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论文范文

2023-09-17

诚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诚信 本质属性 行为过程 决策

一、序言

理论界对诚信问题的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从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探索,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办法及对策措施。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管理学的角度,立足于施诺者和承诺者本身探讨在诚信的形成和实现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及实现途径。

二、诚信的概念、内涵及其本质属性

诚信作为一种经济、文化、社会理念,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理念之一。为了探索诚信的实现途径,首先从诚信概念入手,明确诚信的概念、内涵及其本质。

(一) 诚信概念

对于传统诚信,理论界一致认为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讲信用、守承诺。现代人对诚信的理解和古人差不多,认为诚信即为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行为方式,它表现为一个人在说话、做事和做人方面真诚不欺、信守诺言。

(二)诚信的内涵及其本质

诚信的基本内涵为真诚、诚实,就是保持自己,讲求信用。首先,诚信强调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就是在行事时,发自内心,遵从自我,与内心、自我保持一致性。其次,诚信强调行为上的一致性和言行一致性。行为上的一致性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行为表现符合诚信的要求。言行上的一致性是指履行先前的言语承诺或其他形式的约定,指现在的自我不违背过去的承诺。

三、诚信行为过程分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在人类社会中,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所以,诚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虽然与一定的政治制度和其他社会生活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受到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正是从这个根本意义上说,诚信的深层源泉是人们的社会经济实践。

(一)诚信的主、客体分析

“诚信”,说到底是人的基本规范问题,是人要讲诚信规范,也是人要接受诚信规范,人既是诚信的施动者也是受动者。换句话说,诚信的主、客体是人而不是物。人之所以区别于物,根本依据之一就在于人用意识去判断利害得失。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受制于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其社会规范,同时也对周围的环境发生相应的作用。作为个体的人会把自身的条件与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转变为“自我决定”和“社会决定”,即由个体向社会的转变。同时,也因自身条件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形成个体差异。诚信的施动与受动是双向的,而且是对等的,也就是说,个体要享受诚信,就必须先做到诚信。

(二)诚信实现过程分析

从决策的角度分析,诚信的实现由三个阶段构成:作出承诺、履行承诺、兑现承诺。在作出承诺阶段包括承诺的目的、承诺的内容、必要性和可行性、受诺者的诚信状况;还包括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及意外情况和其它相关因素等。只有对上述各项内容作好认真分析与准确评价,使其符合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并且较为恰当,同时对受诺者的诚信状况进行准确识别,才能使所作承诺有较为坚实的基础。本阶段主要考察承诺者的业务能力和决策水平。履行承诺阶段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对承诺事项及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跟踪,所作承诺能否履行的考量以及是否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受诺者诚信状况变化的进一步识别及对履行承诺的影响等,如果需要调整应及时与受诺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取得其谅解。本阶段主要考察承诺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兑现承诺是实现诚信的关键阶段,是对承诺者价值观的考验。这一阶段更重要的是考验承诺者的个人品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诚信需要施诺者认真分析、理性计算、准确识别、实时跟踪、及时沟通、积极兑现才能顺利实现。否则就会造成诚信缺失。

四、实现诚信的途径

实现诚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建设,二是施诺者自身修养及决策水平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环境建设包括政府诚信、完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严格执法和加强监督等方面,由于目前这方面的论述较多,本文侧重于后者进行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个人和企业都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决策权和自主权。经济活动的范围扩展了、领域拓宽了、交往的频次增加了、环境复杂了。从诚信实现的三个阶段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作出承诺阶段:作为施诺者或受诺者,其身份不断地在管理、生产或服务和生活三个领域进行转换;所处的环境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诚信的形成条件、相关因素及环境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施诺者和对受诺者在专业知识、决策水平、识别能力、自身素质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提了更高的要求,只能通过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地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决策水平,使承诺或受诺建立在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诚信。

在履行承诺阶段:应积极主动地与受诺者进行有效沟通,及时跟踪并发现兑现承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补救。这主要通过增强施诺者的责任意识和自我修养来实现。诚信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如果大家都只是报怨、等待、甚至仍然故意失信,诚信的回归将越来越遥远,而且受伤害最大的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自己。

兑现承诺阶段关键是考验人们的价值观,其核心是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对待物质利益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要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对物质利益需求的普遍性。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承认这种物质利益的普遍存在,才有可能正确认识以此为基础的所有道德和政治等问题的实质所在。

二是要正确选择获取物质利益的合理手段。人们在获取物质利益手段的选择上,有合理性与非合理性,或合法性与非法性之分。坚持通过合理的、合法的手段获取物质利益。

三是要理解和实践物质利益与奉献精神的一致性。处在社会群体中的人,个人的利益只有在社会群体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观与非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观的一个重要区别,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群体物质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存在,而是在于人们是否能够为争取维护和实现社会群体利益敢于做出个人的牺牲和奉献。

参考文献:

