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论文范文

2023-09-08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1篇

酱香型白酒转向哪里?这个问题的背后,掩藏着对白酒业“黄金十年”浮躁、疯狂、偏执的重新审问。

我以为,白酒业“黄金十年”,因为白酒产业链的“浮躁”,在错估白酒市场容量的同时,忽略了白酒产业本质和消费本质的客观存在。白酒业的“黄金十年”,也是酱香型白酒的“黄金十年”。由此,在行业重构期,酱香型白酒必须重新评估在价值观、消费、营销三大环节上的认知体系。

重估价值观,建立酿酒精神和价值观

酱香型白酒需要重估酿造对产区的价值观。

这个问题需要回到白酒业的本质是什么?我以为,白酒业与“农业”、“工业”和“文化”都密不可分,从产业源头看,首先它是“农业”的下游链,地理、气候、环境以及农业生产过程、农作物品质,都决定着酿酒的品质;从产业核心看,它是“工业”,起源于“传统手工工业”;从产业文化看,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遗产。

酱香型白酒需要建立起重估酿酒的精神和价值观。“传统,并非落后”。在机器取代手工加速工业化的今天,手工这种传统工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明。酱香型白酒至今依旧保持下来的传统工艺,需要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弘扬,并向消费者和消费市场传递这种延续和承续传统工艺的精神,让消费者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重新认识酱香型白酒;酱香型白酒需要建立起从农业到工业的完整产业链追溯系统,确保产品品质。

在大数据时代,酱香型白酒业尤其需要秉承传统酿酒工艺延续和保留下来的“工匠精神”,融合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方法,重估工匠精神对酱香型白酒传统工艺价值和产业本质的影响和意义,在尊重传统文明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与新经济的融合发展,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观念、方法的创新,提高传统酱香型白酒的消费普及和消费影响。

有人说:白酒不能搞产区,因为产能没有稀缺性。其实不然,白酒产区概念的核心价值不是产能稀缺性,而是地理、生态、文明、传统上的稀缺性。“产能”是生产条件和市场预测上的规模突破,完全是投资驱动规模释放产量。相反,因为白酒业产能不稀缺特性,需要通过产区差异化,突破白酒业的“竞争同质化”和“产品雷同化”,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产区”,不可避免地成为白酒消费市场区隔的标志。

什么是“产区”?这是一个“地理”与“文明”的概念,而非一个简单的“原产地标识”。“产区”,既是“产地标记”,它是市场规则的意义,由法律赋予一种产品产地标识的符号,是消费者认知的符号;同时又是“产地文明”,它是人文精神的意义,由传统文明和传承文化赋予一种产品地理文明的标记。

重估消费观,传播健康和区域特性

酱香型白酒,毋须谈健康色变。从“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这句广告亮相开始,“浮躁”的白酒业对健康饮酒和饮酒健康,始终忌讳谈及。甚至有媒体和企业曾大肆批判“贵州茅台酒”的健康观念。但是,白酒业在经历“塑化剂危机”之后,在消费者赋权意识逐渐增强和互联网思维影响愈来愈大的环境下,才逐渐意识到白酒的“健康思想”客观存在。

白酒业,真正进入一个“喝酒的时代”。喝酒,对消费者而言,第一是产品价值;第二是消费价值,包括顾客体验价值、情感价值等。社会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虚拟距离缩短,信息交流、资源互换加剧,企业被提及次数越来越多,企业形象也被放大很多倍,口碑营销在企业营销策略中举足轻重。酱香型白酒具备了口碑营销的核心,即“产品品质”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从营销战略上,结合大数据方法和互联网思维,借助品质超群的口碑优势,制造营销“卖点”,能更好地促进酱香型白酒,尤其是酱香型白酒对产地的依赖性和稀缺性,快速传播,引爆消费。

