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农田水利建设分析论文范文

2023-09-23

北魏农田水利建设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是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本文通过对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总结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提高水利建设设计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问题、措施

一.前言

水利行业极大的推进了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决定了水利工程建设有个良好的开端,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关健环节。水利工程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为了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加大水利工程设计的制度管理、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设计工作质量,加强对设计内容的审查,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误差,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顺利进行,能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

二.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资料的内容不详细、不准确

水利工程每一项工程的设计都要求要实地勘探,对当地的土质、水文、气象、水资源等基本情况要掌握,然后根据综合条件来进行设计。设计单位或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设计凭空设想,不以实际状况来设计,而是根据资料或是参照其它地区的设计来设计,这样设计的图区内容不准确,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二)工程等级标准划分不清析

在工程施工前都要對工程的等级有准确的划分,因为不同等级的工程投资也不同,在设计时都要在不同角度来分析,准确划分工程的级别。大规模工程需要高投资,把标准定低了就会资金不够,完不成工程任务;定低了会使部分资源泿费。

(三)方案论证不充分

对方案要进行综合对比,比如进行详细的经济分析,对计算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指标都忽略未在比较之中,这就可能造成投资泿费,对方案的细节没有进行比较,如渠道防渗采用土工膜防渗适合还是混凝土板护坡适合,这都要实地勘察后得出结论。而对这些细节问题的审查,就可以比较出方案设计结构是否合理,每一项工作都落到细处,才会不以暇疵而影响全局。而对方案的综合对比是审查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可行、是否针对实际情况而设定必不可少的,只有针对各个方面都进行比较,去改进,才会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来用于施工。

(四)对设计方案缺乏精确的经济评价

对某项工程的认证是否可行,要通过经济评价来得出,现在很多设计根本没有对此进行分析,或者是分析的方法就不对,考虑的不全面,对投资、效益、运行费没有进行精确的计算 ,或者是只简单的说明,根本起不到分析的目的,得不到综合的评价,对设计方案的不精确评价也没有实际意义。

(五)施工组织设计过于简单

详细的施工组织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展,但很多的水利工程设计都没有重视对施工组织的设计,如外运土运距、料场位置、对外交通、施工场地条件、建筑材料来源、施工导流、截流方案、水电供应条件等细节问题,这些细节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没有详细的说明都会有争议。给日后的工作带来隐患。还有一些设计人员对于工程结构图中的细件不够重视,对尺寸标注不明,施工时是按图纸来进行的,尺寸标的不明确,会让施工出现错误或是无法进行,耽误工期,也会影响工程质量。设计人员对现场缺乏实地勘察、缺乏综合的调查,对实际问题没有考虑周全,都会影响工程的招标工作和工程的进展,甚至可能会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索赔事件发生。正因如此,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完备的施工组织设计,如下图所示。

(六)投资概算编制不准确

对投资概算编制说明及简单,附表、附件不全,附表、附件没有按照水利工程标准整理,对工程没有具体的描述。材料价格不准确,设计的时候对单价进行分析时,为图省事只参照从前的或者是类似的价格,没有对实际价格做考察,直接照搬从前使用过的价格计算,这种算法出来的项目的单位价格不会准确,脱离实际的过高和过低的项目价格,都会影响项目的投资费用管理。

三.水利工程设计中的不足及解决措施

(一)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设计人员要增加责任心,对设计人员要加强思想教育,保证在设计时按照我国现行各种水文计算规范中的规定,对基础资料要进行实地勘察,针对当地的天气、水文条件,而不是仅以资料为准,要对实地的各种因素都要加以考虑,综合条件之后再设计出真正符合初际情况的设计,设计人员对所用的资料要严格审查,对所引用的基本资料、数据、时期等都要保证:一是信息可靠;二是适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人员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做好每一个设计成果,以确保设的质量,给水利工程的顺利成功进行把好第一关。

(二)对设计实行招标投标制

要求设计人员要进行实地勘察,对各家设计要使用竞争机制,调动设计人员的优化设计的积极性提高设计质量。

(三)对设计人员进行 技能培训,提高整体设计水平

对设计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大对设计人员的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开拓设计的新思路,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水平,设计出高质量的设计产品。

(四)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设计

为使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与其造价的经济合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工程的规模、效益和重要性都要进行分级,准确的分析工程的级别、结构类型,抗洪水的标准,以保证设计标准内的洪水时建筑物的安全。对设计的工程全面分析,做到既不浪费资源也不会因级别确定过低而投入不够,影响建筑物的抗洪安全。以防洪标准为例,就必须要严格遵循相关设计标准,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 防洪标准

