIR(TR8000ms,TE104ms)。增强扫描: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均为SE T1WI(TR300~500ms,TE8~12ms),Gd-DTPA(0.1mmol/kg)。头线圈,层厚为6.0mm,间距1mm,FOV20cm×20cm,矩阵256×256~512×512。

1.3 观察指标

(1)肿瘤部位、数目、病灶分布特征;(2)肿瘤密度,MRI信号特点,病灶内是否存在囊变、坏死;(3)肿瘤形态特点;(4)肿瘤水肿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 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2组计数资料或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

2.1 肿瘤部位、数目、病灶分布特征

(1)12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中单发3例,多发病灶9例,共计23个病灶。肿瘤病灶累及胼胝体、基底节区、丘脑等深部脑组织者8例,而对照组深部脑组织病变者为3例,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多病灶型分布特点,淋巴瘤8例多发病灶呈区域性分布;对照组患者多灶型13例,共计28个病灶,其中3例呈区域性分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肿瘤组织信号特点及囊变坏死表现

(1)CT平扫下淋巴瘤组织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值;T2WI观察组呈低信号3个,等信号或稍高信号13个,高信号7个,对照组等信号7个,高信号21个,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囊变、坏死特征改变18例,观察组仅1例,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肿瘤组织形态特点及水肿

(1)原发性脑淋巴瘤在MRI增强扫描中可见多呈团块状、结节状、边界模糊,并有局部刺状突起,观察组有9例而对照组患者较为少见仅为1例,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者都出现水肿,其程度分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内没有淋巴组织及淋巴系统循环,PCNSL的起源目前还存在争议。脑内原发性淋巴瘤较为少见,占所有颅内肿瘤的大约1%左右,占所有的恶性淋巴瘤大约7%[1]。不少文献报道PCNSL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但主要位于深部脑组织如基底节区、丘脑和胼胝体区,其次为小脑、脑干。本组12例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中,累及胼胝体、基底节区、丘脑等深部脑组织者8例,而对照组深部脑组织病变者为3例,与文献相符[2]。在我们观察对比多灶型肿瘤形态中,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多呈区域性分布,且MRI增强显示边界较清,融合趋势明显,而对照组患者多不具有这一典型特征。

CT检查时PCNSL大多数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瘤内密度均匀,钙化、出血、坏死、囊变均较为少见,一般周围有轻或中度水肿。淋巴瘤的肿瘤细胞胞质少,细胞核大,染色质多,其吸收X射线较多,因此,在CT上呈较高的密度。T2WI示PCNSL以中等信号病变表现为主即所谓“脑膜瘤样信号”改变,与周围水肿的高信号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非PCNSL以高信号表现为主,差异较为明显。这主要于瘤体细胞间质水分少、核浆比例高、瘤内网状纤维分布多有关[3]。

观察组仅1例发生囊变、坏死,且该例影像学特点为多结节融合,形成了局部缺血坏死。而对照组18例明显囊变、坏死,这种差异是由于淋巴瘤本质为乏血管性肿瘤,血供少,淋巴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生长;该肿瘤生长较其它恶性肿瘤缓慢,不会因为生长速度过快而出现中心坏死。有研究报道[4],PCNSL的肿瘤细胞沿着血管周围袖套状生长,易形成局部突起,或者由于沿脑质结构直接浸润,形成局部的“尖突症”。在本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观察组“尖突症”阳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了PCNSL生长方式的与非淋巴瘤细胞的不同。

尽管脑内原发性淋巴瘤发病率低术前诊断较困难,但根据肿瘤CT、MRI的特征表现、占位效应、好发部位,对诊断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但由于其临床少见,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特点。

摘要:目的 探讨CT、MRI在临床中检查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为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为观察组,随机抽取恶性胶质瘤、颅内转移瘤2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CT及MRI检查诊断。观察肿瘤部位、数目、病灶分布,形态特点,是否存在囊变,坏死等。结果 原发性脑淋巴瘤可单发或多发,CT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T1加权图像为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为等或稍高信号;其影像学特征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其特点,分辨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对本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CT诊断,分析

参考文献

[1] 丁锡平,王君宇,袁贤瑞,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4):451.

[2] 黄波,陈字,汪寅,等.7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J].中国癌症杂志,2007,17(8):637~639.

[3] 李又成,李宗芳,李建策,等.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病理与MR表现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1):5~7.