重估营销观,做到几大要素的有效平衡

在大数据和碎片化时代,酱香型白酒需要率先重估市场营销环境对营销思想和战略带来的新变化。尤其是像“国酒茅台”、“习酒”、“郎酒”等这样的中、高档白酒品牌,应重估资源分配,敬畏商业逻辑、市场逻辑与社会责任逻辑之间的有效平衡,将市场营销重心下沉到终端消费者层面,释放最大化顾客价值,重点重塑战略合作伙伴和培育忠诚顾客群。

首先,需要重塑厂商关系。

面对白酒市场消费转型,酱香型白酒企业和经销商需要向“品牌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型,重塑市场营销思想,向真正消费者提供“保真酒服务”过渡和升级。经销商需要对市场和消费者深入理解和对消费趋势准确分析判断,理性认识消费市场,理性把握消费趋势,注重深度分销和终端消费服务,从完全依赖机会赚钱向创新经销商商业模式赚钱转变,建立起真正服务于消费市场的品牌营销商。

其次,需要重塑品牌营销。

大数据消费时代,品牌的“符号化意义”愈来愈重要。首先要在消费者心智中“烙”下一个与众不同的“符号化意义”。首先,这个“符号”需要表现一种消费价值取向;其次,这个“符号”需要彰显一种文化价值渠道。在大数据消费时代,尤其是中、高档传统酱香名酒,需要创新营销思想,加大在“社会营销”、“微营销”、“湿营销”、“体验营销”以及“会员营销”等营销战略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让新一代消费者有接触酱香型白酒的机会,逐渐培育和提高品牌对新消费群体的影响力,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白酒品牌形象和白酒文化内涵,成为“中国酿造”和“中国消费”的情感载体和文化消费符号,逐渐成长为真正影响“中国交际”和“东方祝福”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未来白酒营销的关键所在。

再次,需要重塑消费意见领袖。

酱香型白酒受工艺和酿造时间、资金占用成本等因素影响,其消费价格决定了市场目标集中在中高档酒消费市场,重点在精英消费和趋优消费市场获得突破,深耕文化和情感对酱香型白酒消费影响力,在个人消费和商务消费等领域建立比较竞争优势,这需要真正的“意见领袖”。任何时候,消费者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对大品牌的钦佩之情。品牌不仅仅是品质与信赖的象征,往往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其他品牌所无法实现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以及某种的心理感受。因此,为品牌赋予独一无二、能体现消费者价值观的元素,往往能增强消费者的内心追求的欲望以及对大品牌的崇敬之感。

最后,需要重塑渠道竞争力。

随着“治理三公消费”深入,白酒业过度“寄生式生存”所驱动的一种渠道模式即“团购”面临“洗牌”。过度倚靠“团购渠道”,是直接导致一些高端白酒遭遇销量和价格双双下滑的根本原因。“团购”,只是营销的一个层面,而“团购渠道”则只是营销渠道的一个因素。“团购”对白酒业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此,建立和完善渠道结构,提高全渠道覆盖率,提升品牌与消费者的接触率,是建立和提升酱香型白酒渠道竞争力的根本。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政治教学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文就人文精神的含义,人文精神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当前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以及在政治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做法等方面做了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政治教学; 人文精神

一、 关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人文素质,即一个人的品质、思想、人格、情绪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修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每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都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完成的,每个人都要被动地受到社会规范、价值、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文精神也在其中逐渐形成的。

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核心。我们现在提倡的人文精神教育,实质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的洞察人生、净化灵魂,深刻地理解人生目的和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信仰。只有当中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时,才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发展,才能更加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实现人生目标。第二,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中学生要学法、知法、守法、护法,树立法制观念,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必备的道德修养,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人文素质。第三,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责任感,自尊自强自信,具有健全的独立人格。第四,文化艺术修养。中学生的修养情操将深远地影响其发展,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能使学生平时注重高雅艺术的欣赏,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情感。

