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素质探析论文范文

2024-03-14

教师心理素质探析论文范文第1篇

1 研究历史概况及现状分析

我国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 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目前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分析;二是教师心理素质内涵和结构的理论分析;三是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的实证研究。有代表性的研究详述如下。

许燕 (1999) 在关于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中, 从准教师的角度提出, 心理素质方面由社会适应素质等六个因素构成。这是较早的对教师心理素质结构进行界定的研究, 对后来丰富和完善教师心理素质结构体系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唐迅等 (2000) 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社会文化素养、教育专业才能和人格心理品质。这是较早的对教师心理素质进行论述的著作之一。郭黎岩 (2001) 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个性品质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它除具有心理素质的一般特征外, 还具有教师职业方面特殊的特点。并从此特点出发探索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实际的教师心理素质, 并从理论上对教师心理素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这对后来的教师心理素质研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参考和启发价值的理论上的论述。张承芬等 (2001采用了一种与能力相区分的狭义的心理素质概念。从这一意义上出发研究分析教师的心理素质, 运用隐含的研究方法, 揭示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基本结构。该研究从教师心理素质的具体内容出发, 做了实证的研究, 但数据统计方法只用了百分比、频次等描述统计, 使研究结果的受到局限。这是一篇较早的教师心理素质实证性的研究。汪波 (2001) 在教师素质结构主要因素的研究中, 使用问卷法, 通过因素分析提出了五因素三层次的教师素质结构。该项研究只对被试的学历进行考察, 其他性别、年龄、职称等无关变量未作控制, 忽略了由个体差异及无关变量带来的误差变异。张旭 (2003) 使用自编问卷对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并研究相关的影响条件。因素分析获得四个因子。本研究由于其样本的局限性, 且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但此研究扩展了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范围。史克学 (2005) 首次对优秀教师心理素质认知的比较研究。数据统计采用主成份提取法、方差分析及Q检验, 得出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结构。本研究在被试的选择上, 受条件所限, 仅选择了高二学生作为中学生的总体, 较之于教师素质及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 有关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很少, 夹杂在教师素质及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中, 专题研究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的尚无。张大均等人 (2006) 在理论上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及结构给予了界定。并对其做了严密的论述, 但教师心理素质维度的划分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刘万里 (2007) 提出, 教师的心理素质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 是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结构系统。只做了笼统的简要说明, 没有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做更加深入的理论探讨。

由于我国教师心理素质研究起步较晚, 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目前的研究表现为理论研究较多, 而实证研究较少。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界定较多, 对结构的研究较少且较零散。尤其是近几年来, 教师心理素质做为教师素质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不同的角度, 已经有许多理论上的研究。比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或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谈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等;但关于教师心理素质的专门研究还是非常少。

在研究方法上, 采用实证研究或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很少见, 目前我国心理素质测量工具还不尽如人意。一般情况是借用国外相近量表进行组合或自编问卷。但在心理素质维度和因素的结构分析上缺乏科学根据, 且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有待于检验。

2 反思与展望

我国教师心理素质研究近十几年来,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 从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 渐渐开始重视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二是研究方法开始呈现多样化, 由最初的查阅文献, 理论综述, 渐渐采用心理学中常用的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尤其是数据的处理上, 由最初只使用一些描述统计的方法, 到应用推断统计中的回归分析, 因素分析, 主成分分析等方法, 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三是研究内容的丰富, 由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的界定, 到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条件的研究, 到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策略研究等。重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有机体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为其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素质教育中, 教师心理素质的高低, 是制约其成败的重要因素。人们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 逐渐开始了对与此密切相关的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的高度重视。教师心理素质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同时还是一个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问题, 是任何一个单独学科所不能分析透彻的, 需要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我国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任务重但却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但相信经过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教师心理研究以及教师教育将会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 对教学效果也有影响, 而且教师心理素质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发展及自身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教师心理素质研究中有关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概况, 对现状作了分析, 阐述了目前研究的不足, 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专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燕.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 1999 (10) .

