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核心范文

2023-12-08

企业文化核心范文第1篇

相信看过《茶馆》的人都知道掌柜的为人,总是嬉皮笑脸的迎着每位到来的“爷”,不管人家如何欺负,他总是说:“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就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他的茶馆从经历了清政府的折腾、踏过了民国军阀的乱世,不管中间出现多少问题,但是始终还是活了下来,多少店铺关门,但是掌柜的还是撑下了茶馆。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工作中的万能胶,它能让你让所有的同事粘上你、帮助你。大家都是从学校走入社会,都是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走入社会,社会的复杂让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工作失误、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成功时,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失败时,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殊不知,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

最近,有幸拜读了一本关于水的着作——《水知道答案》,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介绍了与我们最密切、关系最多的物质——水,人体70%是有水组成的,人从开始时候的胚胎,再到离开世界的时刻,都是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水是心灵的镜子,她以各种各样的表情展示着人类的意识,每一滴水都有一颗心。

匝一听来,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江本胜博士发现水在零下摄氏4度左右就可以结成美丽的晶体,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美丽的结晶体,并将其拍摄成美丽的结晶体。而且这其中最神奇的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看到不同的物质、听到不同的声音,水的晶体都是不相同的。

当水看到、听到“爱、感谢”的时候,水的晶体呈现出完成而美丽的六角形;而当水看到、听到“混蛋”以后,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当水听过古典音乐时结晶风姿各异,当水听到重金属音乐的时候结晶则歪曲散乱……

江本胜——这位发现了这一现象的医学博士,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爱与感谢”——将是引导整个未来世界的关键。这是让人们感到惊诧的答案,引导世界发展不是前瞻性的思维和理论,而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听到的“爱与感谢”,这其中让我们进一步懂得了爱与感谢的神奇与伟大。

由此,我联系到了文化,文化其实就像水一样,如果水知道答案,那么文化也是应该知道答案的,那么当把企业文化置身于企业之中,文化带给我们的答案是什么呢?同样也是爱和感谢吗?首先,作为企业中的企业人,我们应该更多去了解和认识是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企业才能存在真正的企业文化,而有的企业炫耀和宣称自己有文化,那也只是徒有其表的文化,是一种伪文化。那么优秀的企业文化带给员工是什么呢?企业文化应该是“柔情似水”而润物无声。企业文化更多体现出其柔性的一面,让员工感觉是如沐春风。

企业文化的柔性是相对于管理制度而言,考|试/大它属于非制度管理范畴,但是它的约束力和感染力是制度所无法达到的。因此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管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精神引导和管理来弥补制度管理刚性的不足之处。企业文化是一种柔性的因素,更多体现了企业人性化的管理,更接近于中国文化“道”的境界,在这里我们一定注意文化与制度相比它并不具有强制性的作用力,它的效果侧重“柔”而不是“刚”,是一种关怀,一种源自于自身责任,对于企业员工的“爱”。

其次,企业文化是“水滴石穿”

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结果,企业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要企望今天建立企业文化,明天就能让企业文化深耕与落地,让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员工行为当中,那是不现实的;对于文化对于企业与个人来讲,是潜移默化中影响,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绝对不可超越规

律。尤其对于企业的新员工来讲,企业管理者不要奢求新员工一进入企业就会从内心深处“爱”上企业。如果说择业就像一场婚姻,那么绝对很难存在一见钟情的两厢情愿的选择,考|试/大企业和员工都需要在不断认识加深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和熟悉对方,当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了对方的时候,那么这个“滴水穿石”的过程,会形成员工源自内心深处的爱,而这样的爱会让他将一生的心血和智慧与青春献给了企业,企业同时也能够给予员工以丰厚的回报和荣誉。

