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范文

2023-09-23

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范文第1篇

20111005118 踏着沥沥淅淅的小雨,我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黄桥新四军纪念馆参观学习,终于实现了一直魂牵梦绕的夙愿。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米巷10号丁家花园内,花园回廊曲径,古朴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风格庭院,这里也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的故居。这个花园吸收了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同时,又结合民间建筑,是园林建筑和民间建筑完美结合的佳作,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面378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085平方米,由“序厅”、“黄桥战役的背景”、“黄桥战役开创华中战役新局面”、“黄桥决战精神代代相传”四部分组成。

馆藏三级以上历史文物4000多件,历史照片2500多幅,新四军老战士及省部级以上干部字画、题词300多幅;展馆陈列版全长375米配以各种历史照片、图像、地图、珍贵的文物、实物及大量文字介绍,再现了当年黄桥战役的历史风云,热情讴歌了新四军指挥战员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和黄桥人民积极支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馆内的陈毅、粟裕塑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一座屹立在老区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南京军区官兵传统教育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园、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和泰兴市德育基地,已成为人们了解新四军的光辉历史、接受传统革命教育的阵地和课堂。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是在1940年新四军黄桥战役胜利的背景下建成的,应而对新四军的黄桥战役我们也必须有所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英勇奋战的历史。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准备投降日寇,加紧进行反共军事摩擦,将摩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奉命率主力部队挺进苏北,执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1940年9月30日,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多次派兵向我军进攻,我军被迫自卫还击。自1940年6月28日起,先后发生了保卫郭村,东进黄桥,营溪反击,攻占姜堰等四次战斗。9月3日,韩德勤又出动主力与我军决战于黄桥。我军歼灭敌军1.1万余人,取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 黄桥战役的整体部署:韩德勤以第89军李守维部和独立第6旅翁达部为主力,组成中路军,经营溪、古溪和祖师庙加力,进攻黄桥北面和东面地区;以鲁苏皖边区游击军李明扬部、苏北游击第8军陈泰运部组成右路军,以保安第

1、第

5、第

6、第9和第10旅组成左路军,掩护主力之翼,攻击黄桥以西及东南地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总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成功争取了李明扬部陈泰运部保持中立,同时采取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法,在黄桥地区进行自卫还击。10月1日、2日国民党军受阻于暴雨。3日雨过天晴,即分几路扑向黄桥;4日下午3时许,独立第6旅3000余人进抵黄桥附近。担任伏击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分四路猛插,将独立第6旅分成数段。经3小时激战,全歼该旅,中将旅长翁达自杀。国民党军为扭转被动局面,猛攻黄桥,一部突击入东门。守卫黄桥的第3纵队顽强反攻,第2纵队八字桥插自分界,第1纵队挥师南下,完成了第89军的合围。

经一夜激战,至6日清晨将该军全歼,中将军李守维逃跑时失足落水溺毙。黄桥战役进行时,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进至运河,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

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民党顽固派军队1.1万余人,俘师、旅、团军官10余名、下级军官600余名、士兵3200余名,缴获步马枪3103支、驳壳枪229支、重机枪24挺、轻机枪135挺、山炮2门、迫机炮6门、子弹、手榴弹、电台等军用品甚多。新四军伤亡900余人。

黄桥战役的胜利,是以陈毅、粟裕等同志为首的苏北指挥部执行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正确指挥的结果;时参战指导员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结果;是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战略配合的结果;是争取了部分地区实力派保持中立的结果;是当地党组织和人民全力支持的结果。黄桥战役的胜利,打击了顽固派,争取了中间势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有一个光辉范例。它狠狠的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同时也增加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利条件。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是先辈们用鲜血与勇气捍卫起来的,虽然现在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历史、忘记那些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那么,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使之不朽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首先,人必须有理想,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志当存高远”吧。对青少年而言,立高远的志向,这不仅仅关乎个人前途,而且是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基础。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读中学的时候,面对校长“为什么而读书”的发问,从容地回答:“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为之一震,他万万没有料到十几岁的周恩来竟有如此宏图大志。他高兴地对同学们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周恩来正因为抱有“为中华之崛起”的崇高学习目的,才那样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军事奇才拿破仑也认为:“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个人只有时刻以高远的目标激励自己,才能更好地激发潜能,从而取得辉煌的成绩。精卫每天都衔一根树枝或一颗小石投入大海,一心要把网大海填平,哪怕一千万年,一万万年也在所不惜。愚公自从决定要铲平两座大山后,便矢志不渝,就算世世代代这样干下去也毫不退缩。如果心中没有向往与追求,何来如此坚韧的毅力与不懈的壮举呢?