三、初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

据我调查了解,初中学生人文精神贫乏,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缺乏和失落。集中表现在:精神家园迷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颓废空虚;缺乏人生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高分低能,有才无德;滋生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缺乏独立人格,人文关怀冷漠、自私,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行为方式失范,违背伦理道德,违反法律规则等。上述现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四、在初中政治教学实践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近几年南京市中考政治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了浓厚的人文思想,在注重科学精神的同时,以人为本,凸显了人文精神。因此,初中政治教学应提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是新世纪素质的要求。

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有效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1.在教学目标上,思想政治课必须体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贯彻人文精神教育,“三位一体”中要突出觉悟的提高和行为的养成,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关爱放在中心位置。

2.在教学内容上,从人文精神角度看,初一思想政治:心理品德

重在帮助学生塑造独立的人格,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初二思想政治:法律知识。倡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观念,民主意识,培养对美好社会公正、平等秩序的追求。初三思想政治:国情教育。更加着力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人、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

3.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用情感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

一方面,上课时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知识,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渲染情感,用生动的事迹树立榜样,用各种教具和图象吸引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情操,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另一方面,运用教师人格力量,尊重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而不是无视学生的情操个性,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否则学生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交流。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

1.钻研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授课时,及时进行点化和升华,这样就把知识纳入到更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讲初二“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我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基本知识点,经济活动中规则即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依法办事。进而具体分析这些规则所蕴涵的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自觉守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通过正当途径维权。至此,这个学习过程也超出单纯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

2.上好时政课

一是精心挑选时政资料,选取原则是尽量能体现当代人文精神。二是着重对所选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的分析,有倾向性地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例如评述美国发生“9.11”事件时,不能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单纯地强调美国的霸权主义,而应该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来教育学生,对美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强烈的人性关怀,从而让学生有宽广的胸怀对待生命,珍爱生命。

3.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对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进行深入调查,使同学们通过接触现实生活,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才能。因此,这个过程也就形成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例如,在讲“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指导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分组讨论形成共识:①本地区有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②造成的原因是什么?③请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最后,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树立环保意识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

4.举办辩论会、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例如,在讲“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时,可将学生分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反方观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通过辩论,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秩序的维系法律和道德都需要,明确我国提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观念,这是人文精神教育目的之所在。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崇尚科学、弘扬人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呼唤。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急剧转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发现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文学的本质是否具有“现代性”的本质属性,对此问题的理解众说纷纭,下面我们将围绕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作家,从两个方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杨春时、宋剑华在《学术月刊》1996年第12期上发表了《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就如何看待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是近代性抑或现代性?该文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本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不应当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因为其不具备现代性,而只有近代性。他们抛开中国文学作为个体的历史现实,而放眼整个世界的文学史划分,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完成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转型,它以类似于近代文学的主题而选择对国家、民族、阶级命运的关注为主题,而偏离了属于关注个体精神归宿的现代文学主题,因此应属于世界近代文学范围。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他们的观点持反对态度,认为以西方文学史固有模式来框定中国文学,这正是背离了中国的实际。

刘锋杰《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文中强调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化精神的简单否定,正是忽视了现代性的矛盾状况以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的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它们创造了丰富的意义世界,也涌现出了众多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丁玲、赵树理等大家熟知的代表性作家,也有富有创造性和审美个性的作家,如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钱钟书、穆旦等;有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思潮、流派,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联”和“鲁艺”等,也有具有文学史价值和审美意义的文学现象和社团流派,如学衡派、语丝社、新月派、九叶诗人和新感觉派等;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如《阿Q正传》、《子夜》、《雷雨》、《骆驼祥子》、《家》、《边城》和《女神》等,也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作品,如新感觉派的小说。分析这些实证,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不断地在追求着现代性的本质属性。

首先,我们从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入手。

“现代性”作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炙手可热的流行词汇,大家普遍认同的有两种解释:一是从在历史长河中的时间职能上看,它被认为在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明历史中某个阶段的现代性——它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工业革命的产物、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因此,“现代性首先是与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是对应的”;另一种是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在文化范畴内具有价值叙事职能。

