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人文下教案范文

2023-12-06

三年人文下教案范文第1篇

摘要:在当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管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与迫切。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管理体系的创新优化对于促进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可发挥重要作用,是加强辅导员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人文关怀对于绩效考评工作的内在价值,从人文关怀维度深入探究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辅导员;绩效考评;管理

高校辅导员在学校中担当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性角色, 是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统筹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对辅导员工作成效开展合理评估,优化创新其考评体系,加大人文关怀力度是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有力推动辅导员个体素质完善、发展,从而促使辅导员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能量与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工作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

1.融入人文关怀是增强高校辅导员考评工作实效的现实需要

人文关怀是指肯定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和重视人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因此,在辅导员考评中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受考评辅导员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其内在需求,能增进高校辅导员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角色模型认同,群体心理达到和谐、平衡状态,考评工作的实效性才能逐步呈现,才会顺利实现考评预期目标。

2.实施人文关怀是辅导员绩效考评方式创新的重要路径

人文关怀是一种充满爱和情感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是一种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的管理理念,有利于考评主客体双方协作状态的达成。2014年5月,刘延东副总理参加中国年度大学生和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座谈会时强调,高校辅导员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广大青年师生值得信赖、大有可为、堪当重任。随着高校辅导员工作形势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工作绩效考评方式必然要相应做出调整与创新。在绩效考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运用人文关怀,能使其对考评工作的认识更加理性与客观,同时也使考评组织者更趋向于改进创新考评程序,从而进一步体现和维护被考评者权益。

3.加强人文关怀是科学考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力保障

在考评的过程中强调人文关怀并形成具体要求加入考评机制中去,可以通过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体现了科学的行政精神。同时上级主管部门用人本思想指导和开展对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工作,将直接影响和规范参加、配合考评的各级部门与人员的考评工作态度,有利于克服考评工作中的随意性,防止刻板效应,能有效控制考评偏差幅度,可形成考核与反馈的有效互动,确保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实绩得以准确衡量。

二、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管理过程人文关怀因素的缺失

1. 绩效考评过程人文关怀价值“被边缘化”

目前在高校辅导员考评过程不少高校是以“唯任务论”的价值导向定位贯穿始终,而对于考核中发现的所涉及到辅导员带有普遍性的工作困难与问题常被忽视,考核结果回馈环节缺失,往往会使得辅导员群体感觉是生硬、被动地接受“上级检查式”的考核,工作强度与上级的关怀重视不对称,容易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对前途希望渺茫等问题产生。

2.绩效考评指标设置功利性倾向较为明显

人性化考评是以人性为根本,尊重被考核人的个性特征,重视人的价值,以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考核模式。但是不少高校在对其实际工作考核中却显现出部分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如忽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管理事务之间时间占有比的冲突与矛盾,对辅导员工作考核对于业绩的追求过于宽泛与理想化,要求教育、管理、服务、开发、研究、指导样样齐备,又要求其作为教师、管理者、专家、学生朋友角色不可或缺,工作弹性较大,工作量难以有确切标准度量,管理效果难以量化考评,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难以有效结合。而在辅导员的考评内容与方式方法上,各高校普遍参照管理干部考评办法,即是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测评,这四项测评条件往往定性指标多,定量考评缺乏,同时因为主观评价居多会造成测评结果难以公正。运用高校管理干部考核的惯性思维易引起人本化考核范式的缺位,将导致辅导员校园实质工作角色的功能性失调。

3.绩效考评主体安排不够合理

当前不少高校在辅导员考评的主体安排中客观上存在与人文关怀理念相悖现象,主要表现为考核主体一般为学校人事部门,高校人事部门事务繁多,平时其与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队伍二者本身就存在着交流、关怀、沟通频率等方面问题,加之年终考评往往按照生硬设置的考核指标进行“盲考”,将促使考核过程中实质上的二者疏离环境的加速生成。而平常指导辅导员业务与工作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却并无发言权,在没有细致调查与平时熟悉了解的考核基础上,人事部门对于辅导员队伍的考评难免在精细化、层次感、个性化方面呈现明显缺陷。

三、基于人文关怀向度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管理路径创新

1.创建人本化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

“人本”是在组织活动中,按照人性的特点建立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是科学管理的核心。着力把考核制度的完善以“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核心。考评主体部门要把“人本”思想确立为绩效考评的基准性因素,确立考评制度“双赢”理念,注重辅导员对于公平的主观感受,激发其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潜能的发挥。让辅导员参与考评的互动过程,使辅导员与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学校组织管理的目标一致并在制度设计中得到应用。考评制度的建立在完成组织战略目标的同时,把辅导员工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兼顾其个人价值和职业生涯规划。如南京大学的辅导员考核,在具体制度设计中明确了其培养与发展方向,考核评优与补贴费用金额明细全部“纸面化”成为制度内容,人本化与激励效用明显。因此,应建立激励效能明显,紧密结合辅导员角色定位与角色行使,具有普遍约束力、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考评制度。

