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范文

2023-09-16

人文素质范文第1篇

【摘 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了热门专业, 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某些方面忽视了人文素质的 教育 。通过分析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指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了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文素质;培养;措施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它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旅游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相应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人才培养急剧增加的过程中, 高职旅游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正成为21 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但外延发展过快, 影响内涵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抢生源、抢市场, 导致教学思想、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 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我们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水平面临着良莠不齐, 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的窘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1.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惟有具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并与之一起,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文行为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如果说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他的心胸是宽广的,他的举止是文雅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懂得如何善待旅游者,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二、高职旅游专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高职教育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职位岗位, 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着它的市场导向性。而市场 经济 讲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 注重实用主义。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心理, 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 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都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人文传统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气氛。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过分突出“职业属性”因而忽视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忽视人文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造成人文 教育 力量的不足, 教学水平不高, 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上述现象使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于集中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正因如此, 造成了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人文素质欠缺, 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 发展 程度。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 哲学 、文学、历史、 经济 、美学、心 理学 等人文学科教育,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 音乐 、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 现代 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自然 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二)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三)实行校企联合,强化 旅游 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旅游业务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主动与 企业 沟通,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理论、展示才华、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业人文内涵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 现代 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加强人文素质 教育 ,努力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屈曙光.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6).

[2]李伟丽.导游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3]马晓霞,薛林军.高职学生人文教育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

[4]魏文芳.关于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

[5]吴海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0).

[6]唐艳,高联辉,胡慧莲.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8).

[7]师清波.工学交替 半工半读 培养旅游专业管理人才——以淄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个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8).

[8]刘雪梅,雷姝燕.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实践教学的运作场域为视点[J].现代商贸工业,2008(01).

[9]任运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人文素质范文第2篇

1 什么是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 (社科) 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的内容要求一是具备人文知识和理解人文思想, 二是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 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可见, 人文知识只是人文素质内容的一部分, 作为知识的一部分可以通过传授获得, 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更多的时候却不是“教”出来的, 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2 人文素质目标

根据人文素质的定义和内容, 人文素质其实又可以概括为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格品质的总称。人文知识是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知识储备, 人文能力就是运用人文方法和人文思想处理具体事情的能力;人格品质就是人文精神在人的尊严、价值观、道德品质上的具体体现。人文素质的目标应是力争在知识、能力和人格品质三个方面达到比较高的程度, 即学生应当在学识上有较多的积累, 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强、并能把知识积累通过实践不断转化为能力和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和品德修养, 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和健全的人格。一句话, 人文素质的目标是围绕着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而在知识、能力、人格品质方面达到总的提高和提升。而这里的能力和人格品质也不是单纯“教”出来的。

3 人文素质教育有特定的理论和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有相应的教育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做支撑, 要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 必须深入研究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如, 人文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 不是“教”会的, 而是“学”会的, 即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而是“学”会的, 即人文教育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 需要长期的耳儒目染。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 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看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是否开启了学习者的智慧和心灵。人文教育强调的不是填鸭和灌输要怎样, 而是启发学习者从心灵深处自悟应该怎样, 通过灵魂的陶冶, 从根本上让人领悟做人的道理, 从而塑造出高尚的人格品质。

人文教育的主体包含教师。教师的师德人品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除家庭和社会因素外, 最能长期潜移默化影响和引导学生的就是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很多时候不仅是课堂知识的学习, 而是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获得。教师的人文素质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和理解学生, 对学生实施人文的关怀, 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本身, 这些“非教”的部分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层面。教师的师德人品、言谈举止、仪表气质、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都对学生的心灵和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学生获得的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 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 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意思是说学生的人格品质不是靠教师说教形成的, 更多的是教师以其言行和思想, 通过语言之外的形式启迪和影响学生, 从而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开启, 最终有所感悟, 有所收获和成长的。因此, 人文教育的主体是包含了教师在内的学生主体。

