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

2023-03-21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SSCI;人文地理学;主编;编委;国际化

1 引言

优秀的学术期刊能够引领所在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主编及编委成员在决定投稿发表与否上至关重要。美国学者Diana Crane形象地将编委称为某一学科领域的“守门人”(Gatekeepers),认为编委的国别、种族、信仰以及人格等特征不仅影响其个人的研究水平,也是其所在学术期刊所接受文章质量的重要影响因子[1]。正是由于期刊编委成员在决定撰稿、审稿、推荐稿件,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与选择中占据着有力的战略性地位,近年来国际期刊编委人数成为衡量世界大学排名以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科学指标之一,相关研究不断涌现。其中《科学计量学》的主编Tibor Braun以编委为指标,将其运用至世界顶尖大学的排名中,并进行相关的研究,证实了编委这一指标进入排名指标体系的可行性[2,3];Carlton J.Fong等学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连续五年出版的5种教育心理学期刊的女性编委增长情况进行了趋势分析,并分析女性学者学术影响力的变化[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增加,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在学术官僚机构和商业主义的双重推动下,数量化考核在全球盛行。在科研任务带动学科发展的背景下[5,6],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论文引用率成为评价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键指标。因此,国内地理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需求日趋强烈。

国际优秀地理学学术期刊的主编、编委不仅是各个地理学科的带头人,对地理学的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认识[7];同时,在论文“发表或死亡”的学术生态背景以及期刊版面有限的情况下,国际期刊主编、编委拥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地位。因此,我国人文地理学科成功走向国际的重要标志是更多大陆学者在重要国际期刊中担任主编、编委等职务。

国内有一些研究以地理学学术期刊为对象,分析比较地理学科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力。例如,何书金等运用载文分析法,根据1993年~2004年《地理学报》载文及作者情况,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及作者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8]。钟赛香等运用文献计量法,基于地理学三分法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技术等主要分支学科进行探讨,揭示代表中国地理学界最高学术水平的《地理学报》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9]。张春丽等依据美国科技信息(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公布的连续5 年《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数据,选择17 种中国地学及相关学科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国地学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0]。

但是利用期刊编委作为科学指标衡量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却鲜有人涉及。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重要地理学期刊中担任编委的大陆学者较少,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各大期刊的发文方向和接收标准,较少关注在幕后起决定作用的编委成员。本文以所有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地理学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并从期刊主编和编委的视角切入,研究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国际格局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了解全球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空间格局以及我国地理学的国际化程度。另外,分析总结国际核心人文地理学期刊的特征,也将为中国地理学期刊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2 数据来源

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名为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1973年编辑出版的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是著名的三大引文数据库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SCI(Sciences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和 A&HC(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这三大数据库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国际比较的平台。1997 年,加拿大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 Scientific)将 SCI,SSCI以及 A&HCI 整合,创建了综合性多学科数据库——Web of Science,该数据库收集了9000多种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11]。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每年会按照学科门类对收录的期刊进行影响因子的计算与排名,以确定期刊的学术地位,因此各学科门类收录期刊的变化体现了相应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SSCI收录的地理学期刊从2002年的35种,发展到2013年的76种(图1),期刊数量的增加说明地理学科近十年发展迅速,影响力逐渐增强。

本文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获取隶属“Geography”的SSCI期刊详细名录,并从期刊引用报告中获取2013年所有期刊的影响因子,将统计分析上述76种核心期刊的国家或区域分布、出版机构、语种等特征。表1是按照影响因子排名前20种地理学期刊的相关信息,由于学科差异,地理学SSCI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较低,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和环境相关,并不是学科内广为人知的人文地理学杂志。

在此基础上,通过SSCI期刊官方网站,检索获得每个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的姓名、任职机构、所在国家等信息,以此为数据源进行分析。其中有5个期刊①无法找到其官方主页,故没有纳入分析,从而共获得1824条编委记录。对期刊主编编委的国别、所在机构、职称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后,设定相应标准确定明星学者和明星机构,并分析华人或大陆学者担任国际期刊主编、编委情况,揭示中国学者在全球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变化趋势。

3 SSCI收录的地理学期刊分析

3.1 期刊学科分类

本文参考人文地理学的分类方法,根据期刊的研究主题将SSCI收录的76种人文地理学期刊分成以下几类:综合地理类、经济地理类、社会文化地理类、城市地理类、区域科学类、人口地理类、交通地理类等,其中以综合类和经济地理学类期刊为主(表2)。

