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异常分析报告范文

2024-03-02

产品异常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你七月份考勤出现以下异常,我们将按公司规定做出如下处理。如有疑义,请在8月2日下班前反馈。

异常: 处理:

行政人事部

20

11、0

8、02

考勤异常通知函

部门 员工 :

你七月份考勤出现以下异常,我们将按公司规定做出如下处理。如有疑义,请在8月2日下班前反馈。

异常: 处理:

行政人事部

20

11、0

8、02

考勤异常通知函

部门 员工 :

你七月份考勤出现以下异常,我们将按公司规定做出如下处理。如有疑义,请在8月2日下班前反馈。

异常: 处理:

行政人事部

20

11、0

8、02

考勤异常通知函

部门 员工 :

你七月份考勤出现以下异常,我们将按公司规定做出如下处理。如有疑义,请在8月2日下班前反馈。

异常: 处理:

行政人事部

20

11、0

产品异常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l、24小时内发生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大疱性多形红斑)、晕厥、癔症。

2、5天内发生的发热(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

3、15天内发生的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

4、3个月内发生的臂丛神经炎、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5、卡介苗接种后1一12个月发生的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6、任何时间发生额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或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

二、建立异常反应登记本,并设专人负责。

三、AEFI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反应等。

四、发生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五、AEFI报告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监护人、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接种日期、接种剂次、反应发生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及经过、就诊日期、就诊单位、初步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日期、报告人等。

六、AEF工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发现AEFI后应在24小时内向中原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应在2小时内逐级向县、市、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

产品异常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1)发生医疗事故,严重差错或医疗问题,损坏或丢失贵重器材和贵重药品、毒麻药品,发现成批药品变质时。

(2)患者诊疗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或严重并发症,或患者病情危重,家属对诊断、治疗效果不满意,有发生医疗纠纷征服兆的。

(3)同时收治3个或以上工伤、重大交通事故、大批中毒、甲类传染病必须动员全院力量抢救,涉及法律、政治问题及自杀迹象的病员时。

(4)凡有大手术,需要脏器切除、截肢,首次开展的新手术、新疗法、新技术和自制药品首次临床应用时。

(5)需紧急手术的患者无行为能力且单位领导和家属不在时。 (6)增补、修改医院规章制度,技术操作常规时。

(7)副主任医师以上或特殊工种的医务人员因公出差、院外会诊、接受院外任务时。 (8)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严重输血反应时。

(9)发生局部院内感染、疾病流行或发现特殊病病例、特殊症状病例时。

(10)在医务活动中,存在难以处理的突发情况时。违反上述规定者责任自负。

2、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特此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真正做到检查到位、处理到位、告知到位、记录到位、签字到位、会诊到位;新病人必须检查、病重危病必须谈话、危重患者必须签字。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专家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暂挂靠在医教办。

其职责分述如下: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6)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标准的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2、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责

(1)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提出干预措施并向主管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 (4)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终未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5)每季度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与绩效工资挂钩。 (6)定期编辑医疗质量简报和不良医疗文件公示栏。

(二)、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职责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科室质控小组职责如下:

(1)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相关人员3-5人组成。 (2)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与绩效工资挂钩。

(3)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4)参加医疗质控办公室的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医务人员自我管理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对各级医务人员的要求分述如下: 1.门诊医师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

a.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视;c.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

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10)按专科收治病人。

(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2.病房住院医师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24小时、危重病人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手术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24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

(7)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

(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3.病房主治医师

(1)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2)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在48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

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查房内容要求有: ①诊断及诊断依据; ②必要的鉴别诊断; ③治疗原则;

④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3)新入院的急、危、重病人随时检查、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4)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把好出院病历质量关,并在病历首页签名。 (5)入院3天未能确诊或有跨专业病种的病例时应及时举行科内或科间会诊。 (6)待诊病人在入院1周内仍诊断不明时,向主任请示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 (7)按科室规定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

(8)手术和介入治疗前亲自检查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管理标准拟订严密的手术方案并实施。术后即刻完成术后记录,24小时完成手术记录。 (9)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术后工作。

