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范文

2023-10-26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范文第1篇

20世纪60年代, 在新科技、新材料的刺激下, 大量的设计产品持续不断的涌现, 在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合成塑胶的发展与制造过程。新型塑料的多样化色彩和快速便捷灵活的成型工艺, 使得许多产品呈现出新颖的形式与色彩, 与先前标准化的金属表面处理和工业化形成了强烈对比。从60年代起, 如“聚乙烯”、“聚录乙烯”、“聚丙烯”等各种塑料开始广泛地被用于各种产品与艺术设计包括形式与结构上。此外, 胶合板、塑胶板, 天然纤维与聚酯的新型复合纤维也得到了延续与更广泛的应用。

在时代的背景下, 随着科技的革新导致的新材料的丰富发展, 引起了艺术设计在方方面面的进步与变化。

二、新型材料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1、新型材料丰富艺术设计的形态多样

二战后, 材料与工艺上的革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新型塑料与有色金属多样化的鲜明色彩和成型工艺上的灵活产生了新的美学形式, 让那些以前无法实现的艺术设计成为实物, 不但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形式上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的成型工艺在新材料的催生下必然丰富与解放了设计师们的束缚, 在曾经因为历史局限而导致无法实现的造型与想法如雨后春笋般呈现。

丰裕的战后生产与科技进步大大促进人们对艺术形式与审美的需求, 旧的功能样式的满足已经不是人们的唯一需求。因此新材质在满足设计形式与设计功能进步的作用下更催生出在60年代英国的“波普”运动与国际主义风格的进一步发展。从侧面可以反映出新型材料的诞生促进了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促进了新的设计影响。

2、新型材料完善艺术设计的功能全面

新材料在功能上也具有独特的优点, 不同的新材料具有不一样的特点与使用功能。强度高、硬度大、隔音效果好、耐热性高等优点, 使得其能够在保持温度, 感知压力材料, 抗压力器材方面投入使用。这些新材料具备的功能使得其能在新的艺术设计与相关的产品中大放异彩。

许多新材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与影响, 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发展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渐转向主要以小尺寸为主的功能时代设计。期间不同塑料间的高硬度, 可方便塑形与色彩丰富的特性得以在电子产品与家具产品设计中广泛使用并产生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电子产品。如索尼公司在70年代推出的随身听;维尔纳.潘顿使用玻璃纤维加固聚酯的可重塑摞叠椅子等。对艺术品与家具电子产品的外壳与外观的改变的同时在其自身的特性上, 新材料如新型铝材的抗压与韧性以及材质轻盈作为网球拍等运动器材被广泛使用。因此得益与新型材料的完善与发展, 一方面艺术设计在形态多异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使得艺术作品或产品的功能性与使用性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丰富。

3、新型材料进一步促进绿色设计的发展

由于70年代“能源危机”的爆发, 与“资源有限论”等问题的出现以及塑料玻璃纤维等新材料的不可分解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 绿色设计在大众中得到日益加深的重视。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 在设计过程的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3R的核心 (reduce recycle reuse) 不仅要求着设计者尽量减少物质与能量的消耗, 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设计产品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在生循环或重新使用。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量, 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 让设计逐步放弃过去标新立异的过分对于外观的追求转而考虑更多的是把真正的意义放在创新上面, 从而使我们的设计变得更加的使用简洁环保与人性, 这也是考量着我们当代从事艺术设计行业的大家的一个标准与某种启示。在时代的进步与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成为全民共识的今天, 能否做到在每一件设计的产品中考虑到绿色与环保同样是对一名设计师能力把控与材料选择的考验。

三、结束语

新材料的发展使得设计师设计具有更多的风格与功能, 伴随而来的是更多更丰富的设计形式与设计潮流, 所以新材料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 在新型材料的大规模使用与投入后应该看到某些客观存在的弊端, 某些新型材料如塑料等在色彩功能与结构上可能满足了设计的需要, 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对此我们在赞叹新材料对我们的生活与设计改革进步的同时也要学会合理利用新材料, 科学地设计出更实用、环保、美观的产品。只有这样, 我们的生活、生态与社会才会朝着更和谐的方向进步。

摘要:科学新技术与新型材料的研发与进步必然会促进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与改革, 从而导致各领域的交互影响与飞跃。60——80年代一系列新科技与新材料的出现与使用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亦是如此。当代艺术设计史与发明家对新材质的应用与创作性的应用从而改变新的设计形态与丰富世界的例子值得今日的我们借鉴。

关键词:60——80年代,新型材料,艺术设计,形式变化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M.伍德姆20世纪的设计.

