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范文

2023-09-21

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范文第1篇

一、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 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我国的档案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档案室阶段和档案馆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具有不同的意义, 且档案的管理对象也不同。在档案室阶段的作用主要是为单位在日常使用中提供参考, 体现了一种过渡性质;在档案馆阶段的作用是增加了社会价值, 需要永久保存。

(二) 档案管理的依附性。档案是由其形成者在活动过程中所整理出来的, 反映了形成者的全部特点及其思想观念, 同时也涵盖了与形成者利益相关的数据和事实。档案对形成者的依附性阻碍了档案管理的活动范围, 因为它无法像图书资料那样传播或交流。

二、知识管理的特点

(一) 知识管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人类的社会经济形态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个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的阶段, 一个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发展的阶段。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 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 形成了信息烟雾, 最终导致人们慢慢迷失在烟雾中。为了解决信息量过大所造成的管理和决策的低效率,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信息流的管理不能单纯地依靠对“信息流”的控制和管理上, 而应当将信息载体、信息系统以及各种信息网络纳入知识管理体系, 从而有效地选出对社会有用的信息。

(二) 知识管理的超越性。不可否认, 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延伸和拓展。由于时代经济的发展和应用管理的需要, 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管理中脱颖而出, 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管理领域。知识管理不仅包含了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 更重要的是以知识管理为前提, 巧妙地将知识管理和人的管理融为一体, 强调以人为本, 特别注重对人的智力开发, 挖掘人类的潜能, 并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三、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相同之处

档案管理的工作在于多社会各层的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和总结, 包括学术信息、政府信息、媒体信息等等。对于企业来说, 通过观察和沟通可以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特点和行为方面的隐性信息, 通过媒体信息可以了解竞争对手的隐性信息。所以, 档案管理信息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帮助企业抢占市场, 提高市场份额。

知识管理是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基础上, 达到共享或者共同发展的目的。知识管理的观念是把知识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不仅强调主观能动性, 还强调创新思维, 这点与档案管理比较类似。知识管理可以感知市场变化情况, 了解竞争对手的隐性信息, 获取信息后整理归类。虽然档案管理的时间早于知识管理, 但是在档案管理中处处体现了知识管理的特征, 两者相辅相成, 促进了企业的良性竞争。

信息知识是档案管理和信息管理共同的研究对象, 档案管理主要针对的管理目标是企业的竞争对手和市场信息, 经过工作人员的加工处理后, 这些资源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都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两者相互作用不仅可以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有效结合将管理人员从信息的海洋中解救了出来, 此外, 也促进了彼此的共同发展。

四、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具有良性互动作用

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彼此间互相借鉴管理中的经验和方法, 制定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战略, 使档案管理的工作由物质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从而推动了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

知识管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管理。档案中包含了经营管理、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建设方面的实践知识, 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参考价值, 此外, 它还为经营决策这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但是, 如果档案中积累的知识没有被管理者开发利用, 那么其价值就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只能说明是潜在价值, 而不是现实的。

五、结束语

档案管理同知识管理相辅相成, 相互作用, 档案管理的产生时期比知识管理要早, 但是档案管理中却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管理理念。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同时把信息资源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档案管理的模式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断改进创新, 将知识创新理念合理地运用到档案管理中, 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完善, 从而使档案管理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摘要:对于任何一个领域来说, 档案管理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创新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从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各自的特点入手, 详细阐述了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档案管理工作从物质层面逐渐向着知识层面发展, 推动了档案管理事业的进一步提升, 从而促进了我国档案事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关键词:档案管理,知识管理,信息时代,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华玉.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9.

[2] 苗菁.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D].山西大学, 2010.

[3] 张宁.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信息服务研究[D].河北大学, 2011.

[4] 刘丽茹.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联系与对比分析[J].赤子 (上中旬) , 2014, 15:233-234.

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范文第2篇

1 电子文件产生对高校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

1.1 对高校档案保管方式的影响

当电子文件通过某种电子信息技术和设备存储于载体后, 就永远离不开支持这种载体的技术和设备环境。由于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 电子文件在保管条件上必须不断地通过计算机等设备的更新换代来适应新技术, 才能达到经常保存和使用文件的目的。这是电子文件在保管上同纸质文件不同的特殊要求。同时, 电子文件的产生使得高校档案信息容量增大, 而所占空间却相对缩小, 较好地解决了空间, 质量与寿命的问题。

1.2 对高校档案利用方式的影响

电子文件档案的使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使用者在任一时间、地点只需有一台联网及配置较高的计算机, 即可进入档案管理系统查阅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同时, 网上利用的开展, 也会使档案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进入极好的良性循环之中。此外, 电子文件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 允许若干个查询者同步利用一份电子文件, 同纸质文件比, 信息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1.3 对高校档案业务工作的影响

电子文件的产生使高校内各院、系、部产生的档案材料能及时归档, 快速地提供利用。文书处理部门平时在网上将收、发文都输入到计算机中, 各级部门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在网上分组传阅与自己相关的文件, 并注上处理意见, 年终归档时, 只需向档案室移交一份分类组卷目录清单, 把数据通过一定格式传输到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即可, 较之过去减少了档案室繁琐的大量数据录入工作。

1.4 对高校档案馆 (室) 职能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今后高校各类档案的收集、鉴定、整理、编目工作关注焦点不再是文件实体, 而是文件背后的活动和意图, 换言之也就是档案的开发利用途径问题。由于信息的超时空流动, 数字化档案事实上已成为“无墙界档案”档案馆 (室) 将从封闭型实体的保管基地变成了开放型提供利用方便的信息控制中心。

2 一定时期内高校电子文档不可能全部替代纸质档案

现代化办公手段已在各高校广泛采用, 电子档案也应运而生。虽说, 以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档案能使载体与内容信息实现分离, 摆脱了纸质等载体档案所具有的时空局限性, 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 电子档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部分取代纸质档案的功能, 不能全部取代纸质档案, 它们各有所长, 互为补充。

2.1 构成替代关系是要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的

从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情况来分析, 纸张记录档案材料其寿命长和稳定性的特点是磁性记录材料所不具备的, 磁记录材料的寿命短和不稳定性是不太适合 (指在一定时期内) 作为档案载体材料的最基本的要求的。因此, 当档案馆 (室) 一方面保存磁记录材料的同时, 又对应地保管了大量的纸质载体档案, 这就是档案界所讲的“双轨制”。也就是说, 什么时候磁记录材料较好地解决了其稳定性的问题, 才能逐步取代纸质材料。

2.2 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不如纸质档案好确定

电子档案原始性认定的艰难性使其难以像纸质档案那样被接受。纸质档案的原始性鉴定通常采用“原件”鉴定法。档案信息形态包括印章、签字笔记等的真实性鉴定及档案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鉴定。由于其直观性、鉴定工作比较简单, 普通人员都能掌握。而电子档案的内容信息可与它的信息载体分离, 可以从一个载体复制到另一个载体, 无原件复制件之分, 很难区分内容更改前后的状况。唯一能确定电子文件原始记录性的依据是该文件内容的原始性、真实性与完整性。其鉴定不仅要对内容价值作判断, 还要对其进行技术鉴定, 对其载体进行性能测定。信息与载体的分离性使人们再也无法像纸质档案那样领略到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使得电子档案的原始真实性、凭证权威性及法律效用受到质疑。电子档案还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 原作者、管理者、不同需求阅档者、黑客, 都有非法更改档案信息的机会, 而且复制、修改、删除之后不易被察觉。电子文件对计算机及其操作系统的强烈依赖性, 使得作为档案保存的电子文件的再利用价值大打折扣。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 在实行计算机办公、使用电子文件的大部分机关、高校单位中, 对珍贵、重要的文件档案, 都实行了在保管上的“双套制”, 就是为了确保重要文件、档案信息安全保管上的万无一失。

2.3 纸质档案目前还是人们的传承习惯

纸质档案使用近两千年, 对人类社会, 特别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影响久远、根深蒂固, 既有现实实物的真实感, 又有历史印证的沧桑感, 人们不仅在思想上对纸质文书、档案的使用, 情有独钟, 偏爱有加;而且, 从现实上讲, 至今在国内外的一些特殊行业、部门、工作环节及相当一部分人群中, 由于计算机及其电子文件档案生成的特殊性等多方面原因, 纸质文件档案的统治地位仍未被电子文件档案所取代, 由于人们对真迹的尊重和渴望, 无纸化档案只具有相对意义。若干年后, 即使以上电子文件档案使用中的一些问题得以解决, 由于大多数高校的财力问题、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选型购置问题, 以及人员培训等问题都一一解决后, 电子档案也不可能成为档案大家族中的唯一, 纸质档案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不可能完全被替代, 与电子文档各展其长互为补充, 并存发展是肯定无疑的。

3 加强高校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管理的设想

加强高校电子文件档案管理首先要解决好真实性和安全性问题,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并非易事, 它涉及到电脑应用技术、通讯技术、生物科学、机关公文产生程序、保密制度、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的领域。

3.1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档案管理工作法律法规和标准, 规范高校档案工作管理行为

当前, 重点是要严格执行《电子文件档案与管理规范》、《电子公文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电子签名条例》和《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等文件精神, 建立规范的制度和工作程序, 并结合相应的技术措施, 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实行“全程管理、一体化管理”, 纳入到高校统一的文件管理体系中去, 实现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管理上的标准化。

3.2 建立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之间的联系制度, 确保高校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考虑到对高校档案实行全面数字化处理的难度较大, 所以在电子文件完全取代纸质文件之前, 应该允许两种文件的形式同存并用, 以保证两者之间的内容、问题格式和有效性上无差异, 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混乱, 干扰行文的准确性。最好从现在起, 凡属应归档的文件, 无论是电子文件还是纸质文件, 都要进行数字化处理, 建立“高校数字档案文献数据库”和“高校数字档案目录数据库”, 为将来高校的馆 (室) 藏档案信息全面实现数字化做好准备。

3.3 积极应用现有的先进工具和技术, 强化高校电子文件的事权管理

鉴于高校党群、行政、科研等一些类别档案本身所具有的保密性, 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允许使用磁卡、密码、指纹等技术手段, 建立对电子文件的操作者可靠的身份识别与权限控制, 确保所有电子档案使用者的身份合法, 限制对电子文件的任何随意使用权限。

3.4 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促进高校档案电子化建设规范发展

根据档案工作的发展以及电子文档特点, 制定科学完善、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规章制度、文档一体化工作制度、归档制度、文件保密制度、数字档案鉴定制度、数字档案备份制度、网上利用者身份确认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等, 保障数字化档案建设安全有序的开展, 重点要研究各类电子文件的特性, 从档案管理角度提出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措施。

3.5 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素质培养, 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由于档案电子化的发展, 档案信息呈爆炸式的增长, 档案利用的骤增, 使档案信息分析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档案分析一方面要对文件进行准确分类, 尤其对一些专业性强的档案要做到精确把握;另一方面要根据利用者的要求, 提供大量的数据库内所需的档案信息。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人才, 就不可能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和服务。

(1) 高校档案馆 (室) 每年要有计划地从大学选调进一些档案学专业毕业生以充实本校档案馆 (室) 的人才队伍。

(2) 档案部门对现有的在职业务工作人员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和再教育, 更新或拓宽其业务、特别是电脑操作技能, 使得他们快速跟上高新科技发展的步伐, 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 高校主管档案工作领导要根据档案部门的实际情况, 配置一支年龄、专业比例合理的档案工作人员队伍, 做到人尽其才。

(4) 高校领导要关心档案专职人员队伍的职称评聘工作, 结合其技术职称和干部提拔任用等项工作, 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才激励机制, 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所以说,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重要与活跃的因素, 任何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都是由人来掌握和执行的, 人才是成功之本。要想适应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是加强高校电子文档管理较为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 因此,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档案工作人才队伍, 是重中之重, 是当务之急。

摘要:本文就其电子文件管理、利用的优势及不足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加以对比, 阐明高校电子文档不能绝对取代纸质档案, 两者在一定时期内应优势互补, 并存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电子文档,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仕君, 邓继军.对档案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档案, 2005 (1) .

[2] 李芬.高校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问题与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

[3] 王燕.电子文件对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与思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 (6) .

[4] 华跃.CAD电子文件归档的技术难点及其解决[J].中国档案, 2004 (3) .

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范文第3篇

一、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现存问题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 医院人事档案的失真性和低时效性问题及影响。医院的人事档案现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档案的失真性和低时效性, 档案的失真性是指医院在对医院工作人员建立档案时进行学历、工作经历、年龄以及对工作中的表现进行伪造的现象。由于现在许多小型医疗机构仍然采用纸质档案, 工作人员为了工作简单, 对档案中规定的许多内容填写简单或者填写出现错误, 或者有的医院领导通过伪造简历档案把家属安排进医院, 这一系列因素都会导致档案的失真性。低时效性是指对工作人员的档案不及时更新, 导致在人事调动时候可参考依据不高。人事档案应该进行定时的积极更新, 有的医院的人事档案在工作人员入职时建立, 直至人员调离才进行更新, 没有一点可利用的价值。医院人事档案的失真性使得在人事部门进行相关的人才选拔、职称评定以及人事调动时作出错误决策, 低时效性使得人事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时候缺乏新的依据, 给人力资源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地进行。

(二)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体系的问题及影响。现在许多医院没有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 医院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机构, 各种人事档案、病例档案以及其他许多类档案, 没有一个合理的档案管理体系, 不要说将人事档案管理好, 连分清楚档案的种类都存在严重问题。管理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员素质问题, 据某省卫生局调查显示, 该省95% 的医院没有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 大部分是请兼职工或者医院领导层的家属, 这些人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管理的培训。其次, 许多医院没有合理的、明确的人事档案管理条例及相关的规章制度, 这使得工作人员在人事档案的录入及分类时没有参考依据, 使得人事档案归类混乱。人员素质的低下及规章制度的缺乏不仅影响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而且还严重影响着人力资源的管理, 因为档案管理人员的复杂性, 兼职工、临时工以及人事档案资料整理的混乱等使得人事部门在对人事档案进行调阅时候工作量显著增加。

(三) 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影响。《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 各医院都在着手建立信息化档案, 但是由于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医院没有相关的计算机人才以及配套的硬件设施, 许多医院信息化建设做的不伦不类。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的时候就出现很多问题, 通过网上调阅相关的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研究时, 往往调出的信息不全或者出现错误, 这就要求人事部重新调阅纸质版人事档案, 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大大提高, 还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错误。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在选择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 要通过人事档案掌握各医生以及护士的长短处, 如果通过网上调阅出的人事档案出现错误, 就可能使得在培训时没有针对性, 培训显得毫无意义。

二、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一) 建立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 为人力资源管理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一套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 虽然有的医院已经建立了有关档案管理的体制体系, 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 另外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息息相关, 不能像其他档案那样进行管理。首先, 要完善人事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档案管理部门要与人事部门合作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人事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其次, 在人事档案管理与其他档案管理统一进行时, 也要单独设置人事档案管理的部门和相关的管理监督人员, 设置人事档案检查监督机构, 并且设立奖惩体系, 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出众且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一定效益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 反之, 对工作不认真的给予处罚, 并进行公示。这样不仅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还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大大减少, 并且还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二) 提升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首先, 要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在领导层的意识, 医院要积极组织有关人事档案管理的领导层参加一些有关人事档案管理的会议及相关培训, 只有领导层意识到人事档案管理的意义, 才能使其加大管理力度。第二, 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定期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并定期对其考核, 对于不合格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第三,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人事部门的交流, 只有交流人事档案管理者才知道人事部门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什么, 才知道在管理工作中怎么做, 两个部门相互了解相互促进, 不仅可以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能力, 还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保证。

(三) 提升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 信息化技术越来越重要, 之前的纸质版档案管理已经不再适应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 电子版档案以及资料的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应该大力投资档案信息化建设, 尤其是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医院及时对下属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了解, 从而更好地进行管理, 另外一方面, 也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人力资源部门不用再与档案管理部门进行面对面交流,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就能很好地交流, 大大提高双方的管理水平。

(四) 加大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创新, 解决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冲突。现今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 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方法, 以适应医院发展并为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例如, 人事档案部门可以与人事部开展知识交流活动, 在活动中解决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冲突矛盾。另外, 人事档案部门可以建立材料真伪性甄别小组, 对人事档案中的材料真伪进行辨别, 及时改正, 人事档案部门还要根据医疗事业以及医院的发展情况,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不断更新人事档案的格式和内容。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社会的不断发展, 21世纪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医疗科技也越来越发达, 同样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人才的引进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息息相关。而人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与否, 目前我国医院人事档案存在着严重问题, 分析并找出相应对策对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亚红.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J].办公室业务, 2013 (10) .

[2] 韩莹.发挥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5 (16) .

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范文第4篇

统贸易服务的重点是与贸易直接相关的商务操作性环节,一般包括询盘、报盘、签订合同、下发订单、打单审单、质量检验、报关出运、收汇结汇等,这些商务服务活动主要围绕单据处理展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贸易服务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它除了传统的服务内容外,还提供包括市场调研、研发设计、原料选购、工厂选择、质量控制、物流配送、降低金融风险等一揽子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是新的国际贸易服务的发展趋势,即将贸易服务渗透到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担当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今天,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在探索把自己的经营模式从传统的1.0版升级到全信息时代的2.0版甚至是3.0版;如何提升服务能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许多企业渐渐把目光聚焦在“大客户关系管理”上来了。

一、确立新的理念是加强大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1、首先是确立“重视”的理念

实践证明:大客户对企业而言是举足轻重和至关重要的。加强与大客户的合作,既能快速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又能从大客户那里学到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推动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通过与大客户的合作,使外贸企业的商品在国际市场增量扩容,促进传统商品升级换代,不断适应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进一步赢得客户,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如何体现“重视”?首先是要完善大客户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大客户档案、动态跟踪、记录大客户的业务发展情况;其次,建立与大客户的联系沟通制度,把握各种机会加强与客户的感情交流;从细节着手,关注和研究客户的反馈,及时发现大客户的潜在需求,化解冲突和问题;密切关注客户的重大商业举措,并酌情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助;调动一切与营销相关的积极因素,做好全方位的关系维护工作,将重点客户逐步发展成为高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

2、其次是确立“服务”的理念

近年来,服务两字已深入到外贸企业各项工作的每一道环节,对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已成为员工普遍的行为准则。许多企业对主要客户都制定了大客户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以经营团队形式开展对口服务,在充分利用强势企业优势的同时,也积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特色服务:从优秀业务员的配备到货源基地的转移;从商品结构的调整到授信额度的倾斜;从业务流程的专人跟踪到合理要求的有求必应……通过服务的涵盖面和触角的不断延伸,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依赖;与此同时,根据客户规模、实力、潜力和重要性,决定企业资源的有效分配,寻找和发现客户潜在或尚未与企业开展的业务,制定发掘和发展客户与企业多方位合作的工作方案,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提高战略合作的可能性。

3、最后是确立“共赢”的理念

在经营过程中,传统的单方面逐利理念已逐步被共赢的理念所替代,尤其是在与大客户的经营交往中,共赢已成为企业能否切入那些强势企业全球销售采购链的必备前提。为此不少外贸企业想方设法集聚各种资源,调动一切力量,采用有效手段,努力加强对大客户的开发、培育和维护,积极寻找与大客户合作发展的途径,与他们建立牢固的战略联盟,实现双方或多方的优势互补。通过优质服务使合作方满意并得到应有的利益,也使企业从中获得规模和效益,降低了市场风险,规范了业务流程,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双方和多方的合作发展中取得共。

二、领导高度重视是加强大客户管理的关键

加强大客户管理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前面提到的那家与500强成功牵手的国有外贸公司,公司主要领导的经营资历深,社会接触面广,其潜在的资源优势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他不仅善于捕捉各类信息,利用自身在业内的知名度,以人格魅力增强吸引力,谋划、引入、培育、参与大客户管理工作,并亲自参加主要客户的每一次来访接待和不定期的出国拜访,直接与主要客户尤其是几家跨国集团的上层建立起良好的个人互动关系,为全面合作的推进铺平了道路。

主要领导身体力行,公司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度也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大客户管理工作被列入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有一年初,一家跨国集团的一二三把手联袂访华,公司认真制定接待方案,主要领导亲自参与谈判,接待的形式生动活泼,在达成互利互惠的合作项目的同时,双方还交流了企业文化,在和谐的沟通氛围中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和互信。公司一位分管业务的副总抱病全程陪同客户考察货源基地,给这些客户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更增强了对公司的认同感,表示要将今年的采购量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实践证明:把大客户管理定位为“把手工程”是这项工作的基本保证,从中产生的把手效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构筑机制体系是加强大客户管理的保证

企业要逐步构建适应市场发展和客户需要的组织结构,建立新颖的为大客户服务的营销团队及运行机制,将依靠业务员个人能力为主的业务架构,上升为依靠公司整体运作能力或团队运作能力为主的业务架构。很多外贸公司的传统做法,各业务部门和业务小团队基本都是按商品划分的。在大客户管理上,要勇于冲破这一形式,组织专门团队为大客户服务,从机制上作好组织保障。团队成员,包括业务、单证、运输、财务和其他辅助环节,都是精心挑选、精心搭配的骨干,敬业的精神、严谨的风格、周到的服务、娴熟的业务、流畅的程序,贯穿于每一道环节,使公司与主要客户的合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前端商业模式的调整,必定会引发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企业要从管理方式的改变入手,建立商业模式变革的配套管理措施,通过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确保商业模式转变的成功:

1、完善人才和组织结构

企业要适时引进相应技术人才,强化对客户在技术发展趋势、技术在市场的应用情况、技术工艺的交流和指导、质量的控制等方面的智力支持,提高客户对我方的依赖度。对现有的员工也要加强岗前培训,明确服务的目标,要在提高效益、效率成本上取得优势,企业对员工要有长期的培训的计划。为强化对客户的服务,在业务达到一定规模时应建立一对一的客户专属服务团队,设客户经理,随时为大客户解决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从组织体系上确保为客户提供长期锁定的、可持续的、稳定的、全方位的专属服务。

2、建立公共支撑平台

在ERP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公共支撑平台,将有效信息、资金、物流及时提供供应链各节点上的相关方共享。例如对外客户能远程随时查询自己定单的执行情况,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对内将供货商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这样能增强企业内部对供货商搜索能力,加快反应速度,增加贸易机会,提升服务能级。