(10)负责治愈患者出院的审批手续,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4.病房主任(副主任)医师

(1)组织或参与制定本科质量管理方案、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和操作常规。

(2)指导下级医师做好医疗工作,督促检查下级医师执行各项制度和诊疗常规。

(3)对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求72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危重病人至少每日查房1次;病人病情变化应随时查房;每周组织全科查房2次。

(4)查房内容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普通病人应有:

①诊断及其诊断依据; ②鉴别诊断; ③治疗原则;

④有关方面的新进展。 未确诊病人应有: ① 鉴别诊断;

②明确的诊断思路和方法; ③拟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危重病人应有: ① 当前的主要问题; ②解决主要问题的方法。

(5)疑难病例及入院1周未确诊病例,组织科内讨论或院内会诊,必要时向医务处申请院外会诊或远程会诊。

(6)指导和监督下级医师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

(7)组织术前和重要治疗前病例讨论,指导下级医师做好术中、术后医疗工作。重大手术和重要治疗要亲自参加。 (8)审批未愈患者出院,并指导病人出院后的继续治疗。 (9)审签主治医师审查的转科、出院病历。

三、考核内容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院外部分医疗活动等多个组成部分。其考核内容按过程分为:

(一)门诊医疗

1、挂号、分诊

咨询处、挂号室:按照专业病种及病情轻重缓急指导患者挂号。 分诊护士:

①对一般病人应测量血压,发热患者应测量体温。

②加强巡视,视病情轻重,决定病人是否需要提前就诊。

③根据病人主诉指导分诊,发现传染病患者要及时隔离,并指导就诊。 ④复查再分诊,保证患者专科专治。

2、首诊医师:

(l)首诊医师负责制:

a、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拟定初步诊断,做出恰当处理,同时按病历要求书写门诊、急诊病历。

b.建议专科门诊就诊。 c.收住院。

(2)第二次就诊: ①原接诊医师应: a.建议专科就诊; b.收住院。

②新接诊医师应: a收住院; b门诊治疗。

(3)第三次就诊:仍未能确诊,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应履行签字手续。 (4)当患者需入院诊治时,应由开具入院通知单的医师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二)、病房医疗: l、24小时内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应给予初步处理。

(2)由经治医师做出初步诊疗意见并完成病历书写。

(3)必要时由主治医师提出并请示上级医师组织科内讨论、科间或院内会诊。 (4)急、危、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看并于6小时内完成病历书写。

2、入院三天内

(1)确诊者按诊疗常规进行。

(2)未确诊者,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组织科内讨论、科间会诊。

3、入院后1周未确诊者,必须进行科内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确诊者按诊疗计划实施,2周内仍未能确诊者须进行院外或远程会诊。(特殊专业按诊疗常规执行)。

4、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①药物选择:

a制定专科用药规范并严格执行; b.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②用药后注意观察疗效; ③根据病情、疗效及时更改、调整用药方案。

④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对其它脏器及其它疾病的影响。 (2)、手术治疗

①.术前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审批; ②.按手术常规操作;

③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后处理。 (3)、特殊诊疗按各专业诊疗常规执行。

5、转归:

(1)治愈——出院,专科门诊随访。 (2)好转——专科门诊随访。

(3)未愈——患者要求出院或转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4)死亡——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l周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并及时上交病案。

(三)出院

1、治愈者由主治医师审批,向上级医师汇报后即可出院。

2、好转者由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向患者交待专科门诊继续治疗或返院治疗的注意事项,并批准方可出院。

3、未愈者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向病人做继续治疗指导并批准方可出院。

4、管床医师必须在患者的门诊病历上书写“出院小结”。

注:

1、根据病情,不受时间限制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诊,如院外会诊、远程会诊等。

2、重危病人应床边交接班,每天有交接班记录。

3、报告方式:对病危病人须将病危通知单送交医务处;对特殊、紧急抢救病人须电话报告医务处;对死亡及入院两周未确诊病例应书面上报医务处。

四、考核方法和奖惩制度

1、门诊医疗质量由各门诊部负责考核、统计;基础质量由医教办、护理部等职能处室负责考评。住院医疗环节质量由质控办牵头对正在诊疗过程中的“活病历”随机抽查,按考核表内容逐点考核,一般每个月对每个医疗组考核1-2次;终未质量主要由病案室质控组负责考评。