(五)加强硬件设施,优化工作效率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各单位都要加强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计算机的使用要成为必须化,设计单位要加强硬件设施的更换,配备工程设计所需要的相关规范和软件,保证设计工程的质量,提高工作的效率。

四.结速语

水利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容不得半点忽视,水利建设工程的好坏对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古有都江堰,今有长江三峡工程,都承载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保证百姓安全和工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水利工程的规模大,施工难度高,稍有差池就会后果严重,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和规程规范,确保水利工程不能有丝毫闪失。设计人员要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专业能力,争取设计出优质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案。设计单位也要根据工程的需要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适当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完善体系。

参考文献:

[1]苏丹丹.刘罡.浅析沈阳市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吉林水利.2009.( 05) : 152 -153.

[2]陈丽敏. 关于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 30) : 211 -212.

[3]王文学.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初探[J]. 科协论坛( 下半月) .2007.( 11) .

北魏农田水利建设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10万年人类繁衍史、2300多年建置史、1700多年城市发展史、412年都城史,曾为秦汉名郡、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又是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这就是大同。

基于如此雄厚的历史文化,滋生孕育出了大同餐饮兼容并包、欣欣向荣、别具一格的产业特点,现代大同菜的口味“酸而不尖、辣而香柔、咸而甘鲜、甜而不腻”,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吸收又有改进,既有质量又有特色,正是多民族多流派加以融合升华的最终结果。大同美食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提升的见证,也快速成长为扩内需、促销费、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
大同美食产业发展概况

大同市拥有各类餐饮企业6400多家,从业人员19.2万人,其中厨师队伍9万人,服务人员9万人。2016年至2020年,餐饮业营业额实现259.8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7%。 2021年1-9月全市餐饮业营业额完成49亿元,同比增长40%;1-9月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完成17.3亿元,同比增长61.4%。

大同餐饮行业市场化程度高

从美食分类上来讲,面食杂粮美食有肉臊子刀削面、百花烧麦、抿豆面、大头麻叶、玻璃饺子、髓油糕、黄花面墩墩、莜面面块垒、广灵豆干、浑源凉粉等;特色晋菜有黄花什锦火锅、黄焖丸子、盐煎羊肉、扒肉条、凤还巢、大同羊杂、香辣兔头等;传统宴席北魏全鹿宴、北魏家宴、广灵豆腐宴;还有利用当地优质食材黄花、黄芪研发创新的黄花宴、鸡茸黄花、黄花饺子、黄芪煨羊肉等。

从区域分布上来讲,大同市迎宾美食一条街是上世纪末自然形成的,以大同宾馆、贵宾楼、云冈建国、云冈美高、弘雅饭店、北魏田原粗粮馆等形成的美食街区,承担着全市70%以上的宴席和接待任务;近年古城改造,规划了鼓楼周边以花园饭店、凤临阁、龙聚祥、紫泥369粗粮季、老大同火锅、木兰小馆为代表的古城美食圈,成为了新的美食打卡胜地;大同各家餐饮名店分别在御东新区增设分店,形成了御东美食街,极大地满足居民对生活品质和美食的需求。

目前,大同餐饮市场不乏正餐、火锅、快餐、团餐、休闲等多种业态,在大同既可以品尝到韩式烤肉、日式料理、法式铁板烧等西式餐飲,又可以吃到羊杂、刀削面、凉粉等传统地方特色美食,满足了商务、宴请、旅游、聚会、家庭、个人等多种需求。

大同餐饮产业支柱得天独厚

大同位于北纬40度左右,属温带气候,水源优质,火山灰土壤肥沃,含多种有利于康养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当地土壤富含硅、钙、铁、磷、铜、锌、硒等元素,极有利于莜麦、土豆、谷米和黍米以及荞麦等粮食作物和黄花、黄芪、胡麻等经济作物的生长,以猪、牛、羊、鸡为主的畜牧业养殖条件良好,形成了一大批标志性“地理产品”。

在大同有一大批功底深厚、厨艺高超的餐饮服务领军人物。国家级、省级烹饪面点大师名师有115人,服务大师、名师39人,为发展大同美食事业起到了先导作用。大同市还有餐饮专业职业院校3所,全日制在校生有1100多人,为发展储备了雄厚的烹饪服务高技能人才。大同市获山西省文旅厅评审的省级非遗美食有3个,山西省烹协认定的特色美食19个、特色名宴2个。

