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2023-09-21

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摘           要]  详细阐述了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涵和框架。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性,以创新的视角提出了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建构的思路和方法,并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设计“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细致展示了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建构过程。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X证书制度,此项制度意在完善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为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提供了可能性。1+X是新的高职教育学业证书制度,由高职教育传统证书制度向1+X证书制度的过渡,使得教学成果评价由单一维度转变为包含学校教育的普遍性和不同行业、企业要求的特殊性在内的多重维度。此次证书制度的迭代升级必将对高职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1+X证书制度实施至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如何实现专业与证书的融通等。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本次研究将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探究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的建构方案。

一、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内涵与框架

探讨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建构问题,首要任务便是明确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涵以及梳理“1”与“X”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一)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内涵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具有显著的学校与社会的跨界特征,其具体表现在“产教”“校企”“工学”等方面,双方要素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呈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若干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该制度将学历教育与社会用人需求相结合,不仅服务于高职院校教育,也是企业行业的用人标准,因此1+X证书制度不仅是高职教育制度,也是就业导向制度。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1+X”并不是一张证书,“1”与“X”的存在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独立之处在于“1”与“X”的发证主体不同,“1”即学历证书,由学校授予,证明学生完成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学习,具备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X”即技能等级证书,由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认证,其精准体现行业的人才标准和诉求,两者培养原则、标准与规范有所不同,证书所具备的社会公信力也各有差异。联系之处则在于,在校内推广“X”,在体现行业技术标准的同时,还应紧紧围绕“1”,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脱离学校教育。

(二)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框架

构建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框架,首先应当对制度中的“1”和“X”两个要素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充分剖析。

首先横向分析,“1”和“X”的区别在于:含义不同,“1”代指学历证书,“X”代指技能等级证书;维度不同,“1”代表一个行业,“X”则代表行业所需要的某种技能;定、变量不同,针对某一行业,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具备一个“1”,却可以同时获得多个“X”。其次纵向分析,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1993年编制的《教育法导读》中明确指出,学历证书是院校对完成一定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受教育者所颁发的文凭,其中包括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三类。与此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技能等级证书属于培训证书,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构建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发现,1+X证书制度使高职院校教育因素多元化。“1”与“X”的结合,可以为同一级别不同类型的技能等级证书组合,也可以是同一类型不同级别的技能等级证书组合。丰富多样的组合方式,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和自由组合在校学习。

二、高职教育1+X證书制度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本次研究在德国双元制和加拿大CBE的基础上,参考现有学术研究成果和改革经验,从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两个层面提出了关于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路。

(一)课程结构

职业教育课程一般设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高职院校原有课程结构体系一般呈现“单进程”学习顺序,具体表现为:“(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综合技能课程”。本次研究借鉴刘炜杰关于1+X证书制度的研究成果,建构“多层次”的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学生在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后,搭配若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GGJC代表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ZY1、ZY2是指以所学专业中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1、2为例;ZY1Z1、ZY1Z2、ZY1Z3分别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1中的专业综合技能1、2、3;ZY2Z1、ZY2Z2、ZY2Z3则分别代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2中的专业综合技能1、2、3。其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综合技能课程中相对应的某部分课程,可以组成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

课程结构体系的“多进程”性体现在,例如:学生通过GGJC、ZY1、ZY1Z1便可组合获得“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如若获得ZY1Z2便可获得第二张技能等级证书,以此类推便形成了多元化、组合式的课程结构,同时将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相渗透。

(二)人才培养

借鉴姚文斌关于浙江技术职业学院课程变革的研究,分析职业教育特性,把握人才培养目的,建立“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如图3所示。

1.基础:工作过程分析

依照实际工作过程设计学习内容。建立理论知识、技能与未来职业的联系,以具有代表性、凸显职业特色的工作岗位承载教学活动,增强学习的情景带入体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未来职业的向往。岗位选取要兼具代表性、通用性和时代性,既凸显行业特色,又符合学校实际与地区经济发展。

