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01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单位:455000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

通讯作者:李玉英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晨会交流制度”,鼓励护士把对人生、职业的见解或感悟及时表达出来,与大家共享、交流,从而实现增加护士知识储备、提高人文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最终达到促进医-护-患沟通的目的。方法 晨会交流实行轮流主持,要求主持交流会的护士把自己在工作期间和读书、上网,甚至看电视的过程中,引发的思考和感触进行简单的整理,作为当天的话题呈现给大家,其余护士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发表看法,进行交流。结果 护士在为晨间交流会做准备的过程中,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在进行晨会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大家的感悟、体会共享,也增加了对职业的思考和认识,增进了护士彼此间的了解,分享了快乐,分担了压力。结论 晨会交流制度促使护士认真思考工作和生活,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交流信息,对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周20 min左右的晨间交流会,不会对病区的日常工作造成影响,使护理人文教育的持续进行成为一种可能。

【关键词】 晨会交流; 人文教育; 护理

护士的人文素质和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其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和沟通能力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1]。护理院校的人文教育仅仅为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打下了基础,医院的护理人文教育才能给予护士更直观、生动的体验,引发她们更认真、深刻的思考[2]。作为基层的护理管理者,病区护士长对护士进行的护理人文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提高,最终取得满意的效果。笔者所在病区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通过建立护士“晨会交流制度”,每周一在病区晨会后,开始护理查房前进行20 min左右的相互交流,分享工作、生活体会,交流心得,有效提高了护士的人文综合素质,增强了护士的沟通交流能力,为探索护理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三级甲等医院中西医结合病区护士11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6名,年龄22~35岁,工作年限1~14年。工作岗位:药疗护士、责任护士、夜班护士。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每月开展4期晨间交流会,除去节假日,共开展50期。

2 方法

2.1.1 制定计划 病区护士包括护士长在内共12人,每人主持1个月,一年的时间内轮流主持,给每个人主持会议、发起话题的机会,锻炼大家的组织协调能力。护士长做第一个月(前5期)交流会的主持人,在前5期交流会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护士在会议过程中的表现,选择性格外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护士,准备做下个月晨间交流会的主持人,每人主持一个月共4~5期。由当月的主持人负责推荐并和护士长共同决定下月主持人的人选,护士长提前和主持交流会的护士做简单沟通,以便在会议期间协助主持人引导大家把话题充分展开,使大家畅所欲言。同时要求主持晨间交流会的护士,在每周五之前确定下周的晨会交流的主题,并写在病区的通知板上,以便大家提前准备。

2.1.2 确定交流会主题 前5个月即2010年4月~8月,由护士长指定交流主题,每期主要包括生活随想、职业感悟、说长道短、真诚面对等4个方面的内容。以后的交流主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也可以由负责主持交流会的护士自行决定。

2010年3月~2011年3月一年的时间,晨间交流会讨论的主题除了上述4个以外,还涉及到以下主题:医护之间、坚强面对、幸福的工作+快乐的生活、说说护士的烦心事、时尚Party、歌声里的故事等10个方面的内容。在护士职称晋升期间,举行了“护士,不要为职称哭泣”的专题讨论,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本院实施之初,本科还组织了以“调整心态,迎接新的护理模式”的专题讨论。

2.1.3 晨间交流会程序和方式 晨间交流会程序从主持人宣布今天的议题开始,要求主持会议的护士说一两件与主题有关的小事,引出会议讨论的主题;或者由主持人列举在工作中,与医生、患者以及医院其他部门人员打交道时遇到的情况,主持人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说出自己的困惑,然后由大家自由发言,主持人做好记录,最后由护士长做交流会的总结、讲评。

