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得范文

2024-03-20

中庸心得范文第1篇

——由《论语》解析儒家中庸思想的产生及内涵

一、提要:

本文主要通过儒家著作《论语》及相关资料对流传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庸”思想的产生的基础,主要内涵进行一定的解析,并有对一些目前常见的对“中庸”思想的误解作一下反驳。

二、关键词:

中和、时中、至德

三、正文:

“中庸”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并且被当作是儒家最高道德准则,便时至今日,却遭到许多人的误解,因而带上了贬义色彩,经常用它来形容,没有原则,逃避矛盾,做事不彻底,“墙头草,顺风倒”的现象,曾经的儒家经典道德修养的精华所在,而今落到如此受人贬斥的地步,这使我们迫切需要解开“中庸”的神秘面纱。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已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这是《论语》中孔子对首次明确提出“中庸”思想,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但在百姓中却很少见了。”由此可知,中庸思想是非常受孔子推崇的,而且到了“至德”的高度。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① 这是朱熹在他的《论语》注 ① 引自《新编诸子集成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卷三

雍也第六 [宋]朱熹 中华书局 2005 解中对“中庸”的解释,“过”和“不及”是可以看作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现代汉语有“过犹不及”的说法,此过在告诫人们,不要走极端,铤而走险或过分保守都无法把事情做成,更别说做好,平衡这两个极端的方法就是达到“中”,这里的“中”并非不偏不倚的中间,避免与这两个极端拉上任何关系,而是着意追求一种“中和”的状态。“庸”不是现代人所惯常理解的“平庸”、“碌碌无为”,而是一种不偏激的常态,中庸是一种动态、和谐,形成这种状态不是为了逃避,而是想更好的面对,有利于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理学大家程子也对“中庸”作过的解释,“不偏这谓中,不易这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②

程子的解释与朱熹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力求说明中庸是一种定态,即“正道”、“定理”,并且这种定态是通行于天下的,他的这种解释较之朱熹的观点,似乎略显呆板,缺乏灵活性,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大的功效,但实际上,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朱熹和程子在解释“中庸”时的角度是有差异的,朱熹是从为人处事的方法和途径入手的,而程子是从人的道德修养的标准入手的,方法需要在实际中应用的,必须灵活。标准是需要大家遵守追求的,因而要保持相对固定,所以说这两位理学家的解释都可以使的我们对中庸的内涵有更深的了解。

《周易》中说,世界是由阴阳二气化合而成的,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从推演出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阴阳相伴而生,呈现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里阴阳的运转可以看作是儒家“中庸”思想形成的源头,阴阳二气相互冲击融合,同“中庸”所追求的状态有很大相似之处,阴阳化一可以看作是性质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彼此作用的结果,这里的“一”即为“中庸”。

道家的阴阳学说很大程度上是对《周易》阴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肯定了事物包含相成相反的两方面,同时强调反面,认为反面是事物发展的方向,逆可为顺,顺可为逆,阴阳总在相互转化当中,这就是老子所称“反者道之动”,也就 ② 引自《新编诸子集成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卷三

雍也第六 [宋]朱熹 中华书局 2005 是说,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相反的方向发展,即我们常说地“物极必反”的道理,会儒家中庸思想也与这种说法有相似之处,但它重视兼顾两端,不仅强调事物的反面,还强调事物的正面,并且较之道家的观点,还进步性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度,而这个“度”可以看作是儒家中中庸思想的“中”,即为所说的“时中”。

要理解儒家中庸思想,首先要必须弄明白上文所提到的两个概念,“中和”和“时中”,《礼记·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理解为,人的喜怒哀乐在内心中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叫“和”,中的目的在于和,有中才有和,万物都有它的本性,万物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中是万事万物的内心和本在,和是一切事物的通理,这里的“中”在表现出来时,也是强调适当,恰好,而不是指空间上的中间,等分线或所谓的折中。“时中”简言之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任何理论方法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有人说,中庸思想的“中”所追求的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是很难把握的,很多时候因为求“中”而使问题处理的不彻底,从某种程度来说,依然走向了偏颇。其实“中庸”是否彻底,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方法,只要这种方法符合所要处理的事情的本性及其变化规律,那么便会自然而然的找到恰当的突破口,从而达到一种“和”的状态,我们所熟悉的庖丁解牛的故事,经常是被用来说明了解事物规律和各部分联系之后,有利于处理问题,解决困难,其实庖丁解牛的过程也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即当庖丁完全掌握了牛身体各部分的骨肉结构之后,在用刀解骨下肉的先后顺序等方面都能做到事半功倍恰到好处,从而达到了“和”的境界,并且儒家中庸思想是讲求“时中”的,庖丁要根据牛身体的结构,实时的调整解牛的角度、力道及所使用的工具,由此可见,中庸具备刚柔并济强弱分明因势利导的效果,而并非没有彻底性的。