2.主线:递进的职业能力

課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紧扣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技能培训融入理论学习应当贯彻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由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职业能力体系框架。

3.手段:职业标准融通

职业标准是指依据不同职业类型的特性,根据不同活动内容的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规范性的能力要求,是评价、获取职业资格的主要依据。认真分析现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要求,将其渗透至教学内容之中,将职业标准与课程评价体系相结合。在整体课程中,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安全意识、从业意识,切实贯彻职业标准。

4.途径: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最终面向行业、企业,落实于具体的岗位工作之中。因此,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课程设置应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在行业、企业专家密切参与下进行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设计,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满足企业岗位的真实需求。

三、学前教育学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构

通过对1+X证书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及院校等因素的全面分析,我们旨在建立以1+X证书制度为背景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情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的特点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我国教育体系框架的基石,在具有教育普遍特性的同时,因其受教育人群的特殊性,赋予了学前教育独特的属性。

1.保教结合特性

学龄前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意识建构的初始阶段。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发育两部分。生理上,学龄前儿童骨骼硬化并未完成,骨骼坚固性差,易受损、变形。同时,肌肉力量、耐力远低于其他成长时期,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仍处于发育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心理上,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匮乏,自我控制、生活自理、独立活动能力不足,致使其心理呈现依赖性,需要依托成年人进一步体会、感悟生活与社会。因此,学前教育需要从保育、教育双重角度开展。

2.启蒙特性

学前教育的启蒙特性主要表现为教育作用的启蒙性和教育内容的启蒙性。教育作用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其生理、心智、个性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学前教育作用的启蒙性便是诱发、引导、放大儿童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疑惑。教学内容方面,学前教育不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标,要求学前教育要与儿童的现实发展相联系,激发其主动探索身边事物的欲望,突出启蒙特性。学前教育要适时而教、因势利导,促使其茁壮成长。

3.直接经验特性

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呈现水平较低、知识匮乏等特点,因此其认识事物主要是通过感官和动作等途径,与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建立直接联系,获取直接经验。同时,儿童思维方式为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切实接触到事物,进行感知和操作,儿童才能理解它们。所以,学前教育阶段要帮助儿童获得直接经验,呈现直接经验特点。

(二)学前教育学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构方法

1.物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培训教材和训练题库

系统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统计所涉及的主要岗位特性和行业职业能力要求,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现有的课程科目和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学前教育专业划分为专业艺术能力和基础理论能力。开发相关能力的训练题库、培训教材和计划,对应能力发展需求搭建更为专业的舞蹈室、画室、琴房、实训室、活动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基础平台,夯实学生专业基本功,为全面实现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分解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结构,确定课程体系建构目标

(1)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分解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进行分解,明确将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保育员/育婴员等级证书、母婴护理/幼儿照护等应知内容作为知识学习目标;钢琴等级证书、舞蹈等级证书、绘画等级证书等应知内容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艺术能力和基础理论能力,并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三年期间,能力呈现层层递进的趋势。如表1所示。

在能力培养方面。基础理论能力要求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妥善安排儿童在园一日活动的能力;开展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活动的能力;参与教育机构民主管理和评估儿童发展的能力。专业艺术能力要求具备绘画与执教绘画的能力;钢琴弹奏、舞蹈编排的能力;引导儿童实现伴唱的能力。

在实施时间、途径和课程方面。第一学年,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制定就业规划的初级阶段。此阶段,学生主要依托院校建立的体验式课堂进行工学结合的体验式实习。通过基础学习与训练课程,实现对专业艺术能力和基础理论能力的掌握。第一学年是毕业学生胜任首岗工作的必要时期。第二学年,是学生深化理论知识与技能,将所学所知初步付诸实际,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拓展自我理论、技能体系,完善自身职业规划的中级阶段。此阶段,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间的顶岗实习和安排在第二学年的专业课程、拓展课程,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工作岗位和多工作任务。第三学年,是学生强化岗位胜任能力的主要时期。以就业实习为途径,依托校企合作的综合实习和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将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进一步升华,从而达到学前教育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