2.设置个性化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指标

评价指标要注重弹性设置,把常规指标和重点指标相结合,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统一,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对应。建立高校辅导员差异性指标体系,使考核评价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作内容相符合。注重考核高校辅导员潜在成绩与长期效应。辅导员考核既要看其的可见性强的“显绩”,同时要联系实际看辅导员工作的对于将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有着长远价值“潜绩”。 一方面,考评指标体系设计可参照结合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指标体系》,以及2014年4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同时,设计指标要紧密贴近其鲜明的实际工作特点,如是否能够精于网络媒介运用、参与等因素应纳入进考核体系,减少事务类的指标,突出工作创新驱动方面的考核,调整“显绩”与“潜绩”在考核指标中的所占比例,给其充分的空间与时间,支持、释放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创造的激情。

3.构建立体化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范式

360度反馈法(360-degree feedback)是一种绩效评价方法,结合360度反馈法创新和完善辅导员考评方式方法就是要从多个视角开展考核评价,从与辅导员发生工作关系的多方主体收集相关信息,信息源来自辅导员本人、上级、平级、下级以及服务对象——大学生,以对辅导员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评估过程,再将考评结果反馈给辅导员,帮助其了解自身在哪些绩效维度上需要有所改进,以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其次,逐步加大信息化考核力度。可以结合互联网络来创新考评方式,通过网络调查、公示,民意测试等方面,并结合辅导员信息化工作量及其思想政治效益对辅导员进行考评。此外,应注重考核评价主体的“纳新”。 重视引进与辅导员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联系的外部评价主体,包括绩效评估专家和社会中立机构。同时,运用系统控制的方法,妥善处理好可能影响考核结果的多种因素条件。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参考文献:

[1]杜玉波.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2]杜广杰.化解矛盾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

[3]周慧莲.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

三年人文下教案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方向,备受教师的推崇,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必须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指向“英语核心素养”,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潜在发展区等,重塑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等,真正完成初中英语的高效教学,最终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此出发,结合人教版英语课堂教学实践,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具体路径进行详细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5.035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不再局限于“读死书”“做题目”中,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面对英语学科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初中英语教师必须要彻底摆脱传统初中英语“低效化”教学状态,立足于英语学科的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元素,指向英语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氛围、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等,推动初中英语从“知识型”教学到“能力型”教学转变,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滞后

英语核心素养旨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唯有从“学科知识”转向“育人”,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英语核心素养明确了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向,明确了英语课堂教学将要达成的目标。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英语核心素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首先,教师对英语核心素养研究非常片面,或者对其理解有误,致使其在教学中常常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难以满足新课改下的要求,制约了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地。其次,忽视师生角色研究。新课改下,部分英语教师对师生角色认识不够全面,依然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中心,以自己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掌握教学节奏,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等。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常常游离在课堂之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后,过度依赖英语教材。英语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必须要活用教材、整合教学资源,但当前英语教师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将英语教材作为“金科玉律”,过分关注其中的知识点。

(二)目标片面,过分关注英语成绩

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思维起点,也是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方向。学科素养下虽然明确了英语教学目标,但在调查中发现,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在制定英语教学目标时,常常集中在英语知识层面上,忽视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思维目标的达成,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难以真正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设计英语目标之前,忽视了学情分析,致使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与初中学生学习需求、能力不相符,制约了教学目标价值的发挥。

(三)课堂教学创新不足,英语课堂教学低效化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出现了显著变化,即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虽然新课改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立足于学生认知发展区等,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借助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段开展教学。但在调查中发现,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常常快速进入教学主题,忽视了教学方法的研究,致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始终束缚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下。另一方面,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常常按照一定的标准、以往的教学经验等,设计统一的教学目标、方法等。但这种教学模式下,常常只能满足班级中一小部分人,忽视了“两头”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不仅难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还会导致部分学生逐渐丧失英语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过程形式化

当前英語教师受到滞后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学评价标准常常集中在考试成绩上,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教师常常以为上课认真听讲、考试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丝毫没有顾及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思维、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从教学评价主体上来说,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教师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1]。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路径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促进英语核心素养落地

