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范文

2023-09-30

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范文第1篇

1、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方向,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强大动力。目的在于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在2011年经济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会议就如何实现“转方式”提出了系列措施和要求。强调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作用;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要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协调发展。

3、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目的在于引导各方把重点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上。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转方式的各项要求和措施得到具体落实。

二、与教材知识点联系

【经济常识】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作用、税收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行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政治常识】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政府建设、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与合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哲学常识】

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三、命题思路和角度分析

1、从转方式刻不容缓的紧迫性方面,考查经济常识中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意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平发展道路选择与国际竞争力提高等经济知识,从比较大的角度论述。或者选择转方式要求中如科技进步与创新、保障与改善民生、两型社会的建设、扩大内需等角度结合教材知识加以论述。

2、从转方式调结构角度选择相关数据图表,如GDP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与城乡居民

1收入增长及劳动报酬增长比例,国家的财政支出与个税调整比例,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成就,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的关系,以分析说明题形式考察学生相关经济知识。

3、从转方式的具体实施政策、措施中作为简答题,考查学生相关经济知识。如最低工资上调、个税调整、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4、从转方式目标提出和落实的过程分析,考察政治常识中党的地位作用、领导方式、执政能力等知识,主要是分析说明题或简答题角度。或者哲学题考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等知识。

四、典型例题

【虹口】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年10月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

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B. 经济较快发展

C.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D.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38、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

业布局,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请运用经济常识,阐述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的理解。

【徐汇】34.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党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什么领导?

(2)为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应该怎样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闸北】

35、图表一图表二

注:当代多数国家,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70%左右。(1)图表一和图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两图所示现象之间有何联系?(5分)(2)结合图表,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十年来的变化走向并分析其影响。(7分)

【浦东】38.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运用经济常识论述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刘作忠

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范文第2篇

我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没有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却面临着没有资源依靠和必须依赖资源的禀赋不足问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面临着产业创新能力偏弱、自主创新有待提高的现实问题。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积极探索破解这些发展中难题的新路子,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切实推动柳州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现将各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做法与体会

近年来,柳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市,富民兴柳”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柳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一)紧密结合柳州实际,树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理念

作为工业城市,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转型,实现柳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直是我们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柳州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的“三个同步”的发展理念,为推动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工业是柳州发展的命脉。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就是既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又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构建与工业发展相适应、与碧水蓝天和谐相处的城市新环境,实现工业快速发展与环境持续改善的有效融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立了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战略,突出抓技改、调结构,挖存量、引增量,降消耗、保环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走工业强、山水美、环境好的良性发展之路。2009年,柳州取得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胜利,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2006年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基础上三年翻了一番。在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9%的情况下,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柳州已经由过去的“酸雨城市”发展成为温家宝总理称之的“山清水秀地干净”的现代工业城市。

二是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柳州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过去走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道路,相比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坚持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就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营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空间载体和外部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把柳州打造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宜居城市。近年来,我们以加速构建以莲花山片区为绿心、老城区与柳东新区协同发展的“一心两城”城市新格局为目标,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举,重点推进“十大建设工程”,高起点策划和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掀起城市建设的新高潮,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味。同时,全面启动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六城同创”工作,打造山水秀美的工业城市,提升城市居住环境。今年1月,柳州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柳江河综合治理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三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上。坚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就是全市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我们坚持把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得民心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切实做到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工作重点向民生倾斜、公共服务向民生倾斜,促进柳州百姓幸福指数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步提升,加快了柳州由单一经济城市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民生活相协调的和谐城市转型。

(二)紧紧抓住关键环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我们坚持高端战略取向,瞄准先进的产业结构,通过全面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二次创业”,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特别是结合工业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动了柳州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传统产业,新材料、生物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四大新兴产业的“354”产业格局,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迅速扩大工业总量,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优化工业结构的重大机遇,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推动汽车产业研究开发中级轿车、新能源汽车等新的产品,冶金产业提升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总量、结构、层级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机电仪一体化、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

二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坚持以创新为主导,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环节,积极构建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民间资本为辅助的“四位一体”创新投入体制,有效整合现有研发资源和技术力量,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更多的“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促进工业竞争力的升级。加强各类创业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支持企业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创新,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步伐。近年来,柳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均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新产品产值率始终保持在25-30%。2009年,全市有60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工、欧维姆、两面针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已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个、自治区认定技术中心24个、8个博士后工作站;柳州被评为“2009年中国最具创新力十佳城市”,第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成为国家汽车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