大同是区域美食核心城市

大同饭菜味美价低质高,有口皆碑,“吃在大同”名声远扬。今天的大同已经融入北京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一小时商圈”,融入陕西省、天津市“两小时商圈”。大同的盛夏,舒爽宜人,不仅是绝佳的避暑城市,也有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因为美食,大同扩充了对周边区域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大同市出台了《大同市防疫情保增长攻坚行动方案》,提前做好各项工作预案,借力高铁开通后人流量快速提升,大同餐饮在短暂的挫折之后迅速恢复,甚至实现了加速反超,这对周边城市的吸附消费力功不可没。
大同饮食文化三个阶段

大同号称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历史上属于鲜卑、契丹、匈奴、蒙古、汉、满、回等多民族繁衍发展的区域。从北魏王朝建都至今的1700多年中,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在一次次战争碰撞交融中发展,形成了大同饮食文化的三个历史巅峰。

北魏游牧豪放时期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大同),在北魏王朝近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开启了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游牧民族追求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享受美食美味、大快朵颐的生活,成就了大同饮食文化的第一个巅峰。古大同雁门关外作为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代表区域,今日大同百姓喜爱美食享受的习性有其历史基因。

明代王侯奢华时期

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在大同建“代王府”,其子孙世藩大同250多年,代王府邸蔚为壮观,王室宴饮极尽奢华,取材东西,味兼南北,丰富多样,深厚精致,支撑起北方地域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特征,形成中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繁荣的第二个巅峰,带动了大同民间餐饮文化的繁荣。

改革开放融合时期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同市饮食公司统计,全市的餐馆仅约50余家,从业者2000多人。目前,大同餐饮企业6400余家,从业人员19.2万人,天时、地利、人和,迎来第三个饮食文化繁荣的巅峰。2017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住宿餐饮业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推动市、县开展‘五名’战略,发展名店、培育名厨、推出名品、打造名节、创建名街,带动住宿餐饮业多元化发展。”大同市以省政府提出的“发展名店、培育名厨、推出名品、打造名节、创建名街”的“五名”战略为指导,走在省内前列,加强行业协会引领作用,组织“名店、名师、名厨”评选,评选出大同名店110家,大同名师130名,大同名菜120余道,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与方法,推进大同餐饮业的高质量发展。


大同餐饮产业存在的问题

餐饮品牌附加值不高

大同当地餐饮产品附加值不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客单价”不高。大多数餐饮企业并没有意识去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這种附加值是原料、餐具、宴席形式、服务、服装、文学、历史、民俗等复合而成的产物。在消费理论的各个层次中,满足顾客的潜在需要是最高层次的产品,它指的是借助消费产品激发出消费者深层心理期望或情感价值观等,然而在商务系统中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餐饮企业虽然有一定的品牌意识,但是对品牌的理解停留在菜品本身的质量上,没有形成多种因素合力的效能。

缺乏龙头企业带头效应

大同餐饮相对“弱、小、散、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品牌孵化能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大,与国内一些龙头餐饮品牌相比,大同真正有影响力的餐饮品牌凤毛麟角,真正在全国叫得响的餐饮品牌也是极少。大同系列品牌走出去到外地的成功案例也不多,缺少以龙头品牌来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格局。就如在面食品牌发展上,大同刀削面消费者能数出来的品牌数量远远少于兰州牛肉拉面。大同民间杂粮小吃丰富多样,但走出大同有品牌效应的很少,大同面食包括刀削面在内,也是缺乏品牌化发展和龙头化引领。
大同美食产业发展的路径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餐饮行业承载弘扬传承中华文化、拉动消费、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大责任,大同市也一直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重要内涵,不断培育大同品牌,推动大同经济发展。针对大同市的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孵化一批品牌与特色餐饮企业,培育5-8家龙头餐饮品牌进入全国前列。