(2)确定课程体系建构目标

为更好地了解目前行业的发展需求,研究者实地走访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托儿所和早教机构,真实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前教育从业者的专业诉求,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教育教学情况,整理出不同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等级证书,如表2所示。

以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分解和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等级证书,确立本次研究的课程体系目标。

3.建立学前教育专业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

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江苏省教育厅门户网站以及中国舞蹈家协会网站。分析幼儿照护等级证书(初级)、保育员/育婴员(初级)、钢琴/绘画/舞蹈(三级)等相关证书的相关政策、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学前教育专业各个科目教学大纲内容,将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与专业课程按照内容交叉程度进行逐一配对,力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以“课证融通”的方式,建立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如文末图4所示。

4.构建1+X证书制度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

参考技能等级证书考评要求,调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的传统方式,建构支持1+X证书制度的评价机制,具体内容如下:(1)明确幼儿园、托儿所、早教机构等对于学前教育教师的能力需求,以保育员、育婴员等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办法为准则,评价课堂教学过程性学习效果和结果性成绩。(2)以“课证融通”为基础,促使以证代考。建立以理论知识结果性考试为辅,实践动手能力的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评体系。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性,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3)建立课程考试与行业认证相融合的评价机制。引入学前教育机构的优秀从业人员和行业专家,使其直接参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加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将具体岗位的从业标准引入教学评价过程中。

四、结语

1+X证书制度将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建构起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的沟通桥梁,是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建立复合型、技能型、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举措。精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进而通过“课证融通”的课程建构,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职业资格要求,从而反映岗位要求,最终落实于行业企业要求,实现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1”与“X”的课程建构。

参考文献:

[1]来建良,屠立,杜红文,等.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23-126.

[2]刘炜杰.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J].课程教学,2019(7):47-53.

[3]杜怡萍,李海东,詹斌.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9-14.

[4]刘根.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9(3):121-122.

[5]韩绪鹏,李道霖.论构建课证融通高职课程标准之必要性[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36-37.

[6]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6-49.

[7]楊秀英,李兵.我国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35):8-11.