淋巴瘤晚期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潍坊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40例DLBCL患者为观察组,全部病例由病理活检、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基因特征证实。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0~64岁,中位年龄36岁。按IPI分低危、低中危、中高危及高危患者分别为8、11、12、9例;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9、11、12、9例;非生发中心型及生发中心型分别为26及14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脏疾病、慢性呼吸系统及肝肾疾病,排除其他的恶性肿瘤,无影响血浆sCD40L指标的因素如感染、溶血等。所有患者均接受正规及系统化疗方案治疗并坚持随访。

1.2 治疗方法

所有初治患者根据IPI分级后接受CHOP方案化疗或二线化疗方案。

1.3 疗效评价

参照最新WHO对实体瘤的近期疗效标准:治疗后分为缓解组(PR+CR)及无效组(SD+PD)。

1.4 标本收集

所有患者入院后及化疗后抽取晨空腹静脉血2mL,置于无任何添加物的试管中,迅速分离出血浆并置于-70℃的冰箱中保存备用。

1.5 检测方法

sCD40L试剂盒购自上海生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由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间的比较用配对资料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治组血浆sCD40L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初治组s CD40L为(0.180.16)μg/L较正常对照组(3.211.48)μg/L明显减低(P<0.01)。

2.2 血浆sCD40L的水平与血清LDH的关系

LDH升高组s CD40L为(0.240.19)μg/L较正常组(1.010.32)μg/L明显减低(P<0.01)。

2.3 血浆sCD40L的水平与预后分级的关系

高危组sCD40L为(0.080.06)μg/L较低危组(0.890.37)μg/L、低中危组(0.430.13)μg/L、中高危组(0.390.15)μg/L明显减低(P<0.01)。

2.4 血浆sCD40L的水平与临床分期的关系(表1、2、3)

注:b与Ⅰ期、Ⅱ期、Ⅲ期比较,P<0.01

3 结语

sCD40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有价值的预后的指标,与IPI结合可于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倒,有助于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

4 讨论

NHL具有侵袭性、易播散、远处转移及免疫缺陷的特征,而影响疗效及预后。因此,探索有助于NHL早期判断及预后相关指标意义重大。CD40L属于TNF家族[3],CD40L为II型跨膜蛋白,人CD40L的胞浆段结构与TNF-α胞外段结构类似。sCD40L属CD40L的有效成分,是CD40L的胞外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可溶性分子,与肿瘤的发病机制有关[4]。研究表明[5]:CD40L与CD40结合可诱导肿瘤细胞表面Fas的表达,并上调靶细胞Fas的表达,增强Fas介导的凋亡的敏感性,抑制CD40+T肿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并且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故sCD40L的低表达是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指标。本研究的结果表明sCD40L与其恶性程度及预后相关,是DLBCL预后不良的指标,与系列研究结果相符和。据基因表达特征DLBCL可分为两类:生发中心B细胞样(GC)DLBCL即生发中心型和激活的B细胞样(ABC)DLBCL即非生发中心型。研究发现,GC表达了生发中心B细胞的正常基因,而ABC表达了体外被诱导激活的B细胞的正常基因,且可能转化为浆细胞,故GC类DLBCL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ABC类DLBCL患者,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我们可以在IPI的基础上,与sCD40L预后指标相结合,建立一个高效的预后模式,对于预后差的患者进行更为积极的治疗,将对指导DLBCL的治疗有极高的价值。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浆中sCD40L的表达水平,探讨sCD40L与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中sCD40L及正常对照20例血浆中sCD40L表达水平。结果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sCD40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LDH升高组血浆sCD40L水平明显低于血清LDH正常组;高危组血浆sCD40L水平比低危组、低中危组和中高危组明显降低(P<0.01);Ⅳ期血浆sCD40L明显低于Ⅰ期、Ⅱ期、Ⅲ期(P<0.01);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亚型较生发中心来源(GCB)亚型明显降低(P<0.01);缓解组血浆sCD40L水平比无效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sCD40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有价值的预后的指标,与IPI结合可于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倒,有助于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

关键词:sCD40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参考文献

[1] Frauwirth KA,Thompson CB.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of lym-phocytes by costimulation[J].J Clin Invest,2002,109(3):295~299.

[2] 任明强,陈琦.非霍奇金淋巴瘤血浆中sCD40L检测及意义[J].肿瘤防治研究,2009,36(7):587~588.

[3] Karpusas M,Hsu YM,Wang JH,et a1.2A crystal structure of an extracellular fragment of human CD40ligand[J].Structure,1995,3(10):103l~1039.

[4] 张维红,津浦,曹水,等.CD40/CD40L交联在CD4十T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的机制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23(10):890~894.

淋巴瘤晚期范文第5篇

疼痛是晚期肿瘤常见的症状之一,特别是持续难以控制的疼痛,对病人威胁很大。当前,全世界约有一半的癌症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当病人确诊时,多数已失去治愈机会,止痛成为晚期肿瘤病人必须解决的人道主义措施。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84年制定出“三级止痛”方案,近年来并提出“2000年为多数癌症病人解除疼痛”的战略目标。