[2] 唐迅.现代教师心理素质[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教师心理素质探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于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生活、工作、事业等方面的影响,大家都认为心理素质是决定能否正确运用智力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心理素质虽然有着部分的先天遗传因素,但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出良的个人心理素质,通过这要的培养可以改变人的内涵、情商、意志、毅力、性格、气质、情感等等,从而更好地塑造自我。有这样一个故事:

生长在孤儿院里的一名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笑笑没有回答,取出一块石头让男孩拿到市场上去卖,条件是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真卖。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里,意外地发现有好多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当男孩高兴地向院长报告时,院长让男孩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结果有人开价比昨天高十倍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让男孩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身价又涨了十倍,由于男孩坚持不卖,一块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简单说来,心理素质就是一个人对生活、对生命的态度对及在这种态度支持下对事物所作的反应。如果这种态度是积极的,这种反应也是积极的,那么他的生命也是积极的。

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人生是用一串串无数的小烦恼组成的念珠,乐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他们的话可以让我们看到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而针对于女性来说,以下的心理素质培养会更为关键。 

第一节、不胆怯

心理学家认为胆怯不过是一种错觉,“是人们把预期的感觉当作成真正的事实,因此提前感到了压力、挫折、痛苦。”

就象人人都会有喜怒哀乐一样,人人都有胆怯的时候。轻微的胆怯对一个人的我危害不是太大,而明显的胆恸,甚至于是严重的胆怯表现必定影响了他的才能的发挥、事业的发展、与他人的交往等。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胆怯的人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更不用说当国家总统、将军元帅等。 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刻服胆怯,不要让自己被胆怯困扰甚至于是关进胆怯的牢笼。比较起来,女性更容易胆怯,有时候她们的害怕的东西甚至会让男人觉得可笑。固然有时女人的胆小可以让她显出某种娇弱可爱,但一个处处胆小如鼠的女人,一个总是一开口就脸红,就打结巴的女人并非总是让人觉得小鸟依人。 女性的胆怯一方面源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有心理原因。她们总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渴望得到别人的保护,而不是从自身寻找勇气和力量。 一个自尊自立的女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克服不必要的胆怯。孙二娘一般的女人固然不美,但那种看到蟑螂老鼠就大喊救命的女人也未必就很可爱。 根据神经语言学NLP的原理,人的活动是受意识所支配,表层意识受更深层意识所控制,经过一定的自我训练,或借助于这方面的专业心理书籍,或是求助于心理医生,胆怯可以较为容易地自我克服。  

第二节 不过度忧虑

忧愁不仅是一种现代病症,也是一种世界性的人类病症,以下是一份媒体资料:

在日本有四成人常感到忧虑。 据日本《读卖新闻》 2007年12月25日报道,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心理调查显示,在250个地区的3000个被调查者中,有1/3的日本人处于忧虑状态,担心自己将患精神疾病。这一现象在30岁―40岁的人群中尤为严重,占到40%。据调查,在造成日本人精神压力大的原因中,健康状况占34%,工作忙碌的占28%,两者都选的占到20%。



《生命时报》记者对日本市民进行了采访。43岁的松岗(化名)是日本一位普通白领,担任一本诗集的编辑工作。因工作繁重,加上诗集的销售量有限,公司不景气,工资很低,他感到压力很大,每天都生活在忧虑之中。虽然40多岁了,但他仍未结婚。他说:“我很想结婚,也该安家了,可是公司经营不振,不知道哪一天就面临倒闭,和女性接触也没有自信,没有可以保障对方生活幸福的财力,也没法保障将来孩子的幸福。” 



30多岁的绫子(化名)是一位软件公司职员。她的工作是为公司寻找优秀人才再推销出去。她说:“日本软件人才短缺,但公司要求营业额,我每天都生活在高度紧张之中,担心营业额下降,丢了饭碗。这种忧虑,让我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



就此,《生命时报》记者也采访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赵玉芳。她认为,忧虑会否引发心理疾病,要用科学眼光来判断。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不同的阶段。现代人都会经历心理上的困扰,这很正常,不妨把其称为“心理感冒”,如果平日里出现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人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大碍,却会干扰生活;“心理感冒”也一样,一定要正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自我平衡法,比如知足常乐。是否是心理问题,也要看频率,如一周有一次失眠,那也算不上是心理疾病。 