中庸思想承认事物对立的两端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持一种“合而不同”的态度,孔子强调,“执两用中”,既“不过”也无“不及”,如子贡问曰:“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无不及”,“过犹不及”③这里肯定了事物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转向反面,过分和不足都不好,又如,子曰:“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④ 意思是没规定要怎么做,也没规定不该怎么做,只要恰当合理就可以。表明处理事情要有恰当的标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认识和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方法,具有很的实践性,在经济上,孔子主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⑤ 要伦理道德上,他认为“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⑥ 在文学创作上,他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⑦“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⑧

儒家中庸思想是在“礼”、“仁”思想基础形成的,超越了一般伦理道统思想的束缚而达到的一种更高的境界,孔子推崇周朝的礼制,主张恢复周礼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秩序,“仁者爱人”体现的是种仁爱博大的胸襟,这两种思想体系是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立世主张,但在春秋时期,知识分子和地位是很低的,各国都只在为争得土地和人口而不断征战,书生们只有通过到各国去面见君主,展示或者说“推销”自己的治世安民打天下方略途径,才有可能受到国君的赏识和重用,因而知识分子在得势成名之前,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经历诸多磨难,如何做到“甚独其身”,中庸之道给了他们一剂舒心强志的良药,《礼记· 中庸》中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平心静气,做好道德修养,等待上天授予自己的使命,小人则不知天高地厚冒险行事。《中庸》中还记载:“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推崇和努力遵守中庸之道,而小人往往因为一己私利或蝇头小利就以侥幸心理去走极端,违背中庸的理念。

中庸之道乃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有形无形的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它自身所散发出来的智慧的光芒是不会因为一些人的误解而暗淡的。

③④ 引自《论语·先进篇》

引自《论语·里仁篇》 ⑤ 引自《论语·尧曰篇》 ⑥ 引自《论语·卫灵公篇》 ⑦ 引自《论语·八佾篇》 ⑧ 引自《论语·雍也篇》 参考文献:

《礼记 孝经》 胡平生注释 中华书局 2007年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雷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论语》 臧知非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

《先秦儒学要要略》 戴永明著 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2年 《新编诸子集成 四书章句集注》 [南宋]朱熹

中庸心得范文第2篇

一、选择。

1.给下列的句子排列顺序( )

① 物格而后知至 ② 意诚而后心正 ③ 知至而后意诚 ④心正而后身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2.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__________。(

) A、为之有也

B、则近道矣

C、其机如此

3.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______?抑而强与?”( )

A、东方之强与

B、西方之强与

C、北方之强与

4.______________之未发,谓之中。( )

A、喜、怒、哀、愁 B、喜、怒、哀、乐 C、喜、悲、忧、思 5. _______,行乎富贵; _______,行乎贫贱; ________,行乎夷狄; ________,行乎患难。( ) ①素贫贱 ②素夷狄 ③素富贵 ④素患难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二、连线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 人莫知其子之恶 莫知其苗之硕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天地之大也

中庸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世界杯;央视体育主播;激情评论;青春期后期综合症;主播教训

“主播”这一称谓近年来在我国电视传播业内已然通行,它是“电视节目主持人(anchor)”在我国的简略称谓。自从电视诞生以来,关于电视节目主播的个性化和共性化问题就始终缠绕着本领域,时而成为电视主播必须面对又十分棘手的敏感话题。2006年德国世界杯和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中国央视体育节目主流主播都在积极地尝试一种不同以往的主播风格。由于央视强大的传播覆盖力,节目主播的风格立即受到来自电视观众、传播学专家和足球及体育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各方人士对其提出了各种意见,其中以网络民众为主体的意见直接地体现了网民群体对主播的多重质疑,而质疑的焦点便是主播的激情化、表演性和个人化主播风格的合理性、普适性及其有悖国情与风俗的存在价值问题。