①焦国成. 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2—4

②蒋旭. 我国诚信问题研究综述. 《兰州学刊》,2005(6):177—178

③杜木恒. 诚信的经济学分析.《现代财经》,2008(2):9—10

④唐国战. 诚信内涵研究综述.《社科纵横》,2005(8):146

⑤姚景照. 关于诚信的理论思考.《西南大学学报》,2010(7):20

⑥卢希悦. 对我国诚信缺失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1):95—96

(任科社,1958年生,陕西耀县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尹丹,1989年生,河南洛阳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赵雯婷,1987年生,河南周口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与管理)

诚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会计档案是记载与展示一个经济机构业务处理的关键性资料,对于该类档案的相关管理也成为会计工作的关键。但是,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由于处在整个工作流程的末端,经常被业务人员所遗漏忽视,以致于造就了会计档案整体管理流程中较为欠缺的弱项,更是完全拉低了该项管理工作的水准。文章讨论了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并思考应对措施,以便推动会计档案管理的严谨化和高质量。

关键词:会计档案;难题;应对措施

会计档案管理作为一项专业性财务会计知识,其需要职工仔细钻研、细致落实相关工作。借助仔细钻研与交流学习能够增强相关业务管理职工的工作水准与职业素养。所以,增强会计档案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改善公司的会计档案管理水准,还能够使会计档案管理更加有效地为国家经济发展貢献更多的力量。

1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题

(1)对会计档案管理业务的关键性认知薄弱,缺失全面的了解,使得会计整体业务和档案管理互相背离。部分机构组织仅看重会计主体业务,而忽视档案管理,没有专门进行整肃档案的职工。会计人员正式入职之前,几乎没有员工真正接受过会计基础工作流程操作的训练与指导,大部分都是其他部门职工兼职管理,因此并没有管理业务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基础,对管理业务的常规运行流程不甚了解,对业务档案的管理范畴更是马马虎虎,以致于管理的会计档案无法达到合格标准。

(2)有关会计档案的信息数据资料采集不齐全。部分组织机构仅仅看重对会计凭证、账簿以及数据报表等专业信息的汇总,反而忽略了对于相关的会计文件的收集编辑与汇总记录,以致于无法实现会计档案整理的全面性。

(3)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不具体、缺少规范性。建立会计档案管理部门是会计工作乃至法律法规的必需,然而现实中会计档案管理都是不完备的,不仅没有建立该相关部门,具体工作也是其他职工兼职管理。会计档案的辨别处理工作经常被忽视,大多数部门机构的会计凭证、账簿等资料,数年里只汇总不辨别处理,以致于降低了整体工作的水准。

2改进会计档案汇总管理业务的应对措施

(1)整合思想,增强管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关键作用的认知,合理管控。《档案实行法案》里第五条有言:“机关单位、事业机构以及其他团体须提高对本部门财会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准,使会计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合法实施。”《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指出:“各机关单位需要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确保档案妥帖保存、合理放置、便于查找,严禁损毁、丢失与泄密。”因而看出,加强对会计档案的汇总管理,是一件非常庄重的法律事件。各部门机关、单位组织的高层领导者须加强依法进行档案汇总管理的思想认知,站在法律的立场上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将档案汇总管理提上日程,让会计档案汇总管理工作步入法制的领域。

(2)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职工的训练力度,增强管理职工的整体素养。档案管理相关职工的整体素养涵盖思想、业务以及职业素养。增强管理业务的品质,从事管理的在职员工是进行会计档案编辑汇总的主要负责人。这些员工对档案汇总的熟悉认知度,直接体现了会计档案的品质如何。《档案实行法案》第八条直接把“规划、引领本地区的管理职工训练”当成县级以上区域的管理机构的关键任务。《档案法》还提出:“档案管理员须尽职尽责,遵纪守法,具有专业技能知识。”所以,各部门需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职工的训练水平,将提高档案汇总管理知识水平以及专业能力列为上岗前训练的关键内容,除了要做好岗前训练工作,后续的监督指导也要同步。在会计档案汇总管理的整个流程中,若可以整合思想,始终秉持科学管控和责任落实,便能够及时应对管理工作里出现的不少难题,增强会计档案资料的质量,提高事业单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适应现阶段经济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

(3)全面改进财会档案汇总管理的规定。若想实现会计档案更加规范,须将管理工作列为日常计划,确立会计部门管理战略,改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比如切实落实实行《档案管理职工责任》、《会计档案转接规定》等,对档案信息的采集汇总、编辑储存等各项流程进行规范,使得档案汇总业务有迹可依。

(4)要按时对会计档案实行辨别处理。《会计档案汇总管理办法》第十条指出:会计档案管理职工联合财务机构努力做好会计档案的辨别处理,将有价值的资料须妥帖保存,且对于保管期已到、尚未解决的债权以及其他未解决事宜的会计凭证切忌销毁,须另行取出再次立卷,并在销毁清单及保管清单的相关栏备注。

(5)实行计算机系统以及档案管理系统的完善。当前的会计档案查找系统中,经常发生档案管理系统故障的状况。此类问题发生一般是因为计算机当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与储存信息的系统不是一个版本。该问题通常统一版本即可处理,但却极大地降低了办公效率。因此,当改进管理系统时,须同时改进之前的资料。

综述,在现阶段会计档案管理需要密切把握时代需求,及时转变理念,开展合理举措,主动探寻新型管理方式,推进和谐社会的创建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姝亚. 会计诚信问题的几点探索与思考[J]. 中国经贸, 2020, 000(006):64-65.