综合地理类期刊占51%,这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涉及地理学各个领域,其中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包括《人文地理学进展》(4.394)、《对极》(1.885)、《地球论坛》(1.877)、《环境与规划D辑:社会与空间》(1.729)、《加拿大地理学家》(1.172)等。其次,收录较多的是经济地理学类期刊,约占所有国际地理学SSCI期刊总数的10%,该领域两大代表期刊为《经济地理》和《经济地理杂志》,影响因子都比较高。这说明经济地理学科在地理学中较为重要,不少学者将经济地理学提升到与人文地理学并重的地位[12]。

3.2 期刊的全球分布

总体来看,SSCI收录的人文地理学核心期刊集中分布于欧洲及美洲。其中以英国、美国最多,呈现“英美两极化”分布格局(图2)。该格局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步较早,在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3,14];另一方面,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立,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英、美两国语言优势非常明显。但也不能仅从分布数量上抹杀亚洲等其他国家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在学术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各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将逐步打破英美两国在核心学术期刊的垄断地位。

4 SSCI收录的地理学期刊主编编委分析

4.1 基本情况

本研究通过检索SSCI期刊收录期刊的官方网站,获得71个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的姓名、任职机构、所在国家等共计1824条学者信息,其中主编255人次,副主编110人次,编委1459人次。

从所在国家来看,英美仍是主要的集聚区域(图3、4)。从主编层次来看,英美两国主编各占23%,其次是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分别占8%、8%、4%,中国(包括港澳台在内)主编仅占3%;从编委层次来看也呈现出同样的格局,美国占26%,英国占20%,另外,中国(包括港澳台在内)、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编委分布也较多,约占总数10%。

从所在机构来看,高校是主编及编委的主要来源机构。来自高校的主编编委高达97%,仅有2%的编委成员分布在高校之外的机构,可见高校作为人才密集、学科发展、资源丰富的平台,是期刊主编编委的主要来源。

英美为中心的格局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英美国家世界顶级名校云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均是人文地理学核心期刊的主编编委的重要阵地。

4.2 明星学者及明星机构

为了进一步分析人文地理学领域领军者的分布,以及各大高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情况,在统计分析各期刊主编编委及其所在机构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

1)在越多期刊上担任主编、编委的学者越有影响力

2)拥有担任期刊主编、编委越多的机构在学术界越有影响力

基于以上假设,将明星学者定义为在3个及以上期刊担任主编、编委的学者;同理,明星机构定义为拥有12及以上人次的学者担任学术期刊主编、编委的机构。

4.2.1明星学者分布

基于明星学者的标准,共辨识出Henry Yeung,Dydia DeLyser,Jessie Poon,Jamie Peck等24位全球人文地理学明星学者,他们均在三个及以上期刊担任主编或者编委。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的Henry Yeung教授表现尤为突出,在两大期刊担任主编职务,四个期刊担任编委。这些学者是人文地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研究代表了国际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他们是核心期刊的主要“守门人”。

从明星学者的国家分布来看(图5),英美为中心的格局仍然非常显著,英语国家占压倒性优势,其中美国占10位,加拿大5位,新加坡2位,英国、香港、台湾、荷兰各有1位明星学者;从明星学者分布的区域来看在北美洲分布较多,同时亚洲呈现出崛起之势,新加坡表现尤为突出,Henry Yeung和Lily Kong均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另外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有少量明星学者。

4.2.2明星机构的分布

同理,我们将拥有12及以上人次的学者担任学术期刊主编、编委的机构定义为明星机构,最终确定19个高校为明星机构(表3),这些机构拥有的主编编委人数较多,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明星机构的分布以美国最多,加拿大、英国次之,亚洲只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可以看出,目前英语国家仍处于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核心位置,引领作用尤为突出;同时,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地高校逐渐跻身明星机构行列,说明亚洲的人文地理学正在崛起。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崛起是现象级的,是全球地理类SSCI期刊主编和编委人次最多的明星机构。目前该校地理系教师人数共34人,教授9人,副教授19人,讲师6人,共计有6人次主编,3人次副主编,25人次编委,涉及15个SSCI核心期刊。近年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全球地理学排行的迅速进步也和其作为明星机构的地位是一致的。