编辑 郭小琴

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第一, 在农村开展群众性的音乐活动。音乐是人类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精神文化, 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载体, 要让广大农民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生活中享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喜悦和精神上的充实, 那么在农村开展普遍性的音乐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目前, 从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和对农民的扶持来看, 形势非常乐观, 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和改革深度, 单从文艺节目上来看, 近些年如央视主办的“心连心”艺术团的下乡慰问演出、央视的“乡村大世界”、以及各省、市、县的三下乡送文艺活动都如火如荼的进行, 深得农民的喜爱。这样以来农民的欣赏水平、音乐素质、精神生活都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幅员辽阔, 有许多的偏僻乡村根本无法享受到这一层次的文艺演出, 那么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农民自己利用农闲时节, 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可以采取各地方具有特色的地方音乐如山歌、小调、快板、秧歌、二人转、扇子舞、折子戏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目的在于吸引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 让农民自己登台唱主角、当演员, 培养出一批农民自己的文艺骨干。例:山东省文登市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节, 涌现出了“久阳红文艺队”、“春晓文艺队”等一批小有名气的地方文化品牌。仅在高村镇, 登记在册的农村文艺队伍就有36支, 农民文艺骨干400多人。象这样的例子全国有非常多, 举不胜举, 只有全国形成气候, 不断的积累交流经验, 才能最终达到万涓成河。现在,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 原来的农村已经被城市辐射、规划、影响了, 形成了许多以村为单位的社区, 街道办事处等。象这样处在城市周围的村、镇以及社区, 应该利用自身条件比较好的优势, 可以定期的与在文艺单位、文艺团体、文化单位的指导下举办各类农民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晚会, 举办社区合唱比赛等文艺活动。这样就可以促进和带动城市周边农村文化的文艺工作, 使农村出现的“文化荒漠化”得到有效的解决。第二, 因地制宜的传承保护本土特色音乐。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神生活上的享受不断提升, 农民对音乐欣赏方面各种信息量不断的加大, 不仅需要象中央、省、市、县送下乡的高品味文艺晚会, 更加值得重视的是本乡土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 它产生于本土, 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 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和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 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在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间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 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而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 农村的面貌也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同时也给广大农村原汁原味的音乐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洗刷, 一方面是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另一方面是古老的、传统的文化遗存, 其中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民俗等, 正在后继乏人, 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 发展和传承这两者既是矛盾的又是并存的。那么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发展这两大课题?首先, 应利用政府的支持力度, 有计划的派出专业组织、专业团体大力加强对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整理, 对广大农村流传的山歌、小调、号子、民族歌舞, 地方戏曲等进行“抢救性发掘与保护”。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的奇葩瑰宝。其次, 应该充分发挥现有民间艺术人才的传帮接代作用, 现在全国有许多地方的民歌手、曲艺人都在申请传承人, 如湖南桑植民歌、江西兴国山歌都在落实这项工作, 要是能抓好这项工作, 就能充分发挥其骨干人才的带头作用, 民间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民间艺人, 他们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好大量的民间艺术文化, 让灿烂的民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还可以吸引更多喜爱艺术的农民投身到新农村文化活动当中去, 确保民间优秀的音乐文化世代相传, 这是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第三, 重点培养和扶持乡土艺术, 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音乐文化素质。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政府除了上述讲到的定期开展各项文艺晚会、比赛活动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扶持好各地方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音乐文化艺术。带动群众投身到新农村音乐文化活动之中, 加强对农民艺术团队的建设和培训, 最大限度的把农民吸纳到团队中来, 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可以长期在各农家院落偏远山村做巡回演出, 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切实提高所有农民的音乐文化品位, 又能使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只有广大农民的素质教育得到普及, 不断得到提升, 那么, 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也将得到巨大的进步, 也肯定会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还处在开始阶段, 未来还有许多路要走, 还有许多的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在人们日益充裕的物质文明的前提下, 精神文明的建设更加需要我们大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不断的去努力研究。搞好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改变农村和农民落后的文化素质局面, 将先进的, 积极的、健康的音乐文化带给农民, 切身改善和丰富广大农民的音乐文化生活, 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沿着这条路不断的走下去, 我国的国民素质才能够大幅度提高, 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快更好, 才能最终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和谐发展之路。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文化建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论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音乐文化教育的构建以及开展群众性音乐活动、弘扬保护地方特色音乐, 提高农民整体音乐文化素质等方面来阐述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 冯坚.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6) .

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相关概述

奥尔夫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该教育体系是由得多作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立的, [1]对世界的音乐教育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 该教育体系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都广为流传, 其所编著的《学校音乐》这本教材, 已经被翻译成了几十种文字, 对指导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1980年, 廖乃雄先生将该教学方法引入到中国, 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 该教学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大力的而推广, 对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该教学法也不断的延伸到其他领域, 例如, 延伸到了音乐治疗领域, 对病人的疗效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下文就该教学法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阐述。

1、综合性

音乐原本是和动作、舞蹈等结合在一起的, 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它是最自然的情感流露。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人类也变得更加理性, 失去了古代先民最放自然的原始状态。鉴于此, 奥尔夫认为, 要通过综合的方式去开发人类的心灵, 而这就使其在行为方式上将歌唱、舞蹈等合而为一。

2、亲自参与, 回归人本

奥尔夫认为,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一定不能够将知识直接的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之中, 而是要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 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其中, 让他们在唱、跳的过程中去找出那些知识。主张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来使他们对音乐艺术去进行感知, 进行理解与实践, 从而促使学生的以下几方面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 1) 审美能力、2) 创造能力、3) 表现能力等。

3、即兴性

即兴也就是让学生摆脱禁锢, 通过让学生在游戏玩耍中去探索声音, 让学生即兴表现自己的情感, 通过探索式学习, 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感受音乐。故此, 即兴活动是升华学生音乐体验的重要方法。