建设“面食博物馆”,勾画经济新增长

面食博物馆建设符合大同打造“博物馆之城”的远景目标,又是全面展示大同饮食文化、世界面食技艺的绝好平台,也是提升大同在全国的知名度的绝好机会,同时为大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机,是大同面食与文体旅游的绝佳结合点,为大同下一步发展壮大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完善大同古城经济业态链。加快古城活力复兴,通过面食博物馆建设,促进古城内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植入新业态,以博物馆的形态综合体现面食产业文化,是对现有古城业态的良好补充。博物馆要集结全球面食文化的相关元素,包括原料、工具、器皿、成品、历史资产、相关遗存等展现,以声光电等多媒体的方式进行互动,带动刀削面、百花烧麦、抿豆面等一大批当地特色面食进驻博物馆。同时,进行相关产业升级体验,支撑培育面食博物馆成为面食产业发展峰会的永久会址。

二是擦亮大同美食的金字招牌。大同由能源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休闲度假型城市转变过程中,美食必然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在食、宿、行、游、购、乐中,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要通过面食博物馆向全国、向全球展示大同美食及传承文化,介绍大同当地以面食、以最有名的大同刀削面为主的系列美食。同时,以博物馆背书的标准化面食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让消费者不光看得见而且带得走,通过以文化旅游、体验消费的形式让面食博物馆形成一个产业特色龙头。

三是以体验促进高质量发展。面食博物馆建设也是全面提升大同餐饮文化营商环境,全面促进大同美食多元化发展,以新的体验式、场景式运营,把体验作为参观者愿意为之投入的因素,如在博物馆内采取前店后馆的模式,吸引客人在参观的同时进行现场制作。通过博物馆的创建还可以引进或者培育一些面食相关赛事餐饮产业,释放赛事餐饮产业发展机会,举起面食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标杆旗帜。以面为源,以面食为起点,面食博物馆是描绘大同美食供应链的龙头。

讲好大同故事,扩大美食影响力

大同不缺故事。从北魏时孝文帝推行“三长制、均田法、班禄制”,建立了农业大国的雏型至迁都洛阳、花木兰归来见天子坐明堂、北宋年间杨家一门忠烈保家卫国,白登之围、昭君出塞,这些精彩的历史故事都发生在大同。历史已经给了大同深厚的积淀。

大同不缺美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三教合一的北岳恒山与悬空寺、唯一的宫殿式寺庙建筑华严寺、代王府、善化寺、大同城墙、火山群、文瀛湖等景观都会让大家流连忘返。2008年大同城市建设改造营造了今天美丽的区域、良好的环境、舒适的状态和强大的软硬件设施。

如何吸引客人在大同作更多的停留,对美食的追求通常会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满足游客在外出旅行时对于文化了解的要求,使抽象的事情变具象,以美食的味蕾加深对整体文旅活动的体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讲好大同故事,这是大同美食走出山西的情感支撑,也是大同美食走向未来的底蕴源泉,是美食让大同鲜活起来。

创新产业模式,推进饮食繁荣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模式的创新也很重要。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州区黄花种植基地时的嘱咐,“把小黄花做成大产业”,推进企业研创黄花菜单。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非常重视大同地域特色美食,在“黄花丰收活动月”现场讲道,“黄花行不行,全靠你们能做出好菜来,做出好味道来。”2021年,由大同市组织的21家餐饮企业在“黄花丰收活动月”中呈现了一桌桌赋予了使命的黄花宴,充分体现了大同特色,这也是对习总书记关心黄花产业的最好回答。今天,黄花众多菜品就充分体现了大同执着的创新精神,大同美食的创新之路已经开了个好头。

拥抱新科技,倡导智慧餐饮

新的移动信息技术对行业的冲击与改变起到了重大影响,信息化、自助化、智能化消费新体验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90后、00后群体不断崛起,年轻人更依赖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如短视频、网红等对消费选择做出决策。虽深居内地,大同的餐饮企业一定也要有这方面的意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同部分知名餐饮企业也在利用外卖平台和移动支付技术打通原来倚重的堂食场景,利用成品、半成品、外卖产品贯穿居家就餐、居家自制、户外便携等场景,很大程度上弥补疫情期间企业的损失。同样当移动支付与实时地图技术更新出现以后,外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技术的引进功不可没。

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餐饮业量身打造的智能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智能化手段及信息管理系统等条件,进一步精简餐厅员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管理绩效,为餐饮行业带来新的发展路径。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智慧餐厅,构建良好的消费场景,以满足新一代消费者对个性化用餐体验的需求。同时,依托数字技术进行直播带货或者社群营销,不少餐饮企业抓住时机,将自身销售与直播结合起来,实现客流导入,利用直播宣传餐厅的服务、菜品等内容,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到餐厅的服务氛围和饮食文化。智慧餐饮的来临使得企业无论身处何地,都需主动或被动考虑出路。

