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阅读兴趣范文

2023-10-06

激发阅读兴趣范文第1篇

一、找出兴趣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也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学生阅读前, 教师应通过各种巧妙的教学设计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学生在内在动力驱使下, 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 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图片引入法。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和文章有关的图片作为引例, 举出人物和一些关键词, 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介绍中故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自己到文章中去查找结果, 学生在任务和兴趣的双重驱使下进行阅读, 必然受到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授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级上第九单元reading “Have you been to Singapore?”中, 首先通过电脑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张有关新加坡的人文,地理,美食的图片, 同时引入文章中的相关词汇。学生们都对新加坡的一些标志性建筑,语言和美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时让学生们打开课文带着问题去阅读,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2.谈话引入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说明文, 议论文等等, 在阅读前引导学生从他们现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出发, 讨论和文章有关的话题, 同时教授部分文中的重点词汇。 例如, 在教授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上第九单元reading “If I am an athlete, will I be happy?”中, 我先录制一段短的VCR,由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父母和儿子,讨论是否要成为一个运动员。围绕If I am an athlete, will I be happy? 这个主题, 首先问同学们是否想成为一名运动员,接着就让他们讨论成为一个运动的advantages 和disadvantages, 引导学生就成为运动员工作的两面性展开讨论,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 从而通过讨论的内容引入到课文。在英语阅读课上, 教师应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 在引导设计上, 力求简洁明了, 切入主题; 在

课堂节奏上坚持: 低起点, 小台阶, 快节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

二、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仅仅激发他们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应该在阅读过程中给与阅读方法和技巧方面给与指导, 并提供充足的机会让他们去实践摸索。1, 略读( skimming) 。通过对主题的引导, 教师再向学生提出一个指导性问题, 该问题应涉及课文主题或重要事实, 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快速阅读全文, 力求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答案。通过这一步骤主要是让学生能快速获取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速度。2.细读( scanning) 。在把握了文章大意后, 可让学生进行第二遍阅读, 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细节,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 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查找, 如以who, what, when, where, why 开头的问句。如在教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上第九单元reading “If I am an athlete, will I be happy?”中, 通过VCR引入主题, 然后问学生: 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being an athlete? What is the disadvantage of being an athlete? 让学生们快速的略读,他们带着问题再细读一边全文,并回答问题,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题质量中了解到他们对该文章的理解程度, 做到心中有数。3.限时阅读。所谓限时阅读即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阅读部分并达到老师规定的阅读目标。目前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 阅读理解的分值在全卷中占有较大比例, 而且阅读量也比较大, 这就对学生的阅读速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平时的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快速阅读, 提高阅读速度。限时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如前面提到的略读和细读都应向学生规定具体的完成时间, 如三分钟, 五分钟等等。这样学生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会大大提高阅读速度, 而且长此以往还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读后的巩固

在阅读课教学中,“阅”是信息的输入, 而“读”是信息的处理和输出。只有信息的输入而没有信息的输出不能说是一节完整的阅读课,更不能实现新课标规定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目标。因此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读”出意思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 给学生提出一个紧扣主题的拓展性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话题进行讨论, 然后每组派一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也可以通过这一单元的教授到达一种情感教育, 例如我在教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级下第五单元reading “Why do you like pandas” Section3部分, 在拓展延伸( 阅读后) 环节中就设计了一个言语交际的练习, 提出问题“Why elephants are in danger?”, “what other animals do you know are in danger”, 展示几幅图片有关稀缺动物和人类

屠杀动物的图片,最后以广告“没有杀戮就没有买卖”结尾,让学生的感情再一次的得到升华,并且让学生愿意就这一话题去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不仅复习巩固了刚刚在文章中所学到的语言知识, 在自然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知识, 提高了言语技能, 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口头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 再进行笔头练习, 如: 短文填空, 句子翻译等。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创造性运用本课掌握的语言形式, 这一环节做得好, 不仅巩固了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 还会使他们感到学了就能用, 从而焕发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

激发阅读兴趣范文第2篇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如每周一节课带学生到充满书香气息的图书馆或阅览室,在轻松的氛围下让他们学会静心读书。也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电视散文”,让他们在美的画面中,愉悦的朗读中接受熏陶。

其次,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开展“美文我推荐”,“读书乐”交流,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读书的乐趣,感受经典的魅力,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范文第3篇

