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分析论文范文

2024-01-07

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两大主体税种, 在改革开放初期营业税的确立的确为优化产业结构, 刺激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辅助性作用, 各经济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依法纳税、照章纳税”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企业经营“红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特别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高速发展, 以及建筑领域中各种经营方式的调整, 已经导致营业税在税收工作的执行过程中明显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基于此, 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2011年开始, 陆续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以及现代服务行业中开展“营改增”的试点工作。历时五年的试点运行之后, 国务院于2016年3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 自2016年5月1日起, 全面执行“营改增”工作。

如此一来, 高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行业以及交通运输和建筑行业的原有税率发生了较大的调整, 借助税制的有序和完善, 强化了行业税收指向性的同时, 也进一步为刚进行起步创业的企业降低了税收压力, 为企业的实际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 强化了新兴产业, 尤其是高科技密集型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二、“营改增”政策执行过程中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尽管“营改增”政策的执行对于企业有效降低税收压力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笔者在对部分企业的报税工作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 有些企业在执行“营改增”政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其一, 企业决策者过度强调“合理避税”, 主观上存在偷逃税行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中, 企业的照章纳税被视为一种行政行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部分企业在引入了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同时, 也将一些西方企业的所谓“合理避税”措施引入到了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中, 由于这部分行为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减轻周期性缴税义务, 导致有些企业的决策者乐此不疲的展开操作。以至于在“营改增”政策全面推行之后, 仍然试图采用这种措施来进行所谓的合理避税, 殊不知这样已经严重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不仅干扰和影响了税务稽查工作的有序开展, 而且还在一定范围内直接影响行业的正当竞争, 扰乱了行业和社会秩序, 在社会层面产生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其中不乏一些国企甚至是上市企业也参与其中, 因偷税、逃税行为被证监会数次发文要求整改, 最终企业主管财务的副总和会计师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就足以显示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决策层管理意识和依法纳税意识单薄的问题。

其二, 管理及政策的有效衔接存在严重漏洞。企业要想实现战略性转型和投资扩张, 在母公司的基础上重组、分离或者衍生出全资子公司或者控股子公司已经成为企业在实际经营中的一种常态化模式。由于部分地区的工商管理管辖权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这些企业在执行申报的时候往往套用“某某集团公司某某地办事处”的名义, 虽然其也在产生实际经营项目与内容, 不过由于其工商以及税务登记所限, 其营业税基本上都是按照营业税中的定额税来确定的。很显然,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全面推行, 这种报税方式已经完全不符合其基本报税原则, 然而极个别地区的报税体系由于没有完成升级, 再加上极少数企业管理人员和税务稽查人员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当利益输送行为的发生, 导致了企业分支机构在有效执行“营改增”的报税工作中存在消极形态, 进一步影响了“营改增”工作的全面展开。

三、对企业执行“营改增”政策过程中法律风险的反思

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法纳税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在法理上是有明确规定的, 无论主观意愿上还是客观事实中存在的以偷逃税为目的的行为, 都必须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考虑到我国在进行“营改增”税制调整的过程中, 的确有些税收工作经验需要进一步地总结, 税制调整工作也绝非一蹴而就的能够产生明显变化, 因此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和决策者, 高度重视依法纳税,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上明确纳税行为的合法性, 确定税务稽查工作的严谨性, 维护税务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 “营改增”措施的执行, 也给从事税务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一个接触企业、认知企业的过程, 随着企业发展的不断增速, 当税务稽查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明确地认识税收成为企业管理中一个有效助力, 而绝非是“包袱”之时, 不仅“营改增”工作的目的达到了, 完善税收的宏观目标也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

针对目前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 相关部门除了需要高度重视, 采取严谨务实的态度加强有效管理之外, 还需要结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为企业进一步规避法律风险积极采取措施, 除了对恶意偷逃税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之外, 还需要与企业的管理人员积极进行沟通, 从外部环境中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而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 特别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应当高度重视“营改增”政策执行过程中, 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企业纳税、报税的程序调整, 在明确责权利的基础上强调企业的合法经营行为和依法纳税行为受到市场调节机制的保护。

四、“营改增”政策执行过程中企业规避法律风险的优化措施

企业的实际经营行为优劣虽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纳税行为是否顺畅, 但是这绝对不能够成为企业偷逃税的借口与理由, “营改增”政策的执行是为了有效保护企业的正当经营行为, 对于其间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财务管理人员应当秉承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予以有效规避。

一是, 以端正的态度对待“营改增”政策的执行,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报税工作。在“营改增”之前, 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期间。而在“营改增”之后所有的营收收入都应当纳入到缴税范畴中, 一般情况下税务稽查部门所确定的时间为其收入实际到账时间。在这个时间周期内的所有行为都应当被纳入到有效监督和管理的范畴中。之前可能存在的“擦边球”以及“以销代扣”行为,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落实都已经行不通了, 因此财务人员再试图以过往的方式来进行所谓的合理避税, 肯定要受到税务稽查部门的严厉约束, 因此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当对此引起高度注意, 尤其是在制定相应的企业监管制度过程中, 要对企业的管理决策团队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全面降低存在违法偷逃税行为发生的概率。