从这两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同时存在着对于两种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文学的兴起就是以一部分作家率先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开始的。他们对国民性中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对旧的统治制度和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发起攻击,从而关注中国的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部分作家可以以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张天翼等为代表。另外也有一些作家,则显示出对于审美现代性的浓厚兴趣,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一个更多表现为非理性的人,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境遇。这一部分作家以李金发、戴望舒、张爱玲、穆旦等为代表。

我们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需要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历史进程的实际出发。现代性是个发展的概念,它分为前期、中期、晚期的不同阶段,不可以用相对成熟的现代性来苛求早期的现代文学。它萌芽于晚清,开创于民国,发展在共和国。从中国整个庞大的文化和时间背景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它的意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要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中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就其特殊的时代意义,我们也不难看出发生在1917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也不同于西方文学,更不同于当代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性”意义。

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启蒙主义文学大师的鲁迅,开创了中国民族文化反思的新人文传统,为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现代变革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作品所达到的高度迄今为止无人能及,无论从思想内容的深度还是艺术成就的高度来讲,鲁迅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高不可及的范本。早在1906年,鲁迅就提倡反抗和独立精神。今天看来,这种思想比其他的同时代人要先进10年,因为他的这一诉求直到五四时期才获得广泛的理解。及至五四,他因发表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现代小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以“吃人”二字对中国历史的概括,在小说《阿Q正传》中以“阿贵”典型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概括等,其深远的意义至今都影响颇深。30年代,鲁迅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出现于文坛,并自觉地站在了党的旗帜下,为保卫人民革命事业、共产主义事业而战斗,在《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集》中便可以找到其高亢的战斗风格。

生活在40年代的作家们,在继承优秀的现代文学传统的同时,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形式,如以赵树理、孙犁为代表的解放区文艺,竞相争艳的现代戏剧等,无论从形式还是思想内容上讲,都不可谓不现代。

其次,从“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同样保持着“现代性”特征。

个人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以文学方式为个人立法,确立了个体的独立、解放、自由和创造的价值意义。郭沫若在诗歌中创造了“我把天来吞了”、“我把地来吞了”的“我”,充满了诗人自我崇拜、自我赞美的激情;庐隐也通过《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等小说描写了自我的心境,抒发了自我的情感……这是与他们的个人主义的思想情感分不开的。

“人道主义”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担当公民和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情、悲悯普通人的生活命运。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的重要作家郁达夫,借作品塑造了一群引人注目的零余者形象,从而抒发了孤独、忧伤的情怀,从《沉沦》中的“我”,到《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烟厂女工,无不充满了令人窒息的苦闷感。作家也正是以此来激起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另:外,作为中国感伤主义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巴金先生用一生的心力创作了充满悲悯情怀和忧伤基调的杰出作品。在他早期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等一些重要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悲悯和感伤的成分。这也正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都是现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思想情感,这在反传统和现实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思想的民族化和现代化。

现代人的心理体验和生命意识。现代

人的心理体验和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拥有的最为本真、内在的现代性。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都有着时代的特征与社会的印记。现代文学同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作家的生活、情感和思维的结晶,也是现代作家的生命体验和心理情绪的体现。成功创作了《传奇》、《倾城之恋》等“海派”小说的张爱玲善于描写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沪港社会,这来自:其在上海、香港的生活经历。张爱玲从小因为父母不和离异,受到后母的虐待,之后经历了香港沦陷,使她感受到了人生的凄凉,而这种心态影响着她的创作。我们从她的作品中会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浓郁的悲观色彩。

现代文学作品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反映着当时现代人的生命气息。1943年,赵树理根据他在山西辽县乡下了解到的迫害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致死的案件,创作了成名作《小二黑结婚》。青年农民小二黑与小芹的自由恋爱之路虽曲折坎坷,但最终仍幸福地结合,从而歌颂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和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社会生活的变革,因此被郭沫若称赞为“为抗战以来文艺作品的杰出者”。