3、提高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还要通过掌握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整合社会相关有效资源,提升贸易服务的能级。

4、完善激励机制

企业都要研究与服务贸易转型相适应的考核奖励方法,鼓励和激励员工不断创新,促进大客户服务的发展。

四、走进大客户、服务大客户

服务外包是近年来重要的经营新理念与经营方式之一,这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发挥优势,集中配置资源,促进企业经营最优化,实现整体竞争效应的有效手段。如果外贸企业能紧紧抓住当前社会角色进一步分化的机遇,大力发展承接大客户贸易和商务等相关环节的服务外包,加快构筑与国际市场规则相适应的外包服务体系,与大客户建立战略联盟关系,那么它们必将成为未来商业领域的领跑者:

1、成为国内外制造企业贸易服务的外包承接商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制造企业要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由于社会分工的越来越专业化,从降低成本和集约化经营考虑,制造企业需要有专业贸易公司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拓展海外市场。传统外贸企业要充分利用市场预见能力、贸易谈判能力、进出口实务操作、风险控制、海关通关、物流服务、资金实力和各类经营资质等优势,用专业化的服务、丰富的增值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的制造企业,争取成为他们的国际贸易部,即贸易环节的服务外包承接商,与发包方形成战略联合体,共同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同心协力克服困难,用双方的智慧和优势,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2、成为综合性跨国采购商的贸易服务集成商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角色定位的明确,综合性跨国采购公司不排斥向适合的国内贸易公司采购,关键是贸易公司须为客户提供独特的服务。外贸企业要将现有的优势与较强的客户需求分析能力、产品采购搜索能力、各种资源和贸易相关环节的整合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等相结合,为客户快速寻找到符合各种要求的产品和供货商,为客户完成质量、进度和成本的控制,订单的集成、物流的全程安排监控和市场推广的配合等工作,成为客户采购的总承包集成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整体运作方案设计和一站式的菜单式服务,就有可能为双方的合作找到新的契机和模式,以优势互补的双赢方式赢得贸易发展的新天地。

3、成为国外贸易公司的“上海办事处”

中国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商来到了中国,外贸企业要抓住机会,充分发挥我们在商业信誉、拥有良好的采购渠道,资金实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广泛的社会关系等优势,率先成为他们在中国的办事处,成立专属服务团队,帮助客户处理在国内的一切事物,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贴身服务,培养客户和我们的感情和依赖度,让客户无后顾之忧,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展海外市场,用我们的能力协助客户快速成长,在互利互惠中实现双方的同步发展。

4、成为国际著名公司和品牌的总代理和总经销商

随着国际品牌的大量涌入中国,新的商机随之孕育而生,成为国际品牌的总代理是服务外包可以重点开拓的业务之一。外贸企业要成为国际品牌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首先需要了解该品牌的定位、文化和特色,熟悉国际大品牌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合理的运作方式,从设计、制造、营销、推广、渠道、维护等方面的运营模式,利用企业自身的进口经验、工厂选择、质量控制、物流配送、资金实力、社会关系网等优势,优化人才结构,充实技术、内贸等方面的人才,积极争取成为国际品牌的总代理。

5、成为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战略合作伙伴

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采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贸易市场(如,联合国每年的全球采购总量达80亿美元),这一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承接国际性贸易服务的崭新渠道。外贸企业要利用掌握国内外商品信息和采购渠道的有利条件,采取专人负责的方式,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熟悉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采购程序、招标方式,以项目化的管理和运作方式,强化各方的协作,努力成为政府和国际组织可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

建立大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外贸企业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完善和积累大客户管理经验,使客户关系管理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无意识行为转化自觉的行动,在建设中逐步完善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使大客户真正成为企业的财富之源,保障企业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上海市五金矿产进出口有限公司)

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范文第5篇

(一)

---袁明教授著

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评价: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

3、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并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从此,俄国开始在欧洲国际政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瑞典则丧失了它所有的波罗的海省份,只保留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

4.俄普奥分波兰:波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一个大国,但是到了18世纪时,它已经被称为是“欧洲病夫”。国内政治腐败,贵族斗争不已。1773年----1775年波兰国内发生了王位继承战争,无力抵御外力的干涉,此时的俄国和普鲁士又不断进行领土扩张,使波兰感到无所适从。奥地利在丧失了重要工业区西里西亚之后,更不能坐视普鲁士无限制扩张。1772年、1793年及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瓜分。1772年进行了第一次瓜分,俄国得到了第聂伯河以东地区;普鲁士占领了瓦尔米亚等地;奥地利得到了加西里亚,使波兰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1793年进行了第二次瓜分,俄国得到了乌克兰和立陶宛的一部分,普鲁士得到了担泽和波滋南。由于俄国和普鲁士在瓜分前缔结了条约,瓜分之后才通知奥地利,奥地利在这次瓜分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1795年进行了第三次瓜分,并在1794年俄国与奥地利签定了瓜分波兰的条约,因此在这次瓜分中,俄国得到了立陶宛等地,奥地利则占领了克拉科夫和卢布林,普鲁士则得到了波兰首都华沙。评价:俄普奥三分波兰,是欧洲强国在扩张中玩弄的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牺牲弱国利益的典型例子之一,俄普奥的欧洲大国地位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5、七年战争(1756-1763):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还平添了许多新矛盾。于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典)集团双方发生了这次混战,史称“七年战争”。战争的实质:一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二是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战争历时七年,最后以《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告终。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4)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6、《比利牛斯条约》:1659年法西两国签订,主要内容有:(1)法国波邦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2)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3)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法国的隐患。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之后继续较量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称霸欧洲作了准备而西班牙衰落了。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 第一,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8、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的专制引起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对,1688年11月在英国议员的邀请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取而代之,这次没有发生流血冲突的政变称之为“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了立宪君主政体,成为正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英国光荣革命后的外交关系发生三种变化:一是英法同盟的结束,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二是由于威廉即使荷兰执政又是英国国王,英国荷兰建立了特殊的关系;三是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更多地采取了主动姿态。

9、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 - 1714年):西班牙国王于1700年11月1日去世,死后无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 1504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病逝。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费迪南一起监国。 1516年,费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儿子,西班牙兼奥地利王子查理继承西班牙王位,是为查理一世,其后于1556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菲利浦二世,并废除了菲利浦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 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他们的奥地利表亲不惜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抢回王位,但最后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将部分哈布斯堡领地归还奥地利,以换取奥地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利对波旁王室对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承认。

10.、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 而引起的,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依据1713年 《国制诏书》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 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 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 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2月,普鲁士国和奥地利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普军突然而迅猛的袭击,使兵力薄弱的奥军猝不及防。双方于1741年进行了莫尔维茨会战,会战之后,普鲁士得到了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 萨克森的帮助,奥地利则得到了英国、荷兰和俄国的帮助。交战各方经过大战之后,1748年签订《亚琛和约》。根据和约,玛利亚•特莉萨的继承权得到了承认;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大部领土让给普鲁士;法国将马德拉斯和敦克尔克工事让给英国。评价:《亚琛和约》 的签订,只不过是“七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次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间固有的矛盾。

11、 亚眠条约::1802年3月27日,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荷兰同英国在法国北部的亚眠签订的和约。它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最后破产。主要内容有:英国近年来占领的殖民地除保留荷兰属地外,归还法国及其盟国;英国退出它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的所有港口和岛屿,并专门规定,英国应从马耳他撤军由法、英、俄、奥、普、西6国保证马耳他的独立和中立;法国则同意从那不勒斯、罗马和厄尔巴岛撤军,埃及归还奥斯曼帝国。双方都承认爱奥尼亚七岛共和国。该和约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英、法长期战争中的一次暂时休战,也是英、法两国在1793~1814年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唯一和约。双方虽然都作了让步,但都没有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条约义务。1803年5月,英、法之间又恢复了战争状态。 第二章 19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

1、门罗主义: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19世纪20年代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为它插手拉美事务提供了时机。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但是门罗主义在运用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侵略性,因此也可视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

2、克里米亚战争:性质: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主要原因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在英法的纵勇下,1853年9月2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沙俄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正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崩溃,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

3、圣斯特凡诺条约(圣斯特法诺条约) 1878:1877年4月,俄国正式对土耳其宣战。俄土战争开始。俄国与奥匈签订了《布达佩斯条约》,因而同年6月开始,俄军就渡过多瑙河,越过巴尔干山脉。1871年1月,俄军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土耳其被迫于1月31日与俄国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签订停战协定。英、奥对海峡出现的新局势极为不满。在英、奥抗议和武力威胁下,俄国只得把军队驻扎在离君士坦丁堡10公里的小镇圣斯特法诺。因为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而实现了停火, 1878年3月3日,俄土双方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的独立;塞尔维亚完全独立;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西南部以及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巴雅西特;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其版图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起黑海、西至奥赫里德湖,并包括几乎全部的马其顿。它隶属于土耳其苏丹,由俄军占领2年。大保加利亚公国的建立是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主张。

4. 法俄同盟 1892 :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1891~1893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 法国自普法战争以来长期陷于德国的外交包围中,急需结束这种孤立困境。1887年德、俄关系急剧恶化,沙皇政府购买军火,推销公债,都指靠法国。法国利用俄国这种财政依赖性,促成法、俄结盟。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终止,三国同盟条约的再次续订,英国同三国同盟的接近,都迫使沙俄政府向法国靠拢。1891年 8月27日,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A.F.J.里博达成一项政治协定,提出法、俄两国中的一方受到侵略威胁时,双方应立即同时采取措施。它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1892年 8月17日,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协定。主要内容:①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②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③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 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协定原定有效期限与三国同盟相同,但自1899年以后就无限延期,一直存在到1917年。协定经1893年12月27日和1894年1月4日俄、法互换批准函件开始生效。法俄同盟使欧洲大陆形成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对峙集团,即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

5、再保险条约: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讨好俄国,1887年6月18日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该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奥匈帝国除外)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1881年已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土耳其苏丹施加压力,不许外国军舰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在附加的议定书里,俾斯麦同意在俄国采取行动保卫黑海入海口时,德国保证持善意的中立,并给俄国以道义的和外交的支持。这意味着,德国支持俄国占领海峡甚至君士坦丁堡。

6、地中海协定 1887 : 1887年英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以互换照会的形式订立的两次旨在维持地中海现状的协定。意大利和法国争夺北非,奥匈和沙俄争夺巴尔干,而法、俄都是英国在地中海的劲敌。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竭力鼓励英国和意、奥合作,力图把它拉进德、奥、意三国同盟共同对付法、俄。1887年 2月12日,英、意约定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英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政策。英、意要在共同利益问题上实行全面合作,但“这种合作的性质必须由它们在实行合作时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意味着,一旦意、法进行战争,英国可不予意大利军事援助。奥匈于同年 3月24日,西班牙于5月4日先后加入该项协定。史称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在保加利亚危机期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奥、意 3国大使协议合力支持土耳其抵抗沙俄的侵略。在俾斯麦的推动下。1887年12月12日英、奥缔结协定。4天后,意大利也加入,3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并规定:如果土耳其抵制俄国在上述地区的非法举动,3国将立即就应采取的措施取得协议。如果它们认为土耳其串通或纵容俄国的非法举动,就暂时占领土耳其的一些地点,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协定中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由于它坚持行动自由,没有同法、俄发生武装冲突。而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转向法、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俄,协定丧失意义。

7、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2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德奥结盟后,O.von俾斯麦为进一步孤立法国,又利用法、意两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 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

一、缔约国彼此和平友好,不参加目的在于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

二、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三、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

四、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

五、如果共同参加战争,非经共同商定,不得订立停战协约、和约和条约;

六、此条约为秘密条约;

七、条约有效期为5年。188

7、189

1、190

2、1912年4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务条款。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条约与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三国同盟的矛头本是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意大利感到担心,从1896年起便采取措施,改善了它同法国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8、三皇同盟 1873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首相A.M.戈尔恰科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三国首相最后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H.K.B.von毛奇访问彼得堡,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22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柏林会议(1878)后,德俄关系恶化,1879年缔结的德奥同盟以俄国为假想敌。但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为期 3年。1884年续订,1887年废除。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协定规定:缔约国之一与第四国作战时其他两国应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任何改变须经三国共同协议;三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原则是涉及整个欧洲和具有相互约束性质的,三国将共同注意,务使土耳其不得将海峡所构成的这部分土耳其领土例外地供任何交战国作军事活动之用。另外,三国又签订一项附加的协议书,规定:奥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保留随时合并之权;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协定和协议书是秘密的,1920年才被披露。1887年协定期满,因俄、奥在巴尔干冲突加剧而未再续订。同年,俾斯麦另与俄国订再保险条约,此约维持到1890年。

9、德奥同盟 1879 : 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军事同盟。 普法战争以后,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为孤立和打击法国,力图联合奥匈帝国,拉拢沙皇俄国,阻止法俄接近。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偏袒奥匈和英国,使沙俄失去了战胜土耳其所获得的权益。会后,德国借口检疫禁止俄国牲畜入口,又提高了粮食进口税,使俄国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德俄关系急剧恶化。俾斯麦觉察到法俄接近的迹象,为应付东西两线可能的进攻,选择奥国为伙伴。奥、俄在巴尔干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俄国对君士坦丁堡所造成的威胁,也把奥国推向德国。1879年秋,俾斯麦开始积极筹备反俄的德奥同盟条约。 9月21日,俾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斯麦前往维也纳同奥国首相G.安德拉希谈判。 9月24日签订了关于筹备缔结盟约的初步秘密议定书,规定了结盟的一般原则。10月 7日德国驻奥匈大使劳斯亲王和奥匈外交大臣在维也纳签署了这个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②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③条约的有效期暂定为 5年;④缔约国双方对条约应保守秘密。事实上条约一直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奥同盟条约成为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了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轴心。后来的德奥意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的扩大。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洲列强分裂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因素之一。

10、柏林会议 1878 : 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柏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878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会前外交活动 1878年 3月底,俄国派Н.П.伊格纳季耶夫去维也纳谈判。安德拉希要求分割大保加利亚,既要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又要在巴尔干西部占有优势,两国未取得一致意见。继之,俄国驻伦敦大使П.А.舒瓦洛夫同英国新任外交大臣R. A. T.索尔兹伯里谈判,1878年5月30日签订英俄密约,俄国允诺缩小保加利亚领土,英国则反对俄国取得比萨拉比亚南部以及巴统、阿达罕、卡尔斯。英俄妥协后,1878年6月4日英国又与土耳其签订防御同盟条约(又称《塞浦路斯条约》),英国愿保护土耳其的亚洲领土,土耳其则同意将塞浦路斯岛交给英国占领和管理。6月6日又签订了《英奥协定》,两国约定不准扩充保加利亚领土至巴尔干山脉以南,而英国则支持奥匈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些协定为柏林会议铺平了道路。

会议召开 1878年 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俄国首相兼外交大臣A.M.戈尔恰科夫和副代表舒瓦洛夫、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英国首相B.迪斯累里和副代表索尔兹伯里。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俾斯麦任会议主席。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步。7月18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64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条约内容 主要是:①保加利亚划为 3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领9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1856年和1871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 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冲突埋下了祸根。

11、东方问题 :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在1821~1829年的希腊独立战争、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1877~1878年的巴尔干危机、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以及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东方问题。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帝国自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18世纪,强邻紧逼,国势日殆。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日益向外扩张,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占领巴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追求的目标。早在1695~1696年,沙皇俄国两度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亚速。1774年再次进攻奥斯曼帝国,迫使订立《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依约,俄国将领土扩张到黑海沿岸,取得君士坦丁堡常驻使节权。这一条约标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大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许多争端的种子。1792年俄国又进攻奥斯曼帝国,订立《雅西和约》,夺取了克里木。1812年又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夺取了比萨拉比亚和部分摩尔达维亚,控制了黑海和多瑙河口。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再次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1829年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1821~1829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在整个19世纪东方问题的争夺舞台上,主要的国家为俄、英、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英国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随着英国对东方侵略的加强,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又□□不已,英国为了维护其庞大殖民体系中的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在近东与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自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年曾与俄国结盟,联合侵略奥斯曼帝国。但到19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19世纪晚期,随着奥国扩张重点日益转向巴尔干,奥俄的矛盾和冲突激化起来。至于德国,统一前很少过问近东事务,到1878年柏林会议时,德国才在东方问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890年威廉二世亲政后,德国联合奥国加紧推行其东进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夺。

列强之间的争夺 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着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1833年俄国乘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埃及战争之机,迫使奥斯曼帝国与俄国订立《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后俄国放弃了这一条约,但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1853~1856年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俄的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黑海中立化,大大削弱了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乘英、法无力东顾,单方废除《巴黎和约》中黑海中立化条款;1877年俄国又发动对奥斯曼战争,迫其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反对。1878年举行柏林会议,订立《柏林条约》,迫使俄国让出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所取得的许多领土和权益。19世纪90年代,德国联合奥国向近东和巴尔干猛烈扩张,俄国也在巴尔干加强“泛斯拉夫主义”的煽动,德、奥与俄、英、法在该地区营垒分明,危机四伏。到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已最后形成,巴尔干半岛上战云密布,硝烟满天,波斯尼亚危机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接踵而来,终于在巴尔干半岛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2、普法战争 1870-1871 :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 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O.von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诸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 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9月4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投降。1871年 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 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 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13、《法兰克福条约》:1871年5 月10日法兰西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签订的条约。1871年1月28日,法德签订停火协定,德方提出和约草案。2月26日梯也尔和斯麦在凡尔赛签订和约草案,3月1日法国议会予以批准。不久巴黎发生革命,成立巴黎公社。梯也尔政府加紧与德国勾结,要求德军帮助镇压革命。5月10日俾斯麦和H.K.B.von毛奇等代表德国,G.-C.-J.法弗尔等代表法国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签订条约,结束了普法战争。条约主要内容为:①法国割让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包括梅斯要塞给德国。②上述地区居民可以选择法国国籍并保留不动产。③法国赔款50亿法郎,分3年付清,赔款付清前德军留驻巴黎和法国北部诸省。条约导致德法两国长期不和,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法兰克福条约有德国与法国于1871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结束了普法战争。条约条款非常苛刻,令战败的法国与德国结怨,引起了法国的复仇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早远因。

14、巴黎条约1856:1856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国在法国的巴黎签定了《巴黎条约》,从而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完整受到欧洲列强的共同监督;黑海中立化;多瑙河航行自由有列强共同监督;多瑙河各公国仍有土耳其管辖,但受列强的共同监护而非俄国的独家保护;塞尔维亚与土耳其的关系不变。但受列强的集体监护。同时条约还规定:土耳其将恪守其一贯原则,即外国战舰一律不准进入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15、神圣同盟: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9月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大部分欧洲各国加盟。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招致美国的反对抛出“门罗主义”。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神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圣同盟实际上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16、四国同盟 :英、俄、奥、普4国为保证 1815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第7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军队后,同盟国同战败的法国于1815年11月20日签订《巴黎和约》,与此同时,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拥护1815年《巴黎条约》;②如任何一方受法国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③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的有效期为20年。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法国遵守1815年《巴黎条约》规定,按期偿付赔款。1818年,盟国同意撤出在法国的驻军,法国也加入同盟,并于11月15日发表共同宣言,声明5强维持欧洲和平,即按欧洲各大国统治者的利益和目的,处理欧洲事务。随着欧洲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四国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在许多问题上已不能一致行动。

17、维也纳会议 :欧洲第 6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1814年 9月,欧洲15个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1792~1806在位)、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在位)在内, 200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聚会(见彩图出席维也纳会议的各国代表(1814))。会议的目的名义上是重建欧洲和平、树立欧洲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瓜分欧洲政治疆域和殖民地,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民主运动。

与会大国的政策 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同盟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目标是把华沙公国变为俄属的波兰王国而由他兼任国王。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R.斯图亚特竭力保持从法国和荷兰手中夺来的殖民地, 在欧洲加强普、奥力量, 抗衡法、俄,维持均势,以便自己居于仲裁者的地位。奥地利宰相梅特涅注意恢复奥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抑制沙俄,削弱普鲁士,维护奥国在德意志的优越地位。普鲁士代表哈登堡公爵力谋在萨克森和莱茵河流域扩大版图。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则要求以和俄、英、普、奥同等的地位参加重大问题谈判,希图利用它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改善法国的处境。

1814年 9月22日,四同盟国决议,一切事务由他们秘密商议决定,把法国排除在外。塔列朗提出抗议,要求召开全体会议,选出领导机构。他倡议“正统主义”,意即王位或领土除非经合法占有者放弃,不得任意变更,实质是要恢复1789年以前欧洲存在的秩序。这个意见深受诸小国欢迎。四同盟国为避免与会国指责把持会务,特设一个指导委员会,由签署第一次巴黎和约(1856)的俄、英、普、奥、法、西、葡、瑞典 8国代表组成,由梅特涅担任主席。但分配领土的权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国手中。全体会议一再延期,直到《最后议定书》完成时,也未举行过一次。

波兰-萨克森问题 会议进行中,俄、英、奥、普四国在波兰-萨克森问题上发生尖锐矛盾。亚历山大一世提出,华沙大公国与俄占波兰领土合并,建立一个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为了补偿普、奥两国的损失,把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划归普鲁士,让奥地利恢复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卡斯尔雷勋爵和梅特涅都感到俄国向西扩张是对欧洲均势的一个威胁。梅特涅与哈登堡秘密计议,如果普鲁士能协同奥地利反对沙皇的波兰计划,他可以同意普鲁士获得萨克森。这个密谋虽受到卡斯尔雷赞许,但由于腓特烈��������威廉三世顺从沙皇意旨而遭到破坏。亚历山大一世坚持自己的主张:波兰归俄,萨克森归普。俄军已占有波兰西部,英、奥无可奈何,只好承认现实。但在萨克森问题上,奥地利坚决不让,考虑既已失去波兰部分。再让普鲁士兼并萨克森,就将使本国直接受到两个强邻的威逼。四同盟国之间争吵不休,谈判濒于决裂。这时,塔列朗站在英、奥一边,扬言均势原则和正统主义都不容许把萨克森让给普鲁士。1814年12月29日,卡斯尔雷勋爵获悉哈登堡使用威胁语言,又取得普鲁士备战的情报,便草拟一份对抗普、俄的军事同盟条约,由英、奥、法三国代表于1815年1月3日签订《维也纳秘密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三方之一遭到来自一国或几国的攻击时,应互相援助,各提供15万人的军队,并不得与敌方单独媾和。随后,在英、奥的支持下,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塔列朗被邀参加了四同盟国会议。沙皇觉察英、奥、法三国签订密约,态度有了转变,而且他已得到想在波兰取得的一切,不打算为普鲁士争夺萨克森而同三大国交恶,愿意接受英国的调停,结束有关萨克森的争论。1815年2月上旬普、奥达成妥协。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对曾属于华沙大公国的波兰领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国获得绝大部分,波兹南地区并入普鲁士,加里西亚留给奥地利,克拉科夫定为各瓜分国监护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萨克森北部归普鲁士,南部留给萨克森国王。普鲁士还获得莱茵河左岸的土地。