其次,要经受得住挫折。红十四军从举起大旗到军部解散仅仅几个月时间,但是革命的火种保存下来了,经受住挫折的人们,最后还是迎来了革命的成功。干事业不要指望时时顺当,生活是现实的,现实是残酷的,笑着去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挑战。居里夫人从1896年发现放射性元素,直到1902年发现了使世界化学界震惊,对世界化学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元素——镭,共经历了6个艰苦的春夏秋冬。这6年里,她就是独自在冰冷的实验室里面对着冰冷的器皿。张海迪是中国残疾人协会的代表,面对五岁时突如其来的脊髓病,她也曾想过放弃,痛定思痛之后,她毅然选择了坚强,拿起了手中的笔,写出了她心中的完美世界。这些很能给我们启迪。

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范文第2篇

为响应党员队伍对爱国爱党的深层理解,11月28日,在一年一度的单位党组织建设活动中,我们选择了参观新四军革命纪念馆,希望探知这支功勋卓著的革命队伍,感悟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以及崇仰他们的不朽伟绩。

当日几近10时,我们一行17人来到纪念馆入口处。远处看来,纪念馆广场庄严肃穆,宏伟的纪念碑屹立在距纪念馆正门约20米的广场中央。可能是时候尚早的缘故,游客稀少,纪念碑安静而又沉稳,顿时让我联想到艰苦朴素、不畏牺牲的新四军形象,那段风雨摇摆的岁月中,新四军不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吗。

绕过纪念碑,我们一行便来到纪念馆阶梯前,迎面可见新中国领导人李先念对该馆的亲笔题字:“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几个金字,字迹洒脱却不潦草,一副劲骨可现伟人的气魄。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面上江泽民和习近平两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大致意思即人民群众勿忘历史,开拓进取之义。伴随着这种基调,参观纪念馆,才不会走马观花,相反在其中能够体验更多。

该馆主要记录和珍藏着苏北一带活跃的新四军武装队伍的相关史料,介绍了革命不同时期我党领导下艰苦的作战经历和伟人事迹。就拿叶挺领导阶段来说,赢得了“铁军”的美誉。新四军队伍从1927至1945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建了横跨五省包括八个战略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了与华北八路军南北呼应的战略态势,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大的贡献。尤其是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前后,新四军队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削弱,可是党和部队领导人毅然坚持做好重整,挺了过来,我无法想象如此艰难要具备怎样坚定的信仰,新四军的军魂应该流芳百世。

徘徊纪念馆中,耳边萦绕《新四军军歌》,压低了音量的歌声听起来仿佛飘自远方,这是一首合唱曲目,激荡的谱曲和慷慨的唱词,即使是隐隐的耳闻,内心也能感受到急迫的情感。据了解,新四军军歌源自1939年春,军部首长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动议创作而来。该曲目由陈毅元帅作词,何士德谱曲,现已成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歌曲,将被载入史册,永世流传。

纪念馆按新四军革命活动的若干阶段,连续展示了上千件展品,除了一部分来自来自南京军区展示外,我注意到还有一部分来自民间的收藏爱好者,我认为能贡献出相关史料的人民群众,他们具备了爱国爱党拥军爱军的崇高道德,因为这一件件不起眼的展品,累积起来却具有足以撼动人心的力量,因为他们的付出,新四军信仰和意志才能在更多人中传扬开来。

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范文第3篇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今年10月的一天,我们凉城四幼的老师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凭吊,寄托自己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年前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我们还没有参观展览,已经走进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无论建筑材料、建筑语言都是现代化的,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

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在一楼还设有“奔流艺苑”与“朝华文库”。前者乃专题展厅,由巴金题额的“朝华文库”则专门收藏鲁迅的弟子、友人以及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现代文人的文化遗存,每人一库,我看到有冯雪峰、陈望道、许广平、巴人、黄源、曹靖华、李霁野等十六人的专库,从他们身上也折射出了鲁迅的光辉。