再者,企业文化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文化应该倡导感恩、感谢等,目前在中国企业最缺少的就是感恩,企业不懂得感恩,员工也没有感恩心理,正是这样的心理,使企业与员工由合作共赢的关系走向对立面,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纠纷而引起诉讼,一时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造成这样的结局就是企业和员工都没有真正懂得感谢,没有认可对方给予自己的付出,只想到是索取。中国文化中经常讲到的“舍得”,先舍后得,这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境界。只有这样的文化存在,才是我们不断成长,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企业和优秀的人才。否则,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世界,实现基业长青的理想永远都是净水花月。企业文化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一条永远不可更改的真理,“得民心者德天下”,这是古代帝王的统治天下的领悟。对于企业来讲,同样也是如此,只有得到了员工的爱和感谢,才能会有企业的未来。如果只是想着赢

工作中我们也得要学会感恩,没有任何人帮助你,告诉你如何解决工作问题是应该的,人家帮助你,我们最少应该有个“谢谢”。也许有人会说“上级帮助下级”是应该的,因为是为了部门好,部门业绩好了,上级奖金就多了。其实这样看待问题,是非常错误的,上级帮助你那是希望你成长,你做不好,公司完全可以换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心思到你身上呢?

老听到有人说:那些老跟领导说好话的,能力不如自己的,结果人家却混到了自己的头上,感到很生气。关于这个问题,我想问问各位几个问题:

1.你喜欢听好话么?

2.如果你作为领导,你是喜欢那些活跃的,还喜欢老是不跟你说句话的?

也许有人会有反对意见,但是只要你身处这个位置,你就会明白道理了,当然如果没有任何能力而靠嘴的,这样的我们应该加于反对。

企业文化核心范文第2篇

摘  要: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均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人力资源管理则属于实践范畴。以企业文化驱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优势,对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文化  资源管理  发展

一、相关概念简述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企业的具体管理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员工的集体意识上。企业文化是一家企业的精神内核及其价值观念的核心与精髓,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员工群体中形成积极的向心力、凝聚力,提升员工的团队意识,更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企业精神气质,在无形中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提升员工群体对企业的情感忠诚度。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环。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内部支撑环节。优秀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力资源引进及管理成本,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人力资本投入风险,提升工作效率,从内部赋予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帮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体系化特点,人才选聘、人才队伍建设、考核制度建设、人才培训管理等都被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囊括。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交互关联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客体相同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人力资源管理作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也反作用于人力资源人才培训、选聘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作用客体均为企业的员工团队,且二者均将对人的影响作为管理基础,“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共同的基础性思想。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相同的基本目标指向。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目的,均为提升企业人才队伍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实力,进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二者均强调通过采用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并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掘员工潜力,将员工与团队视作企业的重要优质资产,通过帮助员工发展能力,发挥潜力,驱动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这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实践诉求是相一致的。

(三)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驱动力与精髓

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与精神内核,属于意识层面的无形概念,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一种有形概念,它囊括了一系列的实践性制度与标准。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反作用于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从实践的角度看,企业的人才选聘、工作考核制度都应符合企业的整体经营思路与管理理念,企业对人才的遴选标准,也应符合其团队经营与建设理念,企业员工团队的精神与思想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使员工在对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形成认可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强化集体向心力,这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助力。

此外,企业文化因企业的建立而存在,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自我完善,它集中反映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与管理理念,是指导企业建设各项管理制度,理顺管理路径的方向,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相关制度与策略的发展导向,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精神领域与意识层面的精髓与灵魂。

(四)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与载体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概念,它是一种团队的精神气质,一种思想与行为上的向导,将此意识形态转换为实践性的管理行为,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在执行层面加以配合,否则企业文化很难真正形成优势合力。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孕育企业文化的土壤,发展企业文化的基础,它以各项制度为员工提供具有操作性与实践性的客观保障,以法律要件的形式为员工提供合理的工作报酬,积极的职业前景与公平的职业竞争环境,这些客观保障是在企业员工团队内部形成和谐工作环境与团队凝聚力的基础,发展企业文化的土壤。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只有与具有实践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相结合,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执行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文化不应该是简单的规章制度和公司口号,它融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 动的各个环节,员工团队的精神风貌及其人际关系氛围,均为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真正将企业文化转换为精神力量,便需要将其对接实践环节,即以人力资源管理为载体,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三、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性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性,是驱动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发展的基本策略。在实践中,要将企业文化从抽象的意识层概念转换为员工可接受的理性概念,使其能够真正将企业文化融入自身认知体系,进而以集体导向规范自身行为,引导自身思想,提升自身对集体的认可度,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轻松和谐、公平竞争的人际关系,进而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驱动力。

