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深入研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的途径,关系重大。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源上杜绝留守儿童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一切问题的终极途径;多措并举,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这是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过渡途径。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途径;探索

怎样解决重庆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而又繁杂的任务。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因此其思想道德问题的解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终极途径: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源上杜绝留守儿童产生

1.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乡镇经济

要使更多的儿童不再留守,就应该想方设法使他们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乡镇经济,给农民提供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使他们不再被迫背井离乡,远离子女。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从根源上杜绝留守儿童产生。孩子的家庭教育处于完整正常状态,确保孩子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把发展小城镇同农村工业化相结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商品化。在改革乡镇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基础上,逐步引导乡镇企业走适当集中的发展道路。在今后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分散在村里的企业逐步搬迁集中到小城镇,引导乡镇企业尤其是增量部分向小城镇集中,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力量来镇办企业。

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

户籍制度是一种居住地登记形式,它具有人口登记、管理、了解人口数量变动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等多项功能。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存在这样的弊端:一是城市和农村户口相分离的二元管理制度;二是城乡之间不能自由迁徙;三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权利与户籍挂钩,被人为赋予了“附加力。”

中国社会城乡分化的二元结构,是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从某种意义说,户籍制度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系列问题的重要瓶颈。因此,要逐渐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剥离户籍制度与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的联系,使得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权益。如果这一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农民工就可以在城市定居,家庭成员不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的所有问题包括道德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二、过渡途径:多措并举,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兴办寄宿学校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方面,重庆市要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强化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教育倾斜政策,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更加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把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逐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的财政支持机制,加大监管教育政策的执行与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的力度,各级政府还要保证农村学校教师按时足额领取工资,完善农村教师的工资报酬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寄宿制学校除了承担传统的学校教育功能外,还承担起了部分家庭功能。寄宿制学校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更是承担了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亲情。住校的留守儿童与老师朝夕相处,注意并解决学生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寄宿制学校要实行校长责任制,校长总体抓留守儿童的安全、生活、道德等问题,形成校长全面负责、班主任具体负责、教师配合落实的三级管理局面;其次,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设立道德与心理健康咨询室,一改以往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的做法,着重加强对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养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学校建立起信息反馈机制,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积极沟通,不定期进行家访,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及时了解并解决他们的思想道德问题。

2.转变学校德育观念,开设相关德育课程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和解决其思想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庞大,涉及面广,关系重大。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并将其纳入学校常规管理的范畴,如为留守儿童配备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老师,定期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道德品德的实践活动;对道德模范留守儿童进行表彰,对道德败坏留守儿童进行批评教育;在家访中全方位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并给予他们特殊关爱等。

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可以采取如下途径:一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思想道德和心理问题,开展专题指导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注重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二是开设思想道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如道德情境设计、道德抉择、讲故事、角色扮演、心理训练、心理知识讲座等,使留守儿童掌握思想道德的理论知识并身体力行;三是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道德与心理健康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辅导,解决他们的思想道德困惑,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3.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道德教育质量

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输入地政府应为农民工家长免费开办培训学校,聘请家庭教育专家,为他们开设家庭教育系列讲座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外出务工父母应加强对留守子女思想道德的关注力度,尽可能多地关注子女的思想、心理及行为状况。外出务工的父母,要通过电话、书信或网络联系的方式,经常与子女保持联系,全面了解留守子女心理、品行等方面的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更多的爱。父母还要经常与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监护人联系,共同探寻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留守儿童监护人缺乏道德教育意识,他们只是在物质上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而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却做得很少。要提高监护人的道德教育意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在当地宣传栏内张贴关于道德教育的图片文字,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忽视道德教育的严重危害、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等方面展现宣传;第二,成立组织培训班,专门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免费培训,端正他们对道德教育的认识,教会他们正确的道德教育方法,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第三,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自觉起到模范表率作用。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

