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论文范文

2023-03-21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底蕴

由于我们的大学地理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就受到极左思潮的影響,加上照搬前苏联的教学计划,结果导致大学地理系的课程中一度取消了人文地理,只留下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也只能讲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地理。结果,从50年代开始,三四十年来,大学地理系的毕业生没有系统地学过人文地理课。因此,很多中学的中老年地理老师应该加强学习,汲取相关学科知识的营养,这样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建立互动式的开放性课堂,搞活教学

如前所述,人文地理知识的特点是理解难度不大,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以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情境,以保证学生自探、自求、自创的时间,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启发性、多样性。多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在教学的设计上,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这样做,既符合人文地理本身的特点,又能很好地突现新大纲对教学的要求,对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大有好处。

三、抓好案例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一个重大的变革是选取了许多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些案例的使用。通过讲解案例,使学生领悟其中包含的地理原理、理论,并做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四、联系实际,加强专题研究,促进教学

高二地理选修课上涉及到的内容有:人口增长模型的转型、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关系的改善等,这些内容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了颇有用场,学生也较感兴趣。为了让讲课的内容不至于空洞抽象,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做一些专题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资料的来源可来自报刊、互联网、电视等),以丰富课堂内容。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内容时,学生倍感亲切,兴趣很浓。这样做既丰富教师讲课的素材,又增进了同学对家乡的了解,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把自己及学生研究、调查的案例引入课堂,将大大增强课堂的活力。

五、应重视地图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这当然也适用于人文地理的教学。如,那些涉及人文事项的空间分布,自然应该通过地图来展示;至于那些枯燥的统计数据,也应该尽量转化成各种的统计图形——曲线折线图、柱状条形图、圆形比例图等等,要训练学生能看、能绘、能用,实现图文的自如转化。

此外,要训练学生人文地理的答题技巧,人文地理记忆的量比较多,但它们的学习也是“有法可依”的,如分析某个工业区、农业区的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答题时要面广点全,不要在同一点上讲个没完。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

总之,时代呼唤人文素质,高中地理新大纲、新教材的贯彻和实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素质教育,就一定能更好地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目标,进而为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二中学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健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获得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很多教师认为,单纯的灌输理论知识,并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并且在缺乏人文地理的教学下,很多学生对地理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提高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水平,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和阅历,促进学生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策略

高中人文地理以人地关系、区域定位理论为前提条件,侧重探究人与人、人对地的关系,以揭示地域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文地理教学需通过多项策略来完成,一方面要照顾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必须加强地理技能的实践。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提高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实效性。

1.人文地理需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个人感官

对于学生而言,每天都是待在教室当中学习,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书本来讲解,不知不觉对学生构成了限制。日后,必须脱离这种限制,提高学生的个人感官。本文认为,将认为地理与实际相结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安排专门课程,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景点、山村、公路去考察,制订考察项目、目标,总结考察结果,最后在课堂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人文地理的意义和作用。第二,教育人文地理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现阶段的旅游发展旺盛,很多学生都会出去旅游,可从学生的旅游、周边地区的人文地理发展着手,脱离教科书的限制,提高教学趣味性。

2.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多元化提高学生成绩

人文地理新知识多、并且知识点灵活多变、内容广泛,能够和其他学科有效交汇,是一门接近社会科学和人文的学科。在对人文地理进行教学的时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本文认为,日后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一定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与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涉猎,并且还要不断地丰富个人阅历,能够将更加新颖、更加动态的人文地理知识呈现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人文地理的实效性提升上来。

第二,将案例教学有效引入到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推出,对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人文地理不能像以前那样死记硬背,老师要充分有效利用课本上的案例,但是教师又不能单纯依赖课本,并且对学生身边的一些案例还要进行引用与研究。

3.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强化人文地理教学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单纯地依靠书本中图片的展示,或者凭自己口头的阐述,很难将人文地理的知识表达明确,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会感觉非常乏味,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现阶段的多媒体技术进行使用,将人文地理中涉及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地理现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们;并且,教师要按照教学的需求,对合适的地理教学媒体进行选择,不断地整合人文地理教学媒体,才能够将媒体的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4.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将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激发起来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因为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去记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并不浓厚,那么,怎样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为学生在学习中将的情境创设出来,重要的是要将参与学习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们,不要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使学生能够主动去获取人文地理知识,针对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将不同的情境为学生创设出来。