人文教学有其特定的方法。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在讨论中, 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 在对话中对话方的观点受到质疑, 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这些方法, 尊重学生的观点, 促使学生进行交流, 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 启发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 培养学生求知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其中, 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 要达到人文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学生必须把知识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然后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质, 才能最终上升到人格的提升, 而这个内化需要有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和独立深刻的思考过程。

总之, 人文素质不是简单“教”出来的, 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理解和领会人文素质的内涵和要求, 研究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和方法, 探索关于教师、教法、课程、校园文化和评价体系在内的多方面综合影响和决定因素, 同时不断借鉴和吸纳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完善和丰富我们自己的人文教育理念和理论, 从而摸索和研究出符合当代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和模式。

摘要: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格品质, 其人文中能力和人格品质不是简单“教”出来的, 更多是靠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而获得的。人文教育本身是一个渐进的、启迪和感悟的过程, 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理论和方法, 涉及教师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因素, 而绝不是单纯“教”就能实现的。

关键词:人文素质,潜移默化,理论方法

参考文献

[1] 人文学科与人文素质[N].光明日报, 2004 (3) .

[2] 王丽敏.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与途径[J].高等教育, 2006 (6) .

人文素质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得到社会有志之士的普遍认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较低,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更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本文分析了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的现状以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提升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旨在确保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途径,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程度、形成人格的过程。它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人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应把人文教育摆在基础和优先的地位,切实加强人文教育。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人文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

一、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高职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先进的教育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全面、深刻理解其职业内涵,努力使自己由单一知识技能型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多能型教师转变。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是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三部分组成。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由文化课老师来承担,毫无疑问,在人文知识的把握上,文化课老师确实占有优势。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处于边缘化状况,一方面人文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不仅大大挫伤了他们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也使得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无法形成一定的科研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人文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不少人文课程是由校内兼职和外聘教师担任,使得课程建设力量缺乏,教师的专业水准难以达到教学要求,使得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走向高等教育岗位的,他们虽然接受过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在专业知识上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及时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新高职教育的理念,因此不能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重新构建,其扮演的角色仍然是一个“知识传播工具”,而不是一个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高质量人才的“人师”,使得专业课程难以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而高职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老师,他们大部分是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更谈不上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了。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人文素养不足的弱点,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贫乏,文科技能薄弱,心理素质偏低。更让人遗憾和担忧的是,有些教师师德观念薄弱,敬业、奉献精神不足,治学态度不严谨,价值取向也发生偏移,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向,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学生缺乏情感,与学生缺乏交流……这与教师的身份、使命是格格不入的,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在技能教学中表现出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人文精神。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曾有一位大学教师讲过,第一流的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解除疑惑,更重要的是用他们的精神、态度、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教师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处处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尚形象,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榜样示范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深远。

首先,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是人文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情感、态度、仪表、人际关系等)以及人文精神的丰厚,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教师除了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涵的精神、人文价值。要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提高,而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不可否认,学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举办人文讲座等,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那只能是人文教育的浅层次表现,要使人文教育向深层次发展,注重长期功效,就必须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中,努力发挥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要求教师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基础课,而且专业课教师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什么样的老师能够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呢?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

其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是现代文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校园中稳定的主体,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学术氛围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刻置身其中,受到熏陶和浸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且使学生受用终身。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途径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重要的是要增加教师的人文知识,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为此有关部门、学校

和教师应做到:

首先,制度和政策的保障。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国家和学校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师在提高人文素质过程中各自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等。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建立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支持、鼓励教师提高人文素质。第三,学校应加强考核管理,将人文素质纳入教师录用标准和考核标准中,完善教师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和评价,从而调动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积极性。第四,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多支持相关的科研立项,加大对人文素质科研的支持力度,通过研究正确把握教师人文素质的组成,构建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探索教师人文素质提高的方法与途径。第五,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将人文素质纳入名师标准,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科学公正地筛选出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第六,确立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地位。目前国内有关教师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很多,但是有关人文素质培养的培训较少,主要是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明确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地位。