5 华人学者和大陆学者担任期刊主编、编委研究

本研究中“华人学者”是指在大陆之外机构任职的华人主编和编委,在大陆机构任职的中国人则称为“大陆学者”。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华人在地理学SSCI期刊中担任主编和编委等职位,本研究重点讨论人文地理学者的情况。

5.1 华人人文地理学者担任期刊主编、编委情况

非港台华人学者中,在SSCI地理学期刊担任主编编委的人文地理学者(不含GIS和偏自然地理领域)共计12位,其中有3位是明星学者。Lily Kong和Henry Yeung均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者担任《城市地理》、《政治地理》、《景观研究》3大期刊的编委,后者担任《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杂志》等6种期刊的主编及编委。Jessie Poon任职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担任《环境与规划A辑》主编,《经济地理》等4种期刊的编委,上述三位均是非港台华人学者中担任主编编委职务较多,影响力较大的明星学者。

从分布来看,在地理类SSCI期刊担任职务的华人人文地理学者主要分布在北美(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其中7位在美国各高校任教,3位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从华人学者的全球分布格局可以看出,名校云集的美国仍是华人学者主要的集中地,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华人地理学者的重要阵地。

港台人文地理学者(不含GIS和偏自然地理领域)在SSCI地理学期刊担任主编和编委的有6位。从所在的期刊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以及综合性地理学期刊。其中香港大学的George Lin(林初昇)进入明星学者行列,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欧亚地理学与经济学》(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城市地理》三个期刊担任编委。台湾国立大学的Jinn-Yuh Hsu(徐进钰)也是明星学者,在《政治地理》,《欧亚地理学与经济学》(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地球论坛》担任编委。

5.2 大陆学者担任期刊主编、编委情况

随着我国人文地理学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入,大陆学者在SSCI地理学期刊担任主编编委的人数逐渐增多。目前共有15位大陆学者在SSCI核心期刊担任主编编委职务,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的象伟宁担任《景观与城市规划》(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的主编,是仅有的担任SSCI地理学期刊主编职务的大陆学者;北京大学的刘瑜教授担任《计算机、环境与城市系统》(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的副主编,中科院的刘卫东教授担任《欧亚地理学与经济学》,《人文地理学进展》这2大国际期刊的编委,是唯一一个在两个SSCI地理学期刊任职的大陆学者。

进一步考察上述华人(含大陆)学者担任期刊主编编委的研究领域,从事GIS研究的学者的比重较高,而其中的人文地理学者主要集中在经济地理、城市地理领域。从任职期刊的学者数量看,中国大陆和香港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而且主编编委人数已经超越台湾(图6),说明大陆人文地理学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国际化水平迅速提高。

分别统计分析大陆、香港、台湾主编编委的任职机构,可以看出,大陆主编编委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北大等机构,同时这些机构在国内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排名较高,是国内人文地理学重镇(图7)。香港的地理学者担任SSCI期刊主编编委人数较多,GIS领域的学者比重高。从学校看,香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表现最为突出(图8)。台湾的主编编委所在机构主要是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图9),共有7人,数量已经被大陆赶超。

6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地理学SSCI期刊及其主编和编委的分析发现,全球的人文地理学依然呈现出英美为主导的格局,英语国家和地区的期刊、主编编委、明星学者和机构的数量等占据压倒性优势。特别是北美地理学的发展,较其他区域有明显的优势,核心期刊以及明星学者和机构的分布最多。同时,地理SSCI期刊的学科门类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也与欧美地理学发展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即地理学不断向人文化与科学化交叉的方向发展。

本研究发现,一些华人学者在人文地理学领域获得国际认可,同时担任多个一流地理学期刊的主编、编委。越来越多的华人学者担任国际期刊的主编编委有利于搭建中西方人文地理学之间交流的桥梁。另一个突出现象是,亚洲人文地理学发展呈现出崛起之势。其中新加坡、香港表现尤为突出,涌现出一批明星学者和明星机构。大陆学者中担任期刊主编编委人数增长明显,并逐渐赶超港台,表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国际化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经济地理、城市地理类期刊中担任编委的大陆学者相对较多,体现了国内这两大学科方向的迅速进步。

