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范文

2024-04-1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范文第1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顺利完成“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

经济增长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不同,经济增长会呈现不同的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增长就是粗放式的;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增长就是集约式的。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是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转向主要依靠提高各类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从1980到200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源消耗从13.26吨标煤下降到4.75吨标煤,下降64.2%。这样的下降幅度既不逊于发达国家,也不逊于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按国际购买力平价(2000年美元)计算,从1990年到2003年,我国每千克石油当量产生的GDP增长了1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增长21%,其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分别只增长11%、40%和20%。

但是,这种明显的成绩是以过去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过高为基数的。从单位产品实物量能耗、物耗的绝对水平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特征依然十分突出。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度增加。2003-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8%,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也呈增长之势。展望未来,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任务更加紧迫。

深刻认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根源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整体技术水平有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以住房、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等

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使我国现阶段的增长呈现出某些高物质消耗特征。

但是,应该看到,导致增长方式粗放有深刻的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

价格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比如,水资源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但我国的水价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低水价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农业用水的低价格,弱化了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投资激励,固化了农业的大水漫灌方式;居民用水的低价格,造成了生活用水的严重浪费。再比如,土地也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征用、交易制度不完善,致使大量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被低价征用,转让价格没有充分反映土地的稀缺程度,从而降低了稀缺土地资源的使用成本,形成了粗放利用土地的惯性。

企业成本未能充分反映其全部社会成本。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一定的质量、安全、能耗、物耗以及污染排放等标准,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是市场经济中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之下,企业为了达到社会要求,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更新设备或加强管理,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目前我国不仅缺乏比较完善的社会标准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已有的法规标准,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这一方面使企业丧失了进行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或强化管理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企业敢于在执行现行标准和政策时弄虚作假、顶风违规。

税费政策不合理。比如,当前在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方面,由于资源税实行按照开采量征收,开采过程中往往发生只开采易开采部分和遗弃不易开采部分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涉及经济、技术、社会等多方面体制和政策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需要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加强生产管理、鼓励理性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综合系统的措施。要真正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当然,最根本的是要为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要从如下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优化经济结构,增进结构效益。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表现,也是导致经济低效运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优化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一要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大力开拓服务业新领域,抓紧构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吸纳就业多的产业结构体系。二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既有利于规范、有序、有效竞争,又有利于实现

规模经济的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格局。三要优化所有制结构,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而又共同发展的局面。四要优化出口结构,促进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增加出口,提高比重。

增加政府投入,促进资源和环境技术的进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资源节约、污染处理、生态治理和恢复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研发成功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研发过程投资密集,研发失败的风险比较大,单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研发积极性不高,使得这些技术的供给难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要加大政府对这些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提升管理水平,减少管理漏洞。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通过制订严格的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标准,并依法严格执行,从外部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生产方式。从企业角度讲,则要通过不断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和工艺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倡导理性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消费模式。因此,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我国基本国情和面临挑战的认识,增强其合理消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同时,要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提倡文明、环保和节约的生活方式。

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一是加快重要资源价格改革,增加粗放利用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等重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让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严格土地法制,合理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机制,适当增加利用土地的成本。落实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根据新的资源供求形势,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健全并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确保土地价格形成的公开化、透明化。四是完善税收制度。从生产、销售(包括到国外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鼓励节约,抑制浪费。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范文第2篇

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是指主要靠生产总量的增加,即通过土地、劳动和资本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实现农业增长,不注重品种的质量,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高投入、低效益,自然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集约型农业主要是提高现有的生产要素的效率,同时要求高产、优质、高效。它的特征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经济效益高,产品竞争力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1979年到199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6%。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趋势如何?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测定,为确定我国农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一、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全面、综合评价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状况,首先要建立反映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反映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严格按照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内涵,结合农业系统的实际,对农业增长方式的现状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程度作出科学的描述;(2)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从多方面反映出来的,如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快慢如何、集约化水平的高低如何等均应在指标体系中得到反映;(3)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即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尽可能完善,而且要考虑资料的易于取得,以便在实际进行评价时具有可操作性;(4)指标之间的独立性:评价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评价,因而指标之间应是相互独立的,要避免评价指标之间不必要的重复。

