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2023-09-22

通信工程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一、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策略

(一) 确立专业办学思想

当前局势下, 国内的绝大多数理工科院校都陆续增设了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专业的相关内容。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宽泛性口径专业, 需要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面相对地比较宽广, 全国各省市地方的每一个高等院校不可能在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专业的每一个专业领域都占据一定程度的优势, 只可能在某一个或几个专业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力量比较强。所以, 学生的专业知识系统需要和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科研方向等几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强化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前, 必须保证学校办出学校特色。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 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讨论和报告讲座, 联系学科研究背景, 尤其是通过教育部通信工程特色专业的申领, 建立了以多物立场信息获得以及分析、处理为背景, 以信息整合、重构和自动识别为研究中心, 以通信工程内部程序化形态特点信息的获取、分析、识别以及不利工作环境条件下的光电预警技术为特征, 以电子信息通讯技术、信息模拟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三个专业方向, 以培养研究实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具备国防特色的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专业办学思想。

(二) 创新“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通信专业教师队伍的实际科研能力, 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研发水平上, 采用有目标、有层次、分批次的手段与相关合作企业开展深度化的项目科研实践能力;为开阔现今学校教师群体的专业视野, 提高教学水准和能力, 每年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一线、二线城市或地区展开一系列专业内容的参观、学习;为进一步掌握专业人才在市场需求的动向、学生未来发展目标与基本就业潮流, 学校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必须深入企业内部机构展开用人单位的相关调查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学术能力, 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实际教学水平, 每学期有必要展开企业工程师在课堂教学的深入合作语病培训。一言以蔽之, 利用多种手段, 强化“双师类”教学群体的规划。利用充分的市场调研与考察, 保证通信课程在原本专业设置的前提上进行标准化的基础设计, 形成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提升课、选修课、素质提升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五大科目类别组建的学生课程目标学习体系。通信工程专业必须始终如一地秉承学生是学校教学目标与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理念, 围绕“电子信息建设”、“移动互联网”方向实用型专业科研人才培养, 以便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与提高教学实践效果为最终目标, 努力推动教学手段的改革与革新。首先需要做的, 就是对专业内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 采取课程驱动+学科竞赛共同执行的教学模式, 换句话说就是需要结合专业实际教学岗位中的经典教学任务进行筛选, 展开项目研发与课程学习, 其具体环节为:课程设置→书本知识学习→方案设计→项目执行→专业竞赛→讨论交流与概括的分步式教学法, 让学生可以尽可能地自觉做到“在过程中做, 在做中学”, 同时着重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三) 完善课程体系

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质就是需要着重发挥其专业特色, 对特色精准定位和提炼是进行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 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地方院校独具特色的办学优势, 尤其是既存的地域特色基础, 制作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的时候需实时围绕学校办学资源和独特优势以及地域特征来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课程目标的建设, 学校首先需要抓好通信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设计, 譬如说可以把《通信原理》作为学科专业的精品课程去教学, 以此带动特色课程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结束语

本文对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策略进行分析, 依托通信工程专业中的相关学科内容, 对特色专业建设提出建议与改进办法, 实现本文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策略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参考价值。

摘要: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我国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新建专业之一, 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 提出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通过确立以培养研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办学思想, 创新“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 完善课程体系以便提高课程质量来提升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关键词: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涛, 杨艺敏, 赵中华.射频通信信号传输精度优化处理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 2017, 34 (10) :181-184.

[2] 王成华, 沈嗣昌.改革电子类专业技术基础,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6 (2) :44-46

[3] 陈业慧, 涂德凤, 徐慧芳.构建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教学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 (10) :51-53.

[4] 阎燕, 王志茹, 许晔峰.发挥学科优势, 围绕课程改革, 做好教材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 2018 (4) :54-56

通信工程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1 主流集群通信体制方案的分析比较研究

集群通信系统与公众的蜂窝移动系统相比具有呼叫接续快、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和支持私密呼叫和群组呼叫等特点。

1.1 TETRA系统

TETRA是就是陆上集群无线电, TETRA标准是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 (ETSI) 制定的, 它的技术指标和性能能满足广大的处理应急业务、工业和商业部门的专用用户的使用要求。包括3种基本通信方式:话音加数据 (V+D) 通信, 优化分组数据 (PDO) , 直通通信 (DMO) [3]。