[2]李欣. 对于会计诚信问题的探究与治理[J]. 新商务周刊, 2020, 000(005):292.

(长安大学兴华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诚信论文范文第3篇

保险公司是保险经营活动的主体,保险风险管理的承担者,保险履约的主要责任人,加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建设,对于充分发挥保险功能和作用,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加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建设有利于发挥保险功能和作用

2006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意见》明确提出,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

1、有利于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

2005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2042.1亿元,相应的保险赔款仅为100亿元左右,占灾害的损失比例不到5%,远低于36%的全球平均水平。具体到承保数据,2005年,我国的家庭财产保险投保率为5%,公众责任险投保率不足10%,即使消费者熟悉的车辆保险投保率也仅达到30%,而在发到国家这些险种的投保率都在80%以上;我国人均长期寿险保单持有量仅0.1件,而发达国家为1.5件;我国医疗费用由商业保险承担的比例不到2%,而许多发达国家超过50%。我国保险市场承保水平低、支付赔偿少,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发挥不充分,这其中涉及多种原因,既有保险公司业务拓展能力的问题,也有保险产品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问题,还有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的信任度问题。加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建设,规范保险公司的展业和理赔行为,维护保险公司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扩大保险业发展规模,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

2、有利于发挥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

2005年,我国保险资金应用余额达到14100.11亿元,比年初增加3321.49亿元,增长36.66%。其中,银行存款5168.88亿元,占资金应用余额的36.66%;国债3591.76亿元,占25.47%;金融债券1806.04亿元,占12.81%;企业债券1206.05亿元,占8.55%;次级债820.7亿元,占5.82%;证券投资基金为1107.15亿元,占7.85%;股票158.88亿元,占1.13%;其他投资212.84亿元,占1.51%。随着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险资金应用渠道还将不断拓宽,非银行存款的投资比例还将不断上升。保险资金融通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保险资金收益率,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保险资产的投资风险明显增加。加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建设,有利于形成完整有效的风险内控机制,使保险公司加强对资金应用风险的管理;有利于保险监管部门及时掌握保险公司的投资信息,进一步加强对保险公司资金应用的监管,更好地发挥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

3、有利于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近年来,保险业大力推进责任保险创新,各保险公司已开发了210多个责任保险产品,包括火灾公众责任保险、高危行业雇主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旅游责任保险、建筑工程质量保险、长途客运责任人保险、道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责任保险、校园责任保险、家政服务责任保险。2006年开始全面推行的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更进一步扩大了责任保险的覆盖范围。责任保险的推行,在化解民事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控水平,充分体现了保险这一市场机制辅助社会管理的功能。但是,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扩展,在使保险公司部分分解和承担政府公共管理职责的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的职责定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公正、透明地核算责任保险费率,有效管理责任保险基金,合理支付各种保险赔偿,是当前整个保险业和各家保险公司共同面对的一道课题。加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建设,有助于保险公司树立良好形象,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充分发挥辅助社会管理的功能。

二、加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建设有利于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央在综合判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科学定位未来走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保险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样要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加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建设,有利于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1、有利于增强保险业的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入世”以来,各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在内的众多保险机构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保险机构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保险机构只有拥有良好的信誉和品牌,才能在保险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得先机。必须看到,信誉和品牌是建立在保险机构的诚信基础上的,失去了诚信,也就没有信誉和品牌可言,就难以赢得客户,难以在竞争中取胜。因此,诚信已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诚实守信的保险公司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只有树立诚信形象,才能提升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险公司必须作到以诚相待,遵守法律和市场规则,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才能增强竞争实力,为更广泛地进入市场、扩大交易创造条件。从实践看,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人保、人寿、平安、太平洋等各家保险公司都纷纷打出诚信牌,通过树立保险诚信形象,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和价值。

2、有利于提高保险业的绩效

随着市场竞争的发展,企业成长方式已逐渐从依靠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增长,让位于利润和价值的增长,经营规模已不再是决定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客户忠诚度对利润的影响远比市场份额重要。有资料显示,在银行、保险等服务行业中客户的忠诚度每上升5%,企业利润可上升25%~30%,而且这其中80%的利润是由占20%比例的忠诚客户创造的。研究发现,在保险等服务行业,吸引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要比保留一个老客户高出5倍以上。尤其是寿险公司,因其销售的产品多为保险期限长的业务,而且新单销售成本较高,往往需要多年才能分摊前期的费用。如果寿险公司的投保人续保期限越长,对公司越有价值。除老顾客的留存成本低以外,客户忠诚对保险企业利润的贡献,还来源于现存客户对潜在客户投保行为的影响。有统计表明,一个对保险公司服务满意的忠诚客户,可以动员和吸引3~5人投保,相反,一个对保险公司服务不满的顾客的负面影响则多达10人以上(周道许,2006:302)。目前,我国多数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还比较弱,就寿险公司而言,按照国际惯例,平均资产回报率至少应在1%以上,但中国寿险业平均资产回报率2004为0.3%;就非寿险公司而言,近年来国际资本市场非寿险企业平均股本回报率为11%,而2004年中国非寿险业股本回报率约为6%。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保险诚信还没有深入人心,保险客户的忠诚度还不高,保险企业只有靠价格战吸引客户,加大了交易成本,影响了保险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3、有利于降低保险业的风险