二是, 以正确的方式执行“营改增”政策, 在税务稽查部门的监督下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作为总公司财务管理人员, 全面加强各地办事处、分公司、全资以及控股子公司的财务管理, 积极配合当地税务稽查部门在报税过程中落实各项责权利, 是集团总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与重点, 对于存在的违规甚至是违法行为, 要在汲取教训的前提下开展整改。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将所有财务管理数据进行远程控制管理, 对于存在财务管理风险的下属机构, 一方面提请财务监管人员进行有效复核;一方面要责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岗位责任制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考核, 不能够达到标准的要将其调离财务管理岗位;最主要的一方面是, 在公司各分支机构进行优化与调整的过程中, 需要全程与税务部门加强沟通, 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可以邀请税务主管部门或者是稽查部门对公司财务人员进行全员“营改增”报税系统升级的业务知识培训, 进而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营改增”政策落实的有效认识, 需要针对企业存在的违反报税原则的程序、流程, 在专业的财税管理人员指导、监督下进行全面地整改, 尽量约束专职财务人员与报税人员工作进行分离, 确保“营改增”缴税、报税程序符合规定。

五、结语

综上所述, “营改增”政策的执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 更是一项帮助企业减轻有效赋税的国策, 作为税务管理和稽查部门要严格落实, 而作为企业也要认真履行法律义务, 贯彻和落实好“营改增”工作, 有效规避税收风险, 确保企业“营改增”税制调整的顺利进行。

摘要:国家为了有效实施宏观经济调控, 在强调为企业减轻税负压力的前提下, 提出了“营改增”的税制调整模式,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执行, 强化了企业税收的同时, 也为企业有效降低了纳税压力, 但是由于部分企业对于“营改增”政策认识并不清晰, 导致了法律风险激增, 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对“营改增”政策执行过程中企业税收风险的规避进行简析。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税收风险,规避

参考文献

[1] 郭桠楠.“营改增”环境下企业税收筹划的策略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8 (3) .

[2] 胡静.试论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大众投资指南, 2018 (5) .

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国际经济的趋势,在这一经济大环境下,各国间、各企业间以并购的方式来使自身进行快速的扩张,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国际经济市场中争取到更有利的位置。因此,各国对于企业并购进行了积极的引导,这对于企业并购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然而,具有投资性质的企业并购行为在运作的过程中势必存有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对该风险的控制与规避将影响到并购的结果。可见,投资风险的管控是会对企业并购产生巨大影响的。本文主要就当前企业并购中投资风险的存在形式及如何对企业并购中的投资风险进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企业并购 投资风险

并购行为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投资活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存有投资风险,相应地,也会为企业带来投资的收益。而在当代,企业并购将通过优化资源、调整资本结构达到整合企业配置、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及扩张的目的。经过提升、壮大后的企业,以更强的姿态来面对残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将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这一层面而言,企业并购是一种必然的市场发展规律。而作为并购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投资风险,有效地对其进行规避与降低,对于企业成功并购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

一、当前企业并购中存在的投资风险

(一)企业并购准备阶段所存在的风险

在企业并购前期,充分、恰当的准备工作将为日后并购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作为并购中必然存在的投资风险,在该阶段对其进行正确、全面的了解,将更有利于企业对于风险的把控。

1.法规性的外在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开始进行企业并购的时间尚短,虽然目前规模数量远高于以往,但是在法律层面上有关企业并购的相关框架、法规等政策性的文件还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并购带来了不确定性的法律风险。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实施并购前,会签订相关的并购协议,这是并购行为的一种法律表现,而并购条款的不严谨则为并购企业带来了法律方面的外在环境风险。

2.经济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企业的经营、发展都无法离开市场独立的进行,企业并购作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种投资行为,其最终的高效完成势必也要依托于市场这一平台。然而,虽然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体系发展较快,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不足和不完善之处,而现在这种不平衡的市场环境将为企业并购带来相应的风险。

3.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风险

对于企业而言,进行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益。但是,在并购的前期,因并购中自身的问题,也会对企业并购的进行带来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并购企业在前期的准备阶段未能对被并购企业做出正确的评估,致使在付出相应并购成本后,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并未能实现预期收益率,这对于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此外,一些并购企业因前期并购目标制定错误,致使在并购完成后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是因为对于整个并购过程估计不足,致使最终并购未能完成,进而未能实现目标效益。

(二)企业并购实施阶段的风险

1.并购期间双方企业的协作风险

企业并购需要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协作进行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因双方之间工作、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并购的运转程度。这是因为,首先,若是被并购的企业管理层、股东、相关并购人员在思想上存有抵触或是欺骗想法,则会影响到企业并购数据获得的真实性,对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造成阻碍。其次,若是在并购工作的进行中方法不当,将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及获取资料的准确性,这无形中便为企业并购带来了风险。此外,因政府的政策性干预或是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致使被并购企业发生了意愿上的改变,很可能会引发反收购风险。

例如,某上市公司在对被收购的民营企业进行实地财务的审计中,由于被并购公司不希望自己的财务信息大量地呈现在并购公司面前,以免并购失败后因财务信息的泄露而影响到企业以后的经营。因此,在并购审计的过程中,对于某些重要信息采用规避方法或是直接予以拒绝,这将严重地影响到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2.企业价格评估风险

企业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会对被并购企业进行相应的估价。当然,这一估价的确定需要对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情况、资产状况、市场未来潜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后做出。在这一过程中,并购企业会委托专门的财务机构及自身的相关人员,实地对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财务账表、往来企业、账面等相关信息予以专业的审核。然而,被并购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评估价格,在被审核的过程中会对一些不利的信息进行隐瞒或是篡改。若是并购企业未能在审核的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便会做出高于实际价值的成本估价。当并购结束后,事实已然存在,相应的风险便会凸显出来。