三是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商强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大力实施柳州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充分发挥柳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确保农民增收,加快柳州由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的城市向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转型。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蔗糖、油茶、桑蚕等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各县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型。2009年,柳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并且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在近年来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统筹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到全市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掘柳州历史文化底蕴,不断丰富柳州的城市文化内涵,巩固提升柳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品牌。加快推进柳州工业博物馆、水上大舞台等“十大文化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文化阵地。坚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全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涌现了《八桂大歌》、《铜鼓敲出壮乡情》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作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先进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结合旅游名城建设,加快开发建设百里柳江水上运动项目,成功举办中国柳州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中华龙舟大赛柳州总决赛等多项大赛,其中,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柳州大奖赛被2010年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新年论坛评为“新锐城市名片”。

二是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提出“有情、用心、创新”的民生工作六字要诀,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热点难点问题。实施广西乃至全国首创的“三大民心工程”,即投资53亿元实施改制企业困难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惠及人口8.66万人;投资7亿多元实施少数民族村寨火灾隐患综合治理工程,受益村民近12万户、50多万人,解决千百年来困扰少数民族群众的难题;每年投资近4000万元实施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受益学生近10万人。坚持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抓住柳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的难得机遇,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建设充分就业城市。高度重视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连续五年开展“平安柳州”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天网工程”建设,柳州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

三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抓好柳钢循环产业示范园建设,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原则,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和实施力度,对柳化等6家列入国家千家重点节能的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企业节能规划编制工作,树立了一批节能减排先进典型。与2005年相比,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了12.42%和33.5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7.9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百里柳江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对沿江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的投入,加强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连续三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每年开展“百万人民种百万棵树”活动,全面开展绿化造林,柳州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1%。

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柳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必将对新时期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柳州发展仍然存在和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9年柳州市第三产业比重为29.57%,而在2008年全国就已达到40.1%,产业结构极不平衡。此外,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也不合理。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011亿元,其中三大支柱产业占76%。工业的增长过多的依赖汽车、钢铁、机械等三大支柱产业。另外,新兴产业比重小。2008年全市的新材料、生物和医药、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等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市当年工业总产值1750亿元的0.14%、0.68%、1.3%、0.67%,仅占2.79%,而全国许多城市的此类产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比例达20%以上。

(二)工业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

柳州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比重过大,产业支撑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柳州的钢铁、工程机械、载货汽车等产品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较高,当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时,这些行业的增速会显著提高,效益大幅提升。但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这些行业的生产就会受影响,从而影响全市整体经济的增长。且我市受资源约束明显。我市以重化工业为主,对水、电、煤等资源需求量大,但是运能不足,原材料紧缺,燃油价格上涨等等这些市场客观因素,必然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制约柳州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产品流通与销售渠道建设滞后,且产业链短,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外向型企业少。如蚕丝加工业,目前仅限于加工成生丝外销,产业链短,无丝绸深加工企业;企业规模小,缺乏熟练工人,产量达不到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及技术水平较低,没有充分发挥蚕桑综合效益。此外,我市农业抗风险能力低,抵御可能发生的洪涝、连续干旱和寒露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四)重大项目建设受征地拆迁制约严重,项目用地趋紧

征地拆迁问题依然是当前制约重大项目建设的首要因素。拆迁过程中涉及失地农民的政策处理矛盾较多,被拆迁户对拆迁补偿与期望值落差较大等问题都容易引发矛盾。国土资源部关于征地报批前告知、确认、听证的程序新规,进一步增加了征地拆迁工作的复杂性。

2010年,我市实施的新开工重大项目161项,项目用地大约1792公顷,而通过中心城市用地计划指标上报项目用地面积约为1334.97公顷,仍存在较大的缺口。

(五)融资工作形势严峻

今年中央加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调控管理,各金融机构对现金流、项目资本金及贷款投向的审查更为严格。市银监局已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各金融机构也基本停止对政府平台公司新增贷款额度。我市各平台公司有效抵押资产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项目贷款的发放。如城投公司四座跨江大桥13.4亿元贷款虽已通过自治区工行的评审,但至今无法落实资金。除土地储备贷款外,我市各平台公司今年新项目几乎没有获得贷款。另外,国家暂缓对城投类企业债券的审批也使得我市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受到巨大影响。2010年上半年,我市政府性投资项目到位资金60.0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4.86%。

(六)区域性交通枢纽优势弱化

随着柳州铁路局迁往南宁,以及北部湾发展战略实施,广西铁路、公路、机场建设的重点南移,柳州交通枢纽优势被弱化问题凸现,给柳州经济持续增长带来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全力推进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加快实现城市升级转型,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