4.广泛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思想道德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留守儿童的道德素养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每个方面。当地要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以“八荣八耻”为重点,紧密结合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认真做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当地可以利用宣传栏和广播,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对留守儿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具有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它能使活动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染和提高。以村庄文化室为龙头,以村里各种活动场所为阵地,鼓励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或监护人积极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不同兴趣爱好的留守儿童都能各展其长,各取所需,各得其乐,如利用晚上时间组织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开展读报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活动;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搞一些文艺演出、歌咏朗诵会等活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优化农村道德环境,净化道德风气。打牌赌博引起危害留守儿童道德品质下降、道德行为失范等系列道德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应严禁赌博,优化农村道德环境,净化道德风气。当地可以利用宣传栏和广播进行宣传,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并自觉禁赌。当地还要制定详细的禁赌条例,明确规定惩罚的金额,组织专人查处落实。另外,还要积极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当地工商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条例,严禁留守儿童单独进入网吧和游戏机房,并对违反此项规定的老板进行重罚。组织成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委员会,召集有关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网络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会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浏览信息及查找资料,及时对他们上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帮助和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远离不健康网络。

社会各界要积极关心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新闻媒体应实施银幕荧屏净化工程,开办农村“留守儿童”专题栏目,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程度,号召更多的社会人士成为“代理家长”,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教育部门、共青团、妇联、工会、关工委、村委会、派出所等组织应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60-65.

[2]陆清华.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望较好解决——以重庆南川区为例谈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模式[J].今日教育,2007,(1):17-18.

[3]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求索,2007,(7):151-153.

[4]廖鸿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4).

[5]朱俊芳.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J].前沿,2007,(7).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人人都有梦,人人都会去编织自己的梦。若每个中国人把自己心中的梦串联起来,就是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不断补充新力量、新能源,少年儿童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新力量、新能源。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民族兴”。

一、让家庭更温暖,孩子更需父母的爱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父母身上。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母亲表示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他母亲平静地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儿子当选总统,作母亲的同样为“挖土豆”的另一个儿子感到骄傲,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胸怀、这样的“成才观”,值得好好体味。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父母造成的,要治孩子“病”,父母先“吃药”,父母亲的问题大多是由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高监护人的素质,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在他们的成才观、名利观、价值取向上影响极大。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提高父母的素质,将家庭变成最好的教育单元,以凸显它的教育功能。

二、要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父母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孔老夫子说得很好,“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人的天性了,以致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和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真巧”,那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一个人理他,冷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凡人之性成于习”,所以习惯的很重要。

那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就是要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要发动大家,学生以及父母、老师都参与。要让孩子明白“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好习惯”,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甚至可以设定两个月培养一个习惯,如果需要持久的训练,一定要坚持训练。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尝试,但是有一条,一个习惯的出现一定要训练一个月以上,而且还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要及时评估,要表扬,用各种方式表扬,小孩一定要及时地表扬。要形成良好的风气,好的行为在班里就要得到鼓励、支持、欣赏,不良的行为大家就要批评、帮助、改正,这对一个人好的习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要以民族精神引领成长,让孩子树立民族自豪感

数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邓小平同志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正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应该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用生动活泼的故事、传记等形式,把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文明历史、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等编写出来,通过电影、电视、书刊、漫画、教科书等渠道广为宣传。要通过各种实践,包括参观、访问和社会活动等,让广大少年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难曲折的奋斗历史,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焕发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四、要坚决抵制不良读物,加强榜样的教育

“口袋书”曾一度成为低俗、色情读物的代名词,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带给了孩子食而不化的快餐文化。一些不法分子大肆非法兜售的某些“口袋书”,成为扭曲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发犯罪的诱因之一。所以,要引导孩子抵制不良读物,教师和家长要把握学生读书的兴趣和需求,给孩子提供优秀的读物,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回顾建国之初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一批批革命事业接班人健康成长,榜样的作用无可估量,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身为父母,身为人师,要切实负起使命,时时关注孩子的价值观,教会孩子明辨是非。让榜样的魅力散发出芳香,弥漫孩子的心空。家庭、学校应携手拓宽孩子的视野,提供更大范围的榜样人物,让那些贡献突出的科技精英、商界骄子、文学泰斗、政坛领袖真正“走近”孩子。

中国梦,价值魂,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逐渐走进孩子的价值世界,直至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只有少年儿童成为真正龙的传人,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梦成真,让中国梦照亮世界。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找优方法

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逐渐摸索出了运用找优法给学生找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方法:

2.1自我接纳法

自我接纳法就是学生的自我陶醉,建立自信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真的剖析自我、了解自我、挖掘自我、给自己找优点,发现自己内在的美,并学会用这些美来激励自己、美化自己,在他人面前处处体现优越感,使自己内心坦荡、生活坦然, 全方位得到自己的赏识。 学生小琴是我所带学生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因为她是流动儿童,父母有烧窑手艺,这半年在这个窑厂,那半年可能就搬走了,她是秋天的时候到我班的,经过十来天的接触,我发现这孩子还是特别爱学习的,只是每天都独来独往,很少说话,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显得和她的年龄很不相称。 于是我经常找她聊天,聊聊她曾经去过哪些学校读书,老师们对她好吗,她这才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以后一有空我就找她说话。 别的学生认为我对她格外好,也纷纷找她玩。 我看到她越来越开朗,对学习也非常认真,对班级事物也越来越热心。 不久就和班集体融为一体。 现在我每每再和她聊天, 发现她语气里全是自信,那种我行我能的自我陶醉感,自我满足感。

2.2强加优点法

就是在学生没有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时,我们把优点强加给他,并在公共场合大力宣传,使其找到一种满足感,用我们地方方言叫“赶鸭子上架”。 学生“不优”也只有“学优”了。 这一点吻合了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善于鼓励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

2.3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是指在无对抗情绪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

心理暗示的关键是“示”,即对学生的发展目标给予方向性的引导和启迪,促其领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当然,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掌握心理暗示的技巧。

2.3.1心理暗示的语言要含蓄性

暗示性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含蓄、幽默,用好的语言暗示,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对学生要有深刻的了解,否则暗示就没有针对性。 二是要掌握语言暗示的技巧,用于暗示的语言,应当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 或含蓄幽默、 或一语双关、或“顾左右而言他”

2.3.2心理暗示的环境要有熏陶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 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 接受能力强,容易吸收新知识,可塑性强,容易按照各种模式进行塑造。如果能让学生在优美的物化环境的陶冶下和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感化下生活,久而久之,必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2找优法的原则

找优不是无休止的找,要有原则,找优有下列原则:

2.1目标性原则

当学生有问题时,我们找优,就要有目的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言行,并能及时的改正。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的校长时, 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先生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陶行知先生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

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

接着,陶行知先生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

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 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

陶行知校长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 “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 ”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校长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 ”

2.2可塑性原则

不管是自己找优或是他人找优, 我们用到的必须是有发展潜力的优点,才能带动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从而遏制不良习性的产生。

3找优法的作用

(1)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优越感、会理解他人,让学生拥有一个宽容、博爱的胸怀。 (2)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理,帮助学生走出忧郁的阴影。 (3)让学生在激励中快乐成长,克服嫉妒心理, 抑制学生的攀比心理,克服交往障碍,学会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4)培养学生乐观、豁达、耐心、富有同情心的思想情操。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的确,作为班主任,要真正了解学生、真正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就一定要懂心理学。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有效利用陶行知儿童教育找优法思想,这样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真正能手。

摘要: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和心理实践是十分丰富的,为了更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尝试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探讨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进一步挖掘陶行知儿童教育理论的精髓,用找优法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启发。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 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 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绘画水平等等。但是, 谁都知道, 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 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 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 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