《最后议定书》 拿破仑一世得知四同盟国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不休的消息,于1815年3月1日从厄尔巴岛潜回法国,20日进入巴黎,重登帝位。会议一度中断。英、俄、奥、普等国立即组织第 7次反法联盟,宣布拿破仑一世是欧洲的公敌,决心予以彻底击溃。滑铁卢战役前夕,1815年 6月9日,维也纳会议指导委员会8个成员国的代表签订了由 121条条款和17条单独附带条款构成的《最后议定书》,此后欧洲所有其他国家尽皆加入。该议定书任意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大部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俄国继续占有前几年取得的芬兰和比萨拉比亚。②英国在战胜法国后继续占有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英国还拥有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联邦国家并由19增加到22州。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斯,且兼并了热那亚。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它还获得提罗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⑤普鲁士获得2/5的萨克森、吕根岛和波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⑥德意志邦联由34个君主国和 4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⑦瑞典将芬兰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⑧继法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地。⑨会议解决了 3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维也纳会议各国代表在《最后议定书》上的签字会议代表们的指导思想是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一些18世纪王朝外交的准则。 他们无视各国人民由于法国革命所激起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做政治交易中的筹码。正如 F.恩格斯所说,大大小小的帝王分配脏物和奖金、 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 民族被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会议以后30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条约下的现状,革命和反动两股势力持续不断地搏斗,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 第三章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1、两C计划:英国是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是其帝国本质。英国为了实现对非洲大陆的控制,从而制定了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英国首先同法国在埃及进行争夺,然而,英国担心俄国会借此时的“东方问题”介入到埃及问题中,因此不能与法国完全决裂,遂决定与法国共管埃及。1881年9月至1882年6月,英国两次镇压了埃及人民的起义,并在1882年9月占领了埃及首都开罗,进一步占领了整个埃及,实现了其计划中的第一步。但是随后在与德国争夺南非的活动中失败,德国势力进入非洲地区,尤其是南部非洲。英德由此形成尖锐矛盾。但是英国并没有就此放弃两C计划,1894年5月英国与利奥波德二世签定了对刚果自由邦的条约,条约规定:英国以埃及的名义,把尼罗河左岸的地区转让给刚果邦,而刚果则将坦葛尼喀湖北断至走廊地区转让给英国,英国目的是用这狭长地区修筑从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开普敦到开罗的铁路,为其实现两C计划奠定条件。1890年罗得斯出任开普敦的总督,策划夺取南非的德兰土瓦,英德矛盾因此更加激化,德国反对英国的行动,英国遭到失败。因此,英国炮制的两C计划没有得到实现。

2、《中俄伊梨条约》:《中俄伊犁条约》是清光绪七年(1881)沙俄强迫清政府在彼得堡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同治十年(1871)沙俄乘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约1825―1877)侵占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并向东亚进犯之际,出兵侵占了伊犁地区。清政府与之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光绪元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三年左宗棠进军新疆,当年十二月击平阿古柏,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国土,粉碎了俄、英通过支持和利用阿古柏变南疆为其殖民地的阴谋。这时,清政府任命崇厚为出使俄国头等钦差大臣,赴沙俄京城谈判收复伊犁事宜。中俄谈判从五年正月上旬开始,历时近9个月。八月十七日(10月2日)崇厚在沙俄胁迫下,未经清政府允许,擅自与沙俄在黑海之滨的里瓦吉亚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即《里瓦吉亚条约》)。按约中国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划失伊犁西部、南部及南疆、北疆边境土地甚多,此外还要偿付“兵费”500万卢布(约合中国白银280万两)。这显然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朝野纷纷反对。在全国舆论压力下,清廷不予批准。并于十二月十六日将崇厚革职治罪。六年正月初十改派驻英公使曾纪泽赴俄修订崇约;同时命令左宗棠统筹部署新疆南北两路边防事宜,以备谈判破裂后,武力收复伊犁。七年一月二十六日(2月24日),曾纪泽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和布策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改定陆路通商章程》。《中俄伊犁条约》当时称《改订条约》,又因签约地点在彼得堡,亦称《彼得堡条约》。主要内容是:

一、沙俄归还被其强占的中国伊犁地区,而仍割去伊犁西部霍尔里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的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斋桑湖迤东一带中俄边界“有不妥之处”,要两国派员“勘改”。所有尚未设界碑的中俄各段边界都要派员“勘定,安设界碑”,为沙俄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了依据。

二、赔款增至900万卢布(合509万两白银),限两年内偿清。

三、俄商在新疆各地贸易,改“均不纳费”为“暂不纳税”。

四、俄商只能到嘉峪关,免去到西安、汉口通商,仅许于肃州(甘肃嘉峪关市)和吐鲁番两地增设领事。

五、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籍者,均听其便”。这就为沙俄武力逼迫中国各族居民迁入俄境的罪行获得了根据。这个条约和《里瓦吉亚条约》相比,除赔款增加了400万卢布外,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中国都争回了一些主权。但它仍是一个俄国通过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逼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给西北边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恶果。《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又根据该约中关于修改南、北疆边界的原则规定,于光绪八年到十年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等5个勘界议定书,分段重新勘定了中俄西段边界。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和上述这些勘界议定书,共割占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法绍达冲突(法绍达事件) 1898: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生的一场战争危机。法国为扩大其在西非、中非的殖民地,积极向东推进。企图从佛得角至索马里建立一横贯非洲并连接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地。英国自1882年占领埃及后,继续向南扩展,企图征服苏丹,并把英属南、北非殖民地连接起来。1898年7月,由J.马尔尚上尉率领的一支法军占领了尼罗河上游苏丹的法绍达(1904年改名科多克)。同年 9月,H.H.基钦纳率领的英军也抵达法绍达。英国要求马尔尚撤出法军,遭拒绝,两国关系紧张,几乎导致战争。最后,法国由于没准备好同英国在海外作战,又担心同英国冲突会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特别是担心德国乘机再次进攻法国,便作了让步。1898年11月3日,法国政府命令马尔尚从法绍达撤退。1899年3月21日,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基本上以乍得湖、刚果河和尼罗河流域为双方殖民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法国放弃对尼罗河上游地区的领土要求,承认英国在苏丹的统治权。作为补偿,法国取得乍得湖流域和瓦达依。法绍达冲突的和平解决为后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来英、法两国在1904年进一步妥协和接近、共同对付德国开辟了道路。

4、朴资茅斯条约:1904 年 2 月,日本未经宣战突然袭击在旅顺口和仁川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正式开始。这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战争。 1905 年 9 月 5 日 签订了《朴资茅斯和约》,结束了日俄战争。根据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俄国将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的租界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无偿转让给日本;以北纬 50 度为界,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日俄战争影响深远。标志着日本的崛起。它的外交与军事力量经过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考验。这对于远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在中国。《朴资茅斯和约》又承认了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势力的增强。对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来说,这是又一场灾难。

5、三国干涉还辽:19世纪末俄、德、法三国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事件。19世纪末,沙俄为争霸远东,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重要的侵略目标。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侵占了中国辽东半岛,并在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沙俄得知后,立即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施加压力。1895年4月23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同的声明,“劝告”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在三国的联合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条件是向中国增索赔款3000万两。11月8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规定:1895年11月16日中国将库平银3000万两交与日本后,日军即于3个月内从辽东半岛撤走。日本还辽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向中国索取种种权益。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

6、致克鲁格电报 P74

7、维也纳体系:它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时调整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维也纳体系虽然开了历史的倒车,但它不能消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广泛国际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不断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冲击和瓦解这一体系。维也纳会议是分赃会议,损害了许多中小国际的利益,必然遭致反抗,从而为体系的瓦解埋下隐患。但维也纳会议提出的“大国协调”和“会议外交”在外交实践上有所创新。

8、均势外交: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从

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初,英首席大臣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法国。梅特涅和俾斯麦是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例如在1814年10月~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9、炮舰外交: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威胁,推行其殖民侵略的一种外交活动,亦称炮舰政策。其典型表现在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者派遣海军舰船远征海外,抵达亚非国家口岸,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或驶入内河,强使这些国家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达到侵略的目的。如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利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门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1854年美国派遣海军准将佩里率4艘军舰开到日本江户,迫使日本开国,至1858年,日本德川幕府先后同美、荷、俄、英、法5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把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今日的炮舰外交,已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其实力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10、大陆封锁:拿破仑采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原因:第一,拿破仑认为阻挠破坏它在欧洲称霸的国家是英国,然而于英国海军相比、法国海军较弱;第二,英国阻挠拿破仑称霸的主要力量也是其经济、欧洲普奥俄等几个封建专制国家没有英国的支持,根本就无法把反法战争支撑下去。1806年11月21日,颁布《柏林赦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一世又陆续颁布了《华沙赦令》(1807年1月)、《米兰赦令》(1807年11月和12月)和《枫丹白露赦令》(1810年10月),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赦令》颁布时的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法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封锁政策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11、《提尔西特和约》:俄法两国于1807年签订的和约。法国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于1806年和1807年先后击败普鲁士和俄国。1807年6月,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仑一世在提尔西特附近涅曼河的一只船上会晤。7月初,双方代表签订了《法俄和约》。根据合约,俄国承认拿破仑一世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允诺将卡塔罗海湾转让给法国,承认法国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主权。同时签订的《法俄同盟条约》规定:在英国拒绝俄国提出的媾和条件时,俄国将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参加对英国的大陆封锁;在土耳其拒绝调停或俄土谈判不能取得满意结果时,法国和俄国将对土耳其采取一致行动。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法国和俄国来说,是瓜分欧洲的条约。和约未能缓和俄法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1812年的战争。提尔希特和约是拿破仑霸权达到巅峰的标志,拿破仑对其他国家的压榨极大地激起了其他国家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必然起来反对从而促使法兰西帝国的衰败和灭亡。

12、亚琛会议: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同法国为讨论从法国撤出占领军问题的会议,1818年9月30日~11月22日在亚琛举行。10月9日同盟国与法国签订条约,确定同盟国军队于1818年11月30日以前撤离,法国则应支付下余赔款2.65亿法郎。至此,从法律上结束了长期的对法战争。11月10日,4国声称同法国签订的条约造成了普遍的和平,并要求法国参加同盟。11月15日,5国发表共同宣言,表示要维持和平,保障已经签订的各项协定。实际上是由欧洲的4强变为5强,共同维护封建正统,镇压革命运动。

13、《独立宣言》:1775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5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它阐发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的思想,阐明革命、争取民族独立是北美人民不可剥夺的正当权利。它谴责了自1763年以来英王堆殖民地的种种罪行和暴政,指出这样的暴君“实不堪做一个自由民族的统治者。”最后,庄严宣布:“这些联合殖民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它从此成为美利坚民族反英斗争的旗帜。

14、武装中立同盟: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的同盟。1778年2月法国同美国签订同盟条约,次年法国又同西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英国在同3国(后增加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1780年

2月,俄国为保护战时与交战国进行贸易,宣布如下原则:中立国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战国港口之间及其沿岸航行。除战时禁运物资如武器、弹药、造船器材等外,交战国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货物。后来,欧洲列强除英国外都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英国孤立之势形成,客观上有利于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15、美国独立战争:(1861-1865)美国联邦政府反对南部种植园主武装叛乱的战争。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和黑人奴隶两种制度的尖锐矛盾。实质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冲突。北方为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自由劳动力,充足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废除黑奴制,这就和南方黑人奴隶制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1861年,南部各州宣布独立,分裂国家挑起内战。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奴宣言》大大提高了黑人的积极性,政府军转败为胜。1865年,攻占里士满,内战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资产阶级的继续,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从此,美国一方面仍把注意力放在西半球一方面把触角伸到了亚太。

16、美西战争 1898 :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4~8月)。19世纪最后30年间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取得廉价原料和新的投资场所,走上向外侵略扩张和争取世界霸权的道路。

战争起因:在美国对外扩张的目标中,古巴具有突出的地位。美国在古巴的投资达5000万美元,控制蔗糖、采矿等重要经济部门。美古贸易总额每年约 1亿美元,超过西班牙与古巴之间的贸易额。此外,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美国还想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并以此作为据点,参与掠夺中国。1895年 2月古巴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西班牙殖民当局进行血腥镇压,在古巴建立集中营制度,残酷迫害起义者和无辜百姓,但未能扑灭起义。这些暴行受到美国人民的谴责。美国的扩张主义者乘机制造舆论,加强战争宣传。 1898年2月8日,《新闻报》刊载西班牙驻美公使 D.德洛梅的一封私人信件。他把美国总统W.麦金利(1897~1901在任)说成是一个“软弱而哗众取宠的人”。美国舆论哗然,导致德洛梅的去职。紧接着,派往哈瓦那保护侨民的美舰“缅因”号于2月15日在该港爆炸沉没。这一事件为正在煽动战争狂热的美国资产阶级报刊提供极好的借口。它们提出记住“缅因”号的口号,要求“惩罚”西班牙。3月27日,美国通过驻西班牙公使提出要求西班牙在古巴停火和取消集中营法等条件。西班牙为了避免对美作战,在 4月上旬基本上接受美国的要求。但麦金利对西班牙作战的方针已定,仍于4月25日正式宣战。

战争过程:5月1日,美国亚洲舰队在马尼拉湾内摧毁西班牙舰队,并占领马尼拉。6月在古巴登陆。7月3日,另一支西班牙舰队又在古巴圣地亚哥港外,与美国舰队的交战中,全军覆没。美军占领了圣地亚哥,接着又占领西属波多黎各。西班牙在古巴和菲律宾的地面部队,分别受到当地起义队伍的沉重打击。西班牙被迫通过法国驻美大使乞和。两国在8月12日签订停火协议。停火前,美国陆军已经在古巴和波多黎各登陆。 8月13日,美军又在马尼拉登陆。1898年10月 1日,美西两国开始在巴黎举行和谈,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菲律宾宗主权;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在古巴政府建立前由美国占领,但战后美国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未经美国允许,不得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借款。美国有权在古巴修建军港,租借煤站及军事基地等。美西战争进行期间,美国乘机兼并夏威夷群岛,并占领具有军事价值的威克岛。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战争结果评价: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美西战争: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最后30年间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取得廉价原料和新的投资场所,走上向外侵略扩张和争取世界霸权的道路。起因:在美国对外扩张的目标中,古巴具有突出的地位。此外,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美国还想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并以此作为据点,参与掠夺中国。1895年2月古巴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西班牙殖民当局进行血腥镇压,美国乘机制造舆论,加强战争宣传。

1898年美国借口西班牙使节侮辱美国总统和“缅因”号向西班牙宣战。最终西班牙战败,被迫签订《巴黎和约》。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菲律宾宗主权;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在古巴政府建立前由美国占领,但战后美国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未经美国允许,不得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借款。美国有权在古巴修建军港,租借煤站及军事基地等。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西战争是一场典型的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美国加入了争霸世界的行列。

17、英布战争(南非战争、布尔战争)1899 :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称南非战争或布尔战争。

战争起因:19世纪下半叶,在南非班图人世代居住的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先后发现了蕴藏量十分丰富的金刚石矿和金矿。欧洲移民大批涌入,开矿寻宝。几年内德兰士瓦采金量占世界采金量的21.2%。英国垄断资本家C.J.罗得斯收买矿权,建立矿业公司,垄断了金刚石和部分黄金的生产。德国也逐渐在布尔人治地内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英、德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金矿资本家的怂恿下,英国政府为控制所有矿区,力图占领德兰士瓦,兼并布尔人治地。布尔人为维护其利益,靠拢德国,对抗英国。19世纪末,英国工业家与布尔农场主的利益冲突已发展到无法调和的地步。英布双方为铁路运费、关税等问题几次举行谈判,最终破裂。争端表面上集中在德兰士瓦境内英国移民的选举权问题上。布尔人积极备战,修筑工事,向德国购买大批新式武器。英国从本国各地区调兵,向南非集结。1898~1899年,英国先后取得德、法、葡诸国在英布冲突时保持中立的允诺,使布尔人陷于外交孤立。1899年10月9日布尔人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停止军事调动。英国拒绝。10月11日战争爆发。

战争过程:英国先后动员了44万军队,布尔人有8.8万人参战。英国运到南非的军事武器装备共达13.74亿吨,动用了1027艘舰船。非洲人对这场白人战争交战者的任何一方都不予支持。战争进程分3个阶段:

第1阶段:1899年10月至1900年1月。战争初期,布尔人采取攻势,主力伸向东南,占领纳塔尔北部,包围莱迪史密斯。另一支西向切断英国铁路干线,包围金伯利和马弗京两城。12月,在科伦索、斯托姆贝赫和马格斯方丹3条战线上,布尔军击退了英军解围部队的进攻。英军损失惨重。但到年底,布尔军进攻已失去了势头,转而采取分兵围攻城市,分散了兵力。致使主力未能直捣东部沿海和德班港。在初期军事胜利的形势下,布尔人制定了“伟大的布尔非洲”的计划,企图把开普、纳塔尔、贝专纳兰、罗得西亚等非洲居民占绝大多数的地区并入其统治范围。

第2阶段:1900年2月至1900年9月。连遭挫折的英军更换主帅,援军源源开到,总数增至18万人。英军集结于奥兰治河以北,分东、北两路突入布尔人心脏地区。1900年2月前后解救了陷于重围的城市,3月转入攻势,占领布隆方丹、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等城市。纪律松懈的布尔军队纷纷自行解散回家,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守卫自己农场。9月,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克鲁格流亡欧洲。英国宣布吞并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但是,英国同布尔人的战争并未结束。

第3阶段:1900年9月至1902年5月。布尔军退出城市后,分成小股部队进行游击战,切断铁路交通,掠取英军给养,歼灭小股英军,骚扰市郊,甚至远袭开普中心区。英军为了应付到处袭击的布尔人游击队,疲于奔命、伤亡重大。

战争延续了2年7个月。英军消耗战费2.5亿镑,死亡21942人;布尔人死于战场3990人,死于集中营27927人。在英军的优势面前,布尔人为了维护他们对非洲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被迫同英国妥协。

战争结束:和平谈判从1902年2月开始,持续了3个月,布尔人答应停止军事抵抗,交出全部武器,承认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帝国。英国则保证:战后的军事管制将尽速由民政代替,只要情况许可,就将成立导向自治的代议机构;在实行自治以前不给予非洲人选举权,即使将来授予他们选举权,也严加限制,以保证白人的绝对优势。英国政府将支付300万英镑用来恢复布尔人的家园。1902年5月31日,和约由双方代表在弗里尼欣签字。英国攫取了蕴藏大量黄金和金刚石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领土。布尔人得到了英国给予的关于继续维持他们压迫剥削非洲人的地位的保证。

18、英日同盟 1902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 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SL”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 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 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19、日俄战争 1904 : 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进行的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把扩张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朝鲜。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由于条约规定割让的领土中有中国辽东半岛,致使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阻。1895年4月,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进行“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不久辽东半岛落入俄国之手。1900年,俄国乘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乘机加紧向朝鲜渗透,引起英国、美国的不安。1902年 1月,英国与日本缔结《日英同盟条约》以对抗俄国。美国亦积极支持日本抵制俄国,使俄日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它登上近代世界历史舞台时,世界市场已被瓜分殆尽。于是日本急于采用军事扩张手段进行殖民地掠夺,并逐渐形成向亚洲大陆扩张的“大陆政策”。“三国干涉”使日本向大陆扩张受挫。日本以“卧薪尝胆”为口号,制订了十年扩军计划,决心与俄国一战。至1903年前后,日本扩军计划基本完成,并取得了英、美的支持,从而坚定了对俄开战的决心。此时,俄国宫廷中以A.M.别佐布拉佐夫为首的冒险主义集团掌握实权,主张对远东采取强硬政策;俄国还自恃有法国的支持。于是,日俄爆发战争已不可避免。 日俄战争首山堡战斗中死伤的日军官兵

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派遣海军偷袭旅顺口的俄国舰队,陆军先遣队在朝鲜仁川登陆。 9日俄国对日宣战。10日日本对俄正式宣战。 4月下旬,日军渡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过鸭绿江。 5月,在辽东半岛登陆的日军占领金州,围困旅顺口。 8月下旬,日俄陆军在辽阳会战,俄军大败,日军占领辽阳,双方隔沙河对峙。这时,驻旅顺口的俄国舰队企图突围,转移至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 8月10日双方舰队在黄海激战,俄方惨败。1905年1月2日,日军攻陷旅顺口。 3月,日俄陆军在奉天(今沈阳)附近决战,日军获胜。此后双方在昌图与四平间对峙。5月27日,俄国从欧洲增派的第二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驶抵对马海峡,双方海军展开决战。28日俄国舰队在日本海被全歼。6月初,美国向日俄双方提出议和建议。8月10日,日本的小村寿太郎和俄国的С.□.维特全权代表本国在美国朴次茅斯举行和谈。9月5日双方代表在《朴次茅斯和约》上签字。根据和约,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并取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并攫取了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