SSCI从建立之初起即以收录欧美主流学术期刊为主,其期刊主编、编委以欧美学者为主并不令人意外。由于其他国家地理学者发表SSCI核心期刊论文面临较大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挑战,欧美地理期刊和学者占主导地位的格局难以在短时间内动摇。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纷纷以发达国家为标杆,要求本国的学者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与日俱增,一些发表记录优秀的学者将会逐步获得主编、编委等职务。

在各学科都在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了解 SSCI中权威国际期刊的特征及学科核心期刊的主编和编委情况,对于国内地理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借鉴国际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不断提升我国地理学期刊的质量,打造属于我国自己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地理学学术期刊;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国学者对国际学术格局的认识,了解自身的不足,并找准努力的方向。国内学者应在发表更多国际学术论文的同时争取在国际期刊担任主编或进入编委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原创性成果向世界展示,并最终提高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水平。

学术期刊是体现学术话语权的平台,同时也是体现一国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媒介。人文科学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与某种文化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在欧美地理学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构建基于东西方价值观平等交流的氛围至关重要。学术期刊在此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更多华人,尤其是大陆学者在国际期刊担任主编编委是提高亚洲地区学术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通过SSCI期刊的主编、编委来考察全球人文地理研究的格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忽略了大量其他语种的优秀期刊;另一方面,论文只是学术研究的一方面,学术专著、社会服务等也是重要标准。国内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目前将SSCI和SCI论文作为评价学术成果的核心甚至唯一指标,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其合理性,但是也要警惕其负面效应。毕竟,很多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参考文献:

[1] Crane D. The gatekeepers of science: 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ection of articles for scientific journals[J].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1967: 195-201.

[2] Braun T, Dióspatonyi I, Zádor E, et al. Journal gatekeepers indicator-based top universities of the world, of Europe and of 29 countries — A pilot study[J]. Scientometrics, 2007, 71(2):155-178.

[3] Zsindely S, Schubert A, Braun T. Editorial gatekeeping patterns in international science journals. A new science indicator[J]. Scientometrics, 1982, 4(1): 57-68.

[4] Carlton J Fong,Julia H Yoo, Sara J Jones, et al. Trends in female authorships, editorial board memberships, and editorship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ournals from 2003 to 2008[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9, 213:37-40.

[5] Liu W, Lu D. Rethink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mainland China[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2, 34(12): 2107-2126.

[6] Liu W. Where is the bridge?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9,33(1):7-9.

[7] 刘昌明, 陆大道,等.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地理学期刊主编笔谈[J].地理学报,2005,(04):531-545.

[8] 何书金,赵歆. 地理学报70年来人文地理学的载文分析[J]. 地理学报,2004,S1:198-204.

[9] 钟赛香,曲波,苏香燕,等. 从《地理学报》看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方法[J]. 地理学报,2014,08:1077-1092.

[10] 张春丽,盛春蕾,倪四秀.中国地学类SCIE收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分析[J].地理学报,2014,(11):1725-1733.

[11] 王贤文,刘则渊,栾春娟,等. SSCI数据库中的人文地理学期刊分析[J]. 地理学报,2009,(02):243-252.

[12] 陆大道.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J]. 地理研究,2011,(03):387-396.

[13] 方创琳,周尚意,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470-1478.

[14] 刘志高,王琛,等.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14,(10):1449-1458.

[15] Yeung H W, Lin G. Theorizing economic geographies of Asi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79(2): 107-128.

[16] 顾朝林,陈璐.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新趋势[J].地理学报,2004,S1:11-20.

[17] 邵娅芬.经济学科的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18] 王丹.SCI、SSCI收录人文地理学期刊介绍及投稿建议[J].地理科学,2010,(04):636-642.

The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of Human Geography

——A Study on the Chief Editors and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of SSCI-indexed Geography Journals

BI Wen-kai, PAN Feng-hua

(School of Geogra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Key words: SSCI; human geography; editors;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internationalization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姓名:xx 专业:护理 学号:000000001 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了《人文课程》的全部课程,其中对最后一节——护理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健康颇有感触,对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了简单的了解,现结合自身实际工作从两方面对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探讨,现将个人观点阐述如下: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和人们群众对健康需求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也就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在面临着众多的压力的同时,应在具备一定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着重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然而由于职业的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社会给予的不公平待遇,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护理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一、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目前医疗市场的强烈竞争、护理服务的高额限度以及适应新技术、新项目的高标准护理技能等众多外界压力形成的一系列心理紊乱综合征;