首先, 要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在看儿童绘画的时候, 往往忘了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 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 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 在这片净土上, 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 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 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 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其次, 拓宽儿童美术视野, 让儿童热爱美术。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 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 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 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 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 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 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而应该注重过程, 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 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 自由发展。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 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 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 经历的多, 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 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 想象无穷。教师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 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 用积极的语言, 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 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 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作为执教和教导者, 要让孩子热爱美术, 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 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 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第三, 美术教育的美与情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 陶冶美的情操, 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 到处都蕴藏着美, 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 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 生活情趣高雅, 积极向上。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 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二、健康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精通本职专业, 力求全面发展。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 善于与儿童沟通。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 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 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 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 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 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 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 发展很快, 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获取最新信息, 更新固有观念, 才能使自己保持教学中的青春活力。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 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 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 能听懂儿童的心声, 知道儿童喜欢什么, 需要什么, 他们怎么想, 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 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 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 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 具有关爱之心, 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 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 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 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 在美术活动中, 至始至终, 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 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 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 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 同时, 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 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 发展自身, 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 陶冶情操, 促进个性发展。丰子恺先生说“世间的大人们, 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 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 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 不要误解他们, 虐待他们, 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新世纪的儿童, 比以往更聪明, 更具有探索精神, 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 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摘要: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与人文教育结合;同时, 时代的发展更需要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教育。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以儿童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方式的陈旧化、教学目的的片面化、评价标准的成人化、教育观念的非本土化,这些因素制约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由此提出了在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形成各方合力,以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转变作为突破口,有效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和人文精神提高等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 创造力引导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儿童美术素养、提高儿童审美意识、激发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对儿童形成良好的艺术感知能力、表达评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谐的开展人际交流活动,形成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乃至人格具有特殊的意义。区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活动,儿童美术教育应当通过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参与、感受、想象等一系列探索和实验活动,使他们首先产生愉悦感,并由此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在顺应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完成儿童对外界认知作出表达的全过程。但在实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造成儿童学画思维的死板化、程式化、单一化,影响到儿童天性的释放。因此,必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加以改革创新。如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引领,有效地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的陈旧化

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单一,部分教师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传统,缺乏创新,仅局限于纸面作画,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并示范—儿童临摹—教师点评的教学方式,重模仿,轻创作。通过教师讲解和临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儿童感受、认识世界,但是单纯地让学生比照范画,甚至为了让学生短时间取得好的画面效果,运用一些程序式技巧“教会”他们画画。教师的仔细讲解、具体演示、忙碌穿行、强调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儿童描绘、创作的机会,使他们朝着学校设定的方向发展,导致美术活动的自主性、人文性、艺术性大打折扣,对于儿童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害而无益,不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

(二)教学目的的片面化

儿童美术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单纯的美术技能的传授,过分强调和重视绘画技能的培训。检验美术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能不能完成一幅画,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美术活动知识、技巧和能力,培养儿童基本的自我表现能力,使其产生最初的审美情趣,是儿童美术教育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却非最终目标,儿童美术教育应通过借助美术活动这一形式载体,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情感控制、个性发育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美术知识、技巧和能力只是达成这一最终目标的手段之一,美术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儿童用自我创作的形式来展现内心感受,产生快乐,陶冶情操。所以只有把美术作为儿童表现自己观察客观世界角度的工具,才能够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标准的成人化

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以开拓孩子的视觉方式,形成对事物的多元化理解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或家长不是立足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去思考,往往以成人的视觉和经验对儿童美术作品给予评价,脱离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去认定儿童作品的好与坏。而这种判断往往被誉为权威、专业的判断,以与客观事物“像不像”作为标准,打击儿童的创作的兴趣,遏制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作品陷入“被观看”“被审美”的尴尬境地,严重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平衡。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曾说过:“不要把自己的意象加在儿童的身上,除了儿童自己的表现方法外,其它均为他所不了解的,我们绝不应该以不适于儿童思想和认识的任何方向去影响和刺激他的想象力,儿童有其自己的经验和表现的天地。”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应依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通过多元化的价值评判手段完成,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平等的姿态去倾听他们作品中本能的情绪和感觉的诉说。

(四)教育观念的非本土化

受国外儿童中心论自我表现和创造性的美术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界也存在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这一倾向,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具有创意独一无二的潜力,每位幼儿的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展露其天才。每个人的目标在于充分表达自己,从创作中实现完整的自我”。这一主张在儿童其他表达手段尚未发育健全的低幼阶段有一定的适用性。在这一年龄阶段,绘画是其和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但如果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进而忽视甚至无视美术知识、技巧合能力的教授,与儿童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发展目标相违背,则是不可取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方法思考

(一)以儿童为本,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存在儿童中心论与学科中心论两种观点之争。前者强调教育中儿童的中心地位,主张通过儿童的自然表现和创作,促进儿童审美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后者则强调美术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主张以严格的教学活动,实现美术的审美价值。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单纯的儿童中心论与学科中心论已不能为解决教育难题提供理论支持。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美术素养的育培以充分关注。美术素养是指完成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技能学习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想象的意识和能力,美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儿童视觉经验的积累,提升其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创造能力和社會交际能力。此外,我们还应当积极理解和关注人文精神的内涵,引领儿童在广阔的文化视域中形成对美术的特征的基本认识,关注身边的美术现象,欣赏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地域环境中的美术作品,领略美术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培养儿童用开放、宽容、尊重的心态去接纳、欣赏文化的多元性,并在兼容并包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审美品位。