现代白话文的语言主体。现代白话文是现代文学的基本语言,五四文学革命一开始就强调建构现代语言形式,提出“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现代人的语言是白话文”。鲁迅主张:“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鲁迅这里所说的白话文的个性、鲜活和表达的直白就是现代文学语言的现代性。

自由、多样的文体形式。“五四”时期作家们普遍用白话文写作,使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

诗歌以郭沫若为代表,他的诗以自由无羁的想象、滂沱恣肆的抒情和浪漫抒情主体的塑造开了一代新的诗风。新诗集《女神》勇猛地冲击了封建社会的藩篱,体现了社会的强烈要求,传达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如在《女神之再生》中唱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所以,《女神》被称为“是号角,是战鼓”,它显示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成为中国诗歌现代化的标志。

散文方面,鲁迅以《朝花夕拾》和《野草》为典型文本,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30年代,杂文与报告文学的繁荣更加丰富了散文样式。这方面鲁迅无疑还是领军人物,《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集对于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斗争有着突出贡献。而报告文学以其大众化的特点此时也在大江南北蓬勃兴起,呼应并追赶着时代的潮流。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的一日》大型报告文学征文集,容纳了近500篇文章,揭示了饱受摧残的中国农村的衰落,也展现了一批为求解放而刻苦工作的热血男儿。

茅盾、老舍的客观写实性小说和巴金的主观抒情性小说为中长篇小说提供了典范,标志着中国现代中长篇小说上升到的艺术高度。1933年《子夜》的发表被称为“中国长篇小说成熟之年”。茅盾还开创了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在巴金笔下得到了发展。

从西方横向移植过来的话剧随着抗日战争的全民化,也开始“从锦绣丛中到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了内地,从都市到了乡村,从社会的表层渐向着社会的底层”。可见,中国的戏剧在逐渐向民族化、大众化倾斜,使舞台走进人们的生活,也使人们的现实生活得到了活灵灵的展现。这也是戏剧现代意义的价值所在。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贡献的曹禺,以他的《雷雨》、《日出》、《原野》等,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和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的确立。他是一个独异的存在和难以超越的高峰,他的创作为此后剧场话剧树立了典范。

现代文学贯注了现代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它的属性应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为了人民的独立解放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因而现代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民群众与残酷的现实社会作斗争,展示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及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现了作家们无比丰富的思想和美丽复杂的人性人情,也包涵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呼唤。这一切都源自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属性。

我们认为,无论是着眼于西方或中国本土对于“现代性”的概念做出的解释来看,还是从“现代性”本身的表现方面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实例都在证明着其现代性的本质属性,从而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坚持的现代性追求。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编 校:施 宇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美术鉴赏是高职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高职美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着重理论灌输、重技术训练等问题,难以真正提升高职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基于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现状,进一步探索培养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有效措施,以期促进高职美术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美术教育;人才培养

美术鉴赏是基于个体感知、经验知识等,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联想,以获得美感、享受,并理解艺术作品内涵的活动。美术鉴赏作为一项基于视觉感知的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鉴别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与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并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对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极为有利。但事实上,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美术教师侧重于美术基础功的传授,忽视了美术的艺术功能,使得学生的鉴赏能力难以提升。不仅如此,美术鉴赏活动本身对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要求,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使得高职美术鉴赏教学难以高质高效地展开,最终直接影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基于此认识,本文从实际出发,探寻提高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措施,对于美术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美术鉴赏课是健全高职学生人格、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但在美术鉴赏课教学实践中,受制于传统教育思想,高职美术教师往往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美术理论知识,强调学生美术基本功的训练,整个美术鉴赏过程严格按照固定流程展开,使得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表达主观感受并提出相应的见解,直接影响了学生美术鉴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三点。