教学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行动的指南。新课程背景下,只有指向英语核心素养重塑自身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正确、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引下,端正自身的教学行为,奠定英语高效教学的基础。首先,树立学科育人理念。教师应立足于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英语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灵活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进英语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确保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极强的人文素养。其次,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教师必须要坚持生本理念,制定出与其相契合的英语教学目标,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最大限度满足所有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再次,树立能力理念。英语核心素养下,初中教师应在英语知识教学中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语言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树立教育服务理念。英语核心素养下,教师还应对师生之间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将自己从“权威”的地位上解放出来,使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辅导者、引导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辅导价值,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二)聚焦英语核心素养,优化目标引领

教学目标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引领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核心素养下,英语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必须要从传统的“知识目标”中解放出来,指向英语核心素养的内容,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教师必须要对英语核心素养、英语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设计教学目标,将知识目标转变为知识、思维、品德、文化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还应立足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起点、潜在发展区、英语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等,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设计出与其相契合的英语教学目标[2]。例如,在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教学中,教师就依据上述要求,聚焦英语核心素养,科学设置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重点词汇,听懂、会说相关的拓展性词汇,熟练运用be going to这一句型的表达。(2)能力目标: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能力进行训练,能听懂目标语进行对话,并从中获得相关信息;能够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式,对职业进行谈论。(3)情感目标:依托人生理想讨论,通过竞赛游戏形式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树立学习自信心,形成健康的学习品质,明确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整合教学资源,落实英语核心素养

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常常束缚在“讲教材”的模式下,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狭窄,难以真正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基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构建英语高效课堂时,必须要指向英语核心素养,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确保学生高效地学习。一方面,围绕英语内容,补充教学资源。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时,必须要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资料。在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的教学中,教师就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将当前地球面临的状况等资料进行了补充,以便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最终促使学生在思考中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真正促进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地。另一方面,基于英语学科的特点,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补充教学内容时,还应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以便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西方文化形成全面认识和强烈的文化意识,最终完成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

(四)以生为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大,良好的语言环境常常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等级,使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同时,在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也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给学生创设出更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教师应加强情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真正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3]。另一方面,以生为本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基于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想构建活跃、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唯有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开展教学,最终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My name is Gina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应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维发展特点等,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英语发音进行纠正,强化学生的英语语感;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给学生预留了一部分时间,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本课中重点词汇、句型进行对话交流。如此,不仅高效地完成了英语教学目标,也活跃了课堂氛围,真正实现了学生的高效学习。

(五)优化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对英语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必须要从传统“讲解式”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结合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灵活选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

首先,灵活切入英语微课。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微课以其“短小精悍、教学重点突出”等优势,从众多教学模式下脱颖而出,备受教师青睐。基于此,英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英语微课视频,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借助微课引导学生开展预习、拓展内容、课后复习、重难点深化等,真正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I am watching TV的教学中就借助了这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围绕预习微课,熟悉掌握了相关英语词汇,包括:doing homework、watching TV、reading a book、talking on the phone等,以及重点句型如:What are you doing?I’m watching TV,what is he/she doing?he/she is...如此,通過微课在预习的中的运用,真正提升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奠定了高效教学的基础。

其次,趣味性教学。为了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英语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还必须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英语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完成英语知识的高效学习。具体来说,在完成基本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结合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的英语电影,或者组织学生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演绎,促使学生在趣味性十足的英语活动中落实英语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4]。

再次,贴近生活开展教学。基于英语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还应立足于英语学科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基于此,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就可立足于英语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教学中,教师就可立足于教材内容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日常锻炼情况融合到教学中,最终实现英语高效教学。

最后,层次化教学。英语核心素养下,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还应立足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差距,实施差异化教学。具体来说,英语教师可结合学生测验结果、日常学习情况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层,使其成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差异化教学手段,设计差异化的课后练习等,使得所有学生均可在针对性的教学中获得发展,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六)以核心素养为主导,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往往位于课堂的最后,属于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但在构建高效课堂时,教学评价却是绕不开的一环。基于当前教学评价与英语核心素养中存在的矛盾,教师应紧紧围绕英语核心素养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

首先,建立新的评价标准。英语核心素养下,教师应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设计与其相契合的教学评价标准,确保教学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客观性,对学生进行全面而客观地衡量。

其次,多样化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英语核心素养下,教师在优化教学评价时,应逐渐摒弃传统的评价理念,不仅要借助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还应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明确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学习状态转变、学习方法获取、学习成绩进步、思维意识的发展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形成性评价,将其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学评价的精准性、全面性。

最后,增加学生话语权,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英语核心素养下,为了最大限度增强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教师还应给学生一定的话语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中,促使其在自评、互评中取长补短,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核心素养下,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教师必须要结合英语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课堂“低效化”的现状,转变教学理念、优化目标引领、整合教学资源、创设良好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等,不断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王小琼.浅析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3):50.