我们从大厅拾级登楼,二楼是鲁迅生平陈列厅。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二点六米,宽一点一米,用黑玉石雕成。每幅都有先生的头像,背景、画面不同,反映出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战斗与生活,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鲁迅的一生。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突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纪念馆、一个展览,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展品是最重要的关键。目前鲁迅纪念馆收藏文物八万余件,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使人倍感亲切。其中有《藤野先生》、《<坟>的题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手稿,《毁灭》的译稿等,鲁迅逝世前两天所写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手稿,这一切都显示先生真是用自己的笔战斗和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人肃然起敬,激动不已。鲁迅的一些遗物、实物、照片也弥足珍贵。这一切都是鲁迅光辉人生的历史佐证。展览还采用了多种艺术展示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电脑、影视、声光电控制等高新科技手段,给人强烈而全新的感受。如展厅中《阿Q正传》的场景、三味书屋的活动模型、鲁迅逝世前十天与青年版画家围坐交谈的蜡像等,都紧紧地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

离开鲁迅纪念馆后,我们又到公园里的鲁迅墓去凭吊、瞻仰了一番。我们也曾去绍兴鲁迅纪念馆参观过,两次参观都让我们心情难以平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在我的耳边响起。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范文第4篇

到了上海,感受到了现代大都市的繁华,但我不喜欢这里这里的繁华是嘈杂的,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快节奏,没有我家乡的宁静。在上海看病,光检查都要预约一两个星期,所以我和我爸就当是一次旅游,坐着公交隔一天就去逛一次。有一次,机缘巧合,来到了一个鲁迅路的地方,和所有街道不同,这里有着别样的文化韵味,这里有好多古董交易的小摊,有从中国各地运来的怪石,最让我惊讶的是有一块石头长的好像肉,我和我爸都以为是一块肉在那里呢,走进一看才觉得这是块石头旁边标注着“肉石”,旁边还有一位身着比较传统的奶奶在用石头演绎一首悲伤的音调。

接着,我和我爸顺着鲁迅路照着地图找到了我向往已久的鲁迅公园,鲁迅公园里就像鲁迅路那里很有文化韵味,这里到处都是由老人自主组织的乐队,他们拉着二胡吹着笛子,伴奏唱着老曲,甚是好听。正值国庆,参观的人有好多远路的人,当然像我这么远的人还是挺少的。鲁迅公园很大,是附近上海居民享受文化熏陶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偌大的上海城,也许在这里他们才可以放下身心的重担好好享受大自然的宁静。这里有山有水,除了那些演奏的老人,尽管是假期去鲁迅公园的人并不多,也许大家都在忙于各自的工作吧,没有时间去享受这个城市短暂的宁静罢了,也许鲁迅离我们这个年代太久了他代表的是上一代的精神。鲁迅啊,鲁迅啊,你当年弃医从文,你的伟大贡献我们都记得,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有好多你的作品,可当今又有多少人读懂你呢,他们觉得你的文章艰涩难懂,那个时代已经被这个城市的繁华,烟红酒绿所弥漫,谁还会多花点时间想想过去的你们,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能鼓起勇气去改变整个时代人的思想呢,站在你的雕塑前我发起感慨。

不知不觉中,我看见了一栋楼刻着苍劲有力的几个字“鲁迅纪念馆”映入我的眼前,那几个字是我另一位偶像—鲁迅的同乡兼同姓周恩来周总理,可见鲁迅带给整个社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没有党派之分,他只是想唤醒整个民族的奴性思想想让老百姓过上没有专制和压迫的幸福生活。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朝花夕拾》)”

鲁迅先生开始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身体变得强健。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 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鲁迅的梦就这么简单,他只是用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方式去唤醒整个民族。

