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交际论文范文

2023-09-16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第1篇

交际还有教学交际和真实交际之分。教学交际乃是模拟真实生活, 创造情景, 提供使用法语进行实际的环境和气氛, 在一种假设的环境中进行语言交际训练。教学交际已在法语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在进行教学交际训练时尽量使情景接近生活, 使教学交际中获得的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使用。教师可利用实物和动作, 边表演边讲述, 要求学生能听懂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教师讲:cahier和livre, 就将练习本和书拿出来示范, 告诉他们用法语怎么表达。在听熟了这些法语单词和句子后可训练学生自己来讲, 用这些法语句子组织教学, 这就是真实交际。

掌握法语不仅要学习语音、语法、词汇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综和运用这些知识, 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前者是语言知识教学, 后者是言语能力教学。学习法语的主要目的是使用它来进行社会交际, 获得信息。所以, 言语教学是处在矛盾的主要方面, 它在法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语言知识教学处于从属地位,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这是因为抓了听说读写的教学, 必然会带动言语能力教学。培养言语能力是法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语言知识教学是为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的, 放弃听说读写的训练, 孤立的教授语言知识, 不但知识得不到巩固, 而连语言知识教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我们对语言和言语关系应有清楚的认识。一般来说, 学习语言知识是为了言语实践, 言语实践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言语实践离不开语言知识, 语言只是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 说明语言知识的重要。然而更应该看到, 懂得语言知识还不等于具备言语能力。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的联系, 又要看到他们的区别。掌握知识靠理解和记忆。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大量训练, 从而做到熟能生巧。

听、说、读、写是言语能力。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往往需要反复练习。我们要求学生把法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 所以, 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在法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证法语教学的实践性应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精讲多练, 以练为主。法语教学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 即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逐步掌握法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决定教学成效的主要关键是练习的质和量。教师的讲解是为了指导学生精炼, 每节课都要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

知识的讲解必须分清主次, 重点突出。教师充分掌握所教授的材料, 不要求一次讲清所有的问题, 而是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步加深。知识讲解范围要有所控制, 以有利于言语能力的训练为度。开展对话练习, 一方问, 一方答。这些活动可在师生之间进行, 学生之间进行, 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2) 言语练习为主, 加强基本功训练。法语课的练习可分为语言练习和言语练习。前者以掌握语言知识为目的, 后者以训练言语能力为目的。为了保证交际性原则的实现, 从总体来看以言语训练为主, 如回答问题、小对话、表演情景、听录音后转述等。为了保证说和写言语能力的质量, 必须注意基本功的训练, 进行必要的语言学习, 如拼音连续练习, 词组搭配练习等。两种练习, 以言语练习为主,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配合。不做言语练习就不可能使学生获得运用法语的能力;而不做必要的语言练习也会影响言语练习的质量。这两种练习应保持适当比例。从而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

(3) 以正确为前提, 培养速度。掌握法语说写能力, 既要求正确也要求流畅。但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只追求流畅而忽略正确, 尤其在说的训练中表现最为突出。一般地说, 说和写的联系首先要求正确, 其次才是流畅。对听、读来说, 训练感知及理解速度具有重要意义。理解了语言材料可以重复多听多看, 以训练听觉灵敏度, 训练快读时的理解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说外语的积极性, 要鼓励学生在交际中能创造性地说, 出现语音、词汇、语法错误以及不太明显的言语结构错误不予介意。但在鼓励学生多用法语交际的同时, 要采取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指出言语活动中的错误, 应让学生指导自己的不足, 注意在以后的言语实践中逐渐克服。

为了掌握法语, 学生必须多多练习。练习以言语练习为主, 语言练习为辅;应以口头练习为主, 笔头练习为辅;应以学生间的联系为主, 师生间为辅。做到这几点, 就体现了法语课的实践性, 能保证学生掌握法语这一交际工具,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交际化, 从教的方面来说, 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交际活动, 摆脱传统的以语言规则和课文为中心的教学:从学的方面来说, 学生应积极地运用法语交流思想, 为此目的, 从法语教学的最初阶段起创造条件,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用法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 尽量吸引学生参加言语活动。

