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试题范文

2024-01-17

单元复习试题范文第1篇

教学内容:课本P48——49例

1、例2,练习八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学会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时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学生每人准备一幅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谁愿意汇报测量的数据。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利用手中的材料,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要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大的纸吗?那怎么办?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图吗?)

2、独自画图。

3、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想到了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了,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其实这就用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小组交流:你刚才在画图时是 (1)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的比是多少,图上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据说:我们把教室的实际长和宽叫实际距离,把画在纸上的教室的长和宽叫图上距离,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自己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还可写成这种形式 和同桌说一说你刚才画的教室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请每组6号同学口述比例尺的意义)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 (1)出示中国地图。

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北京地图。

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和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意思? (3)找一找你手中地图册的比例尺,它属于哪一种比例尺? (4)阅读课本48页

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这两种比例尺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异同?

3、学习不同的比例尺。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都是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大呢?(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零件图) 图中的2︰1表示什么?

(二)精讲点拨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比如手表零件、手机零件、电脑芯片要把它画在图纸上,就要用到放大比例尺。

◆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缩小比例尺的前项为1,扩大比例尺后项为1。)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出示例1 课件出示例1的题目,线段比例尺怎么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是怎么求的? 独立解决,小组交流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做这类题目,你觉得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或者说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三)巩固检测

(1)一种精密零件长2.6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6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把数值比例尺1︰3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

)

(3)一个长方形运动场的规划图中量得运动场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知道这张规划图的比例尺是 ,那么运动场的实际面积有多大?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请你把三道题目都完成了,如果你还有一点胆怯,你可以给自己减减压,选择1—2题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P49“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你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

1、3题

第二课时 比例尺练习课

教学内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0------45米 (4)比例尺0——1000千米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打开课文观察例题及插图。 (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X=10×500000 (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三、巩固练习:

1、在一幅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3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780千米。 (1)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城的实际距离。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10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甲乙丙三种商品总价值为5800元。按数量,甲与乙的比是1:2,乙与丙的比是1:2.5;按单价,甲与乙的比是3:2,乙与丙的比是4:3。三种商品各值多少元?

四、布置作业:课本54页第5题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练习课

(一) 比例方法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 X=10×500000 (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二)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16开方格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是哪里的景色?(泰山)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诗的第一句是( ),这样雄伟的泰山,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 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三、 应用练习。

1、观察选择(多媒体出示)。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按1: 2画出火箭模型缩小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3、 发展练习。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四、总结。 生畅谈收获。

五、欣赏。

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多媒体出示)。 课后你也可以做一名设计哟!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2题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59—60例

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吧! (课件出示:)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4)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

师:其实判断两个量成比例的关键是看两个量的商和积,如果是商一定,成正比例,积一定,成反比例。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师:为什么这么列?140/2和210/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除法?

3. 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比例的知识得都掌握得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5) 1.回顾旧知(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板书:张大妈 李奶奶 12.8元 ?元 8吨 10吨

师: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说明:国家在同一地区对水的单价是统一做了规定的,所以水的单价是一定的)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师:1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多指名说)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12.88 =x10 8χ=12.8×10 8χ= 12.8×10 χ= χ=

χ=16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 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12.8 和10︰x 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板书解法2)

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4.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1)读题,弄清题意。(2)判断题目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学生独立解答,订正交流是怎么想的? 5. 提炼方法 师:我们用比例解决了两个问题,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谁来总结一下,用比例解决问题分为几个步骤?(课件):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要求的问题为X,根据判断列出方程; (3)解比例,验算,作答。

(二)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6)

1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1、课件出示: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读题,找条件问题。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独立解答,交流: 一般方法:20*18/30=12包

也有同学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20*18=30*X (3)师:为什么这么列?20*18和30*X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每包的本数和包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

2、反比例变式练习(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师:会解决吗?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再次强调判断成什么比例是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巩固提高。

1. 教材60页的做一做:

1、2题。独立解决,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全课总结。

1.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我们今天学习了怎样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其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 我们都可以用不同的数学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而用比例的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我们测量一个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实际上去量一量,那么怎样知道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呢?就可以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我们先来观察课前老师测量的在同一时间内的一些物体的高度和他们的影长。

师:观察这些记录,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 师:知道了这个规律,你们能想出好的办法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吗?比如这个建筑物就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引导学生说出,选一个有太阳的日子,在此建筑物旁立一根标杆,同时测出标杆的高度与建筑物的影长,然后用正比例的有关知识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个具体的测量计算工作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分组去解决吧。

五、布置作业:练习九第

4、5题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光辉服装厂4天加工服装160套,照这样计算,生产360套服装,需要多少天?

2、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2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多少吨?

3、修路队3天修路150米,照这样的速度,再修10天,又修多少米?

4、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45千米,5小时到达。返回时,每小时行驶50千米,几小时回到甲城?

5、一间房子,用面积是16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54块。如果改用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6、 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砖618块。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砖多少块?

7、一个房间,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432块。如果改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8、战士行军,3小时走了36千米,离目的地还差24千米,速度不变,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

9、计划生产1040台收音机,8天生产了320台,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10、一条水渠,每天修300米,要修80天。如 果每天少修20%,这条水渠要修多少天?

11、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96天实际每天烧2.4吨,这堆煤实际多烧多少天?

12、200千克稻谷可出米170千克,这样计算4.5吨稻谷可出米多少吨?

13、修一段6000米长的公路,3天修了45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多少天修完?

二、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三、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自行车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后齿轮的齿数 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课堂作业

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单元复习试题范文第2篇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因为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例题:2004年6月底到七月初,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两个大型展览。在全国掀起弘扬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努力实现共同理想的高潮。

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弘扬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参考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例题: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参考答案:(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

三、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1)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奉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无论就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例题:材料(略)

(1)结合材料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或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

参考答案:①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奉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②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参考答案: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作用)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文化对人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例题一:在生命的长河里,

总有一段经历让你终生难忘;

总有一份情感让你刻骨铬心;

总有一种理想让你永不放弃;

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

阅读这段话,并用自己的理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力。

参考答案:①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份令人心动的情感,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会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这种影响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深远持久的,它深深的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②文化还能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例题二:(辨析题)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

参考答案:(1)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总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2)但不能说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因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优秀和糟粕之分。只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才能使人得到精神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3)人们参加优秀文化活动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如果只是被动地、受强制地参加游行文化活动,也难以产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五、文化如何影响个人成长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3)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例题:材料: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据此有人认为,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参考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

(2)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3)只有主动、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因为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综合练习:

材料一: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美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03年已经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居于前列的创汇行业,与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并驾齐驱。

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2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做作业的5%,每年的出口达80亿英镑。

在日本,文化娱乐业的赢利已超过汽车工业的赢利。

材料二:2002年,日本漫画卡通相关产业在美国的市场规模为

43、59亿美元。其中绒毛玩具、电视游戏、电视节目等版权上,收入约

39、87亿美元,录象带、DVD等音像制品销售

4、14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对美国钢铁出口额的4倍。

结合上述材料,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文化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文化竞争力。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物质、精神都富有,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材料中文化产业的兴起,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表明了文化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单元复习试题范文第3篇

时间10月26-27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时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 涉及课程:

第5课 夏商的兴亡 第6课 西周的盛衰 第7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第8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10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 第11课 孔子和百家争鸣

总特征:国家的产生,大国间的并立和争霸,社会的变革。

1、国家的产生:(夏朝建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完善(商、周的建立及西周实行分封制、等级制)

2、大国间的并立和争霸(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3、社会变革:

经济上:生产力不断提高,个体劳动取代集体劳动,经济形势发生变革。 政治上:战国各国变法 思想上:百家争鸣

4、科技文化上:甲骨文和灿烂的青铜文化,文学(诗经和屈原)科技(都江堰、中医)

单元重点:1.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2.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3.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4.商鞅变法。