1 儒学化的生活惯性阻碍了民众对激情化演播方式的接纳

受到儒学一统、强势意识形态规限以及大国风范要求等多元性文化因素影响,中国电视体育主播的主播风格历来呈现出高度的庄严性、稳定性、单一性和神圣性。与竞技体育多姿多彩的人体运动形态相比,电视体育主播并无多少机会在具体的赛事转播过程中张扬个性,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央视体育节目主播群体也逐渐吸纳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体育主播的表演风格,开始探索一种突破既有主播风格的新风尚。但是,传播学者和观众所呼吁电视主播的个性化表现却出现了表现和接受的严重错位现象。只要细心回顾即可知道,中国电视主播的个性化表现的市场并不广阔,还仅仅局限于青少年观众以及少数赞同先锋性电视观念的学者。当然,这其中不乏对电视主播个性化潮流的信奉者,如於贤德在《个性化: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之道》一文中认为:“只有创作出高度个性化的节目,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得先机。因此,把个性化作为节目的立足之本,通过创造性的策划实现节目的个性化,必须引起传媒界的高度重视。”Ⅲ张荐伟在《彰显主持人的个性美》一文中认为:“在信息爆炸、信息多元化、媒体密集的传播环境中,只有个性鲜明、独具魅力的传播才能在众多同类事物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受众注意和选择的对象。个性化传播可以说是现代社会背景中传播的必然趋势和主流。个性化是主持人节目传播的重要特色,也是受众接受主持人节目的特殊审美需求。主持人以朋友的身份及与大众平等的关系,以个性化的视角和个性化的叙述方式进行传播,使传播更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嘲壬梓橙在《论播音主持艺术——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与亲和力》中也谈到公众对“模式化播音主持”的排斥和对“个性化播音主持”的期待已经日益强烈的现象,并进而提出了如何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的命题。

据1991—2011年度的关于电视主播个性化论题的论文资料显示,赞同电视主播个性化的观点占据了压倒性多数。恰是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央视的体育主播先后尝试了个性化主播的风格定位。如前体育节目主播黄健翔即于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在电视转播过程中大量使用个性化语汇。2006年6月26日,意大利对澳大利亚1/8决赛,比赛进入伤停补时阶段,意大利队一个点球,主播这场比赛的黄健翔激情洋溢,不仅说“不要给澳大利亚人任何的机会!”并进而喊出了“意大利万岁”的口号,随后,各大门户网站、BBS、论坛、留言板、博客等网络媒介针对此事展开了激烈争论,并迅速分化为相互对立的两派。黄健翔的表现固然呈现出极大的浪漫性和个性化风范。但是,在国家大台中展示出与国家大台地位不尽相符的情态,的确具有失去大国电视主播基本礼仪规范的不足,为此,恪守中庸风格的央视体育主播张斌也批评他的这段解说为“失声、失态、失礼、失常”。黄健翔从而退出视体育主播的阵营,几经辗转,转而在央视经济类节目做起了《股市天天向上》,并随时客串一些娱乐类节目。客观上说,其所参与的经济类和娱乐节目显然无法达到其主播体育节目的高度,已然失去了既有的风格和吸引力。无独有偶,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央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刘建宏也出现了摆脱既有平稳风格的主观愿望,每当参赛球员进球,刘建宏总会模仿南美足球播音员的主播风格,拉长尾音,喊出“进了进了进了”之类的重叠性词语,尽管让很多中国电视观众感到一片茫然,但也反映了刘建宏继黄健翔之后力争在足球电视现场评论的领域思变求异的思想。

