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03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职业素质结构;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刘华(1978-),女,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酒店管理;曾九江(1972-),男,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旅游酒店专业视角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发展问题研究”(编号:JY1228,主持人:刘华)的阶段性成果。

一、高职旅游专业人才职业发展要求及方向

我国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有着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指导,《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1]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性质是高等层次的职业性教育。旅游专业的高层次、职业性可定位为在能力本位基础上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性、技能型职业人才。要求培养既有熟练的劳动技能,又有一定的管理素养和发展后劲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在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为毕业生进入职场做准备,从事的职业在层次上高于技能型工作而低于科学或工程型工作[2]。高职旅游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职场目标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旅游行政单位及其他从事接待服务工作的行业,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素质较高的中高级服务人员和中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刚走出校门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行业相关职业主要是旅行社导游、旅行社前台接待、计调、外联、票务、企业管理、景区导游、旅游营销人员以及酒店行业相关岗位,其中又以导游作为该专业的典型职业。半年至一年左右是行业人才流出的高峰期,此后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通常对口就业率以本校三届学生分析如下:

二、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结构

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比职业技能更高的要求。旅游行业自身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的动力,良好的修养—明确自己提供服务者的角色,宽广的知识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主动的服务意识—迅速识别客人的需求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及问题。而娴熟的服务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结合职业发展方向,笔者以为高职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思想品德、服务意识

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高职学生需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知识[3]。

道德品质素质是指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公共道德和文明礼貌[3]。旅游业是一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综合性服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应具有比一般公民更高的道德水准。

职业道德是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应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素质是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敬岗爱业,诚实守信、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等高尚的职业道德[3]。

同时,由于从事服务行业,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热爱旅游事业,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能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具有奉献精神,能吃苦耐劳,为服务对象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优质服务。

(二)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旅游从业者的职业要求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形象和优良的心理品质,这是从业者做好工作的前提。健康的身体是物质基础,良好的形象是外在条件,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身体素质可以通过锻炼不断提高,形象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完善,心理品质也需要不断调试培养才能日益优良。其中旅游相关职业需要的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准确的自我评价,较强的自我调控适应压力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只有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适应各种客观环境,用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去战胜困难,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职业发展。

(三)认知能力—一般能力

认知能力指人类从事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但同时却是最基础的能力,它的存在保证人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通常指人们的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判断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一方面表现在掌握足够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于工作中。旅游专业的行业特点要求学生具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深厚广博的文化知识,即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具备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法律、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

另一方面表现在实际工作操作中,运用自身所具备的认知能力帮助完成工作任务。如导游员通过观察力了解到不同客人的特殊需求;借助记忆力来保证景点的讲解;通过有想象力的解说来传达美感;利用信息处理的能力来消化已知信息,获取新的知识。

(四)操作能力—基本职业能力

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反之又成为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从事旅游企业岗位的业务能力。这一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培养重点。在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岗位职业技能,包括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外语读写说能力,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这一能力的培养对象,到企业后能比较快地进入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缩短岗位适应期,甚至不需通过企业的专门培训,可以直接上岗,减少企业的成本,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五)社交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社交能力是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通常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交际合作能力、语言感染能力、应变能力等。几乎每一个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都需要具备这一能力。如导游人员通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客人安排一个满意的旅程;运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将自身对景点的认识传递给客人;运用应变能力处理导游服务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通过协调沟通能力与司机、地陪、领队以及客人沟通,共同完成导游服务过程;旅行社计调在工作中进行实际订餐、订房、调车、派单、结算等任何一个环节均需要与人打交道,均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

相较本科生而言,一定的社交能力是高职学生的优势,但当它作为一种综合职业能力时,却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加强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从多方面得到训练,获得足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六)创新能力—职业发展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特别需要的,也是最能产生生产力的一种职业素质,因此也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高职旅游专业能否办出特色的重要标准之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自于学生积极的思考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个人潜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创造力。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合作以获取职业的成功。

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提升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4]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要注重职业性,更告诉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的培养,要使学生成为与国际接轨,富有竞争力的高级职业人才。应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双重功能,使两部分教学内容既有分工,又互相交叉,相辅相成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强调历史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宽广的知识面。高职旅游专业的首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学和习的能力[5]。由于专业和职业的特殊性,旅游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是由第三者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决定的。在每一次接触客人之前,我们对客人的兴趣爱好不可能有十分明确的判断,因此要满足客人的不同需求,需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在校园中完成这一知识准备,无疑教育是成功了一半。这些知识储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