在缺乏法语语言环境的条件下, 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法语。但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搬进课堂, 仿照真实交际情境进行法语教学。课堂上创造情境, 尽量使教学交际化。比如:问候、介绍自己、谈论自己的学习情况, 陪朋友参观游览等等, 尽量使用法语进行交流, 要鼓励学生用法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培养他们学习上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用法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1) 用法语问候或打招呼:如, 问候用语和客套用语, 这类生活用语在课本里不断增加, 教师也可使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补充, 教会学生在什么场合下使用, 并要尽量符合法国人的习惯。如饭后, 中国人常用“吃过饭了吗”作打招呼, 而法国民族常说“salut”。

(2) 用法语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同学生进行交谈, 说明教学要求, 讲解课文生词, 布置作业, 都可以用法语进行。用法语授课, 学生能多听多说法语, 有利于学生较快的掌握法语。

(3) 结合实际用法语和学生进行交流。这种联系实际是师生交谈, 不仅会让学生看到他们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交际, 从而提高兴趣, 树立信心, 而且能帮助学生复习, 巩固已经学习的内容。学生的生活实际是非常丰富的, 兴趣广泛。国内外的重要事情、球类比赛、节目活动都可称为学生有兴趣的话题。法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法语水平, 组织交流活动。

总之, 法语教学原则是进行法语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是根据人们对法语这门学科性质和对法语教学规律的认识高度概括而形成的, 交际原则是法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让我们不断研究遵循这一原则,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使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摘要:交际功能就是语言的基本特性, 贯彻交际性原则就是要全面进行言语能力训练, 不但要教会学生能懂得别人用法语表达的思想, 而且应当教会他们能用正确的法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第2篇

二语习得领域曾一度重视对个体认知差异的研究而忽略了影响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因素。部分研究者只关注学习者与语法的关系,认为环境因素是可以被忽略的“背景”或“噪音”。近三十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经历社会转向,研究者们日益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不再人为地把个体和环境割裂。2018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进并出版了经典著作《第二语言教育中的社会文化理论导论:叙事视角》一书,该书将个体学习者放置在其所处的历史与环境中研究,首次以叙事的方式将社会文化理论中的重要原则和观点向读者介绍,在语言教学领域普及了社会文化理论。

本书三位作者Merrill Swain,Penny Kinnear,Linda Steinman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语言学习观是:社会历史环境是研究者应当重点分析的对象;语言习得以社会活动为媒介;社会活动不仅影响认知,更是人类认知得以形成的过程。本书独特的叙事则包含作者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搜集的二语学习数据,如研究数据和课堂任务等。将抽象理论概念以具体的案例呈现是本书的特色和创新点。全书共八章,前七章结构相似,每章先简要介绍社会文化理论中的重要原则和术语,然后以真实的语言学习案例阐释术语,探讨相关研究,总结争议焦点,最后列出了研究问题和阅读参考。作者以理论概念和叙事相结合的形式探讨了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私人语言、协作对话、日常和科学、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活动理论和评估等社会文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第一章介绍维果斯基的调节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从社会文化理论看,人类的高阶心理活动都通过物质或符号工具的调节得以实现。本章以一名叫Mona的英语老师的经历为例,讨论了其语言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调节工具,如语法书、电脑、收音机、英语节目、磁带、母语、社交等,对教师构建课堂学习资源以调节学生学习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章通过Sarah在加拿大法语浸入式项目中学习法语的故事探讨语言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作者认为在实践社区中师生、同伴共建“支架”,有助于最近发展区的实现。

第三章探讨言语化,即以言语作为认知工具表达思维的过程。本章通過Jody和Sophie的故事展示了自我语言和协作对话如何共同促进思维发展。

第四章介绍了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及其相互关联。本章以在安大略大学就读的Thaya为例,讲述了她在大学写作课堂中如何在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中转换,掌握写作技巧,理解写作过程。作者阐释了科学和日常概念的区别,认为前者是有意识的、系统的、正式学术知识体系,而后者是自发的、常识性的意会知识。

第五章探讨情感与认知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章以双语学习者Grace为例,指出语言学习过程中从他人调节到自我调节的轨迹及两种语言文化共建学习者身份的过程。在调节和身份塑造的过程中,情感和认知帮助主体理解学习过程,从本质上看是不可割裂的。