单元难点:1.周初大分封。2.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单元感悟:1.通过夏商周的兴亡,初步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2.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激励自己与时俱进,树立敢于创新、追求真理、不怕困难、积极实践的精神;国家要发展,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增强综合实力。在历史发展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单元复习试题范文第4篇

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小雨和小强是好朋友,期中考试时,小强有一道题不会做,而小雨会。作为好朋友的小雨应该( B )

①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助,给小强传个纸条告诉他 ②好朋友也应该讲究原则,这是考试,不能帮他作弊 ③考试后再帮助小强讲解难题

④故意告诉他,自己也不会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子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后,子晴得到朋友们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觉得他人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朋友们渐渐疏远了她。材料启示我们(B) A.竞争会伤害友谊

B.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接受帮助,也要学习帮助对方 C.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D.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3、“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一网络流行语启示我们(B) A.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友谊 B.珍惜友谊,用心呵护友谊 C.朋友之间应该坦诚,毫无保留 D.切莫轻交甚至滥交朋友

4、友谊就像零存整取的银行存折,若你平时不补充情感进去,一旦需要朋友的支援来渡过难关时,才发现存单上一片空白。这句话告诉我们( C ) A.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伤害

B.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 C.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处理冲突 D.呵护友谊,需要给对方一些空间

5、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就“网络交往的利与弊”展开讨论,同学们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于同学的不同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D ) A.小军:虚拟世界的交往都是骗人的,不要相信任何人 B.小红:网络交往十分便利,对我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C.小刚:网络交往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应拒绝网络交往 D.小芳:网络交往可以满足我们的一些心理需要,但是虚拟的交往难以触摸到生活中的真实

6、网络交往对象看不见,摸不着。网友在网上可能表现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他或许出于真心,也可能故意伪装起来以骗取我们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 A ) ①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 ②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 ③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④不要对网友说任何实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嗷嗷待哺的婴儿主要是与妈妈交流,蹒跚学步的孩子主要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步跑跳自如,咿呀学语的幼儿开始与熟悉的小朋友一起嬉戏……上述现象 ( A ) ①说明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的范围会逐步扩展 ②启示我们积极交往,不断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能力 ③说明了扩大交往范围,越快越好 ④说明了人们都会交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这一名言告诉我们( C ) A.只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需要友谊

B.建立友谊必须坚持原则

C.友谊能给人带来欢乐,能帮人排除忧愁

D.友谊建立的基础是相互帮助和相互关心

9、俗话说:玻璃与金子相会,便有宝石的光辉;愚人与哲人接近,也同样会变得聪明。这句话启示我们( D ) A.选择友谊要看这个人对自己是否有利 B.真正的友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C.交友要掌握必要的艺术和方法

D.真正的友谊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10、被称为个人电脑软件之父的比尔·盖茨,在中学时结识了比他高两个年级的保罗·艾伦,两人很快成为朋友,他们一起钻研计算机技术,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说明( B ) A.友谊能调节情感

B.友谊给人智慧和力量

C.友谊给人以朋友

D.友谊是相互理解的

11、我们都想成为受欢迎的人,受欢迎的人的共同特征是 ( C ) A.无原则地宽容他人

B.成绩优秀,考上名牌学校 C.真诚、友好、善良,沟通能力强

D.善于推卸责任

12、友谊是乐曲中最动听的乐章,友谊是画面中最美妙的色彩,友谊是诗篇中画龙点睛之笔。下列对交友的认识,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D ) A.交友是一个平等分享的过程,给予与分担是双向的

B.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或者人物的变化,友谊也会发生变化

C.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D.增强性别意识,少与或不与异性同学交往

13、七年级(5)班在班会上讨论怎样与新朋友结伴成长时,有下列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C ) A.朋友之间应亲密无比,不分彼此 B.能在朋友需要时为他两肋插刀

C.朋友之间应彼此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D.学习一定要比朋友好,才能帮助朋友进步

14、小丽和小美是同班的好朋友,期末考试的考场上,小丽顺利地答完了试卷,正要交卷时,忽然看见小美微微举起左手晃动了一下,小丽立刻神会,想在这关键时刻帮助朋友一把,赶紧把第五大题的答案抄在纸上,趁老师扭身时把纸条递给小美。小丽的行为( B ) A.是值得赞赏的,因为小美是她的朋友