一、听老师大声读

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 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 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其实在视听媒体已经普及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仍然酷爱听故事。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籍。用耳朵倾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 他没有家长逼迫的痛苦, 也没有生字的羁绊, 纯粹是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 所以最吸引他们。听老师大声读往往用在识字不多的低年级学生身上, 要想让学生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这一目标, 首先, 解决了书源问题。目前大部分的家庭藏书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 为孩子购书更加困难。大声读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孩子读书难的问题。其次, 学生还不具备挑选图书的能力, 老师帮助孩子们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 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教师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内容丰富, 充满童趣, 在加上老师抑扬顿挫, 绘声绘色的朗读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读书是这么有趣的事, 渐渐地他们会觉得只听老师读是不过瘾的, 自己得找本书读。

二、给孩子最好的书

所谓最好的书是指在特定的成长阶段最适宜阅读的优秀读物。读书也是要讲究“营养”的。我们要把色香味俱佳的、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书引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来。一个人童年没有读到适宜的优秀读物, 后来生命里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从小面对零乱荒芜的杂草、面对臭烘烘的垃圾堆和孩子们从小目睹美丽的鲜花目睹碧绿的草地是一样的吗?它们在孩子们心灵中引起的感受一个是蛮荒的, 一个是美丽温柔的。好书的意义其实就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书呢?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说:“有一个事实我们应当知道, 在一些儿童文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走进书店的儿童图书区, 扑面而来的一定是大量的绘本。绘本是最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对于培养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除了绘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适合孩子的图书, 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三、给孩子专门的阅读时间

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 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因为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 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从而视书为朋友。也许有朋友会认为, 语文课不是很好的阅读时间吗?不错, 语文课确实是很好的阅读时间, 但语文课更多的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时间, 因此它不能排除语文老师手舞足蹈的表演、锦心绣口的展示, 更何况语文老师还要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期望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自由阅读, 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我就是一名语文老师, 不仅深知语文老师的心理, 而且还深知语文教学检测的现状, 因此即使想唱些高调, 也是言不由衷。我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必须要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而这个时间, 应该每周排一节阅读课。而这节阅读课, 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 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书籍。

四、说出你喜欢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而孩子们这种表现欲望更为强烈。有哲人云:"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 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 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 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和知识积累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奇特见闻时, 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惊羡的目光, 引来伙伴的啧啧称赞, 而这时的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这就将成为他讲述的动力, 为了更多获得同伴的或其他听众的赞赏, 他会想方设法地去猎奇, 从书本上寻找更多更新颖的故事。而此时的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是他忠实的听众, 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孩子们在日常说话和写作中的闪光点要予以充分的肯定, 同时可以要求孩子说出所讲内容的出处, 这对其他孩子有着十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五、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激发阅读兴趣范文第4篇

1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激发幼儿的阅读欲望

1.1 环境的创设要新颖、温馨, 并有规则的图示

在图书角的开放过程中, 许多教师都知识把图书角作为一个摆设, 一块地毯和几本图书就好了, 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也往往是乱翻、玩书、抢书、撕书和换书频繁等现象, 这样下去图书角的开放, 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会适得其反, 令幼儿的阅读习惯越来越差。 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布置一个温馨的阅读氛围, 让幼儿能静下来, 另外在布置的过程中还要贴合幼儿的喜好或者和幼儿一起布置, 使整个图书角看起来新颖有能让幼儿喜欢。 为了使幼儿有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设计图示, 如:按页码进行看书、从走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等, 然后贴在图书角的墙壁上, 让幼儿根据图示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2 教师要挖掘各种资源, 提供丰富而适宜的阅读材料

要令幼儿爱上阅读不单单只是在图书角放上几本书就可以了, 而是要教师自己动手, 为幼儿制作一些有趣又好玩的阅读材料, 充分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1.2.1 教师自制小书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被幼儿翻坏、抢破的小图书拆散, 和幼儿一起重新装订, 重新组合成新的故事, 在制作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随机的教育, 如:封面、封底、和保护小书等, 虽然这些小书没有那些买的书好看, 但是幼儿对于自己参与制作的东西往往会非常珍惜的, 总是翻了又翻, 看了又看, 仿佛那些书有很神奇的魔力似的。