在实践中,可充分结合企业性质及其核心价值理念,将企业文化建设行为融入各个经营环节。如东软集团组为一家以创新进取、和谐平等为核心价值观念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发人员的讨论会议室配置了相互连接、环绕的波浪形桌椅,使员工能够在没有约束的环境内进行创意讨论,更加接近其他员工的想法,摩擦出更加耀眼的思维火花。且该公司还为各层次员工分配如“班长、组长”这样的“职称”,引导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和谐轻松的人际氛围。这类实践性较强的企业文化建设行为,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可,在实践层面与精神层面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更好地对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驱动二者协同发展。

(二)将企业文化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将企业文化贯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节,可以实践环节为切入点,将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员工群体,提升

其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进而提升其对企业的情感忠诚度,达到完善团队建设,提升团队效益的管理目的。如企业可形成系统化的员工培训机制,在培训中通过团队游戏、团队展示等丰富模式循序渐进地使员工感受、接纳企业的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在员工选聘环节,则要注意提升选聘标准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度,将员工的职业理念与基本价值观念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将企业文化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才能真正为企业文化赋予生命力。

(三)将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建设相结合

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结合,可进一步巩固企业文化的发展路径,进而完善以制度为保障,以文化内核的双向互动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应进一步提升薪酬管理机制、绩效考核制度、晋升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度,在企业文化与人力管理之间构筑交互平台。如企业可结合自身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为工作效益可量化岗位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业绩增长奖励指标,即员工在本考核周期内的业绩大幅增长将为其考核赢得额外优势,以鼓励员工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益。还可以将企业价值观念相关内容引入绩效考核体系,以制度进一步引导员工思想,规范员工行为。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将二者结合开展工作,可有效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四、结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及基本人际关系形态,对企业各项制度的确立起着导向作用,并反作用于各个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有

着一致的目标指向,且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与载体。驱动二者协同发展,将有效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效率,从内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钟定国.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J].商业研究,2003(12).

[2]王玉平,冯连强.文化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黄春秀.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12).

[4]梅强,孙旭雅.企业文化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路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

[5]马红革.浅议企业文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商业时代,2013(12).

作者简介:

吴建新  1963年5月13日出生,性别:男,民族:汉,籍贯:辽宁省大连市,研究方向: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单位:东芝大连有限公司  辽宁大连市  116600)

企业文化核心范文第3篇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最广泛的因素。本文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了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 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

自美国管理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哈佛管理评论》中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之后,有关企业发展及其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就迅速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较多,但就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的、深层次的因素——企业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将在这方面作出探索。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一直未能给出明确的界定。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 and Hamd,1990)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的集合性知识(Collective learning),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多样化生产经营技术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知识。蒂斯、皮萨诺和舒恩(Teece、Pisano and Shuen,1990)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伦纳德·巴顿(Leonard-Barton,2000)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包括员工的技能、物理体系中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价值观四种形式的技术竞争力。