[2] 包西余.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研究[J].中学生英语,2021(24):159.

[3] 白帆.优化课堂教學 培养创新能力——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名师在线,2021(14):25.

[4] 庄仁玲.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J].名师在线,2021(12):78.

[责任编辑 胡雅君]

作者简介:李逸(1975.10— ),女,汉族,甘肃张掖人,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

三年人文下教案范文第3篇

【摘要】强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的明确的要求。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得以有效培养不仅仅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符合的,满足小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因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首先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了探讨,然后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教学质量;发展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强调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累积,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高效培养,并且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强化提升。反思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是将语文理论知识直接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忽略了学生在思想层面以及情感层面的要求,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挖掘教材内涵,融入人文精神,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借助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来讲是受益终身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人文素养包含的基本内容很多,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显然做得不到位。首先,无论是从教学理念层面考虑,还是从教学方法层面考虑,都有亟待改善的地方。部分语文教师过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牵绊,在教育目标及任务的认知层面存在较大的偏差,教师对语文教材的认识不充足;其次,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的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到语文学科自身的内涵,使语文教学缺乏趣味性,语文教学质量难以高效提升,更不要谈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

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就目前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情况来看,有些教师仍然无法将文章的整体基调把握好,导致在授课环节无法将真情实感融入课文中,也无法引起小学生与写作者之间的共鸣。还有些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他们不够关心和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语文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导致差生越发失去对语文学科本身的兴趣,对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束缚。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人文素养对于语文学科学习质量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考虑人文素养的基本概念,其实是相对抽象的,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通过简短的几节课的教学就让学生形成理想的人文素养是基本不大可能的。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科目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读不懂文章的情况,这个问题应该全方位来看待,绝不是学生没有掌握好语文知识那么简单,也不能仅仅用知识面不够来简单地概述,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以上因素都可能是导致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理想的原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念以及内涵的感知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其中心主旨的感知能力的一个过程,借助语文实际教学让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对于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相当有利的。

(二)人文素养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人文素养对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教学,借助具体的语文课强调价值观的高效束缚,引导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于其今后的发展影响重大,对于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环节必须高度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受益终身。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高效培养

(一)首先一定要树立起人文素养教育理念

强调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培养,首先教师本身要树立起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从思想层面上意识到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只有有了正确的培养观念,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不知不觉地践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救赎”自己,必须让自己的思想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中解救出来,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高效落实,让学生逐步接受更为科学、更加正确的人文精神指导,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真正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使学生成为一名心灵美好、品德高尚、思维灵敏的优秀人才,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基础打实打牢,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二)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掘其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

教材仍然是小学语文教育活动展开的重要参考。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人文素养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融入,应该善于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挖掘出来。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增设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容,所以教育意义显著。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课文中体现詹天佑伟大事迹的影像片段或者图片清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詹天佑的伟大事迹,让学生从中受到感动,引导学生树立起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起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将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强化语文课外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实践非常有限,如果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时间,那么学生的人文素养很难得到高效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教学活动的高效顺利展开,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努力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引导学生品鉴欣赏一些优秀的语文作品,教师给学生留下作业,引导学生自己搜索资料,可以查阅相关图书,也可以将网络利用起来。总之,自己动手探索答案。或者组织一下与人文素养培养相关的语文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使得心灵受到触动,有效地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

(四)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对于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必须将自身的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同时学校方也必须高度强调人才的选拔工作,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训。在进行教师人才选拔的时候应该结合教师的学历,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学历,而是应该给予一段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全方位地观察和评价教师,最后择优录取。引导教师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教师不要过于心急,一定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获得进步。教师还应该善于将课余时间高效地应用起来,通过大量地读书,不断累积和沉淀人文知识,保障自身的人文素养得以不断提升,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人文素养的提升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人文素養的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深度挖掘语文教材,发掘其中的育人成分,让学生逐渐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洪梅.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5(2).

[2]陈伟英.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J].教育,2018(4).

[3]李雪艳.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思考[J].中华少年,2017(11).

[4]袁春燕.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好家长,2017(12).