2.分析各项诊疗活动对整体医疗质量的影响程度,对各质控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按合格(√)、轻度缺陷 (1)、中度缺陷 (2)、重度缺陷(×)分为四个级别进行定性标化,并在质控考核表扣除相应分值。 具体评分要求如下: ① 病房医疗质量监控量化考核的满分为80分,如检查的各项所得总分大于64分为合格。 ②各质控点(考核中每单项)检查实得分数占应得分数的百分数≥80%者为合格,70%~79%为轻度缺陷,60%~69%为中度缺陷,<60%为重度缺陷。举例说明:如共检查三份病历的“入院三天内每日记录病程”一项,应得分合计6分,而实得分为4分,则该质控点得分4/6=67%,定为中度缺陷。

3、质控办每季度对各质控点缺陷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一次,并排出名次,张榜公布。科室考核分值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

产品异常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产线在生产红外小筒机DS-2CC112P-IR1时,出现批量不良生产撞件的现象。从第9周的不良数据反馈,单项不良占整个生产不良的29.14%,不良率较高,如下所示:

且这种撞件在安装工序难以预测,需要在装配的下道工序检测发现(电容撞件脱落,导致检测图像异常)这样造成了很大的返工量,给产线效率和品质带来严重影响。具体不良如图所示:

二、原因分析:

人:安装手法无误,严格按照生产作业指导书执行,将PCB固定组件顺着筒机机身固定卡槽装入机身,然后用螺钉固定后转入下工序; 机:电动扭力对此异常不产生副面影响。

料:电源线来料无破损,PCBA检测未发现来料有电容脱落现象;但PCB固定板在电容撞件处有缺口,无法对PCB起到防护作用。 法:安装固定方法无异常; 环:环境无影响;

三、临时处理措施:

通过对此异常的分析,需对PCB固定板结构进行一定的设计更改,这需要相应的时间周期,所以临时措施要求产线装配人员,在PCB固定组件安装前增加固定电源线的动作,用手将电源线压入机身底部形成一定的弧度,避免与PCB固定组件发生撞件。但从下图第10周的维修数据来看,有部分改善,但效果不明显。

四、长期改善方案:

从电容撞件发生处着手改善,原PCB固定板电容撞件处有个缺口,在PCB固定组件与机身安装时,电源线与组件接触的直接是PCB,可直接摩擦到被撞掉的那颗电容。所以改善后的PCB固定板结构是将原有的缺口处填平,PCB固定上后还留有一定空间,使安装过程电源线不会直接与PCB进行接触,起到防护PCB的作用,具体如下图所示:

五、验证结果:

改善前:L11线,10040029生产订单100台,DS-2CC112P-IR1(3.6mm),检测1发现电容撞件不良共20台,直通率仅为80%;

改善后:L11线,10041235生产订单100台,DS-2CC112P-IR1(3.6mm),检测1未发现电容撞件不良,直通率为100%;

产品异常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1)发生医疗事故,严重差错或医疗问题,损坏或丢失贵重器材和贵重药品、毒麻药品,发现成批药品变质时。

(2)患者诊疗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或严重并发症,或患者病情危重,家属对诊断、治疗效果不满意,有发生医疗纠纷征服兆的。

(3)同时收治3个或以上工伤、重大交通事故、大批中毒、甲类传染病必须动员全院力量抢救,涉及法律、政治问题及自杀迹象的病员时。

(4)凡有大手术,需要脏器切除、截肢,首次开展的新手术、新疗法、新技术和自制药品首次临床应用时。

(5)需紧急手术的患者无行为能力且单位领导和家属不在时。 (6)增补、修改医院规章制度,技术操作常规时。

(7)副主任医师以上或特殊工种的医务人员因公出差、院外会诊、接受院外任务时。 (8)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严重输血反应时。