1.2 GT800系统

GT800是基于GPRS和GSM—R技术、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数字集群系统。它结合蜂窝技术, 通过对TDMA和TD-SCDMA技术的优化与融合, 提供专业用户所需的高性能、大容量的集群业务和功能, 系统稳定, 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GT800在核心设备部分, 增添了功能号码节点、组呼寄存器、排队机等, 从而为指挥调度应用提供更灵活的支持[4]。

1.3 GOTA系统

GOTA的含义是开放式集群架构。GOTA数字集群系统和业务解决方案是中兴通讯在多年发展基础上, 根据目前电信市场需求, 推出的商业化的新一代集群技术和产品。

GOTA技术在成熟CDMA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改进, 围绕着无线信道共享和快速链接这两项关键技术提出解决方案, 使新增的集群业务不会对传统通信业务和网络资源带来不利影响[5]。

1.4 iDEN系统

iDEN系统是一种基于数字蜂窝网络的集群通信系统, 集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集群调度和短信息传输于一体, 采用TDMA技术、VSELP矢量和激励的线性预测编码技术和抗干扰能力强的M-16QAM正交振幅调制技术, 双工通话结构以及频率复用方式, 使得系统低功率、大容量、广域覆盖[6]。

1.5 主流集群通信体制方案的分析比较

四种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均可提供基本的集群业务, 补充业务及必要的全双工电话互连业务, 都具有完善集群功能[7]。四种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对比见表1。

2 TETR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的研究与设计

2.1 TETR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的研究与设计

TETRA的通信业务包括话音, 电路方式数据传输, 短数据信息及分组数据业务。TETRA标准还支持丰富的补充业务, 其中许多补充业务是TETRA特有的。

TETRA数字集群系统的硬件系统实现从语音的采样, 语音压缩编码, 信道编码, 中频调制, DA变换, 然后通过模拟数据线传送出去, 这是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要实现AD变换, 中频解调, 信道解码, 语音解码, 语音输出。该硬件平台既要可以实现上行链路的功能, 也要可以实现下行链路的功能。

2.2 TETR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方案应用范例

上海地铁二号线无线通信系统设计采用数字中区制800MHz频段集群系统组网, 系统采用TETRA标准。基本设计是:系统是MOTOROLA的DIMENLA, 8个EBTS, 18信道, 54个虚拟信道, 5台调度台, 55台车台, 250台手机, 22台固定台。

3 GOT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研究与设计

3.1 GOT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的研究与设计

终端、无线子系统BSS、调度子系统DSS就构成一个GOTA的基本网络结构, 为了能够支持电话互连业务、数据业务和短消息服务, GOTA除其基本结构外还接入了交换子系统、数据业务子系统和短消息服务中心。

3.2 GOT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方案应用范例

GOTA数字集群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抢险救灾、医疗急救、公共交通、矿山工地、酒店管理、公共调度、餐饮娱乐、会议展览、企业和小区管理、公安、交警以及家庭小团体等, 可大大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 且GOTA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能够完全自主开发生产从系统到终端的全套产品, 因此GOTA系统应用于军队、公安、安全及政府部委等重要部门, 对国家安全更具重要意义。

4 结语

通过上述对主流集群通信体制方案的分析, 针对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着重对比了TETRA系统、GT800系统、GOTA系统、iDEN系统, 并根据系统各自的优劣方面, 对TETR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方案和GOT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方案进行了设计, 并以TETRA系统和GOTA系统为例, 分别给出TETR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方案和GOT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方案的应用范例。

摘要:本文针对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分析比较了主流集群通信体制方案, 包括TETRA系统、GT800系统、GOTA系统、iDEN系统, 对主流集群通信系统工程方案进行了研究, 并以TETRA系统和GOTA系统为例, 设计了TETR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方案和GOT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方案, 并分别给出TETR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方案和GOTA集群通信系统工程方案的应用范例。

关键词:数字集群,集群通信,工程方案

参考文献

[1] 郑祖辉, 陆锦华, 郑岚.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 谭学治.我国数字集群通信前景分析[J].通信产业报, 2009.

[3] 莫静飞, 廖宇.集群通信应用及发展方向[J].通信机世界报, 2008.

[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适合国内市场应用的数字集群解决方案[J].电信网技术, 2006.

[5] 李侠宇.国内数字集群的发展和技术比较[J].移动通信, 2007.