3 结果

晨间护理交流会进行的过程中,护士们表现出的热情和能力,远远超出了护士长的预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每次晨会结束时,大家都意犹未尽,带着一种略显亢奋的心情开始一天的工作,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从2010年6月份起,參加晨间交流会的护士先后多人在院刊《医苑采风》和《当代护士》杂志综合版上发表散文、小说、随笔等10余篇。在医院组织的护士节文艺演出和迎新春文艺晚会上,护士还把病区“晨间护理交流会”的情形改编成情景剧,搬上了舞台。

在日常工作中,医生、患者对护士表扬的比例增多,批评和投诉比例下降,患者满意度整体提高,护士之间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够较好的化解,整个中西医结合病区的气氛融洽、和谐[3,4]

4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日渐提高,护士工作期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提高护士人文综合素质,增强她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应该是护理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利用晨间交流会为大家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结合护士长正确的组织、引导,病区护士的人文素质有了提高,病区护理工作也有了很大进步。

2011年6月份,本科室准备对晨间护理交流会进行改进,邀请护理部主任、科主任、医生甚至患者和家属代表参加,相信会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付菊,王红梅.护理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作用思考.重庆医学,2011,40(11):1134-1135.

[2] 田玉梅,谢日华,彭艾莉.人文素养在护理案例情景教学中的渗透.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698-699.

[3] 戴丽,周海英.护士长素质与管理技巧.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9):2580.

[4] 周红英,熊鹰,王旭菲,医患沟通长效机制探索.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5):1302.

(收稿日期:2011-06-02)

(本文编辑:王春芸)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应用文献资料的方法结合教学实践,对物理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物理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人文素养,夯实多学科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物理课教学中,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教育理念;人格魅力;教学艺术

人文教育就是追求健康与进步、坚守道义和责任、向往真善美的文化,尊重人权与个性、维护自由和平等,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以及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文化的教育。物理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涵盖教师教育理念、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以人文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

教师理所应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富含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有理想、有目标、对自己和社会有客观的了解、对人生充满美好愿望的完整的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联系社会实际,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深刻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远大的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实施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心理,还考虑非智力因素、审美心理。启发式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具体操作如下:第一,确定教学目标。设置课题、习题、实验、问题等,做好心理准备。第二,激发兴趣。通过联系实际、设疑、组织实验、查阅史料等,让学生乐学、知趣,心理兴奋、思维活跃、情感激发。第三,引导探索。通过自学、讨论、实验、推理等活动,使教学内容抽象、内化,审美创造新奇。第四,指导联系。采用提问、讨论、复述、习题等方式,使知识得到迁移、联想、创造,求知欲实现满足。第五,反馈矫正。运用习题、问题、课外活动来验证,让知识具体化、认知结构丰富,真善美实现统一。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抛砖引玉,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能动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并遵循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习与创造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的规律。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形成影响

首先,教师的学术之美。 学术美指教师身上所散发的学者气息而非匠气。[1]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把握前沿的学科发展和教育领域的动向、广博的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是衡量一个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基本标准。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同时也是教育研究的承担者,教师丰富的学术体现出一种美的氛围。教师发表的论文、优秀的教学设计、公开的学术讲座、展示的公开课、主持研究的课题、开展的实验等都透出学术之美。当一个教师学术上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所教的学生,他们会无意识地亲近你,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学术魅力陶冶的幸福和满足,创造一个美丽的心灵环境,人格教育得到了实现。其次,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学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学是教师终生努力的事业,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体现在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情、广泛的兴趣爱好、行动的实践等方面。

