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装饰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2024-03-15

中国画装饰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画装饰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装饰设计风格不仅能够展现出建筑自身的特色,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着文化气息,与建筑文化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对此,本文也将重点论述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融合效果,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深层关系,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装饰设计风格;建筑文化;内在关系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的施工面积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延伸和拓展,已然成为工业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群众的居住需求,也展现了城市的面貌和精神方向。也正是在这一态势的引导下,群众对城市建筑设计的美观性也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无论是室外空间还是室内环境,都需要进一步展现出更多的艺术价值,塑造更为鲜明的风格,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功能性的体验。而装饰设计风格作为展现建筑特色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建筑文化来讲,要尤为强调这两者的充分结合。

[5]分析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融合效果和内在关联

(一)建筑艺术性和美学性的提升

就建筑设计来讲,装饰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呈现出更加完整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亲切感和熟悉感。在这其中,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融合已然成为设计师选择的重点走向,各种各样的建筑文化元素,都体现在现代化的装饰设计中,这不仅为建筑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建筑赋予了更加浓厚且深重的艺术美感。在这里,建筑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综合性特点,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内容,包括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当下,传统文化特色的挖掘已然获得了越来越多领域的重视和认可,建筑行业作为承担国家发展的核心结构,也自然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正是在这一态势的引导下,建筑文化与装饰设计之间的结合也越发紧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普及和推广,充分突出了不同建筑的文化特点,也满足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多样化需求,给群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二)装饰设计为建筑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

建筑文化元素的提炼,本质上也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所以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和延伸,凸显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风骨。当下,许多设计师在吸收现代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的相关经验,让装饰设计也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色彩。这也足以说明,装饰设计和建筑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推动,前者能够为后者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后者能够让前者迸发出更多的灵感。

(三)建筑材料与建筑文化的深度结合

建筑材料是堆砌工程结构的核心元素,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也难免会与建筑文化产生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讲,建筑材料的使用,能够让工程结构变得更加稳定可靠,而设计师把建筑文化融入其中,可以让原有的结构材料变得更加生动美观,展现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例如,设计师可以在表面石料上雕刻图形或者是花纹,体现出建筑的特色。同时,建筑材料的类型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都需要综合运用在工程的施工中,设计师对不同类型的原料进行有效结合,能够让建筑结构的艺术感变得更加完整,突出鲜明的风格。此外,建筑文化的融入,也能夠让工程的经济效益变得更加可观,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向共赢。

[6]分析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现代化的建筑装饰工程本身就需要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而且在标准上也面临更多的限制和约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明确装饰设计与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建筑结构的精致性和艺术性[1]。再加上,群众的文化素养相较于以往而言,本身就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设计师也需要把握好装饰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建筑周围的环境,文化元素和气候特征等等。

(一)两者相互影响

纵观大范围的建筑设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地域所展现出来的建筑设计风格是存在区别和差异的,而不同的地区在确定自身建筑风格的过程中,也需要考量到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区域的气候,建筑所处的地理条件,区域的历史发展脉络,群众的价值取向,文化的特点等等。例如,四合院就是北京的经典建筑,以轴对称的方式布局,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院落,中间的正房主要用于举办一些规模较大且正式的活动。但就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来讲,建筑的设计就呈现出了方正的特点,而且在空间布局上也较为宽敞[2]。

(二)装饰设计风格涵盖了建筑文化

通常情况下,装饰设计风格能够展现出建筑的表现形式,但展现出来的效果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到区域的艺术,文化,社会等不同类型的发展元素。例如,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社会建设的水平相对落后,所以高楼大厦的数量较为稀缺,大部分都是平房建筑。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明显增速,高楼大厦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广,现代风格建筑与欧洲风格建筑也鳞次栉比。这种前后发展的鲜明对比,也呈现出了建筑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就是说,装饰设计风格始终都能够涵盖建筑文化的相关元素,能够体现出绘画艺术,造型艺术,和审美思想。

(三)装饰设计风格是建筑文化的实体展现

风格外在因素和风格内在因素的结合,可以让装饰设计的视觉效果变得更加突出,而且还可以赋予建筑深厚的文化内涵,让群众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在这里,风格外在因素主要涉及到民族特性,文化潮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理位置等等。风格内在因素主要涉及到个人或者是群体的思想价值和创作构思。设计师可以充分把握不同类型的艺术特点,结合自身的创作风格,把综合性的元素融入到装饰工程中去,通过特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塑造更加美观的室内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发展都不是相对静止的,两者都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在未来,必然会形成越来越多的风格流派。

[7]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仍旧会是未来建筑行业内探讨的重点话题,而两者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未来,建筑工程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建筑设计要考虑的元素也会更加复杂,装饰材料会显露出多彩纷呈的特点,这些都可以给设计师的作品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对此,设计师也需要充分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让两者之间的融合变得更加有效且可行,让建筑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郭柳. 建筑装饰装修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J]. 居舍, 2020(11):14-14.