(二)引导并不主导,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儿童美术教育需要教师和儿童的一同参与,随着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经验倾向的课程观已经逐渐取代学科倾向的教育观。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更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对知识和技巧的要求已经退居其次,儿童的审美经验已经成为构建儿童美术课程的核心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与技巧的教授为主要内容的灌输教学方式已经转变为以儿童兴趣培养为起点,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的引导式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参与度的把握很重要,不能干预主导又不能放任自流。教师的职责在于点拨和启发,这就要求教師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注重孩子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培养。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大小应体现儿童自身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和审美观,教师有一套成熟的美术技法和审美取向,但其作为成人的认知与审美,与儿童世界的认知与审美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儿童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因其稚嫩而轻易加以否定,并随意加以修改甚至另起炉灶。儿童的画作是极富创作性的,对他们作品的评价不应简单的用好不好或像不像来判断,更不能因此而对其批评,打击他们的创作兴趣热情。而是应以平等的身份、尊重的态度和他们共同创作,肯定他们富有个性的构思和表现,欣赏作品中的美感,支持并鼓励他们进一步创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做到适可而止,不限制儿童内心直觉感受的表现,引导儿童画面效果不断提升。

(三)灵活与多元,激发儿童创作热情

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受美术学科发展的影响,随着美术学科范围的拓展,与之相对应的儿童美术教育也产生了变化。相较于传统的美术教学,如今的美术内涵早已得到很大的拓展,不同的媒介材料扩充到儿童教育内容中,当延展的内容进入到课程体系中,就需要美术教育者去选择和组织,以顺利完成其课程化的过程。儿童美术是儿童本能的情绪与感觉的倾诉,映射的是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完全是按眼睛看到的事物颜色、形状、结构去表现,而是根据内心世界对把握和理解进行表现。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过早的教授专业化技法。很多老师为了凸显自身的专业性,过早地去教授孩子专业技法,这不符合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很容易使之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鉴于此,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尽量抛开成人化、专业化的美术用语,让学生能够领会老师的意图,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化、概念化、模式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避免简化、模式化图像,多给学生展示实物照片或者动作视频,让学生在了解其特点后再去表现。同时降低临摹物品和画作的使用频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场所、教学素材、作品表现形式,激发儿童热爱美术、热爱创作的热情。

(四)多方联动,形成师资培养合力

儿童美术教育早已不单纯是艺术活动本身,其更加注重艺术与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交融,也不再只单纯追求儿童绘画技能的提高,愈发重视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表达,这对儿童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教师个人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立足该学科教研活动,注重实践体验,抓住“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多元互动平台,采取个性化、精准化、内涵式的师资培训措施。首先,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利用高校美术教育、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学教育等专业师资力量,与儿童美术教师形成科研合力,实现各学科间的联动,形成理论、实践间的互动;其次,要立足实际、重视学科教研活动,避免不接地气的盲目科研,针对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实际困难,立项研究,在项目中实现儿童美术教师的体验式、参与式培训;再次,根据科研活动和科研项目的成果,设立专门的儿童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专业性、常态化的互联网研究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教师多元互动,有效推动儿童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并非教授技艺、培育艺术精英的教育,而是全面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中的有效方法,使儿童的艺术潜能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达至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白金花.浅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慕德春.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3]戴祥勇.论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什么是教育?教者,说文解字曰“上所施下所效也”,上位者以身示范,一言一行供下位者模仿和效法;育者,说文解字曰“养子使之作善也”,父母以礼义廉耻育子,使其脱离人的本能,明辨是非分善恶。“教育”一词源自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指的是文人志士们追随着老师而居,每日与老师研究学问,吟诗作对,老师对于弟子不仅仅教授学问,也会观察学生的品行,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德行,以教导和培养出君子雅士和治国治术之才。孔子是我国近两千年来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秉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将教育作为其毕生的事业追求,培养了古代历史上无数著名人物。