其次,更新观念。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顺应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明确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一名教育者的灵魂,自觉将人文素质转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时刻注重以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最后,开展多途径多渠道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组织校内培训。高职院校一般都有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教师,其中少数还对人文社会学科有较深的造诣。高职院校应发挥这部分教师的作用,在校内举办各种培训班,有计划分批、分层地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第二,聘请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身上可以品尝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智慧。走进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博大世界中去,深入地对话、理解、交流,以他们的人格魅力影响教师,激发他们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第三,校外进修。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把一些教师送到高校继续进修学习,以便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第四,建设人文校园。高职院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个优美舒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建设硬环境时,增加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使教师受到美的熏陶;在构建软环境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如文艺演出、音乐会、文化艺术节等,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实践机会,从而陶冶教师情操,完善教师人格,同时也利于树立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倡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构筑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让师生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师生人文修养的共同提高。

人文素质范文第4篇

摘要:护理人才培养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注重专业技术,也要强化其政治素质和医德修养,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彰显人文主题思想,实现思政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思政教育改革,更多护理人才培养创新,努力造就更适合新时代护理行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护理专业;思政教育;人文素质

我国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护理人才培养需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既要强化护理专业技能,更要强化其政治素质和医德修养,凸显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好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成为新时期强化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方式和路径。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急功近利教育思想理作怪

思想政治教育不被师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前高职院校急功近利思想在作怪,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常识性教育引导;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强化,弱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特别明显。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在短期内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实践技能,只能在思政教育内容压缩,甚至将人文素质教育剔除。思政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更多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很多高职院校仅仅把职业教育理解为一种技能教育、生存教育,而不能充分重视人文素质,看不到人文素养在学生生活、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急功近利思想造成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思政课程,更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二)人文素质认识不全面

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实践技能,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要成功先成人,培养人才的重要前期是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认识方面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人文素质对学生的重要意义,甚至认为人文素质对学生来讲无足轻重。尤其是对于就业来说,不能直接成为他们最有利的招牌,因此很多高职院校仅仅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素质培养,不能更好地从专业发展、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人文素质对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这样,素质教育就被弱化,甚至有些高职院校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短期内很难看出效果,而且还会冲专业教育和应用实践技能培养。

(三)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落实人文精神,需要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水平,还用具备更加全面的综合能力,能够从人文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更好地引导,储备丰富的人文素养知识,并且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拓展到到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强化人文素养。但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而缺乏进一步向人文素质渗透或深化的综合能力,教师本身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局限性,影响和制约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和升华。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重视人文精神培养,重视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推动思政教育改革、推动人才培养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思政教育内容

大学思政教育深化人文素质教育,能够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拓展思政教育空间,让学生对思政教育有更强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未来终身发展。知识最根本的属性是人文属性,所有的教育最根本的是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引导学生学习,转变学生观念,提升学生境界,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向人文素质延伸或拓展,让学生感知思政教育中的各种人文精神,将思政教育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层面,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思政内容,不断强化人本教育发展理念,让学生真正适应社会,服务国家。

(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思政教育做好人文素质教育,强化人文素养培养,让大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成为推动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受到更多的人文精神熏陶,让他们对自己做更好的定位,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人文人文理念,具备良好的心态,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而终身奋斗的思想理念,从而真正造就更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决定一个人才档次的不是单一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境界与格局,而境界与格局的核心是人文素质,只有具备更丰富的人文素质,更高尚的人文精神,才能成就学生更高的人生境界,让大学生有大格局,这样在工作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才有更广阔的舞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进一步促进课堂高效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是思政教育内容,要得到很好的拓展和深化,教师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课堂上更好地丰富资源,深化主题,提升思政教育的档次,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起。将人文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具有更加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此来不断深化学生的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让学习变得更加务实,以此来真正促进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努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三、护理人才思政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措施分析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凸显人文精神主题