作者简介:韩晓,女,1988年生,山东济宁兖州人,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十四中小学部,本科,初级。

三年人文下教案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当前“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已成为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高中历史因其学科特点承载着立德树人人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历史学科教育功能、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人文精神的作用,阐述了当前历史学科人文精神教育蕴涵与凝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改革 人文精神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将教师所教的知识忘记的差不多,但是忘掉知识同时,也会留下一点什么,留下的东西便是教育”。因此,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在学校历史教育过程中,评价教育成果的标准不全部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内容,更在于能够让学生获得多少能够对今后生活产生影响的内容,即方法、意志、情感、人格等。

一、 历史教育人文精神的蕴涵

1.历史课标人文精神要求的演变

历史课程目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发展过程。历史课程教学中,早起目标强调的是政治功能;随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历史教育目标逐渐从政治教育逐渐转变为思想教育;按照2003年历史课程改革目标,又提出了新的“三维目标”,这一目标中,强调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层面的教育工作。与之前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更加科学、全面的特点。从“过程方法”以及“知识能力”相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更加突出强调历史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既不是传统的知识主义,也不是所谓的能力主义。这里,我们强调的“情感”,除了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与动机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强调学生丰富自身的心灵世界。我们强调的“态度”,除了指学生提升历史学习的责任感之外,更加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强调的“价值观”,除了强调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同时,除了强调个人价值之外,还做倡导实现个人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内在统一。

2017版课程标准是对2003版课程标准的继承与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程度[1];在课程性质方面指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涵,做好历史学传播工作,能够更好的传播人类文明遗产,全面提升人类的综合文化水平;在课程结构的课程关联方面提到要与语文、思想政治、音乐、美术、地理等课程关联,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历史课程改革的人文性具体还体现在:从课程内容层面,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根据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社会阅历等因素确定选材;从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做到教学相长;从教学目标上,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历史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一般来讲,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可以具体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角度,又细分为六大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充分体现了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素养。

2.历史教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体现

教育可以简单分为人文教育以及科学教育两种门类。科学教育中,更加注重是非对错的客观结果;人文教育中,则强调好坏善恶的主观评价。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是处于一种彼此联系的关系。在二者的结合下,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当时,人文革命方面,产生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方面,产生了近代科学。在人文革命、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人文观念以及科学观念,即强调对人的尊重以及对科学的尊重。随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相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也由此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问题、道德沦丧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等。作为东亚儒学文化圈中心的中国,我们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留在很多方面还不如日本、韩国,我们儒学的优良传统哪去了?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更应该深刻的反思自身的行为,拾起被遗落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关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从古希腊智者运动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西方人文精神在不断发展,古希腊普罗泰格拉人在宇宙世界中的地位觉醒、苏格拉底追求知识美德和思想自由;文艺复兴渴望挣脱神学思想束缚、对现世美好生活向往;启蒙运动力求破旧立新进行制度重建以摆脱权利约束。从本质上讲,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强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

二、历史教育人文精神的凝练

1.历史教学的功用与渗透力

历史教学应注意人的思想和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人格的養成,人类生生不息铸就了合乎规律、合乎人性的精神财富。《易传》中有两句非常经典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非常确切地表达了一种自古至尽的永恒精神。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在于精神与人格。历史教学应变“天道”“地道”为“人道”,历史要“求美”、“求善”,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如诗,历史如画,历史如歌。

从教师层面,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层面,深入挖掘不同历史资源中蕴含着的人文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忧患观念、人文观念以及爱国意识。历史教学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资源,需要历史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深入的挖掘与分析。作为人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中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助于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水平,更好的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尤其是高中历史中的思想文化史突显人文精神,如:儒家的民为本、和为贵,理学的规范;罗马法与西方的民主;古希腊的智者运动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哲学;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类自然权利等。历史学科知识理应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资源。

2.历史教师的素养与感召力

首先教师心中要充满爱,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来看待,重视引导、唤醒、感染和熏陶,引领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就是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可以说教师的精神世界,决定了教育的人文内容,应该说,人文教育要成功,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是重中之重 。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靈世界,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之泉。树立理性的、人文的育人理念和意识,善于理解世界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大势。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多元化之间的联系。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水平,从而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认知的独立性、思考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自然人性。 “人类伟大来自思想”,尊重学生思想自由,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思维的空间,相信学生,以学生为本。树立服务学生意识,真正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成才服务,为学生的成人服务。

人文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人文教育也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还需要学生的体会和感悟。

在历史教学中可见国家发展方针在变化:“由加快经济发展”到“又快又好发展”又到现在的“又好又美发展”,国家注重民主,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公民道德意识,这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在变化,教育理念也在变化,高考方向也会有所体现,教师观念更应变化。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人文精神是深入心灵的东西,需要无声润物。泰戈尔就曾说过“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历史教育要与时俱进,彰显人文精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Z].2017.