二、音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不够准确

现如今, 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 教师大多数都是从艺术系聘请过来的, 这些教师受到了专业的训练, 音乐功底较强, 但是在音乐教育时, 依旧受“专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他们的教学能力较弱, 所以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 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够明确, 通常都是根据自己以前的教育来进行生搬硬套, 这样一来, 就导致高师音乐教学效率不够理想。

2、高师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较弱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高师学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 他们的学习兴趣较低, 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弱。也正是因为高师学院学生的这些特点, 导致音乐教学不够理想, 许多学生缺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也就很难提升他们的音乐水平。如果把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合理用于音乐教育之中, 势必能对我国高师学校的音乐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

3、教学定位不够明确

在音乐教学中, 存在着一个较为的问题, 那就是一些教师将音乐教师视作单纯的音乐学习。在高师院校中, 一些外聘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都“重技轻艺”, 都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 但是却忽视了教学知识对学生的实用性。也正是因为音乐教学定位的不明确, 导致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这就不利于高师学校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

三、采用该教学法的必要性

1、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推行了新课程改革对音乐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现如今, 教师的素质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许多学校对音乐教育都不是非常重视;许多音乐教师都缺乏教学研究的能力, 而且也不重视后期的自我学习。故此, 就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要提升教师的职业品格。

1) 完善教育理念

在该音乐教学法中, 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那就是“原本性音乐”。奥尔夫指出, 音乐是与动作、舞蹈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 不仅是被听, 还需要参与到其中。这体现了该教学法的人本主义思想, 也就是音乐教师实际上是人的教育, 需要从人性发展的开端做起。现如今, 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仅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4]。在许多高师院校中, 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都过多的重视理论教育, 这样就导致学生对音乐教育的理念缺乏理解。采用该音乐教学法, 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教育理念的认识, 能够让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 进而促进高师院校学生的音乐水平的提升。

2) 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高师音乐教学中, 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他们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导致学生的音乐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 有许多教师更重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培养, 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性。而该音乐教学法主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之中, 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感受, 继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在该音乐教学法中, 不管是节奏教学, 还是声势教学, 都是注重实践性, 强调创造性, 通过让学生去感受生活化的音乐教学, 来弥补学生的实践体验, 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

3) 参与教学实践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实践内容形式多样, 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 都充满了创造性。在该音乐教学法中, 对即兴创造非常重视, 主张让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即兴发挥自己的才能, 去进行即兴表演。这种教学法的学习过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过程, 变成了师生互动的实践过程[5]。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从节奏到动作进行即兴创作, 让学生从语言到旋律进行即兴创作, 师生之间可以互换角色, 可以进行合作。

2、推动该教学法在我国本土化的进程

1) 努力使我国民族音乐得到传承

在高等师范教育中, 高师音乐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 还承担着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重任。在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 实施该教学法有个的最大优势, 那就是高师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强, 是高师音乐教师的文化素养较强, 是教育的行动者。这就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能够将本土的民族音乐通过音乐本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该教学法能够与中国文化相交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将本民族的音乐表现出来, 然后让其他的同学进行欣赏, 通过这种相互分享, 让每一位学生的眼界都变得更加的开阔, 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还有助于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2) 推动该教学法的我国本土化研究

要想推动该教学法的我国本土化研究, 一方面要依靠专家或者受过奥尔夫教学法训练的教师, 还需要依靠未来的人民音乐教师, 也就是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作用。首先, 在课程的安排上, 可以将奥尔夫教学法安排在大三学期。那么学生通过前两年专业技能课的学习, 都具备了一定的创作技巧, 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 这就为后期的教育理论学习打下了基础。其次, 高师学院在招生过程中, 要注意招收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 要保证学生民族成分的比例要适应当地音乐教育的需求。因为不同民族的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是不同, 他们对自己母语音乐的体验会更加的深刻, 他们对自己母语音乐的认同感也是其他民族学生所不具备的。故此,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让他们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入到奥尔夫教学之中, 以推动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四、结语

综上, 在音乐教学中, 实施该教学法是充实高师音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的需要, 有助于促进广大音乐教师完善教学理念, 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来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此外, 实施该教学法也是加快其在我国本土化的进程的需要。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高师院校要鼓励学校音乐教师, 让她们充分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借以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

摘要: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此, 在高师音乐教育中, 要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必要性,奥尔夫

参考文献

[1] 博雅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施的必要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6:110-111+114.