B.是错误的,因为她没有坚持原则,其行为是对友谊的曲解 C.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会被老师处罚,使自己受到牵连,不值得 D.是正确的,因为不这样就有可能失去一位朋友

15、莉莉性格内向,不爱说笑,学习成绩较差。而她的同桌玲玲却是一个开朗大方、善于交际的人,学习成绩优秀。你认为莉莉应该。( A )

A. 主动和玲玲在一起,学习玲玲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 B. 等玲玲主动来与自己交朋友 C. 不允许玲玲在自己面前说笑

D. 不理睬玲玲,因为性格不合,学习成绩相差太大

16、《诗经》中“谦谦君子,赐我百朋”的含义是( C ) A.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谦虚的是君子,骄傲的是小人

C.真心诚意、彬彬有礼,就能广受欢迎、广交朋友

D.谦虚的君子要求百姓广交朋友

17、朋友之间难免会有一些摩擦,但只要小心呵护,定能让友谊之树常青。下列呵护友谊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B ) A.绝对不与朋友发生矛盾

B.学会正确处理冲突

C.被朋友伤害一定要结束友谊

D.把朋友的利益放在首位

18、下列做法能体现同学间真正友谊的是( B ) ①同学病了,主动帮他补习功课 ②同学被打时,“拔刀相助” ③演讲比赛时,多给自己班同学打分 ④对同学的错误给予诚恳批评,并帮助其尽快改正 ⑤发生矛盾后,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

A.①②④⑤

B.①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9、有人说“网络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B ) ①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可能污染你的精神世界 ②网络的作用是有限的,没必要相信网上的东西 ③网络危害是不可避免的,应杜绝接触网络 ④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20、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加,网络因其快捷方便成为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对于自控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网络中的暴力、色情等信息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D ) A.中学生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尽可能多上网

B.中学生有自我保护能力,不会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C.中学生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拒绝上网

D.中学生要提高自控力,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21、微信摇一摇,朋友自然来。然而,“摇一摇”也摇来了凶险和危机。由此我们要( D ) ①满足好奇心理,广泛结交朋友 ②做好信息管理,保护好个人隐私 ③设置验证信息,审慎添加好友 ④不轻易接受搭讪,谨防上当受骗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漫画警示我们要

( C )

A. 合理上网,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不要沉迷网络 B. 网络太虚假,应远离网络

C. 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网络 D. 网络上的交往,有百害而无一利

23、 “这里有鲜花,也有陷阱;这里有小白兔,也有大灰狼。”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网上交往

(

C

) ①具有虚拟特点

②能增加真实而贴近的感受

③既有利也有弊

④需要理性辨别、慎重选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取得成绩时,朋友和你一起分享;遇到苦难时,朋友给予你力量。这表明

(

A ) ①友谊让我们分享生活共同面对困难

②朋友的理解让我们得到精神满足

③所有期待都可以在友谊中得到满足

④身边的朋友都能促使我们的进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5、现在网络交往中,有很多人为了防止隐私泄露都会提供虚假信息,因此在网络交往中我们应该( A ) A. 既要谨慎、真诚、守信,又要区分是非善恶 B. 提供虚假信息,以免泄露个人隐私 C. 对长期交往的网友提供个人的真实信息 D. 只在网上交友,绝不私下约会网友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两位朋友一起穿越沙漠,在旅途中他们发生了争执。其中一位朋友打了另一位朋友一记耳光。被打耳光的这位朋友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但他一句话也没说,就在地上写道:“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打了我耳光。”然后他们又接着赶路,直到看见一片绿洲,他们决定停下来洗个澡。被打耳光的这位朋友陷进泥潭中差点淹死,是他的朋友救了他,当他从死亡的边缘挣扎过来时,他拿了一把小剑在一块石头上刻下:“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的命。”打了朋友又救了朋友的这个人就问他:“我伤害了你以后,你写在沙地上,而现在我救了你,你却刻在石头上,为什么?”