首先,旅游与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不但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自然旅游资源同样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人文旅游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关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常识的基本素质。其次,旅游活动中会涉及到一些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如导游过程中对地质地貌奇景、独特的生物景观和气象景观的解释,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常识。而且这些基本常识主要通过学生课余阅读相关书籍来获得,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科学知识的积累,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再次,高职旅游教育应开设一些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如《管理学原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等,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提高职业素质打下基础。

学生所需要的这么博大的知识体系不可能由两三年的高职学校教育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做好引导,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浓郁的知识内涵,让学生逐步具备独立“习”的能力。

(二)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将能力本位目标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高职旅游专业能力目标的核心便是职业技能,教学内容中重视职业技能培养,才能将能力目标落到实处。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从业人员,要熟悉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并掌握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般规律,这是衡量高职教育是否符合市场需要的标准之一。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应进一步加强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将能力本位目标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

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导游业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市场营销》等实践性课程,如《导游业务》课程,我们将能力目标定位于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从事接团、制定行程计划、进行各类导游工作、处理导游过程中的各类突发事件、顺利送团和结束总结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多种模式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性知识和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备独立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的适应力,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三)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教育,激发学习动机,建立专业感情,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地的形象使者、文化使者、友好使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高职旅游院校应承担起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的责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职业行为习惯。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树立职业理想,改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错误认识,避免产生自卑、厌学等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感情,强化旅游职业人理念;根据学生自身独特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和职业理想,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选择专业的发展方向,增强其获得职业成功的信心[6]。

让学生真正了解本专业未来可以从事的职业岗位,清楚根据职业发展的规律,必须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培养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

四、结语

对高职旅游职业人才素质结构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及职业发展,合理地分析该专业人才素质结构,明确培养重点将有助于合格行业人才的培养,缓解行业与学校教育间的“供需矛盾”。如何更好地选择培养模式和内容,值得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 2号.

[2]裴云.技术 技术性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0):37-38.

[3]郑大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97-98.

[4]胡宇彬.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启示 [J].职教论坛,2003(5):36-37.

[5]汪亚明 魏一媚.论高职旅游专业文化课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33):95-96.

[6]杨柳.浅析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心理及生涯发展指导[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119-121.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和外在气质的综合体现。本文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出发,讨论了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高职院校渗透人文关怀、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对策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和外在气质的综合体现。高职院校作为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场所,必须以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作为指导,为此,我院在2009年2月份对应届毕业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这次问卷调查涉及我院4个系的高职生1000人,共收回问卷936份。在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文科高职生410人,占总数的43.5%;工科高职生526人,占总数的56.5%。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高职院校在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的存在,既违背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又不利于高职生自身的发展,值得深思。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缺失的主要原因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体现在工作岗位上,就是人格、气质、修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价值观念、意志品格、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等。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淡化、忽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缺乏对当代高职生素质特点的深入研究,因而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侧重于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当然我们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够给高职生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使高职生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高职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固有的弊端,加上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素质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思想素质方面,突出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在心理素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脆弱。其二,即使在专业素质教育方面,也侧重于理论而忽视实践。比如在能力素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

2.相对落后的技能教学模式制约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注重知识的传授,高职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对行业岗位素质的了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行业经验与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师本身对行业缺乏了解,实践经验不足,造成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割裂。课堂教学的局限自然使得教师墨守成规,没有足够的动力使教师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并以自身的行动和意识去教育高职生、引领高职生。这次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现在的高职生忧患意识如何?”时,有22.3%的高职生选择了“很强”,66.8%的高职生选择了“一般”。中国传统士大夫素有“以天下为己任”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优良传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一直被大多数知识分子视为立身行事之圭臬。然而高职生的忧患意识却在减弱,其中原因,首先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知识越来越专业化,使得过去士大夫所关心的一些事情已经有专门的人在工作;同时也与愈来愈浓的商业化有关,商业化的社会意味着竞争加剧。专业化和商业化导致知识分子边缘化,他们不再像传统士大夫那样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在当代,高职院校不仅应当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时,坚持自己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而且应当运用自己拥有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力量,对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倾向进行独立批判,代表“社会的良心”。然而严进宽出一直是许多高校的潜规则,部分高职生把大多数的时间浪费在上网、恋爱、玩耍等方面,不思上进,不愿参与院校、班级各种活动,围绕个人的“人生目标”,“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自恃清高,很少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也很少关心周边的环境,甚至连对于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与前途的大事也漠不关心,更谈不上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了。