目前,我国保险业在管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多数保险公司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偿付能力弱,2005年末,保险业资本金总量仅为1097亿元,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家较大保险公司的规模,却要为全社会提供近110万亿元的风险保障;二是多数保险公司的风险选择和风险控制能力弱,许多保险公司长期忽视数据管理、忽视核保、忽视精算,影响了持续盈利能力;三是多数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低,在财务上表现为行政费用占用过大,在业务上表现为以成本拚规模,采取降低保险费率、提高中间人佣金等恶性竞争手段;四是多数保险公司的服务意识差,服务主动性不够,服务效率不高,特别是在体现保险业核心功能的赔偿给付处理方面,多有不尽人意之处。这些问题如果进一步放大,将会使消费者对保险公司丧失信心,拒绝购买保险产品。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购买保险产品,流向保险业的资金链条就会断裂,保险业就可能面临严重的系统风险,偿付能力将会出现问题,甚至可能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加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建设,有助于树立保险公司的良好形象,有助于规范保险公司的管理服务行为,提高消费者的保险消费信心,防止可能引发的系统风险。

三、加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建设有利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实现全社会的诚信友爱,需要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协作。加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建设,对构建和谐保险,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并要求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加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保险相关信息的采集,建立健全保险机构、保险从业人员和被保险人征信系统,从而为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提供大量的信用信息和有力的系统支持。

2、有利于遏制社会失信行为

依托完善的保险征信系统,有利于健全保险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遏制保险失信行为的发生。一方面,保险征信系统将保险公司员工和保险代理人的失信行为记录在案,方便投保人充分了解保险从业人员的诚信信息,帮助监管部门有效实施保险监管,对违规的保险从业人员有很强的惩戒作用;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保险征信系统,充分了解被保险人的诚信状况,将不同诚信水平的客户区分开来,对一些信用程度较低或涉嫌保险欺诈的人员可以通过提高保险费率、拒保、拒赔,甚至提起刑事诉讼的方法予以惩戒。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信用共享机制,将保险失信者的有关情况告知有关行业和企业,进而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局面,促进全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

3、有利于培育社会诚信文化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保险文化的基础正是最大诚信。诚信原则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保险合同受到“最大诚信”法律原则的保护。保险业通过对这一原则的正确运用和广泛宣传,将促进被保险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同时,保险公司按照诚信原则进行承保和赔付,通过合法的经济手段来教育和约束被保险人的行为,既激励严格守信的被保险人,又惩罚了违反诚信的被保险人,有助于推动社会诚信文化建设。近年来,保险业通过自身努力,广泛宣传保险诚信理念,一方面逐渐树立起注重诚信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提高,这些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李茂生、李光荣,2006:91)。

4、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保险是风险的调节器和社会的稳定剂。保险公司如不能诚信经营,出险后故意压误或拒付保险赔款,势必导致保险客户的严重不满。当整个社会出现大规模风险时,大量的保险客户如不能及时获得保险赔款,相应的保险风险得不到有效转移,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动荡。同时,保险公司如果缺乏诚信,也将使得社会公众不愿意购买保险产品,导致社会公众的各种风险不能通过有效渠道进行转移,当大规模风险出现后,同样会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建设保险公司诚信机制,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从根本上讲,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诚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依法治国是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使国家的各项管理活动真正依法来进行。基于法治视野下中国服务型政府建构的路径选择主要有:完善治理结构,明确职能,建设分权政府;公开透明,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流程,建设阳光政府;吐故纳新,焕发机制活力,建设创新政府;运用电子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建设电子政府;增强服务本领,提高政府绩效,建设效能政府。

关键词:依法治国;服务型政府;路径

法治是以法的观念高于一切为特征和原则的国家治理制度,坚持依法治国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把“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作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目标,把“更加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1],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更加注重”之一,并且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了全面深刻阐述。这是首次强调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必将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制度框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制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经历了三种模式的转型:由统治型政府到管制型政府再到服务型政府。而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模式,与统治型政府和管制型政府相比,服务型政府也并不是在原有的政府运行体制范围内的修修补补。服务型政府不仅是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在后工业时代政府改革的必然诉求,具有厚重的含义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设符合现实中国国情的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中央着眼于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而做出的重大部署,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下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价值追求与目标取向,而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是目前中国面对的又一全新课题。

历经三十余载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接轨进程日益加快,而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3],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方可实现中国由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基础。

服务型政府就是“在以人本理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定位政府角色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公共服务为主导,推动市场经济的完善,致力于提高公共服务绩效的全新政府范型”[4]。因此,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也就是政府在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背景下,满足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包括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等竞争的条件,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