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进行的侵犯中国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对此清政府竟然宣布把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而自称是处于“局外中立”的地位,并在日本压力下,承认了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祸根。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朝鲜实行殖民侵略,1910年吞并了朝鲜。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20、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1854年,美国用武力打开日本门户,列强纷纷与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外国的入侵,使日本面临着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下,1868年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天皇制政权,从此实行一系列扶植资本主义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从此,日本“脱亚入欧”,加入欧洲列强的行列,侵略亚洲各国,把自己置于同亚洲各民族对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21、“门户开放”政策:1898年,美国正在进行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海湾港口和“势力范围”的争夺。1899年9月和11月,美国政府先向英、德、俄三国,接着又向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得到的路矿等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对各国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在征收港口税、铁路运费方面,对别国船只、货物不实行差别待遇。 “门户开放”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削弱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为美国的垄断组织创造更加有力地条件。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门户开放”政策是近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石,从此美国走向独立自主的侵略扩张政策。

22、“光辉孤立”: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一词由财政部长福斯特于1896年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英国在和平时期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对从英国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大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推行均势政策以维持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平衡,充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以扮演调停者的角色,是最有利于捍卫英国的利益的。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世纪之交的列强实力地位发生重大变化,英国经济实力优势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地位不断动摇。损害英国威望的事情接连发生:惟日本与英国抱有反俄的共同目标,双方于1902年结成同盟。以后又签订1904年的英法协定和1907年的英俄协定,英国“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遂告结束。

23、大棒政策: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罗斯福根据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在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1903年,罗斯福参与策划并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又出动军舰,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一切关税交给美国管理。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罗斯福一再出动武装力量,肆意干涉他国的作法,激起拉丁美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本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24、金元外交: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罗斯福总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和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时国际关系

1、海牙和平会议 189

9、1907 : 1899年和1907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两次国际和平会议。又称海牙会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展开了军备竞赛,其中尤以英、德两国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俄国因国内财政拮据、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在大国争霸中感到力不从心。为了赢得时间,限制对手,1898年 8月24日俄皇尼古拉二世(1894~1917在位)建议在海牙召开和平会议,并邀欧、亚及北美各独立国家参加。各国对沙俄的和平倡议虽持怀疑态度,但为了实现各自的外交目的,都没有表示拒绝。

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1899年5月18日~7月29日)参加会议的有中、俄、英、法、美、日等26国。由于德国及其他国家的反对,无论裁减军备或限制军备都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会议签订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陆战法规与惯例公约》和《日内瓦公约诸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 3个公约。规定在海牙设立一个永久的仲裁法庭,以处理国际间的争执。至于争执案件是否交付仲裁法庭审判,其权操在各个国家的手里。会议还通过了限制战争行动手段的 3项宣言:① 5年内禁止从气球上或借助于其他类似的新方法投掷炸弹和爆炸物的宣言;②禁止使用专门用来施放窒息瓦斯和毒瓦斯炸弹的宣言;③禁止使用在人体内易爆或易崩子弹的宣言。会后,帝国主义国家军备竞赛愈演愈烈,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连绵不断。在两大军事集团斗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美国总统T.罗斯福建议,由尼古拉二世出面再次召集和平会议。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1907年6月15日~10月18日)44个国家参加,除第1次与会国(因挪威已与瑞典分立,共27国)外,还有17个中南美国家。会议议程与第1次会议基本相同。关于限制军备问题的讨论无进展。重新审定了1899年的 3个公约,通过了有关中立问题、海战法规等10项新公约。在国际文献中是按以下次序排列的: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②《限制用兵力索债公约》;③《关于战争开端的公约》;④《陆战法规与惯例公约》;⑤《陆战时中立国及其公民的权利义务公约》;⑥《关于战争开始时敌国商船地位的公约》;⑦《关于商船改充战船的公约》;⑧《敷设自动水雷公约》;⑨《战时海军轰击公约》;⑩《日内瓦公约诸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海战时限制行使捕获权的公约》;□《关于设立国际捕获物法庭公约》;□《海战时中立国权利义务公约》。这些公约,除第12项外,是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承认的有效的国际法文献。会议还通过了几个宣言、决议和8年后召开第3次和平会议的建议(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项建议未能实现)。两次海牙会议所通过的13项公约和文件,总称《海牙公约》或称《海牙法规》。海牙会议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和方法称为海牙体系。

2、摩洛哥危机 : 20世纪初期,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所引起的战争危机。摩洛哥北临地中海,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丹吉尔扼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重要战略地位,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要地。进入20世纪以来,法国迅速向摩洛哥扩张势力,大肆进行经济渗透,控制摩洛哥财政,并同西班牙划分在摩洛哥的势力范围,与德国发生冲突,导致两次国际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1906) 1904年4月英法签订协定(见三国协约),法国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但这侵犯了德国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1905年 2月,法国要求摩洛哥苏丹在法国监督下进行“改革”,企图使摩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德国立即进行抗衡,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城市丹吉尔,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列强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接着德国宰相B.H.M.K.von 比洛向参加1880年《马德里条约》的所有国家建议,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马德里条约》规定,所有外国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权利和其他权利均应一律平等。德国给法国的照会以战争相威胁,法国外长T.德尔卡塞采取强硬态度,并得到英国的支持。局势顿形紧张。6月6日,法国内阁会议发生激烈争论,德尔卡塞被迫辞职,总理M.鲁维埃兼任外长,同德国继续谈判,7月8日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召开《马德里条约》参加国的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即1906年 1月召开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由于英、俄支持法国,会议结束时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条约。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法国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1907年3月,法国占领东摩洛哥的乌季达;5月又在卡萨布兰卡强行登陆。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苏丹和法国侵略者的人民起义。5月,法国乘机以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及其他城市。同月,德国向法国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给德国作为补偿。7月1日,又借口保护德国商人的生命财产,派遣炮舰“豹”号开往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尔。史家称这次战争危机为“豹的跳跃”。德国的行动震惊了世界。英国认为德国军舰停泊在阿加迪尔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7月21日,英财政大臣D.劳合����乔治发表了暗示英国不惜因摩洛哥问题与德国一战的演说,并进行相应的海军作战动员。面对英国的强硬态度,同时又适值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就较小规模的补偿问题进行谈判。11月4日,法、德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法国则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刚果领土作为补偿。1912年3月法、摩签订《非斯条约》使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3、阿尔赫西拉斯会议(阿尔黑西拉斯会议) 1906 :1906年1月16日~4月7日,欧洲列强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尔赫西拉斯举行的谋求平息德、法两国关于摩洛哥冲突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德、法、美、西、意、奥、俄、荷、比、葡、瑞(典)和摩洛哥13国代表。德国要求各国在摩洛哥享有的权益绝对平等,反对法国把摩洛哥变为自己的“保护国”。 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摩洛哥警察权问题。德国主张设立国际机构管理摩洛哥警察,法国要求由它管理或至多由它和西班牙共同管理。二是对摩洛哥银行实行监督问题。德国要求列强在该银行中拥有相等的股份。法国同意摩洛哥银行国际化,但要求在银行的固定资本中拥有比其他国家略多一些的股权。会上,出于各自的利益,英国支持法国。俄国急需法国的贷款,劝告德国对法国让步。美国着眼于欧洲的均势,也倾向支持法国的立场。西班牙和意大利对法国已有许诺在先,其他与会国则以多数国家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奥匈帝国是支持德国的唯一国家。德国陷于孤立。 4月7日,会议通过《最后议定书》,共123条,声称承认摩洛哥独立,但规定:摩洛哥的警察组织和治安权力交由法国和西班牙管理;对摩洛哥财政实行国际监督。由与会的几个大国提供资金,成立国家银行,法国占较多股份,业务活动受法国法律的管辖;外侨可以购置土地,从事商业、采矿等活动;关税由一名政府代表、一名外国代表和一名国家银行代表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管理。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欧洲几个大国以牺牲摩洛哥主权为代价,推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一次交易。

4、波斯尼亚危机 1908: 1908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一次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国际冲突。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居民大部分是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1878年《柏林条约》规定:这两省由奥匈帝国代管,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20世纪初,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奥匈帝国企图吞并这两省,作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基地。1908年,土耳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独裁统治,国内局势动荡。奥匈帝国乘机拉拢俄国共同瓜分土耳其的属地。俄国也想乘机修改黑海海峡制度,以便推行它的南下政策。1908年9月15日,奥国外交大臣A.L.von埃伦塔尔与俄国外交大臣A.П.伊兹沃利斯基在布赫劳城举行会谈,双方达成秘密协定。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黑两省,奥匈帝国则支持俄国召开国际会议修改《柏林条约》,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会后,伊兹沃利斯基前往欧洲各国游说,争取英、法等国对俄国计划的支持。正当伊兹沃利斯基在法国谈判时,10月 7日,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将波、黑两省并入自己的版图。俄国因自己的目的还未达到,便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奥匈帝国的兼并行径激起了南部斯拉夫人的愤慨。波、黑两省人民也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和奴役,强烈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塞尔维亚政府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开始军事动员,同时向俄国求援。奥匈依仗德国的支持,拒绝召开国际会议,并在奥、塞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威胁。1909年 2月,亲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国影响下,与奥匈签订协定,以250万英镑的代价放弃了波、黑两省名义上的主权,这使德、奥态度更趋强硬。3月,德国向俄国发出威胁性照会:要求俄国促使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帝国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如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德、奥将对俄作战。俄国被迫让步,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其放弃反奥战争的动员和停止一切反奥行动。3月31日塞政府被迫声明取消抗议,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趋于平息。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

5、意土战争:,又称的黎波里塔尼亚战争或利比亚战争,是意大利为夺取奥斯曼帝国的北非省份——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今利比亚)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在战争中意大利开创了使用飞机完成军事任务的首例,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和效法,从而大大促进了军事航空事业的发展。

战争起因:由于的黎波里塔尼亚的战略地位重要,它与西西里岛对峙,可控制地中海中部较狭窄的海面。可是的黎波里被土耳其控制,法国想兼并的黎波里塔尼亚,这一企图遭到欧洲列强,特别是早就想在北非建立殖民地的意大利的反对。因为意大利也想兼并这块区域。为此,意大利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使得各列强承认了意大利在北非的利益,从而为兼并的黎波里做了充分的准备。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事件发生后,意大利便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地区意大利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为借口,先发制人,抢在土耳其出兵北非之前,于1911年9月28日向其发出最后通牒,威胁入侵上述地区。 土耳其呼吁各国制止意大利的侵略企图,可是各大国却都劝土耳其接受意大利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意土战争爆发了。

战争过程:9月29日,意军5万多人,首先从海上向的黎波里、胡姆斯等城市进行炮击。土耳其帝国在该地区防守兵力很弱,只有一个师约7000多人。1 0月4日夜,意军登陆部队1600多人,未遇激烈抵抗便占领了的黎波里和胡姆斯。11日,意大利远征军3.5万人开始在的黎波里登陆,击退了为数不多的当地守军,占领了托卜鲁克和德尔纳。19日,意军舰队掩护一个步兵师在班加西登陆,经两天激战,占领了该城。由于战争开始后,意军封锁了战区海岸线,英国又不允许土军通过埃及,使土军无法向北非增援。至10月底,意军已控制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一些主要海滨城市。这次战争意大利动用了飞机参战,在较大优势的条件下,取得了初战胜利。随着战争的继续,各列强逐渐不能容忍意大利的行动,起来进行干涉。1911年11月5日,意大利宣布兼并的的黎波里并恢复其旧称利比亚。1912年10月18日,意土两国缔结了洛桑条约。土耳其正式放弃了的黎波里。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评价:意土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之一。意大利借土耳其日趋衰败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动了这场侵略战争,占领了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并将两地合并为一个殖民地,称利比亚,实现它多年来在北非建立殖民地的野心。这场战争归根到底是由意大利殖民扩张野心恶性膨胀引起的,同时这也是一场所谓“先进”的国家运用人类文明制造出的最新式武器,对“落后”的阿拉伯人民进行的大杀戮。它既暴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也显示了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侵略者作殊死斗争的反抗精神。意土战争在军事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创了飞机参战的首例。意军把飞机用于实战,执行昼间和夜间侦察,为炮兵和战列舰校射和象征性轰炸等任务,使飞机在北非上空成功地显示了其作战威力,从而大大加快了军事航空事业的发展,引起了现代战争战略、战术的深刻革命。受其影响,1912年的巴尔干战争,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土耳其等国纷纷从法国和意大利购买飞机和雇佣飞行员参战。自此人们认识到,不应把飞机仅仅看成是一种用途有限的辅助武器,而应该把飞机看作是战争大家族中除陆军和海军以外的第三位“兄弟”。意土战争开创了飞机参战的新纪元。

6、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2-1913 :

1912~1913年间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0~1913.5): 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意土战争(1911~1912)期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巴尔干同盟,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

17、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先后参战。保军进攻色雷斯,在东部战场与土军战斗中部战场(马其顿北部)主要是塞、土两军角逐,西南战场(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南部)则是希、门、塞三国联军与土军抗衡。土军三面受敌,节节败退。10月底保军逼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至11月中旬,土耳其的巴尔干属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盖利博卢半岛、亚得里亚堡(今埃迪尔内)、亚尼纳、斯库台五处。11月初,土耳其请求欧洲列强调停,并于12月 3日与保、塞、门三国签订休战协定。在欧洲列强斡旋下,1912年12月16日土耳其与四交战国在伦敦议和谈判。会上争执最激烈的是土耳其欧洲领土的边界问题,土耳其拒绝割让亚得里亚堡和爱琴海岛屿。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国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事再起。3月 5日,希军攻克亚尼纳。3月26日,保、塞联军攻陷亚得里亚堡。4月22日,斯库台土军投降。土耳其再次求和。 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四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埃内兹至黑海的米迪耶一线以西的土耳其欧陆属地(阿尔巴尼亚除外)和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阿尔巴尼亚独立,但须受俄、英、法、德、奥、意六大国监督;爱琴海诸岛问题则由德、奥、英、俄四国处理。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6~1913.8): 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巴尔干同盟诸国统治集团扩张欲望增长。塞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则要求领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则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这些争吵因协约国和同盟国两个帝国主义集团插手其间,益形激烈。1913年6月1日,塞、希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对塞、希发动突然攻击,遭到猛烈抵抗。罗立即向南进军,土耳其欲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四面受敌,不断受挫,至7月29日力屈乞和。7月30日,交战双方在布加勒斯特召开和会,8月10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依约,塞取得马其顿的大部,希取得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罗取得南多布罗加,土收回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也有扩充。战后,巴尔干诸国的组合发生变化。原先的反土同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两个集团:一方是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另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一方是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各由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1882)的势力操纵着。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塞与奥匈帝国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7、巴尔干同盟 1912 :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为反对土耳其而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自14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长期受土耳其封建贵族的统治和压迫,经过长期的斗争,到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日益高涨。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巴尔干各国建立反土联盟的步伐。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经过多次谈判,于1912年3月13日签订了《塞保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双方还约定,当任何大国(暗指奥地利)企图兼并巴尔干领土时,双方应以全部武装力量彼此援助。同年 5月29日,保、希两国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土耳其攻击缔约国的一方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9月,门的内哥罗和塞、保也达成共同对土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遂告形成。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使巴尔干各国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反对大国对巴尔干的兼并。在同盟的形成过程中,俄、英、法等国企图利用同盟达到自己的扩张目的。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同盟各国联合对敌,取得了反土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长期的封建统治,但在反土战争胜利后,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爆发了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同盟瓦解。

8、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6月28日上午,斐迪南夫妇检阅军事演习后,对萨拉热窝市区进行巡视。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大公夫妇。“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9、世界政策: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随着实力的膨胀,从谋求欧洲霸权转变为谋求世界霸权。制订和推行世界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它与1895年1月宣布“德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威廉二世曾公开宣扬其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大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它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世界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东亚、非洲和中东。德国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德国在整个世界跟英国争夺。世界政策使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0、中国参战: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在参战问题上曾发生“府院之争”。以亲日派头子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派为获取协约国和日本贷款,主张从速参战。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亲美派主张暂缓参战,以观美国的态度。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担心中国参战会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失去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的机会,曾力阻中国参战。后与英、法、俄订立秘密条约,取得欧洲这几个大国对日本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转而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参战后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11、巴格达铁路: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巴格达至波斯湾的铁路。19世纪80年代末,德国为争霸世界,推行东进政策,把势力伸入近东,力图修建一条铁路,使之与欧陆铁路相联接,成为一条自汉堡、柏林经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直抵波斯湾的大铁路。这一铁路不仅使德国势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力控制土耳其;而且严重威胁高加索、波斯等地区和英属印度。因此,遭到俄、法尤其是英国的反对和阻挠。 1888年,德国从土耳其取得建造由博斯普鲁斯海峡至安卡拉铁路的租让权,并成立德国小亚细亚公司从事修建。1889年公司根据德皇指示,于1893年1月又从土耳其取得延展铁路至科尼亚的租让权。英国强烈反对,德国即以反对英在埃及利益相威胁,英被迫让步。1896年,铁路建成。1903年德国又获得从科尼亚向前延展经巴格达至波斯湾的修建铁路租让权。英、法对此强烈反对,经过复杂谈判,英国仍坚决不同意以科威特为该线的终点。1914年6月15日英、德双方草签格雷-里赫诺夫斯基协定,英国不再阻挠此路的修建,德国也承诺铁路以巴士拉为终点,不再延伸到波斯湾。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未正式签约。巴格达铁路的全线工程拖到1934~1944年才由英、法、土三国分段建成,但此路已不再具有大战前那样的国际政治意义。

12、《和平法令》 1917: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由В.И.列宁亲自起草,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 2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法令揭露和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掠夺目的以及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战争的罪责。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反对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明确指出:“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强制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苏维埃政府废除秘密外交,并立刻着手公布俄国地主资本家政府从1917年 2月至10月25日(俄历)所缔结和批准的全部秘密条约,“立即无条件地废除这些条约的全部规定”。不以最后通牒形式向各交战国政府提出和平条件。还向各交战国人民建议,特别向英、法、德 3国工人阶级呼吁,“帮助我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13、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1918 :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及其盟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缔结的屈辱性和约。1917年11月 8日苏俄在《和平法令》中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缔结正义的民主的和约的建议被拒绝。当时前线旧俄军队溃逃,国内经济困难,尚未组织起工农红军,最迫切的任务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和平。德奥同盟国集团两线作战,国内革命危机严重。协约国则企图借德国力量摧毁苏俄,或使两败俱伤。12月3日苏俄不得不单独与同盟国集团在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开始停战谈判。 5日签订停战协定。22日开始和平谈判。苏俄建议根据《和平法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民主和约。25日德方假意赞同,但以协约国同意参加为条件。休会10天后,1918年1月9日德方借口协约国拒绝,表示不接受苏俄的谈判原则,谈判休会。В.И.列宁主和;苏俄代表团首席代表Л.Д.托洛茨基主张不战不和;俄共(布)党内不少人主战。30日谈判复会。列宁曾与托洛茨基约定要尽量拖延谈判,等德方提出最后通牒,然后签订和约。2月9日,德方以强硬态度提出苛刻条件,但尚未提出正式最后通牒,10日托洛茨基违抗列宁指示,宣称苏俄停止战争,复员军队,拒绝签订和约,随即离开布列斯特。18日,德奥军借机破坏和谈,大举进逼彼得格勒。19日列宁电告柏林同意签约。德军继续入侵。23日苏俄收到限48小时答复、条件更为苛刻的最后通牒。3月3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党和政府,为使初建的苏维埃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独立,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上签字。依照和约,苏俄失地100万平方公里。同年8月27日,在柏林签订苏德间三个附加条约,规定苏俄须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苏俄因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签订和约而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领导农民,整顿经济,建立红军,巩固政权。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大战中的失败宣布废除此和约。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14、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1918 :1918年美国总统T.W.威尔逊提出的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纲领及战后世界的蓝图。为了对抗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为美国战后称霸创造条件,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主要内容是:①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②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③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④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⑤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⑥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⑦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⑧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⑨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⑩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1918年10月,美国官方对“十四点”作了注解,将美国的意图说得更加明确。

“十四点”表面上标榜“民族自决”,反对“秘密外交”,倡导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也反映其敌视苏联、反对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立场。威尔逊为了反对英、法、俄撇开美国秘密分割世界,提出反对秘密外交;为了取代英国的海上霸权,主张海上自由;为了确立美国的商业霸权,要求废除经济壁垒;在欢迎俄国进入“自由”国家社会的招牌下,反对苏维埃政权,在注解中明确表示要承认并援助若干临时政府,与苏俄政府对抗;以同等重视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要求来否认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独立,以“自治”为名反对前奥斯曼帝国内的阿拉伯民族的独立;为了使美国成为世界盟主,建议创立国际联合机构。

1918年8月,德国在战败前夕向美国提出愿在“十四点”基础上和谈。10月,英、法同意以“十四点”为和谈基础。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1919)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猛烈反对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纲领。所议定的和约条款大多不符合“十四点”的初衷,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这标志着“十四点”的失败。

15、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1918年11月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9月德皇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清晨,德国政府代表、M.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并签定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德国必须在15天内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出其军队。同时须从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出军队。还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 25000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五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对它的冲击

1、巴黎和会 1919 :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法、美、日、意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会议的筹备 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T.W.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E.M.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后,豪斯□命巴黎,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 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

会议的机构 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①大国会议,凡和会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五大国会议讨论决定。先有“十人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和R.兰辛、英国D.劳合��������乔治和A.J.贝尔福、法国G.克列蒙梭和S.J.M.毕盛、意大利V.E.奥兰多和G.桑尼诺、日本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组成。“十人会议”为五大国“经常的正式会议”,和会期间共举行60多次。1919年 3月26日起,“十人会议”缩减为“四人会议”,即英、法、美、意四国首脑就和会中有关欧洲问题私下协商(4月23日意首相奥兰多一时离会,由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局面)。②和平预备会议,即27国全体会议,和会期间仅开过 6次,止于形式。③和平正式会议,协约国代表与各前敌国代表分别相会,一次是递交和约最后草案,一次为签署和约。④委员会,和会附设有国际联盟、赔偿、领土问题、条约起草、战争责任、国际河港铁道等专门委员会52个。

会议的经过 1919年 1月18日在巴黎市内法国外交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1月25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筹组国际联盟的决议。4月24日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国联盟约》。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对德和约问题进行讨论,大国间勾心斗角,争论激烈。战后德国的西部边界、萨尔归属、德国赔偿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理等问题均因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分赃中各有图谋而成为和会中的难题。后经妥协,于5月7日将对德和约最后草案文本交给德国政府代表 U.von布罗克多夫-兰曹。德国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细微的改正。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德国外长H.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