(一)过度注重基本功训练

高职美术教育离不开基本功训练,只有通过系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才能夯实高职学生的美术基础。正因为如此,高职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部分美术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系统且扎实地掌握美术基本功,就能在美术创作中创作出更加逼真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完全忽视了美术作品的意境和内涵。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高职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系统地为学生讲授美术作品中的技巧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能够创作出更加逼真的美术作品,从而使美术鉴赏课变成了单纯的美术技术训练,进而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直接灌输美术理论知识

长期以来,无论是专业文化课程,还是艺术课程,由于教育工作者长期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常常使用以教师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有序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即使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也不例外,美术教师往往在美术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及技法。在此状况下,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话语权,根本不能将自身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表达出来,更不能与教师或者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从而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长期如此,学生会丧失对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兴趣,进而直接影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甚至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基本的想象力和理性评价的能力,最终影响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术鉴赏课流程固定化

在教师为主导的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一幅美术作品的鉴赏往往是基于作者生活背景、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主要内容、作品表现形式等进行评价,这种固定化的鉴赏流程,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且这种固定模式下的鉴赏教学,所得出的鉴赏结论也是千篇一律。除此之外,在教条化的鉴赏流程中,往往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述,整个鉴赏课的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感和个人情感特色,这种情况下,美术鉴赏课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最终会影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对策

如前所述,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但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已经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制约。高职美术教师要基于实际情况来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措施,不断强化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效果。总结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对策,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精选鉴赏内容,丰富艺术情感

针对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高职美术教师应主动革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兼顾美术鉴赏课中的基本功训练和艺术情感内涵的解析,这样才能持续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主观感受来发表个人的见解,进而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基于此,高职美术教师应在美术鉴赏课中注重挑选鉴赏内容,进一步丰富艺术情感内容,从而更好地讲解美术鉴赏知识和美术作品,使高职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程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提升高职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的鉴赏教学为例,高职美术教师首先要系统地介绍徐悲鸿的基本情况及其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次要系统地讲解其经典代表作,最后深度讲解《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表现形式、表现手段、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等。通过这种方式深度分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高职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方式,并深刻地感受《愚公移山》作品中所反映的审美观,了解《愚公移山》作品中传递的特定文化精神,感受不同时代的作品的不同审美观念。通常而言,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创作者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主题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应的创作意图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基于此,在美术作品鉴赏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能局限于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也不能简单地从创作者的个人经历,或者是从作品的造型、色彩、構图、表现形式等进行评价,而是要基于当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结合作品所处时代的审美观,并综合分析创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人文修养,以及其对当时、对后世的影响等,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鉴赏,这样才能引导高职学生将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挖掘出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二)革新鉴赏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化的鉴赏方式

高职美术鉴赏课程是特殊的人文素质课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求,且难以调动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高职美术教师应主动革新教育理念,转变鉴赏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鉴赏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作品鉴赏活动。在实践中,高职美术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革新教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美术鉴赏兴趣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使用生动的语言及合適的表达方式,传递美术作品的思想和内涵,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展开想象,例如:在鉴赏黄山摄影作品时,美术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美术作品,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身处于黄山之中,闻着大自然的气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想象着微风吹过脸庞,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黄山的自然美,从中获得关于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身心愉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升。此外,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注重将美术鉴赏活动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融合,让学生直观地欣赏美术作品,用美术作品的美来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营造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觉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和内涵,与美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故事情节演绎作品内涵

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美术鉴赏基础薄弱,对美术技法的了解相对有限,若在课堂上过多讲解美术作品技法,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能引起学生对美术鉴赏学习的反感,最终影响美术鉴赏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高职美术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美术作品鉴赏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迎合学生的兴趣需求,调动学生参与美术作品鉴赏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借助故事情节演绎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内涵,这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认识,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借助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进而为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3.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高职学生美术基础薄弱是事实,这导致其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难以理解和内化相关的美术知识。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重视学生体验的理由。相反,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因此,美术教师应注重启发式及引导式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参与获得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感受,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由于美术艺术作品大多是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再现,因此,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可以更好地感知美,从而持续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鉴赏、评价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三)鉴赏和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关键。因此,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高职美术教师应注重鉴赏和实践的结合,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不仅如此,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中,高职美术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整合鉴赏活动和实践活动。首先,鼓励学生扩大美术欣赏领域,具体而言,就是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美术形式和风格,并充分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和方法对其进行客观评断,持续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其次,鼓励高职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美术作品进行美术鉴赏,并将自身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同时,要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合作、学习,这些才能持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抽象艺术鉴赏”一课为例,高职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抽象艺术作品,然后要求学生将自身的体会运用文字表达出来,并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进行相关的创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结语