第六章通过英语教师Sandra与法籍加拿大学生Marc的邮件互动探讨活动理论。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知识的建构是一个包含多人互动和社会力量的复杂过程,在活动系统中的三个核心成分为主体(即执行者)、客体(即目标)和工具(即调节手段),这三者的互动,必须遵循一定的群体规则和劳动分工。

第七章用一名加拿大留学生Yang准备一场重要的结业测试的故事探讨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动态评估。作者节选了Yang的两次口语考试片段,论证语言成绩不仅受语言能力影响,也受考试形式影响。动态评估本身是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反映了广大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价值观,也对语言学习和教学未来将以什么方式开展产生影响。

第八章向读者呈现了两则叙事故事。作者并未对这两则叙事加以理论分析和讨论,而是鼓励读者在学习前七章的基础上,用社会文化理论对其解读,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语习得领域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各种新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仅2000年以来,就有数部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二语学习、二语教学法、语用学、教师教育方面的专著出版(见:Compernolle & Remi,2014;Poehner,Matthew & lantolf,2014;Lantolf,2013,2000等),这些著作对推动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某些具体概念,如调节、最近发展区、支架、言语化等,对一线语言教师、研究新手和语言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仍然比较抽象,也不容易领悟。《第二语言教育中的社会文化理论导论:叙事视角》一书的出版及时解决了国内广大师生阅读原版理论著作遭遇的困境,有助于读者理论结合案例,从中得到启发,进而设想如何在外语学习、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应用社会文化理论的相关概念,是一本适合广泛读者群的入门级读物。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大学生英语学术写作迁移现象研究: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建构”(项目编号15YJC740055)及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第二语言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及应用研究”(15BYY077)的阶段性成果。]

(欧阳鹿,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秦晓晴,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王建洋,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第3篇

外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如今法语作为一门重要外语语种走进了越来越多高校的第二外语课堂。在二外法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开始的学习阶段对法语有种新奇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有些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利用初学阶段时期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转变传统固定的二外教学模式,研讨出针对高校第二外语法语教学的改革方法,搞好二外教学,培养具备语言交际应用能力的学生,以适应社会对多语种型人才的需求是势在必行的。

一、高校二外法语教学的现状

首先,关于二外法语课程的开设。目前我国一般只在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中开展第二外语法语教学。一般为英语专业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必须选择一门二外,其中选修法语的人数近几年已增至一半。二外法语教学开设四个学期,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每学期64学时,周学时为4学时,总共256学时。预期通过四个学期的学习后,使学生达到基本的法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法语语言交际和运用能力。但是许多高校对二外法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课时安排达不到既定课时安排的数量要求,教师传统的二外法语教学模式,加之学生对二外法语学习的目标不尽相同,使得二外法语教学的开设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其次是英语负迁移的影响。“语言迁移”是一个教育心理学术语。它是指一种语言对目标语言学习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被称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被称为负迁移,二语习得研究中为“母语迁移”。现阶段高校中二外法语教学的对象多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英语与法语更接近,学生们常常会更多地受到英语的影响,所以在法语的学习中,既有“母语迁移”,又有“英语迁移”,后者甚至大于前者。英语与法语同属印欧语系,两种语言相互融合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英语的语音、语法特点及语言思维形式在学生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由于英、法同属拼音文字,又同属印欧语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已经先人为主的英语的影响,法语和英语开始了拉锯战。一般来说,当英语与法语相同或相似时.多会产生正迁移。当两种语言不相同,特别是似同又不完全相同的时候,便容易产生负迁移。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英语学习好的学生大多数法语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其中英语正迁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也有不少学生感叹,法语常与英语混淆,学习起来很难,甚至有不少的同学在语音阶段还未结束之时就开始打退堂鼓,很多同学在两种语言的交锋中无所适从,于是学习兴趣下降,甚至有人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英语学习,而放弃了法语学习,这正是英语负迁移的结果。

二、高校二外法语教学的缺陷

首先,相对于《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多数高校二外课时偏少(约200课时左右)。个别高校课时更是远远小于这个数字,这样实际的教学内容远远达不到大纲和考研的要求。但是法语知识体系又较复杂细腻,使得学生只以考试通过为目的,二外法语教师一味注重讲解语法、词汇等考试相关内容,忽视了口头表达,听力理解和法语相关文化的摄入,使得二外法语课堂教学机械而又沉闷。