首先,从政府自身做起。明确界定政府的职权,保证政府合法有效地行使职权,有效区分政府在行使权力时是否越权或者侵权。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加强行政执法程序建设,细化执法流程和环节,着力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现象,确保程序正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强化社会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其次,以建设公开透明政府促进法治政府的全面建设。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建设公开透明政府的基础。公众只有了解政府,方能关注政府,理解政府,因此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应该及时公之于众,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向公众发布政府信息,才能取信于民。行政过程必须在法律和社会的密切监督下运行,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坚决杜绝行政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力争使行政决策充分体现公众意愿,行政管理更加符合当前改革发展形势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行政执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要科学理解与把握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树立科学、全面的政府服务观,服务型政府是执行群众路线和以民为本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要求在国家治理框架中,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为指导,在社会民主秩序规范下,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需要真抓实干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制度创新为十八大确立的深化五位一体改革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逐步消除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带领广大群众早日实现中国梦。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五位一体的改革服务,认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还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公开、公正、合法、透明等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依法行政、提供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向政府服务的转变,由官本位体系转向基于社会公民的本位。这种转变对我国政府治理的影响比较大”[5]。服务型政府是当下我国改变传统管制型政府管理理念,实现治理理念,重塑公民本位、权利本位理念,弱化政府维护政治统治和微观经济干预的职能,强化政府对社会的宏观调控及向公众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主导职能。

因此,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当下中国服务型政府建构的路径选择主要有:

第一,完善治理结构,明确职能,建设分权政府。

亨廷顿曾说:“制度化水平很低的政府,不仅是软弱的政府,而且是不道德的政府。政府的职能就是治理国家,一个软弱而缺少权威的政府无法履行其职能,这样的政府也是不道德的。”有效合理的分权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特征,也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当下,在深化改革阶段,合理分权是建立服务型政府所遇到的较为复杂的结构性难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失序和国家混乱,这是在分权过程中必须把握的尺度。实现合理分权,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完善国家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分权则是完善政府治理、优化政府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手段。

第二,公开透明,规范权力运行流程,建设阳光政府。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权力清单制度”是一项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措施,将方便公众对政府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权力清单”要求把各级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所具有的所有公共权力进行全面统计,并把权力清单列表向公众公开,自觉主动地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预防腐败发生。这是当前中国推动政府政务公开、强化群众有效监督、加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从源头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对于我国政府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第三,吐故纳新,焕发机制活力,建设创新政府。

创新政府管理制度,最终目的是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活力。政府作为自然垄断性组织,只有引入竞争、激励、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提高效率。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需要,必须创新管理制度。同样,解决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也要求创新政府制度建设。所以,瞬息万变的改革发展形势要求服务型政府成为创新典范,吐故纳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进程,有效发挥机制活力,助推实现中国梦。

第四,运用电子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建设电子政府。

电子政府作为时代宠儿,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体制的重要基础。通过推进电子政务,改革创新政府管理,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信息时代现实表明,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电子政务使政府提高行政效率,使老百姓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大大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方式,做到透明化、公共化,改变政府与企业、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仅方便民众,有效增进社会福利,还有助于改善政府形象,树立政府权威,可以减少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

第五,增强服务本领,提高政府绩效,建设效能政府。

把工作做好,推动跨越发展,要具备推动服务型政府发展的素质和本领。打铁还需本身硬,只有提高素质和本领,才能在服务型政府创建中做出成绩,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建设效能政府的终极目标。要树立行政成本意识,提高行政效率。政府行政要讲究成本核算,要健全社会核算体系,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强化财政硬约束。还要加强政府职能绩效管理,提高政府效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建立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公共项目的审计和监察;进一步加强效能督察,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和依法行政情况进行立体监督,确保纳税人的钱用得规范透明,产生的效益最大化,真正推动服务型政府的良性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8(1).

[3]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1).

[4]刘厚金.公共服务型政府在法治与市场中的理论内涵与职能定位[J].求实,2009(2).

[5]吴理财.治理转型中的乡镇政府[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诚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国家教育考试作为我国传统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在当前阶段教育体系中仍然延续使用,是社会及多方面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所在。但是在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诚信缺失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考试作弊等多方面不良问题上。本文将通过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的不良影响以及具体对策分析三个角度进行全面探究。

关键词: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缺失;对策

前言:

诚信是人的立足根本所在,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诚信作为道德范畴内的重要标准,是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但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及不良社会风气等多方面影响作用,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会出现部分诚信缺失问题,一部分考生会由于利益诱惑、自制力差等多方面问题,造成考试诚信缺失情况出现。这是十分严重的不良社会现象和教育弊端所在。根据此背景进行分析,全面探究我国教育考试中考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与多方面不足影响从而构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条件所在。

1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的主要成因

1.1考生存在侥幸心理及缺乏诚信意识

结合当前阶段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考生诚信缺失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其根本成因在于多个方面,其中主要问题在于部分考生存在侥幸心理并缺乏较强的诚信意识。部分考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不能根据自身的努力提升成绩和学习效果,便会通过作弊等与实际考试规则不符的手段参与其中,这便是考生存在侥幸心理的主要体现。与此同时,考生在诚信缺失问题上的主要成因在于传统教育体系过于重视基础教学工作,只看重于考生的基础成绩,却缺乏较强的诚信意识教育方案,进而导致部分考生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导致出现价值观偏离诚信缺失的问题。除此之外,部分考生在具体学习及考試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在接触到同学所应用的作弊方式之后便会跟随同学进行作弊,从而导致诚信缺失问题出现。因此,当前阶段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同时缺乏较强的诚信意识。