根据以上原则,建立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一)反映农业增长集约化程度的指标—农业集约化程度 农业产出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记为Y,在Y增长额ΔY中,可以分解为按集约型增长和按粗放型增长两部分,由于集约型增长主要是靠提高投入产出率而获得的增长,而粗放型增长主要是靠增加投入获得的增长,于是有:ΔY=Y1-Y0(投入产出率1-投入产出率0)×投入1+(投入1-投入0)×投入产出率0=T1+T2

式中:T1代表集约型增长获得的增长额,T2代表粗放型增长获得的增长额。

农业投入要素主要有土地、劳动力、农业固定资产、中间投入等,由于农作物总播面积有一定波动性,在此暂不考虑。由集约型获得的Y增加额

T1=(ΣQ1K1-ΣQ0K1)×α+(ΣB1L1-ΣB0L1)×β+(ΣN1M1-ΣN0M1)×γ (1)

式中:Q

1、Q0为报告期、基期的农业固定资产生产率,K1为报告期的农业固定资产;B

1、B0为报告期、基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L1为报告期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N

1、NO为报告期、基期的农业中间投入生产率,M1为报告期的农业中间投入;α、β、γ为固定资产、从业人员、中间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

于是:农业集约化程度=T1/ΔY (2)

农业集约化程度代表了在农业增长中集约型增长所占的比重,农业集约化程度指标值越大,说明集约化程度越高;当农业集约化程度小于或等于零时,则说明农业增长完全是粗放型。

(二)反映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指标—投入弹性系数 由于粗放型增长主要是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获得增长,而集约型增长主要是靠提高投入产出率来获得增长,因此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指标来反映农业增长中有多少是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取得的,据此判断农业增长是粗

放型还是集约型,这就是投入弹性系数。

投入弹性系数=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农业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α+从业人员增长率×β+中间投入增长率×γ)/农业增长率

(3)

投入弹性系数≤0,说明完全是集约型;投入弹性系数≥1,说明完全是粗放型;该指标介于0和1之间说明是粗放和集约结合型。

实际上,投入弹性系数也可以反映出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程度,由索洛方程: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农业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α+从业人员增长率×β+中间投入增长率×γ)

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农业增长率=1-投入弹性系数

(4)

因而,在投入弹性系数和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这两个指标中,只要计算出一个,另一个就很容易求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科技进步因素主要是在要素生产率中得到反映,所以投入弹性系数也可以反映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投入弹性系数越小,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大。

按照独立性原则,这两个指标只要选取一个即可,考虑到投入弹性系数从经济意义上更具有直观性,我们选取投入弹性系数作为反映农业增长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指标。

(三)反映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快慢的指标—农业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由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是要使农业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因此农业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也就代表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速度。于是反映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率提高速度的指标有:

(1)劳动生产率增长率=(B1-B0)/B0 (5)

(2)固定资产生产率增长率=(Q1-Q0)/Q0 (6)

(3)中间投入生产率增长率=(N1-N0)/N0 (7)

(4)土地生产率增长率=(G1-G0)/G0 (8)

以上四项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指标均为正指标,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快慢。

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测定

为了对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我们收集了1978年至1995年农业投入与产出的主要指标。其中产出指标农业总产值为用1978年不变价表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投入指标中农业从业人员为农、林、牧、渔业逐年年平均从业人员;农业总播面积取各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年平均值;农业中间投入由1978年不变价的农业总产值减去不变价农业增加值得到;农业固定资产的资料只有1983年以后的当年价数据,为了与其它指标在时间上一致,我们取逐年的农机总动力加上役畜动力作为农用动力,这部分包括了农业生产用固定资产的绝大部分。

(一)α、β、γ的测定 根据收集的数据,用TSP软件先对时间序列进行移动平均,然后建立农业生产函数模型:

LNY=-3.3607+0.3096LNK+0.4801LNL+0.4544LNM

(3.3114) (2.0606) (7.9708)

_

R[2]=0.9966 R[2]=0.9956

D.W=1.8348 F=964.5080

对回归系数标准化,则 α=0.248

9、β=0.38

59、γ=0.3652

(二)农业增长率、农业要素增长率和农业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根据收集的数据,用环

化公式计算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中间投入增长率、总播面积增长率等农业要素增长率,并计算出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生产率、中间投入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农业要素生产率指标。