[6] 钱宁铁.TETRA和GSM-R系统特点和射频性能分析[J].中国无线电, 2004.

通信工程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生产、技术人员:在药厂,从事药品生产、技术工作

质检化验人员:在药厂、食品厂、药检所,从事食品药品质检化验工作

管理人员:在药厂,从事药物的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营销人员:在药厂、医药营销公司,从事药品营销、内勤等工作

药剂师:在医院药剂科,从事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在药店、医药营销公司,从事药品使用指导咨询等工作

药检人员:在药检所从事药物的质量鉴定和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公司职员:在医药贸易公司或制药企业从事药品流通及国内外贸

通信工程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山西是农业部确定的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区之一,《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有16个县被列为基地县和重点县。2010年底,山西苹果面积34万hm2,产量468万t,苹果直接收入124.74亿元,全省农民人均苹果收入529元,说明苹果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西北黄土高原区干旱缺水是制约果树生长、产量增加和品质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山西的水资源相对贫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 mm,且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季干旱,降雨多集中在7、8、9月,水资源总量123.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81 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因此,节水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是苹果栽培的重要工作。如何利用现有水资源,总结研究合理的灌溉制度,发展果园节水灌溉技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山西省苹果主产区3市7县区24个乡镇59户果农果园灌溉现状的调查,初步摸清了3市7县区的苹果栽培分布情况和果园灌溉现状,经过对果园灌溉现状的分析,找出了果园灌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果园灌溉急需的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建议。

1.山西省苹果园灌溉现状

2010年11月,对运城、临汾、晋中3市及临猗、平陆、万荣、翼城、吉县、太谷、榆次7县区24个乡镇59户果农的苹果园灌溉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1立地条件

3市苹果园面积26.49万hm2,其中平川地4.56万hm2,丘陵地7.21万hm2,山地4.93万hm2,台塬地8.00万hm2,河滩地0.60万hm2,沟坝地0.47万hm2,梯田0.73万hm2,分别占3市苹果总面积的17.2%、27.2%、18.6%、30.2%、2.3%、1.7%、2.8%。7县区苹果园面积13.51万hm2,其中平川2.71万hm2,丘陵2.45万hm2,山地1.52万hm2,台垣地6.53万hm2,梯田0.29万hm2,分别占7县区苹果面积的20.1%、18.2%、11.2%、48.4%、2.1%。

1.2灌溉条件

3市苹果栽培中有灌溉条件的果园面积为19.84万hm2,无灌溉条件的果园面积为6.65万hm2,分别占3市苹果园面积的74.9%和25.1%。7县区苹果栽培中有灌溉条件的总果园面积10.15万hm2,无灌溉条件的果园面积3.36万hm2,分别占7县区苹果园面积75.1%、24.9%。

1.3灌溉方法

3市在灌溉方法上,漫灌10.70万hm2,管灌6.44万hm2,喷灌0.37万hm2,小沟交替灌溉0.34万hm2,穴贮肥水灌溉0.79万hm2,滴灌0.28万hm2,集雨窖灌溉0.91万hm2,高架微喷0.01万hm2,分别占3市有灌溉条件的果园面积的53.93%、32.45%、1.87%、1.74%、3.97%、1.43%、4.57%、0.03%。7县区在灌溉方法上,漫灌4.97万hm2,管灌4.48万hm2,喷灌0.24万hm2,小沟交替灌溉0.21万hm2,穴贮肥水灌溉0.15万hm2,滴灌0.07万hm2,集雨窖灌溉0.02万hm2,高架微喷30 hm2,分别占7县有灌溉条件果园面积的49.00%、44.16%、2.34%、2.04%、1.5%、0.65%、0.20%、0.03%。

在输水方法上多采用渠道防渗,少数采用管道输水,还有一部分是土渠输水。水源多是井水和经过多级提水工程的河水、库区水、小溪蓄水。在灌溉制度上多采用大水漫灌,近年来引进了节水灌溉(如管灌)、控制性交替灌溉(如小沟交替灌溉)等。综合3市7县区的灌溉方法得出:目前,漫灌、管灌、集雨窖灌溉、穴贮肥水、小沟交替灌溉等地面灌溉仍然是当前最普遍的灌溉方法,3市采用地面灌溉方法的面积占有灌溉条件面积的96.66%,7县区采用地面灌溉方法的面积占有灌溉条件面积的96.90%;3市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面积占有灌溉条件面积的3.33%,7县区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面积占有灌溉条件面积的3.02%。3市7县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2.存在问题