[2] 大卫.瑞兹曼现代设计史.

[3]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范文第2篇

比较: 小丝听听这些老歌吧,带我们回味那时的爱情,看看那时以爱为名的我们。整理不易,发给朋友看看!陈百强,1958年9月7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香港歌坛的黄金时代,大批巨星横空出世,星光璀璨,光耀两岸三地。陈百强在歌神、天后云集的香江,并非最大红大紫的那一个,虽相貌俊逸,气宇轩昂,但与天王级的人物比起来,只算中品,然而他的声线实在了得,细腻婉转,深情如诉,最令人心神俱动的是歌声中那抹始终挥之不去的忧伤,如云雾出岫,缭绕不绝。不哗众取宠,不剑走偏锋,他的歌声是冷雨世界的一道暖阳。偏偏喜欢你陈百强一生何求念亲恩陈百强倾诉不陈百强深爱着你等陈百强陈百强精选当我想起你陈百强大热风继续吹张国荣Hot Summer想你张国荣陪你倒数玻璃之情张国荣陪你倒数似水流年张国荣张国荣追张国荣陪你倒数张学友1961年7月10日我们不能用一种风格来概括张学友的歌曲,他每首歌给人的感觉不尽相同,又每首歌直击人心,是当之无愧的歌神。李香兰张学友遥远的她·Amour每天爱你多一些张学友不老的传说只想一生跟你走张学友遥远的她·Amour相思风雨中张学友;汤宝如我与你分手总要在雨天张学友三年两语谭咏麟,1950年8月23日

谭咏麟是20世纪80年代香港流行乐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浪漫情歌与快节奏歌曲均拿捏到位,曲风十分广泛。早在温拿乐队时代他就屡屡创造了白金唱片销量的成绩,1984年在香港无线电视举办的十大劲歌金曲40首季选歌曲中,谭咏麟一人占有10首歌曲,并在年终囊括了香港乐坛的多项大奖。1985年他在香港红馆连开 20场个人演唱会,1989年再次刷新个人纪录,在香港红馆一连举办了 38场演唱会,而他在1994年举行的香港大球场演唱会为歌迷们津津乐道,其中的金曲如《讲不出再见》备受乐迷的喜爱朋友谭咏麟爱的根源讲不出再见谭咏麟神话1991水中花谭咏麟雾之恋爱的根源谭咏麟爱情陷阱卡拉永远OK谭咏麟迟来的春天Beyond经历过青葱岁月的我们,不会忘记那时一颗悸动的心。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首摇滚乐,诉说我们的激昂与朝气。再听Beyond的摇滚乐,强节奏的旋律与朝气蓬勃的活力让我们找回少不更事的自己。光辉岁月BEYONDBEYOND IV冷雨夜BEYOND华纳超极品音色系列喜欢你BEYOND秘密警察谁伴我闯荡BEYONDBest Of Millennium岁月无声BEYOND鉴听宝典梅艳芳、陈慧娴。许冠杰、刘德华……

……天才白痴梦许冠杰真经典人生何处不相逢陈慧娴永远是你的朋友容易受伤的女人王菲红日漫步人生路邓丽君归来吧上海滩叶丽仪风再起时(留声经典复刻版)万水千山总是情-汪明荃

谁明浪子心王杰万岁2001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王杰一场游戏一场梦一场游戏一场梦王杰Di-Dar男儿当自强林子祥命运符号阿郎恋曲许冠杰黑白灰飘雪陈慧娴准我再一次灰色林忆莲国语经典101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范文第3篇

一、文学的寻根:

1、时间:1983年~1984年间 ,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

李庆西、郑万隆

2、论文:韩少功:《文学的“根”》——被看着这一运动的宣言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共同点:中国文学应 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作家作品: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棋王》,郑义的《远村》、《老井》