三、教师的教学艺术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形成影响

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这四个学科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有许多知识交叉渗透,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先系统学习这几门基础课程,并在多门学科相关的领域中创造出教学艺术。首先,教学艺术可以提高学生认识美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一就是立美、审美表现,教师对美的发现、创造美的能力、评价美的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拥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一個新颖的创新行为、一次奇妙的想法、一个与众不同的创作等,都可以是美的东西。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中主人公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同样神秘的还有此画的绘制手法和过程,这幅画所呈现出的微笑是世界上最高深莫测的微笑。[2]弗兰克说,从技术角度讲,《蒙娜丽莎》对所有理解都提出了挑战,达·芬奇如何绘制成这幅光线与阴影完美结合的作品,长期以来就是个谜,他认为是因为达·芬奇本人创造了“晕涂法”,即用于描述其所称为“没有线条和边界,就像烟雾一般”的绘画技术。[3]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美的作品里面蕴含着精确的科学思想,这些思想对社会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如光学知识的学习,教学中找到科学与美的结合点,让学生精神上有美好的、稚雅的、完美的感受,初步了解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体会教师高尚的审美情操。这样的教学艺术使学生滋生审美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内化、升华为自身的人文修养。其次,教师良好的教学艺术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演说家,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用他的语言艺术说服学生、激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四、结束语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而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体验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高尚的审美艺术情操的形成、人文修养的提高,需要老师精心的呵护和培养。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这是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要提升人的精神质量,增强人的本质能力,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物理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具体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大力宣传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深入挖掘人文素材,营造人文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燕.物理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的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9.

[2]高幻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6.

[3]杨立涛.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2.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与核心内容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增强医学的人文特征,改变医学的“纯科学技术性”的结果就是将人文教育作为正式的课程内容。美国从60年代开始,率先对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强化了医预科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同时克服医预科阶段偏重于自然科学而忽视人文科学教育所造成的“医预科综合症”。在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同医学相关的医学社会学和医学人文学课程。美国医学院协会于1982年要求将医疗有关的伦理学和行为科学纳入医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去,增设心身医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人文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课程,扩大选修课程,从而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有关健康、社会和医生并以问题为基础的社会人文科学课程体系。随后,英、法、德、日、荷兰等西方国家,陆续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重大大加强。

目前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类组成,人文医学课程成为与临床基础科学、自然科学课程相并列的基础课程。战后,由于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以及医学实践的道德、伦理、法律、宗教的引导作用,人们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从这些学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理论准则,进而形成一个环绕医学的与之相关的医学人文学科群,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宗教、法律、伦理、文学、艺术、行为科学等,达“门之多。这些课程被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一般伦理学、社会学多为必修,而哲学、文学、艺术类多为选修。

在医学人文学科群中,医学与人文科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成为核心课程。从西方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来看,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课程比重较小,即使文学、艺术等通识教育学科也往往打上深深的医学课烙印,通过传授文学经典阅读,以及充满文学味的各类写实著作、小说、短故事、诗歌和戏剧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利用文学的方法、内容,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疾病和从病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提高叙述询问技巧,提高观察、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临床想象力。

二、教学过程连续化和课程设置综合化,短程化

虽然西方国家大部分人文课程在临床前期开设,但医学人文教育并没有在临床前期结束,而是分散到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体现出纵向发展的“序贯性”。如日本的医学院前二年主要用于学习基础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以医学概论将医学和人文课程并在一起开设,第五学年还开设续医学概论。

除了整体教学安排的纵向序贯性外,医学人文课程与传统的生物医学课程相比在课程内容方面表现出横向的“关联性”,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呈现出跨学科性和交叉性,纯人文的基础理论和通识课程在课程计划中没有明显体现,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被大量开设,并且这些课程不是孤立地讲授而是彼此融汇一体,并与医学内容紧密结合。

此外,人文课程设置呈现短程化的趋势。其课程学时一般在20~30左右,有的甚至是10学时以下的微型课程。澳大利亚医学院的人文课程包括13周的讲座和13小时个别指导课;美国Virginia大学医学院的伦理学课程也仅是一门12次两小时的计划,包括两个讲座和小组讨论。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西方学者认为,医学教育的核心是病人,医学院是一个专业学院。因此他们基本上摒弃了大学培养专家和学者的思想,代之为培养医学的实践者。在这种思想下,西方的人文科学体现出明显的实用性,突出表现在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实现医学与人文课程的—体化。医学院校学习人文课程的目的,不是提供给医生一个文明的外表,而是使学生学会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运用于医疗决策中,使患者、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受益,因此,人文教育渗透、参与临床实践,而不是抽象地记忆知识。