当我走进鲁迅纪念馆的时候,所幸今天是国庆期间不要门票,尽管不要门票,但是除了保安也就很少有参观的人。在一楼鲁迅与其朋友的蜡像惟妙惟肖,仿佛鲁迅正严肃认真的审视每一个走进来的过客,看看他笔下的人物现在是不是还存在。在阁楼里有一个鲁迅书店,里面有书也有纪念品。再往右走,可以看到好多与鲁迅同年代名人房间的还原,有郁达夫、周作人,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书香气韵。有一对年轻人用相机拍照被保安拒绝了,当时搞不懂这种做法的用意何在。随后,我和我爸就向二楼走去,二楼陈列的都是鲁迅生前所用的物品,有一把伞,一顶黑色的礼帽,一个鲁迅的石膏头像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都很深刻。中间有段小插曲,有一个日本女士旁边有个男士,那男士会中文还问过我怎么用自动售货机,这段小插曲让我觉得即使那时候日本对鲁迅的歧视,但是鲁迅在日本文化中还是有知名度的。可惜,来参观的中国人还是寥寥无几。里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铁皮房子,还原了鲁迅的以前住的地方,不过里面有个大屏幕,里面播映着鲁迅死后上海万民随着灵柩恸哭,有三个字赫然在目,那就是“中国魂”,当一个精神领袖突然倒下的时候,我们很茫然,我们只知道哭,不知道路该怎么走,这让我想到一篇关于纪念鲁迅的文章《红日》,鲁迅就像那片红日,虽然快落山了,他的力量永远都会在明天升起的。

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范文第5篇

他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重量级的作家、学者和革命者;他的一生曲折波动但他却从未放弃;他用他的武器,那支生了锈的笔,写下洋洋洒洒的17万字的文章,唤醒了中国众多爱国青年,他就是一代作家的典范——鲁迅。

在纪念馆中,我了解到了鲁迅充满坎坷的人生。1898年5月,鲁迅离开家乡,独自去南京求学,这一年他18岁。1902年3月,鲁迅东渡日本留学,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家庭条件窘困的情况下,在社会局面不稳定的时局下,鲁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学习之旅,这对于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在《致曹白》中写道:“我们总要争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到后来。”这句话诠释了鲁迅的一生,鲁迅正是这样一个在动荡社会中不断寻找光明的文人志士。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鲁迅先生战斗的人生。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自由,鲁迅用尽自己的一生在黑暗中摸索潜行,为的只是探求一个救国救民的有效方法。他曾立志学医以此来拯救病态的中国人,让同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但当他在日本看到麻木的留学生时,他明白了学医只能救治人民的身体却不能医治人民的愚昧,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了最有力的武器,向旧社会作白刃战的,刀刀见血的斗争。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正是这种大无畏精神让他在“枪林弹雨”中“不惮于前行”,让他在“禁锢的黑屋子中”高声“呐喊”。战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率领着笔下的阿Q,祥林嫂,引导着润土,孔乙己,与无边的黑暗的恶势力作斗争。战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不仅仅拥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更有极敏锐的理性力量。在他看似冷酷的理智分析里,又无不燃烧着爱憎的火焰。

虽然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鲁迅在肉体上已经饱经了非人的遭遇,虽然沉睡中带着麻木和冷漠民众们常常在心里上给他带来痛苦,但是他不曾放弃过希望,他总是以最雄壮的词句才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劳动人民;用最坚韧的笔锋来批判黑暗的社会阶级。他曾鼓舞着广大失学儿童说道:“你们都是工人农民的子女,你们因为困苦所以失学。因此你们须到这样的学校来读书。但是你们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你们贫民子弟一样是聪明的,一样是有智慧的。你们如果奋斗一定能够成功一定会有前途。”

参观完后,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这么一个身材弱小的躯体这么顽强地战斗的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信仰力!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贞不二的信仰!信仰力就是动力。这是鲁迅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为了革命事业他义无返顾,他愿意“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忘却了敌人无孔不入的侵蚀着正义之士,危险可谓在近尺之内。他依旧把生命的热血泼洒在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决不退缩。

一个人若没有了信仰,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就不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信仰就是旗帜,信仰就是方向。那么作为我,该拿什么作为自己的信仰呢?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应该面对未来,坚定信念,把自己的理想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只要有了这个信仰,那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不改初衷,矢志不渝。只有在为这个远大理想的奋斗过程中,我的生活才会有方向,事业才会有坚定的基础,人生才能无憾。

这不仅是对每个一心向党的人的要求,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在批判社会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应当学会善于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然后再想想我们何不也拥有了一份飞蛾对油灯的那一份执着?