[2] 王燕.历史教育应敲响人文精神的鸣钟[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2):4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c/2016/3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

三年人文下教案范文第5篇

摘 要:很长时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被归结为物的使用价值,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人的可塑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塑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其课程价值的取向需要予以澄清和纠偏。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和育人使命决定了“人文关怀”理应成为其价值追求的首要选择,政治教师理应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为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人文关怀价值作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以不辱使命。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课程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社会性学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将其价值归结为物的使用价值,淡化了作为学习主体人的可塑性和创造性。这种简单的工具价值观偏离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目标,也无法满足学生德性成长的需要。尤其是在长期的单向权威束缚与单向灌输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处于压抑、被动的状态,人本性诉求无法得到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如何发挥好“塑魂”作用,需要我们更为深入地研究其课程价值,为组织课程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一、人文关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应然追求

课程价值反映课程与价值主体需要的关系。综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常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渠道,其在学校课程体系及德育工作机制中的战略地位得到凸显,其学科课程价值显露无遗。然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不断涌现,尤其是在强调素质教育与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时代语境中,高中政治课程的人本性诉求已经上升到比学科性诉求更加重要的地位,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支撑点。换言之,人文关怀价值理应成为高中政治课程的应然追求,是其价值的本源。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从课程理念看,高中政治课程着眼于唤醒主体意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就本体论和认识论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生理自然成熟过程中同时完成心理的社会化,这一过程不应该是“外压”,而应该是“内需”的。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自身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事实,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

第二,从教学目标看,高中思想政治课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动因。在传统课程“双基”要求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界定教学目标,并且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引领作用。

第三,从教学过程看,高中政治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主导性转移到学生的主体性上,倡导研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政治教材一改过去那种以系统知识一统天下的格局,设置了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的小栏目,有图片、名言、相关链接、综合探究等,从形式上已经做到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延伸到学校之外,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载体。《课程标准》在具体内容教学要求的表述上,以“提示与建议”代替了“基本要求”。表述上的变化本质上就是对于人文精神与开放式教学环境的肯定,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第四,从评价机制看,高中政治课程确立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一改过去那种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了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科学评价机制。这种评价观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强调要改变过分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和内容、方式单一的现状,建立评价内容、方式多样,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提高,能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二、返璞归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课堂实现策略

课程价值是在一定目标引领之下,通过课程的实施,满足国家、社会、个人等对教育的需要,“需要评估”成为课程价值选择的常见方式。课堂教学就成为课程与国家、社会、个人发生关系的纽带,是课程价值实现的主要载体。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更多地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出发,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模具”把学生加工成具有同一属性的“标准件”,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感受。虽然江苏新课改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了,但是由于应试思想的根深蒂固和传统教学理念的惯性,许多教师在具体教学的实践中仍然是“新瓶装旧酒”,新课程价值蕴涵的精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未能有效地内化为教师本身的智慧,人文关怀精神贫瘠,导致教学实践的偏差。要扭转这样的局面,政治课堂亟需返璞归真,树立“‘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本体价值”的思想,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和意义。从具体的课堂教学来看,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生活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生活主题往往是学生情感最易于认同和接受的,高中政治课堂中常见的价值冲突往往是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脱节引发的。人文关怀应从尊重学生开始,尊重学生应从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

例如,“影响价格的因素”是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重点。不少老师选取了叶圣陶的作品《多收了三五斗》作为补充材料,以此为背景给出思考题:秋后粮食与次年6月青黄不接时每斗米价格高低相差10块钱,反映了什么问题?以此来讲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但是,老师们没有考虑到,学生现在所处的社会与文中描述的社会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的10块钱和现在的10块钱也不是同一个概念了,尤其是在江苏这么一个相对富裕的省份,现实生活中丰收与欠收粮食的差价没有太大的变化,少数学生对文中所述丰收之后的差价甚至持怀疑态度。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脱离学生生活,选择的教学素材不具有时效性。反之,如果该教师选取时下热门话题“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作为上课素材,或者以多数学生直接或者间接享受到实惠的“换季衣服”、“晚市蔬菜”等作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倘若上课前还能够布置学生进行一番实地调查,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打造民主课堂

“民主”是人文精神的应有内核,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得到突显。有学者就中西方学生的问题意识作过一个对比:西方的学生头脑里一有疑问就会马上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头脑里有了疑问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方才提出。前者的问题往往有较强的创新性,而后者的问题就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课堂缺乏民主的意识和态度,多数学生思维受限于老师的权威,倘若没有考虑周全,不会轻易表达,唯恐出错。课堂中的民主意识和态度包括一些基本的行为,比如学生们对同伴的兼容度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度、对外来信息的客观评价和探究新知识的合理渠道等。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还有诸多的不成熟性,认知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观点,包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或多或少包含着学生的大胆猜想和求异思维,如果贸然“否定”,则可能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对新事物的渴望和需求,了解他们对新事物把握的渠道和内容,要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由于传统观念的作祟和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误读,常常使人们产生政治教学无创造性可言的误解。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从体现新课改思想的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上看,无论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各个模块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除了保持严密、科学的理论性之外,更强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开放性,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现实性,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政治教师,课堂上应当赋予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的权利,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没有“顾虑”的互动交流。事实证明,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后,拓展到校外。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学生个体来看,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其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是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锻炼、方法的运用、情感的培养等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最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的内容,从“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具体的探究要求,给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应当好好利用。除此之外,现行政治教材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在其《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对各个模块教学的“提示与建议”中提出了切合社会实际的探究活动的主题,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例如,《经济生活》模块中的“街头广告面面观”“提出一项本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方案”等;《政治生活》模块中的“一次民主监督行动的参与过程”“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一项改进社区管理的建议”等;《文化生活》模块中的“网吧文化的两面性”“当地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的状况调查”等。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选取适当的内容和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健全学生人格、达成课程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关怀精神在此得到升华,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四)实施多元评价