例如,某上市公司对一家同行业的民营企业有并购意向,在前期的沟通后,为该民营企业支付了收购定金,签订了前期的相关收购协议。而后委托相应的会计事务所对该民营企业的相关账务、资产情况进行审计,以对该企业的资本情况做出合理性的评估,同时委派本企业的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协助。在这一过程中,会计事务所会对民营企业的相关往来账款情况进行函证,当然,往来客户是随机取样来进行函证的,不可能对所有的往来账款都函证到。在未进行函证的往来款项中,有可能存有不实情况,因而,此时企业按此民营企业的往来账目进行估价,极有可能高估了实际的资本价格。此外,对于一些从事零散性民用品销售的企业而言,其库存品种繁多且零散。相关人员在进行库存盘点时,虽对商品进行了全面盘点,但是一些被并购企业在协助的过程中,利用并购单位对产品不熟悉的情况来对相似产品在型号上进行欺骗,这对于盘点的实际价值将会带来影响。这些情况的发生都将影响到资本估计的结果,为并购企业带来企业价格评估风险,同时也极有可能因为并购不成功而损失掉并购进行前所支付的定金,这无疑也为企业带来了并购上的经济损失。

3.并购期间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因此,融资是多数企业在进行并购时所发生的一种经济活动。然而,融资方法的不当将会提高并购成本,这在无形中便引发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

在企业并购完成后会存有一定的整合时间,在整合的过程中来对两企业进行磨合,以加快彼此的适应,促进经营的有序化。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对人员进行调整,相关人员难免会出现不满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该阶段企业的正常化经营,进而引发组织风险。此外,因管理体制的改变、企业文化的不同,在整合期间会有矛盾情况发生,若是处理不当,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影响。因此,整合阶段也存在此类风险。

二、企业并购中存在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企业并购前期的风险控制

针对企业并购前期所存有的风险,企业在前期的并购准备过程中,应规避相关政策、法规的空白点。在制定相关的并购协议时,应将保证性、陈述性的条款列明。明确地指出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实施中,若是出现虚假、欺骗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同时,对于先期并购定金予以条款性规定,明确在某些情况下是可收回的,以保证并购企业经济上免受损失。严谨的并购协议条款是对未来已知、未知事项的一种法律制约与保证。同时企业还应切实地根据市场的发展走势,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做出正确的战略目标规划,选取恰当的目标企业来进行并购,以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获得。

(二)加强企业并购实施阶段的风险控制

在并购实施阶段,首先,企业应加大并购过程中双方的协作力度,以科学、恰当的工作方法来完成并购工作,尽量将此类风险降到最低。其次,相关人员要运用财务知识对企业的资金流情况进行掌控,规避企业自身资金结构失衡的情况。此外,还应加强企业的融资能力,科学运作,以降低融资成本,规避融资风险。最后,健全企业并购时的资本审核、评估体系,杜绝估价错误,规避估价风险的发生。尤其是在对被并购企业进行价格的评估时,一定要将税法、审计、财务账务处理知识相结合来对被并购公司的资产进行考量。因为这三大财税原则对于企业的会计账目有着相互的制约作用,进而可对被审计单位账目上的一些虚假、不实情况予以及时发现。例如:税法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有着明确的规定,而在实际的财务账务处理方面,一些固定资产的年限长于税法规定年限,这无形中拉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并将影响到企业的账面价值,造成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发生。并购企业可通过审计对此进行考证,以纠正被并购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规避资产高估的情况。

(三)加强企业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控制

并购后,企业应加强对被并购企业各环节的管理,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保证生产技术工艺的先进性与合理性,确保企业并购后正常化、有序化地生产经营,进而将管理风险规避掉。同时,人事部门应做好相应的人员调配,减少人员情绪对企业正常化经营的影响。

三、结语

成功的企业并购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拓展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对该过程中投资风险的有效控制将给企业并购带来积极的推动性作用。因此,企业应充分重视,合理地来对投资风险进行管控。

参考文献:

[1]林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风险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张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高芃.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作者单位:深圳市华商世纪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2016年美联储宣布加息后,非美货币集体走软,新兴市场国家汇率波动剧烈,对我国跨国公司造成较大不确定性风险。非美货币外汇风险近年来成为外汇风险管理领域热点。本文结合F公司的实例,分析跨国交易中存在的外汇风险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外汇风险 跨国公司 非美货币

近年中国跨国公司在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国家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和拉美,用当地货币计价并进行DDP交付条款的合同或项目已经占一半以上。通过当地货币计价,一方面可以减少采购方的汇率风险,有利于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与美元的正面价格竞争。其优势表现为可以有效增加中国跨国企业业务规模和海外市场拓展份额,但非美货币签约是把“双刃剑”,在带来合同份额增加的同时,也使我国跨国企业面临严峻的外汇风险。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外汇风险类别与特征

(一)外汇风险种类

1.结算风险

外汇结算风险是指用外汇进行的项目款结算因汇率变化而产生的风险。这类风险在国际项目中尤其是工程项目最常见。一般情况下,国际项目在招投标阶段就已确定回款结算货币及结算汇率,但因建设工期长,汇率的变化又不可预知,当项目回款以所在国家(地区)的货币计价时,其本身就蕴涵一定的汇率风险,这种汇率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计价货币币值的稳定程度。