2.1灌溉设施落后

输水方法大多采用简易的预制板防渗,管道输水很少,有的还是采用土渠输水,输水过程中水的损失很大。

2.2灌溉方法落后

有灌溉条件的大多采用大水漫灌(3市调查漫灌占53.93%,7县调查漫灌占49.00%),水资源浪费严重。

2.3灌溉过量

在水源有限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贫乏,不能满足果树关键时期的灌溉要求,灌溉周期过长,导致1次灌溉过量。如榆次区北田镇北流村,全村果园灌溉1次需要45 d,本来667 m2果园灌溉1次需要3 h,但果农在灌溉时就灌溉6 h以上,造成灌溉过量,水资源浪费。

2.4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缓慢

3市7县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喷灌、滴灌、微喷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生产中应用还处于示范阶段,这是经济条件落后所造成的。

3.果园灌溉急需的技术

3.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

由于渠道渗漏损失的水量很大,世界各国均非常重视并积极开展渠道防渗工程研究和建设工作。如美国把渠道防渗作为水利工程挖潜措施之一,早在1946年就开始研究,目前已形成统一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工程质量好。防渗材料大多采用混泥土,约1/3采用压实土防渗,塑膜等新型材料目前正在发展推广中。日本也十分重视渠道防渗,现有干、支渠道已全部防渗,田间渠道也基本防渗,它们大量使用工厂化生产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现场施工以机械化为主,渠道防渗工程标准高、质量好。

3.2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甚至有逐步代替田间地面渠道灌溉系统的趋势。美国到1984年管道输水灌溉面积已占地面灌溉面积的46.9%;以色列、英国、瑞典等国家有90%以上的灌溉土地实现了管道输水;日本已由部分管道输水向多级组合的完整管道系统发展,且管网的自动化、半自动化给水控制设备比较完善。管道输水灌溉是今后地面灌溉发展的方向。

3.3微喷灌技术

微喷灌技术集喷灌、滴灌技术之长,比喷灌节水、节能,比滴灌抗堵塞,灌溉均匀,水肥同步,操作方便,适应性强,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既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又可以提高空气湿度,起到调节田间小气候的作用,还具有提高果实着色与早春防晚霜的功效。在经济条件发达地区应用前景广阔。

3.4控水灌溉技术

控水灌溉是根据果树的遗传特性和生理特性,在其生育期的某些阶段人为施加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调节其光合产物向不同组织器官间的分配,调控地下的生长动态,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提高果树经济产量,达到节水高效、高产优质和提高灌溉效率的目的。控水灌溉能有效地调控土壤水分状况,增加土壤水分效应,改善果树发育,对土壤通气状况、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速度、氮素矿化速率、根系发育状况和氮素吸收过程均较传统灌溉优越。在水源缺乏地区,是有限灌溉的发展方向。

3.5控制性交替灌溉技术

起垄覆盖、小沟交替灌溉技术,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王小伟、魏饮平等人研究提出的,在北京昌平、甘肃平凉、陕西渭南、山西运城等地苹果园及梨园的试验示范证明:以深、宽各30 cm灌水沟,采用交替灌水的方法节水效果最好,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条件下,每次灌水量较传统畦灌节水70.8%,较漫灌节水81.9%,产量与常规灌水相当,还促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0.8%~1.2%。在果区宜大面积推广。

4.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建议

4.1统一节水灌溉技术标准

加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制定节水灌溉工程设备及施工标准,规范节水灌溉工程设备和施工,形成统一的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标准。

4.2加大财政投入,改善节水灌溉基础设施

节水灌溉基础设施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一家一户是没有能力进行的,必须采取政府行为,通过财政投资,完成渠道防渗和渠系配套工程,减少输水消耗,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