护理专业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能够沐浴在浓厚的校园文化之中,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更多的教育。要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和院校办学本色,在文化建设中凸显人文情怀,注重人文精神元素的置入,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多人文精神的浸润。在做好护理学院校园环境美化的同时,注重校园文明建设,开展各与护理专业相关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文化长廊建设、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文化艺术版画设计、文化板报制定以及各种形式校园文化学术科研活动中都要为护理专业提供全面健康的文化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多人文素养的熏陶,在长期的人文素质教育文化环境中浸润,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形文化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首先要注重大环境建设,能够烘托出一种更加浓厚的人文氛围。让学生的学生情操得到很好的培养,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很好的感染,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更加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实践,自然就会不断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树立人本理念,强化他们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为病人、为患者、为每一个家属提供更加热情周到的服务,以此来凸显医疗护理专业最为浓厚的人文精神。

(二)思政教育丰富人文素材,人文素质教育强化思政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属于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大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路径,从本质属性看,人文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思政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尤其是护理专业,要真正培养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不仅要注重學生的专业护理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要强化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要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人文知识内容,既能够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能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师要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兴趣、专业实践以及未来工作需求,引入更多的人文资源或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在医疗护理工作过程中人文素质的具体表现,认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人文精神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讲它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能够从细节入手,结合护理的具体工作,为学生做好相应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强化他们的服务理念,从职业境界层次提升他们的医德水平,更好地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更推动我国医疗护理行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不断增长的医疗护理需求,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践行救死扶伤精神。

(三)做好教育实践引导,实现综合素养强化

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注重实践指导。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深化他们对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对人文素质的感悟,并在具体实践中变成他们的实践指导。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发挥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让患者得到更多的身体照顾和心灵呵护,为病友营造更加适宜它们康复的医疗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实践,要充分考虑护理专业工作特点,结合患者不同需求,围绕护理工作的相关工作细节,在具体实践中做好相应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护理技巧,更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人文素质的丰富,以此在具体工作上真正发挥其价值和作用。让学生看到人文素质的重要价值,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真正造就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总之,护理专业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中更好地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水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教育改革,更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让学生具备专业技能过硬的素质,更具备更高的人文情怀,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充分融合,努力造就更适合新时代护理行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靳岩.人文素质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8)

[2]陶庆生.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0(12)

人文素质范文第5篇

【摘要】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和外在气质的综合体现。本文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出发,讨论了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高职院校渗透人文关怀、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对策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和外在气质的综合体现。高职院校作为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场所,必须以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作为指导,为此,我院在2009年2月份对应届毕业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这次问卷调查涉及我院4个系的高职生1000人,共收回问卷936份。在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文科高职生410人,占总数的43.5%;工科高职生526人,占总数的56.5%。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高职院校在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的存在,既违背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又不利于高职生自身的发展,值得深思。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缺失的主要原因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体现在工作岗位上,就是人格、气质、修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价值观念、意志品格、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等。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淡化、忽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缺乏对当代高职生素质特点的深入研究,因而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侧重于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当然我们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够给高职生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使高职生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高职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固有的弊端,加上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素质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思想素质方面,突出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在心理素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脆弱。其二,即使在专业素质教育方面,也侧重于理论而忽视实践。比如在能力素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

2.相对落后的技能教学模式制约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注重知识的传授,高职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对行业岗位素质的了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行业经验与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师本身对行业缺乏了解,实践经验不足,造成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割裂。课堂教学的局限自然使得教师墨守成规,没有足够的动力使教师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并以自身的行动和意识去教育高职生、引领高职生。这次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现在的高职生忧患意识如何?”时,有22.3%的高职生选择了“很强”,66.8%的高职生选择了“一般”。中国传统士大夫素有“以天下为己任”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优良传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一直被大多数知识分子视为立身行事之圭臬。然而高职生的忧患意识却在减弱,其中原因,首先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知识越来越专业化,使得过去士大夫所关心的一些事情已经有专门的人在工作;同时也与愈来愈浓的商业化有关,商业化的社会意味着竞争加剧。专业化和商业化导致知识分子边缘化,他们不再像传统士大夫那样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在当代,高职院校不仅应当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时,坚持自己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而且应当运用自己拥有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力量,对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倾向进行独立批判,代表“社会的良心”。然而严进宽出一直是许多高校的潜规则,部分高职生把大多数的时间浪费在上网、恋爱、玩耍等方面,不思上进,不愿参与院校、班级各种活动,围绕个人的“人生目标”,“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自恃清高,很少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也很少关心周边的环境,甚至连对于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与前途的大事也漠不关心,更谈不上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了。