2.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跨国公司在以非美货币计价跨国交易中,由于汇率变动而造成未结算外币交易发生的损益。我国跨国企业经常性的外币交易主要包括:以美元结算的材料采购应付款、尚未履行的远期外汇合约、其他以非美货币计价的资产和权益。

3.汇兑风险

汇兑风险是因货币兑换及汇率的波动产生汇兑损益而带来的风险。跨国公司大量的外汇兑换业务经常会发生,项目前期启动资金需要用美元兑换成项目所在国货币,用以支付在当地的各项费用开支,项目回款到当地子公司后,需要将非美货币的项目供货款兑换成美元汇回给母公司等,在非美货币呈现单边贬值下这种兑换会产生汇兑风险。

4.代理风险

代理风险是指在一定时间期限和特定市场范围内,由于中国公司没有注册子公司或子公司没有渠道进口、投标具备的相关资质等,必须通过联合代理组成联合投标体进行投标的项目。合作方式为中国跨国公司与代理签美元供货合同,代理与最终客户签东道国货币合同并从中赚取差价。但因美元强势崛起,东道国经济、金融、政治、政局等因素变化,导致东道国货币贬值带来汇率风险。具体表现为:东道国收到最终业主本币回款后,换汇后的美元头寸已经无法覆盖合同约定的美元金额。中国跨国公司的风险包括:一是合同直接被取消或项目不执行;二是渠道商在收到最终客户回款后,压住货款不对供货商进行背靠背支付。

(二)外汇风险特征

1. 外汇风险大小由签约币种和支付条款决定

在对外招标文件中,一般都允许投标人按某一对外通用货币,选择一定的外汇比例进行投标报价。合同中规定的对外通用货币比例越大,外汇风险越小。我国跨国公司项目大多数在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通常物价上涨较快,导致工程成本增加,当地货币贬值较快,易遭受汇兑损失。同时与项目的经营方式、施工组织与计划、工程进度等也密切相關。

2. 双重汇兑风险

我国的跨国公司一般会在目的国成立子公司,一方面为承接DDP项目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中方员工的签证及本地用工风险进行考虑。

外汇风险既有所在国当地货币与美元的兑换,也有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跨国公司面临双重甚至多重外汇风险。跨国公司在签订合同时,供货部分可能是美元或欧元结算,服务部分则由本币支付。同时在项目前期,存在项目垫支,存在将美元换成本币进行本地采购、支付项目分包款、本地人员工资等,这些行为致使在实际的结算支付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汇兑风险。项目服务部分回款后,将本币换成美元后从本地子公司汇回到国内母公司时,也会发生汇兑风险。这样跨国公司很可能会承受双重汇兑风险,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利润。

3. 外汇风险金额大、时间长、种类多

大部分国际项目尤其是国际EPC总包合同一般都有合同金额大、合同工期长的特点,EPC合同涉及的外汇风险更是复杂。

二、外汇风险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F公司是国际知名的信息通信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从2005年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已经在东南亚、南亚、欧洲、拉美、独联体、中东、北非、东南非世界各地多个国家拥有30多家海外机构(子公司、代表处、分公司和海外工厂),截至目前产品销售覆盖超过40个国家与地区。

影响汇率的因素也有多种,主要有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利率水平的差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政治局势等;除此以外,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还包括,政府的货币汇率政策、突发事件的影响、国际投机的冲击等。外汇风险归根结底主要受风险敞口、汇率波动、时间三方面因素的影响;F海外子公司主要存在外汇风险敞口在于非美小币种敞口风险。下面以F公司发生在结算、交易、汇兑、代理外汇风险的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公司风险

1.结算风险

2016年10月,F的海外子公司A公司与工程总承包商B公司签订了一份总额为美元以人民币回款的供货合同,合同金额为460万美元。经过多次谈判、协商和博弈,最后美元汇率以买方收到最终业主的预付款实际到款日的当天汇率结算。10月12日,B公司收到最终业主C公司预付款的汇率6.7258人民币。12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当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按12月底汇率测算,仅这一笔交易,F公司汇兑损失人民币101.38万元。

2.交易风险

2015年F公司汇兑损失累计超过4 870万元,根据F集团公司规定超过了重大风险的标准。以汇兑损失为影响程度评估维度,根据分析得出F公司目前面临的交易风险定性评估,主要集中在非美货币出口合同,2015年业务规模全年约19 284万美元,绝大部分回款条款较差,赎期较长,且涉及工程验收、PO更改、风险敞口极高。

2015年美元指数呈现震荡走低的趋势,相比较而言,F公司海外销售涉及的主要小币种除墨西哥比索和印度卢比外,其他均呈现升值的趋势。得益于小币种升值,母公司合并层面截至9月底汇兑收益3 041万元,同期汇兑损失为3 433万元。如下表所示。

3.汇兑风险

2016年11月16日,在美国大选结果出炉之前,F公司在东南亚M子公司收到T客户回款共计9 198 098.84万马币。期间需要购汇汇回中国总部,在当地银行进行购买美元询价时,银行要求提供合同、PO和发票。子公司在之前并没有遇到这一特殊要求,经咨询银行的解释是美国大选之后,银行对大额购汇交易(超过100万美元)要求提供核查详细资料。子公司财务人员让银行帮子公司锁定了当天美元汇率。从隔天汇率看,仅提前一天就避免了汇率损失2.835万美元。若按12月底汇率汇兑收益达21.95万美元。