(三)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指标的计算 根据数据和测定的α、β、γ值,用公式(1)、(2)计算出集约化程度,用公式(3)计算出投入弹性系数,用公式(5)、(6)、(7)、(8)计算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固定资产生产率增长率、土地生产率增长率和中间投入生产率增长率,见表1。表1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

(附图 )

三、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分析

由表1可见,从1979年到1995年,在农业集约化程度指标值中,有6年为负值,这6年农业增长是完全粗放型,其它年份农业增长方式均是粗放与集约结合型;17年中只有1年超过0.5(1984年),是以集约型为主,其它年份均以粗放型为主;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仍然是以粗放经营为主。

在投入弹性系数指标值中,17年中有16年投入弹性系数大于0.5,其中有6年大于1,这说明大部分年份农业增长主要是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取得的,这项指标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农业增长方式是以粗放型为主。

从生产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来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有1年为负值(1984年),1年为零,其它15年均为正值,其中有3年的增长率超过10%;固定资产生产率增长率有8年为负值;土地生产率增长率除2年为零外,其余均大于零;中间投入生产率增长率有12年为负值。这说明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固定资产生产率、中间投入生产率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速度不快。分阶段来看,不同阶段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

(附图 )

1979-1995年,我国平均农业集约化程度为-0.079,这说明改革开放以后的17年间,我国农业增长方式是完全粗放型,由此可看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性。投入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820,即要素生产率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8%,这个指标的结果比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低,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反映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低。土地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6.676%,是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中最高的,但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今后耕地还要继续减少,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仍然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年平均增长率为5.512%,仅次于土地生产率增长率,然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基数太低,1995年第一产业人均GDP仅为全国人均GDP的1/4,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任务仍很艰巨。固定资产生产率和中间投入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均为负值,这反映出我国农业的资源消耗高、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如我国的化肥利用率不到30%,而有些农业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达到60%-70%。这两项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低,成为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最大制约因素。

为了分析不同年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综合效果,有必要对六项指标进行综合,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常用的功效系数法进行综合,取表1中各项指标的最差值作为不容许值,最好值为满意值,即可将表1中的实际值转换成单项功效系数,再用专家调查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假设六项指标的权重依次为0.30、0.30、0.10、0.

10、0.10、0.10)用加权和公式即可求出不同年份的总功效系数,计算结果见表3。总功效系数越大,代表农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越快。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范文第3篇

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移、体制和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在物质上保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一是,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一度带来严重冲击。这种冲击表面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对过多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二是,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明显上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范文第4篇

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在持续加快, 虽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 但城市经济依然是经济建设的重心。城市居民所占的经济比重还在持续升高, 因此成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任务, 对于全国的经济增长以及提高整体经济素质具有非凡的意义。另外, 城市经济的稳定增长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城市经济增长并非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达到, 其增长关系到很多领域, 除了自身寻求进步以外, 还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 而政府通常是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发挥作用, 从而促进经济方式发生转变。

2 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受到的制约因素

2.1 制度因素

目前, 我国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依然与制度、体制相关联, 适应于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而我国当前已然处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时期, 如果还通过行政指挥来控制经济, 那么必然会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影响。

2.2 经济因素

经济的增长方式不是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转变的, 而是由现有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能力决定的。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生产力和生产要素会出现不同, 这两者与市场的结合会出现不同的特征。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 欠缺技术含量, 制约了技术、文化和资本等。

2.3 人才因素

我国是农业大国, 虽然“普九”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有大部分的人民基本文化素质不高, 部分领导干部的素质也不过硬。然而城市经济增长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因此较低的人才素质与经济增长不匹配, 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

2.4 科技因素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科技力量也在不断进步, 但科技在创新方面却始终没有得到多少突破,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常常出现高能耗和高污染的情况, 使经济增长受到阻碍。

3 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财政税收政策的关系

粗放型和集约型是城市经济增长的两种方式, 由前者向后者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过程涉及了多个领域同时需要多方的配合才能达成。其中, 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经济政策调整的关键就在于利润动机和物质利益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税收是对国民的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因此对于经济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和财政税收政策两者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增长方式是执行税收政策的基础和对象。财政税收政策是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 具有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4 财政税收政策的应用

4.1 提高城市发展潜力

经济的增长长期受到各种挑战, 要想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平稳态势, 就需要提高对财政税收政策使用的效果。保持城市范围投资的稳定增长, 对于外需进展较差的城市可以适当增大赤字。投资方向应该集中于产业技术革新、人才的培育、居民生活保证和城市环境改造上面, 以此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