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并始终贯穿着两个基本思想;一是以病人为中心,二是密切地联系实际。从内容上来讲,各院校对各门医学人文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是对各门课程有一个相对的共识。教学内容不是以章、节的形式出现,而是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定的讲授和讨论题目,如医患关系、生殖问题、流产等,这些题目汇集起来即构成所谓的标准论题。此外,大众传媒中的议题和某一时期的热点问题,都可以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展讨论的引子。

人文知识和医学实践一体化,避免了人文科学与医学实践的脱节,提高了人文教育的实效性。这种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贴近临床实践的实用性,表面上看似乎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确实符合医学实践,不是为医生增加“文化外衣”,而是使人类生命、伦理、法律、宗教等学科知识在医学实践中得到具体表现,对医疗实践起引导和制约作用,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医学哲学、伦理学教育,不限于行为准则这些条条框框,而是在临床实践中直接让学生彼此观察工作的表现,然后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其目的在于识别和验证各种假设,拓宽视野和自身知识,发展批判思维技巧,培养宽容和坦诚精神,对教条的质疑态度,对情感的体验等。同样,学习文学和艺术不是教给学生文学理论,而是使之对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作出相应的反应。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西方国家的医学人文教育往往根据学科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目前,人文教学形式主要有大班理论授课、大组讨论、以小组讨论为基础的微型教学、计算机模拟、角色示范、参观体验等。

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与总体的课程改革相一致,目前美国的人文教育中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被广泛采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小组讨论,一般由~15名学生和1~2名教师参加,教师通过阅读材料来指导学生,采用小组或个别指导的方式,通过自学和讨论完成教学,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信息和观点,给学生以最充分的自由度,教师的作用成为导学者(tutor)。

2.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当然,小组讨论受到重视,但教学往往是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如文学、艺术的讲授,有的采取指定学生阅读一定文学作品,按文学作品的描述做出医疗决策的方式;有的采取课堂讲授,有的分小组讨论;有的采取更实际的写作训练;还有的采取更直接的角色示范活动等。在教学中,病例、事例、故事、短文、警句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多种方法的运用,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打破了狭窄的思维空间”。

3.教学情境的设立。西方学者认为,在具体问题的环境(context)中学得的知识和技能最牢固,因此特别注重教学情境和场所的设立。如在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的教授中,认识到学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改变不仅要依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所以采取更为直接的讨论方式,如邀请作家、诗人、自愿参加临床实验的病人及其主管医生一同讨论。甚至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戏剧表演,以便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情景中去,目的在于营造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能力。日本大学就是在一年级安排学生进行“体验实习”,每4~5名学生为一组,通过体验唤起心中的感受,达到西方学者所强调的“移情作用”。

4.灵活的评价形式。在人文课程的测试方面,评价方法也较为灵活。如vir-ginia大学医学院:的伦理学课程,授课期间学生准备两个简短的报告,并完成千个最后有关伦理观念、伦理判断、伦理态度的测试,测试内容是包括短文、真实信息的判断选择和伦理态度问题三个部分的开卷考试,而不是考核学生对理论和条文的记忆。在日本,一些学生对医学伦理学和法学课程不感兴趣甚至逃课,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些学校在每次课程结束前15分钟,教师给学生一张纸,要求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描述对这节课的印象和课程内容的反应。

西方国家的小组教学得益于其小规模的招生人数。如美国126所医学院,每校年招生平均约130人,最少的仅20几人,师生比例为1;1.1,这就为开展小组讨论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营造了一种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之更富有成效。

五、广泛参与和协作的师资队伍

人文科学属于跨学科专业的教学,不仅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更无现成的教师队伍和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在创建人文教育的艰巨事业中,美国的医学院不但得到国家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支持,而且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话和交融中,一些职业组织和公众机构,如社会学院、伦理学和生命科学院、人类医学价值学院中的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纷纷关注医学,转向医学,使得美国的医学人文科学不断稳固发展。