4.代理风险

2015年5月,F公司在P国代表处和代理S公司(代理)合作中标项目,投标期间,为保证中标,S公司考虑通过采用较低的汇率报价,最终凭借商务排名第一,中标该项目总金额约431万美元。但中标后由于P国金融政策改变,市场汇率下滑,S公司表示无法继续使用投标约定的汇率付款给F公司,也不愿意在亏损的情况下采用市场汇率开证,导致项目搁置。由于S公司在投标过程中已經开立了履约保函,如果不执行本项目,保函将被最终业主N公司没收,业主也将废标并启动重新招标。F公司面临选择承担汇率波动损失或丢标处境。该项目最后由F公司在P国子公司T公司承接,因汇率波动签约模式从代理与最终客户签约切换到子公司直接与客户签约,账面损失约115万美元。

三、外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外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地位方面往往不具有对等性,具体表现为在进口采购环节合同一般约定为美元,在出口合同方面非美货币占据较大份额,面临进出口汇率波动的双重挤压。

我国跨国公司在商务谈判阶段一般由业务人员进行,业务人员对商务价格的天然敏感导致忽略外汇风险的不确定性对合同利润的隐性吞噬。同时业务人员往往没有对客户进行积极引导,汇率波动方面的条款被动接受客户要求较多。

我国跨国公司外汇管理的手段单一,基本仅局限于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常用的金融工具无本金交割远期(NDF)。但套期保值对回款预测的准确性要求很高,不是所有非美货币都可以操作套期保值。因此,套期保值具有滞后性、空套和循环套保弊端。

(二)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建议

1.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对冲规避风险

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冲销管理,是对集团内成员单位之间或者与供应商的应收项目、应付项目进行清算的管理。是用于集团内交易的清算方式,优势在于减少跨国公司集团内现金交易,降低管理和财务费用。跨国公司通过专门的管理系统和设立中心账户(如跨境货币资金池), 归集加入系统的各子公司的款项,通过两两相抵,月底或季末时,由中心账户调拨,各子公司之间付款金额为应收款项与应付款项的净差额。

2.自然对冲

自然对冲是规避外汇风险最好的方法,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会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在收到大量本币的情况下,如果汇回会产生较大的汇兑损失,可以根据子公司财务情况将本币留存到子公司,用于后期子公司的运营开支和后期项目费用支出。

3.优化签约模式

在合同签订时对合同进行签约主体的优化。供货部分采用美元签约;服务在岸部分一般选择子公司签约,或也由国内母公司统签。服务部分也签成美元合同打包在供货合同中统一报价。

4.同条中增加外汇保值条款或设置会谈条款

在合同中订立适当的保值条款。跨国公司在进行商务报价时,根据金融机构对远期汇率市场的判断,将汇率贬值部分进行综合报价,或在合同谈判中增加外币保值条款。签约和支付使用“本币”。签订合同时将该货币与另一种“美元”比价,如果实际支付时这一比价发生变化,则原货价按这一比价变动幅度进行调整,确定“商定汇率”。如果实际支付时,两种货币比价超过“商定汇率”一定幅度,则对订单报价进行调整,即合同会谈机制启动生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的存在具有其客观必然性,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浮动汇率制, 汇率风险也成为跨国公司日常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中资公司走出国门,在其他国家投资设厂,如何控制外汇风险,成为我国跨国公司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我国跨国公司做大做强公司实力,使公司与客户谈判具有主导地位,能够对合同条款产生足够的影响。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财务要通过国际项目实际情况、现实环境等各种综合因素,灵活掌握与运用各种汇率风险防范措施,并且在反复的实际运用中,开发并借鉴发达国家外汇管理工具形成解决方案,达到防范或减少汇率风险的目的,获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达到双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 王欢.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背景下企业外汇风险的管理与规避[J].国际商务财会,2016(10):53-57.

[2] 沈国华.涉外企业外汇风险防范措施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6(03):56-57.

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以企业外汇风险的防范为主线,以应对外汇风险的策略为中心,对企业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面临的外汇风险种类及影响和外汇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做了深入阐述,为企业外汇风险的防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企业外汇风险避险策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金融宏观条件的改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小幅升值就一直在持续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汇率首次突破“8”,进入“7”时代; 2007年10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达到 7. 4867 : 1, 与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的 8.11 : 1 相比 ,累计升值已达7.68%。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面对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下,我国出口产品价格的逐渐走高和进口产品价格的逐渐走低无疑会对企业的经营和效益产生极大的影响。可以认为,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大背景下,做好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的防范工作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现实和长远角度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外汇风险的种类及影响

(一)企业外汇风险的种类。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通常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币,或持有外币债权债务。因此,企业在国际收付结算的时候就会产生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可以划分为四类,即交易风险、会计风险、经济风险和国家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资产与应付债务价值变化的风险。会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减少的风险。经济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发生波动而引起涉外企业未来收益变化的一种潜在的风险。国家风险也称作政治风险,它是指企业的外汇交易因国家强制力而中止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外汇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一是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外汇风险给企业的产供销活动带来成本核算的不确定性,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预期收益因汇率波动而面临预料之外的损益,同时带来企业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化,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二是影响企业的业务安排。汇率波动对企业业务活动的正常运行有较大影响。对进出口企业来讲,汇率波动剧烈时,由于难以确定成本核算,企业或者观望,或者争取有利于自己的计价货币,造成谈判时间拖延,签约成交额下降。甚至在签约后,如果汇率变动超出预计的成本而导致企业可能亏损时,进出口企业往往寻找各种借口毁约,使外贸业务遭受损失。三是影响企业的信用 。企业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取决于企业的规模、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经理形象等因素。如果汇率波动影响到企业的对外支付,无疑对企业的信用是一种损失。