[2]韦兴.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J]. 中国住宅设施, 2020, No.202(03):45+47.

深圳市广田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 广东 深圳 518000

中国画装饰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艺术设计中的各种图形符号是一种意向载体,它们的存在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传达特殊含义。“留白”作为设计中一个负空间的存在符号,在艺术设计中表达着独有的特殊意义。如今,艺术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顺应潮流、时尚的设计作品已成为一种消费文化,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美好追求。而这些五彩斑斓的设计作品让人们觉得过于浮夸,无暇审视。反而是设计作品中的偶一“留白”,给人的心灵一片宁静,反而可以让人用心聆听设计者的心思。

关键词: 负空间 留白 视觉艺术设计

视觉艺术设计中的各种图形符号是一种意向载体,它们的存在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传达特殊含义。“留白”作为设计中一个负空间的存在符号,在艺术设计中表达独有的特殊意义。

一、“留白”——负空间的革命

负空间(经常被翻译成白色区域)指设计内容中的所有空白区域,如文字和图形内容旁边环绕的空白部分,这部分将各种元素分开,帮助建立页面格局,使观赏者更能清晰地看懂设计者的创意。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简约主义”的设计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简约主义”倡导的设计风格成为减法式编辑原则,削减超载信息,尽量减少花哨的装饰性元素,即“Pure Design”纯净版面。推崇“简单即美”的美学原则,认为过度复杂繁复的装饰轮番轰炸会使人为刻意的花哨形象失去震撼效应,形式各异的视觉冲击元素会麻痹人们对种种新奇独特形象的反应。因此“Pure Design”为观赏者提供了视觉想象的空间,其核心是在版式设计中引入负空间的应用——留白。

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有些只有不到十几分之一的篇幅是图画或文字,其余全是空白。这种设计风格给人一种大气烘托的印象。如在一张汽车的平面广告中,在偌大的一个版面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空间是空白,在视觉中心(中心线以上百分之二十的部位)偏左的地方安置画面主体——一辆小轿车。在大片空白的衬托下,这辆轿车显得格外突出。广告文案以小字显示在广告版面的底部,衬托了主体“汽车”的形象,“留白”虽多,想象无限,反而让人印象深刻,更关注广告本源的东西。如此的负空间利用简单之美,是视觉革命的一种潮流体现。

二、留白之美

有艺术学者认为版面设计的颜色由黑、灰、白三种组成。黑色来自标题和图片,灰色是稿件文字形成的,白色则是版面上的“透气口”。而它在版面设计中可体现如下美感。

(一)烘托主体之美

往往在一些设计作品中一味地放大标题让设计看来更有焦点,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真正优秀的作品不在于标题多大,设计元素之多,往往更能衬托主体的是“留白”。德国的《时代》周报就是“留白”空间设计的典型。该周刊标题是简单的“TIME”,以特写照片占据页面中间位置,与之呼应的文字则置于中下位置,图片深色调的周围则紧靠着大片空白,这样的色调对比更突出衬托了主体形象的鲜明。

在设计的整体版面中寻找空白,设计师认为:“空白的运用表现了对构图的精妙理解。”设计要求整体和谐又富有特别美感的版式设计,而空白的艺术运用使版面上下平衡、左右均衡,彼此协调。一个好的作品先从宏观角度考虑,照顾版面大局,然后充分运用平面设计原理,在局部中凸显变化,而靠“留白”的对比衬托,可以使主题形象更鲜明突出,画面虽朴素,但是意境深远,视觉冲击感强,若是安排巧妙精心,看似乏味的空白可以是设计中最值得期待和瞩目的内容。