(9)发生局部院内感染、疾病流行或发现特殊病病例、特殊症状病例时。

(10)在医务活动中,存在难以处理的突发情况时。违反上述规定者责任自负。

2、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特此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真正做到检查到位、处理到位、告知到位、记录到位、签字到位、会诊到位;新病人必须检查、病重危病必须谈话、危重患者必须签字。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专家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暂挂靠在医教办。

其职责分述如下: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6)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标准的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2、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责

(1)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提出干预措施并向主管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 (4)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终未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5)每季度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与绩效工资挂钩。 (6)定期编辑医疗质量简报和不良医疗文件公示栏。

(二)、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职责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科室质控小组职责如下:

(1)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相关人员3-5人组成。 (2)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与绩效工资挂钩。

(3)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4)参加医疗质控办公室的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医务人员自我管理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对各级医务人员的要求分述如下: 1.门诊医师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

a.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视;c.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

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10)按专科收治病人。

(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2.病房住院医师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24小时、危重病人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手术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24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

(7)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

(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3.病房主治医师

(1)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2)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在48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

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查房内容要求有: ①诊断及诊断依据; ②必要的鉴别诊断; ③治疗原则;

④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3)新入院的急、危、重病人随时检查、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4)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把好出院病历质量关,并在病历首页签名。 (5)入院3天未能确诊或有跨专业病种的病例时应及时举行科内或科间会诊。 (6)待诊病人在入院1周内仍诊断不明时,向主任请示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 (7)按科室规定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

(8)手术和介入治疗前亲自检查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管理标准拟订严密的手术方案并实施。术后即刻完成术后记录,24小时完成手术记录。 (9)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术后工作。

(10)负责治愈患者出院的审批手续,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4.病房主任(副主任)医师

(1)组织或参与制定本科质量管理方案、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和操作常规。

(2)指导下级医师做好医疗工作,督促检查下级医师执行各项制度和诊疗常规。

(3)对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求72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危重病人至少每日查房1次;病人病情变化应随时查房;每周组织全科查房2次。

(4)查房内容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普通病人应有:

①诊断及其诊断依据; ②鉴别诊断; ③治疗原则;

④有关方面的新进展。 未确诊病人应有: ① 鉴别诊断;

②明确的诊断思路和方法; ③拟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危重病人应有: ① 当前的主要问题; ②解决主要问题的方法。

(5)疑难病例及入院1周未确诊病例,组织科内讨论或院内会诊,必要时向医务处申请院外会诊或远程会诊。

(6)指导和监督下级医师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

(7)组织术前和重要治疗前病例讨论,指导下级医师做好术中、术后医疗工作。重大手术和重要治疗要亲自参加。 (8)审批未愈患者出院,并指导病人出院后的继续治疗。 (9)审签主治医师审查的转科、出院病历。

三、考核内容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院外部分医疗活动等多个组成部分。其考核内容按过程分为:

(一)门诊医疗

1、挂号、分诊

咨询处、挂号室:按照专业病种及病情轻重缓急指导患者挂号。 分诊护士:

①对一般病人应测量血压,发热患者应测量体温。

②加强巡视,视病情轻重,决定病人是否需要提前就诊。

③根据病人主诉指导分诊,发现传染病患者要及时隔离,并指导就诊。 ④复查再分诊,保证患者专科专治。

2、首诊医师:

(l)首诊医师负责制:

a、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拟定初步诊断,做出恰当处理,同时按病历要求书写门诊、急诊病历。

b.建议专科门诊就诊。 c.收住院。

(2)第二次就诊: ①原接诊医师应: a.建议专科就诊; b.收住院。

②新接诊医师应: a收住院; b门诊治疗。

(3)第三次就诊:仍未能确诊,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应履行签字手续。 (4)当患者需入院诊治时,应由开具入院通知单的医师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二)、病房医疗: l、24小时内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应给予初步处理。

(2)由经治医师做出初步诊疗意见并完成病历书写。

(3)必要时由主治医师提出并请示上级医师组织科内讨论、科间或院内会诊。 (4)急、危、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看并于6小时内完成病历书写。