今年,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党建引领,创新创业、优化提升,统筹兼顾、和谐共进,建设美好柳州”的“三十字方针”,把2010年作为柳州的科学发展水平提升年,以大力开展“党建引领提升年”、“经济发展提升年”、“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全民创业提升年”、“文化发展繁荣提升年”、“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年”、“生态环境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坚决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巩固和提升柳州的整体实力,推动柳州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我们将大力实施“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工程,采取通过产品升级来带动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发展新兴产业这“三大办法”,用滚动发展、创新发展、产业提升、招商引资这“四条腿走路”,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力争到201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大力实施“十大建设工程”,推动城市建设加快发展,促进城市面貌、城市品质、城市功能升级转型;大力实施“十大农业工程”,加快发展柳州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上有新突破,形成一批亮点,进入广西先进行列;大力实施“十大商贸工程”、“旅游工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振“桂中商埠”,打造“旅游名城”;大力实施“十大文化工程”,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柳州文化软实力升级,全力打造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大力实施“十大民生改善工程”,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十大党建工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巩固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提升全市党员干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柳州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四、请自治区协调解决的问题

(一)请求自治区继续支持我市的重大项目

1、柳州电厂易地搬迁扩容(上大压小)改造项目

根据“十一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我市电力供应情况,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长远发展所需的能源空间,建设柳州电厂易地搬迁扩容(上大压小)改造项目十分必要。

目前,自治区人民政府已经同意将该项目列入广西“十二五”发展规划,柳州市人民政府和项目业主广西投资集团正在联合编制具体关停方案。请自治区人民政府督促业主单位尽快完善方案,批准通过后上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申请列入关停计划,再按程序开展前期工作。

2、柳州至肇庆铁路项目

柳肇铁路对完善广西铁路网布局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对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发改委、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争取、大力推进下,柳州至肇庆铁路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和2009年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新开工重大项目。该项目正在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国家发改委已在我市组织召开项目立项评审会,中铁二院已经将咨询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请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支持今年批复新建柳肇铁路建设项目立项。

3、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工程

我市是国家重点防洪城市,通过柳江中上游洋溪、落久水库(即柳江上游的防洪控制性工程)的联合运行,将全面提升市区及融安、融水、柳城县城的防洪标准,解决柳州市以下柳江二级航道枯水季节航道水量不足的问题,改善和提高柳江航道的通航能力,是柳江水资源配给的控制性工程。

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已列入《加快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但未列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批准《全国大型水库建设规划(2008~2012年)》,近期落久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争取国家发改委立项存在一定难度,尚需要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进一步支持。请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将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列入近期实施的国家大型水库建设计划。协调国家发改委尽快给予落久水利枢纽工程立项。给予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启动资金支持。

4、广西方元电力鹿寨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

我市是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中国南方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现有的工业体系结构下,工业能源需求旺盛,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发展热电联产项目是解决我市能源需求缺口的重要途径。

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在今年年底前核准鹿寨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目前已是“十一五”期末,为避免“十二五”期国家热电联产行业政策变动对项目落地可能带来的影响,请区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十一五”期结束前完成项目核准。

(二)在资金安排上对柳州更多的倾斜

1、柳州市东城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有关材料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审批,目前转到财经司待批准,希望我市东城公司发债相关事宜能得到自治区政府的协调和推进。

2、柳州市“十大农业工程”是一项关注和关心“三农”的民心工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对该项目十分关心,并于3月22日作出批示:“柳州市提出实施‘十大农业工程’思路清晰,措施具体、责任到位。请区党委办公厅注意跟踪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取得的经验应在面上推广。” 目前,柳州市“十大农业工程”已全面启动实施,由于该项目是纯投入、低回报的民生、民心工程,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扶持。但因柳州市财力有限,只能解决5.21亿元,现该项目缺口3亿元资金,请自治区政府协调区发改委在安排农林水、扶贫项目时能优先考虑我市,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三)在政策上更多支持柳州

1、请求将柳东新区确认为自治区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柳东新区作为我市“再造一个新柳州”和“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主要载体,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柳东新区的“户口”即合法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上级的确认。希望在区发改委的大力帮助下,能够得到自治区政府的批复将柳东新区确认为自治区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恳请自治区政府协调区发改委将汽车零部件项目备案权限下放市发改委。我市汽车产业是第一大支柱产业,配套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很多,为进一步服务项目业主,建议自治区发改委将此类项目的备案权限下放。

3、请求自治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策划区域发展战略时,对柳州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和倾斜,将铝深加工、铟深加工等项目确定在柳州。