 而又有专家指出,在忧虑的人群中,女性的症状表现尤为严重。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利西在其《治疗忧虑》一书中对女性过度忧虑的现象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给出了治疗良方。据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统计,全美共有1900万成年人长期受过度忧虑的煎熬,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利西说,过度忧虑者往往太过在意别人的态度,对未知事物极度恐慌,总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去设想。女性一旦表现出过度犹豫的症状,很快会陷入忧虑,并逐渐转为忧郁,最终导致人格偏狭、多疑。利西解释说,女性容易出现忧虑,主要是其生理构成决定的。忧虑发生时,女性大脑中负责感情反应的扁桃体部分会变得异常迟钝,而负责语言与抽象思维的部分却很活跃。此时女性全部的思考,都以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形式进行,大脑很难区分各种感情的差别。当大脑失去对情感的判断时,外部表象就是忧虑。而当大脑结束了只会思考不会感觉的阶段,即忧虑初步解除时,其身体的各个器官会发生应激性的补偿反应,即各个器官开始自动紧张。久而久之,有些女性就会出现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还会莫名疼痛。而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这些女性的过度忧郁症状。

 根据利西所说的方式,过度忧虑者每天应留出30分钟专门用来忧虑,并写下自己的担心,随后在当天的生活中挑战这些事情。一段时间之后,很多患者会对自己当初的表现感到相当可笑,从而解除忧虑。   

第三节、不患得患失

得与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问题是对得与失的权衡,得到的同时失去的什么,失去的同时,得到的又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为了得而不惜失去,或是因为不愿失去而放弃得到。

 对得与失的权衡,实际上就是对得失的取舍,是取得还是取失。智慧聪明的人能够正确面对得失,正确取舍;而那些患得患失的人就会困惑于得失,不知道在面对得与失的选择的时候,是该选择得与失,或是该选得而选了失,而该选失的时候而选择了得。猎人在岩石上凿一个口很小的洞,里面放上猴子爱吃的花生,猴子把手伸进去,抓了满满一把花生,怎么也拿不出来,又舍不得放弃那么多的花生,就在猴子不懂得放弃的时候,就被猎人抓住了。就这样,猴子为了得到一把花生失去了性命。

患得患失的人,容易忧柔寡断,办事犹豫不决,因而失去很多难得的机会。而要想不患得患失,既要具有一定的智慧,也要有一定的勇气。有智慧才能作出正确决策,有勇气才能当机立断。

患得患失的人,往往分不清轻重,什么都想得到,最后反而什么都失去。就象那只猴子既想得到花生,又不想丢掉性命。

患得患失的人整天忙忙碌碌,看起是在做很多事,实质上是一件象样的事也没做。他想面面俱到,一切兼顾,却顾此失彼。

患得患失的人,常常整天为得失所忧,或被得失所累,生活郁郁寡欢。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整个儿被笼罩在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心房被得失纷扰得没有一分安宁,整天神经兮兮,心情忐忐忑忑、惴惴不安。 患得患失的人等于套上了一副精神枷锁,背上沉重的包袱,生活在阴影之中。  比较而言,女性更容易患得患失。所以对这一心理状态的克服,对于女性来说更有重要意义。 

第四节、心态平和,不大悲大喜

很多人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一个封建时代的秀才,他的人生梦想就是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而范进这个秀才年年考年年落选,因而受尽了别人的嘲笑与冷漠,心里自然会感受到无比的悲凉。可就在他五十岁的这一年他考中了,他不能不喜了望外,可也乐极生悲,因为喜悦的冲击太大,他高兴得发疯了。 无疑范进就是个大喜大悲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并非是文学艺术虚构中才有,现实生活中同样会出现。比如有些人炒股,却承受不了股票的亏损而精神失常;也有些人因中彩一夜之间大富而喜极而疯,曾经就有这样的报导:一个老彩民竟然就因为中了一个几千元奖,就给乐疯了,从领到奖金的那会儿起,就象变了个人,特别兴奋,话多,而且言语夸大,胡吹神侃的。逢人就说“我有钱,我有能力”,还经常要请人吃饭,即使是自己根本不熟悉的人,也拉着往饭店跑。最要命的是,他竟然看谁都挺可怜,硬往人家手里塞钱,“给你点儿钱吧,反正我有的是。”