电视评论和表演性艺术相通,从艺术角度看,任何探索都是可贵的,但是,忽视了国情而对西方的个性化风格做出简单的模仿和随意性的因袭,极易给观众带来不适感,并最终遭致观众的否定。如刘建宏的“进了进了进了”语汇的负面价值显然存在,首先,此语汇内涵贫弱、音节简陋,约略属于即兴而为且流失了丰沛意义的对外来播音风格的简单化模仿行为,本身并非原创,少却新意,更不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其二,本语汇还具有几近模糊的性暗示内涵,是一种鄙俚之语,而非堪登大雅之堂的语言。其三,连续性的“进了”构成了一种介于语言和音乐或音节一样的声音连续群,令人极易联想到许多原始人驱逐兽类、联络伙伴和巫术祭祀时巫师使用的语汇,这在儒学国家、现代理性国家以及主张意识形态第一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都属于非主流语汇,很难获得观众的认同。

电视市场本身即对黄健翔和刘建宏等人的演播方式实行第一时间内的最直观的考量和检验。大量资料证明,不管两者的个性化发挥多么具有合理性、独创性和个性化的价值,大部分观众对其所张扬的个性予以了否定,这说明,他们的个性化表演性尝试至少存在很大的争议空间。

南非世界杯期间,央视体育节目的另一位主播段暄的表现尚属稳妥,但是,其超越国情和民族特性的激情化解说,也多少留下了争议的空间,尤其是其过于强调虚情的做派,追求声嘶力竭的高分贝音量扩张,都让观众感到的只是不应有的紧张和压抑,而无陶醉在其吼叫式的声浪中体会到足球竞技美感的可能。

中国是一个经历过儒学、道学、佛学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浸染的国家,基本民众的价值观具有抵御极端性行为的倾向。因此,上述三位体育评论员遭受到网民和管理机构程度不同的否定并非偶然事件。由于国情所致,任何公众人物在公共空间

简单地模仿或极端性显示一下所谓的个性都会遭致民众的质疑和专家的批判。

2 大国风范要求央视电视主播坚守庄严至上的基本主播策略

必须提及,包括足球在内的竞技体育赛事外表上洋溢着一种激烈化、紧张化和激情化的形态,但是,竞技的内蕴却是极度安详的,其本质是对人类异端性行为的廓清和抑制而非渲染与扩张。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体育电视主播受到所谓激情为上理念的冲击,错误地以为电视直播或转播应当充满激情。其实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误区,更是一种对竞技体育的非本质性理解。

首先要说,深层次的电视观众在观赏类似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赛事的时候更喜欢单独地感受带有个人化意义的身体和心灵变动旅程,激情化只是对体育浅近理解的感性体现,激情化评论或许可以为无以理解竞技体育本质甚至曲解体育赛事内涵的小部分观众接纳,其包含的虚妄性想象成分不仅会成为体育观赏过程中不必要的举动,甚至还是反抗竞技本质的行为和情态选择,在这样的格局下,足球乃至其他体育项目的电视主播的情态立即呈现出与现场的体育明星表演的对冲格局,而这种格局几乎可以直接导致电视传播和体育竞赛的双重损害。

其次,激情化风格以及激情自身并非现代化社会的必备物。激情化是浪漫主义的标志性产品,而浪漫主义是来自欧洲的一种文化潮流,它不仅是一种艺术风尚,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激情以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特殊产物,激情化的情感表述方式也便只能存在于浪漫主义的表述阶段,而无法延伸到当今的信息时代并获得广泛的市场呼应。

追溯一下浪漫主义文化体系里时常张扬的激情现象即可发现,激情性行为还有更为久远的源头,它属于人类原始社会早期的狩猎时代的行为方式,由于狩猎的需要,高分贝的呼喊、吆喝、虚张声势,可以有效地帮助猎手获得可观的狩猎效果,同时,激情化表演还融含有古代巫术思维的痕迹,是古老的巫术表演的永久性文化残留,具有原始行为和原始思维的征象,而非现代化的时代文化标志。本质上说激情化评论是一种滞后性的主播风格,它所具有审美的价值仅仅是因为其包含了怀旧的成色,但是,竞技赛事的本身就是更为典型的人类原始行为的再现方式。应当阐明,激情化的主播和激情化的赛事不同,赛事参与者受到体内肾上腺素的刺激所激发的激情具有真实的可信度,而主播尽管也受到了肾上腺素激增的干扰,但毕竟程度截然不等,在分享激情化电视传播层面,两者形成了相互蚕食性的新的对抗状态,两种激情化的文化并置与对抗现象必将导致其中次要的一方失去其既有的价值,两相竞争,激情化主播成为伪激情的可能性更大,也更易于遭受观众的厌弃。