其次,二外法语教材多样又缺乏统—性,并且音像教辅资料较匮乏。目前多采用的教材有《大学法语》,《公共法语》,《简明法语教程》等。各教材编排体系不同,且词汇和语言侧重点也有差异。再加上英语专业学生将来在参加研究生考试时,还必须研读所报考学校的法语教材。另外,教学辅导书,练习及音像教材也相对匮乏,十分不利于学生自学与提高,使学生的学习完全被限制在课堂上,无法提高学习兴趣。

再者,教育模式老化,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由于学生对二外法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充分,致使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对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积极性,大部分老师还是延续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教育模式。在教学方式上也是以老师的直观讲解为主,学生创造性学习为辅,新的教学手段是少之又少。许多二外法语教师只用一本教材和一面黑板驾驭课堂,至于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无人问津。这一方面是由于老师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却反映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对二外法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三、改善高校二外法语教学缺陷的措施

首先,保证充足的二外法语课时量。由于法语知识体系严谨细腻,且作为二外学习使得法语在学生中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为了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充足的二外法语教学量是前提。只有严格按照既定课时开展二外法语教学,才能使得知识的讲解详尽和充分,使学生通过两年的二外法语学习,能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初步掌握法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进一步学习法语打下语言基础。

其次,合理运用现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目前高校二外法语教材版本多样,教辅资料也相对匮乏,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一方面要有利教师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还要便于学生自学。笔者认为好的二外法语教材所选课文要篇幅适中,语言时代感强,不单要有较为详细的词汇语法讲解,还要能展示法国文化,且图文并茂,练习丰富多样,安排有听说环节,且配有教学光盘,这样的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课堂教学更高质高效。

再者,提高二外法语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其一是加强英法对比教学。有些二外法语教师为了减少英语的干扰,主张课堂上不涉及英语,或者在语音学习阶段要求学生暂时忘却英语;有些法语教师想运用英语辅助教学,但因为英语水平的约束无法给与学生准确的解答,力不从心。学生只能凭借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去建立不完善和不准确的双语对比体系和认知策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迁移的范围、内容、条件和方法必须通过对比分析才能真正弄清楚。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便可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并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样,课堂上即可以通过重点讲解或练习等帮助学习者克服母语知识负迁移所引起的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英语迁移”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教师应该通过对法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确定法语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势利导,即研究英语,引导、帮助学生归纳两种语言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是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点,以便建立完善、准确的双语对比体系和认知策略。其二是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二外法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教师道德和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要有更新和创新意识,具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相互交流,确定一种较佳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一改过去“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言堂”的做法,设计出知识性、趣味性、视听加音乐的立体与互动式的课程方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外语教学将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正不断发生变化,语言也是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二外法语教学同样也要与时俱进。本文浅析了高校二外法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缺陷后,针对此提出了几点改善高校二外法语教学缺陷的措施。希望能对高校二外法语教学有所帮助和参考,使更多的从事二外法语教学的教师有所思索,对高校二外法语教学尽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第4篇

引言

外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如今法语作为一门重要外语语种走进了越来越多高校的第二外语课堂。在二外法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开始的学习阶段对法语有种新奇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有些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利用初学阶段时期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转变传统固定的二外教学模式,研讨出针对高校第二外语法语教学的改革方法,搞好二外教学,培养具备语言交际应用能力的学生,以适应社会对多语种型人才的需求是势在必行的。

一、高校二外法语教学的现状

首先,关于二外法语课程的开设。目前我国一般只在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中开展第二外语法语教学。一般为英语专业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必须选择一门二外,其中选修法语的人数近几年已增至一半。二外法语教学开设四个学期,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每学期64学时,周学时为4学时,总共256学时。预期通过四个学期的学习后,使学生达到基本的法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法语语言交际和运用能力。但是许多高校对二外法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课时安排达不到既定课时安排的数量要求,教师传统的二外法语教学模式,加之学生对二外法语学习的目标不尽相同,使得二外法语教学的开设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其次是英语负迁移的影响。“语言迁移”是一个教育心理学术语。它是指一种语言对目标语言学习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被称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被称为负迁移,二语习得研究中为“母语迁移”。现阶段高校中二外法语教学的对象多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英语与法语更接近,学生们常常会更多地受到英语的影响,所以在法语的学习中,既有“母语迁移”,又有“英语迁移”,后者甚至大于前者。英语与法语同属印欧语系,两种语言相互融合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英语的语音、语法特点及语言思维形式在学生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由于英、法同属拼音文字,又同属印欧语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已经先人为主的英语的影响,法语和英语开始了拉锯战。一般来说,当英语与法语相同或相似时.多会产生正迁移。当两种语言不相同,特别是似同又不完全相同的时候,便容易产生负迁移。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英语学习好的学生大多数法语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其中英语正迁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也有不少学生感叹,法语常与英语混淆,学习起来很难,甚至有不少的同学在语音阶段还未结束之时就开始打退堂鼓,很多同学在两种语言的交锋中无所适从,于是学习兴趣下降,甚至有人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英语学习,而放弃了法语学习,这正是英语负迁移的结果。