1.2社会背景环境造成诚信缺失

虽然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个人诚信及信用建设越加重视,但是仍然会存在一定的不良现象,充分体现了诚信缺失的不良问题,这是对于国家教育考试中考生造成不良影响的关键因素所在。结合当前社会背景角度进行分析,贪污受贿等不良社会腐败现象比较明显,此类问题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树立有着较强的负面影响作用。在此背景条件下,正值价值观树立关键时期的学生很容易会被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从而造成诚信缺失问题出现。除此之外,现代信息技术及科学化的通讯方式逐渐发展过程中,也为学生的作弊等诚信缺失现象带来了促进作用。部分考生会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进行考试作弊,这同样是社会背景所造成的诚信缺失主要成因。因此,综合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问题进行分析,社会背景环境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所在。

1.3相关考试机制有待完善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于教育考试不断重视背景环境下,相关考试机制及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但是在具体实施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导致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出现违规及突发问题的关键因素。国家教育考试的相关管理机制要随着社会及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和进步情况进行更新和改变,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教育考试体系的完善性,同时避免大部分诚信缺失问题出现。根据目前阶段我国相关考试机制基础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考试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缺乏完善且具有针对性的违规、作弊处理制度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部分考生认为作弊等不良现象的成本较低,进而导致出现诚信缺失现象。其次,部分地区或者教育考试中虽然具备一定的考试机制,但是落实效果并不理想,这便相当于缺乏合理机制的支撑。另外,国家教育考试中出现诚信缺失问题,不仅表现在考生方面,同时可能会出现在考务工作人员方面,由于操作规范不合理或者缺乏较强责任意识造成的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缺失问题比较严重。因此,综合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问题进行全面化分析,相关考试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或者落实效果不佳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所在。

2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的不良影响

2.1对考生价值观念建立存在负面影响

诚信缺失问题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仅仅是表现形式,其背后存在较大的问题,不仅会对考生本身带来不良影响作用,更对社会发展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考生的基本价值观念建立造成了负面影响作用,不仅会影响诚信缺失考生本身价值观念树立扭曲问题出现,同时会对其他学生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国家教育考试主要针对基于国家发展及建设人才的选拔,基础知识及技能考核工作固然重要,诚信更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所在。与此同时,在参与考试过程中出现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学生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其不良行为被发现会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问题,如果未被发现,只会造成其不断出现侥幸心理,导致其诚信缺失问题更加严重。因此,综合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问题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诚信缺失是会严重影响考生的价值观树立。

2.2严重影响人才选拔工作效果

任何国家教育考试设置的根本目的均在于通过科学的方式对人才进行选拔。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同时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辈出,在具体选拔过程中以标准的方式进行考核。如果国家教育考试中出现诚信缺失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人才选拔工作效果。首先,对于存在舞弊或者其他诚信缺失行为而得到优异成绩的考生而言,这是提升其成绩的捷径,但是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会造成严重影响人才选拔效果的问题出现。而对于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而言,部分考生的失信行为会导致其无法发挥自身优势。因此,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诚信缺失问题十分严重,是影响国家对于人才选拔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2.3不利于社会和谐化建设

国家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建立在和谐的环境氛围上。国家教育考试本身作为公平及公开性的竞争模式,在其正确应用过程中可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化发展。但是诚信缺失问题的出现将会造成部分考生以不正当手段完成考试,这不仅对认真学习参与考试学生带来了不平等的待遇,更对整体社会的公平性发展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当前阶段国家教育考试竞争十分激烈,以考试决定学生未来学习及生活走向的情况愈加明显,进而导致出现不利于社会和谐化发展的问题。因此,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问题的不良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不利于社会和谐化发展和进步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问题具体对策

3.1加强重视诚信教育工作

针对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进行分析,利用针对性的策略加以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基础条件,这是保证国家教育考试顺利实施,同时促进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因素所在。在具体措施构建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诚信缺失问题的主要成因角度进行全面探究,这样不仅可以保障相关策略构建效果,同时可以有效促进推动我国教育考试开展效果。全面加强重视诚信教育工作是从根本环节应对诚信缺失问题的有效措施所在。部分考生在参与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由于存在侥幸心理等问题造成的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对此需要加强重视,通过多样化教育措施全面完善诚信教育工作,促进提升诚信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实现诚信教育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多方面措施进行完善,从而促使学生在不同角度和方法辅助作用下实现提升诚信意识的发展目的。首先,要充分发挥基础课堂教学模式渗透诚信教育元素,是学校教育成为诚信教育的关键途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身份,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诚信意识,构建正确价值观念。其次,加强诚信教育工作的具体策略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教育措施的科学应用对学生进行引导。虽然学校和基础理论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但同时教师要重视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科学教育,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完善应用至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落实诚信教育工作目标[1]。另外,诚信教育工作方案的构建过程中,要结合国家教育考试的多方面机制角度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充分体会国家教育考试的严肃性,使其结合多方面机制了解其重要意义,促进提升其诚信意识,避免失信問题出现。因此,针对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进行分析,加强通过多方面策略强化诚信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3.2完善构建学生诚信档案