[2] 刘丹.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1:53-54+57.

[3] 王翼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小组课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9:107-108.

[4] 博雅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新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实施设想[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0, 03:103-105.

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音乐教育申美体验之内涵

在历史和现实中,人们从未间断过发明、探索、体现和分享审美意义的新模式。音乐教育工作者同样不应仅被那些早已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束缚,虽然那是既安全又容易的做法,但这会将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置于何地呢?探索才是投入艺术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音乐教育中,教会学生如何去判断一首音乐作品的好、坏或平庸才是最重要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让所有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作品中,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过程或是对别人的创作做出反应,从而真正地投入到对审美意义的体验,那才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贝内特·雷默认为:“通过对表现生命活力的品行进行观察和反应而获得的对生命活力的体验,被称作‘审美体验’。”

内在性是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特点,然而审美体验又是参与的、外向的、容易感动的。审美体验向来是来自对某种素材品性的参与,只有当人的兴趣和反应被吸引或浸入到正受关注的艺术作品中,其内心深处的感觉反应才能被唤醒。

二、早期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期是开始学习音乐的黄金时期。舒特一戴森和加布里埃尔1981年关于年龄阶段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归纳,论述了音乐能力发展年龄的阶段性特征。对于幼儿阶段音乐能力的发展,他们是这样归纳的:0-1岁,对声音做出各种反应;1-2岁,自发地、本能地“创作”并唱歌;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断模仿唱出;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5岁,能辨识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7岁,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的堆砌好听。

儿童在幼儿期的音乐能力的发展是惊人的,同时也体现出在此阶段强化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期的音乐学习在早期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时的教育将对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早期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体验。

三、强化早期音乐教育审美体验的策略

通过对儿童音乐能力的分析与音乐教育审美体验的探究,现提出在早期音乐教育中强化审美体验的几点策略。

(一)将表现力作为学习和体验音乐的核心。

表现人类的情感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之一。音乐表现是体现音乐美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音乐的表现就没有音乐的传播,就没有音乐听众的音乐审美感受及音乐审美体验的最后实现。詹姆士·L·穆塞尔、美贝尔·格连在《The Psychology of SchoolMusic Teaching》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表现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中心的位置。我们相信: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确认音乐情感表现在唱、奏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地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使他们在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中深化音乐审美体验。让有表现力的音乐成为用来学习和体验的教材的核心。

(二)将对音乐的体验作为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

音乐的体验是分享音乐的审美意义的唯一途径。让儿童接受审美体验的最直接方法就是使其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充分调动他们的听觉、触觉、视觉、运动觉去听、唱、奏、表演、感受、创作。

(三)将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宽广的欣赏视野汇入课堂。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蕴含着和声色彩、作品风格等丰富的相关知识。合理地开采、利用这片“矿藏”,将获得无尽的宝藏。进行审美体验,需要大量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为基础。儿童音乐视野的拓宽,音乐知识的丰富对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地从事音乐审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将音乐学习集中于使音响有表现力的要素上。

音乐的构成要素除了音高、速度、节奏、旋律外,还包括和声、曲式等等,使音乐具有表现力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些音乐作品因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形成自身的特点,某些音乐作品可能因其丰富的和声色彩、独到的曲式结构深深地打动听众,引起共鸣。因此,音乐审美体验要集中于使音响有表现力的那些要素上,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音乐美的内涵。