4.2 优化投资政策

较强的投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城市居民的收入, 所以, 财政投资一直是政府控制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同时也是国家财政的一笔大支出, 给国家财力增加了压力, 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加强税收管理, 以保证投资力度。另外, 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科技的进步, 因此在投资力度之外, 应该注重企业科技的创新投资、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投资, 使投资达到最好的效果。

4.3 进行税收政策的完善

税收政策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进行完善:一是改进优惠政策。对地方的重点企业、创新企业和民用企业给予更多优惠, 以扶持其发展。二是增值税的制度需要完善。对于出口产品采取低税率或零税率的政策, 对于其生产加工过程采取减税措施, 从而加强企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三是优化税收的管理服务。制作税收政策的宣传册, 普及并加深居民对优惠政策的了解, 创造优良的税收代理环境。

4.4 建立并完善绩效考评体系

当前国内在财政资金分配方面的绩效考评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考评方法比较简单, 因此需要在当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完善。对地方的情况与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行了解, 实行集中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利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知识客观分析税收政策取得的成效并公示, 另外还需要对考评的结果进行问题分析, 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5 结语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 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想要完成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 再结合不同时期的转变经验, 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科学合理地实行财政税收政策, 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问题, 可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转变。

摘要:我国的城市建设一直在加快发展, 但需要城市经济的稳定增长。然而, 我国目前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 所以需要向集约型进行转变。税收政策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调控手段, 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先对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受的制约因素进行了介绍, 然后阐述了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财政税收政策的关系, 最后对财政税收政策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经济增长,财政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1] 郝瑞军.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 2017 (10) .

[2] 许明.探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J].科学与财富, 2016 (12) .

[3] 李学军.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探究[J].现代商业, 2016 (18)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范文第5篇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较高的粗放程度,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缓慢。改变农业增长方式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加使得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成为了广大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农业增长方式相关理论的阐述,对影响我国农业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快农业增长的路径给出了自己浅略的见解。

关键词:农业增长 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

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了我国农业政策关注的焦点。我国农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生产技术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产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分析就是因为我国农业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型增长。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就必须通过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来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高产、优质、生态、安全新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如何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成为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只有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才能加快农业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农业增长方式与其转变的含义

1.1农业增长方式

农业增长方式即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中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1]。简而言之,对农业增长方式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哪些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运营方式起到了作用。根据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运营方式的不同,农业增长方式分为了两种模式:一是粗放型增长,二是集约型增长。我国农业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增长。

1.2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指通过现代科学生产技术、现代工业机械设备、现代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利用、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达到农业经济增长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目标是为了通过不断提高农业增长中的科技含量,达到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综合生产率,稳定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形成农业优良结构、良性循环以及农业适度规模经济等目的。

2、影响农业增长缓慢的因素分析

2.1土地规模

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对农民拥有的土地经营权缺乏全面的规定,就使得农民对自己所拥有的土地经营权产生模糊观念,这些在经营权上面出现的限制和约束就使得农民的最终效益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农民在种植等上面的经营与生产获得的收入非常低。目前的农村土地出现的不可转移性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部分在外务工的农民,他们的身上仍然背负着土地,土地的不可转移使得土地的利用率明显下降,也不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

2.2劳动力素质

一方面,农民由于接受知识的程度比较弱,就使得他们普遍呈现出素质较低的情况,对发展向现代农业没有任何益处,但是,科技是兴国之本,也是强国之本,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这对相关研究人员在农业上面研究出的新技术、新方法的领悟能力较低,不能够快速的将农产品的这些高端技术快速的进行传播、推广,这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并对整个地区农民的收入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农民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的市场经济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会种田、会种地就好,还需要拥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由于农民的素质不高就让他们无法精确的把握整个市场经济的变化态势,对市场上行情的变化以及对市场的需要等不能够做出较为精确的判断,在竞争加剧的21世纪,农村经济的发展明显处于弱势,让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严重的损失