二、企业外汇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新汇率体制的实施,外汇风险的防范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保障正常的经营成果。例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不少企业日元外债较多,在当时日元升值时,由于没有采取有效对冲,一些企业的利润被上涨的日元汇率吞噬了。

(一)外汇风险防范是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也越来越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币种的转换。因此,我国企业加强对外汇风险的防范就显得越发重要。

(二)人民币汇率实现市场化的需要。为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虽然升值对于经济增长势头很强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不可避免的,但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逐步市场化,我国企业也将会遇到不容忽视的外汇风险。

(三)企业应对外汇风险的准备和承受力不足。由于人民币多年来一直与美元挂钩,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又多以美元结算与计价,因此,企业对汇率风险的意识仍然是十分薄弱。一些企业甚至于对汇率风险熟视无睹,将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视为“不可抗拒力量”。面对日益严重的外汇风险,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很明确的应对思路和做法。

此外,中国企业应对汇率变化风险的能力较弱。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小幅升值已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逐渐缩小。我国企业应想办法提高效率、增加科技含量、加快升级换代,从而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但很多企业还是依靠传统的价格优势和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来争夺市场。在应对汇率波动方面,大部分企业没有准备,更不用说去运作外汇资产。

三、企业防范外汇风险的战略选择

(一)经营不同业务企业的防范策略。偶然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基本策略是购买远期外汇合同。企业从事远期外汇交易可能会有经济效益。但企业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国际商品交易而不是外汇交易,自己的主要收人应来自于商品的销售收人而不应依赖于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意外收人。如果远期外汇交易成本过高,企业则可以选择消极的套期保值策略,不对外汇风险头寸采取任何措施。如果汇率波动会造成严重的经济风险,企业则需要考虑经营重构,减少或暂停进出口业务。

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在管理外汇风险时,首先考虑的策略是变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或调整进出口商品的数量,例如,当人民币汇率上升时,企业可以相应地提高商品售价或增加外销商品的数量。如果这种调整不为市场接受,或者不能有效地转嫁风险,则应考虑运用远期外汇合同来套期保值。

对国际性企业或跨国公司,这类企业的特点是至少在一个以上的国家里设有分支企业,它们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根据国际经验来看,这类企业规避风险的最佳策略是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企业首先需要估计汇率变动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然后设法建立起一个使外汇风险尽可能小的资产负债结构。例如,一家美国跨国公司在日本设立一家独资企业,其营业收人可能受日元汇价波动的不利影响,该公司应该尽力争取使用日元或借人日元。这样,当日元汇价下降时,虽然公司的收人将减少,但其支出也会同幅度下降,资产和负债方面的外汇风险可以相互抵消,从而将外汇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较小范围内。

(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防范策略。发展初期企业外汇风险的管理。企业在资产规模较小、对外业务扩张的初期,应该制定简便易行的风险管理战略,使用一些简单技术和容易管理的套期保值方法。

发展成熟时期企业外汇风险的管理。企业进人成熟期,表现为国际业务规模较大,国别分布广,企业的现金流量大并且比较稳定。在这一阶段,企业可设置自己的财务公司或金融公司,运用复杂的外汇风险管理技术,制定目标更高的管理战略。

四、企业防范外汇风险的案例分析

每种防范外汇风险的避险工具都存在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的需要,慎重选择避险工具。具体使用哪种工具或工具组合,则要看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企业来说,没有绝对好的方案,只有最适合的方案。企业只有在正确地选择了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防范外汇风险的目的。

案例:一家国内企业准备向美国出口一批货物。双方在某年3月1日签订合同,约定以美元支付总额为500万美元的货款,结算日期为同年6月1日。为避免美元贬值而使其结汇人民币减少,企业可执行三种避险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企业用远期结汇交易锁定结汇汇率,即在6月1日以约定的价格(1美元兑人民币7.9620元)结汇。这样就规避了汇率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到时候企业可以用7.9620的汇率换回3981万元人民币。

第二种方案是企业同时买入一笔看跌期权、卖出一笔看涨期权。买入和卖出期权的标的都是美元兑人民币,执行价都为7.98,期限也都是3个月,名义本金都为50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报价,看跌期权的期权费是3.193万美元,而看涨期权的期权费则是3.4275万美元。通过买卖期权,企业就有2345美元收入,并用即期汇率8.0330换回18837.39元人民币。期权到期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如果低于7.98就执行看跌期权,如果高于则执行看涨期权,无论哪种方式,企业用500万美元换回来的都是3990万元人民币。

第三种方案则是企业卖出一个标的为美元兑人民币的看涨期权,名义本金500万美元,执行价8.01,期限3个月,期权费1.1335万美元;同时买入一个以美元兑人民币为标的、名义本金、期限都与前者一样的看涨期权,但执行价格为8.0850(1美元兑人民币,下同),期权费是1.0955万美元,买卖期权的收入是380美元,按照当时8.0330的汇率可换入3052.54元人民币。