本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企业且与竞争对手相比更具特色与优势的能力或特征。它可以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等众多能力要素中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指一个企业所有能力要素构成的综合竞争能力或整体能力,它通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表现出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企业所拥有的企业员工、企业文化、品牌与信誉、客户、营销网络等核心资源和资本及风险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人员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构成,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系统体系,其中包括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要素。一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优化出来的群体意识。二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员工和企业的行为,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所以,对企业价值观的讨论,不仅是企业文化关注的中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企业的发展最终是受企业价值观的支配。三是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企业成员对企业、企业行为与企业各种活动成果的总体印象和总体评价,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承认程度,体现了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企业形象包括人員素质、企业风格、人文环境、发展战略、文化氛围、组织外貌等内容。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最广泛的因素。它一方面影响企业员工、品牌与信誉等企业核心资源;另一方面对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形成、提升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是世界500强的共同特征。它们出类拔萃的关键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根植于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之中。”

2、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1)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企业的发展依靠三方面的积累:第一是人才积累,第二是知识积累,第三是经济积累。其中经济积累靠人才积累和知识积累,人才是知识的载体,而企业文化是影响人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和欲望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企业文化培养员工服务社会、奉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并辅助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管理模式,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这种影响力是持续和长久的。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吸引优秀人员的加盟并留住自己的人才。

(2)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管理根植于文化,企业文化应用于管理。”一方面企业文化的产生受到管理理论发展的催化,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理论丰富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内涵。如果说从传统管理阶段到科学管理阶段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那么从科学管理阶段到文化管理阶段则是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也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理论是管理思想理论发展的第四阶段。企业文化变革能够推动管理创新,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文化变革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而影响企业管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影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人管人气死人,制度管人累死人,文化管人管住魂”就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打造优质团队。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如何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互相协作、同心同德,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并肩作战,就成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在员工中倡导集体主义观与协作精神,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群体意识,强化企业的凝聚力,使其为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共同奉献。美国学者哈里斯和莫兰认为“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风格正在被逐渐取代和重新定义,因为它们在新的工作文化中变得不合时宜和效益不佳”。

(4)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灵魂,简单的模仿、接受、记忆、重复只能导致落后。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很多,如创新意识、创新机制、创新人才、技术能力、设备能力、管理能力等,其中创新意识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没有创新愿望,一切创新活动都不会发生。为了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一个公平竞争、崇尚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创新氛围,给员工充分信任和更多的锻炼机会并允许其犯错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对创新的影响还表现在:随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会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从而对企业创新方式和思维模式产生较大影响。

(5)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它通过“文化”传播企业的价值观、经营宗旨和企业目标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许多“大众消费品”来说,由于技术已成熟,不同公司的产品在基本质量上已经大同小异,质量、价格差别化的市场营销策略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影响顾客购买商品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形象和服务,因此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企业形象与服务的竞争。企业形象成为企业走向市场特别是走向国际市场的新“护照”。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企业纷纷导入CI(CorporationIdentity)设计,希望通过企业识别系统(CIS, CorporationIdentitySystem)来提高和展示企业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持续、独特、良好的印象。企业识别系统由企业理念识别(Mind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简称VI)三个系统构成。其中MI是CIS的基础和基本精神所在,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是企业宝贵的精神资产,是企业不断成长的根本驱动力。

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1、以人为本,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理念,更新观念,努力构建现代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营造一个关心人才、尊重人才的发展环境,将“以人为本”贯穿于企业求才、用才、激才、育才的系统工程。贯彻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管理重视人的本质和个性发展,其内涵是:注重员工的存在,鼓励员工的参与,尊重员工的情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员工的价值实现。加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创建学习型组织,切实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思路,从过去注重物质基础建设,向注重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转变。

2、建立机制,理顺关系,将现代企业文化具体化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没有制度文化,就没有严谨的秩序、有效的管理;没有精神文化,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信念;没有物质文化,就没有生存的保障、发展的后劲。只有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企业生机勃勃,永葆企业生命力。建构现代企业文化,关键是构建制度文化,使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作为制度文化,不能单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必须从企业员工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求方面來构思、设计和建立。

3、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构建企业文化,必须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吸引一流人才,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构建企业文化同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包含以下三个层次。一是将企业文化构建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相结合,形成有利于选拔素质高、懂管理、有潜力的优秀人才,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浓厚创业氛围。二是将企业文化构建与组织企业经营相结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壮大现代企业品牌形象,探索企业管理制度变革,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企业文化构建与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相结合,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调动企业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员工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 范喜贵:无形·有形:企业文化:管理的第四阶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 郭国庆、成栋: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 张国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扩散:一种战略协同的过程[J].经济管理,2001(20).