3.“技能至上” 专业能力本位思想制约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高职生能够就业,成为具备某项技能的熟练技工,这无可厚非,也符合高职教育的现状和规律。但片面强调技能教育活动从属于就业核心,教育活动就会忽视高职生的“成人”教育,其结果只能把高职生加工成只能操控机器的“控制器”,而忽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使得不少高职生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个人本位意识越来越浓。在这次调查问卷中,我们用“考试不作弊、不欺骗别人”等具体行为规范作为考量高职生诚信的标准,其中9.4%和6.8%的人曾请人代考或者替别人代考;62.5%的人认为身边的朋友不能完全信任;55.8%的高职生觉得,在遇到困难时首先要靠自己。而考试作弊科目有43.8%和25.9%集中在英语和公共课中,而专业必修课只占8.9%。这次对936名在校高职生做的问卷调查显示,高职生逃课越来越多,56.6%的高职生承认自己每周要逃1至4次课;59.3%的高职生逃课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实用,根本引不起自己浓厚的兴趣,倒不如自己到外面去学点其他有用的东西。他们认为,“课堂上所学的东西除了理论之外还是理论,考试的时候只要记住课堂上讲的那些理论,就能过关。这些理论对生活实在没有什么用处。”这种势利不仅仅表现在课堂学习上,而且还催生出“考证热”,把考证当成自己的主业,专业课程成了副业,为的是让这些证书能为他们就业增加筹码。学子们昔日的“精英意识”已经缥缈,浮躁情绪和功利思想正在他们中间蔓延,学业上越来越具有功利性。

4.受社会变化的影响,就业选择上越来越缺乏专业敬业与献身精神。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民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对于年青的高职生来说,他们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物质利益,却无法正确对待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其道德水平未能提高,反而滋长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加之,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的自觉的内在驱动力,特别是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越来越缺乏长远的和综合的眼光,以致个人的“修心养性”,在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渐渐失落。专业证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谋取就业率的敲门砖,这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形同虚设的根源。许多高职生为考证而挑灯夜战,对与考证无关的课程一概不听,甚至干脆逃课。一些教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泰然处之。逃课的高职生凭“小聪明”在考前拼命突击仍能过关,毕业时学位照拿不误,但其证书与高职生的应有人文素养难以相当,水分极大。这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有27.8%的高职生认为学习的功利性是受社会的影响,也正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高职生考证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社会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又是高职生考证热形成的根本原因。目前高职毕业生要找到满意的工作比较困难,许多高职生对于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大批高职生纷纷报考非本专业的证书,把考证当成自己的主业,似乎口袋里的证书越多越有就业信心。于是,一支高职院校“考证大军”已悄然兴起,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有考证机会就不会放过。有68%的高职生已经考取了一种或两种的职业(专业)证书,有30%的高职生英语四级、六级、计算机二级、驾驶证、导游证、内审员证、会计证以及一些演讲、竞赛的荣誉证早已塞满了抽屉。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求职资本”。他们认为“有压力未必是坏事,实习、考证都是我们就业的铺路石。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把自己‘量身定做’成什么人。我们要用现在的拼搏和努力,为自己的未来买单!”

5.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方面,某些专业口径过于狭窄,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变换的人才流动的需要;综合课、基础课和选修课相对较少,这必然影响高职生的专业素质结构,削弱他们的就业能力,也会减少他们的竞争机会。另一方面,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目前,几乎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都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这四个层次安排的。在课程种类的安排上,一般都是围绕以理解和掌握最终的专业知识为核心而进行设计的,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最高层次的道德和价值系统以及方法论学习方面的培养,比如类似于普通哲学理论、哲学史、自然科学史、认知理论、科学辩证法、青年心理学、调查与统计、社会学、普通美学等关于理性价值和方法论培养以及师生交流讨论等方面的课程安排却非常少,甚至没有。