到期日,如果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小于8.01,则企业用即期汇率兑换500万美元;如果价格在8.0100到8.0850之间,则执行价格为8.01的看涨期权,另一个不执行。也就是说500万美元可以换回4005万元人民币;如果价格高于8.0850,两个期权都被执行,同时以即期汇率结汇,假设以8.0850结汇,意味着企业可以收入4005.3053万元人民币。美元兑人民币价格越高,则企业的收入也会越多。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企业的避险目标就是避免美元贬值所带来的风险。那么采取锁定远期结汇汇率即可。如果企业厌恶风险,只想把未来收益锁定在一定区间内,那么方案一和方案二都可行。如果财务人员不能理解期权,简单锁定远期结汇汇率的方案一就成了最佳选择,其代价就是企业要支付相应的贴水点差。

选择方案三,则企业首先必须有承受风险的心理准备。因为如果汇率水平低于8.01时,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同时,企业先期对汇率走向要有一定的判断,即美元可能兑人民币升值,如果判断准确,那么方案三就保留了企业在这个趋势中的盈利可能。

五、对我国企业防范外汇风险的建议

(一)正确对待外汇风险,全面提高预防能力。无论承认与否,外汇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了解外汇风险及其管理方法,盲目闯入国际市场,其危险性也是可想而知的。反之,害怕外汇风险,不敢加入到国际经济中去,企业最终也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企业应根据市场需要和业务发展计划开拓海外业务,不必害怕外汇风险业务,而应提高这些风险业务的预防能力,提高外汇风险业务的安全性,从而降低风险的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具体地讲,就是要提高企业外汇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能力,提高汇率预测的准确度及风险管理办法的有效性。

(二)减少外汇风险业务。企业可选择经营多样化、提高国产化程度、签短单等手段降低外汇风险。例如,企业可减少持有的外汇净头寸,通过控制风险行为的数目来降低外汇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对外签约时采用多种计价货币。由于人民币脱离了与美元汇率挂钩的关系,开始走上相对独立的浮动机制。故企业在对外签约时,可多采用非美元币种或美元与其他币种的组合,如欧元、日元等,因为未来如果美元汇率发生波动,而欧元等其他币种的汇率则不一定与美元同幅度变动。

(四)协商使用固定汇率锁定成本。企业在对外签订商务合同时,可在合同中的价格条款上规定使用固定汇率,即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一个汇率,如果未来汇率发生超过一定范围的波动,则价格条款按波动的汇率进行调节。如某企业向美国出口商品,签订合同时单价为USD100.00/件,合同约定按1美元兑人民币8.27计算成本,为827元人民币,如当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变为8.11时,则此时商品单价变为USD101.97/件,如当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变为8.43时,则此时单价变为USD98.l/件,每件产品成本总是固定在 827元人民币。

(五)灵活运用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有预付货款、跟单信用证、跟单托收和赊销等,每种结算方式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作用不同,企业需灵活掌握。

(六)向银行申请办理国际贸易融资或其他授信业务,如出口押汇、票据贴现、出口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和开立信用证等。

(七)向银行申请办理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远期结售汇业务是确定汇率在前而实际外汇收支发生在后的结售汇业务。客户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未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当天,客户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所确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

远期结售汇业务可以帮助有外汇收付的企业事先锁定交易成本,从而起到规避外汇风险的作用。企业在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时可选择固定期限交易,也可选择择期交易。

(八)向银行申请办理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目前,我国已经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人民币与外币的掉期业务。在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中,境内机构与银行可进行一前一后不同日期、两次方向相反的本外币交易。在前一次交易中,境内机构用外汇按照约定汇率从银行换入人民币,在后一次交易中,该机构再用人民币按照约定汇率从银行换回外汇。上述交易也可以反向办理。例如,某出口企业收到国外进口商支付的出口货款500万美元,该企业需将货款结汇成人民币用于国内支出,但同时该企业需进口原料并将于3个月后支付500万美元的货款。此时,该企业就可以与银行办理一笔即期对3个月远期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即期卖出500万美元,取得相应的人民币,3个月远期以人民币买入500万美元。通过上述交易,该企业可以轧平其中的资金缺口,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九)其他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方法要简单实用。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不是很高,市场机制也刚刚形成,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应采用简单实用的方法来管理外汇风险。二是要考虑防范外汇风险的费用。有些外汇风险的管理方法要到金融市场上实施,需要支付较多的交易费用。有些管理方法则可以通过结合企业的经营决策减少费用,企业应重点予以关注。如进出口合同采用本国货币计价结算、提前或延期结汇、配对管理、尽量把外汇收入与支出的数额、时间安排在一起、货币资产多样化策略等等。三是关注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各种外汇风险管理方法不尽相同,有些方法本身就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应熟悉各种避险工具的特点及要求,组合运用,避免因方法不当带来更大的风险。

总之,管理外汇风险的方法很多,需要企业考虑外汇风险的性质,并结合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及各管理方案的成本,从中进行优选。利用金融工具管理外汇风险时,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有时还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政策许可、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等等。

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从《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现有规定看,在不同的情况下,企业有着不同的义务,如果企业未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则面临着不同的风险:

1 、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

(1)企业有书面通知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义务,也就是说口头通知是不行的。

( 2 )在企业已书面通知的情况下,劳动者拒签书面劳动合同的,企业有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义务。此时,无需支付经济补偿,但应按实际工作时间支付报酬。

在此种情况下,劳动者拒签书面劳动合同的,企业有不雇佣劳动者的义务和权利,且不承担任何惩罚性的责任,但应支付报酬。(注意:企业在此种情形下,只能不雇佣劳动者,这不仅是权利,更是一种义务,否则即要承担带有惩罚性的责任。)

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此时还不会发生经济上的损失。

2 、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基于上一种情形,如果劳动者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不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企业也没有行使终止劳动关系的权利的,法律即视为企业未履行自身的义务,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仍然不与企业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企业在此时仍然有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权利和义务,但应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风险: 两倍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

3 、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此时,企业已经没有了终止劳动关系的权利义务,法律视为企业已经与劳动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还要支付“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期间两倍的工资,并补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风险: 两倍的工资,并补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应对措施:

1 、企业在劳动者拒绝签订劳动合同时,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否则就可能会面临支付双倍工资、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

2 、从证据的角度来说,企业一定要保留已经履行书面通知义务的相应证据,并作为人事档案资料存档。否则,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在举证不能的情况下就可能陷入不利的局面,可谓有苦难言。

在此,同时也善意地提醒劳动者,最好与企业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切不可因为法律有了双倍工资的规定,就觉得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对自己更有利。事实上,在此种情况下,申请劳动仲裁时劳动者要承担与企业存在劳动关系和劳动报酬标准等证明责任,一旦举证不能,一样不能达到目的,而且更不利于自身在行业内的声誉,不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

附:相关法律规定的条文

《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五条: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第六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

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一、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 内部因素

一般情况下, 企业内部的资金主要用于技术研发与管理上, 尤其是对于某些初创的企业来说, 绝大多数的资金运用可能还无法满足实际的运营需求。相反, 对已经成熟发展的企业来说, 其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水平和稳定的资金链条, 但项目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如果在出现问题, 则主要表现为费用亏损。由企业内部并未对市场趋势进行合理分析, 导致融资工作、市场投入工作不存在显著缺陷, 大量资产不得不进行抵押, 以获得银行贷款,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的审计风险水平上升。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会计科目数量也会明显增加, 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随之增大, 财务报表数据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同样存在。

(二)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集中于市场和政府部门两个方面。一方面, 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 市场环境因素多变, 某些企业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同行业竞争。如果客户对于企业本身的产品和服务缺乏了解的前提下, 必然会导致产品与需求之间产生显著差异, 让产品的市场表现与预期产生严重偏差, 进而影响到其稳定的财务状况, 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即便是产品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 如果在市场与客户之间没有形成良好协调, 必然会导致在资金和技术上失去优势, 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另一方面, 国家和政府部门对于某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扶持, 除了在国家补贴方面与税率优惠之外, 某些企业在财务数据也符合政府部门的补贴要求。但部分企业会通过修改财务数据或采取财务舞弊的方式来违规获取政府补贴, 审计风险也随之提升。

(三) 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则主要指会计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 会计人员应针对审计单位的行业运营状况和行业进行多方面了解, 以便于更好地挖掘非数据信息, 需要对非财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具有敏锐的直觉, 并明确审计的关键风险点。之后在数据挖掘的实际过程中, 如缺乏必要的分析能力, 可能会产生错误判断,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检查风险水平。

二、企业审计风险的规避方法

(一) 运营风险的准确评估和控制

进行审计风险规避的重要前提在于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以便对形势进行正确判断。从风险类型来看, 可以, 包括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同时包含管理、财务、技术等多个角度的问题。审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运营现状及行业地位, 针对企业主营业务内容进行深刻分析, 了解技术水平和运营能力在行业中的等级和层次。以内部风险为例, 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决策工作都属于非财务风险的范畴, 而财务比率、经营事项、财务报表信息等则属于财务风险的内容, 审计人员应加强经营环节的内部控制, 从多维度展开规划工作, 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实质性程序的运用, 科学合理控制审计风险。

(二) 审计程序的优化

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 受到工作水平和时间空间的限制, 审计资源并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直接体现在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上产生各类风险和资源浪费状况。实际上, 审计程序优化的目的是直观防范检查风险, 以此为基础取得有效的审计证据, 明确执行时间。在样本数量合理选择条件符合的前提下, 能够更好地根据工作时间进行合理分配, 按照审计要求穿插配合各项事务。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现代社会下, 普遍应用的信息系统能够减少财务舞弊的产生, 通过财务信息系统软件局、审计专家的力量也可以在审计程序方面进行优化完善,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结语

未来的社会发展下, 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企业也面临了更高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这要求企业在资本运营和管理上进行优化, 如何规避企业审计风险也成了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针对企业目前审计风险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风险规避的主要方案。在未来的工作中, 应重点关注企业内部控制与科目执行内容中的审计程序, 结合当前存在的检查风险, 优化审计程序的落实, 提升相关人员的信息系统审计能力,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证与管理保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略的角色, 而企业运营本身会面临经营风险, 审计工作同样会出现各种问题。针对这一情况, 审计人员需要明确企业所面临的审计风险, 在审计资源、审计规划、审计程序等各个方面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为今后企业运营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法

参考文献

[1] 戴其一.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的现状与风险应对措施研究[J].经贸实践, 2018 (24) :.

上一篇:高中英语写作训练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