再次,激情化播音充满了反抗国家基本礼仪生活秩序的内涵。根据我国国情,任何人在个人空间和其它公共空间都应当保持适当的肃穆感和理性的风度,央视个别体育主播却在强调体育文化独特性和遵循大众传播普遍性之间产生了无可奈何的动摇态度,而博弈的结果是大众传播的普遍性规则压制了所谓的体育主播的激情化表演。无视民族文化中基本礼仪规程的客观存在,强迫制造出很难说是进发自内心的所谓的激情,这种激情的虚伪化的特性只能带给受众一系列的心理不适感受。

个性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的是个人在长期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验模式和性格方面的优势总和,其本身呈现出动态的函数模式。一般认为,个性是个体人的生命力在抗拒各种异化、非人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足以代表个人行为模式的符号体系。个性的本质是一个人在某一方丽较为先进、超前和具有优势的所在。从生物进化角度看,恰是个性获得了进化过程中异性的关注,因此,个性在求偶、艺术创造以及高峰体验的境遇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具体到电视主播个性化张扬方面,则会因观众的需求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感。央视体育节目主播的激情化风格仍是其个性化策略的组成部分。电视主播是否应当具有个性,在西方是呈一边倒的支持态度,如美国电视新闻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推出了和好莱坞明星运作模式相同的主播明星制,将电视主播看做是具有人格化象征的媒体活符号。明星主播在电视传播过程中以自我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在明星制度的烘托下,电视明星主播也获得了极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始终是一个对个性实行禁锢的社会,很长一段时间,个性在中国等同于禁忌,中国社会中至今仍流行“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语汇。可见,以捍卫中庸至上的国度内一直存在着一种抗拒与蚀灭个性的力量。因此,当代传播学界尽管所持立场各异,针对中国电视主播过度的个性化表现仍有非议。如刘宜在《如何打造主持人的个性》一文中首先承认独特鲜明的主持风格已成为电台电视台吸引受众所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但是,文章仍将群体和集团的导向意识看做第一位的元素,认为主播应当是中国执政党和人民的喉舌,电视主播隶属于国家主流媒体,理应体现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主持人的语言、行为,流露出的观念,都应当体现这种导向功能。唯独如此,主持人的主播内容才具有可信力和影响力,因此,正确的集团性导向不应弱化,而应加强。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的导向意识是节目主持人的立身之本。林萧在《如何看待主持人的“小我”与“大我”》一文中仍旧强调大我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从传播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说,没有个性的自我就会流于平庸。但主张有‘小我’决不意味着盲目地自我膨胀,随心所欲。像黄健翔的个别‘激情’解说就是把‘小我’凌驾于‘大我’之上。”

无可否认,激情化解说的确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它往往会给三类电视受众带来满足感,第一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非理性化的群体,这类人因为青春期荷尔蒙的生理性作用,喜欢标新立异,自然会对新异的解说风格具有认同感。第二类是具有叛逆人格的观众群体,此类人因为心理障碍的缘故,对任何来自主流的说教都充满了本能的排斥情绪。第三类则是对欧美文化产生盲目崇拜心理的群体,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认同的价值观就一定是合理的。因此,这三类人会对个性化的解说风格表示出程度不等的认同感,并进而认定了个性化的解说具有愉悦感,但是,对更大范围内的观众群来说,尤其是对中老年观众以及接纳了尚群意识的群体来说,个性化的风格确实一种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的负担,他们认定黄健翔盲目而简单化的个性化张扬行为仅仅是人为地制造出种种否定竞技体育纯洁性和纯粹性的干扰性元素。此类观众观赏这种的激情化表演,经常感受的只是一种矫情,而非真情。此类观众置身于如此的氛围.比在剧场中观看话剧演员的激情化表演还要有更多的心理障碍,因为演员演戏本身就是虚假的,而评论员的播音更多是倾向于真实情感的流露,而人们观赏类似体育评论员演员式的激情化表演,除了感受其极端的做作和变形的情态之外,尚难找到更为积极性的观赏理由。央视部分体育主播对中国电视主播应具有的公众角色尚缺乏稳妥的定位,误以为只要表现出个性即可以超越国情而获得类似美国晚间电