当然以上事例只是作为极端,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不会因为悲喜而精神失常,但绝大数人都会因为悲喜而影响自己的心境和精神状态,有些人心理波动会较大,而有些人波动会较小。

专家认为,经常性的较大心理波动会影响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生活工作。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悲喜时要有保持心态平和。也许一般普通人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但有一种看开的心态是完全可以做到,只要我们想一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甚至于是必要时做一做阿Q。 

第五节、不多疑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自家斧头不见了,他怀疑是自己的邻居偷走了,于是他觉得邻居说话就象个小偷,走路也象个小偷。而第二天,他又在自已家里找到了斧头,再来看邻居就不象小偷了。

这个人就有疑心病的倾向。也正是因为他的疑心病,才让他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口中流传的笑话。

一个人的多疑如果仅仅只是给自己带来一点笑话,这到也不是太大的问题。问题是一个人如果多疑就对他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一个性格多疑的人会草木皆兵,疑神疑鬼,无端猜测,整天提心吊胆,看谁都不象好人,别人的一个脸色就让人是对自己的不满,小声说话猜疑是在议论自己、、、、、、

如果说有些人多疑是由性格决定,也有些人之所以多疑是出于特殊原因。如张三和李四发生了争吵,难免就有小心提防的心理,觉得李四的一举一动都象居心不良;王五经常上当受骗,从此对谁都多个心眼,决不轻易相信任何人等等。 不论何种原因造成的多疑都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对一些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事情,进行各种假想、猜疑,并毫无根据地对这些猜想信以为真。 多疑的人喜欢把任何事都往坏处想,自己吓唬自已,过的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生活。轻微的多疑可能只是防备心理较强,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而严重的多疑心态会是一种病症, 会出现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等精神疾病。

克服多疑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增强自己的信任能力,信任自己,也信任他人,心胸开阔,胸怀坦荡,不要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女性较为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心胸不够开阔,喜欢斤斤计较。 

第六节、不妒忌

女性的妒忌心似乎自古就出名,是女人就好象没有不妒忌的,只不过是妒忌的方式与程度不同而已。

就有个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 这个故事与其说是神话,不如说是夸张和对女性妒忌心的极大嘲笑讽刺。不过事实上妒忌心人人皆有,不论男女。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人类心理,很多方面都对此作了研究,比如日本《广辞苑》为嫉妒下的定义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牛津英语词典》为嫉妒所作的定义是:“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惧怕在感情上被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和恋人。”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比较而言,后面的一种解除能得到大多数的认同。嫉妒就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 心理专家认为,善妒忌的人自我价值感是很脆弱的,一旦发现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受到威胁。所以这种人一定要多多自我肯定,一方面加强自己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心胸开阔。

总结:任何人都会有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心理状态不太佳的时候。但不同的人对此作出的反应不同,有些人被自己的情绪控制,而有些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正确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做情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对于如何成为情绪的主人,不少心理学家都提出了很多良好的建议,比如以下两条: 改变不利环境法:当你心情烦躁时,可把闹钟移到一个角落去;头脑错乱时,先把桌上杂乱放着的书、用具整理一番,再去看书;心情沉重、压抑时,换件舒服、柔软的内衣,穿上漂亮的外衣;头痛腰酸心情不佳时,听听音乐、做做健美操、打打球;内心忧郁时,可去读读幽默小说、看看漫画及相声表演;比赛过分紧张不能放松时,可暂时离开竞技场地。拥挤、繁乱或危险的环境会使人紧张、心烦;阴森、陌生、孤寂的环境会使人惊恐不安;而郊外的田园风光会使人心情舒畅,神志安详。这是由于环境因素作用于人的感官和神经,产生生理反应而导致情绪上的变化。