6.人文课程数量偏少,人文课程的设置多政治化倾向。虽然在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技术类课程相比,仍处于课时得不到保证的可有可无的副科地位。在人文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方面,各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人文课程科目少,质量欠佳,具有政治化倾向;二是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少,辅助实用类的课程占多数;三是人文课程的课时少。人文教育课程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尤其是有些高职院校为了突出技术特色,或为了创办试点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人文选修课程的课时常常被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挤占。

7.教师普遍缺乏人文教育能力。职业人文精神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但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现在高职院校的院系体制建构基本上是以学术领域之分工为原则,教师以专业教学为其最主要工作,参与人文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牺牲,所以人文教育就成为最被忽视的环节;二是教师缺乏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在调查中显示:只有26.9%的高职生认为专业课教师能够经常对他们进行职业方面的人文教育;25%的教师反映:在专业课教学中对高职生实施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困难”和“难度较大”。

二、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1.改变教育观念,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而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则显然有别于仅仅需要对一个已知的程序进行重复性运动的操作工,这种综合性和层次性表明,高职院校不应仅仅教给高职生某种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随着社会对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广泛,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评价已经从单一的技能评价变为综合素质总体评价。许多企业越来越注重高职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人文素质的表现。显然,只有专业技能的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受到严重削弱,高职生的职业拓展受到局限。因此,高职院校要改变过去对高职生单一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形成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教育并重的双核培养指导思想。不仅要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专业培养计划中,而且要加大并保证其在培养计划中的相应比重,并配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其与专业素质教育一起共同构成高职生职业与人生支撑的双翼。

2.构建以综合素质要求为核心的评价考核体系,促进高职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在注重高职生的专业考评的同时,还必须把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要求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一并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使高职生把人文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逐步形成完善的高职生综合评价体系,促使高职生形成自我发展意识。在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考核中,要特别注重“两课”这一高职生思想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利用“两课”课程对高职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等。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两课”教育对培养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很重要,但其不能取代人文素质课的全部内容。那种认为开设了“两课”就可以万事大吉的观点是错误的。“两课”不能代替所有人文素质选修课,相反,我们已经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丰富、补充和拓展“两课”课程中的内容,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补结构。尤其是工科高职生,人文氛围相对薄弱,加大人文类课程教学的力度非常重要。

3.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动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技能的提高,高职院校要改变过去专一核心的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双核课程设置模式,加大并保证其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相应比重。当代科学发展的相互渗透的整体化现实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深刻复杂性,决定人文教育对培养人的文化、科学素质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职责和使命。首先,人文和科学相通相涵。人文和科学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能截然分开。从根本上讲,人文素质的提高与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方法的提倡、科学态度的认同是一致的。人文素质实际上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人文与自然科学一样尊重客观实际,都从客观实际中抽取事物的本质。人文科学的发展,从自然科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包括逻辑思维、实证方法等。自然科学同样一刻也离不开人文素质,自然科学的发展,以“人文的终极关怀和理想追求”为目的,以“求善、和谐、进步”为准则,以“激情、幻想、探索精神”为动力。人类文明是人文和科学共同发展的结晶。西方文艺复兴,既提倡科学,也提倡人文;“五四运动”追求的“科学、民主”,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要求科学与人文同时高度发展,特别是当今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更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双赢。实际上,高职生的智育的发展和文化科学素质培养,从来都是与其社会理想、志向、意志和思想分不开的;而社会理想、志向、意志、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摄取营养,因为人文社会科学通过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示社会实践的时代特征并给人们适应这一特征和实践要求相应的思想、价值和行为观念,从而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一个人社会知识越丰富,他的思想就越深刻,视野就越开阔,志向就越高远。