4.3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模式的节水灌溉技术

在水源充足、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满足果树各生育期的需水要求,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喷灌、滴灌不但水的利用率高,而且对大面积的灌溉可以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操作实现管理自动化和水肥一体化,从而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是现代果业发展的方向。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起垄覆盖、小沟交替灌溉技术及管道输水灌溉技术、集雨窖灌溉技术等,最大限度地满足果树生长发育的需要,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组织科技人员,在不同区域、不同地貌进行不同的节水灌溉试验研究,提出适宜不同区域、不同地貌特点的节水灌溉技术,达到精量灌溉,时、空、量、质恰到好处,满足果树不同生育期的需水要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通信工程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下,计算机用户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样信息的快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在对信息进行传递的过程中信息的安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在此次论述的过程中,从阐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内容的角度着手,对常见信息系统和网络通信安全存在的安全问题及予以分析,并根据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信息交流环境。

关键词:信息系统管理;网络通信;安全

信息化时代信息进行传递的速度得到有效的提升,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对很多企业和国家单位而言,信息传递的内容对单位和企业正常业务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的状况使得信息系统管理的有效性成为当今科学技术领域中热议的话题之一,只有保障信息处理、存储和传递中的安全性,才能更好服务于大众。近几年来,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事件频发,导致企业商业机密被窃取,甚至对国家机密进行窃取,这对和谐富强社会的建设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在本文中,对信息系统管理和网络通信安全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1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

1.1采用策略模型来保障信息通信安全运行

利用互联网将信息进行传递主要依靠网络通信,而其运行的稳定性与阻止外界入侵管理的有效性存在很大的联系,即由策略模型的好坏来衡量。从这样的角度进行分析得知,策略模型的设计和使用成为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重新归类,按照不同的类别予以合理的管理。网络中被处理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类别,网络中的用户有不同的安全权限,按照主客体安全权限和安全访问控制策略决定主体能或者不能访问客体。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是部署安全策略、实施安全监控等。

1.2制定有效的安全通信方案

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和安全的信息传递环境,信息管理工作还要建设安全通信方案,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信息交互过程中的安全性。网络通信安全不仅要受到信息系统自身安全隐患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信息系统以外的恶性攻击的威胁,该方面的攻击对用户的信息带来较大的影响,鉴于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各个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对通信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了起到更好的保护,要注重软、硬件、技术方案的联合,最终实现和谐共处的愿景,以此来保障网络信息通讯运行的安全。

2常见信息系统和网络通信的安全问题

2.1信息系统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信息系统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会严重地影响信息安全传递,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该系统的管理机构配比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在各个单位注重软件、硬件,忽略人员配置,遇到网络通信安全的问题,这些用户并非是从信息系统管理协调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而是寄希望于问题仅是偶然因素,这样无法从根本上有限解决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即使在问题得到解决后,过一段时间也会再次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这样的状况充分说明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制和配比方面存在不足,将威胁着信息系统安全。另外,信息系统管理当中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相互矛盾,很难到达合理的比例,在追求信息交互和传递便捷性时很难保证信息自身的安全性。

2.2通信安全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

信息系统外部入侵对通信安全方面影响较大。当下网络用户的数量较多,如若不具有有效的系统防御入侵的制度,在黑客数量逐渐增多的状况下,很难为通信方面提供安全保障。同时,信息管理系统自身存在漏洞,主要表现在用户访问不受控制,USB设备的大量使用易导致病毒恶意攻击计算机的系统,木马程序对一些重要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窃取,导致用户的重要信息出现泄漏。另外,在信息系统管理权限存在管理不严的状况下,经常忽视潜在的网络通信安全方面的问题,长此以往,使大量的不安全因素存在计算机系统当中,严重危害着用户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3优化信息系统管理和网络通信安全的策略

3.1完善信息系统防御机制

为了最大化的提升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各个信息系统体系应完成良好的协调与安全联防的工作,这样才能更为高效地预防网络中的非法入侵。完善的信息系统安全预防制度的工作,首先从人员配置着手,其次不论是从硬件配置方面,或是从软件系统方面,均要在整体安全策略模型下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应注重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内部监管方面的工作,强化对硬件系统设备的监督和管理,对计算机软件系统予以不断地完善,制订完善、可靠的数据备份系统和灾难恢复计划,从整体上对信息安全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全程的监督和跟踪,一旦存在影响到安全方面的问题,应在最短的时间采用相应的管理策略措施。另外,要对防火墙系统自身配置的流程进行重视,只有安全系数较高的防火墙才能为信息传递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完成病毒的防范,鉴于网络自身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病毒入侵的方式较多,对病毒防控软件进行合理布局,才能更好地阻截病毒的入侵,这对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保障。