回溯历史,《魏书·列传第二十三·崔浩》中《食经》记载平城即如今大同,评价为“书满天下,味美中华”;《齐民要术》也对大同市相关食材及烹饪方法有详细记载;大量出土的与餐饮相关的器皿,更是说明餐饮在大同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良好的营商环境,必将促进大同美食产业向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为弘扬大同美食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北魏农田水利建设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一、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作用

农田水利建设关乎社会主义的根本, 对于满足百姓日渐提高的生活要求, 创设新农村都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符合中国国情。我国是世界第三大国, 人口数量位列世界第一, 人们的饮食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往, 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农田水利建设质量不高, 百姓的温饱都难以解决。当前虽然粮食问题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 但是推进工程基本建设, 走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依旧非常重要, 也是符合国情和历史发展的重要举措。

其次, 有助于稳定社会发展。作为世界人口大国, 如何稳定社会发展, 强化农业建设就成为了当前的重点。据调查, 我国农村人口总量占总人数的五成之多, 唯有通过农业的建设改造, 推动农田水利发展, 才能保证经济、政治的稳步提高, 为社会稳定提供保证。

最后, 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各个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 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农村人口由于占据巨大的比例, 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变得异常重要, 也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保证。所以, 进一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 是带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思考经验

基于以上内容的研究, 我们能够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展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想将这一特点发挥出来, 农业生产必须走技术创新的道路, 基于发展的现状完善生产, 并结合实际做好工程基本建设工作。

(1) 构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长效机制

长效、科学、具体的机制是农田水利工程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方法,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 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必由之路。农民在我国处于弱势地位, 特别是与城市人口相比, 每年的收益非常少。针对这样的现象, 我国农业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结构, 多偏向农业生产给予投资, 增加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同时, 要努力营造农田水利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政策上推出惠农措施, 向外引进企业投资。也可以建立专项生产基金, 让农田水利建设成为发展的常态, 然后组织设立农业发展组织, 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为社会资本的科学使用奠定基础, 走农业的一条龙发展。

(2) 农田水利建设坚持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核心要义, 也是保证农民受益的关键措施,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 农田水利工程要紧紧围绕实际生产, 确立农业经营的目标, 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具体而言, 要抓住工程防汛建设这一根本, 及时做好防范, 并加大相应的投入, 建立天然的屏障, 通过资金支持鼓励农民生产, 走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建设的道路。

(三) 推进乡镇水利站改革

积极推进乡镇水利站的改革, 有利于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 重点应当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水利站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当中的重大作用, 从而进一步明确保留水利站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二是要理顺乡镇水利站的隶属关系, 争取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新型管理体制, 从而既有利于发挥乡镇的主动性, 又有利于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三是要着重解决水利站的经费问题。因为水利部门主要提供的是公益性服务, 因而其人员与工作经费的主要部分应当纳入到财政预算之中。

(四) 做好有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技术服务

技术的提升和普及应用是农田水利工程持续发展的根本, 也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农业部门要立足实际, 对项目计划进行全面了解, 完善基础规划工程, 提高测量计算的准确性。与此同时, 还可以组织学习, 通过知识技术讲座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人员参与第一线工作, 强化他们的技术水平, 培养骨干人员。这样一来, 我国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技术会持续提高, 农业服务也会不断强化。

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国家生产的重要产业之一, 对于农业生产效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当前的农业发展情况,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立足实际,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以完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落实发展。我们还应该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 积极适应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变化及市场经济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将广大农民群众放在发展的关键位置, 构建长效发展的机制, 全面开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众所周知, 农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 农业建设事关民生大计。现如今, 整个世界都将农业生产放在了重要位置,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人口数量持续增多, 可供食用的农产品却有供不应求的态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 它的更新与技术的运用对于促进发展, 增加农业资源的收益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农业生产部门结合当前的发展情况, 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推进“三农”发展,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并为实现农民小康而努力。要想实现这些目标, 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 不断提高基本建设的水平, 并推动科学发展, 进一步巩固农业发展的地位。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参考文献

[1] 汪洋.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农村工作通讯, 2013 (21) :7-9.

[2] 李清林.科学谋划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上新台阶[J].河北水利, 2011 (01) :4-5+19.

[3] 买买提朱玛·阿依提库力.关于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思考[J].科技传播, 2010 (17) :62.