4.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创造条件。职业教育技能化专业化的实施过程,正是高职生人文素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是科学化和人文化互补携进的过程。当科技理性过多地霸占了我们生活的时空、侵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时,我们越来越迫切地追觅人文的家园。高职生作为人类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也需要对人文的缅怀,需要有感情、有个性的价值追求。高职高职生作为社会未来物质和精神家园的耕耘者、人文素质播种者,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和选择。因此,我们对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社会要对高职生提出恰当的要求,而不是给高职生施加压力。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正在逐步激化,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在一部分高职生中呈现出某种价值虚无和价值迷茫,因此,建立良好的价值系统已成为人文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有人说,现在一些高职生言行不一,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有说服力、吸引力的价值系统。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为其未来将从事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窄的训练,而且要使高职生能适应未来变化的世界。高职生应该通过课堂专业知识学习获得大量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更应该通过实践获得大量广博的社会知识。他们应该获得准确和恰当的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建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5.多方合力,共同推进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需要教师的人文科学知识、理论的传授,更需要人文环境对高职生心灵的熏陶。因此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部分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高职院校多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努力,来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非人文学科教师应该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挖掘提炼人文因素,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宣传部门应利用有影响的校园媒体实施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办校报、办广播台、办思政网、办校刊来育人,通过校报、广播台的先进事迹的报道及评论来激励高职生的上进心,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专题宣传,促进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奉献社会的意识,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责任感。通过校报的文艺副刊和广播台的文艺节目,培养高职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工处、团委、各系、部,高职院校的各社团组织高职生举办艺术节、文化节,举行歌咏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摄影比赛、书法赛等大型活动,提高高职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艺术修养,增加高职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提高其文明素质。通过组织高职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激发高职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和行为。图书馆要向高职生开列优秀人文学科书目并向其推荐,开展优秀人文学科书籍导读活动,开展人文知识“读书月”、“人文知识大赛”等活动,引导其读好书、多读书,在读书中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浓化校园的人文氛围,增厚校园的人文底蕴,有利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6.加强课程建设,科学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这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教学课程,除“两课”外,还应设置中外文化简史、公关礼仪、艺术鉴赏、社会心理、普通话与实用口语训练、名著导读等综合课程。但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开设的课程可分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选修课和系列讲座是核心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比如“高职院校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 “中国名画欣赏”、“中外音乐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高职生听课比较自由,不与其他课时冲突,高职生无考试压力,会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讲座、文化讲评、时装表演、知识竞赛、访问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举办人文、社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性讲座和演讲,引导高职生的兴趣,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7.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建设高素质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的示范榜样和言传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对高职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加强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既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又要鼓励非人文学科的专业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以增强教育活动中的人格感染力量。其次,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自觉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进修培训,使教师通晓人文素质教育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将文化素养作为老师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人文老师,都要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注重言传身教,自觉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串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高职生文化素质养成的促进和催化作用。“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高职生人文教育的骨干力量。为了更好地实施高职生人文教育,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在今后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有必要把人文素养及人文教育能力作为必要条件。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人文素质的培训,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办法,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以促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8.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优化校园人文环境。要重视高职院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力求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化、专业化、特色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要结合高职职业性特色,营造建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而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高职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特别是要活跃第二课堂文化,举办各类人文素质和学术报告会,营造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教育氛围。通过举办学术交流、讲座等方式增强高职院校的学术、人文氛围,提高高职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同时,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高职生与社会实际的联系,通过活动增强高职生的人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杨莎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初探.职业教育研究,2008.7

[2] 刘媛媛.高职高专高职生文学素养缺失现状及教学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8.9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也逐步降低,本文以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高职院校就业率同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语言文字

1.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1)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认知模糊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相对比较模糊,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人文素质对其自身成长和未来就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他们对于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还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不仅如此,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还难以达到社会的需求,例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偏低、文字书写质量不高等等。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愿意阅读中外名著,对我国传统文化也缺乏学习的兴趣,在其认知当中人文素质与考试等级相挂钩,只要获得了某些等级证书,人文素质水平自然得到了提高,在这种错误意识的引导下,我国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逐步降低。[1]

(2)人文学科知识浅薄,工具化严重

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片面的对学生强调专业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2]不仅如此,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人文学科知识普遍存在轻视现象。如果高职院校一直灌输这种教学理念,那么势必会导致我们的大学生成为一种工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因如此,高职院校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3)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创新意识薄弱

培养大学生的人格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格能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它们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想要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格的提高,我们就必须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否则大学生就会出现人格残缺的问题。不仅如此,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能够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能够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除此之外,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较低的原因还包括其他方面,例如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难以符合社会的需求,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就越率普遍偏低。[3]

2.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满足用人单位招聘的需求

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竞争力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包括,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一致。现阶段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考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在考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社会适应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等等。应聘者的这些综合素质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新要求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现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90后,在家都是独生子女,受到来自于父辈、祖辈的关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品德,早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首要条件。最后,高职院校大学生还应当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毕业生在毕业后无论从事哪一个岗位,都应当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总而言之,只有具备上述精神的学生才是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学生。正因如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上述人文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生就业率。