2.3技术投入

这里的技术投入主要就表现在中央对农业的投入非常少,支农的程度较为浅薄,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各异,资金的用途较多,没有一定的规划与合力,加之支农资金在其它开销上面挤占挪用现象严重,且资金落实到位的情况比较少,商品粮建设以及部分干部的政权维护是国家进行大力关注与整治的内容,而在农民的技术与资金投入中的力度非常薄弱。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的金融信贷还不够完善,农村目前还没有完善金融体系,金融服务也比较落后,并且农村的农业信贷资金发生大规模转移,使得“非农化”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农民的收入情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农民的新增投资里面,将其资金用来进行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发展的较为明显,因为随着农村环境卫生的恶化,农村的土质发生了变化,加之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值得农民的收成减少,很多农民都不愿意在继续发展农业,但是又不希望完全摆脱农业的束缚。使得农业的技术投入缺乏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究其原因,可以知道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在农业技术投入等方面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从而让农村的经济增长幅度不高、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2.4生产成本

近几年,随着物价的上涨,在农作物的种植需要购买的种子、化肥等价格也向上提升了一个台阶,与此同时,虽然国家对农民进行了粮食的补贴、农业税的减免,但是与物价的上涨程度相互抵消,农作物生产成本普遍偏高使得农民收获的粮食出售的价格上涨,这在国际市场上是不占据优势的,这种高成本低售价的情况让农民的收入根本无法提升,最终获得的利润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近几年,在粮食、猪肉、水果等方面普遍出现堆积现象,最终腐烂,究其原因,由于我国的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农产品在国内与国外市场上的销路都不顺畅,致使农民运用农作物来增收的希望落空。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地区农作物出现了大量的增产增收情况。

2.5农民负担因素

2003年国家在召开会议时指出,要把减轻农民的压力与负担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原则,这三点中的第二点就是指减轻农民肩上沉重的负担,最后在2005年之际,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又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农民的农业税进行减免,农民就能够在进行土地种植的基础上免征长期以来实施的缴纳“皇粮国税”,

不过从2003年提出之后至今仍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农民的负担依然相当沉重,来自各种情形与因素进行费用的缴纳是农民负担的根源,很多相应的地方政府在制定各种收费规定的同时他们都具备各种理由,倘若引起民愤,这种制度得以取消,在时间的推移下,明天的各种制度又重新出现,尤其是在2005年的农业税得以免除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明显不足,就通过各种手段来征收农民的费用填补这些资金不充足现象,除了上述因素,农民还要支付必要的计划生育、文化设施建设与教育等方面的资金,已经让农民不堪重负。

2.6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我国,农村大部分有学识、有能力、有作为、较年轻的人都想在发达城市发展,并且农村的部分年轻力壮的人员也都去外面打工谋生,导致农村的劳动力转移,遗留在家的都属于一些劳动力缺乏、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老年人。

2.7农业产业结构因素

一方面,目前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产业结构以及相应的消费、出口矛盾异常明显,对农产品的需要也从传统的供过于求向需求过盛的形式上转变,使得农产品的供给明显不足,不能够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普通商品偏多,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较少,高档商品非常少、深入进行加工的商品也非常少,这些技术的落后与结构的不合理就使得农民在农作物的种植上面普遍呈现出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在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随意的扩大生产成本,加大生产规模与产量,导致了农产品竞争力下降,产品价格下跌,收入不高。

3、转变农业增长的路径

3.1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针对这里的农业产业化,最根本的意思就是指将整个农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以及销售的各个阶段全面的联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强联合、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模式,以便最终能够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社会化,从多种环节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开展的农业产业化是将现代农业以及市场农业相集合,并全面运用市场信息、技术服务以及销售途径等各个方面来给予农民的增收效能。

由此可见,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还应该提升对龙头企业的发展力度,让这些农户与部分大型龙头企业建立起相互合作、利益共享的经营效能, 这样不仅能够解决企业对商品的需求问题,还能够解决农民的产品销售问题。在这方面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这些龙头企业就应该鼓励他们与农民签订一些农产品的销售与购买合同,保证这些农产品都能够在适时的时间内通过龙头企业销售出去,也保证这些龙头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得到产品质量好、价格合理的产品。在这过程中,国家政府还应多鼓励龙头企业对农民的销售模式等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并适时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其次,对于与农民签订合同的龙头企业,国家对这些企业要适当的减免一些税收。以鼓励他们与农民共赢的积极性。最后,要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组织化建设,在龙头企业与一户农民签订合同之时,还应鼓励这些龙头企业与多位农户之间形成利益联结,这些不仅能够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还能够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农村全面开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重点就应该放在粮食上面,提升粮食作物的产业链不断加深,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推行加销一体化,以此来保证农民在农业方面能够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经营化发展。