1、三级止痛方案

(1)Ⅰ级止痛:适于一般性疼痛,用非麻醉止痛剂±辅佐剂(非类固醇类)。即:阿斯匹林300~600mg,每4小时1次饭后(肠溶或加抗酸剂)用。

(2)Ⅱ级止痛:适于持续疼痛或加重,用弱麻醉剂+非麻醉剂辅佐剂。即:可待因30mg+阿斯匹林600mg(约等于可待因30mg),每4小时1次。

(3)Ⅲ级止痛:适于强烈持续疼痛,用强麻醉剂+非麻醉剂+辅佐剂。即:吗啡0.01g+阿斯匹林,每4小时1次。吗啡给药途径:口服、舌下或肛门栓剂。

2、实施原则

止痛标准要求达到夜间无痛睡眠,白天生活活动不痛。

(1)强调按时钟给药,即按医嘱规定时间,每4小时给药1次,不得等待病人要药。实践证明,合理的剂量,准确的给药时间,可以消除80~90%癌症病人的疼痛。

(2)吗啡的剂量需经测试,由0.01g开始,逐渐加量至病人疼痛消除为止。病人疼痛消除以后,药量尚可逐渐减少。因此,需重行评估,作为医生决定剂量的参考。

(3)在某一级给药达不到止痛效果时,不可更换同级其他前物,即应进入高一级止痛方案。

(4)夜间睡前增加药物剂量50~100%,以保证无痛睡眠。

(5)树立癌痛可以控制观念,此方案需落实到基层卫生室和家庭护理。

3、护理措施 (1)做好对疼痛的评估耐心听取病人主诉,检查疼痛部位,持续的时间和强度。

(2)具有良好的医德,病人有权获得充分的止痛。特别需要同情心,及时解除病人的疼痛,从而取得病人的信任,并消除其焦虑。

(3)在任何情况下,不可拖延给药时间,减少药物剂量,或强调“成瘾”拒绝给药,或注射安慰剂等。

(4)精神过度紧张可使疼痛加重,注意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运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包括按摩,放松疗法,气功,或看电视、听音乐、种植花草等,起到转移作用。

(5)注意病人的舒适,支持疼痛部位,并保持环境安静。

淋巴瘤晚期范文第6篇

1 临床资料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我科共收肺癌晚期病人53例, 其中男患34例, 女患19例, 年龄38~78岁, 平均年龄66.7岁。本组53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我科从心理护理、缓解疼痛、加强营养等方面进行护理, 提高了期末肺癌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组53例病人中死亡21例, 其中男患14例, 女患7例, 都达到了无痛生存, 提高了期末肺癌病人的生活质量, 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 满意率100%。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晚期癌症患者在生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疼痛折磨,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 语言亲切, 态度诚恳,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及时开导, 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情好转的信息。由于体力和精力的不足, 患者常需要他人的帮助, 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 给予关心照顾, 应重视、满足其微小的愿望, 对于不愿意交谈的患者, 只需坐在患者的身边就足以体现出对患者的精神支持和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和患者进行感情沟通, 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另外, 应允许家属陪护, 因此期患者常害怕被冷漠和被抛弃, 常感到孤独, 尤其在夜间, 总感到死亡就要来临, 如与家人在一起会使患者感到安全、舒适、温暖。对终末期患者, 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采取各种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 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

2.2 对症护理

2.2.1 药物镇痛

癌痛患者用药的增加多为病情的发展和药物身体耐受的表现, 不应视为成瘾。按时用药指止痛剂应有规律地按时给予, 而不是需要时才给药。药物镇痛护理虽有一定效果, 但长期使用易使癌症病人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 且副作用比较明显。

2.2.2 技术性镇痛法

护理人员可通过正确引导, 告诉病人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 通过共同讨论病人感兴趣的话题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去除病人的烦躁和忧虑。持续性疼痛可采用腹式呼吸, 并嘱咐病人屈膝、屈髋、放松腹肌、背肌、腿肌、闭目, 缓慢地呼吸。表面刺激止痛也是常用的辅助方法。另外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打断疼痛与焦虑、恐惧之间的恶性循环, 从而缓解疼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2.3 音乐治疗

根据病情, 采用音乐感受疗法, 按负诱导原理使患者转变原有的不良情绪, 使神经集中于疼痛以外的刺激, 提高疼痛阈值, 达到转移疼痛的目的。

2.3 生活护理

2.3.1 要注意保持病区的安静, 减少患者的搬动

适当的活动并定时改变体位防止压疮, 饮食注意高蛋白饮食,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减少并发症的痛苦。

2.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善于和患者进行感情沟通, 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前, 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上呼吸机等原因阻碍语言沟通的患者, 护士要学会用非语言的方式与患者沟通。

3 讨论

癌症患者的疼痛多发生在中晚期, 晚期癌痛患者癌性疼痛的发病率高达60%~70%, 且多为中度、重度及非常严重的疼痛, 患者非常痛苦,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2]。

中晚期肺癌病人不但在生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疼痛, 而且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但要做好生活护理、给予病人药物治疗, 更重要的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解除病人因恐惧、焦虑、抑郁而形成的恶性循环, 树立病人生活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病人期末生活质量。

摘要:临床上引起肺癌癌痛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肺癌病变的本身、各种治疗措施及多种社会心理因素。是不是所有的肺癌病人都会发生疼痛呢?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肺癌病人都会发生疼痛, 一般在肺癌的早期疼痛往往不出现, 肺癌晚期的病人由于肿瘤侵犯胸膜, 大都伴随着疼痛, 实施自控镇痛术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但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使用了PCA镇痛方法, 病人往往又会表现出焦虑、烦闷、恐惧、伤感孤独和绝望心理, 此时护理人员需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为此对疼痛的控制有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肺癌,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 段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5.

上一篇:关于中国梦范文下一篇:诗歌高考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