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小说完整范文

2024-01-17

40年代小说完整范文第1篇

一、文学的寻根:

1、时间:1983年~1984年间 ,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

李庆西、郑万隆

2、论文:韩少功:《文学的“根”》——被看着这一运动的宣言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共同点:中国文学应 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作家作品: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棋王》,郑义的《远村》、《老井》

4、目的: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获得民族精神自救的能力。

5、出现的原因:

⑴对文革的反思由单纯的政治层面转向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沉淀之间的关系。

⑵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成立场的生长。

⑶文学本身的动机:简单模仿西方不能使中国文学得到世界的认同。

二、“寻根”小说的艺术形态:

1、对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作家对生活方式的现代变迁的重视。

作家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语言、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等,成为拓展创作视野的凭借。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写北京生活的小说,冯骥才的津门系列。

3、 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分为 “规范”和“不规范” 。

4、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作家把对生活场景、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象征、寓言的因素结合起来 。(叙述方式、小说语言)

三、代表作品分析:《棋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

1、作家简介:

2、人物:王一生 :一个在历史的漩涡中具有独立 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

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 。 表现:对棋道的痴迷,吃饭。车轮大战。

目的:小说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和 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生命力。贯穿在小说里的是有为与无为、阴柔与阳刚的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

四、乡土小说

一、主要作家:高晓声、汪曾祺、刘绍裳,古华,张一弓、路遥、 陈忠实、贾平凹、张炜等作家。

二、代表作:《人生》 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思考。(陈思和教程P238)

1、故事: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一个爱情故事

的框架内,聚集着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动的 诸多信息。

2、人物: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3、方式: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中多层次的展现了高加林的悲剧性格的形成过程 。

4、作家的态度:作家并没有回避高加林选择的合理性的因素 合理性:⑴倘若古老而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产生更 高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

⑵ 倘若刘巧珍的爱情始终不能满足高加林个人愿望

中的合理部分,那么,传统的生活哲学又如何说服他、束缚他呢? 评价:超越了早期改革文学中对人与环境关系的

二元对立的处理方式,而是深入到社会变化所引起的道德和我心理的层面,矛盾和困 惑交给读者的同时,也把启示给与了读者。

八十年代的小说

(三) 第一节:市井小说

一、时代背景:

1、五四文学中的两种启蒙传统: 启蒙的文学:强调思想艺术的深刻性 ,并以文学 与历史的现代化进的同步性作为衡量的标准,追求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的启蒙: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80年代:逐步恢复和发扬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和现实战斗精神。

2、市井小说的含义:小人小事,对市民生活的观察角度是俯视的。

3、代表作家作品

邓友梅:《烟壶》《那五》,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小巷人物志》,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二、代表作家分析:

(一)汪曾祺 :

1、简介:P107面。

2、小说的艺术特点:P108 ⑴在文体上,汪曾祺的小说大多选择短篇小说的形式 。

⑵在浓郁的乡土民俗画的描写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意识 。 ⑶他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

(二)邓友梅《烟壶.》市井文化的描绘和反思

1、艺术追求:自觉追求京味风情小说。 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习俗的角度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 。

2、《烟壶》分析: (1)故事情节:

(2)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分析。

首先表现了市井文化中正直而有创造性的一面。

A:烟壶的制作技巧中所表现出的民间文化的吸引

力与普通人的活力。

B:普通人的正直和情义 。

其次,对市井文化中的劣根性也进行了批判。

主人与奴才的相互转化及其心理。专制体制下的等级秩序中主人与奴隶关系的转变。 (3)艺术特点:从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的白描出发,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4)评价:从总体上看,小说是一篇民俗学风味的小说。对老舍等人具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学脱离政治意识的干扰,自由自在的表现民俗世界提供了先例。

(三)冯骥才

1、简介:教材P115面。代表作:《神鞭》《三寸金莲》《雕花烟斗》

2、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中国民族

性格中的顽固惰性,从而冲出文化怪圈,再造民族性格。

表现:P115面。一是文化的劣根性。主要表现在正统意识和

祖宗至上。二是文化的自我束缚力。三是文化的封闭系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第九章:先锋派作家及其创作

第一节:先锋小说

一、发展概述:

1、源流:当代先锋小说的精神的源头可以一直追寻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

2、开端: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分别代表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的创新。 马原: 《拉萨河女神》(1984年,创作的分界线)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1985)《马原文集》(四卷)

教材P192 贡献:“元叙事法”打破了小说的“似真幻觉

“元叙事法”——指的是作家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 露小说的虚构性。

“似真幻觉”——传统的现实主义观念认为,小说本身是对世界的真实反映。

“马原的叙事圈套”——“吴亮”提出,同名论文,见《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以这种方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 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以后作家的模仿对象和小说实验的起点。

1马原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P193 2马原索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种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起。P194《 《冈底斯的诱惑》

3他所叙述的故事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3、 后期作家: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⑴格非:叙事革命。(马原:八阵图→格非,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似的迷宫 。)

⑵孙甘露:语言实验。《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 《我是少年酒坛子》。这些小说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的联系。

⑶余华:发展了残雪对人的存在的探索。 P302

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代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 血记》。 特点:早期的小说用冷漠的态度致力于对灾难、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揭示人性的丑陋和阴暗。90后代表主要有,《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主题:苦难:《活着》表现的是一个个亲人相 继死亡,温暖的感觉。当作家把富贵的故事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上区渲染无常的主题,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展示出悲怆的魅力。这个故事的叙事含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它超越了具体时空把一个时代的反省上升到人类抽象命运的普遍意义上。P303

《许三观卖血记》——转型后的最终实现。

许三观: 在无数次的卖血中缓解生活中遇到的种 种苦难,表达了对亲人和

朋友的感情,同时也在 卖血中体会到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的价值。 (1)“人”与“生活”的复原。

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P304

A 对许三观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表现。

B 对许三观面对苦难的承受力和从容对付态度的表现.

C 对许三观伦理情感、生存思维的表现。

(2)民间的表现和重塑。

首先,小说重建了一个日常的民间社会。作家对民间温情、民间人性、民间的伦理道德,民间的生活细节和民间人生世态的展示,构成了小说艺术力量的重要根源。小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线索,而是以民间的日常生活画面为主体,民间的混沌、朴素、粗糙乃至于狡猾呈现出其原始的生机和魅力。

其次,从作家主体立场角度来看,小说体现了先锋作家从贵族叙事向民间叙事的转变。 《许三观卖血记》中叙事的转变:

暴露叙事→隐藏叙事。

冷漠叙事→温情叙事。

叙述人主体性→人物主体性转变。

早期小说先锋性的表现。

1、冷漠叙述: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 。

2、对旧有文类的颠覆性戏仿,武侠小说:《鲜血梅花》 公案小说:《河边的错误》 抗战小说:《一个地主的死》 才子佳人小说:《古典爱情》

3、幻觉与现实的相互融入。《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往事与刑罚》,都取消了真实和幻觉之间的界限 。

4、人物符号化 。抽象的符号,为演绎某种观念服务,这些人物往往没有姓名 。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P 306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评论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2、 在文化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文本特征上表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 式。

第二节:代表作品分析

一、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我是少年酒坛子》。

特点:他使得诗情的舞蹈改变了小说语言严格的行军,语言不再有一个 指向意义的所指,而是从惯常的组合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自己,并做出一些颇具难度的姿态。

二、残酷与冷漠的人性的发掘:《现实一种》

1、故事——兄弟仇杀。

2、对连环报小说的革新 。

⑴情节设计上:传统:有起因。余华:无起因,盲目的冲动。

⑵ 视角上:冷漠的叙述者 。

八十年代的新诗

第一节:八十年代新诗概述

一、觉醒: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天安门诗抄》

二、诗人队伍:七月派诗人 ,九叶派诗人 、

右派诗人 。

三、特点: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 社会人生理想的坚持和以感情的直接书写的诗歌 表达方式。

四、代表:

(一) 曾卓:《悬崖边的树》作品选(4册) P72 。 主题:一代人被扭曲的生活形态月仍意欲飞翔的人格精神,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执着的理想追求。

(二) 艾青:作品P141面

代表:长诗《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 特点:教材P142——143 ⑴基本主题是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 ⑵取材和抒情方式上: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加深广的内涵。

——《鱼化石》

⑶艺术表现上: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用富有启示性、暗示性的口语来传达内在情感,在朴素明晰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镜子》