(二)视觉传达的升华

在我国传统艺术绘画中,墨即色,画面中的留白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色。它可以体现画面的虚实变化,所以“留白”在视觉效果的表现上占据着重要席位。从平面设计作品看,即可体现为二维空间的虚实变换,虚的白是负空间发挥作用的体现,它给予视觉效果更好更深层次的表现,给画面增添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能获得“笔虽未到,而意以至”的画面效果。

因此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这种意象都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创造处理的艺术形象,是融入了设计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借助了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因为这种传达方式更为智慧,所以它摆脱了以往一些直来直去的简单信息传达方式,设计师在作品中运用巧思创意使留白的负空间生成一种含蓄的意象,传达特定的设计主题内容,由于这种处理方法能起到特殊的画面效果,反而使画面效果有冲击力,激起观者强烈的好奇心,一步步引导你把握和接受画面传达的种种信息,从而使平面设计作品的信息视觉传达效果得到升华。

(三)韵律和情趣——留白的意蕴美

美国著名平面设计师科斯特尼克·罗伯茨认为:“空白的运用表现了对构图的精妙理解。”对于文字较多的阅读类页面(如报纸杂志宣传单等)而言,大面积的文字信息含量必然让人在审美上兴趣缺乏,因而有心的设计师会通过在标题下面与内容之间增设一定空白,拉开节奏,缓和视觉的紧张,在标题周围留出一定的空白,看上去舒展整洁,减轻视觉疲劳。而如何避免大量长篇文本在版面上形成令人生厌的一片灰雾,则是设计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多数情况,设计者用图片增加版面上的黑色调,这固然是一种办法,但是过多的黑只会让人眼花缭乱,因此要想在大片灰色的长篇文本中有效形成韵律和节奏感,设计者不能忽视黑的另一端白。

信息传达是平面广告设计作品主要作用之一,它需要读者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注意它、读懂它,产生一定的共鸣,从而印象深刻。而对时下纷繁复杂的世界而言,设计师的作品不但要与人建立感情共鸣,还要衍生出更深层次的关系,甚至体现一种审美情趣和视觉品味。“留白”恰好就是一种情趣体现,实践证明,这种虚实对比可以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画面通过留白获取意象以加强作品的格调情趣提升平面广告的吸引力是设计中的利器之一。虽然平面广告设计最本质的追求还是通过“象”传达某种“意”,但通过强调作品的情趣可以使画面更富有趣味性,获得更具感染力的信息传达效果。

而所谓意蕴,就是对作品深层次的解读,具有深厚的审美意义。平面广告设计习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借用“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意象”可以更好、更丰富地增强设计作品中的意蕴美。从近几年流行的中国水墨设计风格中就可见一斑。潮流设计师把传统的留白意象观和平面广告设计的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设计意象。中国画中对于虚实、留白的意象处理是十分妙的,其作品中对画面虚实留白的把握,给设计师许多灵感,使设计的作品呈现出极具东方韵味的意蕴,这种画面处理手法给观众带来一种和谐宁静的舒适感觉,增强并升华了意蕴美,这种看似没有表现具象的物象,使画面获得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也使画面流露出一种浓浓的意蕴美,不仅明确清晰地传达了主题内容还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性,给观者视觉及心理上的一种美的享受。

因此,即使在我们看来很潮的设计之中,也蕴含无尽的留白节奏和情趣,而其中产生的传统意蕴之美,又怎是一句两句可以尽数?它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深远影响。

这里尽数了“留白”的美好,但是再美好的事物也存在不好的一面,用得好,固然是对作品的升华,若把握不好,第一,凡事有度,过多彰显留白,往往会抢了实物的风采,容易使主题模糊化;第二,留白不要过于零碎,这样的设计依然会让“白”变“花”;第三,留白在设计中的是负空间的体现,不宜在画面中心表现,不然就会主次颠倒。

总结如下,笔者认为“留白”的意义等同于惜墨如金一般,作为平面设计作品中的配角元素而言,如何衬托得恰到好处,是值得每位设计师探讨的问题,在平面设计领域,“留白”固然是很重要的部分,有时更是设计师很好地表达设计含义的有力手段。从古至今,即便在艺术领域,“留白”也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无数实例可见证这一论点,此文笔者只是探讨了平面艺术设计中“留白”的部分作用和意义,无法一一尽数“留白”的设计之风,希望本文能够为同业者共勉,供大家阅读学习之用。

参考文献:

[1][美]科斯特尼克·罗伯茨.周勇译.视觉语言设计:职业传播者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6.01.