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让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进步不是通过外在的甄别、比较、刺激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教师的建议、学生的感悟和自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能所知的机会来实现的。同时,评价所追求的也不是分数及所在群体中的名次,而是谋取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实实在在的发展,使学生形成自我审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评价机制下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多元的,不只是简单地对知识技能作出评价,还要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等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要求考查形式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试卷考查,也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社会实践等等。江苏省2008年进入新课改后,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一周时事论坛”的教学改革实践,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每周的第一节课,各小组轮流就上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进行通报和讲评,小组成员从材料的收集和印制、主题的确定、主导发言人、补充发言人、意见的收集和反馈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邀请学科里的其他老师和其他小组的学生代表组成考评小组,从材料的翔实程度、分工的科学性、语言的表达、视角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现场的气氛等方面进行打分,最后折算成平均分,连同每个小组准备的原始材料一份作为平时成绩归入学生成绩档案。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还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每个同学都以平均分作为自己的最终成绩,这对于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课程价值的取向决定着课程实施者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就微观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是一个关注与评价课程价值的过程,所有的课堂都能反映出一定意义上的课程价值。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和育人使命决定了“人文关怀”理应成为其价值追求的首要选择,承担“塑魂”重任的政治教师理应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为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人文关怀价值作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以不辱使命。

[参 考 文 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严仲连,马云鹏.论课程价值的实现与理性选择[J].北京: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3]周增为.关于实现思想政治课课程价值的思考[J].上海:思想理论教育,2010(10).

(责任编辑:李雪虹)

三年人文下教案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湖南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目前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存在重技能轻素养、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考核评价体系陈旧、整体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建议高职院校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手法、重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培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以有效增强高职商科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配能力。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新商科人才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   现状研究

一、加强高职新商科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017年,上海財大主办的中国新商科人才培养创新大会上提出“新商科”的概念,学界认为我国商贸服务业已进入商业3.0时代,商科教育必须回应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与传统商科相比,“新商科”是对传统商科的学科重组交叉,将新技术融入商科课程的综合性跨学科教育,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强调商科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二是强调技术和知识的应用性;三是强调人才素质的综合性。相较于传统商科培养特定职场岗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新商科要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具备跨学科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种综合人文素养。因此,在商业、技术和人文深层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时代,必须加强对商科人才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高素质”指向的是综合人文素养之“高”。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才[1](25-26,42)。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实现学生的就业为目标,对高职商科人才的培养局限于“技能教育”,忽略对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与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对新商科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相偏离,明显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新商科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一)新商科人才培养研究。

以“新商科”为关键词,知网共可查询到180余篇文献,研究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论文13篇,主要集中在2018年至2020年这三年。整体来看,对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对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和特征的厘定。齐佳音(2019)于新商科学生知识构成的视角指出,新思维、新理论和新工具是新商科的“新”。贾秀丽等(2018),华东芳[2]、丁立梅(2019年)等认为新商科的重要特点是学科的交叉融合性及人才素质的复合性。二是对新商科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如张健、任继永、陈晖(2018),陈昕(2020)等提出要加强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复合和交融,杨光芬[3](2019)等提出要培养新商科人才的综合型技能。三是以新商科为背景探索课程改革实践,如陈若思、苏行[4](2019)等根据新商科的特点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二)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重视人文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共同选择,英美等发达国家尤为重视人文教育,表现为重视道德教育、关注个性发展,人文教育课程占总课程比重大,注重通才教育等。美国高等教育进行了6次左右大的教育改革,在改革中,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比重逐渐从每学年2.4%增加到20%左右。韩国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实行有品位的人性教育”,将大学课程分为专业课和教养课,其中教养课占课程总比的30%。德国历来推崇人文素养教育,全民阅读的氛围浓厚,对国民的人文素养教育已内化为国民修养本身。英国人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早在1987年,英国在高职教育改革中就特别指出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2.国内相关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文件,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这一课题研究随之开启,近30年来,学界对此进行了不同层面和角度的分析,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探讨,石亚军(2008)、杨叔子(2009)认为人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可以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格。李秋菊(2009)认为,人文素养的组成包含多种因素,如意志、知识、情感、观念及能力等。二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研究:刘献君(2009年),杨叔子(2009年)认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研究,王森勋(2010)认为,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平衡性,人文素养教育整体存在边缘化问题。孙长远(2016)、杨德山(2019)认为当前高职教育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存在以少量人文课程充当人文素养教育的简单做法。四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探索,高宝立[5](2007)提出了“职业人文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总结归纳了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和实施途径。江艳华[6](2014)提出要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加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等方面重建人文素养教育模式。