2.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定义的不稳定性、不一致性,及不公平的社会评价,是造成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的主要问题;

3.护理人员在社会、医院、家庭等众多领域里的角色转变的冲突,产生较多矛盾体; 4.护理人员年轻化,资历浅,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差,不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的平衡和调节;

5.护理人员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性,在医护、医患两方面的沟通交流问题的处理上缺乏独断性。

二、解决护理人员心理疾患的主要措施 1.护理人员要注重心理素质的提升,着重培养自制性,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提高自我放松意识,学习在紧张环境中,或在不被予社会及他人理解的情况下,有效地调节自身的心理情绪,建立合理客观的自我期望值,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最佳的心理状态。

2.社会应重视护理工作的价值,发挥社会舆论的指导。通过社会宣传,对护理人员正确的人生观、护理价值观给予坚决支持,激励和引导新一代的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塑造良好职业形象,进行护理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积极努力进行继续教育及学历提升,努力提高职业素养。

3.护理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调节神经的张弛度学会休闲,学会改变工作与休闲间方式的转换,如聚会、访友、体育活动、听轻松愉快的音乐等,解除工作带来的疲乏感。也可参加一些职业性或社会性活动,使自己有集体主义感,以利于满足自己爱与归属的需要,与他人在一起,不仅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自己的苦、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与健康。

4.护理人员要注意在工作生活中调整心态、善待挫折,当遇到挫折时要注意尽早克服因挫折而带来的消极情绪,理智地对待,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避免这些烦恼郁闷于心中。另外,要学会自省,定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内容就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原动力、不竭养料、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师发展;有效途径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質、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人格魅力——即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上果敢,作风上刚毅等所产生的感召力量。它与科学素养、审美素养一起构成了文化素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当前,人文素养在诸多方面有所缺失,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轻教学过程重教学成绩,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才能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呢?

一、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原动力

人们常说,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一名高素质的教师,除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如今,许多优秀教师已经拥有广博的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娴熟的育人技巧,但是,这只体现了“学高”,未能体现“身正”。

人文素养的内涵是全面的,具体的。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要允许学生持不同的意见,允许失败。因此,为了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一劳永逸,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会别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育人成才更为重要。所以说,我们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确实提高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和素质。也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读书和学习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不竭养料

可以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读书和学习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直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听评课和交流研讨,学习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开拓创新,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身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于教育教学中。二要常常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三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

三、学校优秀文化的引领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优秀的文化,就没有优秀的教育。强大的、积极的、健康的学校文化,对教师起着重要的教育和引领作用。教师身处其中,不知不觉地会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有助于教师约束自己的言行,完善教师的人格,提升人文素养。要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一整套适合实际的学校文化系统,从而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引领教师的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强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引导全体教师树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并做到内化于心,显之于形。在长期的文化建设中,教师经历“主动内化—自觉践行—自主创新”的过程,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从而对本校的文化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把自己的人文素养与学校文化水乳交融,形成自己固有的特色。所以,学校文化的建构对促进教师的精神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用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来引导教书育人的行为,使教师焕发无穷的智慧和热情,从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四、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有力保障

教师的幸福感是动态的,它来源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对自己的定位。因此,学校要甘为伯乐、甘为路基,建立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动力系统和保障系统,制订新型教师梯次培养规划,深入实施名师、骨干系列培养工程,搭建多种平台,让每个层次的教师都有奋斗目标,都有成就感、幸福感,从而调动教师工作的内驱力。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再是牺牲,而是享受;工作不再是重复,而是创造;职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和追求。学校可以通过活动和节日的契机,增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像妇女节、母亲节时,学校给女教工送上一束鲜花或一个贺卡等等,让教师处处感到学校的关爱,使学校成为一个永远值得呵护和珍惜的家园。

总之,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学校管理中,应充分创设条件,积极支持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的精良师资队伍,这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国全.刍议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提高的主途径[J].成功(教育),2012.