3.“技能至上” 专业能力本位思想制约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高职生能够就业,成为具备某项技能的熟练技工,这无可厚非,也符合高职教育的现状和规律。但片面强调技能教育活动从属于就业核心,教育活动就会忽视高职生的“成人”教育,其结果只能把高职生加工成只能操控机器的“控制器”,而忽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使得不少高职生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个人本位意识越来越浓。在这次调查问卷中,我们用“考试不作弊、不欺骗别人”等具体行为规范作为考量高职生诚信的标准,其中9.4%和6.8%的人曾请人代考或者替别人代考;62.5%的人认为身边的朋友不能完全信任;55.8%的高职生觉得,在遇到困难时首先要靠自己。而考试作弊科目有43.8%和25.9%集中在英语和公共课中,而专业必修课只占8.9%。这次对936名在校高职生做的问卷调查显示,高职生逃课越来越多,56.6%的高职生承认自己每周要逃1至4次课;59.3%的高职生逃课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实用,根本引不起自己浓厚的兴趣,倒不如自己到外面去学点其他有用的东西。他们认为,“课堂上所学的东西除了理论之外还是理论,考试的时候只要记住课堂上讲的那些理论,就能过关。这些理论对生活实在没有什么用处。”这种势利不仅仅表现在课堂学习上,而且还催生出“考证热”,把考证当成自己的主业,专业课程成了副业,为的是让这些证书能为他们就业增加筹码。学子们昔日的“精英意识”已经缥缈,浮躁情绪和功利思想正在他们中间蔓延,学业上越来越具有功利性。

4.受社会变化的影响,就业选择上越来越缺乏专业敬业与献身精神。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民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对于年青的高职生来说,他们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物质利益,却无法正确对待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其道德水平未能提高,反而滋长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加之,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的自觉的内在驱动力,特别是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越来越缺乏长远的和综合的眼光,以致个人的“修心养性”,在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渐渐失落。专业证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谋取就业率的敲门砖,这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形同虚设的根源。许多高职生为考证而挑灯夜战,对与考证无关的课程一概不听,甚至干脆逃课。一些教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泰然处之。逃课的高职生凭“小聪明”在考前拼命突击仍能过关,毕业时学位照拿不误,但其证书与高职生的应有人文素养难以相当,水分极大。这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有27.8%的高职生认为学习的功利性是受社会的影响,也正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高职生考证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社会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又是高职生考证热形成的根本原因。目前高职毕业生要找到满意的工作比较困难,许多高职生对于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大批高职生纷纷报考非本专业的证书,把考证当成自己的主业,似乎口袋里的证书越多越有就业信心。于是,一支高职院校“考证大军”已悄然兴起,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有考证机会就不会放过。有68%的高职生已经考取了一种或两种的职业(专业)证书,有30%的高职生英语四级、六级、计算机二级、驾驶证、导游证、内审员证、会计证以及一些演讲、竞赛的荣誉证早已塞满了抽屉。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求职资本”。他们认为“有压力未必是坏事,实习、考证都是我们就业的铺路石。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把自己‘量身定做’成什么人。我们要用现在的拼搏和努力,为自己的未来买单!”