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暧昧态度,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美国转向支持日本。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还秘密拟定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计划。

2、《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 凡15部分,440条。其主要内容:①领土条款,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对比利时放弃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期满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萨尔区煤矿所有权归法国。石勒苏益格经公民投票确定其归属(1920年6月15日公民投票结果,北部归丹麦,南部仍属德国)。波兹南地区和西普鲁士大部分让与波兰。但泽(即格但斯克)成为国联管辖下的自由市,该地关税权、对外关系及保护侨民权属波兰。上西里西亚、阿伦施泰因(即奥尔什丁)和马里安维尔德尔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上西里西亚归属问题造成20年代初德、波之间争端。据1922年5月德波条约规定上西里西亚工业地区由德、波各占有一部分)。德国放弃默麦尔(一译梅梅尔,今克莱佩达),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 3月国联将该地委任立陶宛统治)。②军事条款,德国陆军限于10万人,须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士兵须12年,军官25年方能退役。取消参谋部,最高司令部职权限于行政事务。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队只有战舰和轻型巡洋舰各6艘,驱逐舰及鱼雷艇各12艘,禁止建造潜艇。还禁止拥有军用飞机、陆海军航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空设备、坦克、重炮、化学及有毒武器。在莱茵河左岸和沿右岸宽50公里地域设立“莱茵非武装地区”。莱茵左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以15年为期。③赔偿条款,赔偿总额留待协约国赔偿委员会于1921年5月 1日前确定,但德国在和约订立起两年内先交付200亿金马克赔款。④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置,德国放弃其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国联委任统治”名义瓜分。

巴黎和会结束后,协约国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即1919年 9月10日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1919年11月27日对保加利亚的《讷伊条约》、1920年6月4日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8月10日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3、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各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调整彼此关系 。 通过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国际盟约》以及会后对其他战败国的和约,以条约法律形式,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般关系与制度,即所谓凡尔赛体系。该体系乃是几个帝国主义主要战胜国进行分赃、勾结和暂时妥协的结果。其使命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巩固下来,组织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颠覆破坏活动,镇压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该体系包含着各种矛盾的因素,潜伏着冲突的根源。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该体系危机四伏,至20世纪30年代终于彻底崩溃。

4、国际联盟 1920 :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19年 1月 8日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同年 4月28日和会通过以美英方案为基础的盟约,并作为对德、奥、匈、保等国和约的第 1部分。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同年 7月16日中国批准对奥和约,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美国威尔逊政府曾企图把国联作为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后因英、法、意、日反对未能如愿。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苏联于1934年9月18日加入。

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厅。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行政院由常任委员国(初为英、法、意、日,后陆续增补德、苏)和由大会定期选举产生的非常任委员国组成(原为 4席,后迭次增为

6、

9、

10、和11席)。大会和行政院职权基本相同(接受新会员国、选举行政院成员。制定国联预算则专属大会职权)。大会和行政院的决议,除程序性问题外,须全体一致通过。这种表决方式决定国联难于采取保卫和平安全的有效行动。秘书厅为国联常设事务机构,设有秘书长。国联下设独立机构(国际常设法院、国际劳工组织)和许多附属机构。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1937~1938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盟约规定会员国退出国联需提前两年通知。先后共有17国退出国联。日、德、意 3国因为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分别于1933年 3月27日、10月19日和1937年12月12日退出国联。 国联会议会场(1934)

国联标榜的宗旨为“促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实际上它是帝国主义列强,首先是英、法的工具。国联正是适应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维持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仅被用来压制战败国,并且用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盟约》(第22条)规定委任统治制度,确认战胜国-英国及其自治领、法国、比利时和日本占有原属于德国和土耳其的殖民地。所谓委任统治制只不过是殖民统治的变种。 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1924年10月 2日国联大会曾通过《日内瓦议定书》规定会员国之间信守和平解决争端,建立仲裁、裁军和安全保障制度,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国联范围内的裁军谈判旷日持久,纯属骗局。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干涉西班牙、德国侵占奥地利均采取绥靖主义立场(见彩图国际联盟召开讨论“九一八”事变的紧急理事会(1931))。1939~1940年苏芬战争发生后,在英、法操纵下国联行政院于1939年12月14日通过了开除苏联的决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4月8~18日国联召开最后一次会议,19日正式解散,所属财产和档案移交联合国。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5、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1919)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会议标榜废除秘密外交,实际上所有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日四国代表团团长会议先行讨论决定,有时法国也被排斥在外。会议期间签订三项条约:

1)、《四国条约》 1921年12月13日,签订《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

2)、《五国海军条约》 1922年2月6日,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通称《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第7条规定,美、英、日、法、意航空母舰总吨位比例依次为13.5∶13.5∶8.1∶6.6∶6.6。英国被迫承认美国与英国海军实力的平等地位。美、英达到了限制日本海军力量的目的。作为对日本的让步,规定了美、英、日要塞和基地维持原状。

中国问题 是会议中心议题。中国参加会议的3个全权代表为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顾维钧和前司法总长王宠惠。1921年11月26日,施肇基提出《十项原则》,要求尊重并遵守中国“领土之完整及政治与行政之独立”,却又赞同美国要求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12月14日,王宠惠提出废除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的议案。中国还在会议上提出山东问题。经中日谈判,1922年 2月 4日签订《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同日日本代表币原喜重郎发表声明,废除“二十一条”的一些条款。会议期间顾维钧还提出关税自主、取消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在中国的外国电台和邮局、废止各国在华租借地、取消势力范围、公布秘密条约并由大会决定有疑点的条约的效力等议案。与会各国只同意将来不划分势力范围,公开秘密条约与契约以及有条件地裁撤外国邮局,其他议案均被否决。 3)、《九国公约》 1922年2月6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给予中国完全无阻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的巩固之政府”;“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它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见巴黎和会(1919))。但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6、《圣日耳曼条约》 1919年 9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主要内容是: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独立;奥地利将克赖纳和卡林西亚两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古斯滕兰和南提罗尔割让给意大利;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奥地利废除普遍征兵制,军队不得超过 3万人;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同意,禁止奥、德合并;赔款数额延至1922年确定。

7、《讷依条约》 1919年11月27日,战胜国同战败国保加利亚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确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认1913年《布加勒斯特条约》(见巴尔干战争)关于南多布罗加给罗马尼亚的条款;将马其顿的部分地区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归希腊),保失去爱琴海出海口;陆军减至 2万人;保同意赔款 4亿4500万美元,于37年内偿付。

8、《特里亚农条约》 1920年6月4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匈牙利在巴黎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匈牙利割让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给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纳特西部划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多瑙河受战胜国控制;陆军限为 3.5万人;赔款数额由赔偿委员会确定。

9、《色佛尔条约》 一译《塞夫勒条约》。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土耳其武装力量被限制在5万人以内;其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

10、热那亚会议1922 : 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亦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国代表,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

会议召开的背景和经过 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后,力争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共处局面,于1921年10月28日照会英、法、意、日、美等国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列强和苏俄的关系并缔结和约。资本主义国家中主张与苏俄建立经济联系的势力有所增长。帝国主义国家中有的集团鉴于武装干涉未能扼杀苏维埃政权,转而采取外交、经济压力企图迫使苏俄屈服。1922年1月6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法国戛纳开会,根据英国首相D.劳合•乔治提议通过决议召开热那亚会议。戛纳决议提出举行热那亚会议的 6项先决条件:任何国家均不得将本国的所有制、国家经济生活和管理制度强加给别国,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喜爱的制度;保障外国资本、财产和利润不受侵犯;凡希望得到外国贷款的政府,应明确承认该国历届政府的一切债务,归还或赔偿被接管的外国人财产;保证财政货币流通以利贸易;放弃颠覆别国的宣传;停止对邻国的敌对行动。 2月25日,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R.普恩加莱在布伦会谈,决定取消原定在会议上讨论德国赔款和修改《凡尔赛和约》问题;约定只有苏俄政府接受协约国提出的各项经济要求,各国政府才能予以承认。3月20~28日在伦敦召开协约国专家会议,秘密研究“俄国问题”并拟定备忘录(史称《伦敦专家备忘录》),要求苏维埃政府偿还沙皇和临时政府以及地方当局总计180多亿金卢布的债务,发还或赔偿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在俄财产,取消对外贸易垄断制,允许外国人在苏俄享有治外法权,由协约国监督苏俄财政。备忘录同时确认苏俄可按照《凡尔赛和约》第 116条的规定向德国索取赔款。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欢迎召开欧洲经济会议,任命人民委员会主席В.И.列宁为代表团团长,外交人民委员Г.В.契切林为副团长,并决定,列宁因工作繁忙不能离开俄国,由副团长代行团长一切权力。为了应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2月22日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8个苏维埃共和国签订议定书,委托苏俄在热那亚会议上代表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利益。1922年 3月底,苏俄代表赴会途中在里加与波罗的海沿岸3国(拉脱维亚、波兰、爱沙尼亚)达成在会议上一致行动的协议。 4月初在柏林与德国就建立两国正常政治、经济关系进行谈判。双方保证在会议上保持密切接触。

会议的议程和结果

4月10日,契切林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宣读苏维埃代表团声明,阐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双方必须在平等互利、互相承认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苏俄准备把一部分耕地、森林和矿产资源租让给外国经营开发。提议各国普遍裁军。坚决拒绝任何不平等交易。

契切林的建议引起与会者和舆论界的关注,但因西方列强代表坚决反对而未列入议程。在接着召开的分组会议和全体会议上,主要议题是赔偿债款问题。4月11日,苏俄代表团收到《伦敦专家备忘录》。4月14~15日,在同英、法、意、比代表谈判中,苏维埃代表提出了反要求:协约国应赔偿武装干涉和封锁给苏俄造成的 390多亿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金卢布损失。劳合•乔治为争取苏俄放弃反要求,表示准备削减战时债务并延长支付债款利息的期限。法国代表反对作任何让步和妥协。直到会议结束,双方仍未能达成协议。

在热那亚会议过程中,4月16日,契切林和德国外交部长W.拉特瑙在拉帕洛签订《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通称《拉帕洛条约》)。决定两国自订约之日起在法律上互相承认,恢复外交关系。条约规定双方相互放弃赔偿要求,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贸易并进行经济合作。这样,西方列强建筑在损害俄德两国利益基础上的复兴欧洲经济计划宣告破产。《拉帕洛条约》的签订是苏德两国的外交胜利。它使苏俄突破帝国主义图谋建立的反苏统一战线,也有利于德国摆脱受协约国摆布的处境。

11、洛桑会议 192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又译《塞夫勒条约》,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922年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美国派观察员出席。英、法排斥苏俄参加对土和会,仅邀请苏、保出席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讨论。

会议期间,协约国企图保持对土的某种控制。土力争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以取得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苏俄则力图通过支持土独立并维护其主权,以保证自己黑海地区的安全。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但摩苏尔的归属留待英土双方以后解决。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土耳其的外债问题:会议决定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非黑海沿岸国家驶入黑海的舰队,每国不得超过最强的黑海沿岸国家的舰队);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1923年 7月24日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通称《洛桑条约》),以代替《色佛尔条约》。同时还签订了包括上述有关内容的《海峡制度公约》、《关于英、法、意军队撤出土耳其被占领区的议定书》等文件。《洛桑条约》的签订使土耳其摆脱《色佛尔条约》的奴役枷锁、获得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海峡制度公约》未能完全保证土耳其对黑海海峡的主权,也没有充分照顾黑海沿岸国家的安全需要,苏俄拒绝批准这个公约。1936年该公约为《蒙特勒公约》所替代。

12、《洛桑条约》:1922年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定了《洛桑条约》。主要内容是:(1)黑海海峡问题

条约规定,任何国家的船只不仅在平时,而且在战时(在土耳其中立的情况下)都可以自由通过海峡;在土耳其参战的情况下,中立国军舰可以自由通过海峡,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过由土耳其政府决定;海峡地区解除武装,由非黑海国家组成国际委员会监督。(2)摩苏尔的归属问题 因为摩苏尔生盛产石油,英国坚持该地区应脱离土耳其而归属伊拉克,土耳其则与美国达成协议,摩苏尔归属土耳其,美国可以开采摩苏尔的石油。所以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留给了英土继续会谈。(3)协约国承认土耳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洛桑条约》的签订使土耳其摆脱《色佛尔条约》的奴役枷锁、获得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

13、鲁尔问题 1923:1923年因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亦称鲁尔危机。

起因 按照《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1919)),德国必须承担战争责任,赔偿协约国在战争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中的损失。但协约国在签订和约时没有就德国赔偿总数取得一致意见,和约决定设立协约国赔偿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在1921年5月1日以前核算德国政府应赔偿总数。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 200亿金马克,以现金和实物支付。法国在赔偿委员会中起支配作用。1921年1月28日,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赔偿总数2260亿金马克,为德国政府所拒绝。协约国对德国进行国际制裁,占领莱茵河右岸杜塞尔多夫等城镇。 4月27日,赔偿委员会把赔偿总数减为1320亿金马克,德国政府勉强接受,但在支付1921年20亿金马克赔款后,表示财政困难,请求延期支付1922年后的赔偿。英国从其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和经济利益出发,不愿过分削弱德国,力图减轻它的赔偿义务,建议德国赔偿总数减为500亿金马克,延缓4年偿付。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反对缩减德国赔偿总数,只同意延缓偿付期两年。并要求在此期间,德国负担占领军费用,向协约国提交“生产抵押品”,否则,协约国有权占领鲁尔区。1922年底,赔偿委员会宣布,德国没有履行该年度的木材交付义务。1923年1月2日,法国在备忘录中指出,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在1922年头11个月里向法国和卢森堡交付总共1386万多吨煤,德国实际上只交付1170万吨。9日,赔偿委员会不顾英国的反对,宣布德国没有完全履行煤的交付义务。

过程 1923年 1月11日,法国和比利时分别以相同内容的照会通知德国政府:“鉴于德国没有及时交付木材和煤,因此决定派一个技术专家委员会进入鲁尔区,监督煤业辛迪加生产,保证德国能履行支付赔偿义务。”同日,法、比军队首先占领鲁尔煤区中心埃森,接着占领波鸿和多特蒙德,最后占领了几乎整个鲁尔煤区。德国总理W.C.J.库诺(1876~1933)下令消极抵抗。宣布不同法、比占领当局合作,召回驻巴黎大使和驻布鲁塞尔公使,停止向法国和比利时支付一切赔偿。占领区的矿工和铁路工人展开罢工或怠工斗争,所有经德国到法、比的铁路和水路交通陷于瘫痪。法、比占领当局采取强制措施,控制煤炭的管理、生产和分配,禁止占领区输出商品,征收煤税和其他关税。对所有参加消极抵抗的德国人,包括他们的家属,进行逮捕、监禁、罚款、驱逐出境以至处死。5月2日,德国政府照会协约国和美国政府,强调在恢复鲁尔区和莱茵兰地区的正常状态以前,德国将继续进行消极抵抗。照会建议,德国赔偿总数为 300亿金马克,其中部分赔款用国际贷款支付。法国认为德国建议毫无实质性内容,英国对德国建议也感到失望。此后整个夏天,尽管英国从中斡旋,法国始终拒绝进行谈判。德国由于丧失鲁尔重工业区,以及对占领区的巨额津贴,财政经济越加困难,马克币值暴跌。1923年 6月中旬,10万马克兑换1美元,8月8日跌为500万马克兑换1美元。库诺政府面对内外危机,于8月12日辞职。G.施特莱斯曼继任总理后,改革财政和货币,镇压工人革命,宣布从 9月26日起停止消极抵抗。他几次要求同法国政府直接谈判,均为法国所拒绝,于是支持煤业辛迪加同国际工矿管制代表团、法比鲁尔区管制委员会进行谈判。11月23日,双方签订协定,规定:煤业辛迪加重新开始向协约国交付煤和焦炭,作为德国实物赔偿,法国和比利时得到煤炭总产量的18%,焦炭总产量的35%;从10月 1日起所开采的煤归煤业辛迪加所有,每出售一吨煤,向协约国交纳10法朗税款。法国通过这一协定,达到了强取德国“生产抵押品”的目的。对德国赔偿问题态度有所缓和,鲁尔危机接近尾声。11月30日,赔偿委员会委任两个专家委员会讨论解决德国赔偿问题。其中第一专家委员会在1924年4月9日的报告(通称道威斯计划),为出席伦敦会议(1924年 7月16日~8 月16日)的协约国和德国政府所接受,从而暂时地解决了德国赔偿问题。 8月16日,法国、比利时与德国达成协议,从9月1日开始实施道威斯计划的一年内,法国和比利时军队撤离鲁尔等地区。

14、道威斯计划 192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帝国主义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条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月由法、比、意、英、美 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至8月16日之伦敦会议(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8亿金马克(折合1.9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1年度(1924-1925)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5年度(1928-1929)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 110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期,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 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 210亿金马克。1928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15、杨格计划 1929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崩溃,无力实行道威斯计划。同年 2月11日至6月7日,英、法,比、意、日、美、德 7国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美方代表O.D.杨格(1874~1962)为主席。会议通过主要由杨格起草的报告书,史称杨格计划。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分两期支付。其间从1930~1965年36年零7个月中每年平均偿付20.5亿马克(较道威斯计划每年减少4.5亿马克),从1966~1988年22年中每年偿付16.07~17.11亿马克。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德国每年应付数额中,1/3无条件必付,其余可缓期2年,年息5.5%。1930年,美国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纽约花旗银行、芝加哥花旗银行组成的银行团和英、法、比、意、日、德各国中央银行共同投资,在瑞士巴塞尔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并就原协约国之间的债务进行结算与清偿。海牙会议有英、法、德、意、比、日、波、希、南、捷、葡、罗等国参加,美为观察员。会议第一期1929年8月6~31日,第二期1930年1月3~20日讨论并通过该计划,于1930年9月生效。杨格计划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德国的赔款负担,通过国际清算银行的业务活动,扩大了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对德国经济的渗透。该计划实施不久,1931年6月德国即由其总统P.von兴登堡声明因经济恶化而无力支付赔款。1932年6~7月,英、法、意、比、日、葡、南、罗、希、美、德等国举行洛桑会议,决定德国应偿付30亿马克作为最后一笔赔偿费,但德国从未支付。杨格计划遂告终结。

16、《洛迦诺条约》: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办的会议上经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

1924年以后,因为道威斯方案的支援,德国实力日增。法国深感威胁,请求保持《凡尔赛和约》规则的国土和边境现状。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联系,争取复原大国位置。英、法、德等七国在美国支撑下举办洛迦诺会议。条约于1925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其重要内容囊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互相保障公约》,又称《莱茵保安条约》,规则德、法、比相互保障德比、德法边境不受进犯,恪守《凡尔赛和约》对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则,英意充任保障国,承当支援被侵略国的任务;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公约》,规则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形式解决彼此间的纠葛,每一组缔约国辨别建立一个常设调停委员会处置双方间的问题;法波、法捷间的《保证公约》,规则在抵抗蒙受无故攻击时相互增援。条约保障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境现状,对改善法、德联系,稳固欧洲形势有积极意思,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国的边境以保障,即不自由德国向东扩张。条约签署的后果,使法国受到减弱,流失作为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权,本身平安需求英、意的保障。德国是重要受益者,获得与法国对等的位置,为其复原政治大国奠定根底。希特勒上台后,于1936年3月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并公布不再受《洛迦诺条约》的自由,1939年4月正式公布废止《洛迦诺条约》。

17、《贝尔福宣言》:贝尔福宣言是英国政府支持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的最早的政策性文件。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部长贝尔福(1848-1930)代表英王陛下政府以通知的形式致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莱昂内尔-沃尔特。罗思柴尔德勋爵,宣称只要巴勒斯坦现存的非犹太团体的公民利益和宗教权或其他国家犹太人民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不受到损害,英国则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这一宣言得到所有协约国政府的确认,成为1920年圣雷莫会议上国际联盟委任英国统治巴勒斯坦的主要依据。《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18、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Briand-Kellogg Pact (非战公约Treaty for the Renunciation of War) 1928 :1928年由63个国家参加签订的“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条约。亦称非战公约。法国外长A.白里安企图与美国确立紧密联系以增强抑制德国的力量,1927年4月6日在巴黎举行的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周年庆祝会上发表演说,建议法美缔结条约,永恒友好,互不作战。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提出反建议,要求先由 6大强国签署非战公约,然后邀请各国参加。其目的是企图通过多边非战公约的缔结使美国居于领导地位,贬低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的作用。法国不愿因签订多边公约而损害自己苦心经营的反德联盟体系,英国则意在维护其殖民统治,经过 8个月谈判并附加一系列保留后,才同美国达成协议。1927年12月,白里安、凯洛格联合发起召开多边会议。

1928年8月27日,美、英(包括英联邦7个成员国)、法、德、比、意、日、波、捷克斯洛伐克15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1929年7月24日正式生效。主要内容是:①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②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苏联于1928年9月6日宣布正式加入这一公约。截至1933年,加入非战公约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

该公约是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大压力下签订的,它只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不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而在订约的同时,美、英、法等大国都先后发表备忘录或声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因而公约既不能解决任何国际纠纷,更不能废除帝国主义战争。但该公约在国际关系中对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有一定的作用,在国际法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19、集体安全政策 : 20世纪30年代苏联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策。20年代初,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见远东战争策源地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德、日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不但威胁着苏联和广大中小国家的安全,而且危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根本利益。这就为建立除法西斯国家之外的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反侵略阵线提供了客观前提。1933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建议缔结多边或双边的互助条约,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苏联政府为推行这一政策采取许多积极步骤。1933年12月19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关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计划。同意加入国际联盟,不反对在国际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地区性共同防御协定,同意参加包括法国和波兰在内的反对德国侵略的地区性共同防御协定。1934年 6月,苏联和法国共同倡议签订对被侵略的签字国提供军事援助的《东方公约》。1934年 9月,苏联参加国联。1935年,苏联分别同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协定。慕尼黑事件后,战争迫在眉睫。1939年苏联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致使德、意、日提前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20、鲁尔危机