视主播那样的世界权威和超级明星的地位,这种判断显然缺乏现实和历史的依据。

3 激情化尝试反映了主播青春期综合症危机

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播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其中新闻节目主播主要为配合当时电视新闻中的政要发布而设立,角色定位为播音员,追求绝对消隐个人身份的零个性表现。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央视实行初步改革,催生出了初具类似美国新闻节目主播性质的新闻主播,节目主播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征略微凸显。客观地说,现阶段的中国电视主播的确存在个性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象,个性化主播风格一直不够成熟,模仿多于创新,影响了电视业的整体发展。随着电视业竞争的加剧,品牌节目主播有可能逐渐成为电视节目竞争力的保障。然而,超越中国文化的规定性而盲目地学习西方的主播风格,则显然是忽略了国情的一厢情愿的选择。传播学界不少人认为类似美国的主播明星性是中国电视新闻主播的必由之路,以为个性可以超越新闻性成为主播的第一要素,而淡忘了中国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内一直是儒教国度。《论语·阳货》目:“《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人尚群的观念十分顽固。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论述到中国近代农民的宪法意识缺失问题时认为:“因为乡民的识字率一般认为只有5%,农民只能集体指挥,而重要的统计尚付之阙如。”由此可见,中国的尚群传统根深蒂固,自然要影响到普通电视观众的价值选择。而电视节目主播过度追求外在个性的扬厉,则最终难以获得中国深层次文化传统的接纳。近两届世界杯期间,央视体育主播的反常态的个性化主播风格,则遇到了相当数量中国观众的情感抵触。

然而,探索主流体育评论员的集体性激情化现象仍有其价值。首先,上述三人在前后相距四年的时段内,不同程度地在世界杯赛事转播领域体现出激情化、表演化、个性化征象,无疑具有相互模仿、彼此感染的缘由,这种现象反映了群体行为中小团体之间的人员行为互仿的群体生活规律,有一定必然性。其次,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过于狂热的现场氛围,和国内的温文尔雅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就主播现场的瞬时性而言,置身于德国赛场的黄健翔和置身于南非赛场的刘建宏、段暄则是暂时脱离了本土的文化漂流者,其文化的根性临时性地中断,在失去了国内观众的呼应场之后,其激情化主播的冲动极有可能是受到了现场氛围以及周围西方和南美国家主播风格的感染所致,而身处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无法领略到这种现场特性,从而产生了接受抗拒情绪。再次,三位评论员的激情化表演还有可能是受到青春期末期身体综合症生理性反射现象的影响。黄健翔和刘建宏皆出生于1968年,在2006年和2010年分别处于38岁和42岁之间,而1972年出生的段暄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期间时也是38岁,三人在主播足球节目期间的年纪大体处于青春期尾声的临界点。众所周知,人类进入青春期有所谓的青春期综合症,但是,还应知道,人类在告别青春期的期间同样具有脱离青春期综合症,三人皆在迈向人生的中年时期的分界点时间段共同性地出现激情化主播风格,其中包含有一种告别青春期之际的无奈情绪,兼有生理性反射的因素,而非单一的主播风格设计的理性思考问题。三人都试图挽留住青春性本体,于是,一种激情化、表演化和炫耀化的主播风格便应时而出,成为一种告别青春期人士却又竭力试图证明其仍为青春人士的生理性和心理性选择。正是这种生理性的反射、心理性的需求以及脱离了本土文化规限的环境因素,导致其跃出了普遍性社会角色的底线,出现了失位性混乱,最终出现了盲点性文化抉择。

无需置疑,进人大众传播媒介的体育电视主播无法脱离大众偶像的角色定位,如果从中国传统戏曲的行当角度来看,三位体育评论员都在竭力完成从生角到净角的转型,并企图再现亮丽型时尚小生的纯净风貌。遗憾的是,大国电视台的庄严性、中庸化和客观性要求拒斥了这种极度个性化的选择,于是,三位体育电视主播以其过于个性化、激情化、表演化的主播风格诠释了他们集体性艰难而无奈的体育评论探险。但是,任何艺术形态的探险均需有相对严密的学术论证和前期小范围的尝试性实验,否则,所谓的艺术探索极易流于浅显。三人的表演性艺术尝试是个教训,严酷的市场规则击垮了浮泛的艺术尝试,单一的播音戒律拒绝了个性化的自由表演,顽固的中年情态战胜了虚妄的青春复辟,电视体育主播的个性化尝试以集体性的受挫而暂时告一段落,留给人们则是另一类型传播学的资源。