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范文第3篇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作,深化体制改革,既要保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结构改善,确确实实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重心,实施配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组合,发挥宏观调控促进加快转变的功能。需要采取的重点措施主要有: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和鼓励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的宗旨,从规划、政策、法律、规章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不断增强全党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确确实实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才能有效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河南实际看,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技术创新要建立在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基础上,必须在河南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等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河南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着力建设我国农产品重要产区,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铝加工、汽车、矿产、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

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调整优化需求结构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尤其要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河南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消除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束缚,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客运专线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重点以郑东新区、汴西新区、洛阳新区建设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率先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同时,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落后山区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范文第4篇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具体分析: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措施: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细化为:

1、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3、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4、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

5、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6、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7、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措施: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统筹区域发展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措施:

1、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范文第5篇

一、转变工作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向心力各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也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转变工作方式,使各项工作更加切合实际、满足群众要求,切实增强党在农村的向心力。

1、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 乡镇党委必须增强执政为民的意识,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从制度上加强对乡镇干部和村“两委”的约束管理,夯实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要教育和督促基层干部深入农民群众,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不断增强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水平和本领。

2、以人为本,做到情为民所系。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领导联系点制度。联系点领导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指导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乡镇党委从基层工作时间、效果、群众反馈上,进一步规范联系点制度。二是要从制度入手,进一步规范干部的基层工作时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一心扑到群众中,一意帮助群众致富,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每年的基层工作时间,至少要占到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

3、关心群众,做到利为民所谋。 村党支部直接面向群众,能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村党支部执政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为此,村党支部要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群众”和“靠群众”的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村干部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做到感情上心系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

二、发挥党员“双带”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影响力针对“覆盖到边”的问题,乡村两级党组织要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要善于培育和发现典型,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1、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提升“双带”本领。 区、乡镇、村要坚持和完善培训工作分级负责制,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培训;农牧、科技、科协、林水等有关部门要定期轮训乡村干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力争使每个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强“双带”作用。

2、“扶优扶强”,典型引路。 各乡镇、村要选取一批有一定经济基础、发展可能性大、有一定市场经济头脑的农户,从资金、技术和政策上予以扶持,帮助他们带头致富,成为致富“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带领周围群众生产致富。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示范效应。 各乡镇、村党组织不但要培育典型,更要善于发现典型。对于发现的典型,要下大力气进行宣传教育,并在条件成熟时,把这些典型发展成党员。各基层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典型示范和科学引导的方式来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依靠具体鲜活的事实引导农民,依靠和风细雨式的疏导教育农民,增强工作的示范性和直观性,既可以优化党员结构,壮大基层党组织,还可以改变以往依靠行政命令的工作方法。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新区已经成立两年了,基层政权稳定、各项制度基本健全。当前与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区各基层党组织都面临着两大突出任务:提高村党支部战斗力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乡村两级党组织要找准支部建设与发展经济的结合点,以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来提高村支部战斗力,以村支部战斗力的提高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 乡镇党委要立足本地,解放思想,努力发展乡域经济,积极稳妥地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少做“求同”工作,优先考虑“致富工作”。在满足总体的作物需求后,做到一村一策、一村多策,乃至一户一策。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首要解决农牧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在充分理解上级指导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方实际,给农民在生产、生活上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开展活动时,除了学习党的文件,上党课,召开组织生活会外,还应当采取多种形式,诸如请“行家里手”上课、现场观摩、相互交流等方式,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2、 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针对我区目前的实际,各乡镇党委要负起领导责任,对市委组织部的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严格把关。一方面要切实建立起项目跟踪制度,对项目的发展现状、资金情况和前景预测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建立起项目责任制度,逐步把项目的经营风险分解到各级领导身上,把管理风险分解到具体责任人和权利人身上;另外,还要逐步建立起集体经济储备制度,各乡镇、村要力争做到建设发展一批、申报立项一批、远期储备一批。

3、 要把加快村党支部建设与提高服务经济的水平结合起来。随着农民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农民自主经营,自立主参与市场竞争。农民在经济上基本无求于村“两委”。农民与村支部的关系有人形象地概括为:“有吃有喝不求你,政治学习不理你;出了问题就找你,解决不好就告你。”在这种形势下,村支部怎么树立在群众中的威信?怎么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变领导为服务,依靠细致周到的服务帮助农民,变过去“指手画脚”、“直接干预”为“做给你看、带着你干”;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把村支部建设成连

接大市场与小生产之间的枢纽。村支部要通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外签订农产品供销合同等方式,把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在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融洽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

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范文第6篇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在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转变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八个加快:①经济结构②产业结构③自主创新④文化产业⑤生态文明⑥农业发展⑦经济社会⑧对外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经融人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卜,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上一篇:珍宝岛为什么苏联会输范文下一篇:中班幼儿角色游戏记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