[6] 方统法:企业核心能力及其识别[J].经济管理,2001(20).

(责任编辑:胡婉君)

企业文化核心范文第4篇

[摘    要]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上位目标,是学校育人途径的重要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学校课程文化建构的重要依据,是学校课程观的重要内容,决定学校课程的设置,是课程文化及建设的关键。在新时期核心素养指导下,学校课程观的主要变化遵循渐进策略、系统策略、传承策略和创新策略,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体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文化;学校课程

课程文化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学校育人途径的重要载体,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课程文化也是提升学校文化自信、提高课程品质、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我校课程改革正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逐步深化,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成为目前文化和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我校课程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课程文化是实现学校育人途径的载体,影响着学校的育人工作。江宁高中坚定“立足终身发展,为学生做人、求知、創新奠基”的办学理念,以育人价值主导课程文化建设,确立了“智慧教育”的课程建设总目标,并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为“崇德、砺志、笃学、博智、力行”。在学校办学理念的育人目标指导下,构建我校系统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教师具备与学校育人目标相一致的课程观。最终实现育人目标、课程理念、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的统一,提升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学校课程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了课程文化对学校育人工作的正效应,使学校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提高办学品质。

二、我校课程文化体系的框架建构

课程文化与学校办学理念通过课程观实现连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学校课程文化的依据,决定了教师的课程观,引领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行为和课程评价。学校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管理、课程设置和课程资源等。课程管理是学校如何运行所开设课程,如学校构建的课程管理组织机构、课程考核与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是学校开设的具体课程,即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课程资源则是根据实际,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资源、设施和服务等。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最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得以落实,这既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环节,又是课程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用如下的结构图展示了我校课程文化体系建构的基本逻辑。

三、我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016 年 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标志着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是基于人本教育观提出的育人目标体系,是课程观新的发展,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性和方向性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课程观从“知识为本”转向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素养发展”阶段。我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凝练了“立足终身发展,为学生做人、求知和创新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崇德力行”的校训,体现了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我校育人本位课程观进入具体化和细化的阶段。

2.体现了综合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2014年,教育部出台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将相关学科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本位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加强课程的融合性、整合性,体现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我校整合多种资源,为学生开发和实施了更加贴近其生活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如文化拓展类、兴趣活动类、科技竞赛类、综合探究类、游学实践类五大类近70门课程,通过网上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成立了涵盖艺术、文学、技能、体育等领域的学生社团32个,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使学生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

3.坚持生成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程在生生和师生的交流过程中真正发生、建构与存在。我校以“问题、参与、体验”为核心的智慧课堂、小班化、数字化教学实验等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课堂的生成性,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新的课程变革带来了课程的开放性发展,我校课程正逐步走向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开放模式,课程资源超越课本教材,由校内走向校外、社区(开发园区)和科研机构、高校(江宁大学城)。如我校利用家长资源开发了生涯规划课程,利用南航、南医大和知名校友等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

4.课程评价坚持过程性和终端性的统一

新课程背景下,以评促教、以评促建,以评价转型促进课堂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学校努力探索和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绿色评价标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详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学生获奖评选、社会实践记录、体艺活动记录等,更加注重过程和多元评价,让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我校课程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文化自觉的必然选择。在学校课程实践中也具有其独特的属性和规律,我校课程文化建设采用以下策略。