1.2.2 教师做成好玩的扇子

教师可以把幼儿弄坏的书中的一个个小动物剪下来, 制作成一把扇子, 让幼儿边玩边讲故事, 也可以利用圆柱形的铁罐将破的图书制作成转动的故事罐, 有了这么有趣的阅读材料, 幼儿对讲故事和创编故事就有了极大的兴趣, 从而也发展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丰富了幼儿的语言。

1.2.3 利用墙面制作平铺小书

在好多幼儿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 我们大可不必一味地去强迫幼儿打开书本一页一页地看, 阅读是主动的, 而书是被动的, 我们可以利用墙面环境, 让幼儿一抬头就可以看书, 着其实是很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 因为此阶段的幼儿都是以无意识的阅读为主, 但是好奇心特别强, 所以墙上的平铺小书可以很容易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带领幼儿走进丰富多彩的图书世界。

2采取多种方法,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2.1 教师自制大书, 和幼儿一起阅读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首先是要学会阅读, 而一起看大书阅读是最好的方法, 教师可以在操作的时候边做边提出要求, 让幼儿边看边学, 在一起看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 让幼儿思考, 启发幼儿去自主地观察理解, 改变幼儿阅读的无目的性, 以此来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2.2 教师读书, 激发幼儿的兴趣

每次笔者看书的时候, 都有孩子会走上看好奇地看看笔者读的书, 在笔者面前站着看, 蹲下来看, 左看右看的, 仿佛书里有许多秘密似的, 有的还总是问笔者:“老师, 你看的是什么书呀, 我可以看看吗? ”笔者同意了, 他就拿过书本学着笔者的样子有摸有样的看起来, 其实笔者看的书里都是字, 没有一幅图画, 他根本就看不懂, 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么喜欢着本书呢? 其实中班的幼儿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而且觉得自己也能像老师一样看书会觉得很神气, 正是在这种思维的驱使下, 幼儿对老师看的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这一点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 教师喜欢书, 孩子就会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由对书籍的好奇, 发展为渴求, 最后到如饥似渴地读书。 记得陶行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由此可以说, 教师不仅只是表面上的传输知识, 而是还要用你的心去教育, 去感染幼儿, 去做一些他们父母无法做到或是没有时间做到的事。 因此, 用你的心、用你的行动对幼儿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3 积极地进行表扬

表扬最大的作用是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而幼儿是非常喜欢享受这种快乐的。 教师可以在图书角的书架背面或其他可以利用的地方设立表扬栏, 并开设各种表扬的项目, 这样不仅能让幼儿自觉地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还能激发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3家园互动, 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 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 因此, 我们要始终把家园互动摆在重要位置上。 如利用家长说明会, 家长学校讲座以及家长开放日、亲子共读时间等形式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 了解孩子阅读中的不良习惯, 并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方法, 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开展幼儿家庭阅读活动。 的确, 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优秀的儿童图书, 不仅仅让孩子健康成长, 更让我们这些为人师、 为人父母的, 重新找回了那个纯净的内心世界。 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阅读的兴趣, 我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议家长每隔1~2 周带孩子去书店买书

家中书架上的书一般都是我们大人看的, 适合孩子的很少, 有的家庭甚至没有, 认为在学校里就是学习, 其他的书不必看。有些家长很注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 所以家就买了许多书, 但是一买了很多后就不买了, 孩子开始看到很多书是很新鲜, 但是时间长了, 就会对那些书产生厌倦的情绪, 为此, 家长不能多买, 也不能不买, 要适度, 平均1~2 周买一本, 书不在多, 而在于新。

3.2 建议家长在空余时间和孩子去图书馆看书

去图书馆看书是一个既方便有省钱的办法, 图书馆的良好氛围可以陶冶幼儿的心灵, 而各种各样的书籍能满足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家长不妨把握自己的业余时间, 和自己的孩子去图书馆, 和孩子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

我们教师面对的是各种不同性格、不同知识经验、不同习惯的幼儿, 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多思考、多发掘各种经验, 激发阅读的兴趣, 让幼儿爱上阅读。

摘要: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 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早期阅读可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 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的能力。

激发阅读兴趣范文第5篇

李家巷镇中心小学杭亚雷

语文教学是一项效应周期很长的工作,往往一两年才能见其效果。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教师心理不免急功近利,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教师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

打破上述语文教学上的僵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发展,只有顺应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疏其障碍,导其志趣,畅其情流,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以“境”唤起学习兴趣