北魏农田水利建设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度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各方面的发展力度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强,进而推动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农田水利的建设,能够促进我国粮食的不断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结合相关工作经验,主要对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发展面临的困境展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借鉴。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在新形势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1]。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业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但现阶段,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为推动农业水利建设的不断发展,需要积极采取应对策略解决问题。

1 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面临的困境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建设过程比较繁琐,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作才能真正完成农村水利建设。而通过实践发现,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建设的发展面临一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到位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逐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很多省份都是农业大省,粮食作物的主产区。所以,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完善的水利建设设备,以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当前我国水利建设过程中,许多地区的资源及资金不到位,无法完善水利建设设备,无法满足水利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

1.2 水利建设保障机制不完善

当前,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水利建设保障机制尚不完善,虽然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全部由政府机构提供,但是难以进行有效利用,进而使农田水利建设保障机制无法达到相应的使用标准。另外,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全部由政府机构保障,因此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进而造成农田水利建设难以完善。而为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完成,需要政府机构重新投入资金,造成资金的浪费[2]。同时,政府机构为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资金较为紧张,无法得到有效的社会资金支持,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善。

1.3 农田水利建设技术不成熟

目前,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农业水利建设技术仍不成熟,全国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利用灌溉的方式进行浇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一些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无法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对农业水利建设的认识度不高,进而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2 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为保证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保证资金供应。因此,我国政府机构需要增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提供保障。另外,政府机构需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积极促进新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进而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完善[3]。

2.2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保障机制

大力发展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一方面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保障机制:一是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并提高合作力度,为农田水利建设争取政府资金外的社会建设资金,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更强大的资金保障;二是政府部门积极提供农田水利建设需要的建设资金;三是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在先进农田水利设备及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才能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增强政府机构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作用

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政府机构组织能力不足或是组织作用发挥不足,会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政府机构的协调组织能力,加强与农民的交流,了解农民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困难,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要求[4]。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业的发展就是解决温饱问题主要途径更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来源,所以农业发展,农田建设是重中之重。政府机构对农田水利建设起着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希望政府部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和重点建设农田水利建设。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的飞速腾飞,我国农业也得到大力推动与发展。而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建设是最为直观和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现阶段,虽然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农田水利专家,水利建设工作者们相互协调,协同工作,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到位,资金扶持到位,专家学者到位,只有这样我国才能继续在世界农业大国中继续领跑,只有这样才能让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我国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淑兰.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J].吉林农业,2015(15):84.

[2]乔娜.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23):14425-14426.

[3]蒋晓俊.当前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16):142.

[4]李书华.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J].城市建设,2012(21):67.

(责任编辑:刘昀)

北魏农田水利建设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三农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作为促进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就,对于促进粮食的增产增收,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农田水利建设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阻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找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困境,并及时的制定一定的应对策略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立足于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现状,基于其中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农田水利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田水利 发展困境 对策研究

人类的文明和成就离不开河流的帮助,人们的生存也不能离开水源的存在,特别是粮食种植产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像过去的那样靠水吃水,而是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把水送到家家户户,并且发挥能源补充、防灾减灾等功能。作为我国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然受到关注,它既能够展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能够保障人们的粮食种植。虽然,目前的农田水利发展还不够完善,但是只要相关的研究人员以及工作人员能够用心的立足于实践,更新技术,一定会取得相应的成果,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现阶段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困境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现代化农业迅速发展,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发展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遇到了困境,下面该研究者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分析。

目前,多数的农田水利建设都是承包给建筑商而建筑商更多的是追寻个人的经济利益,所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与承包商的个人利益无疑产生了矛盾。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偷工减料、操作不当等问题,从而影响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损害农民的利益。在进行物资采购时,农田水利工程的项目负责人有时候为了节约成本,所雇佣的采购负责人不够专业,因此对于物资质量的管控不够严格,所以常常会采购到劣质的物资。采购专员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线施工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如果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很容易出现违规操作造成物资采购工作不到位,大大影响了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采购人员的自身水平较低,在这种状况下,物资的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这样既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又浪费了项目资金。另外,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贪图节约价格,便采用质量差一些的材料,实则事倍功半。

2 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的对策研究

在实践的检验下,任何事物都会有一定的瑕疵。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影响了粮食的增收,因此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困境刻不容缓。