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高职长期以来的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高职美术教师应从思想观念转变入手,在精选美术鉴赏内容的基础上积极革新鉴赏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鉴赏方式,同时注重将鉴赏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美术鉴赏活动的兴趣,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明远,肖婉玲.高职美术鉴赏课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1(4):102-103.

[2]吴萍.美术鉴赏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62-163.

[3]曹亮.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研究: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鉴赏课程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9(1):76-77.

[4]林博.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83-85.

[5]陈丽.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中美育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8(19):173.

[6]张妍妍.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5):61-63.

[7]何婷.高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7(4):94.

[8]梁丹妮.美术赏析课提升高职学生美术鉴赏力的创新模式探讨[J].大众文艺,2015(24):251.

[9]李勇,严宁.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6):99,101.

[10]万叶.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9):142-143.

[11]张俨然.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1(12):148-150.

[12]刘畅.高职院校民间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设计新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1(20):162-163.

[13]李莉.高等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1(7):96-97.

[14]董贝贝.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模式优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18-19.

作者简介:

龙措吉,阿坝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美术、高校美术教育教学。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包含着人文的因素。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可行的。本文对个性化、充满人文精神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实施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是一门学生不得不掌握的工具学科,能否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效率的提升,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很依赖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教育改革浪潮的袭击下,教学工作者开始更多的注重个性化和人文精神,因此,充满个性化和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课堂得到了学生和教学工作者的青睐,被认为是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在语文课本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当属个性化学习。教学工作者借助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研讨与练习部分,可以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为教学工作者传达思路和灵感等。在进行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文课堂的个性化和人文精神的融入,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个性化和充满人文精神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个性化和充满人文精神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有所提升。我们强调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尽最大可能发挥人性而不是人的力量。此外,教育绝对不能变成一种经济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的个性化和人文精神能够很好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我们所强调的人文精神就体现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1]

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所处生长阶段的特点,即情感依赖性和思维创造性等,做到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这个载体,将其很好地表现出来,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及人文素质。

二、开展个性化和充满人文精神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

语文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较强的人文因素。目前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的新特点是能够做到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对培养情感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学习,进而使健康向上的人格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工作者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并且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向学生传授人文方面的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活跃积极的语文学习氛围,这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自主地对学习交流的同学进行选择,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强化师生、同学之间情感交流

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中提出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还有就是对“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对思想方法的初步掌握”的重视上。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强化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的加入,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存在于学生间的不同思想进行很好的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使学生的思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充分理解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对问题模棱两可。

强化师生、同学之间情感交流的方法主要有开展形式多样的辩论、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这些简单易行的教学活动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强化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有助于学生自身思想高度的提升。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思维活力

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注意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许多研究与应用均表明,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进行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等,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学工作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摆脱传统课堂中教学工作者作为课堂主体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愿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进而享受自主的学习过程,搞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效果。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对与语文相关的课堂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力,进而使教学效率有所增强。

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观点主要是学生不具备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需要教学工作者尽可能多地灌输相关知识才能有所改进。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当代高中生潜能的挖掘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学工作者需要用科学合理的观念来衡量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包含着人文的因素。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可行的。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开展,需要巧妙地借助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文章中提出一些开展素质教育的办法只是个人拙见,如有不足,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曾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4(3).

(编辑:龙贤东)

上一篇:高等教育心理学下一篇:人文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