材料二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1)阅读材料一,你能猜出被打耳光的这位朋友是怎么说的吗?(6分)

(2)两则材料反映呵护友谊应注意哪些问题?(8分)

【答案】(1)你伤害了我,我把它写在沙地上,风一吹,就没了。你帮助了我,我把它刻在石头上,要永远铭记在心。

(2)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给对方一些空间,把握好彼此的界限和分寸;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呵护友谊,要学会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2、材料一:有一首歌唱道:“就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就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

材料二:阳阳和雪雪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阳阳拿雪雪个子矮开玩笑,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雪雪很伤心。但雪雪没有当面指责阳阳,而是用写信的方式告诉阳阳自己的感受,在信的末尾,雪雪还表示自己会忘记不开心的事,希望今后两人仍然是好朋友。阳阳见信后,知道自己错了,主动向雪雪道歉,两人和好如初。 (1)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友谊?(8分) ①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②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建立友谊的方法:a.面带微笑;b.记住对方的名字;c.真诚夸赞;d.寻找共同之处;e.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f.保持好奇心。

(2)当冲突发生时,处理冲突的基本策略有哪些?(5分) ①保持冷静;②坦诚交流不回避;③及时处理;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⑤换位思考。

(3)为了呵护友谊,我们该怎样做?(4分) ①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②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③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④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3、(10分)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普希金说:“无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材料二 《圣经》中有许多交友的警言,如“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恐怕你效仿他的行为,自己就陷在罗网里”;“与智慧人同行,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亏损”。清末名人曾国藩说过:“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 (1)结合材料一,说明友谊对我们会产生什么影响?(6分) ①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②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③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2)材料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4分) 要慎交友。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

4、 (9分)自从学会了上网,中学生琪琪就发现了一片新天地。她在学校QQ群里,和同学们畅谈各种有趣的话题,请教学习难题,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在网络的世界中,她感到很开心。慢慢地,她不满足于只在学校QQ群里交友,她进入各种聊天群,广泛地结交社会上的朋友,还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给陌生的网友。 (1)琪琪的网络交往中,哪些做法是正确的?(4分) 琪琪在学校QQ群里向同学请教学习难题,畅谈各种有趣的话题,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的做法是正确的。

单元复习试题范文第5篇

复习内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 复习目标:

1.会用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并能积极大胆地与同学交流;

2.能熟练识记本单元知识点;

3.能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复习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整理本单元科学知识;

2.能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复习难点:能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复习准备: 幻灯片 复习过程:

一、导课示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回顾整理《能量》单元内容。(板书课题) 2.本节课目标是(幻灯出示),学生快速阅读目标 3.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还需大家努力,有信心吗?

二、回顾整理

1.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

2.用你喜欢的方式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同桌合作完成) 提示:用知识树、思维导图等方法

三、交流识记 1.小组依次展示自己成果并解说。 2.背诵知识点

四、运用科学

一个周末,小明一家去旅游,爸爸开汽车,在路边看到这样的红绿灯,这样的路灯,这样的起重机,远远的看见水电站,看到高高烟囱的火电厂,参观了核电站,晚上,回到宾馆,小明打开电视机,画面上刚好出现圣火的点燃。你知道这里面蕴含的科学道理吗?

五、单元检测

(一)填空题

1.煤、石油、天然气是能源。 2.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

3.电磁铁也有两个磁极,也称为极和极,线圈缠绕方向不同,电磁铁的也就不同。

4.实验证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有关;线圈,电磁铁的磁力越 。

5.电动机中的换向器的作用是,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的三个金属环,通电后,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 。

6.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用 。

(二)判断题

1.蓄电池的电是化学能转化而来的。 (

) 2.电磁铁没有南北极。

(

)

3.电磁铁和磁铁一样有不变的两极。

( )

(三)选择题 1.两手相互摩擦是() A.把动能转化为热能 B.热能转化为动能C.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动能转化为化学能

2.核电站是( )

A.把电能转化为动能 B.原子能转化为电能 C.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热能转化为动能

(四)简答

简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六、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能源是什么?(煤、石油、天然气)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生:„„)由此可见,它们也来自远古时代的太阳能。我们现在每消耗一升石油,一吨煤,一立方米天然气,地球上就会少了这些东西,根据专家推断,石油可以开采100年,天然气可以开采150年,煤可以开采500年。想想,500年后,我们怎么办?我们目前要做的又是什么?(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什么是新能源?