二、高校二外法语教学的缺陷

首先,相对于《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多数高校二外课时偏少(约200课时左右)。个别高校课时更是远远小于这个数字,这样实际的教学内容远远达不到大纲和考研的要求。但是法语知识体系又较复杂细腻,使得学生只以考试通过为目的,二外法语教师一味注重讲解语法、词汇等考试相关内容,忽视了口头表达,听力理解和法语相关文化的摄入,使得二外法语课堂教学机械而又沉闷。

其次,二外法语教材多样又缺乏统—性,并且音像教辅资料较匮乏。目前多采用的教材有《大学法语》,《公共法语》,《简明法语教程》等。各教材编排体系不同,且词汇和语言侧重点也有差异。再加上英语专业学生将来在参加研究生考试时,还必须研读所报考学校的法语教材。另外,教学辅导书,练习及音像教材也相对匮乏,十分不利于学生自学与提高,使学生的学习完全被限制在课堂上,无法提高学习兴趣。

再者,教育模式老化,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由于学生对二外法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充分,致使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对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积极性,大部分老师还是延续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教育模式。在教学方式上也是以老师的直观讲解为主,学生创造性学习为辅,新的教学手段是少之又少。许多二外法语教师只用一本教材和一面黑板驾驭课堂,至于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无人问津。这一方面是由于老师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却反映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对二外法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三、改善高校二外法语教学缺陷的措施

首先,保证充足的二外法语课时量。由于法语知识体系严谨细腻,且作为二外学习使得法语在学生中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为了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充足的二外法语教学量是前提。只有严格按照既定课时开展二外法语教学,才能使得知识的讲解详尽和充分,使学生通过两年的二外法语学习,能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初步掌握法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进一步学习法语打下语言基础。

其次,合理运用现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目前高校二外法语教材版本多样,教辅资料也相对匮乏,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一方面要有利教师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还要便于学生自学。笔者认为好的二外法语教材所选课文要篇幅适中,语言时代感强,不单要有较为详细的词汇语法讲解,还要能展示法国文化,且图文并茂,练习丰富多样,安排有听说环节,且配有教学光盘,这样的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课堂教学更高质高效。

再者,提高二外法语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其一是加强英法对比教学。有些二外法语教师为了减少英语的干扰,主张课堂上不涉及英语,或者在语音学习阶段要求学生暂时忘却英语;有些法语教师想运用英语辅助教学,但因为英语水平的约束无法给与学生准确的解答,力不从心。学生只能凭借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去建立不完善和不准确的双语对比体系和认知策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迁移的范围、内容、条件和方法必须通过对比分析才能真正弄清楚。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便可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并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样,课堂上即可以通过重点讲解或练习等帮助学习者克服母语知识负迁移所引起的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英语迁移”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教师应该通过对法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确定法语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势利导,即研究英语,引导、帮助学生归纳两种语言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是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点,以便建立完善、准确的双语对比体系和认知策略。其二是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二外法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教师道德和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要有更新和创新意识,具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相互交流,确定一种较佳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一改过去“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言堂”的做法,设计出知识性、趣味性、视听加音乐的立体与互动式的课程方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外语教学将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正不断发生变化,语言也是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二外法语教学同样也要与时俱进。本文浅析了高校二外法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缺陷后,针对此提出了几点改善高校二外法语教学缺陷的措施。希望能对高校二外法语教学有所帮助和参考,使更多的从事二外法语教学的教师有所思索,对高校二外法语教学尽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第5篇