3.2应用入侵检测系统(IDS)

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属于一种相对有效的安全防护方式,其主功能是检测、响应、损失情况评估、攻击预测等,对于一些很难阻止入侵影响行为能予以及时的阻截,同时还能开展检测的工作,这样能合理有效的预防网络通信安全方面的问题出现。另外,入侵检测的系统还能对入侵影响问题和相关事件进行归档,能提供较为全面的法律依据。

3.3對用户的安全意识进行提升

用户的实际操作和信息安全具有紧密的联系,提高用户使用计算机的安全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用户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强化对用户专业教育力度,使用户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式,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用户对计算机正确操作的能力;二是提高用户的危险意识,对用户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使用户能掌握基础性安全问题处理方式;三是让用户自身应有网络安全意识,对自身而言重要的信息设置复杂的密码,并对重要信息采取加密措施,同时不对外泄露账户与密码信息,从而保证其个人信息的私密性和网络安全性。

4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得知,信息系统管理和网络通信安全方面对用户自身信息的安全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影响信息系统管理的主要是机制方面,在提升信息传递便捷性方面还要注重信息传递环境的安全性。鉴于网络安全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应注重信息系统管理和网络通信安全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提升信息系统管理和网络通信安全的优化的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一是完善信息系统防御机制;二是应用入侵检测系统;三是对用户的安全意识进行提升。通过这样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能提升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为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希望此次研究的结果能为现今信息传递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献上绵薄之力,进而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

通信工程研究方向范文第6篇

在Internet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今天,信息传输从两方面加强力度:一是多媒体化;二是实时化。在此基础上,高保真准动态图像采集、压缩和远程传输技术成为许多先进国家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系统总体结构

在物理上,本系统分为发送站点和接收站点两部分。在逻辑上,本系统分为图像采集、压缩和传输子系统、性能控制子系统。整个系统包含如下六个独立的功能模块。

(1)图像采集、压缩和传输子系统 图像采集模块,发送站点从摄像机读原始视频流,按一定的格式存储为视频数据。

图像压缩模块,发送站点将视频数据压缩,为网络传输作准备。

视频传输模块,利用RTP和UDP协议将压缩后的视频数据发送到远程站点。

视频解压缩模块,接收站点将接收到的压缩数据用解压缩算法还原成视频数据。

(2)性能控制子系统 客户/服务器同步模块,使发送站点和远程接收站点在视频格式和设置方面保持一致。

自适应模块,在信道传输率较差时,能自动启动自适应功能,使系统的视频传输适应复杂的网络情况。

二、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和优化策略

1、视频采集技术分析和选择 为了实时视频采集,需要安装相应的视频采集设备。即视频采集卡和摄像头等。并需要安装相应的驱动软件来支持这些设备的运行。

操作系统提供了VFW(Video for Windows SDK)。VFW包含了大量与视频采集有关的编程接口。这些编程接口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VFW-to-WDM Voide Capture Mapper调用设备驱动程序中的相关例程,为系统的图像采集提供了底层接口编程基础。

VFW提供了两种视频采集模式:Preview(简称P模式)和Overlay(简称O模式)。笔者在系统设计中通过实验和测试比较了这两种模式。

P模式占用较多的系统资源。在这种模式中,硬件将采集的视频帧传送到系统内存中,然后在视频采集窗口用Windows GDI函数进行显示;而O模式下,视频采集子系统直接通过硬件方法显示视频,相对来说节省内存,且速度较快。

O模式稳定性较好,但也要求电源性能较好。在直流电源性能较好情况下,采用Overlay模式进行视频采集。

实际运行过程表明,上述分析是正确的。本系统设计中采用了Overlay模式。这一选择对稳定性起到了较好的优化作用。

2、视频压缩、解压缩技术的优先和优化 针对视频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本系统的压缩、解压缩模块设计采用三种压缩方案,使用时可以从中选择一种,以适应不同环境和不同需求。

一是国际通用的高压缩进比方案H.263,该方案压缩比高,但图像质量较差,适用于网络传输性能较差的情况,该方案大体符合现场图像的处理要求。二是图像压缩质量最好、算法最先进的MPEG-4方案,该方案图像质量好,便压缩比较低,适用于网络传输性能良好的情况。三是在H.263的基础上作为较大幅度修改和优化的TH.263方案,该方案在压缩比与H.263相近的情况下,图像质量有明显改善。