《能量》单元复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对第三单元《能量》进行了复习,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 、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节课,我按照“回顾整理---交流识记---运用科学----单元检测---课堂总结”设计思路组织学生复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几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 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采用学生喜欢知识树、思维导图、列表等方法进行整理,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我觉得这个学生真的不简单,当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这些六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方面的内容是广泛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美;在内容的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综合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概括能力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单元复习试题范文第6篇

【摘   要】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用项目化小组的方式,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解决真实的驱动性问题,从而形成公开性成果的学习方式。基于科学单元教学中的关键概念和能力,将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要素融入单元复习,不失为一种优质的学习范式。在六年级上册的《工具和机械》单元中,教师以“杆秤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确定学习目标,搭建内容载体,前置评价标准,落实项目实施,以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等。

【关键词】 小学科学;复习课;项目化学习;工具和机械

一、缘起:功能单一的单元复习课

小学科学的单元复习课往往以知识的回顾、整理为主,教师对学生进行纸笔测试并进行讲评,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调研、决策、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的拓展性活动资源,教师或随口布置,无视活动完成度和质量;或浅尝辄止,呈现活动结果或半成品,忽视了探究的过程。如何使单元知识系统化,同时又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促进知识意义的再建构和学生思维的生长?

二、突破: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单元复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以大单元的形式呈现,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主题,每个主题又由若干课组成,课与课之间存在着严密的结构与层次。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展开单元整理,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指向的是高阶思维的发展。

如图1所示,项目化学习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用核心概念统领单元教学中的零散知识,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驱使学生主动投入,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经历探究过程,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将最终方案以及寻找方案的历程公开呈现。学生在评价反思中产生新的问题,开展新一轮的实践活动。总体而言,项目化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提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以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为例,进行了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科学单元复习实践研究。

三、践行: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单元复习

(一)立足学段目标,以驱动性问题建构知识与能力

学科项目化学习主题的提炼应该高屋建瓴,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出发,立足教材进行。《工具和机械》单元指向的主要理念是“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学习内容是“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学习目标是“(1)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2)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常见的简单机械;(3)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工具和机械》单元进行系统分析后,教师将教学的起点落在认识几种简单机械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上。由此,教师可从设计制作类的项目化学习入手,架构项目主题。譬如,教材中的“制作小杆秤”活动属于拓展性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产生了一些困惑:杆秤在生活中已经不再常用,是否有必要对其进行学习?听爷爷奶奶说,他们小时候杆秤很常见,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少了?来学校收废品的叔叔为什么还在用杆秤……这一连串的问题说明学生对杆秤非常感兴趣。基于学生真实的问题需求,教师借机确立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杆秤的前世今生”,并从学生的疑惑中提炼出四个驱动性问题,梳理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总体来看,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17.3工具是一種物化的技术”的学习内容(如表1)。

要解决驱动性问题,学生要运用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还要收集、删选、整理资料,用演讲、PPT、图表等方式进行呈现。如学生在了解了杆秤的发展历史后,依据杆秤发展的历程制作了如图2的时间轴,并将杆秤的发展变迁及其不同时代的杆秤的优缺点进行了汇总,如表2。



项目化学习将学段目标以及单元梳理的知识与技能嵌入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得知识梳理变得更有意义。在“杆秤的前世今生”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真实困惑,基于学生的探究需求,设置驱动型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自主制订计划、解决问题,并以自身擅长的方式进行汇报。由此,项目化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解决问题、梳理知识、建构能力建构的过程。