1字母e的发音

e(此处指不带音符的e)在法语单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且读音也会随着所处词中的位置、周围字母的变化而变化。让让我们先来看看不带音符的字母e(以下简称e)本身的发音规则。。

首先,e在闭音节词1中通常发音为[ε],例如sagesse(第一一个字母e),sel, chef, fatuel等等。对于这一条,有初学者经常会会提出疑问: 为什么像merci, mercredi等这类开音节词中的e仍仍然需要发[ε]。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e在闭音节词中通常发发[ε],并不意味着其在开音节词中不能发 [ε],而是指当我们遇到到一个闭音节词,恰好词中又有字母e需要发音,那么这个时候,,e通常发[ε]。且e在词首2(如merci)的情况相对复杂 ,我们会在在下文作出分析。另外,有些教材中总结的e在两个相同的辅音字字母前发[ε]其实也不尽如此。该规则适用于音节相对少、发音相相对简单的单词,例如:belle, pelle, 但是如果e在一些相对较长、音节较多且复杂的单词中的时候, 可能不适用此规则。例如:belligérance, nécessaire, dessiner, cellule等等。同时 ,特别需要要小心的是,e在两个m之前发[a],最常见的例子就是femme.

其次,e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发[藜]:一,e在单音节词末。所谓谓单音节词, 并不是很多初学者以为的只有一个元音音节就是单单音节词,例如elle, quel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单音节词,实际上上是指的只有一个音的词,也就是说,整个词只发了一个音。例如:ou, si, les, oui等等 ,都是单音节词。如果字母e出现在这类词词的词末,如:le, me, je, te, ce等,则需要发[藜];二,e在词首开开音节中发[藜]。此处的词首不是指的第一个字母是e,而是说e处于第一个音节中则发[藜]。例如debout, demain, ceci等。不不过,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e在词首的情况相对是较为复杂杂的。笔者发现,也并不是所有的开音节词首e都发[藜],例如:bercer, beffroi, certain, cesser, berceau等等。由于e在词首3的的情况比较特殊,且变化比较多,规律性较小,笔者建议各位初学学者在配合发音规律的基础上,尽量多读多记多听,认真区别自己己和老师或者录音发音的不同。在记忆的时候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re开头的词4,一般带有“重复 , 再一次”之意 ,e通常发发[藜],如retourner, revenir, relancer等 ,且一般说来 ,这种动词及及相应的名词或形容词词首都会发[藜],例如retour;第二,法语中中的大多数动词都可以演变成相近意义的名词或形容词, 此时的的名词及形容词发音往往需要参考动词原形的发音方法, 这也是是很容易出错的地方, 而并不是我们一开始单纯的划分成闭音节节或者开音节,例如:berner这个动词与它的名词berne,实际上都都发的是[ε],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动词的变位情况。通常说来, 动词变位以后的发音———一般是指词首和词中的发发音与变位之前的发音相距甚小 (除了词形 整个变化 以外 ,如如devoir变成dois等 ),或者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例如refaire,原本本是一个闭音节词,变位以后refait或者refais,成为开音节词,可此时的re读音并没有发生变化。最后,e在“辅辅e辅”中发[藜]。所谓辅辅e辅,是指“辅音+辅音+e+辅音”的组合,且这些辅音都是指的辅音音素。例如:entreprise, vendredi, mercredi等等。

当然,此时的e还会涉及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个单词中可能会反复出现字母e。通常情况下,一个单词中如果有很多e,除了常见的一些以re或者de开头的词 , 如revenir,devenir以外,临近的两个e很少发两个相同的音,即便是中间符合发音规律, 在发音上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音变的现象。这就如同在汉语中,由两个相同声调的字组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后面那个字的声调会发生变化,例如爸爸、妈妈等等。当然,这条规律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词,这就要求我们初学的同学在学习这种词的时候,除了结合自身经验和自身知识,还需要查阅字典或翻阅教科书,切忌凭感觉或想当然。