第二节:朦胧诗代表人物及其创作

一、舒婷:

1、 主要作品:《双桅船》。

2、 特点 :

⑴很少以理性的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

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再现了整整一代人负载的心理情绪流程。

⑵ 诗歌的核心在于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 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

⑶ 诗歌蕴含丰富的情感层次。教材P14

3、代表作:《致橡树》(新的爱情观及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肯定)《神女峰》 (1981)

二、青年诗人

1、朦胧诗:它主要是指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北岛等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思想核心: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寻,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价: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 新 鲜的审美经验,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 意味

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争论: 支持——“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反对——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2、第三代诗人(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 (1)

集体亮相:1986年《深圳青年报》《诗歌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位诗人的代表作。

(2)特点:

A在诗歌创作上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

B 在语言试验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诗到语言止,让诗回 到

语言本身。

⑶代表诗人:于坚、韩东、 伊沙

4、

作品分析:《有关大雁塔》教材P141面。伊沙:《车过黄河》(1988)。

伊沙 ,原名吴文健,中国当代诗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安外国语学院教授。持“民间立场”,以“口语写作”。代表诗作:《车过黄河》、《唐》。

二、顾城:童话诗人。

1、简介:北京人,自幼喜欢诗歌,80年代初期走向诗坛,其父是著名诗人顾工,主要作品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黑眼睛》、《墓床》。 2 、成名作:《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诗人对漫长的历史黑夜的反思,并在反思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3、诗歌观念:“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

4、艺术特点:教材P145面。

⑴善于敏感地把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的体验。 ⑵注重诗歌意象的营造,采用的意象常常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意象,而是选取与他的生命感受相呼应的新奇意象,表达新鲜的感受和体验 。 悲剧:艺术与生活的茅盾。

二、杨炼、江河:追求诗歌的史诗意识。

特点:诗歌表现出一种史诗意识。具体内容见教材P 145_146 代表作:江河:《太阳和它的反光》、《祖国啊,祖国》杨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大雁塔》

四、北岛: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也是最有争议性的人物。 主题:怀疑和否定的精神。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展现了当代历史转折期觉醒者的内心冲突和理想精神 。

新写实小说

第一节:新写实小说概述

一、背景及主要作家:

八十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大写的“人’的解体,文学中终极理想的消失、政治热情的降温个体生存的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映。

作家:刘震云、方方、池莉、刘恒

二、新写实小说的两种类型:

1、注重对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现。刘恒《狗日的粮食》《伏 羲伏羲》,方方《风景》

2、注重对生活状态和生活本相的还原。池莉人生三部曲和刘震云的《单位》和《一地鸡毛》为代表。 代表作品池莉:《烦恼人生》:记述一个普通工人的一天之中的生活细节和生活感受。 《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分别写恋爱结婚和婴儿出世,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人生经历。

刘震云: 《单位》《一地鸡毛》

人物总是因为不堪这种生活的负担而显得身心劳顿,因为无法摆脱这种无形的 桎梏 而显得尴尬无奈 。。

三、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真实 :传统:文学创作中所反映的现实,除了细节的真实

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新写实:还原生活的本相,或者说在作品中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革新意义:首先在于使生活现象成为写作的对象,作品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以及生存中的感性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其中强烈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四、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取消了作家情感的介入,以一种“零度情感”来反映现实 。

3、不具备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五、新写实小说的不足:

对平庸无奈的现实生存状况批判力的丧失,最后留下的潜在态度就是迁就、认同这种本来就需要改变的现状。

第二节:经典文本分析:《风景》

1、作者简介: 方方

2、内容:《风景》

揭示了人的生存环境对于生存的意义的人性的状态以及人的命运的决定作用,描写人为着改变自身的命运和生存状况,追求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所作的挣扎和苦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和欲望的挣扎。

⑴故事情节 :描写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几十年的遭遇。

⑵情节的主线: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 。

叙述者:死者,那个夭折的小儿子。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波特莱尔。

⑶主要人物:

七哥:他的理想是生存中恶的根芽中,他的生存哲学 是:“干那些能够改变你的命运的事情,不要选择手段和方式” 。

⑷评价:民间生存价值的凸现。

40年代小说完整范文第2篇

了解:三四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茅盾小说的创作特点。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巴金小说的创作特点。李劼人小说和《死水微澜》的创作特点。路翎小说和《财主底的儿女们》的创作特点。钱锺书小说和《围城》的创作特点。沙汀小说和《淘金记》的创作特点。