[2][美]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D].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4.12.

[3]张鸣雁.获奖版面得失谈之三[J].大象无形与留白济南:青年记者,2004,06.

[4][日]原研哉.纪江红,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中国画装饰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对永州瑶族民俗文化中的女书、民族服饰的特点进行分析,将其造型、纹饰进行搜集整理,应用设计方法学从图案纹饰、色彩、构图、造型、工艺五方面对其装饰艺术特征进行提炼,探究将永州瑶族民俗文化元素应用于室内装饰设计中的方法,为现代关于民族性的室内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瑶族民俗元素 民俗文化 室内设计

引言

在全球多元化共存的时代,我国室内设计一直受欧美设计的影响,盲目模仿,常常缺乏民族性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民族归属感的需求不断提升,整个社会对民族性文化的提倡也影响到室内装饰设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因此,设计师应在对民俗文化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多种元素,并结合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方法和原理,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创作出具有民族性特点的室内设计。

属于中国56个民族之一的瑶族,也是一个世界性民族,分布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位于湖南省境内的永州市有着瑶族人口聚居最多的江华瑶族自治县,也有全世界瑶胞寻根访祖的圣地——江永千家峒,这里是神秘的瑶族发源地,不但有千年古寨遗留下来的原始风光和瑶族风情,而且更有震惊世界的女性文字——远古神秘的女书。瑶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颇有民族特色的图案纹饰,构图手法、色彩与造型等将对现代设计的创作带来独特的灵感。因此,研究永州瑶族民俗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继承和保护瑶族的民俗文化,而且对形成具有民族性特色的室内装饰设计风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永州瑶族民俗文化元素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与广西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因此,长期在这里生活的瑶族人民在极少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通过千百年生产、生活和劳作的积累,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形成了“文化千岛”现象。永州瑶民们将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和情感通过文字和图案记录下来,将这种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和民族特征通过服饰、文字、舞蹈、歌曲、传统节日、娱乐活动等多种方式呈现给世人,为我们现代关于民族文化性的设计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魁宝和创作灵感。

(一)永州瑶族女书

江永女书(图1)是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及其邻近地区,流行于女性之间的一种记录当地“土话”的比较成熟的特殊文字符号体系。在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时期独自绽放的女书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女书仅限于女性间的传承及使用。

因为当时社会的男尊女卑,女孩子无权上学、认字和读书。大部分女孩出嫁以后在家里受了委屈无法表达出来,于是她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想让自己的姐妹知道,以此宣泄自己的情感。为了避讳也不想自己的隐私让外界的人包括男人知道,于是女书仅限于妇女之间使用。一般情况下,由母亲或者其他女性长辈传承给下一代,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

2.女书是一种表音文字。

女书文化是瑶族文化与汉文化结合所形成的,因此,女书与汉字有相近的形体、笔画及结构。但汉字是一种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而女书却只有表音功能,没有表意功能,这导致女书只能通过江永当地的方言来记录。每件女书作品都可以用方言演唱出来,所以它是一种由特殊文字记载的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结合的文学形式。

3.独特的形状与造型。

女书文字书写呈长菱形,形式上既有小篆体匀称的特点,又有甲骨文劲挺的姿态。女书文字笔画一致,无粗细之分,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也被称为“蚊形字”,其行款方式是由上而下,从右到左直书,无横书无标点符号断句,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4种笔划,共有4种结构方式:象形、会意、组合、变体、形声,现保留最多的是组合体字和变形字。此外,女书文字的造型还常常通过刺绣的工艺手法,用于衣服和包袋上的装饰(图2)。

(二)永州瑶族服饰

瑶族传统服饰制作考究,不同地区和族系的衣服也存在差异,其中,高山瑶的服装色彩对比最为强烈。永州江华瑶族类型主要为平地瑶和高山瑶,瑶族男子服装相似,头饰多用青蓝色布包头作为装饰,衣裤颜色主要使用青色或宝蓝色,通过土布手工缝制。瑶族儿童的服饰也十分精美,特别是他们的头饰,常戴有缀满红绒球和银质铃铛的披风帽子。服装上,上身着深色马甲,下穿镶有花边的深色便裤。