(3)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需求

现如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也已经意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明白想要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太理想,尤其是人文素质普遍偏低。诚信缺乏、非专业人文知识浅薄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适时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3.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4]高职院校应当树立“全人”的教育理念,要清楚的明白,我们要将大学生培养为人才而不是懂得专业技术的机器。高职院校的所有教职工都应当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制定相关培养计划,切实实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逐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应当逐步设立一些人文学科类课程,例如历史、哲学等。这样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将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如此,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素质因素,使学生在人文环境下学习,从而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进一步提高其生存能力

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诚信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以诚信作为考核人才的主要标准。其次,引导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现阶段所有的工作都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所有人通力合作才能够完成。由此可见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最后,应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模拟招聘活动,了解企业发展动向以及用人需求,为将来的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4)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教学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就业指导等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全方位提高人文素质教育。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邹宏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发展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51-52.

[2]张玉芳.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强化措施[J].平原大学学报,2007,04:63-65.

[3]杨丽敏,王鹏.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3:116-118.

[4]王莉.浅谈人文素养对高职生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2:141-142.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院级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与实践》(2014JG0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霞(1983-),女,广西博白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重点探索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通过提升高职文化品位,建设精神家园;打造“双师”教学团队,重视师德建设;加强思政教育教学,密切联系实际;交叉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等方式,培养具有高水平职业技能、良好品德与和谐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人文素质 教育途径 高职学生

人文教育注重智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的整体协调,目的是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有明确生活目标,有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在教育的终极目标上,对人文价值的关怀与追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魅力所在,对培养具有高技能、良好品德与和谐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

一、提升高职文化品位,建设精神家园

人文精神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凝练弘扬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精神,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要提高学校品位,为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校企共同设计融合企业文化的育人环境,通过对校园环境文化的解读,让高职学生感受优秀文化和社会流变的价值,与物质文化和形象符号形成非功利的精神呼应。要将校企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化符号”融入校区优美、高雅的物质文化环境,承袭传统、积淀精神、价值凝练,有形的文化形态展示学院的核心价值观,与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密切联系,使置身其中的高职学生受到无形的教育。要将职业技能教育与企业文化、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促进高职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结合起来,使高职学生拥有善良、感恩、责任、爱国之心,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方式,成长为优秀的职业人。

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重视师德建设

高职教师的世界观及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日常行为等对高职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部2006年16号文明确规定要建立“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我们应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好学校的意识,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同时从思想上、政治上、生活上关心高职教师的成长,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工作条件。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聘请德才兼备、有实践经验、高技能、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专家能手为兼职教师,鼓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践和培训,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完善人事改革制度,激励教职工奉献教育事业、完善自我人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从而解决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引导教育高职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育效果。

三、加强思政教育教学,密切联系实际

要认真分析各个职业的社会特性,了解不同的职业承担的不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把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通过理论课教学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要注重对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传授,教导高职学生要做到乐岗敬业,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要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教育教学新方法。教学团队应注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针对未来从事行业职业的特点,开展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的教育,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让高职学生掌握以科学的政治分析方法,思考和判断当今世界不断出现的政治现象和社会问题,写出有理论分析的总结。

正确把握处在青年期的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丰富生动的改革开放实践成果实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引导高职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完善自我,塑造高尚的人格,使高职学生在思想素质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未来的提升和发展拓展空间。培育突出职业特点的人文素养,发挥其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四、交叉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人文精神对职业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要想培养出“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又具备远大的个人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的高职毕业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必须融合。要挖掘专业课内容中的哲学内蕴,加强学生科学与社会、文学艺术欣赏、音乐欣赏等艺术修养的培养,以课堂的人文氛围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尊重、体现和诱导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和情感,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科学认知,丰富情感,磨练意志,亲近美善,学会做人和做事。

首先,重点开发整合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为内容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加强职业生涯指导等课程建设,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实践课程,引导高职学生汲取优秀地方文化精华,融入人文环境。要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不是削弱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养,而是将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