3.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3.2.1完善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农业技术就应该被大力宣传和推广,从方方面面树立起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并可以通过创建农函大学办学模式,运用这种手段来对部分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推广、传播,让这些科学技术来带动农民致富,帮助农民增收收入,另外,还可以有相关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员组成农业科技特派组,这些特派组可以从农村的种植业、畜牧业以及水产业等各个产业着手,特派组成员就应该竭尽所能的对高技术、新品种进行传播、推广,让农民摒弃过去的耕作模式,另外,农民还应该加大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积极的学习来自外界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并进行学习和借鉴,以此来达到快速增收的效果。

3.2.2调整农业结构

在我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重相差很大,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过多,就可以在其面积范围内大力发展水产业,提高水产业的发展力度,让其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调查显示,在西方国家,种植业占据了整个人均收入水平的60%以上,所以,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发展水产业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大对绿色食物的重视,并不断地调整区域种植结构,并加大对无公害制品、绿色、有机等食物的供应程度。最后,明确粮食生产与粮食种植的关系,在对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大力调整的过程中,就更应该在农民现有的经济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具有质量高、产量高的粮食种植,让农产品结构步入精细化、集约化等轨道,以便最终实现农民增收。

3.3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增收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农民本身拥有较高的素质、较高的农作物管理技术和较高的农作物经营技术等,以此来保证农作物稳定快速的发展,国家正在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不过,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就应该培育新型农民的产生来跟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对农民的收入增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素质的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认真开展农村职业技能研讨,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等一定要加强对其的发展力度,多鼓励一些具备一定学历的人员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中来,加大对农村的一些农村青年的培训力度,对他们进行知识、教育以及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另外建立一个农村青年组织培训机构,广泛招收一些具备一定农产品种植实践经验的初高中毕业学生或者大专毕业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农业综合知识的教育、培训等,让这些年轻人能够树立起一支有组织、有文化、有素质的“乡土人才”,并对其深入灌输科技兴农、科技致富观念。

其次,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方面的着重点就是要遵循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来对农民的思想素质进行提升,对农民的素质进行提升的内容就包括了,让他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破除迷信思想,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具有较强社会公德心、在家庭中树立较好的美德观,对他们灌输相应的优生优育、禁止赌博、生活积极等思想,并为他们讲述一些关于赌博成性而最终走上歧途的事例,来让农民提高其警觉性,这从侧面为农民增收、农业增长提供了保证。

3.4大强农惠农支持政策

首先、增强关注力度、完善补贴法律法规。

对农业进行政府干预是全世界普遍使用的主要手段,虽然在《农业协定》里面对每个国家进行农业补贴的标准与要求都给出了一定的规定,但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仍然没有间断。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这农业的补贴,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且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农民的生活方式大都是以农业为主,就应根据我国的国情,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农业快速发展推到最顶端,在农业生产上面深入推进投资力度,完善落实农业补贴。 健全在这方面的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则需要对这些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完善与落实,健全农业补贴相关体系,让国家在涉及农业补贴的相关部门都能够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此来讲我国农业补贴的相关任务与目标落到实处。

其次、落实完善“绿箱保护“系统,将黄箱支持体系的运用进行到最大化,我国在农业补贴上面应该充分的利用绿箱政策所带来的益处,对于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的提高关注力度,对于从事农业研究与开发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研究队伍的建设,对于农村的一些主要农作物(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物)进行重点关注,将将这些农产品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农村建构完整的农业支持体系,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使用黄箱政策,来提升对农业的支持,将农业的各种目标支持与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对农民的补贴方式最好的途径就是对其进行直接补贴,减轻他们的各种负担和压力,将“黄箱”空间的优势运用到最大化。

最后,提高金融支持力度,增强金融管理效率,对于农村的金融支持是相当重要的,它是目前运用在农业补贴上面最直接、最关键的途径,针对我国农村目前的金融体系不健全、落实的程度不到位等要进行反思,对农民希望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只有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让农村经济增长的计划真正实现。