指1923—1924年因法国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而引起的国际争端。法国对鲁尔区觊觎已久。按照《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有支付赔款的责任,但德国在支付20亿金马克后,因财政困难请求延付1922年后的赔款。法比坚决反对,于1923年巴黎赔偿会议失败后出兵占领鲁尔区,鲁尔危机爆发。德国消极抵抗,不同法、比占领当局合作,停止向法国和比利时支付一切赔偿。由于丧失鲁尔区,德国经济与社会临近崩溃边缘。英美害怕在德国发生革命,同时法国在占领期间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此情况下,各方达成妥协,重新确定德国的赔款数量,制定了《道威斯计划》。1924年法比与德国达成协议,从开始实施道威斯计划的一年内,法比军队从鲁尔区撤离。法国在这场危机中不但付出了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丧失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中的主导地位,为英美所取代。鲁尔危机的解决使得德国的赔款数额得到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德国经济的恢复。这场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尤其是英法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远东战争策源地 :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又制造了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从而在远东地区形成了一个战争策源地。田中义一政府(1927~1929)于1927年 6月27日~7月7日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侵华反苏与英美争霸的战略计划。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大力扩军备战。日本关东军的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制定了突袭奉天(沈阳)的作战计划和占领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方案,提出了以美国为假想敌的作战设想。1931年 7月,陆军省核心会议通过《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的经济危机,1931年 5月达到顶点。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1年9月18日22时40分,关东军按计划自己炸毁柳条沟的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炸路和袭击日本守备队。并以此为借口,一夜之间占领了奉天(沈阳)城,3个月内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1932年1月日本又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2年3月1日,扶植爱新觉罗溥仪充当傀儡,成立“满洲国”。1933年2月侵占中国热河省,将其并入“满洲国”。面对日本侵略,英美等国采取了对日绥靖的立场。1932年1月美国宣布实行“不承认主义”,打着中立的幌子,维护美国在华权益。国民党政府将日本的侵略诉诸国际联盟,英、法操纵的国联于1932年 2月派遣“李顿调查团”到日本和中国调查。10月发表的《调查报告书》确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但又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主张国联在东三省建立“满洲自治政府”,主权属于中国,但由以日本为主的外国共同管理。日本对英、美的态度仍不满意,于1933年3月退出国联。由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气焰,在英、美纵容下更为嚣张,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扩大其争霸活动,从而形成远东的战争策源地

2、欧洲战争策源地 :指1933年1月,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在欧洲中部形成的一个战争策源地。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惨败并被迫向战胜国支付赔偿的德国,境况尤为困难。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积极寻找摆脱危机。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途径。纳粹党适应这一要求,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个旗号,用“解决失业问题”、“增加工资”、“废除《凡尔赛和约》”、“复兴德意志民族”等宣传,蛊惑群众,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在垄断资产阶级支持下,A.希特勒在1933年 1月30日出任总理。他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共产党,取缔了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建立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恐怖专政。希特勒在所著《我的奋斗》和纳粹党纲领中,公开宣扬德意志人是“上等”人种,理应统治斯拉夫等“下等”人种;鼓吹德国应该到国外去夺取“生存空间”,为德国的“过剩”人口寻找出路;宣传“刀剑能决定一切”,号召用战争来建立霸权地位。在这种反动理论指导下,纳粹党提出了一整套侵略扩张计划:建立一个囊括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但泽等德语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大德意志”;围绕“大德意志”这个“核心”,在中欧和东欧建立一个德国的附庸国体系;向俄国扩张、灭亡法国,进而把德国的法西斯制度“实现于全世界”。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德国在1933年10月14日退出裁军会议,同月19日退出国际联盟。1933~1934年,德国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建造 2.6万吨级的巡洋舰;1935年3月13日,宣布重建空军。3月16日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彻底撕毁《凡尔赛和约》关于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开的扩军备战。在德国纳粹党策动下,1934年 7月25日,奥地利纳粹分子BD,刺杀了奥地利总理E.陶尔斐斯,策动德奥合并未逞。纳粹党上台后,公开宣称要在波兰“报仇雪耻”,德、波关系趋于紧张。1934年 1月,德国为离间波兰、法国关系和麻痹并于日后摧毁波兰准备条件,同波兰缔结互不侵犯条约。1933年 3月,德国建议与意大利合作进攻乌克兰和高加索。同年 6月,在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德国代表团要求把苏联领土交给“缺乏生存空间”的人去支配。德、苏关系恶化。1934年 1月,И.В.斯大林指出,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取得胜利,德国退出国联,复仇思想占了上风,使欧洲国际关系更加尖锐化,推动了军备扩充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准备。法西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暂时出现的欧洲和解局面。凡尔赛体系面临彻底崩溃,新的世界大战危险急剧增长,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出现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形式和手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反对社会主义和人民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到30年代,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见远东战争策源地、集体安全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A.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 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 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 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 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 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支持它们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美国中立法 19

35、19

36、1937 :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为防止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战争的立法。1935年,在意大利发动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旧称)的战争的前夕,美国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派利用美国人民不愿卷入新的战争的和平情绪,推动国会于8月31日通过第1个中立法,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总统将此事宣布,嗣后凡由美国或其属地之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并禁止美国船舶运载军用品至交战国和美国公民乘搭交战国船只旅行,但不禁止其他物资包括战略物资出口。到1936年2月底该法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期满时,国会随即通过第2个中立法,将第1个中立法有效期延长到1937年5月1日,并补充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的条款。1937年4月29日,国会通过第3个中立法,即《永久中立法》,除前两法规定的内容以外,又规定中立法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授权总统判定战争状态之是否存在,不仅有权禁止武器输往交战国,而且可以禁止任何货物输往交战国。

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F.D.罗斯福总统认定美国的防线是在欧洲,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国会经过长期争论,于1939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的原则。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支持了英法;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中国无力自运。1941年 3月11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至此名存实亡。12月,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废除。

5、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 :指1938年 3月12日希特勒德国武装占领奥地利。奥地利共和国地处欧洲心脏地带,战略地位重要,是A.希特勒猎取的第一个对象。早在1933年德国间谍就在奥地利活动。1934年 7月策动维也纳法西斯分子叛乱,刺杀奥首相E.陶尔斐斯。此后,纳粹德国颠覆奥政府的活动从未停止。1936年 7月11日德国强迫奥地利签订《德奥协定》,要奥地利保证在外交政策中将始终按照承认自己是“一个日耳曼国家”的原则行事,并在秘密条款中规定让德、奥法西斯党徒参加奥政府机构。视奥地利为自己势力范围的意大利,对希特勒吞并奥的企图开始持反对态度。1934年初,B.A.A.墨索里尼首席外交顾问访奥时重申,“必须首先保证奥地利的独立”。墨索里尼曾下令意军 4个师开赴边境。后形势逆转,意、德日益接近。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墨索里尼改变了在奥地利问题上的立场。1938年 2月,英国首相A.N.张伯伦宣称,当德国占领奥地利时,奥无法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美国驻法大使W.C.布利特通知德国,华盛顿“完全理解”德改变欧洲地图的计划。法国政府也表示无意干涉奥地利事务。由此,德国更加有恃无恐,加紧了吞并奥地利的步伐。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迫使奥总理K.舒施尼格(1897~1977)答应德国以下要求:特赦以政治犯名义囚禁的全部纳粹党员,任命奥地利纳粹分子A.赛斯-英夸特为内务部长兼保安部长,掌握警察权。3月12日,纳粹党徒大肆宣扬“奥政府被共产党暴徒包围”,伪造奥政府请德出兵镇压SL的“紧急请求”,接着,德国军队长驱直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次日,希特勒到维也纳,签署了“德奥合并”的法律,奥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东方省”。对希特勒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西方列强仅仅表示抗议。不久,英、法、美等国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分别把驻奥使馆改为驻维也纳领事馆。苏联强烈谴责纳粹德国的侵略,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集体对付希特勒的侵略,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建议置之不理。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战略地位,更加肆无忌惮地实现它的侵略和战争计划。

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宣布德国吞并奥地利无效,决定恢复奥的独立。战争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奥地利。1955年 5月四国同奥签订《奥地利国家条约》,奥地利重新赢得主权国地位。

6、慕尼黑会议 1938 : 1938年9月29~30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英、法、德、意 4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谋求相互妥协与勾结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英国首相A.N.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德国总理A.希特勒、意大利首相B.A.A.墨索里尼。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居住着约 300万日耳曼人少数民族,多聚居在苏台德区。德国法西斯利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问题挑起事端,为侵略制造借口。1933年10月德国扶植苏台德日耳曼人党,充当侵略工具。1937年 6月希特勒制定了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其侵略行径受到大力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政府的纵容。1937年11月,英国掌玺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E.F.L.伍德明确向希特勒表示英国将容忍德国“变更”欧洲秩序,侵占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但泽。1938年 3月,德国强行兼并奥地利后,加紧对捷施加政治与军事压力。 4月,希特勒唆使日耳曼人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党要求苏台德区“自治”,德军同时在德、捷边境集结,进行武力威胁,由于捷举国奋起,决心抵抗。希特勒被迫暂时退却。 9月12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发表演说,公开宣布要援助苏台德日耳曼人党。当晚苏台德发生**,出现“九月危机”。边境局势再趋紧张。 9月15日,张伯伦赴德国伯希特斯加登同希特勒举行会谈,不惜一再退让,表示英国“承认苏台德脱离的原则”。 9月19日,英、法两国对捷施加压力,迫其割让苏台德区。9月21日捷被迫接受英、法建议。波、匈也向捷提出领土要求。 9月22日,张伯伦再次飞抵德国同希特勒会谈。希特勒又要求兼并更多的领土,并于9月26日以战争相威胁,局势空前紧张。美国政府虽未直接参预英、法的“调解”活动,但始终支持英、法与德国妥协,并建议为此召开国际会议。苏联在危机期间一再表示将履行1935年《苏法互助协定》和《苏捷互助协定》承担的义务。甚至表示即使法国不提供援助,只要捷自己抵抗,并请求苏联援助,苏联也将援捷。苏联还建议英、法共同制止侵略,均遭拒绝。

经过幕后策划,由墨索里尼出面斡旋,决定举行英法德意4国慕尼黑会议。9月30日凌晨签订了《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1938年10月10日前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连同上述地区的一切建筑和设施,移交给德国;日耳曼居民是否占多数尚不确定的地区,暂由国际委员会占领,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归属,最后划定边界;英、法对新国界提供保证,当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解决之后,德、意才同意提供保证。会议期间发表了具有互不侵犯条约性质的《英德宣言》,不久,法、德也签署了类似宣言。实际上这些宣言不过是一纸空文。慕尼黑会议及协定粗暴地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大国主宰小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进行妥协的一次交易,是绥靖政策登峰造极的表现。慕尼黑会议及协定鼓励和助长了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同年10~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区。1939年 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并于 9月进攻波兰。这一切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火首先燃向英、法及其事实上的盟国。

7、远东慕尼黑阴谋:日本侵华时期英美等国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牺牲中国,造成反苏反共局面的国际阴谋。因袭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史称远东慕尼黑。其主要内容是:帝国主义各国在反苏、反共、反华的基础上达成妥协;诱迫中国国民党对日投降,变中国为东方的捷克斯洛代克,乘机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挑起反苏冲突,维护英、美的远东利益。促成远东慕尼黑危机的主要因素是:英、美的东方绥靖政策,德国、意大利一度进行的劝和调停,日本的诱降和国民党当局的妥协,以及它们共同的反共、反苏企图。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远东慕尼黑危机持续了3年之久。

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当局与日本多次秘密接触。国民党当局一再要求英、法斡旋,并妄图通过1937年11月国际联盟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缔约国会议(布鲁塞尔会议),结束抗战。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8年12月在日本政治诱降下,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国民党当局的妥协分裂倾向日益加强。英、美、法由于欧洲局势的牵制,无力东顾,遂策划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诱使国民党政府同日本“议和”。1939年7月24日英国与日本签订《有田-克莱奇协定》,承认日本侵华为“合法”。宣称日本在中国进行侵略战争时,有权“铲除任何妨碍日军或有利于敌人之行为与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远东慕尼黑危机进一步加深。英国由于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发动进攻,急于对日妥协,充当了策划的主角。1939年10月英、法从华北撤军。1940年6月英、日签订《天津协定》,勾结日本镇压中国抗日并承认日本在天津的政治经济统治地位。7月17日英、日签订封锁滇缅路和香港边境协定,以切断中国抗战外援,压蒋降日。8月8日,英外交部拟定《对日总协议》的备忘录,力图达成全面对日妥协。

1940年法国溃败,英伦告急,日本南进趋势加强。英国开始转向诱引中国参加英美集团,利用中国战场拖住日本的策略。德、意在战略上急于要日本从中国脱身,南下打击英、美,以配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合其全球攻势;经济上又有攫取中国市场的需要,一度成为劝降中国的主角。1940年底,德外长通过劝和,力图拉国民党当局结束战争参加法西斯阵营。

1941年 3~12月美、日秘密谈判是远东慕尼黑的新阴谋。美国面临西线告急、东线吃紧的严峻局势,为了援英反德,确保欧洲重点,力求避免或推迟在远东与日冲突,成为策划远东慕尼黑新阴谋的主角。美国对远东局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又是国民党当局的主要靠山,故美、日勾结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危险最大。谈判中美国竟然承认“近卫三原则”,承认伪满,同意日本延缓从中国撤军等,出卖中国换取日本同意恢复“门户开放”,以维护美国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中国共产党及时严正指出,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共、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蒋之间酝酿着,我们必须揭穿它,反对它。

远东慕尼黑阴谋几经策划,终归破产。其主要原因是: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苏联坚决支持中国抗战,又避免卷入远东冲突;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坚持正确政策和策略,对国内投降活动和国际上远东慕尼黑阴谋进行了及时的揭露和有效的斗争,从而扭转了危局。

8、英法苏莫斯科谈判 1939 : 1939年4~8月英国、法国和苏联为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在莫斯科举行的谈判。1939年3月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和平受到严重威胁。3月18日,苏联建议召开苏、英、法、波、罗、土6国参加的国际会议,讨论采取共同行动制止德国侵略的问题,为英国所拒绝。4月15日,英国要求苏联单方面发表声明,许诺一旦与苏相邻的欧洲国家遭受德国侵略而请求援助时给予援助,但不规定苏联遭受德国侵略时英国应负的义务。苏联未予接受。4月17日,苏联向英、法建议缔结英法苏互助条约,条约内容包括:缔约一方受到德国侵略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军事援助;3国共同保障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与苏联相邻各国的安全;3国应尽快确定在上述情况下进行军事援助的规模方式;3国应同时签订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抗德战争开始后,任何一方不得与德国单独媾和。A.N.张伯伦政府被迫于5月27日同意就此举行谈判。6月14日,英国外交部司长W.斯特朗抵莫斯科,与以外交人民委员В.□.莫洛托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举行会谈。

在谈判中,英国先是不接受苏联关于签订互助条约的建议,后在英、法民主舆论压力下,表面上表示同意缔结三国互助条约,但坚持要互助条约签订后再谈判军事协定问题。在对波罗的海国家作出保证的问题上,英国先是不肯给予保证,后只同意在它们遭受直接侵略时可提供保证。这意味着英国将在德国向波罗的海各国发动侵略时保持中立,为其东侵苏联敞开大门。由于英、法在这两个问题上坚持己见,谈判陷于僵局。

为了挽救濒于失败的谈判,苏联于7月9日建议先行举行军事谈判。谈判于 8月12日开始举行。苏联派出以国防人民委员K.E.伏罗希洛夫为首的代表团,提出共同抗击德国的具体计划,表示准备派出136个陆军师和大量空军参战,但因苏、德没有共同边界,故要求战时波、罗同意给予苏军过境的便利,遭波、罗拒绝。8月21日,法国同意苏联这一要求,并以废除法、波盟约为手段,要求波兰同意苏军过境。波兰政府仍拒不同意。8月21日军事谈判破裂。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英、法、苏莫斯科谈判的失败意味着建立反侵略战线的最后努力完全落空,这就为法西斯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9、英德秘密谈判 1939 :1939年5~8月,英国和德国为调整彼此关系,实现英德两国合作,划分势力范围而举行的秘密谈判。1939年3月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之后,英国A.N.张伯伦政府继续执行绥靖德国的政策,英、德之间多次举行秘密谈判。5~7月英国政府官员同来英访问的德国霍恩洛厄亲王就英、德合作和重开谈判的问题频繁进行接触。7月18~21日英国政府首席工业顾问H.威尔逊和外贸大臣G.赫德森分别同德国《四年计划》专员沃塔特在伦敦举行会谈。7月29日英国工党国会顾问巴克斯顿同德国驻英使馆参赞科尔特密商。谈判集中酝酿英、德合作纲领。英国提出的纲领包括:把东欧和东南欧划作德国势力范围;德国尊重英帝国的权益;就殖民地、世界原料和市场等问题进行谈判,两国划分势力范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围;缔结英、德互不侵犯条约和互不干涉协定。英国还提出,一旦实现英、德合作,英国将中止同苏联的谈判,取消对波兰、土耳其等国的保证,迫使法国废除法、苏互助条约。8月上旬威尔逊和英国外相E.F.哈利法克斯继续同德国驻英大使迪克逊进行接触。8月7~10日H.戈林同以斯潘塞为首的英国工业家在德、丹边境就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波兰问题举行会谈。8月下旬,瑞典商人达勒鲁斯受戈林之托,多次奔走于伦敦和柏林之间进行撮合。由于英、德在瓜分殖民地等问题上矛盾尖锐,难以妥协,加上德国先占波兰、后攻英法的战略方针已内定,A.希特勒在利用英、德密谈破坏英、法、苏谈判的目的达到后,9月1日便对波兰开战。长达4个月的英、德秘密谈判遂以失败告终。

英、德秘密谈判是张伯伦在战争前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它破坏了英法苏莫斯科谈判(1939),便利了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10、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 :1939年 8月 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1939年 3月10日И.В.斯大林在联共(布)第18次代表大会上宣布战争危机紧迫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维护和平,同所有国家友好相处。警告德国不要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批判西方国家执行不干涉政策,同时表示愿意同它们一道阻止德国发动世界大战。1939年 3月15日,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3日又占领立陶宛滨海城市默麦尔。4月3日下达旨在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5月22日又签订《德国意大利军事同盟条约》。苏联在 4~8 月多次主动采取行动同英、法在莫斯科举行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的谈判,争取建立反侵略的统一战线。但英、法仍奉行绥靖政策,无意与苏联合作。与此同时,英国同德国进行一系列秘密谈判,力求实现英、德合作,把战火引向苏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也采取措施调整同德国的关系。1939年7月18日苏、德恢复贸易谈判,8月19日签订贸易协定。在此期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В.□.莫洛托夫在 8月15日向德国大使提出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创议。8月16日德外长J.von里宾特洛甫指示德国驻苏大使向苏联方面表示他准备赴莫斯科谈判并签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字(1939.8):1939年 8月中旬,苏联的国际处境十分险恶。日本继1938年在中苏边境张鼓峰挑起反苏武装冲突后,1939年5~8月又在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向苏联、蒙古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严重威胁苏联东部地区的安全。日本处心积虑要同德国建立反苏军事同盟,加紧对苏联的战争准备。同时,德国即将进攻波兰,世界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为了苏联的安全,斯大林于 8月21日接受A.希特勒提出的、立即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 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公布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内容为确定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希特勒之所以签订条约完全是为避免两面作战的权宜之计。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便迫不及待地于1941年 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挑起苏德战争。近年来,中国一些世界史工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中,对苏联决定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利弊得失以及对条约《附加议定书》的评价,提出了与上述分析不同的观点。

11、胡佛宣言;

指1931年6月20日美国总统胡佛发表的〈缓债宣言〉。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使德国赔款与战债双双面临危机。1931年6月2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致电胡佛,竭力强调德国因财政困难无力交纳赔款,请求美国给予支持。美国当时也处于危机之中,不愿使德国经济崩溃而使自身危机加重。于是胡佛当天发表此宣言,称(1)美国政府建议,各国政府间的债务、赔款的本息均停付一年;(2)德国的赔款问题是一个欧洲问题,与美国无关;(3)其他国家对美国所欠战债不能取消。经过反复磋商,1931年7月下旬,美英法意比日德7国伦敦会议通过了该计划。但是,赔款和战债问题并未就此了结。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帝国主义间深刻的矛盾,最终赔款与战债问题不了了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12、田中奏折

指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上奏天皇的《对华政策纲领》。日本一直梦想变中国为其殖民地。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由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了“东方会议”,在会上拟定此纲领。奏折首先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中国东北各省和内蒙地区自然资源如何丰富,从而阐述了侵占该地区的必要性,写道:“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其次奏折论述了必须以武力夺取,而不能通过自由竞争的手段达到目的的原因,认为不仅英美国力比日本强大,而且中国统一的前景和民族资本的壮大,也都威胁着日本的利益,指出“如欲造成昭和新政,必须以积极的对满蒙强取权利为主义,以权利培养贸易”。这是日本争霸世界的计划,也是日本对外扩张的纲领。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放弃华盛顿会议后币原外交以经济侵略为主的缓进政策,确定了攫取“满蒙”和武力干涉的急进侵华政策。在日本争夺亚洲霸权的道路上,侵占中国东北和内蒙是整个计划中的第一步。

13、“不承认主义”

指1932年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发出的政策性声明,又称“史汀生主义”。九•一八事变后,英美一方面要利用日本镇压中国的革命力量,同时要利用日本反苏,因而采取了姑息养奸的纵容政策。但随着日本侵略东北程度的加深,特别是1932年日本占领锦州,美国感到日本对其在远东利益的威胁日严重,故提出了“不承认主义”。美国向中日发出照会,称“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或领土和行政的完整,或者损害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的任何新情况,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一•二八”事变后“不承认主义”得到国联承认。 “不承认主义”在道义上否认了日本的侵略成果,重申“门户开放”原则,它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也未使美国承担对日本采取行动的任何义务。