4、目的: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获得民族精神自救的能力。

5、出现的原因:

⑴对文革的反思由单纯的政治层面转向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沉淀之间的关系。

⑵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成立场的生长。

⑶文学本身的动机:简单模仿西方不能使中国文学得到世界的认同。

二、“寻根”小说的艺术形态:

1、对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作家对生活方式的现代变迁的重视。

作家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语言、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等,成为拓展创作视野的凭借。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写北京生活的小说,冯骥才的津门系列。

3、 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分为 “规范”和“不规范” 。

4、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作家把对生活场景、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象征、寓言的因素结合起来 。(叙述方式、小说语言)

三、代表作品分析:《棋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

1、作家简介:

2、人物:王一生 :一个在历史的漩涡中具有独立 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

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 。 表现:对棋道的痴迷,吃饭。车轮大战。

目的:小说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和 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生命力。贯穿在小说里的是有为与无为、阴柔与阳刚的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

四、乡土小说

一、主要作家:高晓声、汪曾祺、刘绍裳,古华,张一弓、路遥、 陈忠实、贾平凹、张炜等作家。

二、代表作:《人生》 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思考。(陈思和教程P238)

1、故事: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一个爱情故事

的框架内,聚集着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动的 诸多信息。

2、人物: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3、方式: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中多层次的展现了高加林的悲剧性格的形成过程 。

4、作家的态度:作家并没有回避高加林选择的合理性的因素 合理性:⑴倘若古老而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产生更 高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

⑵ 倘若刘巧珍的爱情始终不能满足高加林个人愿望

中的合理部分,那么,传统的生活哲学又如何说服他、束缚他呢? 评价:超越了早期改革文学中对人与环境关系的

二元对立的处理方式,而是深入到社会变化所引起的道德和我心理的层面,矛盾和困 惑交给读者的同时,也把启示给与了读者。

八十年代的小说

(三) 第一节:市井小说

一、时代背景:

1、五四文学中的两种启蒙传统: 启蒙的文学:强调思想艺术的深刻性 ,并以文学 与历史的现代化进的同步性作为衡量的标准,追求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的启蒙: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80年代:逐步恢复和发扬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和现实战斗精神。

2、市井小说的含义:小人小事,对市民生活的观察角度是俯视的。

3、代表作家作品

邓友梅:《烟壶》《那五》,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小巷人物志》,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二、代表作家分析:

(一)汪曾祺 :

1、简介:P107面。

2、小说的艺术特点:P108 ⑴在文体上,汪曾祺的小说大多选择短篇小说的形式 。

⑵在浓郁的乡土民俗画的描写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意识 。 ⑶他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

(二)邓友梅《烟壶.》市井文化的描绘和反思

1、艺术追求:自觉追求京味风情小说。 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习俗的角度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 。

2、《烟壶》分析: (1)故事情节:

(2)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分析。

首先表现了市井文化中正直而有创造性的一面。

A:烟壶的制作技巧中所表现出的民间文化的吸引

力与普通人的活力。

B:普通人的正直和情义 。

其次,对市井文化中的劣根性也进行了批判。

主人与奴才的相互转化及其心理。专制体制下的等级秩序中主人与奴隶关系的转变。 (3)艺术特点:从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的白描出发,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4)评价:从总体上看,小说是一篇民俗学风味的小说。对老舍等人具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学脱离政治意识的干扰,自由自在的表现民俗世界提供了先例。

(三)冯骥才

1、简介:教材P115面。代表作:《神鞭》《三寸金莲》《雕花烟斗》

2、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中国民族

性格中的顽固惰性,从而冲出文化怪圈,再造民族性格。

表现:P115面。一是文化的劣根性。主要表现在正统意识和

祖宗至上。二是文化的自我束缚力。三是文化的封闭系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第九章:先锋派作家及其创作

第一节:先锋小说

一、发展概述:

1、源流:当代先锋小说的精神的源头可以一直追寻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

2、开端: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分别代表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的创新。 马原: 《拉萨河女神》(1984年,创作的分界线)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1985)《马原文集》(四卷)