1.高山瑶

高山瑶传统服装(图3)颜色以青蓝色为主,男女服装颜色相似。女装制作比男装更为讲究,衣服边角及袖口常镶有彩色布边作为点缀,头饰上常常绣有漂亮的花形图案,用青色的土布包住头部。整体服装上配有各种银饰,例如,常佩戴银耳环、银手镯、银扣子、银链子、银牌等,用以象征吉祥、富贵、美好的生活。

2.平地瑶

平地瑶服饰(图4)相比高山瑶服饰风格更加朴实,女装头饰更加简单,常用黑蓝色田字形头巾作为装饰,材料由蚕丝和纱线组成。衣服袖子长,袖口小,衣服领口装饰有银扣,其余为布扣,其鞋面常绣有云状纹。

二、永州瑶族民俗文化元素提炼

(一)图案纹饰

瑶族的各种纹饰源于大自然中的花、鸟、虫、木中,例如,瑶族图案中常见的曲折型、锯齿型、叉型、菱形、方形、人字形、万字形,其原型都来自于蛇背上图案的变形,其图案结构主要分为4类:文字形、动植物形(图5)、几何图案型、宗教图腾型。从整个图案来看,几何图案运用得最多,最常见的有雷纹、云纹、水波纹、圆圈纹、羽状纹等。瑶族纹饰里常借用象征性的图案表达抽象的概念。例如龍、凤、飞禽、走兽、鱼、虾、花、果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富贵、幸福,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也常常利用这种象征寓意的手法,来表现民族性文化特征。

(二)色彩

瑶族民俗元素中对色彩的运用十分讲究,也极具特色。《搜神记》载,瑶人“绩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永州瑶族服饰特点是喜好五色衣服。江华瑶族服饰整体颜色多为青色或宝蓝色,图案多以红、蓝、黄、绿等色为主,颜色古朴艳丽而厚重。这种技法将明度、纯度、色相相差较大的色彩放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三)构图

江华瑶民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构图想法也源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他们将自然元素变成图案绣在服饰、被面上,通过重复、对比、对称、夸张等方法,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构图形式(图6),其次,他们经常使用对比强烈的颜色进行搭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造型

瑶族民俗文化元素的造型,主要为抽象造型、几何化造型以及女书文字的呈长菱形造型。瑶族民俗元素中几何化造型和女书文字呈长菱形的造型,在瑶民服饰的领口、袖口、裤脚、帽子、围裙、腰带、挂包的装饰纹样的表现上尤为突出,这些几何纹样主要有十字形、万字形、三角形、四方形、齿状形等,代表着瑶族人民已经熟练掌握对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经过分解、夸张、加减和重新组合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五)工艺

瑶族的制作工艺有着明显的民族性,非常注重工艺的细节,制作精细,颇为讲究。代表性作品主要为瑶族的银饰和服饰。银饰种类繁多,主要有银戒指、银耳环、银手镯、银腰带、银衣扣等,小小的银饰上装饰了龙、凤、飞禽、走兽、花、果等多种图案,精致小巧。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这种工艺注重细节表达的特点代表了设计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

三、永州瑶族民俗文化元素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应用的方法

女书文化起源于瑶族文化,借鉴于瑶族图案,若要让女书文化及瑶族图案得以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要在保护和吸收传统的瑶族文化精髓的上面进行创新再设计。通过对永州瑶族民俗文化元素的提炼和总结,尝试将其应用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其运用的方法有:

(一)瑶族图案的抽象化应用。

瑶族图案主要为自然元素的抽象变形,这种方法主要是对瑶族图案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通过夸张、变形、简化达到抽象化的效果,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在新技术材料的背景下,通过瑶族图案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使之运用到室内装饰设计领域。例如瑶族的几何纹样中的雷纹、云纹、水波纹等都能应用于室内装饰设计中,不仅可以用于窗花、屏风、隔扇等传统装饰上,还可以用于背景墙、天花、铺地、家具等装饰的造型中。例如,云纹可以结合镂空手法或者抽象变形应用于天花的装饰造型中(图7、8)。