图像解压缩与压缩过程正好相反,即先将压缩的函数数据作行程解码和哈夫曼解码,然后进行反量化,并据此进行IDCT变换。如果此帧是关键帖,,则直接将这个宏块重组即得出还原后的图像;否则,根据运行矢量将各宏块的数据与上一帧进行组合才得出不定期原后的图像。由于解压缩不需要分析图像和网络的情况,也不需要考虑压缩比和压缩质量,只是简单地将图像还原,所以程序比较简单。

通过分析和测试表明,格式转换、对关键帧和非关键帧离散余弦变换DCT、对非关键帧的帧间压缩是最重要最耗时的环节。为此,在设计中对这些环节进行了优化。

优化方案的思想是:通过传输模块反馈回来的信息,得知当前网络的传输速率,以此来调整压缩算法的各个参数,即压缩质量、每秒帧数等,获得当前最好的帧率和质量。

具体从两方面实施:一是对帧内压缩方法进行优化;二是对帧间压缩方法进行优化。

对帧内压缩方法的优化主要通过改变压缩质量的参数来调节图像质量和压缩比。

3、用UDP和RTP实现图像传输并进行实时优化 视频图像的实时传输有如下特征:

数据量大,尤其是高保真活动图像的数据量更大,从而带宽要求高;实时性要求高。

上述特点使视频图像传输对传输环境提出很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图像数据包在少量丢失情况下不影响还原质量。为此,采用建立在UDP基础上的实时传输协议RTP。

用UD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的优点是不需要建立连接,传输速度快。缺点是容易丢失数据包,而且数据包的顺序容易混乱。

本设计中,对实时可靠性进行了优化,具体程序设计中,采用了如下策略:

建立一条以UDP作为传输协议的数据通路,在传输时把压缩过的视频流打包,打包时考虑到两个因素:第一,某些压缩的关键帧会很大;第二,关键帧与非关键帧数据量相差很远。这两个因素可能导致数据包乱序,为此,不能简单地将视频帧作为打包单位,而是将数据流划分成等量的小包,并在包头标上序号进行顺序传输。

4、视频传输中的自适应技术 由于网络带宽有限且随机变化,因此视频传输的实时性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使接收到的视频出现不连续或停顿现象。为此,在系统设计中,引入了视频传输的自适应机制。具体实现的,系统一边传输一边检测网络状态,并据此调整发送策略以适应网络变化。图2表示了在远程控制系统中加入自适应机制后的结构。

自适应机制由检测模块、反馈模块和决策模块组成。发送端将视频图像压缩后,打成RTP数据包,然后用RTP协议发送。发送站点的自适应检测模块检测并记录有关的发送信息,包括传输率、字节数等。接收站点通过自适应反馈模块检测有关的信息,并将其发送到接收站点的检测模块。后者将发送和接收时的信息相比较,再将比较结果传送到自适应决策模块。为了尽可能节省信息量,接收端自适应反馈模块向发送端检测模块只发送一个信息包序列号。这样后者可计算出信息包的传输时间,并在多次检测基础上得到带宽平均评估值。发送端再根据评估值改变视频采集频率和压缩比,调整视频数据量,从而实现自适应功能。

5、发送和接收的同步技术 本系统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只有Client端才能连接请求建立连接,而且一个Client端可与多个Server建立连接。因此,将接收站点作为Client,发送站点作为Server。当接收站点需要得到远端的视频图像时,便发出连接请求。这种方式适用于系统视频采集站点处于恶劣环境中无人看管的情况。

Server端采集视频数据并进行压缩后,发送给Client,Client将数据解压缩后显示视频图像。系统设计中,为了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图像要求,对视频质量配置了双向调节功能。即一方面,视频采集站点可直接调节图像质量,另一方面接收站点也可以调节采集站点的图像采集和压缩参数,从而是调节图像质量。

具体实现时,设计了一个用8字节表示的comp_config_packet结构;当在Server端或Client端拖动控制面板上的滚动条时,将改变后的各项数据填充到comp_config_packet结构中,并将此结构发送到Client端或Server端;当Client端或Server端接收到该数据结构后,立即据此改变对应控制面板中的各项数据,并在控制面板上作相应显示。

上一篇:志愿者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保洁部每周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