教材P192 贡献:“元叙事法”打破了小说的“似真幻觉

“元叙事法”——指的是作家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 露小说的虚构性。

“似真幻觉”——传统的现实主义观念认为,小说本身是对世界的真实反映。

“马原的叙事圈套”——“吴亮”提出,同名论文,见《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以这种方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 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以后作家的模仿对象和小说实验的起点。

1马原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P193 2马原索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种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起。P194《 《冈底斯的诱惑》

3他所叙述的故事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3、 后期作家: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⑴格非:叙事革命。(马原:八阵图→格非,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似的迷宫 。)

⑵孙甘露:语言实验。《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 《我是少年酒坛子》。这些小说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的联系。

⑶余华:发展了残雪对人的存在的探索。 P302

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代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 血记》。 特点:早期的小说用冷漠的态度致力于对灾难、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揭示人性的丑陋和阴暗。90后代表主要有,《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主题:苦难:《活着》表现的是一个个亲人相 继死亡,温暖的感觉。当作家把富贵的故事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上区渲染无常的主题,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展示出悲怆的魅力。这个故事的叙事含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它超越了具体时空把一个时代的反省上升到人类抽象命运的普遍意义上。P303

《许三观卖血记》——转型后的最终实现。

许三观: 在无数次的卖血中缓解生活中遇到的种 种苦难,表达了对亲人和

朋友的感情,同时也在 卖血中体会到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的价值。 (1)“人”与“生活”的复原。

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P304

A 对许三观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表现。

B 对许三观面对苦难的承受力和从容对付态度的表现.

C 对许三观伦理情感、生存思维的表现。

(2)民间的表现和重塑。

首先,小说重建了一个日常的民间社会。作家对民间温情、民间人性、民间的伦理道德,民间的生活细节和民间人生世态的展示,构成了小说艺术力量的重要根源。小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线索,而是以民间的日常生活画面为主体,民间的混沌、朴素、粗糙乃至于狡猾呈现出其原始的生机和魅力。

其次,从作家主体立场角度来看,小说体现了先锋作家从贵族叙事向民间叙事的转变。 《许三观卖血记》中叙事的转变:

暴露叙事→隐藏叙事。

冷漠叙事→温情叙事。

叙述人主体性→人物主体性转变。

早期小说先锋性的表现。

1、冷漠叙述: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 。

2、对旧有文类的颠覆性戏仿,武侠小说:《鲜血梅花》 公案小说:《河边的错误》 抗战小说:《一个地主的死》 才子佳人小说:《古典爱情》

3、幻觉与现实的相互融入。《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往事与刑罚》,都取消了真实和幻觉之间的界限 。

4、人物符号化 。抽象的符号,为演绎某种观念服务,这些人物往往没有姓名 。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P 306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评论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2、 在文化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文本特征上表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 式。

第二节:代表作品分析

一、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我是少年酒坛子》。

特点:他使得诗情的舞蹈改变了小说语言严格的行军,语言不再有一个 指向意义的所指,而是从惯常的组合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自己,并做出一些颇具难度的姿态。

二、残酷与冷漠的人性的发掘:《现实一种》

1、故事——兄弟仇杀。

2、对连环报小说的革新 。

⑴情节设计上:传统:有起因。余华:无起因,盲目的冲动。

⑵ 视角上:冷漠的叙述者 。

八十年代的新诗

第一节:八十年代新诗概述

一、觉醒: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天安门诗抄》

二、诗人队伍:七月派诗人 ,九叶派诗人 、

右派诗人 。

三、特点: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 社会人生理想的坚持和以感情的直接书写的诗歌 表达方式。

四、代表:

(一) 曾卓:《悬崖边的树》作品选(4册) P72 。 主题:一代人被扭曲的生活形态月仍意欲飞翔的人格精神,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执着的理想追求。

(二) 艾青:作品P141面

代表:长诗《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 特点:教材P142——143 ⑴基本主题是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 ⑵取材和抒情方式上: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加深广的内涵。

——《鱼化石》

⑶艺术表现上: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用富有启示性、暗示性的口语来传达内在情感,在朴素明晰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镜子》

第二节:朦胧诗代表人物及其创作

一、舒婷:

1、 主要作品:《双桅船》。

2、 特点 :

⑴很少以理性的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

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再现了整整一代人负载的心理情绪流程。

⑵ 诗歌的核心在于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 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

⑶ 诗歌蕴含丰富的情感层次。教材P14

3、代表作:《致橡树》(新的爱情观及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肯定)《神女峰》 (1981)

二、青年诗人

1、朦胧诗:它主要是指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北岛等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思想核心: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寻,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价: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 新 鲜的审美经验,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 意味

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争论: 支持——“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反对——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2、第三代诗人(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 (1)

集体亮相:1986年《深圳青年报》《诗歌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位诗人的代表作。

(2)特点:

A在诗歌创作上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

B 在语言试验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诗到语言止,让诗回 到

语言本身。

⑶代表诗人:于坚、韩东、 伊沙

4、

作品分析:《有关大雁塔》教材P141面。伊沙:《车过黄河》(1988)。

伊沙 ,原名吴文健,中国当代诗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安外国语学院教授。持“民间立场”,以“口语写作”。代表诗作:《车过黄河》、《唐》。

二、顾城:童话诗人。

1、简介:北京人,自幼喜欢诗歌,80年代初期走向诗坛,其父是著名诗人顾工,主要作品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黑眼睛》、《墓床》。 2 、成名作:《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诗人对漫长的历史黑夜的反思,并在反思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3、诗歌观念:“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

4、艺术特点:教材P145面。

⑴善于敏感地把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的体验。 ⑵注重诗歌意象的营造,采用的意象常常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意象,而是选取与他的生命感受相呼应的新奇意象,表达新鲜的感受和体验 。 悲剧:艺术与生活的茅盾。

二、杨炼、江河:追求诗歌的史诗意识。

特点:诗歌表现出一种史诗意识。具体内容见教材P 145_146 代表作:江河:《太阳和它的反光》、《祖国啊,祖国》杨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大雁塔》

四、北岛: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也是最有争议性的人物。 主题:怀疑和否定的精神。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展现了当代历史转折期觉醒者的内心冲突和理想精神 。

新写实小说

第一节:新写实小说概述

一、背景及主要作家:

八十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大写的“人’的解体,文学中终极理想的消失、政治热情的降温个体生存的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映。

作家:刘震云、方方、池莉、刘恒

二、新写实小说的两种类型:

1、注重对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现。刘恒《狗日的粮食》《伏 羲伏羲》,方方《风景》

2、注重对生活状态和生活本相的还原。池莉人生三部曲和刘震云的《单位》和《一地鸡毛》为代表。 代表作品池莉:《烦恼人生》:记述一个普通工人的一天之中的生活细节和生活感受。 《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分别写恋爱结婚和婴儿出世,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人生经历。

刘震云: 《单位》《一地鸡毛》

人物总是因为不堪这种生活的负担而显得身心劳顿,因为无法摆脱这种无形的 桎梏 而显得尴尬无奈 。。

三、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真实 :传统:文学创作中所反映的现实,除了细节的真实

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新写实:还原生活的本相,或者说在作品中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革新意义:首先在于使生活现象成为写作的对象,作品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以及生存中的感性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其中强烈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四、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取消了作家情感的介入,以一种“零度情感”来反映现实 。

3、不具备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五、新写实小说的不足:

对平庸无奈的现实生存状况批判力的丧失,最后留下的潜在态度就是迁就、认同这种本来就需要改变的现状。

第二节:经典文本分析:《风景》

1、作者简介: 方方

2、内容:《风景》

揭示了人的生存环境对于生存的意义的人性的状态以及人的命运的决定作用,描写人为着改变自身的命运和生存状况,追求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所作的挣扎和苦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和欲望的挣扎。

⑴故事情节 :描写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几十年的遭遇。

⑵情节的主线: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 。

叙述者:死者,那个夭折的小儿子。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波特莱尔。

⑶主要人物:

七哥:他的理想是生存中恶的根芽中,他的生存哲学 是:“干那些能够改变你的命运的事情,不要选择手段和方式” 。

⑷评价:民间生存价值的凸现。

上一篇:复试真题回忆完全版范文下一篇:4s店机修工转正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