其次,在实际的生产实习当中,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其中贯穿劳动教育、意志教育、情感教育及个性教育,强化高职学生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高职学生诚实笃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虚心好学的优秀品质。要在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渗透人文素养养成教育。同时,利用校本文化平台,注重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在实训室营造人文关怀环境,布置张贴温馨的警示语和名人名言,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按照企业文化精神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制度文化。要定期组织 “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文化设计比赛”等职业素质培育活动,与企业共同制定职业素质培育方案。按照岗位职业素质和道德规范要求,在专业实践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安全保密意识。

五、结束语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其过程性,通过过程体验、领悟人文精神,激发人文需求。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注重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教育内容,旨在培养高职学生诚信、敬业、乐学、协作等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向学生现实能力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麻富游.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十大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2).

[2]仇志海.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职业时空,2013(2).

[3]刘海霞,石丽军.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探析[J].华章,2013(2).

(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当代中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古代文学教育正是提升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舞台。同时,古代文学教担负着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责任,它能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完善学生人格。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对当代中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崭新模式。而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模式。由于这种主流文化模式与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深层次契合,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成为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宝贵资源与当代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纽带。

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的中学生必须继承和借鉴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应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注重人文知识,关注情感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是人文知识的宝库之一,有着丰厚的人文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尤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生动,形象鲜明,感情强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向学生传授传统的人文基础知识,把人类已积累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要注意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思想引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在学科研究领域中以现代观点去进一步理解把握传统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利用古代文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其优势非常明显,因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情感教育,不断地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中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的“但伤民病痛”,“唯歌生民病”,等等,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对苦难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劳动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赞美,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性,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民族精神之源。

尤其是爱国情感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尤为突出。爱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传统主题,历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深厚的民族情感,对培育现代中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显得极为重要。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是令后人最为敬仰的爱国诗人,他忠君爱国、为国殉难的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为后世有识之士所效法。像曹植、陈子昂、陆游、文天祥等等所体现出来的为国家、民族前途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同样也能够陶冶中学生的性情。他们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的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捍卫国家尊严,坚持民族气节的文学主旋律。以上这些均能够感染中学生的心灵,拨动中学生的心弦,陶冶他们的情操,唤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故而,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思想、爱国精神进行系统、深入地讲解与传授,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报国精神。

二、培育人文特性,提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它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是完全契合的。利用古代文学教学可以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心理、积极的进取精神等人文素养,逐步完善中学生的人文特性,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感受艺术的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受到教育。可在现实中,当代中学生的审美标准却往往注重外在美,而忽视了内在美,在审美情趣上更多倾向于接受通俗艺术而偏离高雅艺术和民族文化,忽略了高雅艺术、民族文化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独特作用。文学作品是作家审美意识物化的产物,是美的集中展现。古代文学作品大多生动地再现了社会现实生活,传达了作家内在普遍性的深沉情感,展示了对人生命运的终极关怀。鉴赏作品时,能够直接感受到作品艺术的形式美,感受到文字所传达的情感美。如屈原的《离骚》强烈的执著美,展示了诗人峻洁的情怀、执着的追求以及追求失败所带来的痛楚,《庄子》散文中浪漫不羁的想象,对哲理人生的诗意表达,呈现出作家艺术化的人格美;唐诗中开阔的胸襟,昂扬的意气,高蹈的胸怀,呈现出豪迈奔放的阳刚美,等等。这些作品往往能够荡起人的生命激情,使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憾、情感上的共鸣,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古代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所具有的音乐性、情感性、形象性、故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理解事物的真、善、美,理解文学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在获得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的同时,得以陶冶性情、美化心灵、升华境界,同时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审美判断、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得以提高。

最后,培养中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为”精神,主张人生要有所“立”,即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现代经济社会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局面的形成,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就必须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充溢着一种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中的“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荀子的“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等等,古人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精神对于培养中学生自重、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是极有启迪作用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总之,古代文学只有不断变革、创新,给予学生更开阔的探索空间、认知空间、思维空间、创造空间,才能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中学生的重任,让中学生真正成为文化和文学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成为知识型社会跨世纪的挑战者和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1年8月。

[2]叶朗.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化作用[N]人民日报,1997年4月18日。

[3]刘鹤岩.关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2)。

[4]霍松林.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

[5]蔡运桂.艺术情感学[Z].广东;三环出版社,1989.

上一篇:思品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德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