1.循序渐进策略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策略。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前提是明确学校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实践中应建立学校课程制度,引领和指导教师结合所教科目,按照单元、学期、年级的阶段性思考学校课程建设,逐步积累并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如我校生涯规划课程在整体搭建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在内容安排上还充分地考虑了年级的具体特点:高一年级,着重引导学生解决适应问题,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与职业的粗略认知,从而使其在高一年级结束时能够正确地选择人生的方向,完成选课分班的任务,主题定为“适应·筑梦”;高二年级,学生选科组班,面临学业的重新定位,加强职业的精细化指导,使其在高二年级结束时能够正确地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主题定为“攻坚·追梦”;高三年级,主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加强对高校的认知指导,主题定为“冲刺·圆梦”。

2.系统推进策略

学校重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鼓励并肯定教师的课程多元理解视角,引导教师将国家课程总目标逐级分解、分类编排,划分为若干模块,以整体学科素养为核心,以“统整”为基本思路。以下论述以语文学科为例。

(1)全校层面。①阅读课的具体内容为:高一、高二指定课外必读文学名著篇目;各年级在图书馆开展每班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设相关讲座。②文学社社团具体内容为:定期开展活动,如专家(作家)讲座、学生读书专题汇报交流、专题(自由)写作等;组织文学社成员参加各部门组织的文学比赛活动。

(2)高一年级。①开设朗诵课:在高一上学期的十二月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和比赛。②硬笔书法课:邀请教研组内有硬笔书法特长的教师,利用每周一至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开设校本课程。每学年举行一次学生书法比赛,在橱窗内将获奖作品进行展示。

(3)高二年级。①演讲比赛具体内容为:晨会课或课前指导学生进行演讲;举办一次演讲比赛;编辑整理优秀的演讲文稿,在橱窗内进行展示。②课本剧表演,开设课本剧实践课和比赛活动。

(4)高三年级。辩论比赛,高三年级学生思辨性思维比较强,结合课堂教学中论述类文本的学习和论文写作,开设辩论指导实践课和辩论比赛。

3.传承策略

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也是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文化的特有宝贵财富,具有传承性。因此,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应注重传承发展,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课程特色,为当前的学校文化建构奠定基础。多年来,我校一直是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13年8月,学校成功申报《以垒球为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省级课程基地,是国家棒垒球高素质人才后备基地,棒垒球队先后获得9次全国冠军,3次省冠军。2018年6月,学校又获批《HPS化学》《环境与生物》两个市级课程基地项目(全市仅10个)。按照《学校课程基地实施方案》,物质探究馆、科学创新馆、数码显微观察室、植物组培实验室、微生物接种室等课程基地功能室的建设已从规划设计阶段进入具体的建设和落实阶段,相信随着化学、生物两个学科基地的筹划建设与率先试点,必将带动全校各学科课程文化传承与精品课程基地建设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为突破,为学生创设全面的新型学习环境,改进课程实施方式,传承和彰显学校的课程特色。

4.创新策略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校于2017年9月相继创新了特色发展班系列课程。如:为进一步冲刺国内一流大学,为部分优秀学生开办了“C9班”;为在竞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增强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竞争力,重新组建了“竞赛辅导班”;为打造生物和化学学科课程基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与实践能力,与南京医科大学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创建了“南医大班”;为满足以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为发展方向的学生需求,聘请知名画家、教授(我校77级校友)开设了“徐志敏班”等。

实践证明,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发展的,通过学校课程实施进而得到提升。当然,我們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的问题依然存在。课程的育人价值有待进一步提炼,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的统整工作有待深入研究,升学压力带来的学业负担还比较重,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待进一步培养。学校将在智慧教育实践中,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中心,进行育人价值主导的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

(责任编辑    斯   陌)

企业文化核心范文第5篇

一、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学生成长记录袋需收集的内容

1、自我介绍

2、制定未来发展的计划

3、每学期制定一份学习计划

4、每学期一份自己最满意的美术作品和书法作品(一份汉字、一份英语)