不难看出,教育既有知识的教授,也有人格和心灵的抚育。教育之于人,乃是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所在。于社会,教育也如巨大的器皿,给予每个人以完整人格的空间和源泉。从孔子开始,教育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科举制以来,教育更是与个人职业发展和阶层跃进紧密相连,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构成,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想要兴盛,没有对教育的重视,是决然不可能的。

一、当前农村儿童教育困境

从19世纪以降,西方现代教育传入中国,以科学知识为主的现代教育体系在我国产生、发展,至今已200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全国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推行以来,更是极大提升了我国初级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教育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大部分儿童无法接受完整学校教育,辍学率极高。虽然义务教育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儿童受教育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入学率、识字率不断提高,辍学率不断降低,教育在农村社会的地位也日益增强,但是我们仍要看到,当前中国农村儿童的教育仍存在许多困境,面临较多问题。

(1)经济困难为主要制约因素。根据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人民币的贫困标准,中国大约有8200万的贫困人口,占全部农村人口的13%。近年来,随着贫困攻坚站的打响,全国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是经济仍是困扰农村教育的首要因素。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了学杂费,许多地区还实行了营养餐计划,但一方面城乡教育质量差距非常大,另一方面因“撤点并校”带来的上学不便,使得人们不得不将孩子送往附近的城镇学习,许多家长甚至租房陪读,导致教育的实际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农村学生的生活费、住宿费和学习及其他费用,每年至少要10000元左右,这对于困难家庭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尤其是非独生子女家庭,更容易让一些孩子因经济问题而辍学,辍学打工带来的收益远高于读书造成的损耗,因此不少落后地区的中学已经成为受教育水平最高上限。

(2)意识落后为重要因素。在农村,由于经济的落后,有的家长意识不到子女学习的重要性,忽视对孩子读书状况的关注。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识几个字、能算账就行了。而且,多数农村孩子的家长由于家庭生计或者其他原因,对孩子的教育实行“放羊式”教育,即不管不理、任之发展,让孩子的学习随波逐流。甚至,有些家长认为读书读到小学就可以了,多读书没多大用处,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将来多赚点钱补贴家用。这些不良风气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身心成长,而且破坏了农村的读书氛围。

(3)“读书无用论”的蔓延。掌握知识是农村学生“鲤鱼跃龙门”的捷径。曾经“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子弟以知识来武装自己,但现在农村读书致贫的现象却层出不穷,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现如今,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工资收入低等现象比比皆是。根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2016年7月26日发布的大学生收入报告,2015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初始工资为2719元/月。具体来看,69%的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月,最低为500元;起薪为5000元以上的毕业生仅占3%。读书无法改变命运的论调由此在农村蔓延开来。整个农村社会普遍都不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农村学生也想尽早辍学踏入社会赚钱,从而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 策

针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困境,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办学条件,也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为了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应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抓好“两免一补”和贫困生救助工作,真正让每个贫困生都享受到均等的教育機会。同时,政府应积极筹措资金,改造危旧校舍,添置图书、体育艺术器材和实验仪器等硬件设备,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2)建构优化合理的农村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在农村基础教育这样一个系统内,作为重要一环的教师队伍成了最薄弱的环节,和农村基础教育系统脱节了,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解决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建构优化、合理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就成了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

(3)农村教育中,重视农村学生思想的转变也不容忽视。转变农村学生思想,使他们能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其精神不受错误思想的侵蚀。另外,农村学生大多淳朴、好学、能吃苦,因此应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爱国乐学精神,营造有利于学生求知的氛围。我们应该从转变学生及家长的观念入手,深化农村学校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4)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育不应只是单纯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应该结合社会实际,培养农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是增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要多开展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并提供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农村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从小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改造好逸恶劳思想,使农村学生能够正确定位自己、改造自我。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改变过于注重理论学习的学风,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理论、运用理论,培养其对社会变化的敏感度,使他们能够快速、主动地适应社会。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成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锐利武器。读书成就未来是大势所趋,读书是每个人一生必不可少的,而读书的价值是无法用经济来衡量的。因此,要尽快消除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各种不利因素,在农村营造起重教兴学的社会氛围,使农村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上一篇:发表特殊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学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