语文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还有很强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偏重语言文字训练,而忽视其人文精神,会使其索然无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被称为“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思想。”我在教学实践中,借鉴李老师的教育思想,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语言描绘、幻灯、投影、录像、音乐、绘画、角色表演等等,再现教材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某一角色,经历情感的体验,产生深切的感受。也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充任教师的角色,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还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保持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古诗《山行》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每句诗中表现的各种不同色彩,然后边交流每句诗边逐句用投影出示诗句所体现的情景,叠合成一副深秋山间美图,学生亲眼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一句句赞美的话脱口而出,理解了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抽去前句诗所表现的投影画面,没有了“寒山”“石径”“人家”映衬的枫叶林显得单调,没原先美,从而直观地让学生一下子明白:前两句诗是为后两句诗作铺垫的。几种创设情境的手段综合应用,互相补足,效果更佳。《火烧云》一文和线自然段,通过地面上各种事物颜色的变化,体现火烧云上来后霞光的美丽,其中有5个“了”字,让学生体会这5个“了”字可否删去,我先用挂图再现霞光流彩的情景,让学生结合书本朗读体会。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再指着图中的小孩子让学生移情体验:“闭上眼睛,共5页 1

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位孩子,周围一瞬间都被绚丽浓郁的霞光笼罩,心情如何?”学生体会到了“了”表现出高兴新奇的心情,可朗读还是不到位,于是,我又让学生在每一句写景的话前添加适当的感叹词,以表达高兴新奇的心情,同桌之间表演孩子们看到这种景象时奔走相告的情景,学生个个表演得兴致勃勃,兴奋、新奇之情溢于言表,终于懂得了“了”字的作用。可见,创设情境提供了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刺激,是培育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

二、以“争”催化学习兴趣

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已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培养标新立异和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契机,适时地点燃争论的“导火线”,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尽好一个引导者的职责。如《火烧云》一课,我让学生课外观察并想象云的形状及变化像什么。上课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通过描写三种不同动物的形态来表现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和变化快的特点,老师就问学生:如果让你写,你会怎样写出火烧云的这一特点。学生课外观察有了基础,有的学生说象书中选取三种都是动物的形状写,让人读了感觉单调,不利于表现云形状的变化多的特点,可选取不同类别的事物来描写更能突出云形状变化多的特点,这是我让学生开展讨论,马上有同学反对上述说法,说都选动物的形状来写,有利于表现云的动态美,突出变化快。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老师偏向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培养,于是我鼓励他们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按自己的建议也写一写火烧云的形状,与对方比到高低。学生写得兴致盎然,因为他是在主动创作,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三、以“动”强化学习兴趣

让活动进入学科课程,是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活动的前提条件,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习面前人人平等,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争得学习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有灵活的教学方法,不轻易指责批评学生,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环节后,及时进行学习评估,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

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保持、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但是从“学生”到“学生”的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地位的羁绊。这种角色的消极状态,也会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学生担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趋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教学过程随着学生的活动推进,再利用角色效应进行,课堂教学比起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就丰富多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强化基础。应该看到,人的诸多能力,事实上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逐惭形成,并得到提高的。很难想象一个关在屋子里死读书与外界很少交往的人,能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他们似乎发现了自己,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的创造空间,一种更高的追求,希望自己能表现得更完善的渴望,随着活动日愈趋增。这时,作为他们的老师,也会猛然发现,活动使学生变得聪明、能干。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如此循循善诱,必然水到渠成。

四、以“情”内化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师生之间没有心理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如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时,教师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学生、教师与教材之间的情感沟通,运用饱含深厚情感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具体词句进行阅读、讨论,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自由赞叹。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体会,教师细心点拨,巧妙“移情”,在感受长城的伟大中激发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再如《小音乐家杨科》的悲愤之情,《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猫》的爱怜之情,《大海的歌》的喜悦之情……全都可以通过

教师艺术地传递出来,震撼一个个学生的心灵,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充满了活力,理性的光芒就会在情感共鸣的火花中放射出来,学生的知识“跃迁”也因此有了物质基础。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的练习,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艰难的。而美感性的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学生所得就丰富多了。当老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着:“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那真是„荡船舟漓江‟,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漓江的水怎么静得不觉得它的流动”。学生轻轻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稍后,老师悄声地问:“你们听到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潺潺的呢”?学生在此柔美的情境中,不想高声语,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倾向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