5、每学期倒数第三周整理每学科四份认为最好的作业

6、每月一篇最好的作文或日记

7、每学期教师对你的最好的,自己最满意的评语

8、进入本校以来获奖材料以及个人成功的事件叙述

9、阅读过的书本目录

10、好人好事记录

11、自己认为能展示自己进步的材料

二、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发展性

对学生的评价采用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纵横比较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重视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的运用。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可以确定学生与客观标准的差距或他在集体中的位置,而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将学生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对学生若干侧面进行比较,对表现较差学生的进步行为的肯定或表现相对较好方面的认同,从而激发较差学生的上进心,也会发现学习较好学生相对弱的方面或退步的表现,从而促使较好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更好地获得发展。

三、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评价强调百分制、等级制和评语评价的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充分体现各类评定方式科学性和互补性。语文、数学、音乐等科目学习情况记录栏目中,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实际情况采用百分制或等第制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它方面则采用的是等级制评价,一般用优、良、及格、不及格或A、B、C、D等表示;而在兴趣爱好的评价中,采用评语式评价,教师可以用简短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或指出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所以说,这三种评价都是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有效方式。

四、注重定性评价理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长期以来,对学生评价中定性评价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尤其是对学生期末的思想品德评语,内容单一,相互雷同,忽视了人的个性,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如学生评语模式的改变,使之成为学生思想、行为真实写照,形成谈心式的评语模式,促进学生各种兴趣的持续增长和良好品格的逐步形成。教师评语的个性化、具体化、系统化,使评语在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庞王中学

学生评价制度

企业文化核心范文第6篇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学习时曾指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立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喻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那么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扎根的肥沃土壤。同时,中国五千多年博厚悠久的传统文化,如同源头活水,滋润并浇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棵参天大树。根之茂者其实遂,糕之沃者其叶华。如果抛弃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却其凝神铸魄的独特功用。

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其博大精深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天文地理、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文艺宗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在许多领域留下了精神厚重的理论成果,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近代新学,以及当代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可谓既与时俱进,又浩荡大方,蔚为壮观。早在中华文明的创化时期,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显示出了恢弘博大的气魄和精神厚重的特质,而其“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的文明肇造,开启中华中正大道文明的端绪。此后,炎黄二帝建构中华文化的精神统系。他们兴事创业,“修德抚民”,“衣被华夏”,“冠盖群伦”,初步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始基、规模与格调。尧舜时期“敬敷五教”,“教以人伦”,使中华文化“惟精惟一”,出现了唐虞之治,堪称“以道设教,圣德达于天”的时代。王阳明有言:“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轴心时代”,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此后中华文化的基础、规模和走向。孔孟之道、老庄之道,以及墨、法、兵、农诸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治世和治心的学说,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

如何学习、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呢?首先我们应该从自身、从家庭、从社会、从历史等方面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社会以及对未来的影响,从中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人讲,可以用《周易》中的两句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概括。虽然“君子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但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就其核心价值观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敬畏天地,体察阴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宏大的思想视野和高明的生存智慧;

(二)志存高远,大同理想,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家邦一体,国家而忘家,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国家利益至上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四)上善若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和善和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

(五)孝亲以敬,为人以诚,先义后利,扶危济困,崇尚道德和提倡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

(六)修身克己,知耻守节,安贫乐道,清洁自律,高尚的人格和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对国民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方面新的历史要求与深化改革的挑战。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必须首先明确价值、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它主要是指客体或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而价值观则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并外在表现为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从所处的地位来看,可以分为终极(最高)价值观、核心(主导)价值观、一般(非主导、边沿、从属)价值观。其中,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要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最新阐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策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三个层面展开,具体说来: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立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喻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那么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扎根的肥沃土壤。同时,中国五千多年博厚悠久的传统文化,如同源头活水,滋润并浇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棵参天大树。根之茂者其实遂,糕之沃者其叶华。如果抛弃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却其凝神铸魄的独特功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需要始终坚持的浩大工程,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说的阶段,就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上一篇:七字龙年春联范文下一篇:软件定义运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