14、《钢铁条约》

指1939年5月22日德意两国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亦称《钢铁条约》。“三国轴心”仅是一个政治同盟,不包含军事条款,不能满足法西斯的侵略需要。1938年1月德日开始进行缔结军事政治同盟的谈判,但由于两国在太平洋属地和中国问题上的矛盾太尖锐,两国所要求同盟针对的对象又不同,因此谈判最终破裂。但意大利却与德国的意见一致,因而两国决定尽快缔结军事同盟。这个军事同盟是进攻性质的,《钢铁条约》规定:(1)缔约国一方的安全或重大利益受到外来威胁时,另一方将给予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支持;(2)如果一方卷入战争,另一方则给予陆海空军事支援;(3)成立组成常设委员会以加强互相协调。《钢铁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意军事同盟正式建立,它明确规定相互承担军事义务,以推翻现存国际体系,夺取欧洲和世界霸权。《钢铁条约》的签订使二战进一步逼近。

15、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期,史称「九•一八事变」。由於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部队长官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一个小分队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爆炸後,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南军为平田幸弘指挥关东军第2师步兵第2旅第29团,北军为岛本正一指挥的铁路守备队第2营。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抵抗,最後突围撤走。由於执行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九•一八事件爆发後,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後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九月十八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在国际上,这起事件经常被拿来与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纳粹德国的国会纵火案相提并论。

16、张伯伦: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8日—1940年11月9日),英国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国首相。他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倍受谴责。张伯伦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政治世家,他父亲约瑟夫曾担任伯明翰市长、内阁殖民大臣,他的异母长兄奥斯汀曾担任英国邮政总长、财政大臣、印度事务大臣、掌玺大臣、保守党领袖、外交大臣等。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正式成为英国首相。张伯伦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极端希望以任何代价在欧洲维持和平,认为可以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张伯伦是受传统欧洲政治体系教育的人,他的政治对手都承认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的思路与时代不合,因此他不顾自己内部的反对,尤其来自丘吉尔的反对,力图和希特勒达成和平,他自己称之为执行一个“绥靖政策”。 纳粹德国暗杀奥地利总统,吞并奥地利,张伯伦政府认为这是一件无法挽回的事件,为此保持沉默。当德国进攻捷克苏台德区,宣称保护当地的德裔居民。张伯伦又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协定,允许德国对苏台德区的占领,几乎答应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只是要求希特勒不再发动新的战争。回国后,在机场张伯伦就挥舞着协定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张伯伦所执行的绥靖政策纵容了德国的侵略,因而倍受指责。

17、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指1932年国联发表的关于中日在中国东北冲突的根源的调查报告书。1932年1月21日,英美法德意五国组成调查团,由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任团长,1932年10月1日国联发表了该报告书。报告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叙述中国东北及其他各省形势,对“九一八”事变作出结论和向国联行政院提出解决中日冲突的建议。报告书歪曲历史,胡说中国抵制日货是中日冲突的原因,中国革命使日本受害最大,肯定满洲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性并攻击共产主义。报告书既不承认伪满,也认为不应该恢复事变前的原状,实质上主张将东北从中国割裂出去,让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1933年2月24日,国联基本上接受了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并声明不承认伪满。日本即借此于3月底退出国联。这个行动说明日本已决心进一步用武力实现独占中国,从而成为亚洲的新的战争策源地。

18、柏林---罗马轴心: 等待编辑中

19、《中立法案》 1935年8月31日和1936年2月29日,美国曾先后颁布《中立法案》。由于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在上述法案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改,并于1937年5月1日颁布了罗斯福总统签署的新《中立法案》。

该法案规定:只要总统宣布在美洲以外存在战争状态,就禁止向交战国出口武器弹药;经总统指定可以出售的某些物资,在从美国出口前必须把款付清,并必须用外国船只运载;交战国向美国购买所有其他商品都必须现金交易,但可以用美船只运载。此外,该法案还禁止美国公民乘交战国船只旅行,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9年11月4日修订了中立法,允许交战国购买美国武器和军用物资,实际上支持了英、法两国。 第七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1、租借法案: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 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为第1776号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的意义。法案最初授权总统借出不多於十三亿美元的物资。罗斯福总统在1941年10月即以此案向英国提供超过十亿美元援助,而至今英国仍在偿还当时之贷款。 在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已在1940年透过与英国达成的基地租用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协议,向英国及加拿大提供驱逐舰,以换取使用英国在西半球的基地。 租借法案对盟军在二次大战取得胜利有直接影响。特别是美国於1941年12月参战前,英国、苏联等盟国在战略物资生产皆处於下风。而在美国正式参战后,租借法仍然继续为盟国提供物资,一直至1944年。接受租借法援助的国家包括英国及英联邦(占约60%)、苏联(占约32%)、自由法国、中国等,共38个国家,总值达五百亿美元。

2、大西洋宪章 1941 :亦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1941年8月9~12日,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会晤。 8月14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凡 8条,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剥夺权利的国家;努力促使一切国家取得世界贸易和原料的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后确立和平,以使各国人民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使全体人类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不虞匮乏;一切人类可以横渡公海大洋,不受阻碍;放弃使用武力,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之前解除侵略国的武装,以减轻爱好和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等。宪章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宪章也反映了美英的现实考虑和长远利益,暴露了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罗斯福力图把“机会均等”和“航行自由”等原则列入宪章,图谋打入并控制英国殖民地,遭到丘吉尔的强烈反对。苏联代表于1941年 9月24日在伦敦召开的同盟国会议上宣读了苏联政府同意大西洋宪章基本原则的声明,同时表示有一定的保留,并强调指出在实际运用时必须与各国状况、需要和历史特点相适应。中国共产党1941年 8月19日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最近国际事件的声明》中指出,联合宣言表示了英美打倒法西斯主义的决心,有利于苏联,有利于英美,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全中国人民都欢迎宣言。同时又指出宣言未提日本之名,第 4条暗示可与日本通商及供应原料,第7条暗示允许日本移民,仍在企图拉拢现状维持派,表示其愿与日本妥协的一面

3、珍珠港:珍珠港(Pearl Harbor)是一位于美国夏威夷州瓦胡岛上的海港,位于该州首府檀香山西方。东距火奴鲁鲁约10公里。面积89平方公里。由3个呈鸟足状深入陆地的海湾组成,仅一窄口与大洋相通;湾内水深10-20米,通航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港区掩蔽条件好,水域回旋余地大,为世界著名天然良港。因水域内曾盛产珍珠而得名。1887年美国获得在此建立加煤站和修船站的特权。1898年美国吞并夏威夷后,开始兴建大型海、空军基地。1908年开始作为深水军港使用,也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总部所在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曾遭日军突袭轰炸造成重大伤亡,史称“珍珠港事件”或“偷袭珍珠港”,此事件直接导致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部分的战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了重点改建和扩建,港区多深水码头,可停泊巨型舰只;附近的海军造船厂建有大型干船坞,可制造和修理各类军舰。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总部所在地,也是第七舰队军需物资供应地。东有火奴鲁鲁国际机场和一个军用机场,与火奴鲁鲁之间有高速公路相连。

4、开罗会议 194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F.D.罗斯福、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1943年11月))。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转变的一年,为了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本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决定举行这次会议。会上,丘吉尔对中国抗日战争缺少热情,对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L.蒙巴顿提出的打击驻缅甸北方日军的作战计划也不感兴趣,但又极力维护其在远东和中国的地位和利益。蒋介石希望在缅北发动战役,促使美国增加对华军需供应,以维持其统治。罗斯福则打算武装国民党军队,加强蒋介石的实力地位,并加强对中国的影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响和控制。经过争论制订了对日作战计划。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会议结束后,开罗宣言经И.В.斯大林同意于1943年12月 1日公布于世。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掠夺的所有土地;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声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中国人民一贯拥护和坚决贯彻开罗会议的决定,为战胜法西斯主义日本,争取国际和平进行了英勇斗争。美国和英国为了打击日本竞争者,影响舆论和提高国际地位,同意签署宣言。但不放弃在远东的殖民利益。宣言规定剥夺日本占领的太平洋岛屿统治权后,却避而不谈如何处理。关于朝鲜独立日期只作含糊规定。对中国香港的地位亦不明确规定。这些都反映了美、英的各自意图。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便把从日本占领下解放出来的许多地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后来又长期阻碍朝鲜和平统一,霸占中国领土台湾,违反了《开罗宣言》的原则和规定。

5、布雷顿森林会议: 联合国货币及金融会议的别称。1944 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华盛顿山大旅社举行。45个国家通过了将在以后28年内控制世界贸易和货币体系的一项综合性协定。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和各国间激烈的贸易战,促使各国努力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伙伴关系,为召开国际会议进行了认真的准备。1944年7月1~20日,布雷顿森林会议举行,会上通过了美国的提案,达成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参加会议的国家同意建立一个国际货币制度,由新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辅助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来加以管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保持国际汇率的稳定、多边贸易和货币的可兑换性而设立。根据协定,确定了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价。成员国货币的平价按一定数量的黄金和美元表示,美国承担接受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由此建立起美元与其他成员国货币间的固定比价,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体系。 布雷顿森林会议在国际经济合作上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它第一次以世界性的协定形式明确规定了国际货币制度的规则以及执行和维护其原则的手段。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取得的协调一致,反映了各国的需要,同时,各国公开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本国的经济主权,以适应全球经济复苏的需要,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也确实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收入的增长。但是,布雷顿森林会议也取决于各国经济上的实力,反映了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日本等的经济实力增强,而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60年代以后,多次发生美元危机,西方主要货币相继实行浮动,开始与美元脱钩。1973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建立的体系解体。

6、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宪章》被认为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遵守联合国宪章、维护联合国威信是每个成员国不可推脱的责任。1945年6月26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宪章》于同年10月24日起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1947年10月,联合国大会把10月24日定为“联合国日”。《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和联合国的诞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二战后规划和平体制的一项重大成就,它反映了各国民众的和平愿望。从酝酿建立联合国到签署《联合国宪章》历时约4年之久。1941年6月,英美法等国的代表在伦敦发表《同盟国宣言》,提出了维护和平、制止侵略和促成国际合作的原则。1941年8月,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表示支持《大西洋宪章》,并第一次使用“联合国”一词。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宣言》,声明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至10月,苏、英、美3国和中、英、美3国代表先后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提出了组织联合国的方案,并拟定出《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1945年4月25日,50国代表开始在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5日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并于次日举行签字仪式。《联合国宪章》作为联合国组织的总章程,除序言和结语外,共分19章111条。它表达了使人类不再遭受战祸的决心,并且为防止战争、维持和平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运作机制。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和“促成国际合作”等。宪章还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在它们的国际关系中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以及不得干涉各国内政等原则。《宪章》规定,为实现上述宗旨,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下列原则:联合国组织基于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应忠实履行它们依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各会员国应该以和平方法解决它们的国际争端;各会员国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联合国对任何国家采取防止或强制性行动时,各国不得对该国提供协助;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联合国应要求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联合国除执行决议外,不得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项。 《宪章》规定联合国成员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反对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胁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提倡通过对话和谈判方式化解争端。《宪章》第一章第一条、第二条,第五章第二十三条,第六章第三十三条等条款均对此有所规定。 《宪章》强调安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权威性,规定只有安理会有权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而且强调只有所有非军事手段被证明无效时才可诉诸武力。《宪章》第

五、第六和第七章对上述原则有详细的表述。

7、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 :亦称柏林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英、苏二国政府首脑在柏林郊外波茨坦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7月28日后是新任首相 C.R.艾德礼)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及他们的外长和顾问。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日本法西斯还在负隅顽抗。为了研究处置德国,商讨对日本作战和解决欧洲其他问题,美、英、苏三国举行了波茨坦会议。8月2日签署了《美英苏三国的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文件,通称《波茨坦协定》。三大国首脑经过斗争和妥协:1)决定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2)讨论德国问题和波兰问题3)讨论了如何处置德国的附属国的问题4)讨论了处置战犯及其他一些问题5)确定了战后处置德国的政治经济原则,决定解除德国全部武装,彻底摧毁德国的法西斯纳粹主义,重建德国的民主政治。会议后期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波茨坦会议是战时美、英、苏三国首脑最后一次会议,对迫使日本早日投降,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起了积极作用。暂时维护了战时盟国的团结,并成为确定战后盟国的团结和欧洲秩序的基础。但会上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在国际事务中的分歧和矛盾已有明显表现,这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这次会议后,美英与苏日趋对立,成为二战盟国的一个终点站。

8、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3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的国际会议。亦称克里米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H.B.斯大林、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以及3国外交部长、参谋长和顾问们。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后期,苏联和英、美等国军队从东西两线向德国本土推进,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日本法西斯军队尚在负隅顽抗。为了协调盟国关系,商讨最后打败德、日的计划及研究处置战败的德国,安排欧洲事务和战后和平等重大事项,举行了此次会议。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议,其一系列决定有利于同盟国联合击败德、日法西斯,制裁德国和维护战后的世界和平。会议反映出苏、美、英三国对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对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有着重大影响。

9、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由于三国在是否邀请中国参加会议上存在分歧,因此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4年8月21日到9月28日,苏美英三国参加,就战后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基本达成了协议,但是,安理会否决权和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没有达成协议。第二个阶段从1944年9月29日到10月7日,中美英三国参加,对联合国组织问题作了进一步讨论。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家战线的鲜明标志”。但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在两个重要问题上未达成协议。

一、安理会投票程序问题。按照《提案》,联合国包括大会、安理会、国际法庭和秘书处四个主要机构。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的主要责任,由苏美英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对此三国并无歧义。但美英代表认为,如果一个常任理事国是争端的当事国,该国不应享有否决权。苏联代表则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取消否决权。双方竟未能统一,故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提案中只说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仍在考虑之中。

二、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美国提出,除26个《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外,再增加8个未曾向轴心国宣战的国家,其中6个是拉美国家。苏联代表葛罗米柯提出,假如16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也被列入创始会员国之内,苏联就同意接纳这8个非宣战国。美国代表闻此大惊。罗斯福认为,苏联的要求,就像美国要求接纳美国的48个州为联合国会员国一样,实为“荒谬”。他要求会议对此问题严加保密。 8月31日,他致电斯大林,进行了紧急磋商,双方同意将这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 在1945年 2月的美苏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对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折衷方案。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他提出:对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准司法性”问题,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系当事国,不得使用否决权;对采用强制手段加以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如制止对和平的破坏、控制军备等问题,安理会所做的一切决定均需常任理事国的一致意见,不论其是否是争端或冲突的当事国。这一方案被称为“大国一致原则”,又称“雅尔塔公式”。关于联合国创始国问题,美英对苏作出让步,同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为该组织创始国。三方同时达成一项默契,如果美国也要求增加投票权,苏英将支持美国享有同苏联相等的三票。这一消息传出后,美国公众舆论指责美苏进行“幕后交易”。美国政府不得不于4月3日宣布,美国支持苏联要求,但不为自己谋求三个投票权。

10、开罗会议 194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F.D.罗斯福、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见彩图蒋介石、F.D.罗斯福和W.L.S.丘吉尔(左起第

1、

2、3人)出席开罗会议(1943年11月))。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转变的一年,为了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本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决定举行这次会议。会上,丘吉尔对中国抗日战争缺少热情,对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L.蒙巴顿提出的打击驻缅甸北方日军的作战计划也不感兴趣,但又极力维护其在远东和中国的地位和利益。蒋介石希望在缅北发动战役,促使美国增加对华军需供应,以维持其统治。罗斯福则打算武装国民党军队,加强蒋介石的实力地位,并加强对中国的影响和控制。经过争论制订了对日作战计划。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会议结束后,开罗宣言经И.В.斯大林同意于1943年12月 1日公布于世。 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掠夺的所有土地;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声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中国人民一贯拥护和坚决贯彻开罗会议的决定,为战胜法西斯主义日本,争取国际和平进行了英勇斗争。美国和英国为了打击日本竞争者,影响舆论和提高国际地位,同意签署宣言。但不放弃在远东的殖民利益。宣言规定剥夺日本占领的太平洋岛屿统治权后,却避而不谈如何处理。关于朝鲜独立日期只作含糊规定。对中国香港的地位亦不明确规定。这些都反映了美、英的各自意图。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便把从日本占领下解放出来的许多地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后来又长期阻碍朝鲜和平统一,霸占中国领土台湾,违反了《开罗宣言》的原则和规定。

11、德黑兰会议 194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8日至 12月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И.В.斯大林、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以及他们的外长和顾问。1943年反法西斯国家开始反攻,法西斯国家转为防御和退却,但仍在负隅顽抗。苏联政府希望美、英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早日结束战争。美国则期待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以减轻它在太平洋战场的损失。英国更多地关心它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利益。为了加强合作和协调对德、日作战问题,经过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的筹备,召开了此次会议。

会议着重研究在西欧早日开辟第二战场。苏联要求优先讨论并落实第二战场的具体实施。丘吉尔却坚持其“地中海战略”,后又提出从西路进入西欧的新方案。罗斯福不赞成英国方案,主张实施西欧登陆。最后会议决定苏美英三国从东、西、南三面向德国发起进攻。为此,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而苏军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发动攻势,以便阻止德军从东战场调到西战场。关于战后波兰的边界问题,会议同意波兰国土应向西移,即将德国东部的一些地区并入波兰。三国首脑就战后德国问题交换了意见,决定设立欧洲咨询委员会研究欧洲问题,同意战败后的德国由盟军分区占领。罗斯福介绍了战后建立维持和平机构(即后来的联合国组织)的设想。斯大林表示,打败德国后苏联愿参加对日作战。会议秘密签定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会后发表了《关于伊朗的宣言》和《德黑兰宣言》。《德黑兰宣言》宣布三国决心在战争方面,以及在战后的和平方面,进行合作,声明三国已就从东面、西面和南面进行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达成完全的协议。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国际会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了巨大作用和影响。它是反法西斯同盟团结和壮大的重要标志,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12、三叉戟会议:1943年5月12~25日,为了解决1943年春出现的美英军事领导人围绕有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及地中海地区和缅甸的军事行动问题而产生的严重分歧,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率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组成)成员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代号为“三叉戟”,故亦称“三叉戟会议”)。 在此次会议上,重申了先欧后亚的原则。双方决定:(1)将在西欧登陆的行动(“ 霸王”战役)推迟到1944 年5月1日进行。(2)委托丘吉尔就在亚速尔群岛建立蒙军基地一事与葡萄牙政府进行谈判(同年10月双方达成协议。)(3)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

13、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以日本为一方,以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为一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历史背景 1938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中国战场已走投无路。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及长期侵略战争的庞大军费开支,日本在经济上也陷于困境。与此同时,日本和美国争夺亚洲及太平洋霸权的斗争日趋表面化。为了实现独霸东亚、争霸世界的野心,日本统治集团早在1936年就确定了南北并进的国策方针。但向苏联两次军事挑衅(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的诺蒙坎事件)均遭失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1939年 8月)对其北进政策也是一个严重打击。于是,日本暂停北进计划,并于1941年 4月与苏联订立苏日中立条约。为了在长期侵华战争中寻找出路,切断中国外援物资的运输线;同时为了夺取东南亚的丰富石油资源和其他战略物资,日本军国主义者急于南进。1940年,欧洲战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德国侵占西欧,荷兰、法国相继投降。在远东,英、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国又忙于支援西欧盟国的抗德战争,无力东顾。日本军国主义认为,这是南进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同年,近卫内阁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妄图建立一个包括中国、朝鲜以及东亚全区,进而包括大洋洲在内的日本殖民大帝国。1940年 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1941年 4月日美谈判开始前后,日本陆续占领整个印度支那,使之成为战略物资供应基地和南进跳板,这进一步加剧了美日间的矛盾。1941年6 月德国进攻苏联。面对新的形势,日本统治集团决定在准备对苏战争的同时,同美、英一战。10月18日,主战派东条英机内阁成立。12月 1日御前会议决定向美、英、荷开战。 8日凌晨(日本时间8日3时20分,夏威夷时间7日7时50分),日军在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挥下,偷袭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基地-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2、日军偷袭珍珠港

战争经过 1941年12月 8日黎明,日本出动飞机约360 架、军舰55艘,由南云忠一率领,连续两次猛袭珍珠港的美国军舰和机场,击沉、击伤军舰19艘,其中有战列舰8艘,击毁、击伤飞机200余架。美军猝不及防,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被摧毁,死伤3000多人。同时,由寺内寿一指挥的日本南方军,分兵数路进攻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当时美国海军在这一地区的实力比日本稍强,双方陆空军实力大致相当;但日军的进攻很少遇到顽强抵抗,只用 3个月时间就摧毁并占领了盟军在上述地区除缅甸外的所有重要据点。日军还向盟国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战略岛屿,如关岛、威克岛、俾斯麦群岛,新不列颠岛等地进攻,达到了建立空军前进基地的目的。

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太平洋战争-即所谓“大东亚圣战”,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因而遭到国内外人民的强烈反对,加之日本资源贫乏,在科技和生产力等方面也比美英落后,经不起战争的消耗。因此,开战不久双方军事实力对比就发生了不利于日本的变化,日军由开战初期的局部优势逐渐转为劣势。