5.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方面,某些专业口径过于狭窄,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变换的人才流动的需要;综合课、基础课和选修课相对较少,这必然影响高职生的专业素质结构,削弱他们的就业能力,也会减少他们的竞争机会。另一方面,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目前,几乎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都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这四个层次安排的。在课程种类的安排上,一般都是围绕以理解和掌握最终的专业知识为核心而进行设计的,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最高层次的道德和价值系统以及方法论学习方面的培养,比如类似于普通哲学理论、哲学史、自然科学史、认知理论、科学辩证法、青年心理学、调查与统计、社会学、普通美学等关于理性价值和方法论培养以及师生交流讨论等方面的课程安排却非常少,甚至没有。

6.人文课程数量偏少,人文课程的设置多政治化倾向。虽然在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技术类课程相比,仍处于课时得不到保证的可有可无的副科地位。在人文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方面,各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人文课程科目少,质量欠佳,具有政治化倾向;二是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少,辅助实用类的课程占多数;三是人文课程的课时少。人文教育课程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尤其是有些高职院校为了突出技术特色,或为了创办试点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人文选修课程的课时常常被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挤占。

7.教师普遍缺乏人文教育能力。职业人文精神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但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现在高职院校的院系体制建构基本上是以学术领域之分工为原则,教师以专业教学为其最主要工作,参与人文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牺牲,所以人文教育就成为最被忽视的环节;二是教师缺乏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在调查中显示:只有26.9%的高职生认为专业课教师能够经常对他们进行职业方面的人文教育;25%的教师反映:在专业课教学中对高职生实施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困难”和“难度较大”。

二、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1.改变教育观念,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而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则显然有别于仅仅需要对一个已知的程序进行重复性运动的操作工,这种综合性和层次性表明,高职院校不应仅仅教给高职生某种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随着社会对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广泛,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评价已经从单一的技能评价变为综合素质总体评价。许多企业越来越注重高职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人文素质的表现。显然,只有专业技能的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受到严重削弱,高职生的职业拓展受到局限。因此,高职院校要改变过去对高职生单一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形成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教育并重的双核培养指导思想。不仅要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专业培养计划中,而且要加大并保证其在培养计划中的相应比重,并配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其与专业素质教育一起共同构成高职生职业与人生支撑的双翼。

2.构建以综合素质要求为核心的评价考核体系,促进高职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在注重高职生的专业考评的同时,还必须把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要求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一并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使高职生把人文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逐步形成完善的高职生综合评价体系,促使高职生形成自我发展意识。在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考核中,要特别注重“两课”这一高职生思想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利用“两课”课程对高职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等。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两课”教育对培养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很重要,但其不能取代人文素质课的全部内容。那种认为开设了“两课”就可以万事大吉的观点是错误的。“两课”不能代替所有人文素质选修课,相反,我们已经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丰富、补充和拓展“两课”课程中的内容,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补结构。尤其是工科高职生,人文氛围相对薄弱,加大人文类课程教学的力度非常重要。

3.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动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技能的提高,高职院校要改变过去专一核心的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双核课程设置模式,加大并保证其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相应比重。当代科学发展的相互渗透的整体化现实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深刻复杂性,决定人文教育对培养人的文化、科学素质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职责和使命。首先,人文和科学相通相涵。人文和科学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能截然分开。从根本上讲,人文素质的提高与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方法的提倡、科学态度的认同是一致的。人文素质实际上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人文与自然科学一样尊重客观实际,都从客观实际中抽取事物的本质。人文科学的发展,从自然科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包括逻辑思维、实证方法等。自然科学同样一刻也离不开人文素质,自然科学的发展,以“人文的终极关怀和理想追求”为目的,以“求善、和谐、进步”为准则,以“激情、幻想、探索精神”为动力。人类文明是人文和科学共同发展的结晶。西方文艺复兴,既提倡科学,也提倡人文;“五四运动”追求的“科学、民主”,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要求科学与人文同时高度发展,特别是当今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更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双赢。实际上,高职生的智育的发展和文化科学素质培养,从来都是与其社会理想、志向、意志和思想分不开的;而社会理想、志向、意志、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摄取营养,因为人文社会科学通过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示社会实践的时代特征并给人们适应这一特征和实践要求相应的思想、价值和行为观念,从而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一个人社会知识越丰富,他的思想就越深刻,视野就越开阔,志向就越高远。