5.运用社会实践教学方式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开展多形式的社会调查、制订详细的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愿者活动等,将学生的主动性唤醒起来,例如,利用壁报和课堂对信息活动进行发布,利用多种渠道对社会发展和环境的信息进行积累,引领学生们多参加与环境相关的信息活动,将学生的视野打开,使学生认识到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因此,人文地理掌握情况的好坏对整个高中地理成绩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逐渐地改变了人文地理的学习方式,如何提高高中人文地理的实效性,是很多教学人员积极寻求的。

参考文献:

[1]黄云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3(26):155.

[2]宋振阁.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106—107.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结课;总结;预习;作业

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一堂有效的初中数学课而言,结课与收口的作用是相同的。正因如此,很多一线初中数学教师为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都很重视结课,甚至还有部分数学教师会在结课方面深下功夫。如今,国内关于数学结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提出诸多有效的结课策略。本文受到相关研究的启发并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具体可采用如下结课策略。

一、总结式结课法

总结式结课法即在课堂结尾阶段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清晰了解本节所学。在观摩其他初中数学教师上课时发现,总结式结课法是数学教师较为常用的结课方法之一。该结课方法虽然较为简单,但却极为实用且有效。例如,教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这样说道:“同学们,经过一堂课的紧张学习,相信大家都非常累了,也非常期盼下课。接下来,就让我们放松一下。哪位同学可以站起来说说我们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问题提出后,经过短暂思考,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答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高线、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哪位同学还可以补充一下?”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道:“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也是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待同学们回答完毕后,数学教师又用粉笔总结性地在黑板上写下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再一次对相关内容进行回忆和思考。

总结式结课法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次总结,数学教师运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学习架构。因此,数学教师应有的放矢地采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二、预习式结课法

预习式结课法是指在课堂结尾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下节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方式进行结课的一种结课方法。这样结课方式的运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学习内容的预习,同样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例如,教授“图形的平移”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说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图形平移相关知识已经充分掌握和了解。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为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是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方式。请同学们打开‘图形的旋转’相关教材内容,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图形的旋转’相关知识内容。”说完之后,数学教师便通过极其概括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对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积极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探索研究,提前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

研究表明,预习式结课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好课堂剩余时间。如若课堂剩余时间充足,则可更为细致地带领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如若课堂剩余时间有限,则应简练地带领学生对接下来的新课内容进行预习。这样的做法是灵活且科学的,同时也利于提升预习式结课法的运用质量。

三、作业式结课法

作业式结课法是指运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结课的一种方法。这种结课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常用的结课方法,且在具体的结课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因此,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例如,教授“因式分解”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阶段,有的放矢地布置了如下作业:因式分解(1)3a3b2c-12a2b2c2+9ab2c3;(2)16x2-81;(3)xy+6-2x-3y;(4)x2(x-y)+y2(y-x);(5)……并說道:“同学们,课后大家需完成上述作业,明天将作业上交给老师批阅。除此之外,大家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搜索与因式分解相关的练习题,针对因式分解进行系统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在作业完成后,大家需要对答案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从而确保答题的正确率。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对因式分解相关解题思路进行总结,下节课时我们共同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作业式结课法虽然较为传统,但切不可忽视其重要作用。作业式结课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结课与新课导入同样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对结课策略进行探索、研究与实践,总结出适宜的结课策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结课策略的运用切不可偏废其一,应将其综合起来进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初中生更多的新鲜感,最大程度地发挥结课成效。

参考文献:

[1]许瑞珠.当前高中数学课堂小结现状调查及案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石锁华.中学数学课堂小结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张源.让课堂小结成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杠杆解——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08(05).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   初中    地理教学    运用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40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人体和自然规律进行认知学习,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学习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无法融入到地理学习中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所谓乡土地理也就是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