最后,字母e还有很多不发音的情况。首先,也是最常见的情况,就是e在词末5。这个时候 ,e的作用都是帮助它前面的那个辅音发音,而自己不发音。由于[k][p][t]这三个音会有浊化的现象,当有的同学碰见诸如quelque等这类词的时候,词末往往会发[g],这个时候要特别小心。因为末尾不发音的e,其实是帮助它前面的辅音发辅音本来应该发的音, 而quelque这种以que结尾的词 ,本来qu在一起应该发 [k](且是不浊化的 [k])所以末尾发成[g]是不对的)。例如:texte, salle, souriante等等;第二,如果词尾e的前面是元音,则前一个元音发音,e仍然不发音,例如vie, boulangerie。其次,在“元辅e辅元”的单词中。同前文提到的“辅辅e辅”一样,“元辅e辅元”也是指的元音及辅音音素。以mademoiselle为例,其读音为[madmwazεl],e的前面为音素[ad],后面为[wa]。初学者可能会对[wa]产生疑问,觉得是辅音音素 ,其实不然 ,oi的单词组 合发 [wa]应该是元 音 ,因为[w] 其实是个半元音因素 , 所以 ,mademoiselle的第一个e没有发音。同样的,像acheter也符合这个规则。这里要注意的是,c是发的一个辅音音素[∫],同样符合这一规律;第三,法语中,很多副词都是由它的形容词变成阴性加-ment构成的, 而形容词在变成阴性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会以e结尾 (或者阳性形容词本身就是 以e结尾 )。例如gravement, historiquementanciennement, joyeusement等等 ,这一类词的词尾 -ment前的e,通常都是没有发音的。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这类副词,很多以ment结尾的名词 , 在m前面如果有e, 也经常没有发音 , 例如gouvernement, mouvement等等。

2字母e的近亲

除了e本身,法语中常见的还有é, ê, è, ё等。这些加在上面不同的音符构成了不同的发音规则。所以,除了研究字母的发音规则,我们还必须要弄清楚这些音符的含义和作用。

法语中加在元音字母顶上的音符称为重读符号, 但是纵观整个法语语音可以发现,事实上这些音符并不具有重读的特性,这是法语区别于英语的一大显著特点———这些重读符号的作用实际上是区分发音与字义。例如,ou和où在法语的词义是不一样的,前者指“或者”,后者相当于英语中“where”的用法;又如,éê, è, ё这个字母的发音和e本身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元音字母上的?“﹨”称为开音符,与之方向相反的符号称为闭音符。“^”为长音符,两个点的是分音符。

我们先来看看分音符。顾名思义,所谓的分音符,其实就是把原本应该连在一起发的音,分开来发。举个最常见的例子———Noёl(圣诞 ): 这个单词如果字母e上没有分音符 , 那么很显然 ,按照法语的习惯,应该把字母o和e连在一起写,最常见的例子就是c覺ur,而在发音上将o,e,u三个字母连在一起发[覺]。在e上加上分音符以后,不仅写法上要分开写,读法上也要分开读,读作[n蘅εl]。

长音符在古法语中可能具有延长读音的作用, 可是法语发展到现在,长音符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且ê固定发[ε],例如fête, bête, être等等。

最后, 对于初学者来说, 最难记也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音符:é,è。实际上,这两个音符与e的组合其发音也是比较简单及固定的。é发[e],è发[ε]。很多初学者很容易混淆这两个音符,且觉得难以记忆。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一个叫作开音符,一个叫做闭音符? 实际上,这是从它发音的开口度上来区分的。相对于闭音符,开音符的开口度更大,在发音的时候口腔相对更空。我们可以比较以下,[e][ε]这两个音素在发音的时候开口度哪个更大? 毫无疑问是[ε]。所以é是闭音符,è是开音符。同时,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适用这个方法,很多初学者对于音符的方向、位置觉得很难把握。如果用读音加上理解的方法去记忆,显然要容易得多。

3e和其他字母的组合

字母e在单词中经常还会和其他元音字母组合在一起,发一些固定的音。例如ei,或者是et在词末6都发[ε],如peigne,effet等 ,根据笔者的经验 ,et在词尾的这种情况很容易被初学的同学忽略, 大家很容易把et分开,t不发音,e与前面的辅音相拼,所以在记忆的时候et在词尾发[ε]的情况需要着重记忆;另外,eau固定发[o],如tableau;ein发[ε~], 如plein;em及en则是[ɑ~](需后面没有字母m或者n),如membre, président等。这些字母的组合发音相对来说都很固定,记忆相对容易。