(二)女书与瑶族图案的拼贴。

女书与瑶族服饰图案是永州瑶族民俗文化中两个最重要的符号和元素,瑶族图案构成元素的形式、用色规律与女书字体的构成形式及女书在民间应用的用色规律相似,并且它们彼此间构成元素互相穿插与借用,使得女书与瑶族图案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瑶族图案纹样外形与女书文字外形也极为相似。因此,可以将女书文字外形与瑶族图案结合起来,将女书与瑶族图案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瑶族民俗文化元素的典型象征符号。例如,可以借鉴国际大牌LV(Louis Vuition)路易威登的设计理念,将品牌名称的文字结合纹样图形组成具有独特品牌形象标识的单独纹样,并运用于品牌旗下各种产品(图9)。運用同样的设计理念,也可以将女书文字符号与瑶族传统图案结合创造成新的单独纹样,将其应用于室内元素中的拼贴,会带来具有独特民族性的设计风格。可以将图案应用于室内装饰中民俗文化图案的地毯,电视背景墙、沙发等。

(三)元素符号的平面立体化转换。

瑶族文化元素符号多为平面化图形,而室内装饰设计是在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里进行设计。将瑶族民俗文化元素符号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以提高空间的生动活泼性。例如,瑶族图案中三角形、四方形、齿状形等几何图案通过拉伸、层叠、褶皱、切割、相互重叠等手法形成立体装饰效果,这样使得室内装饰更具有立体感,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可以将其应用在墙面的镂空设计中,还可以结合现有的技术与工艺增强立体感,使得装饰更具有分量感。例如,可以借鉴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广西展馆在地面装饰中的设计手法,其地面装饰运用了广西民俗文化元素中的铜鼓造型,通过层叠、褶皱使鼓面图案呈立体雕塑的效果,使传统元素形成一种现代的立体视觉艺术。同样,瑶族的四方形图案元素也可以通平面立体转换的方法,应用切割与互相重叠等手法创造简约立体的装饰效果(图10、11)。

结论

永州瑶族的民俗元素是当地人民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也是永州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寓意着古瑶族同胞在劳动中积累了朴素的审美经验,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产生了许多美好的祈愿,这些作为永州瑶族同胞地域性象征的民俗元素,与他们关系密切,其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都被赋予了丰富的特征,为现代关于民族性与传统性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现代室内装饰设计通过将这些民俗文化元素进行吸收、借鉴、发展和深化,使得设计作品更具有民族性特点和风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因此,对永州瑶族民俗文化元素的研究,在保护和继承其精华的同时,通过创造性整合设计,为民俗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文化,促进了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

中国画装饰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生态;文化软实力;走出去

一、文化生态视域下中国英语的使命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强调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關系,是生态学产生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文化嫁接的一个新概念。文化生态化是指在世界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一切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继承与发扬本土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在不断吸收其他国家文化的精髓,从而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呈现出和谐发展与大繁荣的景象。那么文化的发展必然会推进其载体——语言的不断丰富与创新。中国英语的出现恰恰反映出世界文化生态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国英语彰显语言跨文化交际的魅力,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底蕴,赋予了语言的创新性,它肩负着能够让中国文化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让世界来恰当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困境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生态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它也是国家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伟大战略。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政府近年来建设中国文化的突出主题。面对文化生态发展时代,全球文化生态链需要中国文化元素。然而与现代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文化“走出去”依然任重道远,需要解决文化输入内容单一、方式陈旧、文化认可度低等问题。

1.文化输出内容单一

一提起中国文化,大多数外国人会想到中国茶文化、中国武术文化、中国京剧文化、中国丝绸文化、中国瓷器文化等。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层面。但对于中国文化其他方面了解不够。比如:中国高等学府、大众传媒作品、当代文学作品、高精端产业等。

2.文化输出方式单调

在国际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今天,各国争先抢占国际文化市场,进而拉动国内经济、文化大幅提升。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品占国际文化市场份额较小,出现文化贸易逆差。而我国文化输入方式多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不相符合,也与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3.文化认可度单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与思维认识的差异,传统文化的普世性和审美性容易走进西方社会,在文化输出中占有主体地位。但对中国文化输出中带有政府背景和宣传色彩的文化充满警惕与排斥,致使严重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思考

1.丰富中国文化输出内容

在文化输出过程中,除了要进一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要加大对中国现代、当代优秀文学文化作品的宣传与输出。充分发挥中国英语这一强有力的语言工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核心价值理念。

2.优化中国文化输出路径

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产业的先进做法,壮大中国文化产业,抢占国际文化市场的先机,扭转文化贸易逆差。比如:创造电视文化节目品牌,发展中国文化。《舌尖上的中国》颇受大众欢迎,建议此栏目面向海外,配合中国英语的翻译,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3.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可接受度

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重要窗口是宣传资料、政府工作报告等。充分发挥翻译活动的作用,增加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度。

参考文献:

[1]任成金.中国文化走出的历史借鉴与现实选择[J].中州学刊,2015.