加强针对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缺失问题构建科学管理策略的过程中,构建完善化的学生诚信档案是非常必要的基础工作。在当前教育体系及社会各界对于诚信加以重视的背景条件下,学生诚信档案的构建已经逐渐深入至具体教育工作中,无论是针对考生或者考务工作者,其基本言行均会记录在诚信档案中。为了保证诚信档案建立及应用效果,保障其详尽特点,可以加强重视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流程作为基础与核心,从而促使诚信档案的建立及应用发挥其根本作用。首先,可以充分结合当前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将诚信档案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构建,通过个人的账号及密码登录即可了解诚信档案资料。其中不仅包含基础性的资料内容,同时涵盖本人的专业证书等内容。这种方案管理及构建模式十分科学,是促进提升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管理效果的有效方法。另外,完善构建学生诚信档案的具体方案构建过程中,可以充分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将丰富的资料内容融入其中,以此提升学生对于诚信档案的重视程度,同时促使社会多方面机构及用人单位针对人才的基本信息及诚信档案进行分析,完成综合评价目的。诚信作为维持社会基本道德及整体利益平衡的关键因素,在具体档案建立过程中要重视以严谨的态度面对,这涉及到个人的基本信息情况,会影响考生之后的人生规划[2]。因此,为了全面提升社会诚信发展效果,进一步改善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诚信缺失问题,加强构建完善且科学化的诚信档案是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

3.3完善考务部门监督管理制度

在提升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管理工作效果的具体方案构建期间,加强完善考务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方向所在。当前阶段我国对于教育考试的多方面管理机制已经比较完整,在具体完善过程中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结合实践情况改善管理机制中的不足及漏洞问题,同时结合新的问题和情况构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首先,在完善考务部门监督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加强提升考务部门工作人员责任素养及诚信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以往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问题的出现,考务部门工作人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进一步提升其责任意识及认真工作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问题角度进行分析,结合诚信缺失问题出现的具体表现方式、根本原因进行全面探究,从而构建个性化的管理措施[3]。例如:部分考生由于侥幸心理或者功利心较强出现的作弊等诚信缺失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针对性的惩罚措施,使考生全面了解失信对自身带来的严重不良影响,同时促进提升失信成本,促进改善诚信缺失问题。另外,完善的诚信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需要针对利用特殊手段进行作弊的考生进行针对性处理,根据其具体情节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考虑与司法部门进行写作处理,以此保障其他考生的基本利益,同时促进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基本公平性特点。因此,通过完善考务部门多方面管理机制的构建,促进强化国家教育开始诚信管理工作是非常科学的方式。

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诚信缺失问题角度进行分析,深度探究诚信缺失的多方面具体原因以及其根本危害情况,构建针对性、科学化且具有较强震慑力的管理策略,是促进改善诚信缺失问题的重要根本。同时,要重视分别结合基础教育角度、诚信管理方法以及科学性管理机制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保障考生及考务人员对诚信元素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实现全面提升国家教育考试诚信发展效果,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段辉军.高职学生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07):161-162.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9.07.161.

[2]田芳,刘冬辉.高职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06):63-68.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3.06.015.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国家教育考试诚信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XJKX20A020)研究成果

诚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独立审计;诚信;对策

独立、公正、客观是会计师的工作原则,会计师要从中立的角度,审计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情况的会计报表合法性以及公允性,为他人提供客观真实的鉴证服务。如果会计师在独立审计中,缺乏诚信,不仅会造成企业经济的损失,还会导致会计师的信用危机,因此,加强独立审计的诚信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帮助树立审计诚信观念,提高独立审计质量。

一、 独立审计概述

独立审计又称之为民间审计,它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接受他人委托后,独立审查被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之后发表审计意见的有偿活动。独立审计担负的责任重,面临的风险高,在审计独立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缺乏诚信,不仅会造成企业信息的失真,还会损害独立审计的价值,因此需要重视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

二、 独立审计诚信的现状

根据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统计,在证券违法违规案件中,涉及弄虚作假诚信问题案例数量不断上升,会计师在明知企业的舞弊行为却不予揭露,与企业一同欺诈。中国银广厦等上市公司利用报表欺诈案件,中国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舞弊案件,还有麦科特、亿安科技等事件,爆发的一连串的违法违规案件已经严重危及到独立审计的诚信,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信用受到严重的挑战。这些案例中诚信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师的造假行为以及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审计报告的失实等,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独立审计诚信面临着质疑,我们不得不对独立审计诚信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三、 独立审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上市企业不完备的治理机构