4结语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引言

任何人类语言都有其不同的语言规则,人类的交际亦都是在规范的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的,非语言行为同样也有非语言的规则,因此国内外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指在人类的交际环境中除了语言交际之外的,对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具有交流信息价值的交际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可人为的生成,也可以是环境造就的。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外语言学家就开始了有关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上个世纪60年代是人类对非语言交际的相关研究的飞跃时期,一些语言学家就相关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经典之作,其中就包括埃克曼和弗里森的文章——《关于非语言行为的成因,使用和编码》。70年代同样涌现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不可忽视的名著当然是法斯特的《体态语》。直到上世纪80年代是就非语言交际的研究的大发展时期,比如,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克莱·布罗斯纳安教授在他的一片名为《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的文章里,首次就中国和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进行了直观、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并着重强调中、英文化之间的离散型和聚拢型的区别是中、英国家非语言交际之间存在差异的核心原因。

二、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四个分类

体态语:英语有body movements、body language、gesture等不同表达方式,汉语中包括体态语、身体语言、态势语、手势语、体语等。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它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动作进行信息的传达和人类交流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是人类通过点头、摇头、伸腿、拥抱、握手等等肢体动作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的非语言交际。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者伴随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的辅助语言,通常情况下是指伴随着人类所的语言所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英美国家的人很重视话轮转接的有声信号的作用,美国人在讲话和交谈中的集中规矩和技巧:1)给与反馈,常用的词语2)打断活插话,3)请求重复某一点4)询问意思5)核对情况细节6)表示还未讲完7)纠正错误8)总结。

客体语:鲁希和基斯认为,客体语指人类一切物质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展示,包括人体相关的诸如相貌、衣着、化妆品以及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和机器等,甚至包括文字都属于客体语的范畴。客体语具有明显的非语言交际性,它在人类的交际中也起到了传达信息的功能,实用性和交际性是其两个显著特点。与此同时,服饰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服饰的文化差异及其提供的不同交际信息直接影响这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国际公认的着装原则是TPO原则:T指time——时间,即衣着要适合季节和时代的要求;P指place——地点,即衣着要适应地区和场合的要求或习惯;O指对象和目的,即时装应有利于达到目的,获取良好的印象。

环境语:环境语指人类生活的环境包括时间、空间等因素,环境因素在我们的非语言交际中提供给我们很多的交际信息。通常情况下,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的环境语包括十二个层面的环境因素,其中空间信息、领地观念、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颜色和标识符号等对英美国家的人们非语言交际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譬如,英语国家人们的所谓的“领地观念”中对待隐私权的态度是最突出的表现,在英美国家人们非常重视对个人的隐私权的维护,因此,中、英国家的人们在交往中所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文化冲突之一就是人们对待隐私权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们注重个人的独处自由,中国人强调的则是群体的隐私。另外,标识符号的差异也往往会文化冲突。比如中国公路上常见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表示“注意!”英语国家没有这种路标,而且英语国家的人见到这种标识还会产生一种轻蔑的“啧啧”之感,认为他有点像滑稽连环画中隐而不漏咒骂符号。因此,在文化交际中,彼此不熟悉的符号也会构成交际的障碍。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的认识、态度和方法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应是文化研究

中西方学者就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也同样存在着差异。例如有关中、英国家的非语言交际在校园中使用的研究,西方学者侧重于师生关系方面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及行为的重大影响,比如教师的行为表现,一些规章制度与要求,态度与感情及着装打扮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是,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的研究成果,英语国家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中、英国家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等都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为我国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理论和实践依据。肢体语言,符号语言,数字语言以及颜色语言等这些非语言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排除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等的干扰,我们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小结

事实证明在人类的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不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人群之间语言交际虽然起着主要功能,但是非语言交际亦能很好地传递着交流信息,其功能不亚于语言交际方式;但是,对于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的不同民族人类的交往中,非语言交际所代表和传达的信息是语言交际所不能比的。因此,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人类之间的交往亦是愈来愈频繁,非语言交际也会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作者单位:培华学院人文学院大英部)

参考文献:

[1]孙有中. 跨文化研究前沿[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10.

[2]王催春,朱冬碧,吕政,跨文化交际[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08.

[3]付晶,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J],齐齐哈尔学报. 2007,05.

上一篇:正高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焊接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