2、入院三天内

(1)确诊者按诊疗常规进行。

(2)未确诊者,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组织科内讨论、科间会诊。

3、入院后1周未确诊者,必须进行科内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确诊者按诊疗计划实施,2周内仍未能确诊者须进行院外或远程会诊。(特殊专业按诊疗常规执行)。

4、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①药物选择:

a制定专科用药规范并严格执行; b.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②用药后注意观察疗效; ③根据病情、疗效及时更改、调整用药方案。

④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对其它脏器及其它疾病的影响。 (2)、手术治疗

①.术前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审批; ②.按手术常规操作;

③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后处理。 (3)、特殊诊疗按各专业诊疗常规执行。

5、转归:

(1)治愈——出院,专科门诊随访。 (2)好转——专科门诊随访。

(3)未愈——患者要求出院或转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4)死亡——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l周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并及时上交病案。

(三)出院

1、治愈者由主治医师审批,向上级医师汇报后即可出院。

2、好转者由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向患者交待专科门诊继续治疗或返院治疗的注意事项,并批准方可出院。

3、未愈者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向病人做继续治疗指导并批准方可出院。

4、管床医师必须在患者的门诊病历上书写“出院小结”。

注:

1、根据病情,不受时间限制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诊,如院外会诊、远程会诊等。

2、重危病人应床边交接班,每天有交接班记录。

3、报告方式:对病危病人须将病危通知单送交医务处;对特殊、紧急抢救病人须电话报告医务处;对死亡及入院两周未确诊病例应书面上报医务处。

四、考核方法和奖惩制度

1、门诊医疗质量由各门诊部负责考核、统计;基础质量由医教办、护理部等职能处室负责考评。住院医疗环节质量由质控办牵头对正在诊疗过程中的“活病历”随机抽查,按考核表内容逐点考核,一般每个月对每个医疗组考核1-2次;终未质量主要由病案室质控组负责考评。

2.分析各项诊疗活动对整体医疗质量的影响程度,对各质控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按合格(√)、轻度缺陷 (1)、中度缺陷 (2)、重度缺陷(×)分为四个级别进行定性标化,并在质控考核表扣除相应分值。 具体评分要求如下: ① 病房医疗质量监控量化考核的满分为80分,如检查的各项所得总分大于64分为合格。 ②各质控点(考核中每单项)检查实得分数占应得分数的百分数≥80%者为合格,70%~79%为轻度缺陷,60%~69%为中度缺陷,<60%为重度缺陷。举例说明:如共检查三份病历的“入院三天内每日记录病程”一项,应得分合计6分,而实得分为4分,则该质控点得分4/6=67%,定为中度缺陷。

3、质控办每季度对各质控点缺陷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一次,并排出名次,张榜公布。科室考核分值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

产品异常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分娩3002例, 其中脐带异常336例, 占分娩人数的11.19%, 均为孕37~40周。脐带异常中脐带缠绕259例占脐带异常的77.08%。脐带长短异常33例脐带打结5例占1.48%, 脐带扭转35例占10.4%, 脐带帆状附着3例占0.89%, 脐带缩窄1例占0.29%。并取同期之脐带正常的1045例为对照进行比较。脐带异常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产前B超提示及胎儿电子监护仪 (CTG) 监护有频发变异减速 (Vd) 及分娩时检查缠绕及长短、打结等情况加以确诊。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1.1 脐带异常与长度关系

336例脐带长度:最短25cm, 最长110cm。脐带过短者<30cm, 无一例发生脐带缠绕, 但脐带扭转多见;脐带长度正常30~70cm有160例发生脐带缠绕、扭转占, 其中绕颈或绕身1圈者64例, 2周者9例, 扭转60例, 最少15转, 最多41转;脐带过长>70cm, 有38例发生脐带缠绕、扭转、受压, 其中缠绕1周者20例, 2周者5例, 4周者1例, 4例前置胎盘或隐性脱垂, 在脐带缠绕2周以上级脐带脱垂中脐带过长明显多于脐带正常者。可见, 脐带的缠绕和前置、因臀位比脐带异常少得多能受压与脐带长度密切相关。