在师资队伍方面,起初大部分由临床医生讲授人文科学,在此基础上有大量的人文学者参与到教师队伍中来。目前,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人文教授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一些非医学的人文爱好者被聘到医学院(医学人文系或临床系)做全时制或兼职教学研究工作;另外,由于美国的医学院附属于综合大学,这些大学的人文系就成为医学院人文教育的重要教师来源。二是临床医生,他们有的在毕业后学习过人文科学,有的长期从事人文教学。三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大量的自愿授课者(volunteer)和导学者(tutor)。

由于医学和人文学者在教授人文课程中各有不足之处,理想的是人文教授与临床医生一起完成教学;可以更有创造性和有效性。因此,在教学组织上,西方国家的医学院加强各种专业人员的合作(或协作),往往采取各专业、各学科人员自愿组合成各种教学小组,以协作或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如具有特殊才智、经验和兴趣的医生与历史学家讲授医学史等,这种组合虽为临时性协作,但有的教学组长期合作可达数年之久。在合作的基础上,不仅课程内容成型了,而且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即全时制专职教学人员,并组建了专门的医学人文科学系,从而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组织保证。

非医学人员组成的人文教师组织广泛参与到医学教育中来,其历史、法律、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的知识,为医学教育引入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形式,补充和扩大了生物医学的教学范畴。由于教师采自于几乎每个学科,包括临床和科学两方面,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每一位教师可在相对明确的教育目标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教学习惯、对问题的理解,来选择教学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为保证有足够的人文教师,在西方国家有大量的师资培训机构,使大量的临床医生在毕业后得到正规的人文科学方面的培训。如1986年加、美有28所大学及分支机构有专门的医学史培训,从而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师资后盾。

作者单位:白求思医大教务处 (长春130021)

责任编辑:袁海军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

当前新形势下,新课改已重新明确了课程的教学功能,强调了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的培养,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开展人文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小学阶段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自古代朴素教育观点发展至当今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育人为本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思想家和践行者的共同追求。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早已成为重要宗旨,尊重人的价值及尊严,倡导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以期能更好地改造物质客观世界,这便是人文教育的意义所在。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新课改形势之下,传统的二维考察目标(知识和能力)已向多维考察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逐渐发生转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愈加重视。在当前新形势下,在学校系统中重视人文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小学阶段,低龄少年儿童正处于心理层面逐渐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成长时期。在此期间,小学生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模仿需求较为旺盛。重视人文教育能为学生构建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知礼义,晓廉耻,在教育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立足于语文教材,利用课内教材和课外延伸阅读材料来拓展学生知识面,于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培养良好的人文阅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总共十二册教材中每册教材在开篇便会设置“习惯篇”,从识字姿势、读写要求及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引导学生基于正确方向增强语文学习的热忱和兴趣。

二、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多层面剖析

(一)基于国学经典的传统文化教育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同时更是当今普及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文及诗词因其优雅韵律而成了国学经典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及诗词数量较多,包括诗词,散文,历史故事,古代神话寓言,成语、习语及古代名人名言等多种类型内容。这些国学经典的选材往往集中于国家、求学及成人这三个层面,例如“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以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经典诵读素材,都基于经典国学而传递了朴素的人文教育理念,弘扬了爱国情操、立志、信实、存真以及勤学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基于国学经典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本教材及延伸阅读材料,以文载道,将经典国学中的优秀思想及品质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为人处事之道,从而促进学生心智成长的健康发展。