(三)文献述评。

关于高职新商科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有少数学者提到了综合文化素养对新商科高职人才的重要性,但论述还不具体和深入。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和基础,但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实际调研还缺少数据支撑,亟待深入。

三、湖南省高职院校商科人才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一)样本选取。

样本选自湖南省内32所开设有商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个人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其中人文素养教育课授课教师占54.3%,商科类专业教师占45.7%,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研究结果。

1.重技能轻素养

一些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首先在认识上存在思维惯性和认知误区,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68.75%的高职院校存在领导不够重视的问题,存在压缩人文素养类课程,导致课时不足的行为。同时,82.2%的人文素养课教师认为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课堂参与率低。这种重专业教育、忽视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整体职业素养难以达到新商科对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

2.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强

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伴随着社会对德技双馨高职人才的呼唤,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比如组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联盟等,许多高职院校增设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尝试建立通识课程体系,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立缺乏整体设计,据调查,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与专业建设相联系的高职院校占43.7%,能联系时代发展,紧密融合专业课程和职业能力适时调整课程的学校仅占20.7%,说明不同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差异较大。

3.考核評价体系陈旧

高职院校目前对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还不够完善,据调查,64%的高职院校主要以写文章的方式检验和判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手段拉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互动少,情感交流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人文素养课的教学效果。

4.整体教学效果欠佳

据调查,在高职院校商科类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思政课、创新创业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为规定必修课程外,公文写作、大学语文等课程多为限选课程,一些学生选课功利心强,以拿到学分为主,且有一些学校将之设为合班课,授课效果不佳,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同时,大部分学生对文史哲等社会科学领域常识了解较少,45.7%的专业教师认为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在个别访谈中,商科类专业课教师反映一些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较差,调查报告、策划方案等基础文案存在语句不通、逻辑混乱的问题,综合人文素养整体偏低,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鉴于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整合教学资源。建议在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人文素养教育学分,将商科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统一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文素养教育课时及师资有限的条件下,一是要更科学地设置商科类专业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比如国贸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勾连专业课现代商务礼仪的内容,串讲中国茶文化、酒文化中的礼仪和文化习俗,或查漏补缺,或补充深化。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综合利用优质的网络在线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课程,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更自主的个性化学习,拓宽人文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三是有规律地开展系列专题讲座。整合内容相关联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衔接和拓展不同学科间的知识。

(二)革新教学手法,重构评价体系。

革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是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为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转交给学生,翻转课堂,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角色互换过程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文素质的关键是人的感情或情感”,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其主动性。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正式开课前可以开展问卷调查摸底测验,诊断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每一次参与课堂的表现,进行“跟踪式”教学评价。结合期末测试进行终结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师资培训。

即便是在当前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依旧是教学的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只是为了让学生从被动吸收到主动汲取,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提高人文素养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一是要持续提高人文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其与时俱进地拥有引导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教学能力,具备现代化教学必备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因此,常态化的人文素养教师培训十分必要。二是要加强人文素养教研团队的建设。人文素养课程要提高与商科类专业课程的融合度,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需要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人文素养教师之间、人文素养教师与商科专业教师之间教学研究团队的火花碰撞,可以大大提高课程的品质,同时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

(四)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包括“教化—示范—养成”三个主要环节,难点主要在养成。通过校风校貌等校园人文环境影响学生的精神品格,是一种隐性的人文素养教育。有计划地持续开展商文化主题校园活动,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和书法比赛等,创造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融入。

相较商科类专业技能而言,商科人才的人文素养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夯实职业基础,还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树立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提高职业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1).

[2]吕志君.高职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

[3]杨光芬.数字经济下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9(23).

[4]苏行.基于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19(07).

[5]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6]江艳华.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J].职教论坛,2014(3).

基金: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经济背景下高职新商科人才人文素养培育体系构建研究”(19C1017)。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感恩范文下一篇:收购股权意向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