辽沈战役纪念馆有感范文第6篇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一: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变旧址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变纪念馆筹建处。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西安事变纪念馆馆址设在张学良公馆。

【西安事变旧址】

西安事变旧址,包括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止园、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华清池五间厅、兵谏亭等8处。张公馆在建国路69号,建于1932年,为东西排列的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东楼是机要楼,中楼有客厅、会议室,西楼为张学良的居室。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叶剑英率中共代表团住东楼。中共代表团与张、杨会谈及与南京政府代表谈判多在中楼。西安事变指挥部位于西安新城陕西省人民政府内的杨虎城公馆,1931年建,砖木结构,宫殿式,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1936年10月8日张、杨在此密谈决定对蒋介石进行兵谏。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此与杨虎城共商救国大计。新城黄楼与杨虎城公馆相距300米,因墙为黄色得名。止园在北大街青年路,建于1933年 。主楼为传统宫殿式建筑,拱顶、飞檐、碧瓦、朱柱。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此密商发动兵谏。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在止园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高桂滋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陕西省作家协会院内,建于1933年,1936年12月14日蒋介石迁此,周恩来在此会见蒋介石,初步达成六项协议。西京招待所在解放路,为随蒋介石来陕的南京政府军政要员的住所,现为省旅游局办事处。华清池五间厅背靠骊山,西安事变发生当天蒋介石由此逃至骊山一巨石缝隙中,后来在巨石附近建亭,先后以"正气亭"、"避难亭"、"捉蒋亭" 、"兵谏亭"为名。1982年在张学良公馆建立西安事变纪念馆。

张学良公馆旧址在西安市建国路甲字 69号(原金家 巷五号),总面积约7703平方米,四周砌筑青砖围墙,大 门北向。公馆以东、中、西 3幢砖木结构中西式楼房及20余间平房。楼的平面呈"十"字形。楼分3层,第1层为地下 室,室外有缓坡台阶通 2层大门,门向北开,小青瓦盖 顶。院内东南有警卫人员居住的平房,西南有中西餐厅。 当年张学良住在西楼。西安事变发生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西安调 停,住在公馆东楼。12月23~24日,中共代表团、张杨 两将军、南京代表团在西楼举行三方会谈,达成"六项 协议"。目前举办有"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和张学良旧居复原陈列。

1984年成立西安事变旧址管理处,1986年对张学良 公馆、止园、五间厅、新城大楼、杨虎城将军新城公馆 进行维修,基本恢复原貌。现在张学良公馆旧址建立了西安事变纪念馆。 杨虎城止园别墅位于西安市青年路117号,今止园饭店西侧,占地面积2331 m2,其主体为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并有平房10余间。原为杨虎城将军的别墅,又称杨虎城公馆,环境非常清幽。这座别墅现已辟为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内陈设有杨虎城将军的遗物和西安事变的部分文件,在旧址内举办有"杨虎城将军生平陈列"和杨虎城旧居复原陈列。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二:

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后,即住在张公馆的东楼,在中楼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和二人与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等谈判。止园是杨虎城公馆所在地,位于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北侧。建于1933年,主楼为传统宫殿式建筑。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这里密商发动兵谏,周恩来也曾亲临止园商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飞抵西安,要挟张学良、杨虎城:如不加紧"剿共",即将张学良、杨虎城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学良、杨虎城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

张学良、杨虎城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8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与日本妥协。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宋子文、宋美龄委托英籍顾问端纳飞西安探视情况。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中共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恳切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周恩来曾会见蒋介石,蒋表示以人格担保,履行上述协议。

25日下午,张学良 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团结抗日,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但蒋介石后来背信弃义,使张 学 良遭长期监禁,杨虎城惨遭杀害。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三: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69号(原金家巷1号张学良公馆内)。1982年,国务院将这里辟为西安事变旧址,并建立西安事变纪念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张学良公馆建于1932年,为东西排列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四周筑砌青砖围墙,大门开在北墙正中。东楼是机关楼,中楼是客厅、会议室,西楼是张学良居室。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逮捕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蒋介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以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亲日派的阴谋,促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日。12月17日,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同张、杨协商,与蒋介石谈判,迫使他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后,即住在张公馆的东楼,在中楼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和二人与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等谈判。止园是杨虎城公馆所在地,位于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北侧。建于1933年,主楼为传统宫殿式建筑。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这里密商发动兵谏,周恩来也曾亲临止园商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飞抵西安,要挟张学良、杨虎城:如不加紧"剿共",即将张学良、杨虎城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学良、杨虎城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张学良、杨虎城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8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与日本妥协。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宋子文、宋美龄委托英籍顾问端纳飞西安探视情况。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上一篇:开发客户的十大技巧范文下一篇:旅行社计调实习周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