合理预算,集中采购,降低成本。编制概、预算的工作人员应该事先经过调研,充分分析影响当地农田水利工程概预算的动态因素,在编制概、预算的时候适当的采取一定的浮动单位,以此来冲抵动态因素对概预算的冲击,提高概、预算的稳定程度。加强财务监管力度。要赋予管理单位以“财务自主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政府相关部门也要适当的对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如果发现亏损严重要帮助寻找原因并积极改正。

3 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也不断达到新的高度,水利工程建设的材料也不断的更新,给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是水利工程行业的一次历史性的革命。“兴水利、除水害”,水利工程使得人们生活得更加的安心与放心,在经济以及科技的推动下,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因此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复杂度也在不断地提升,自然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为了全面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全方位的注重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利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除困境,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地推动新的发展思路。当然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问题,需要时间的累计和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杨永华.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透视及立法思考[J].农业经济,2011(1):3-5.

[2] 李伟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9):29.

[3] 郑发平.浅谈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721,7728.

北魏农田水利建设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新的环境与背景下,必须深入探讨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策略,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筹资政策的变革,分析了国内农田水利建设中资金难题的引发原因,并着重探讨了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对策。

【关键词】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变革

在我国全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增效与增收,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国内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普遍面临严峻的资金难题,导致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举步维艰,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因此,在新的环境与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策略,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筹资政策的变革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筹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加快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筹资政策的变革步伐,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从筹资政策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主要经历了三个变革阶段:

1.在1949年-1980年,国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筹资政策处于集体出资为主,国家出资为辅的阶段。1952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1952年水利工作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在沟渠、塘堰、渠道、井、泉与水土保持等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以组织和发动群众力量为主,从而奠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集体出资、收益的格局。

2.在1981年-2004年,国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筹资政策处于各级地方政府与农民投入为主,国家投资为辅的阶段,展现了市场化筹资的特征。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瓦解,家庭承包经营成为新的形势,而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相应的配套措施尚未完善,而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入投资严重不足的时期,而且筹资过程中也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

3.从2005年到至今,国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筹资政策处于国家投资为主,而地方政府與社会资本投资为辅的阶段,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筹资格局。特别是在我国取消“农业税”与“两工”的背景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日趋明显的事权与财权匹配问题,所以,国家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二、国内农田水利建设中资金难题的引发原因

从国内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而言,总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资金难题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能对于引发各类资金难题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都江堰人民渠水利工程建设及维护工作中财务管理的经验,总结了以下两方面的引发资金难题的原因:

1.农田水利建设的筹资机制滞后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农业生产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兴修水利与农业生产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所以,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土地数量的减少,更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民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近年来,国内的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大的特点,而且强调建设中的专业化与机械化,农民的投工、投劳需求大幅下降,而传统的筹资机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政府自筹资金的能力相对较弱,单纯的依赖于财政拨款是不现实的,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局面。

2.资金投入不足,主体责任不清

在我国已经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中,国家和各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占据主体地位,其次为社会资金筹集。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的投资重点更多的集中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城市防洪、大江大河治理等方面,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减。各地政府比较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但是由于自身财力资源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由于受到历史原因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主体责任不清的问题,导致很多在建农田水利工程因后续资金不足或资金管理不善,而出现管理日渐荒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对策

在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而从国内的实际状况而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破解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难题。

1.广辟投资渠道,用活用好各类资金

在国内今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积极开辟投资渠道,如:政策融资、利用外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个人捐资等,以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都江堰水利系统紫坪埔水库水利枢纽工程正是利用了政府投资、社会融资、银行贷款等资金来源方式。在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后,应注重各类资金的用活、用好,特别要强调“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而且要逐步完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制度,积极建设民营水利工程,从而实现由存量资产向增量资产的转变。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将民间资本作为主要筹资渠道,并树立民营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导地位,实行“捆绑使用资金”的方式,有效提升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

2.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在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筹资体制的构建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而且要符合农田水利设施的准公共产品或公共产品属性。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与条件,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农田水利建设筹资机制。在农田水利建设筹资体制的构建中,必须要注重其所具备的公益性、战略性与基础性等属性,进一步明确各方投资的主题与次要地位,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的主导地位,从而实现筹资体制的逐步完善。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筹资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中,应尽量构建以市场或农民为投资主体的机制,更多的吸引民间资金,从而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各方投资主体享受到相应的收益。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命脉,而且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必须在对资金难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前提下,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促进国内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上一篇: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谈谈创新思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