一、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由于自身对于乡土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地势和地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山坡上,因为张家口的山还算是比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乐的地方。”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张家口的山比较多呢?”学生可能就想到与地理相关的丘陵地形,联系张家口的实际情况,能够感受到地形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广开去,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德育素质教育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地理知识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因此学习的兴致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家乡都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也会格外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神奇魅力,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北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五彩棉花的种植,更是使得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作物,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乡土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感受地理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索的同时,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学习,如果根据教材进行笼统的讲解,学生理解起來就会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乡土实践,对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水利资源状况等进行实际的分析调查,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实际的学习分析总结当地的资源状况。从本土地区的资源状况着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

[3]陈雪梅.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4(17).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初中历史和地理学科在同一人文知识中可以从不同角度互相补充说明,丰富人文知识内涵体系,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促进中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文化、适应世界,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历史;初中地理;人文知识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10

在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新版課标中,中学历史旨在“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而地理学科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两个学科都指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了解今天的世界,学以致用。中学历史、地理学科恰恰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互补互助,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当今世界的现状,促进中学生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现以中学七年级上册宗教和地图问题为例,阐明中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在促进学生了解人文知识上的互助性。

一、在宗教问题上历史、地理学科的互助性

由于国情原因,宗教问题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并不熟悉,但宗教文化却又是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发展,军事战争等诸多事件的关键因素之一,不了解宗教文化的相关知识也就无法更好地了解世界。“宗教文化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每一次的重大历史变革都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用一节课的部分时间去讲解这个深奥的问题无法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宗教文化,甚至有可能造成片面单一的印象,而历史和地理学科从不同角度讲解这一问题,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

我们先来看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教材中对宗教这一问题的阐释。在历史教材第三单元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中,教材说到了佛教以及道教的相关情况。

佛教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此外,教材还对本土产生的道教进行了描述:“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教材基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我国出发,讲述的是宗教在我国最早的产生情况,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事件,了解宗教对于统治者和普通百姓的不同价值:对于统治者它是愚民,巩固统治的方法,也是追求长生不老的途径;对于百姓,它是逃避现实的苦难,实现自我救赎的信仰。在拓展的过程中也只能延续课本的主线,对佛教的传播稍加以说明。但是宗教为何会产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世界宗教分布的基本情况都没有说明,学生并未了解宗教对整个世界文化带来的重大影响。

在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中,则对宗教的产生进行了说明:“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对于三大宗教的基本概况,主要是从信仰者的基本概况、地理位置进行了概述。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伊斯兰教在中国又被称为回教或清真教。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来传入亚洲其他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这段文字就有更广阔的展开性,可以从三大宗教的起源、创始者、演变过程进行丰富的解说和介绍。学生可以对宗教有一个更全面的印象,有助于学生自己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细致的学习和阅读。两个学科在统一知识体系上互补互助,让学生对本有难度的问题有了一个立体客观的认识。

二、在地图问题上历史、地理学科的互助性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在中学地理、历史学科应用中都非常广泛。地图可以替代教材文字没有说明的知识,学会运用地图是中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有力方式之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地理教材在第一章第三节就对如何阅读地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量算距离、使用比例尺、辨认方向到清楚图例的含义、动手画地图等等。可以说已经非常全面地了解了地图的使用方法。而在历史学习中,使用地图也同样频繁。“初中历史课本的历史地图,是记载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是基础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地图中。”实际上在入学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就出现了历史地图的阅读——《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在课堂讲述中应该让学生率先了解到阅读历史地图的大致方法。首先是阅读地图的顺序:题目,要知道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图例,图中符号表示的含义;古今地名及注释。挖掘地图中的一些隐性知识,如黄河和长江的位置、形状,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出现在这两条大河流域附近。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联想到不同地理环境给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影响,进而总结出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从南到北,极其广泛,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有历史地图作为基础,学生在系统学习地图以及应用时就不会感到吃力。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了解人文知识是学生培养品格人格,了解世界的有效途径。历史学科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过去、现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地理学科让学生清楚不同地区的先民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我们所处的环境究竟是什么样的。两个学科可以在同一问题上针对不同角度去讲解说明,丰富人文知识内涵,让中学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期待两学科有更多、更密切的融合。

上一篇:地理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地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