教师心理素质探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当代教师 能力培养 教学反思

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一名教师的工作的总括。传道授业不但是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解惑,不但要帮助学生解决疑问,还要向学生传授学法。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与进步,教师应该怎么做呢?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一、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称为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是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的教育理念。面对科技的进步,教师应该走近新时代,感受时代的发展带来的便捷与快乐。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很强大的,为了与学生更好地沟通,没有代沟,教师必须无条件地充实自己,以年轻的心态不断接触新事物,了解新事物,比如,网络词语传播很迅速,很火热,教师应该对这些词语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接近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对他们有充分的了解。

二、学会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要想更好地教,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年龄特征、家庭情况等,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不断学习,培养上好每一节课的能力

教师要想上出好课,需要具备四种能力:解读知识的能力、灵动的能力、沉稳的能力和“得意忘形”的能力。

1.解读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才能培养出有问题的人。应试教育下,学生很少发现问题,只是知道这类问题需要这样解决,机械性地记忆,真正的教育要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新的问题,从而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样对知识才能有深入的了解。史宁中教授说过,现在的教学很少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要想学生对知识理解得透彻,教师应该对知识做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将知识更好地展示给学生。要想让学生思考,教师成为爱思考的人,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灵动的能力:教学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特点,它因学生、教师的不同而不同,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的时候是非常神奇的,有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有些教师认为影响教学,对其斥责,有些教师就能对这些变数加以利用,变成对教学有助益的东西。在第二种老师的课堂,学生会感觉课堂气氛很轻松愉快。教学过程中,“变”是永恒的,“不变”是不可能的,教学要“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教师要培养丰富的感受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3.沉稳的能力:教师要不浮躁,课堂是神圣的,不能让浮躁的心态“污染”了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不耐烦的心态,这时教师就要克服这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沉稳驾驭课堂。心浮气躁的时候,想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升学和考试?都不是,而是帮助学生丰富生命的色彩,拓展生命的厚度。你的沉稳是学生的榜样。

4.“得意忘形”的能力:教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和编者的意图,了解学生的需要,对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它是动态的,多变的。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一个层面上,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时刻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努力将课堂变成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我们沉浸其中,表演不拘泥于单一的模式,因演出内容不同,表演形式有所不同。

四、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较高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科技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视野和善于综合、发现新知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科精神,能够解读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可行的新教学方法,培养敢于试验、探索的精神。

五、研究能力

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集讲演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研究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1.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独特的见解,进而探寻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2.学术研究能力。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研都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和考试的研究上,局限于对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陈述。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减弱,缺乏对教学的创造性思考探索。只有成为学者型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迅速发展。

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道路是漫长的,我们需要抱有持之以恒、始终如一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参考文献:

[1]郑振芬,庄金刚.新世纪教师素质漫议.山东教育,2002(25).

[2]王星葳.未来教师素质教育之我见.继续教育研究,2001(06).

教师心理素质探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们的素质方面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学生时期就加以深化,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班主任的身上,尤其是中学的班主任,学生在中学阶段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是不健全的,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引,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形成健全的综合素质,对于以后的学习或者是工作生活来说都具有受益一生的作用,关于中学班主任在素质教育模式之下的工作,应该结合学生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每一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存在,班主任在这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们,进而更好的展开班主任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是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模式;中学班主任;工作

随着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体制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素质教育成了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关于教育的模式方面应该有所创新,对于以往传统的班主任管理模式,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好的继续传承,对于应该改进的管理模式应该进行相应的革新,应该遵循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发展之中实际需要的情况,用全面的角度去培养中学生的基本素质,应该懂得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引导这一主体的地位和相关作用,注重学生个性的开发,引导学生潜能的激发,进而形成健全的个性为理念的班主任教育模式,这就需要班主任结合素质教育模式下做好中学生的们领航者和带头人。