[2]何芳,顾军.教师人文素养的四个方面[J].人民教育,2004.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幼儿教师任职要求不断提升,幼儿园监管设施不断完善,社会舆论关注不断加强,但个别幼儿教师丧失职业道德的行为仍屡见弊端,这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进行思考。追本溯源,在培养幼儿教师的过程中,人文素养的高低与其从业后的职业道德息息相关。这给培养幼儿教师的中高职院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提升幼师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未来成为高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这是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幼师生人文素养便是其中一条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素养;教育;幼儿教师;工匠精神

近年来,“幼儿教师”“丧失职业道德”的字眼,屡屡出现;打开电脑,相关视频、图片让人惊心。人们想通过各种办法,试图通过途径来避免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伤害。发现,仅依靠政府严管,家长严查,公众谴责,并不能杜绝类似事件。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让幼儿教师敬业、爱业,只有在培养幼儿教师的过程中“走心”,提升幼师生的人文素养,将来他们成为幼儿教师后,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传递正能量,成为具有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中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具有高职业道德的“人”,从源头提高幼教工作的品质,挽救“幼儿教师”的社会声誉,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多方探究的问题。

提到学校肩负的使命,人们更多地关注学校的日常教学。不可否认,学校对课程的选择与安排,教师对教授科目内涵与外延的构建,对中高职幼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隐性德育渠道如得到充分利用,将会提升幼师生人文素养产生滴水穿石的力量。中高职院校是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单位;中高职幼师院校培养的人才——幼儿教师因为要服务于幼教事业,又具有独特性。

针对于此,在中高职幼师院校构建校园文化,应以培养提升幼师生人文素养为前提,以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为目标,具体来说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立足职业需求,彰显幼师特色

首先,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应该充满人文气息。一个充满生态美、自然美的校园,不仅能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也能让他们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品味春花秋月之美,陶冶个人情操和审美情趣,成为一个内外兼美的人。如果一个幼儿教师,具有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给孩子们描绘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充满希望的;如果一个幼儿教师的眼睛是空洞的,内心是贫瘠的,那么他将会给孩子展现一个灰暗无趣的未来。因此,中职幼师学校的校园应该是充满艺术气息的。

其次,校园环境的布置应该渗透职业气息。长久以来,我们都在校园、班级、楼道里,悬挂或张贴校训、班训、名人名言,来激励学生学习;对希望通过走职业教育的路,来成就人生梦想的幼师生来说,这些似乎遥不可攀,远不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业教师的“工匠精神”更能打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坚定他们的职业理想。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第二届中国质量颁奖大会上,两次提出并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要求和鼓励广大青年弘扬工匠精神,培养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是无形中对心灵的打磨与锻造。因此,我们的校园布置应该是渗透职业精神、传承“工匠精神”的。

另外,校园活动的设计安排应该体现职业特色。传统师范院校开展的校园活动,不外乎运动竞技、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而中高职幼师院校如果安排体现职业特色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贴切地感知自己的职业魅力,会更受学生喜爱。比如:童话剧表演,讲故事,手绘故事比赛,简笔画比赛,教具制作大比拼,手机摄影大赛等,做到学与做统一,知与行合一,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让他们热爱自己未来的职业。总之,中职幼师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是集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

二、感受青春律动,注入时尚气息

目前中高职幼师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为中招考试中失利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敏感而脆弱,叛逆而彷徨,想要表现自己的“成人感”与“独立性”,缺乏自律意识。如果固守传统的教育方法,单单靠说教靠“堵”,是无法让幼师生通过在校四年的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事实证明,只有基于学习者内在需求的,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才会越高。因此,尝试着把握时代的脉搏,去提升幼师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是对自身形象的关注。中高职幼师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女生,这个时期的女孩子特别爱美,对服饰与妆容具有濃厚的兴趣,学校开展活动课、讲座、比赛等方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样的妆容和衣着才符合幼儿教师身份,并帮助她们探索“私人订制”的职业妆,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是对精神食粮的渴求。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书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精神追求,他们期待的是声、光、影等多种感觉的冲击,对影视作品的关注与接纳远远超过书籍。下课后的走廊上、厕所里、操场上,随处可见抱着手机疯狂追泡沫剧的学生。因晚上带着耳机彻夜追剧致白天上课没精打采的不在少数。针对于此,学校可以开设一个简易的电影院,在周末播放一两部贴近学生生活的优质影片,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学生的欣赏趣味。

明星与网络,也是不能回避的话题。一味批判只能引起学生反感,如果能够找到触发点,发挥明星的正面教育意义,如明星的支教行动、成长中的励志故事、教育孩子的方法等,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布置作业时,让求助网络成为学生的习惯,将发挥网络的正效应。爱情是个敏感话题。在诗社或讲座中谈谈“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承诺,“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决绝,“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渴望,可帮助学生建立超越金钱、权利、地位等世俗的健康的爱情观,提升其幸福感。