(二)基于人生价值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人文教育过程中,生命教育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世界万物的好奇心极其旺盛,对于生命的感知意识也较为敏感,人文教育中应注重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多样化的生命类型特点。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多样化类型的课文有很多,比如《小动物过冬》以及《小松鼠找花生果》等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应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自然万物的生长及生存规律,培养学生尊重大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在实现了生命教育的基础性教学之后,教师可基于教材内容及延伸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价值,进而敬畏生命,无论是自然生命体抑或是人类生命都报以敬畏之心,从而珍爱生命。处于小学阶段的低龄少年儿童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成长阶段,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并未建立完善且正确的体系,教师通过生命教育丰富了人文教育的内容,从侧面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在面对艰难险阻之时,懂得生命的坚韧,敬畏和珍爱生命,微笑面对人生挫折,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天空。《轮椅上的霍金》、《微笑着承受一切》等这些经典的语文教材内容,都能成为重要的人文教育素材,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以学生为本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还需要授业传道,培育学生的优秀的内在素质。因此在小学阶段,以学生为本,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渗透和加强情感教育有其重要的应用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立足于语文教材内容,从倾听、表达、诵读、读写等多个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将书面的人文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关于情感教育的教材选文涉及多个层面,例如传达了爱国主义情怀的《钱学森》;热爱家乡的《静夜思》;感恩父母情怀的《陈毅探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趵突泉》以及弘扬优秀道德品质的《掌声》等内容题材。基于这些阅读材料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情感意识,通过认字、阅读和作文等学习方法来直观感受到情感教育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积极调动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以此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阶段开展人文教育立足于新课改教学目标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基于课本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包括国学经典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等多层面内容在内的教育,以人文教育的渗透式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知识的掌握,从而实现学生身心成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慧凝. 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美育要素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

[2]冯文全,孙丽敏. 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与反思[J]. 基础教育研究,2016(1).

[3]吴琼.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儿童文学主题分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7).

作者简介:吴云,女,1978年生,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人,巢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编辑:龙贤东)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对于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要将人文教育渗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发散思维跟创新思维去理解周围的人与事,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工作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中职院校;人文教育;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因为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多是将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上面,对于学生人文素养跟精神层面的教学重视力度不足,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单一,对于中职学生们综合素养的提升也造成了一定阻碍,无法满足中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一、人文教育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精神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自由创作精神进一步增大,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形成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模式,对现有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定位,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人文教育理念的应用,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跟长信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从而达到预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

(二)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人文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只有做好人文教育工作的渗透,加强学生的人格培养力度,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人格,这也是中职院校现阶段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也就需要通过人文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养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加强中职语文人文教育

(一)通过细节讲解培养学生情怀

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情感为过渡,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还要进行课文内容的深度剖析,对课文中的情感细节进行深入挖掘。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跟责任感,促进学生的课堂感受进一步提升。在语文文本中要经过精雕细琢的方式,进行文本细节的讲解工作,借此让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内心的滋润跟思想上的熏陶,对于学生良好情怀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在扩展性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品格

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选取的文本一般都浓缩着一定的思想精华,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引发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让学生在不断阅读中能够启迪学生只会,引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语文知识的涉及面非常广,除了做好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外,还要做好适当的课外扩展阅读,让学生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阅读能力,还能够体现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本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在这些作品熏陶下,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也会获得一定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人文品格得以提升,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在写作训练中强化学生人文素质

写作作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综合训练模式,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将所学知识跟学生的思想理念进行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审美观念的而有效追求。在引导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描绘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在文章写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经过学生批注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跟世界观,从而获得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策略实践

(一)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力度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想获得良好的人文精神渗透效果,也是中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在做好传统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进行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这样才能够获得预期的课程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采用多样化教育模式

在进行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采用多样化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在此基础上获得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效果。比如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诵比赛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还需要在比赛中感受到语言跟情感的魅力,这样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语文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也有着重要意义。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对于中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还要加强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力度,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优化与完善,这样才能够在保障良好语文教学效果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庆香.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相关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6):179.

[2]姚英华.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2020,(17):125-126.

[3]譚伟红.论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J].人文之友,2020,(13):289.

[4]党利荣.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索[J].语文课内外,2020,(15):27.

上一篇:宪法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