一立足现状,掌握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波动情况

(一)我们所说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主体是人,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纳闷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大前提,想要对人进行教育,首先要懂得思想方面的建设,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所依,因此,加强学生们的思想建设对于中学班主任施行素质教育来说尤为重要,作为中学生的班主任,应该仔细观察学生们在思想方面的起伏以及波动,仔细研究每个学生在心理上的相关动态,掌握学生在社会发展之中的个性变化以及规律问题,这是需要教师有一个审时度势的教学态度才能够进行的,因为中学生在心理上的变化比较多样化,因为行为以及情绪方面都会出现不知怎样的问题变化,比如说厌学、叛逆、焦躁、抑郁等现象,这个时候的班主任应该通过对学生们的额观察,掌握学生的信息后,找出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们的病态心理;

(二)班主任对于学生们沉迷网络的现象应该正确引导,很多班主任多余学生花费大把时间迷恋网络,要么是告诉家长,家长直接对孩子进行殴打教育,要么班主任打学生,名为教育,要么对这个学生不管不问,或者让别的学生远离这个上网的孩子;

这样的管理方式只会让学生在心理排斥反感班主任的同时也会和这个班级脱轨,慢慢的形成一种内向自闭的心理,班主任一定要注意方式的选取,面对学生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应该和家长进行素质沟通,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讲清网络的利与弊,应该对学生循循善诱,对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严格的规范化,加强学生们的自强能力,很多学生因为压力大,寻找不同方式解压,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心理丰富一下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们参加一些主题活动,或者教师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多做一些思想上的工作,帮助学生疏导压力的同时更能让学生放松自己的心态,回归正轨,也能一定程度上的拉近师生关系;

二班主任在对待学生的方式上应该一视同仁,秉承民主与平等的原则

(一)在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之中,教师一直都只占有主导地位的,学生们都是被动的去接受教师所说的内容,久而久之都变成了模具化的群体,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发展,在后期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学习优异的没有学习差的适应环境快,我们新形势下所说的素质教育就是对以往传统观念的一次颠覆,它不在坚持教师是唯一的主体部分,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予以尊重,学生们不是奴化心理强,是被这种模具的教学弄得不懂思考,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作为中学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以及理解学生,班主任不是一个威高权限的压迫者,班主任应该把自己的角色适当时候适当转换;

例如当学生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班主任就应该是学生们的朋友,这样的身份能够更好的拉近师生关系的前提下,班主学生解决心中的郁结,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和学生将心比心,让学生们自己去做这个班级的小主人,让学生有一种被尊重以及能够和教师站在一个高度一同研究学习的感觉,这对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打理自己的生活,让学生懂得什么叫做自律,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教师在进行民主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个度的把握,教师在进行班主任工作的时候,应该抛弃曾经的“师尊”概念,应该让学生从心底里产生“师尊”的感觉,而不是靠自己是教师利用这个身份去压迫管束学生,班主任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当好学生们的领路者,而不是对学生思想进行强加的干涉,比如说班级之中的一些事物或者是去哪里出游之类的意见性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们一起参与进来,争取大家的意见,进行合理的采纳和整合,或者班级在选举什么事物的时候进行投票的方式;

教师在担任中学班主任的时候,一定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班主任思想,对于孩子们人格和思想上的培养一定要注意平等性,毕竟每个学生在家庭状况方面是不一样的,在学习成绩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要因成绩去判断孩子的能力,也不要带有个人的私人观念去对待孩子的教育,应该一视同仁,秉承民主与平等的原则去教育学生;

总结:中学的班主任工作对于中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班主任不仅仅是这个班级的带领着,更是整个班级思想方面的引导者,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管理作用,更是中学生在人格和品德方面的塑造者,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心理的形成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与调节作用,中学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沟通者,对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这个社会角色地位就显得极为重要,他不再是传统模式的管理者,应该懂得尊重学生们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好自己的主体引导地位,创新工作的模式,提高管理方面的水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建设。

参考文献:

[1]于亮;与素质教育模式相适应的中学班主任工作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10期

[2]王燕;赵超;我国中学班主任胜任力研究综述[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3期

[3]冯自德;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学班主任工作[J].发展,2013年01期