三、把握放手尺度,博采众家所长

校内活动因为设计方便、安全快捷、便于监管操控等特点,而为教育管理者所青睐;亲身经历、切身体会所带来的思想冲击与震动,往往能让学生更快成长。因此,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应该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一切,或者因为“安全”禁区,因噎废食,把学生囚禁于学校。应该尝试在“引进来”的同时,带学生“走出去”看看。

适当放手,让学生体会社会生活,领略别样风景,学生会收获更多。比如在马路上值勤、去博物馆义务讲解、到景区做志愿者等,学生由被服务者变为服务者,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角色发生了变化,这时“思想就会产生”。比教科书上的说教更具冲击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这些活动中,学生能明白守纪律的重要性;明白耐心与爱心的重要性;懂得工作的艰辛;收获帮助别人的快乐……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时,一定要与相关部门协调好,做好安排布署,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是的,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有内涵的,甚至连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也承担着教育工作,让学生于直接或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引导或熏陶,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构建。也有人说“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欢笑也会有泪水。

作为中高职幼师院校只有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才能培养学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在未來的工作中不随波逐流,坚守校园的一方净土,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一名具有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4月

[2]周璠.《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J].科技资讯·学术论坛,2011年,2011(No.03)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2年2月, 68.12

[4]聂姣.《在幼师专业语文教学中凸显幼师职业特色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4月,13~14

[5]张永梅.《幼儿文学教学中的职业技能训练——教学用一体化的文学课程设计》[J].社会科学论坛·学界观察,2013年11月,217

(基金项目:1.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改革古典诗文教学提升中职幼师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实践”(ZJB14240/2014/4/25)。2. 2017年度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计划《互联网+技术下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研究》(编号ZLC17039))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职业素质结构;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刘华(1978-),女,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酒店管理;曾九江(1972-),男,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旅游酒店专业视角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发展问题研究”(编号:JY1228,主持人:刘华)的阶段性成果。

一、高职旅游专业人才职业发展要求及方向

我国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有着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指导,《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1]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性质是高等层次的职业性教育。旅游专业的高层次、职业性可定位为在能力本位基础上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性、技能型职业人才。要求培养既有熟练的劳动技能,又有一定的管理素养和发展后劲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在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为毕业生进入职场做准备,从事的职业在层次上高于技能型工作而低于科学或工程型工作[2]。高职旅游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职场目标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旅游行政单位及其他从事接待服务工作的行业,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素质较高的中高级服务人员和中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刚走出校门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行业相关职业主要是旅行社导游、旅行社前台接待、计调、外联、票务、企业管理、景区导游、旅游营销人员以及酒店行业相关岗位,其中又以导游作为该专业的典型职业。半年至一年左右是行业人才流出的高峰期,此后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通常对口就业率以本校三届学生分析如下:

二、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结构

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比职业技能更高的要求。旅游行业自身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的动力,良好的修养—明确自己提供服务者的角色,宽广的知识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主动的服务意识—迅速识别客人的需求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及问题。而娴熟的服务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结合职业发展方向,笔者以为高职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思想品德、服务意识

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高职学生需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知识[3]。

道德品质素质是指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公共道德和文明礼貌[3]。旅游业是一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综合性服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应具有比一般公民更高的道德水准。

职业道德是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应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素质是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敬岗爱业,诚实守信、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等高尚的职业道德[3]。

同时,由于从事服务行业,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热爱旅游事业,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能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具有奉献精神,能吃苦耐劳,为服务对象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优质服务。

(二)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旅游从业者的职业要求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形象和优良的心理品质,这是从业者做好工作的前提。健康的身体是物质基础,良好的形象是外在条件,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身体素质可以通过锻炼不断提高,形象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完善,心理品质也需要不断调试培养才能日益优良。其中旅游相关职业需要的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准确的自我评价,较强的自我调控适应压力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只有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适应各种客观环境,用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去战胜困难,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职业发展。

(三)认知能力—一般能力

认知能力指人类从事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但同时却是最基础的能力,它的存在保证人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通常指人们的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判断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一方面表现在掌握足够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于工作中。旅游专业的行业特点要求学生具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深厚广博的文化知识,即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具备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法律、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