1.2 脐带异常与胎位的关系

336例脐带异常胎儿中, 头位318例, 占94.64%, 臀位12例, 占3.5%, 说明脐带异常大多发生在头位妊娠。

1.3 脐带异常对围产儿的影响

脐带异常组胎儿宫内窘迫或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1.4 B超对脐带异常的影响

336例脐带异常经产前检查发现者300例, 占89.28%。其中胎儿颈部有“U”或“W”型压迹者确诊脐带绕颈334例, 诊断符合率9940%, 另外1例出生后确诊, 脐带先露1例。 (表1) 。

1.5 分娩方式

本组脐带异常孕妇中有194例行剖宫产术, 剖宫产率57.73%, 对照组2048例中剖宫产318例, 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在脐带异常的剖宫产中以胎儿窘迫为主要指证的156例, 131例阴道分娩中, 胎吸28例, 臀位助产4例。

2 讨论

脐带异常是一种发生率很高, 往往在分娩时才能发现的产科并发症[2]。它包括脐带缠绕、打结、扭转、过长、过短、脐带帆状附着。头位脐带异常明显高于臀位脐带异常,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有显著性。根据临床观察, 脐带长度正常者缠绕1周多见, 而脐带过长者缠绕2周以上者占多数, 脐带越长, 缠绕的周数越多, 甚至方发生绕颈、绕身、绕肢并存, 在产时容易致胎儿宫内窘迫, 增加剖宫产率。其发生与脐带过长、胎儿小、羊水过多及胎动频繁等有关[3], 因此对有脐带异常者必须高度重视, 做到及时正确诊断, 尽早预防、处理, 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因脐带异常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脐带异常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产前B超提示及胎儿电子监护仪 (CTG) 监护有频发变异减速 (Vd) 及分娩时检查缠绕及长短、打结等情况加以确诊。脐带长度≥70cm为过长;≤30cm为过短[1]。本组根据B超、临床检查综合判断, 确诊率达98%。B超在妊娠20周始检查, 可在胎儿颈后部见到脐带对颈部的压迹, 脐带断面呈“U”或“W”特征, 可早期诊断为脐带绕颈, B超的诊断准确率92.43%, 本文336例, B超检出300例。

脐带异常对围产儿的影响:脐带异常常并发脐带缠绕、扭转, 而脐带缠绕、扭转松弛时, 不影响脐血循环, 对围产儿影响不大, 但带缠绕、扭转过紧、过密时, 使脐血管受压造成血循环受压, 致胎儿脑组织缺血缺氧, 致胎儿宫内窘迫甚至死胎、死产或新生儿窒息、死亡。尤其在分娩中, 由于胎头快速下降对脐带的影响, 易致胎儿宫内窘迫。文献报道非致死者, 新生儿1minApgar评分低, 而5min评分则无影响。诊断脐带缠绕后, 剖宫产增多[3]。

对产妇的影响:曾加剖宫产率。

综上所述, 如果在孕中发现脐带异常, 影响脐血循环时, 也可致IUGR。脐带异常以脐带脱垂的预后最为凶险, 如果产前B超诊断脐带绕颈2周及以上的孕妇, 在分娩过程中应加强监护, 一旦出现胎儿窘迫, 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以减少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率。可见, 异常脐带异常的后果十分严重, 应引起临床产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摘要:目的 探讨脐带异常各种类型和对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生的影响, 以及与难产的关系。方法 对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分娩的336例脐带异常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脐带异常的发生初产妇高于经产妇, 以脐带缠绕及缠绕颈部最常见, 脐带过长易发生缠绕。结论脐带异常与脐带过长、胎动过频有一定的关系, 脐带异常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增加了阴道助产率及剖宫产率。结论 在产科工作中要重视脐带异常, 特别是脐带缠绕。

关键词:脐带异常,胎儿窘迫,新生儿低窒息

参考文献

[1] 王淑珍.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255.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01.

[3] 乐杰.妇产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13.

上一篇:传媒机构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出纳工作总结模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