[2]任东升,马婷.汉语经典翻译中国英语的文化主体地位[J]. 当代外语研究,2014.

作者简介:曹东波,女,1980年出生,硕士,讲师,英语教育 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规划基金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5CYY008);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与高校社科联合作课题“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汉英翻译中的中国英语研究—基于近5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slgslhl-112)。

编辑 尹 军

中国画装饰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近几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了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重点。尤其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议题,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强国”的目标之后,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报道更是一路升温达到高潮。外媒的报道是折射国际社会对我关注面的“三棱镜”。因此,总结和分析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特点和趋势,将有利于我国外宣媒体在新形势下找准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妥善回应外部关切,为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外媒报道特点

根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产经新闻》等30多家境外媒体最近一年多来涉华文化报道的调研结果,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监控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几方面,相关报道的特点如下:

一是普遍对“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意义持肯定态度,认为加强文化建设对内有利于提振文化产业,促进软实力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抵御欧美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巩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大国地位。

二是大量报道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政策举措,普遍表示注意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认为我软实力建设的效果差强人意。一些媒体批评开办孔子学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措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因而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的媒体提出中国建设软实力应多发挥民间力量,让民间人士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是普遍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构筑抵制欧美文化“防波堤”以及应对民众的道德危机,维护中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不少外媒却明确表示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究竟是什么表示困惑。

四是对电影业、图书业以及创意产业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对为整顿和扶持文化产业而出台的新的政策法规高度关注。外媒一致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五年”。

五是将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加强网络监管联系起来,认为六中全会聚焦“文化命题”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在换届之际,加紧对媒体和互联网的控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时,外媒还高度关注中国网络空间一些批评中共控制网络的言论,并炒作“言论自由”等人权问题。

新形势下我外宣媒体面临的新任务

以上可以看出,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关注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其相关报道既有客观、理性的一面,也因受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新闻价值取向相异以及对中国缺乏了解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少歪曲、不实的内容。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我国文化外宣报道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如何主动出击,利用国际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高度关注之契机,加大报道力度,消除外媒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认识的盲点,同时吸纳外媒报道中合理的建议,完善我文化外宣报道中的不足之处,是我外宣媒体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单项改革之后所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而外宣媒体肩负着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外宣媒体在向海外介绍我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举措时,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使自己的报道基调和方向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外宣媒体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文化改革发展的主线,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必须结合海外关切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内容的对外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从境外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社会对我“文化强国”战略很感兴趣。因此外宣媒体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宗旨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回应海外关切。而且,要改变传统的“传播者本位”方式,充分重视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观众群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以海外受众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进行议题设置。对于国际社会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无知、曲解、误读乃至敌意的方面,要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认真探寻合适的题材以及报道方式,消除或减少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不良印象。比如,针对外媒指责中国控制网络无视言论自由的不实言论,要有理有据进行驳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要加强宣传,全面阐释;就外媒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关注点,要大量报道,充分回应。

第三,在报道手法上注重人文色彩,在报道内容上强调平衡性,努力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亲和力”。外宣媒体在对外宣传我“文化强国”战略时,无论是涉及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都面临着究竟该如何让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具有东方色彩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以人为重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现实生活中人的故事是最能打动境外媒体和国外受众的。比如,在向海外受众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外宣媒体不能采用对内报道常常运用的通过大段的排比句式,简单化、概念化地阐述某一理念的方式,而是要从具体人物的具体事迹入手,通过人的故事来展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树立中华民族的美好形象。另外,我们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注意平衡性。一些外媒曾建议,中国软实力建设应多重视民间的力量,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外宣报道。我们应重视和吸纳民间蕴含的丰富外宣资源,在报道中既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宣传内容的传播,也要给民间渠道以充分的出口,既要有主流的言论,也要有边缘的声音,这样才能增加我们文化报道的平衡性,提高报道在海外受众中的公信力。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当前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和一些移动新媒体以其庞大的受众群、空前的传播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许多公众热点事件的发源地和散热器,受到国际舆论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将网络作为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阵地”。这既对我文化外宣报道构成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外宣媒体要深入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整合各类网络媒体的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以及草根性等特点,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形式和新兴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对外报道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外宣报道。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上一篇:信息时代下城市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