目前,我国上市企业的治理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形式,我国的上市企业主要为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而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起不到经营管理的实际独立控制作用,并且企业董事会的结构组成也较为不合理。在审计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的董事会难以发挥其正常的作用,企业管理者的角色有可能从被审计对象转变为审计的委托人,这样审计委托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指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成为了雇佣关系,影响审计机构的选择,很可能会妨碍独立审计工作的公正性以及真实性,不会对企业起到监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是属于商业机密的,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不会把企业的经营信息对外公布,只会选择性的公布没有危害公司发展的信息,信息的披露是不完全的,又由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备,很可能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因而难以发现审计报告的正确与否,由此产生的诚信问题也不能够较早及时的发现出来。另外,由于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力较弱,难以发挥控制机制的作用,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领导着掌握企业的控制权,操纵企业的财务信息,这就增大了审计的难度。上市企业的监事会缺乏财务管理以及审计方面的知识,没有专门的专业人才,并且它只有监督权而没有其他的权利,很难发挥监督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的作用,并且管理者很可能会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而损害企业的财务管理,操纵会计信息。

(二) 独立审计的相关法律不健全

我国相关的审计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还不是很健全和完善,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监管部门之间制定相关规定的冲突,我国的会计信息发布工作主要由财政部和证监会两部门负责,两个部门出于不同的考虑,很肯能造成相关规定之间的冲突,从而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审计工作中有可能会出现模糊的信息;第二,在我国会计师的造假成本较低,并且相关法律规定的惩罚力度又不够,民事赔偿制度不完善,起诉成本又高,这些导致审计的法律风险降低,使会计师冒着风险违反相关规定从事审计工作,这是独立审计诚信问题产生的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 组织结构不合理

根据相关规定,在我国境内,可以设置两种形式的事务所,分别是有限责任制事务所和合伙制事务所,这两种形式的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但是在承担的法律责任却不同,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人对于所产生的债务承担有限的责任,而合伙企业的投资人则是无限责任,有限责任制的事务所承担的责任较少,经营的风险和赔偿责任都是相对较低的,并且还不需要连带责任的承担,事务所的重要部分是人力资本,如果人力资本不能受到严厉的约束和监督,会计师很可能会由于受到金钱的诱惑,做出违背相关规定的审计活动,并且采取各种受段逃避承担责任和经济的赔偿,由此产生不诚信的问题可以发现我国的会计事务所结构以及相关制度还有着明显的不足,需要加以完善。

(四)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作为会计人员,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优秀的品质,深厚的理论知识是解决审计工作问题的前提,并且还要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对当前的审计工作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另外会计人员也应该加强自我道德的约束,会计人员直接接触企业的财务,应该能够抵制诱惑,正确行使自己的工作职责,与不诚信的行为做斗争,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在综合素质方面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有有待加强的。

四、 提高独立审计诚信的对策

(一) 完善上市企业的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现象需要加以解决,深化变革企业的股权制度,可以采取国有股份减持的措施,实现股权的合理分配,还要改革企业的决策制度,增加中、小股东的投票比重,共同参与企业项目的决策,着力解决大股东操纵企业的局面,确保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另外还应该改善审计委托制度,在企业内部设立审计委员会,隶属于企业的董事会,由审计委员会根据公司制度选择审计事务所,结算审计事务的相关费用,以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审计工作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还要改革监事会的制度,扩大监事会的权利,使它与审计委员会相互配合,共同监督企业的财务和审计工作。另外,完善激励和选拔制度,对企业管理者的选拔,要从综合方面考量,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还应该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对于管理层的薪酬,实行与业绩相挂钩的措施,积极激励管理者的工作,减少管理层干扰企业会计信息。

(二) 改革组织体制

大力推行事务所合伙制,强化事务所承担的责任,积极推进有限责任制事务所向合伙制事务所的转变,增加会计事务所造成过失的成本,合伙制会计事务所是由合伙人的资产和事务所的资产共同承担过失责任,这就有力的约束了会计人员审计行为,增加事务所承担的风险,提高事务所的忧患意识。另外还可以创新事务所的模式,可以推进有限合伙事务所,确定承担的责任,划分无限责任和有限责任,利用两种形式的优势,保证会计事务所的正常开展业务,有效避免会计人员的不诚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优化组织结构。

(三) 增强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独立审计诚信问题的产生和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有较大的联系,所以,增强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开展业务培训讲座,邀请经验丰富的会计师授课,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及时补充现代的审计知识和方法,同时注重道德教育,树立道德典型,彰显榜样的力量,使财会人员能够逐渐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在工作中能够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第二,财会人员要有创新的意识,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审计知识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审计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财会人员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跟上审计工作的时代变化,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第三,注重平时的道德教育,现代社会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审计人员很容易受到这些观念的侵蚀,从而在审计工作中表现出不诚信行为,因此,要在平时加强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教育,倡导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作风,积极宣传审计法律知识,加强法律约束,以法律辅助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

(四) 增强法律法规监督

逐渐健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法规的监督,加大对其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目前,审计工作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还依然存在,不诚信的行为较为普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能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因此,应该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继续制定针对目前出现新问题的相关法律,加强监督部门的执法力度,积极查处审计工作中的不诚信问题,开展行业互查,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从而加强审计行业的监管体系。(作者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善平.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会计研究[J].2012(7).

[2]张玉兰.独立审计诚信缺失成因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9).

[3]刘亮论.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

上一篇:中国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三维动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