(五)必须重视所用的语言和技巧。

音乐教育中,幼儿的审美体验绝不仅限在音乐作品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同样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其语言的情节性,富有表演性和节奏性地描述音乐内容,调动儿童兴趣,启发儿童探索能力,引导儿童主动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去。

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并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功能,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她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因此开发右脑离不开音乐,音乐对发展智力的作用勿庸置疑.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年代,一个创造的年代,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年代.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幻想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幻想实践能力.音乐等艺术学科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有效载体.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做过这样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

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一直都存在, 但是对于其与心智之间的关系, 最早应起源于罗恩菲尔德的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 其中作者认为儿童的美术能力与智力、认知力同步, 只是在10岁之前的,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儿童心理的发展。

二、家庭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1、和谐家庭的重要性

对于而教育来说环境至关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环境的教育, 而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来说也同样是环境的教育。环境对儿童教育始于儿童的年龄是成反比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的影响坏越来越小, 所以最初的环境自然落在了家庭的影响中,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 一个和谐的家庭会使儿童在成长得过程中, 形成活泼、自信的性格, 反之则会影响其心智的健康成长。而对于心智是否健康可以通过绘画可以反映出来, 一个健康心智的儿童会有画面饱满, 色彩鲜艳, 用笔鉴定自信的作品, 而反之则不尽如意。所以一个和谐充满爱的家庭对儿童心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2、家长正确的认识

在儿童的成长最初,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程度, 直接影响着儿童对于美术的接受以及理解。因此家长要正确的认识美术教育, 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首先要知道其不是仅仅使儿童掌握一门技术, 美术教育是对儿童潜能的开发, 不要以追求功利为目的, 不可以作品来判断儿童的学习成果, 这样也会造成儿童对于美术教育的目的扭曲。再加之社会中一些以功利为目的机构的快速发展, 只是一味以技术训练为基础的, 这样不但没有帮助儿童心智的成长, 反而伤害了心理的发展, 所以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要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体制教育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1、学校环境的影响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学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程度也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也忽视了其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甚至重视科学学科的发展, 美术课程被排挤在教育课程的重视之外。因此, 对于如何纠正美术教育的观念, 提高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也是迫在眉睫的。要使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通过美术教育的学习创作, 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技能, 也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挖掘创造力, 扩展视野。所以, 要提高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2、教师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家以外教师也是对儿童美术素养形成的重要影响着, 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方面专业和认识都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形成都至关重要, 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 也要善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 做到心智和素养的同步教育。

教师要站在儿童自身发展的角度, 了解儿童需求, 正确引导其正确发展。要根据自身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引导儿童学习美术, 使儿童有自主意识, 调动其主动性, 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教授者”。要尽量避免自身的观点出发, 要做到因材施教。

四、社会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教师都是社会环境中的一员, 所以社会环境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教育本身就是在社会环境中分化出来的, 所以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同样的儿童美术教育也是在这个大环境中存在的, 儿童的生活环境也是包含在社会之中的一部分, 也正是儿童各方面得以发展的重要场所, 所以儿童美术教育在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 而这是不可分割的。

总之在当今社会的改革下, 儿童美术教育逐渐被重视, 所以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技能的学习掌握, 更重要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素养教育, 是为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创造力的开发, 情操的陶冶, 以及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而且美术文化的学习对于地方性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可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 发展本地艺术以及与社会一切因素相结合, 增强审美意识, 因此,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摘要:儿童美术教育的形成发展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必不可分的, 儿童的心智反映之初, 是有绘画体现出来的, 所以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其自身的心智发展是同步的, 因此儿童心智的发展受来源于家庭的, 所以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因素的最初也受到家庭的影响。而家长的爱正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基础, 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有正确的认识, 才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再次学校、教师、社会也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外在环境,儿童美术,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教程与解析[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6.

[2] 吴隆荣.造型与教育——美术教育之理论及其实践[M].千华图书出版社, 1985.

[3] 李英姬.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历史演变研究[D].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2009, (10) .

上一篇:物流工程概念范文下一篇:推广策划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