4 结语

2006和2010年度的世界杯期间央视体育主播的激情化选择:显然具有多元的缘由,其中包含了创作主体较为个人化的设计和实验,而其未获成功的事实也证明了青春型小生类主播角色向中年型花脸型角色转移过程中的脱位现象。严格说,中国的电视主播至为紧迫的是重新确立一种以老生类角色类型为核心的主板体系。以宽厚、中和、客观、谨慎为主播基调和风范,而过度张扬的个性在崇尚自然人格的国度或许是魅力的象征,而在中国则近乎病态的行为。众所周知,主播角色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中的司仪,司仪的基本处事格调是庄严而非个性化的表演,因此,虚伪的个性必然导致深受儒学教义浸润的中国国民的普遍性的不适感,而做作过甚的激情则必然导致情绪的虚妄化和虚拟化现象。电视主播为激情所催生的个性化表演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复古行为,还带有生理性的文化抉择因素,具有身体决定意志的不可逆性,但是,亦唯其如此,尚可显出主播主体纯真的动机和特别的价值,尽管如此,央视足球主播集体性脱离了受众的接受阈限,过度炫耀个性化风采的做派,亦可为其他类型的电视主播提供负面的经验。质言之,激情式个性化表演只能再现史前社会的理想主义意愿以及原始的野性主义乃至企图复活这种思想的浪漫主义理念,而无法经受起现代理性的考量。大国体育主播的风格仍应回归庄严、稳重、祥和、中庸的理想风范。

中庸心得范文第4篇

【教学内容】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 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第23章之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23章之一,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深刻领悟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并背诵上一章节的内容。

二、 诵读训练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同学每人一句读。

三、出示古文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 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四、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齐读课文

五、 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真诚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真诚没有止息?

六、学以致用

结合实际,学了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七、小结

【板书设计】

中庸心得范文第5篇

【教材内容】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也焉。虽有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也。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理解意思,懂得“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都是无知的表现。”

3、培养学生学而致用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好,读出古文的韵味。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齐读《中庸》上一章节的内容,背诵重点句。

二、激趣导入

讲故事,讲述古代的秦始皇,因刚愎自用,独断独行,而毁国的故事。

三、读好文句

1、学生尝试去读。

2、听视频朗读,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3、分小组自由朗读。

4、逐个抽读,边纠正读音。

5、配乐,齐声朗读,注意节奏韵味。

四、读懂意思

1、逐句理解

[译文] 孔子说:愚昧的人喜欢刚愎自用,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生在现今,却要恢复古代制度,这样的人灾祸会落到他身上。不居天子之位,就不要议定礼制,不要创立制度,不要考订文字。如今天下已实现车轨统

一、文字统

一、伦理统一,这些都是由天子制定的。虽然有天子地位,但没有德行,是不敢制定礼乐制度的;虽然具有德行,但没有天子地位,也是不敢制定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讲夏代的礼制,由夏遗留下来的杞国不足为证;我学殷代的礼制,只有宋国一国还保留着,也不足为证。我学习周代的礼制,今天还通用着,所以我遵从周礼。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五、明白道理

作者借用孔子的话,阐明一个道理: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都是无知的表现,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这样做。他告诫人们,社会总是要进步的,不要留恋已经消亡的东西,不要试图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事物,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招致灾祸。

一个治国方略或一个学说的建立,要靠自身修养、靠吸取古人经验,最终还要靠百姓的检验。治国方略的制定人和学说的创立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广博的学识;否则,即使提出某种方略或学说,也是低劣的,不会对历史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六、学以致用

1、目前,正处在改革创新的年代。我们要记住古人的告诫,坚持与时俱进,支持改革创新,少一些不合适宜的怀旧情思,为促进历史进步做出应用的努力。作为一个学生,更应具有创新精神。