激发阅读兴趣范文第6篇

1设计导入方式,唤起意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魏书生老师也曾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所以,对学生认为枯燥的古诗学习,导语更应该精心设计,精彩,新颖的导语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

根据教学实际,笔者列举如下几种导入方法:

1.1 故 事导入

故事总能吸引着学生,当然,故事导入必须与课文内容相关。如在教学《古朗月行》时,笔者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述了李白的故事,以及他的《静夜思》并出示原文并点名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人生理想。这些知识与诗歌密切相关,又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1.2 问 题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村居》时,笔者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疑问:“我们见惯了霓虹灯, 见惯了摩天大楼,见惯了宽敞的马路。但有谁见过茅草屋? 有谁见过孩子们在草地上抓蛐蛐、玩泥巴、放风筝? ”设置这个问题,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促使学生去深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3 多 媒体导入

多媒体可以对语文课的学习起到了渲染气氛、传递情感的作用。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因为学生基本上对庐山瀑布没有概念,所以,笔者特意从网上下载了庐山瀑布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感受了它雄伟的气势。借助多媒体,合理导入古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而课堂的导入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如果运用不当,导的过长,入课过缓,就会喧宾夺主,所以,老师要结合课文及学生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导入。

2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古诗在现代的孩子们读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老师所要做的,就是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1 诵 读教学法

如何使课堂诵读富有趣味呢? 首先就要要改变单一的诵读方式,使诵读的形式多样化。教师应根据诗的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诵读形式开展诵读,换着花样让学生能保持对于课文的新鲜感和趣味感。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男女生竞赛读,分组读,也可以按学号、按座次顺序朗读等等,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相对较难理解的古诗,老师可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范读,或者可以放名家录音,挑起学生的朗读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兴趣,教师还可以适当地配上音乐和画面,营造轻松愉快的诵读环境,让学生头脑轻松,思维畅通,这样,学生诵读的效率当然就高了。

2.2 情 景教学法

何为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就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在教学中通过引入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快速理解和准确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年来,情景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所见》的 时候 ,教师可以 请学生来 扮演“牧童”,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和动作来演绎“牧童”在林间放牛的样子,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这样一来,古诗已不再是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常常是在充满戏剧色彩的场景下,一个个难懂的字词,就被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血液中。

另外许多古诗往往浓缩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但是由于古诗的高度浓缩特性,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把文字描绘的场景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用图画来引导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整体上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产生较好的效果。

2.3 探 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中笔者主要阐述的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常用的合作探究方法。在古诗课堂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能够最大限度地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自主解决古诗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改变以往古诗教学时“填鸭式”的讲解诗意局面,由教师与学生合作理解古诗, 对于学生一些好的富有创意的见解要有效运用起来。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真正用民主平等尊重学生的心态对待学生,变师生为朋友,变教学为导学,变沉闷的课堂为活泼的学堂。

2.4 多 媒体教学法

古诗词中的意境有的畅晓明白, 易于理解; 有的则跳跃隐含,艰涩难懂。在对这些古诗词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诗词中的诗意意境用恰当的美术作品给学生展示出来,教学就轻松多了。在学习梅花诗时,笔者将《墨梅》、《卜算子·咏梅》两首作为一个单元讲解,笔者在资料库中剪辑了一段介绍梅花的影片(并配有文字介绍),图文并茂的影片吸引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这时笔者要求学生在看影片介绍时要了解其中的内容, 并分别用几句话概括。由于学生兴趣浓厚,这样的问题他们迎刃而解,结果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总之,恰当、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从而激起他们对古诗文化的探究热情,为我们的古诗课堂注入鲜活的动力。

3精编课后练习,延伸兴趣

课堂练习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而课后的练习则能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题的优化则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所以,要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在备课时要注重作业设计这环节 ,精 心筛选 ,认真编排

如在教完一首古诗后,好多学生不能当堂巩固,那么笔者就叫他们课后继续,然在背诵时可以采用歌唱法,填充法等,不像鸡啄米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的背,整体理解,轻松背出。

3.2 练习题设计要多样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以“乐学”为最优化境界。要“乐学”,首先就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激发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如:布置《寻隐者不遇》一诗的作业时,让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来作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家电下乡补贴范文下一篇:警徽熠熠生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