(二)借助评价标准,以动手实践感悟科学原理

驱动性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使学生灵活应用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更深刻地理解核心概念,也能加强科学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提前公布杆秤模型制作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认识到完成一件产品所需的产品标准,并根据产品标准来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照标准,经历制作、测试、再调整、再测试的过程,体会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道理。

杆秤制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的称量与电子秤的称量进行对比,算出误差,量程越小,称量精确度要求越高。经过多次测试,教师对杆秤制作的精度制定了以下评价标准,如表3。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教师放手让他们自己研究,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给予制作方法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制作小杆秤的探究过程,在制作过程中感悟工具和机械带来的便利。

《制作小杆秤》流程提示

制作材料:笔直的木棒、竹棒或火锅筷,一个小托盘、一个秤砣、细绳、羊眼圈自攻螺丝钉

制作步骤:

1.在秤杆上挂上秤盘。

2.用羊眼圈自攻螺丝钉固定提绳。

3.在秤杆上挂上秤砣,确定0刻度线(秤盘内不放任何物体,移动秤砣,使杆秤保持平衡,此时秤砣位置即为0刻度)。

4.标出1克的刻度(一元硬币的质量为6克,在秤盘上放一元硬币,移动秤砣,保持杆秤平衡,标出6克的刻度线,再依次增加硬币,标出12克、18克的刻度线,再用尺子将每一个6克分成6等份,即为1克的刻度)。

作品提交:

1.随机称量物体质量,与电子秤称出的实际质量进行对比,差距越小说明杆秤越精确。

2.反思如何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小杆秤。

学生制作的小杆秤精确度非常高,有学生将称量结果与电子秤作比较,得到误差甚至为“0”。

(三)公开学习成果,以多元展示总结学习历程

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包括学生经历技术性实践、探究性实践、审美性实践而产生的实践类成果,或是用PPT、小报等呈现的表现类成果。它们共同指向核心问题的解决和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成果展示可以整合综合实践课进行,也可以在走廊等空间中进行。这样的公开展示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也能使学生再次回顾自己的项目化学习历程,促进自我反思。

在成果汇报、展示交流这一环节,教师主动退居幕后,积极做好各小组的支持和引导工作,将决定权留给学生。如汇报的主题、形式、人员安排等都由各小组自主决定,学生可选择擅长的形式进行汇报。如A小组选择用一个简单的小品来揭秘杆秤使用中缺斤少两的秘密,该小品基于学生对杆秤原理的理解。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抨击了无良商贩的弄虚作假,呼吁人们讲诚信。B小组则用视频记录了如何制作一杆精确度高的杆秤,他们还将制作的杆秤与真实的杆秤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使同学们对真实杆秤的构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活动汇报、交流形式多样,载体多元,每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在汇报、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单元知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效,也学习借鉴了其他小组的优秀经验,为后续的项目化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撑。由此,学生实现了深层学习,进一步提升了综合素养。

(四)探究问题再生,以探究使思维走向纵深

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提问对于科学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图3是“杆秤的前世今生”项目化学习的小组互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经历,在听取其他小组的建议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催生了下一轮的探究活动。

四、思考:科学单元梳理项目化的条件支撑

项目化学习使得单元复习不仅仅局限在本单元的知识回顾与整理上,更激活学生了以往的知识储备,加深了科学知识、技能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小组合作交流的经验,了解了同伴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拓宽了认识世界的维度。当然,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单元复习在具体实施中还是需要许多内在和外部条件支撑的,尤其是教师的素养和项目实施的时间保障,更是两大必备条件。

项目化学习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项目化学习聚焦核心概念或关键概念,其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需要紧扣学科、学段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標,同时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因此,教师对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把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二是教师需要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策略有效推动项目化的实施。三是教师要完成教育意识和角色的转变,放弃一定的课堂控制权,既要相信学生,又要适时地给予引导。此外,学科项目化学习需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这对科学教师而言,有一定的操作难度。

综上所述,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落地实施既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热情和智慧,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和引领。只有多方合力推进,项目化学习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7(4).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浙江省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学校   310016)

上一篇:荷叶母亲说课范文下一篇:40年代小说完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