另一方面表现在实际工作操作中,运用自身所具备的认知能力帮助完成工作任务。如导游员通过观察力了解到不同客人的特殊需求;借助记忆力来保证景点的讲解;通过有想象力的解说来传达美感;利用信息处理的能力来消化已知信息,获取新的知识。

(四)操作能力—基本职业能力

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反之又成为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从事旅游企业岗位的业务能力。这一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培养重点。在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岗位职业技能,包括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外语读写说能力,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这一能力的培养对象,到企业后能比较快地进入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缩短岗位适应期,甚至不需通过企业的专门培训,可以直接上岗,减少企业的成本,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五)社交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社交能力是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通常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交际合作能力、语言感染能力、应变能力等。几乎每一个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都需要具备这一能力。如导游人员通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客人安排一个满意的旅程;运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将自身对景点的认识传递给客人;运用应变能力处理导游服务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通过协调沟通能力与司机、地陪、领队以及客人沟通,共同完成导游服务过程;旅行社计调在工作中进行实际订餐、订房、调车、派单、结算等任何一个环节均需要与人打交道,均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

相较本科生而言,一定的社交能力是高职学生的优势,但当它作为一种综合职业能力时,却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加强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从多方面得到训练,获得足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六)创新能力—职业发展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特别需要的,也是最能产生生产力的一种职业素质,因此也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高职旅游专业能否办出特色的重要标准之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自于学生积极的思考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个人潜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创造力。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合作以获取职业的成功。

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提升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4]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要注重职业性,更告诉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的培养,要使学生成为与国际接轨,富有竞争力的高级职业人才。应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双重功能,使两部分教学内容既有分工,又互相交叉,相辅相成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强调历史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宽广的知识面。高职旅游专业的首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学和习的能力[5]。由于专业和职业的特殊性,旅游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是由第三者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决定的。在每一次接触客人之前,我们对客人的兴趣爱好不可能有十分明确的判断,因此要满足客人的不同需求,需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在校园中完成这一知识准备,无疑教育是成功了一半。这些知识储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

首先,旅游与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不但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自然旅游资源同样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人文旅游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关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常识的基本素质。其次,旅游活动中会涉及到一些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如导游过程中对地质地貌奇景、独特的生物景观和气象景观的解释,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常识。而且这些基本常识主要通过学生课余阅读相关书籍来获得,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科学知识的积累,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再次,高职旅游教育应开设一些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如《管理学原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等,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提高职业素质打下基础。

学生所需要的这么博大的知识体系不可能由两三年的高职学校教育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做好引导,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浓郁的知识内涵,让学生逐步具备独立“习”的能力。

(二)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将能力本位目标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高职旅游专业能力目标的核心便是职业技能,教学内容中重视职业技能培养,才能将能力目标落到实处。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从业人员,要熟悉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并掌握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般规律,这是衡量高职教育是否符合市场需要的标准之一。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应进一步加强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将能力本位目标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

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导游业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市场营销》等实践性课程,如《导游业务》课程,我们将能力目标定位于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从事接团、制定行程计划、进行各类导游工作、处理导游过程中的各类突发事件、顺利送团和结束总结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多种模式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性知识和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备独立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的适应力,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三)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教育,激发学习动机,建立专业感情,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地的形象使者、文化使者、友好使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高职旅游院校应承担起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的责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职业行为习惯。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树立职业理想,改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错误认识,避免产生自卑、厌学等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感情,强化旅游职业人理念;根据学生自身独特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和职业理想,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选择专业的发展方向,增强其获得职业成功的信心[6]。

让学生真正了解本专业未来可以从事的职业岗位,清楚根据职业发展的规律,必须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培养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

四、结语

对高职旅游职业人才素质结构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及职业发展,合理地分析该专业人才素质结构,明确培养重点将有助于合格行业人才的培养,缓解行业与学校教育间的“供需矛盾”。如何更好地选择培养模式和内容,值得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 2号.

[2]裴云.技术 技术性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0):37-38.

[3]郑大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97-98.

[4]胡宇彬.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启示 [J].职教论坛,2003(5):36-37.

[5]汪亚明 魏一媚.论高职旅游专业文化课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33):95-96.

[6]杨柳.浅析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心理及生涯发展指导[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119-121.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上一篇:地理经济论文下一篇:人文地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