教师心理素质探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朋辈心理互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越来越被高等院校所重视。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朋辈的心理互助,实际上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相互支持、安慰,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类似。本文主要研究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大学生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然而,朋辈的心理互助作为当今时代心理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被各个高等院校广泛地使用,是心理教育工作的一个创新。但是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实践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需要不断地完善。

一、实行朋辈心里互助教育的意义

1.补充高校心理教育的不足。随着高等院校学生越来越多,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据统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面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朋辈心理互助教育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可以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调查显示,朋辈心理互助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运用朋辈心理互助的方式给予支持与安慰,这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改善学生的情绪与行为。

3.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朋辈心理互助的教学方式,是专门为各个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所创建的一个新的心理教育体系,非常符合大学生实际心理发展的需求。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想要独立的心情非常急切,对事物具有较强的排斥心理。高校学生非常注重与倾诉对象进行倾诉时的气氛,因为在心理遇到问题时会非常紧张与敏感,他们渴望在比较轻松友好的环境中与伙伴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不稳定。由于高等院校在紧迫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高等院校面对这种压力,无法顺利开展心理教育。

2.培训不足。朋辈心理互助教学方式的开展,需要一个强大的、专业的、规范的互助队伍。虽然朋辈心理互助的辅导教师在上岗之前都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但是短时间的培训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目前,各高等院校朋辈心理互助的教学方式缺乏制度的管理与考核,无法很好地实现工作目标。

3.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不完善。朋辈心理互助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在不断探究的阶段,与专业的心理咨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各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充分发挥朋辈心理互助教学体系的优势,创新实施途径,建立一个完善的朋辈心理互助机制。

三、朋辈心理互助的实现对策

1.建立完善的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体系。高等院校要建立完善的朋辈心理互助制度,制定朋辈心理互助的互动手册,保证朋辈心理互助教师工作的合理性。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首要条件是选拔朋辈心理互助员。朋辈心理互助员要具备优良的人格品质,待人要热情真诚,有较强的观察力,掌握工作原则,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会更好地帮助别人。

2.合理安排朋辈心理互助的时间与形式。朋辈心理互助教学体系的教育要在高校学生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实施。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的能力,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在学生刚进入校园的时候,对于一切都不适应,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时,对学生实施朋辈心理互助教育非常重要。学校应合理安排教育时间,比如,一周可以安排一次,每次持续两个小时左右,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搞好人际关系,减轻心理负担等。

四、结束语

朋辈心理互助教育体系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教育方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对其进行完善。高等院校要让朋辈心理互助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林识音,虢晶.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路径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7-219.

作者简介:李倩(1987— ),女,陕西延安人,硕士,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心理素质探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地方高校合并之初,学生管理方面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更新管理观念,实事求是地针对问题找出对策,有助于缩短磨合期,加快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探析地方高校合并后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对策。

关键词: 高校合并 学生管理 问题 对策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为了更加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一大批高校走上了合并之路。一些地方高校为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和办学层次的提升,也纷纷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重组与合并。这些高校合并之后,一方面实现了学科设置更加优化、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和教育资源得以共享的初衷,另一方面也给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学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心,受合并的影响颇为明显,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如何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好合并后的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一条适合校情的学生管理工作途径显得尤为迫切。这就需要对合并后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可行的对策,从而使学生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一、地方高校合并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对合并的地方高校而言,每一校区基本都是未合并前的一所学校,不同高校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合并后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生工作带来一些制度、管理方面的难点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反映学校管理效率和提高学校声誉较为重要的环节,在新形势下如何克服困难,实现各校区的统一、协调发展,其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尤显突出。

(一)不同学校的管理模式不同,不利于合并后的统一管理。

合并地方高校的前身一般都是规模不大的专科类院校,有的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和学校性质,形成了自己的学生管理模式,以及与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合并后,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各校区原来的管理模式都被打破,各种资源被重新调整组合,在学生管理的制度、方法上都出现了差异甚至混乱的局面,一时难以达到实质性的统一和有效的结合。学校师生特别是从事学生管理的人员在心理上容易沿袭专科院校办学思路下形成的工作方式、思维定势,不能很快融入到新的管理模式中。而新的学生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成熟,学生管理人员如果缺乏对学校具体情况和发展态势的了解,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管理工作将难以顺利进行。