1942年5~6月,日本为了切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联系,相继进攻所罗门群岛和东部新几内亚以及中途岛。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中途岛海战(6月4~5日)中,日方损失惨重。同年8月7日,美军开始局部反攻,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因美方掌握了制空和制海权,日军连受重创,残兵被迫于1943年 2月从该岛撤走。当时,苏军已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大捷,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达到决定性的转折点。这使日本帝国主义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只得缩短防线;美方也需要时间扩充海空军力量。故瓜岛战役之后,战况较为沉寂,美军在太平洋只展开了有限的进攻(如1943年 5月夺回阿留申群岛中的阿图岛);日军虽进行反扑,但徒劳无功。同年 4月,日本海军主帅山本五十六被美机伏击毙命。1943年11月盟军(包括美军、澳大利亚军、新西兰军和加拿大军)开始大反攻。装备精良、兵力雄厚的盟军分兵两路,分别由C.W.尼米兹和D.麦克阿瑟指挥,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向日占领区进攻。1944年春夏间,美国先后夺取由日本委任统治的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 3群岛,日本海空军力丧失殆尽。1945年1月美军在吕宋岛登陆,2月占领马尼拉。同年3~6月,美军占领硫黄岛和冲绳,迫近日本本土。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日本法西斯陷入孤立无援、濒于全面崩溃的绝境。为了保住本土和朝鲜,日本进行了空前的战争大动员,叫嚷“本土决战”。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统治集团担心天皇制国体不能保存,拒绝接受。 8月6日和9日美国把仅有的两颗原子弹投在广岛和长崎,造成居民大量伤亡。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动157万大军、3400多架飞机、5500多辆坦克,在由A.M.华西列夫斯基为总司令的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远东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下,分兵三路向中国东北挺进。 9日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击。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对日宣战。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抗日武装力量,向日军展开了全面反攻。日本陆军主力关东军迅即被消灭。由于势穷力竭,日本被迫于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签降仪式。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最后胜利。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国内的恐怖统治和横征暴敛,把日本变成了一座军事牢狱和饥饿地狱。劳动人民厌战情绪和反战反法西斯运动日益高涨,前线日军士气普遍低落。从而构成从内部促使日本军国主义战败的重要因素。日本对占领区人民政治上的压制,经济上的搜刮,以及烧、杀、抢、掠,激起占领区人民的反抗。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等地区和泰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武装,进行游击战及其他形式的抗日活动,使日本占领军疲于奔命。在朝鲜,金日成将军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也很活跃。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日军泥足深陷,是对太平洋战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人力、物力,有力地牵制了其陆军主力,使之无法增援太平洋前线。1944年春,日本为预防本土与东南亚前线的海上联络被切断而发动“打通大陆作战”,由于中国军民的抗击未能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华北、华中日占领区的瓦解。同年日本从缅北进犯印度英帕尔的军事冒险,也因中国远征军协同盟军作战而归于失败。

14、苏联卫国战争 : 1941~1945年,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亚洲盟国侵略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39年 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同年7月21日A.希特勒下令秘密制定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其主要内容以“闪电战”战略为基础,包括进攻、占领和肢解苏联的一切计划和细节。1941年夏,法西斯德国已占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的14个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准备入侵苏联。对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苏联政府有所警惕,战争前夕,部署在西部国境线上的苏军有171师,268万人。但是,И.В.斯大林和苏军总参谋部对于来自多方面的情报持怀疑态度,因而对德军进攻的时间、规模和重点估计不准或不足,临战前夕准备不够。 法西斯德国发动侵苏战争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国和它的仆从国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的 190个师的兵力分北、中、南三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战争初期,德国大量坦克部队集中在中央集团军群,主攻莫斯科,苏军连连失利,西部国土大片沦丧。 6月28日德军占领明斯克, 7月16日攻陷斯摩棱斯克。由于苏军坚决抵抗,实施强大的反突击,希特勒于 7月30日命令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在北方,德军占领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之后,于9月8日开始从陆上封锁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军民开始了长达 900天的保卫战。在乌克兰战线,德军于 9月19日占领基辅。以后,德军向乌克兰东部和克里木半岛推进。在中部德军集中74个师、1个旅和大量飞机坦克,于9月30日向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10月中旬先后占领奥廖尔、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11月27日德军突击部队离莫斯科只有24公里。

粉碎希特勒的闪电战 12月6日,苏军在最高统帅斯大林领导下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1942年 1月初把敌人赶离莫斯科 100到250公里。解放了1.1万多个居民点。苏军最高统帅部为扩大战果,命令 9个方面军向敌人发动全线反攻。从 1月8日到4月中、下旬为止,苏军在各条战线上将德军击退150到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改善了列宁格勒的处境,夺回了60多个城市。在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约有50个师被击溃,仅陆军就伤亡83万多人。 苏军在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改变了美英人士的看法,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巩固和发展。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 1942年 4月 5日,希特勒签发第41号作战指令,命令德军在北线占领列宁格勒,与芬兰军队会师;中线坚守阵地;把一切可用的兵力集中到南线,在顿河西岸消灭苏军,然后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同从塔甘罗格东进的部队会师,夺取高加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索油田。德军在南线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共97个师,拥有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

1942年6月28日,德军发动进攻,7月17日进抵顿河河曲,揭开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斯大林格勒战役分为两个阶段: 7月17日至11月18日为防御阶段。在消耗德军大批有生力量后,1942年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全歼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33万人。在持续 200天的整个战役中,德、意、罗、匈等国法西斯军队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损失大约 150万人和大批武器装备。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1943年 7月5日希特勒又在库尔斯克附近集中约90万人的兵力,发动重点进攻,妄图粉碎苏军主力,夺回战略主动权。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阵地战,在一个多月的激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达 400万人。结果苏军取得了胜利,8月5~23日,连克奥廖尔、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希特勒企图扭转败局的希望破灭。

苏军的战略反攻

1943年8~11月,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敌人,解放顿巴斯;在乌克兰,解放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军拥有635万人,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苏军不仅得到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援,而且得到敌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4年,苏军连续发动10次重大的战略性战役。历史上称为“斯大林式”的十次打击,解放了本国的全部领土,进入波、罗、保、南等国作战,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 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包括约34万人的波、罗、保、捷的军队和法国空军团)总兵力 670万人,拥有 10.73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21万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47万架飞机。与此相比,德军拥有 370万人(其中包括21万匈牙利部队),5.6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81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4100架飞机。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苏军的战略目标是:消灭波、捷、匈境内的德军,并在西方盟军的协同配合下,两面夹击,在德国本土上消灭敌人,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攻克柏林 1945年春天,苏军在东欧各国军队和人民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东波莫瑞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有生力量,解放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国东部。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苏军已为攻打柏林作好准备。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是Г.К.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К.К.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И.С.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总兵力在 250万人以上。希特勒为死守柏林搜罗的兵力总共为100万人。1945年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激战16个昼夜,至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结束。苏军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人。盘据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两个集团军群(55个师)也于5月中旬投降。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参加仪式的苏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帅和外交部副部长А.Я.维辛斯基。仪式由朱可夫主持。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是:英国空军上将A.W.特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C.斯帕茨将军、法军总司令J.M.G.de塔西尼。 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是:陆军元帅W.凯特尔、海军上将 H.von弗雷德堡、空军上将H.J.施通普夫。德国投降书于1945年 5月 9日零时生效。欧洲战争到此结束。 击溃日本关东军 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1945年8月9日凌晨,在苏联远东军总司令А.□.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苏军 157万多人在太平洋舰队和红旗黑龙江分舰队的协同配合下,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总攻击。同时,对朝鲜北部的日军发动进攻。苏军在中国的八路军、东北抗日联军以及金日成将军领导的朝鲜人民武装的配合下,进展神速。到8月30日为止,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各部队全被解除武装。此外,苏军还攻占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各岛屿。苏联蒙古联军攻占承德和张北。在整个远东战役中,苏联军队共击毙日军 83737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人,俘敌59.4万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结束。苏联军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布)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历尽艰难险阻,付出巨大牺牲,与同盟国和东欧各国人民一道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侵略军及其仆从国军队。同中国、蒙古和朝鲜军队并肩战斗,击溃了远东的日本关东军。为反法西斯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5、阿拉曼战役: 北非意军在1940年12月至1941年 1月遭到英军歼灭性打击。 2月德国非洲军团由E.J.E.隆美尔指挥进入北非。德、意军重新发动进攻。1942年 6月21日图卜鲁格英军 3.5万人向德军投降。30日德、意军队进抵距埃及亚历山大港约96公里的阿莱曼。英国朝野为之震动,引起一场政府危机。邱吉尔亲赴开罗改组英国中东司令部。B.L.蒙哥马利出任英第八集团军司令,于9月初击退隆美尔对阿莱曼防线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10月23日至11月 4日,英军进行阿莱曼战役,共击毙击伤和俘获德意军5.9万人。1943年1月23日英军进入的黎波里,至此共向西追击2200多公里。

16、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和加拿大等国盟军5个步兵师、3个空降师在法国塞纳湾诺曼底沿海登陆。为此次登陆盟军集结兵力达 287.6万人、6500艘战斗舰艇和运输船只、11000架作战飞机及 2700架运输机。迄12日已有19个师、32.6万人登陆,将 5个登陆场连成一片。由于盟军登陆前准备充分、兵力占有绝对优势、完全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各国官兵与抵抗战士奋勇作战以及苏军东线攻势的配合,而德军对盟军登陆方向判断失误等因素,盟军得以胜利进行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

17、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11月19日,苏军3个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反攻,23日在卡拉奇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等部22个师33万人。在粉碎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解围行动后,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围歼战。1月31日,歼灭斯大林格勒市中心德军,俘获德第六集团军司令F.保卢斯。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投降或被歼灭。在持续200天的战役期间,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 150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3500辆、飞机3000架。德军遭到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18、莫斯科战役 德军自9月30日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在付出相当代价后推进到莫斯科近郊,最近点距莫斯科城只有20公里。10月20日起,苏联大部政府机构和部分工厂撤离莫斯科。苏军顽强奋战,终于在12月 6日遏止德军攻势,转入反攻。1942年1月8日起,苏军调整部署,以9个方面军和两个舰队在空军支援下发动全线反攻。经3个月鏖战,排除了德军占领莫斯科的危险,将德军击退150~400公里。冬季战役结束时,德军伤亡总数为83万多人。德军首次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的“闪电战”亦告破产。但苏军未能达到歼灭德军主力的战略目标,尚未夺得战略主动权。

19、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指挥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战线上分 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奋起抵抗,迫使德军放弃南、北、中 3路齐头并进的计划,但苏军遭到重大损失,苏联西部大片国土沦陷。苏军在战争初期失利由多种因素造成:德国拥有中西欧强大经济、军事资源,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军队现代化装备程度较高,以绝大部分兵力集中于东线发动突然袭击,使得德国在一段时间内力量对比上居于优势。苏联方面,斯大林为了尽量推迟战争到来,极力避免“刺激”德方,不相信战争前夕来自多种渠道的表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没有及时完成战争准备,导致战争初期措手不及。苏军战略思想和指挥艺术亦不能适应对德作战的要求,对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判断失误,兵力部署不当。20世纪30年代以M.H.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大批苏军高级将领和优秀军官被无辜清洗,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为此,在战争初期苏军付出惨重代价。

20、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1939年 9月17日,苏军出兵波兰,占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等地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11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1939年11月30日爆发苏芬战争。翌年 3月12日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国境线向北推移 150公里,苏联获取41000平方公里领土,并租借汉科半岛及附近岛屿30年。1940年6月15日,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进驻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占据面积约17.4万余平方公里。8月初,波罗的海沿岸3国并入苏联。1940年 6月28日,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快速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进驻罗马尼亚管辖下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占据面积5.1万平方公里。至此,苏联已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400公里。苏联政府认为这对保证苏联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学术界大多认为,以本国安全为名出兵占领别国领土和以武力解决历史遗留领土争端,其理由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上,德国在发动对苏战争后3个星期内分别在三个方向推进300~600公里,6月28日即占领明斯克。从防务的观点来看,“东方战线”并未起到苏联预期的作用。

21、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了10年军事经济合作条约,建立柏林、罗马、东京铀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日本为此中断了同德国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并向德国提出抗议。但出于共同的利益,1940年德日在东京恢复了谈判,并且意大利也加盟其中。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订。条约规定:日本承认德国与意大利在建立欧洲“新秩序”事业中的领导权,德国与意大利则承认日本在建立东亚“新秩序”事业中的领导权。三国保证,当缔约国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彼此以政治、经济、军事之一切手段互相支援。这一侵略性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正式结盟。苏德矛盾重新突现出来,英美同德意日的矛盾也日趋激化。

22、苏日中立条约 :为加强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日本天皇陛下决定缔结一份中立条约,1941年4月13日,松冈洋右和 莫洛托夫在克林姆林宫签定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1)签约双方承诺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对方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2)如果签约的一方与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势力有敌对冲突,条约的另一方将在整个冲突期间保持中立。 (3)苏联誓言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第八章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激烈对抗

1、乔治•凯南:美国著名外交家、苏联问题专家、外交政策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凯南被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学界称为"遏制之父",他的一生与美国外交政策的设计、执行、批评和研究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极大的影响。1904年,凯南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一个富裕的中产之家,1917年后相继受教于圣约翰军事学校(1917-1921年)和普林斯顿大学(1921-1925年),1925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26年,凯南进入外交机构,经过培训后被派驻欧洲。1927-1928年,凯南先后在瑞士的日内瓦、德国的汉堡和柏林、爱沙尼亚的塔林及拉脱维亚的里加等地的美国领馆或使馆任职。1929-1931年,凯南进入柏林大学,攻读俄国语言文学和历史;1931-1933年在里加的美国大使馆任职,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苏联问题专家.1946年4月,凯南奉调回华盛顿,任国防大学副校长,1947年5月出任新组建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进入美国外交决策核心,参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复兴日本计划等政策。1950年,凯南因与国务卿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发生分歧后辞职,后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任职。1951年秋,凯南返回外交机构,并出任美国驻苏大使(1952年5-10月)。1953-1974年,凯南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他在担任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期间曾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回了一份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在电报中首先分析了苏联对外政策的前提和根源。凯南认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前提是它

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范文第6篇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想要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必须对养老服务进行创新,这就意味着必须从养老政策、养老服务主体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然而当前,养老服务创新也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尽快进行解决。本文将对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驱动因素、障碍及路径进行浅析。

关键词: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驱动;障碍;路径

前言:

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指的是在新时代通过围绕老年人口群体能够获得美好生活为目标,通过养老服务机制、养老服务内容、养老服务主体和方式等各个不同方面实行的新机制、新方法,通过这些新兴举措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并进一步实行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驱动因素

(一)政策驱动因素

当前我国已经出台并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服务政策,通过这些政策能够对养老服务进行社会化、专业化以及智慧化等各个方面的政策优化和引导,为我国新时代的养老服务创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行参与,同时也为养老服务市场机制的优化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二)主体驱动因素

当前在全國各个地区的养老服务创新过程中,作为养老服务提供主体的不仅有各地政府、各地社区以及各地的养老服务机构,各地的中老年志愿者也在逐步增加,逐渐成为了我国当前养老服务的重要主体,对于我国的养老服务创新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市场驱动因素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对社会养老领域和医疗领域进行优化,为更多居民创造养老条件,因此养老服务市场也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转型,社会各界的资本力量都能够为养老服务的创新提供支持。

(四)技术驱动因素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各个地区的养老服务信息与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同时也能对养老服务工具进行创新,为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二、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面临的障碍

(一)养老服务的监管体制仍需完善

第一,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监督管理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养老服务的创新发展来说,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帮助各地政府提升管理效率、将责任落到实处、保障老年人相关权益的重要工具和方法。然而由于目前养老服务相关的监管机制依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指示,监管主体有可能出现失责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了养老服务项目在创新推进的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反馈,社会各界人士与被服务的老年人主体也无法更好的参与到养老服务的评价之中,进一步加重了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想要督促养老服务获得更全面更完善的优化,提高养老服务的推进效率和老年人口的保障,就必须要对养老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

第二,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资金仍然存在筹措不到位的情况。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对于社会各界养老资金的投入引导程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也需要提升政府对于养老服务创新的资金投入,否则养老服务的创新效果将会难以实现。

第三,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质量保障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首先,我国的养老服务质量在目前依然缺乏统一的标准,想要对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进行提高,就必须要对养老服务的质量进行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由于缺失一个较为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因此各个地区在对养老服务进行创新推进时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的案例作为参考,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养老服务会出现同一项目不同标准的情况,不利于各大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相互借鉴,难以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从而影响了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情况。

(二)养老服务的社会力量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大

当前,我国社会社会各界的资本力量需要进一步的投入到养老服务创新中来,需要在养老服务领域进行业务的参与和拓展。由于养老服务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于社会各界的资金吸引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各个地区也需要扩展对于养老服务创新的社会组织力量投入,对于社会各界参与养老服务创新的政策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养老服务的相关专业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护理人员专业程度不够高。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从事养老服务护理工作的人员按大部分都是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这是由于当前我国的老年服务护理专业发展还不够完善,养老服务护理的工作强度和薪资待遇按也会造成相关工作人员无法接受规范的完善的培训。

(四)养老服务的供需关系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合理匹配

第一,养老服务需要进一步的实现市场化发展。养老化服务作为一种接近于公共服务的服务,需要具有多元化的投资生产主体,然而由于老年人们的养老需求各不相同且需求量较难掌握,因此养老服务依然缺乏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化发展,市场化的支持力量较为缺失,无法较好的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养老服务市场无法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无法更好地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满足。因此,各地政府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养老服务的市场化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使养老发展获得充分的资源配置。

第二,养老服务相关设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无法较好进行匹配。首先,养老服务相关设施的分布情况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城市与农村、城区与城区之间的设施分布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旧城区与农村,养老设施不足的情况更为明显,由于开拓土地进行全新养老设施的建设并不容易实现,因此一些大型的养老机构无法进行入住。农村养老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也导致老年人无法实现回到农乡养老的愿望,然而在城市中却容易出现养老设施数量过剩的情况,大部分养老设施都包括棋牌茶水室、阅览室、健身房、多功能活动室等,然而得到充分利用的活动区域并不多,大部分空间都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必须要对养老服务相关设施的数量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养老设施能够与老年人的活动需求相匹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老年人对养老生活提供更优质的保障。

(五)养老服务需要有效地提升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接受情况

当前,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也正在逐步进行智能化发展,养老服务的效率也因此得到了提高,然而目前依然有部分地区并没有对智慧养老进行更好的实现,这是由于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相关产品接受程度不高。由于老年人的年龄关系,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和掌握速度较慢,同时对智能化产品的使用基础也十分薄弱,因此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的智能养老产品无法进行较为普遍的使用,如此一来,智能化养老服务产品资源就会造成浪费,同时也无法对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此外,智能化养老产品之间的重复率较高,各个品牌间的产品都在相互模仿,优质品牌的数量却较为稀少,智能养老产品的使用难度对于老年人来说并不适配,因此老年人对智能养老产品的使用频率并不高。

与此同时,由于当前个人隐私泄露的情况较为常见,老年人对智能养老产品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智能养老产品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变卖和泄露,因此也不愿意使用智能养老产品。想要更好的进行养老服务的创新发展,就一定要对老年人的个人隐私信息进行充分的保护。

三、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的路径

(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体系建设

想要更好的对新时代养老服务进行创新,就必须加强各地政府对养老服务的政策、财政等方面的责任监督,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進行养老服务各项工作的监管。与此同时,还要对养老服务创新的目标进行明确,根据实际情况对养老服务创新的推进思路、发展规划等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养老服务监管体系。在财政方面,各地政府要加大投入,帮助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养老服务进行创新建设。

(二)要提升社区和机构之间养老服务建设的融合化程度

想要更好的对新时代养老服务进行创新,就必须对相关的建设体系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这就意味着必须要针对社区进行养老服务机构的进一步建设,例如在社区内设置小规模的养老院,这样能够更好地方便和满足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不仅如此,还应该对养老服务资源进行共享,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社区小规模养老机构能够吸引到各个方面的主体,一起为养老服务建设贡献力量。通过这些举措,社区和机构之间的养老服务融合情况将得到更大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于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就能够使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三)要利用信息化发展推进智慧养老服务

想要更好的对新时代养老服务进行创新,就必须抓住新时代的高速信息发展进行养老服务的智慧化建设,例如推出老年人电子病历和老年人电子档案,通过大数据建设能够更好地对老年人的各项情况进行掌握,同时也要做好信息保密工作,保障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不会泄露。

与此同时,相关政府还要对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企业进行引导,鼓励这些企业进行合作为老年人设计出更加优质的智能养老产品,同时更全面的对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于患有残疾或是独身老人等情况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养老服务产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各地的相关政府还应该对当地的各类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例如土地资源、财政资源、人力资源等,这样才能够从各个方面对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更加充分与合理的配置,使养老服务能够进行市场化发展,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的创新与推进。

(四)要推动养老服务进行多元化的发展

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就意味着各地政府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社会各阶层进行引导,鼓励各个企业和机构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到养老服务的支持行列中。同时,项关部门还应该对敬老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要让老年人的子女都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赡养义务,同时也要号召社会各阶层对老年人进行主动关爱,提供各个方面的支持。

同时,还要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的资金流转,例如以社区或村庄为单位成立养老资金互助组织,将社区或村庄内的老年人作为主体,以资金互助为重点进行相互帮助,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将养老服务的资金进行流转,更好的解决部分社区和村庄缺乏养老资金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养老保险等保险产品进行规范,在鼓励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产品与养老健康管理相结合的同时更好的对养老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够在医疗和财务方面更好的为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提供保障。

在社区和村庄方面,相关的社区组织与村委会都要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积极鼓励相关工作人员为社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同时也可以广泛招聘志愿者,更好的为养老服务出一份力。通过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能够更好地推动养老服务进行创新,同时也能够提高养老服务的品质。

(五)要完善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

想要更好的实现养老服务的创新,就必须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进行结合,实现了医养融合才能够为养老服务品质进行更好的保障。

因此,各大养老机构和社区单位都需要对医疗服务部门进行重视,增加相关的医疗人员团队,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进行满足。各地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各级的医疗服务单位进行养老服务的相关建设,引导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深合作。

不仅如此,相关的医疗服务单位与养老机构单位在满足单位内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能够进入社区家庭进行服务的团队,这样就能够形成以服务机构为中心的服务圈,更好的为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提供保障。

结束语: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养老服务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从政策、市场、主体等各个方面入手,重视养老服务当前存在的各项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养老服务的创新,才能够更好的对养老服务建设进行完善和推进,在使老年人养老问题获得保障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应对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连芬、刘德伟,《我国养老金“多支柱”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财经科学》,2011 年第 3 期,第 108-116 页。

[2] 吴磊,《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风险影响因素与防范路径研究——基于 S 市的扎根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9 年,第 12 期,第 22-27 页。

[3]史云桐,《网络化居家养老:新时期养老模式创新探索》,《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 12 期,第 59-64 页。

[4] 张玉琼,《构建失能老年人的智慧养老 服务平台——以社会网络为视角》,《老龄科学研究》,2015 年第 3 期,第 48-57 页

[5]邓大松、李玉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 1 期,第 107-114 页

[6]胡宏伟、汪钰、王晓俊、张澜,《“嵌入式”养老模式现状、评估与改进路径》,《社会保障研究》,2015 年第 2 期,第 10-17 页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上一篇:职业伦理教育范文下一篇:男人帮剧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