2、反思自己的行为。

3、积累:背诵重点句。

【板书设计】

中庸

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中庸心得范文第6篇

“仁”是中庸的价值所向,中庸是实现“仁”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仁”在孔子的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子曰:“仁者人也。”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实质,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方向。孔子的“仁政”思想,所谓“仁”指的是社会中处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可谓孔子关乎“仁”的诸种界说中最本质、最扼要的概括。孔子《论语-颜渊》中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仁”的具体体现。

1、仁者,爱人

孔子所讲的“仁”是指同类之间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相爱的表现,是由人内心而发的道德品性。“泛爱众而亲仁”是人实现道德圆满的必经之路。具体来说这种“泛爱”可以通过“忠”和“恕”两个途径来实现。所谓“忠”就是要不遗余力、尽己之心去爱人,“恕”就是要以己度人、将心比心去爱人。“忠”和“恕”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了孔子的“成仁”的基本义理。中庸思想讲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以及“和为贵”。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注重对人的中和与满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公关。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孔子的这一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中庸之道。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前人的基本主张,以儒家“仁学”为基础,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庸思想的展开与深化。中庸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和为贵。在处理国民关系上,“民本”更好地诠释了这一主张,以“和”为处理民与君关系的前提。具体来说,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得民”与“爱民”上表现地尤为突出。

1、得民

《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段话表明,民在一国的兴衰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庸强调“和为贵”,而民的意愿直接决定着一国发展能否达到“和”。如果一国的君主太过专制,不懂得得民,重民,那他势必会遭到反抗与不满,也就达不到所谓的“和”。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从不失其真意。“得民”是达到“和”的第一步。

2、爱民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也很重视仁爱。孟子主张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互惠互爱,而在处理民与君的关系中,其主张君主要先爱臣民,臣民才能更加拥护和支持君主。把“恩”推及于百姓,把爱自己的心推及于人民,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尊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小孩,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母,爱护别人的小孩。不仅要让自己和家庭生活好,也要使天下人生活好。如果君主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臣民必会积极响应、配合,同时更会怀有一颗感恩与虔诚之心,由此统治更加稳固,社会更加和谐。

三、荀子的“群居和一”思想

荀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发的时代,战争让所有的和谐氛围不复存在。正是基于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作为儒家文化的传人,荀子以小康和大同社会的建构为己任,试图构想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社会,以此来达到“和”的目的。荀子的“群居和一”思想就是试图利用“礼”和“乐”的作用来建构一个和谐社会。

1、“礼”

荀子认为礼治是实现“群居和一”社会理想的治世方略。荀子认为“和则一”是“群居和一”的理想境界。而要想达到“和谐”,就必须通过“礼治”。礼一方面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强制性的规范,要求社会成员依礼而行。礼另一方面又把外在规范转化成为了内在的道德意识,成为了社会成员的一种自觉的心性修养,那就是减少物欲以愉悦身心。荀子的这一治世思想,很好地回应了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局面,力求用“礼”来建构和谐社会。这一构想,维持了当时社会的稳定,也体现出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同。

2、“乐”

荀子认为要达到“群居和一”的真正和谐,除了发挥“礼”的作用外,还要通过“乐”。荀子从他的性恶论出发,认为音乐艺术就是改变恶的本性,使人成为善良的人的重要手段。他说:“音乐的功能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去影响、陶冶人们的情感,即乐心。荀子认为,通过音乐对人的内心的陶冶与抚慰,可以达到心灵上的平和与自然,由此,在一种十分舒服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可以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及与自然的关系,来达到“和谐”、“和一”。

四、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而中庸思想又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本”还是荀子的“群居和一”思想,都体现出中庸思想的大同。这些宝贵的思想也成为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

摘要: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重要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人们理念和行为准则。“中庸”,所谓“中”即中正、中和。所谓“庸”,《说文》训为“用”;《尔雅释诂》训为“常”。由此,中庸思想有两点是非常突出的:一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是和,和为贵。天人之间要和,人间要和。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中,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本”与荀子的“群居和一”思想都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这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一抹新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庸思想已经逐渐演化成扎根于中华民族内心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行为准则。

关键词:中庸思想,仁政,民本,群居和一

参考文献

[1]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M].台北.学生书局.1984,53.

[2]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3] 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2004.

上一篇:战争材料范文下一篇:中期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