4.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创造条件。职业教育技能化专业化的实施过程,正是高职生人文素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是科学化和人文化互补携进的过程。当科技理性过多地霸占了我们生活的时空、侵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时,我们越来越迫切地追觅人文的家园。高职生作为人类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也需要对人文的缅怀,需要有感情、有个性的价值追求。高职高职生作为社会未来物质和精神家园的耕耘者、人文素质播种者,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和选择。因此,我们对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社会要对高职生提出恰当的要求,而不是给高职生施加压力。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正在逐步激化,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在一部分高职生中呈现出某种价值虚无和价值迷茫,因此,建立良好的价值系统已成为人文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有人说,现在一些高职生言行不一,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有说服力、吸引力的价值系统。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为其未来将从事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窄的训练,而且要使高职生能适应未来变化的世界。高职生应该通过课堂专业知识学习获得大量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更应该通过实践获得大量广博的社会知识。他们应该获得准确和恰当的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建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5.多方合力,共同推进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需要教师的人文科学知识、理论的传授,更需要人文环境对高职生心灵的熏陶。因此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部分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高职院校多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努力,来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非人文学科教师应该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挖掘提炼人文因素,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宣传部门应利用有影响的校园媒体实施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办校报、办广播台、办思政网、办校刊来育人,通过校报、广播台的先进事迹的报道及评论来激励高职生的上进心,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专题宣传,促进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奉献社会的意识,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责任感。通过校报的文艺副刊和广播台的文艺节目,培养高职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工处、团委、各系、部,高职院校的各社团组织高职生举办艺术节、文化节,举行歌咏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摄影比赛、书法赛等大型活动,提高高职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艺术修养,增加高职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提高其文明素质。通过组织高职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激发高职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和行为。图书馆要向高职生开列优秀人文学科书目并向其推荐,开展优秀人文学科书籍导读活动,开展人文知识“读书月”、“人文知识大赛”等活动,引导其读好书、多读书,在读书中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浓化校园的人文氛围,增厚校园的人文底蕴,有利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6.加强课程建设,科学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这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教学课程,除“两课”外,还应设置中外文化简史、公关礼仪、艺术鉴赏、社会心理、普通话与实用口语训练、名著导读等综合课程。但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开设的课程可分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选修课和系列讲座是核心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比如“高职院校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 “中国名画欣赏”、“中外音乐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高职生听课比较自由,不与其他课时冲突,高职生无考试压力,会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讲座、文化讲评、时装表演、知识竞赛、访问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举办人文、社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性讲座和演讲,引导高职生的兴趣,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7.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建设高素质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的示范榜样和言传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对高职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加强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既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又要鼓励非人文学科的专业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以增强教育活动中的人格感染力量。其次,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自觉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进修培训,使教师通晓人文素质教育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将文化素养作为老师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人文老师,都要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注重言传身教,自觉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串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高职生文化素质养成的促进和催化作用。“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高职生人文教育的骨干力量。为了更好地实施高职生人文教育,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在今后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有必要把人文素养及人文教育能力作为必要条件。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人文素质的培训,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办法,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以促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8.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优化校园人文环境。要重视高职院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力求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化、专业化、特色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要结合高职职业性特色,营造建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而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高职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特别是要活跃第二课堂文化,举办各类人文素质和学术报告会,营造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教育氛围。通过举办学术交流、讲座等方式增强高职院校的学术、人文氛围,提高高职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同时,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高职生与社会实际的联系,通过活动增强高职生的人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杨莎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初探.职业教育研究,2008.7

[2] 刘媛媛.高职高专高职生文学素养缺失现状及教学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8.9

上一篇:素质培训下一篇:人员素质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