(二)学生管理队伍参差不齐,不利于其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发挥。

合并后学生管理人员队伍表面上得到了壮大,但不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结构、素质的差异,以及合并初期造成的部分管理岗位的调整和人事的调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管理队伍的不稳定性。有些管理人员管理思想单一,管理方式方法都难以与时俱进,业务技能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就会打折。还有的管理人员因合并后岗位的调整,不能迅速适应新的角色,对学生的熟悉程度和学生工作的现状也难以准确把握。各分校区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容易产生纪律涣散、人员松散、团队意识淡薄的问题。部分学生管理人员自认离核心校区较远,存有苟安思想,对学生日常管理松懈,或者认为目前的状态是暂时的,很多事情得过且过,对自己不能高标准、严要求。在理论上也不能深入研究,形成学生管理方面的科研成果较少;在实践中不能从大局和长远角度思考学生管理,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三)校园文化融合不深入,不利于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能。

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基本环境,蕴涵着学校传统、校风校貌、学风学纪、人文风尚等丰富的内涵,体现着学校发展的文化进步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地方高校合并前,经过多年的办学历程和文化承袭,各校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合并后凸显出了校园文化的差异性,在校风、学风建设,传统,人文等方面难以步调一致,校园文化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实质性的融合,同样的工作方式往往收到的结果不同。如果缺乏文化的指引和人文关怀,则极易造成师生文化的断层、思想的波动和情绪的变化。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学生管理效能,容易使学生管理陷入事倍功半的境地。同时,校区的分散客观上造成不同校区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价值取向、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合并初期,部分学生的归属感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定,失落感明显。这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校区分散及管理成本提升,不利于合并后的沟通交流。

学生工作讲求实效性。地方高校合并后,客观上造成了多个校区的分散,校区的分散进而造成各校区间信息勾通、师生沟通等方面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管理效率。一些院系也不能整建制地在一个校区,往往一个校区要兼容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多个班级的学生,容易出现多重管理,重复工作,不利于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和网络。很多上级部门和平级部门制定下发的各类通知、办法等文件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便使用网络办公的方式,一些文件、通知可以在网上查收,但由于各校区的配套设施不同,仍然存在着信息不畅的问题,有些紧急文件甚至逾期才收到。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为了及时向学生传递上级信息,配合有关安排各种活动,需要在几个校区间来回奔走,造成管理成本的提升。

二、地方高校合并后学生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高校是培养人、塑造人,是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地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解决合并后带来的一系列学生管理上的问题,探求相应的管理对策,势在必行。

(一)建立适合校情、统一发展的学生管理模式。

地方高校合并后,除地理位置的分离外,要求其他都必须统一,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在各校区是统一的。我们需要集中原来各个学校学生管理方面的长处和特色,进行优势互补,形成比单一校区更具活力的学生管理模式。

一是统一管理理念和奋斗目标,建立“一个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这里强调的是“统一”,应建立统一的学生工作领导班子,实行统一领导。将原来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合并到统一的学生工作部门,全面负责和管理全校多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及时整合完善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去粗取精,形成适应合并后学生管理工作的统一的规章制度。

二是建立适合校情的学生管理模式。针对合并后面临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实施“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比较妥当。“条块结合”,是指根据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的不同而定位核心校区和分校区的性质,进而采取相应的条式管理或块式管理。“条式管理”意即建立一种以校学生工作处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部门,各二级学院学生科为主要的学生管理工作单位,在校学生处的统一规划部署下共同开展学生工作。“块式管理”意即各分校区有校学生处的派出机构或人员,负责所在校区的学生工作,以加强分校区的学生管理。

(二)建设素质过硬、工作高效的学生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管理中亟待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一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把学生管理工作放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为学生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上一篇:企业采购控制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依法治国实质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