掌握:茅盾小说从《蚀》、《虹》到《子夜》的发展与变化。老舍小说从《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的发展与变化。巴金小说从《灭亡》、《家》到《寒夜》的发展与变化。茅盾、老舍、巴金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 三四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P130-131)

中国社会矛盾系列小说(茅盾为代表)

北京市民生活系列小说(老舍为核心)

封建家族系列小说(巴金为核心)

四川农村生活系列小说(沙汀为核心)

解放区农村变革系列小说(赵树理代表)

“长河小说”(李劼人为代表)

二 李劼人、路翎、钱锺书、沙汀的小说(P131-135)

钱锺书的《围城》是一幅抗战期间知识分子凡俗生活的“浮世绘”,也是40年代讽刺小说创作潮流的“压轴戏”,更是一部可以与《儒林外史》比肩的经典讽刺小说。

三 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P135-140)

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或“社会剖析派小说”),常常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阶级的代表;二是都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作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子夜》的艺术成就 1历史画卷的宏伟构思

2“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

(二)《子夜》三条主要线索

围绕赵伯韬和吴荪甫的主要结构线索展开,情节安排跌宕有致,作品设置了三条线索 A.以赵伯韬为代表的金融买办资本家,在美国财团和蒋介石政府的支持下,企图控制、摧残中国民族工业的活动。

B.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工业资本家为办企业,力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的控制,面临双重矛盾:和买办资本家、帝国主义的矛盾;和工人农民的尖锐矛盾。作品揭示了吴荪甫在这两种矛盾的夹击之下走向破产的过程。

C.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斗争汹涌澎湃。乡村暴动和工人罢工。

四 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京味小说

《骆驼祥子》等作品中是表现出“京味”特点:

A.表现了北京特有的风土人情。北京的胡同、大杂院市等井气十足,古都老式的寿棚寿席、坐花轿的婚礼、热闹的集市庙会、巫婆的请神画符等等,是一幅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卷。

B.表现了北京特殊的文化趣味。通过老北京人要面子、讲排场、喜气派,向往精致的生活艺术,讲究老礼与老规矩,追求散漫、苟且偷安、温良敦厚的生活态度,揭示了其文化心理构成。

老舍的《四世同堂》以北平沦陷区为背景,以祁家祖孙四代的遭遇为中心,展示了国破城亡期间他们经受的心灵上、肉体上的苦痛和屈辱,是一部表现北京市民生活的长篇巨制,也是40年代国统区小说中最具民族化特征的一部。

五 巴金《激流三部曲》等小说 1巴金小说的题材类型?

A.异国生活题材,如短篇小说集《复仇集》等。

B.青年生活题材,主要有《灭亡》、《死去的太阳》、《新生》、《春天里的秋天》、《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火》。

C.工农生活题材,有《砂丁》、《还乡》、《月夜》等。 D.家庭生活题材,包括《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园》、《寒夜》等。 2觉新双重人格的主要表现。

A.他少年聪慧、有理想、有抱负,渴望幸福生活和自由的爱情,但旧礼教的熏陶和封建家长的管教使他变成了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长房长孙的地位使他必须承担起维持这个大家庭的重任。

B.面对各种非难,他用“无抵抗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奉行作揖原则,平静地承受着苦难的生活。但他又是受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人,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向往个性自由,因此他的思想经常处在矛盾之中,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3巴金通过汪文宣一家的遭遇,控诉了那个使善良人受苦的罪恶社会。除了控诉,作者还挖掘了哪些更深层的内容?

A.写出了对新式生活的反省。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有勇气追求爱情,也有过自己的抱负,但是,现实的日常生活,消磨了他们的锐气,更压迫着他们的身心,让他们或谨小慎微地看上司的脸色行事,或以身体换取某些现实利益。

B.写出了爱的悲哀。曾树生和汪母,作为妻子或母亲,都爱着汪文宣,但是,这两个女性之间,却形成很大的对立,无法妥协,给汪文宣造成新的伤害,造成家庭的破裂。

上一篇:单元复习试题范文下一篇:生病请假条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