3.5农业保险政策

首先,对于农业中的补贴政策,就应该加大补贴力度,另外,最好的就是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规划进入常规的农业财政预算,清晰的了解到进行财政预算对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有着限定性的作用,针对农村的农业保险类的补贴投入的实际比例,应该逐渐在原基础上进行提升,对于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西部部分地区)的经济应该加大部分以产粮为主的地区与一些龙头产品的投资力度,增强对于农业保险的补贴途径等要进行全面的改善与优化,将国务院规定的对农村的补贴比例逐渐提升,对于这类补贴,除了对农民进行市县农民的补贴,还要大力关注乡镇农民的补贴情况,另外对补贴的落实程度也务必要引起重视。对于农村的各种种植业以及养殖业、农牧业等的发展,要尽量免除农民的税收,减轻农民的负担,对于农村的教育行业中的各种附加所得税也应该给予适量的进行减轻,对于农业保险业务中出现的亏损也应该由相应的其它收入进行填补来达到以险养险的最终目标。

其次,完善与健全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对于国家开展提高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进行农业再保险体系,就应该摒弃过去的单一保险体系,将其分散为多层次的保险体系,国家在建立再保险的同时,应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设置相应的驻扎点,另一方面,国家还应该设置财政较丰厚的、具有较强实力的巨灾风险金额,对于环境等引起的天灾等一定要保证有一定的实力进行灾后补助工作。弥补这些毁灭性的打击带来的损失。

总之,影响我国农业增长的因素还比较多,要从根本上就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将改善农业增长的路径全部落实,让农业能够稳定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夏祖萍,刘承兴.安龙县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89-390.

[2]张熙青,刘成文.青海省化隆县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8):98-99.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从经济增长的两种模式,对新华书店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对新华书店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阐述,以及如何转变新华书店的經济增长方式,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等多个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新华书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创立于革命圣地延安的新华书店是我国著名的集图书发行,销售为一体的国有出版企业,其发行网点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半个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的沐浴下,新华书店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图书行业首屈一指的大型国有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新华书店积极拓展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争取与时代同步,适应时代发展,所以新背景下新华书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成了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新华书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

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学中的特有名词,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坚持扩大投入量实现产出大幅度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另一种是通过创新以及改变技术手段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产出大幅度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投入量为导向,将投入量与产出直接对接,主要以投入资金,人力,物力为主,以追求数量,规模和产值为主要目的。图书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其与农业和工业都存在着本质差别,其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适合图书行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由片面追求产值、数量、速度转移到注重产品质量、产品效益上来,本质是从数量导向型向质量导向型的转变。一般图书销售额的骤然下降必然是新华书店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导致新华书店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份额缩小,经济效益低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扩大,我国图书出版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新华书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对新华书店的新要求。

二、新华书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

(一)摆脱国家政策依赖性,逐步推进体制改革

新形势下,新华书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要摆脱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扎实推进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整体需要,提高驾驭市场能力。长期以来,新华书店都是国家的重点帮扶对象,如义务教育国家规定教材,政治类书籍的发行大权全权掌握在新华书店,国家政策对新华书店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政策保护也使新华书店滋生出了一种懒惰的歪风邪气,缺乏拼搏进取精神,缺乏深层次,快节奏的改革推动力,不少生存在一线的基层门店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课本书店”。

(二)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

把片面追求规模速度转化到以追求市场需求上来,提高一般图书销售量,抢占市场占有比例,将速度与效益相统一。提高一般图书的销售量和抢占市场比例应是衡量图书行业企业质量和效益的硬性指标。只有生产出满足人民需求,内容积极向上,格调优雅高尚的优秀图书才是广大图书企业的立足之本,从而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利润空间。

(三)将业务中心从教材转移到一般图书上来,扩大农村市场份额

一般图书是新华书店的主要营销渠道,农村市场是新华书店的主要针对市场,二者的协调发展是衡量图书发行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教材课本成为新华书店的主要利润空间和营销渠道,所以就出现了重教材轻图书,重城市轻农村的的不平衡发展模式,出现了一般图书订购量和销售量逐年下滑,农村发行渠道滞后等不良局面,因此,增加一般图书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和农村发行工作的加强应作为新华书店阶段性发展的主要目标。

(四)推进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新华书店属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特点就是大量的工作需要人力来完成,企业在人力投如方面远远高于资金,财力等方面投入。当代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减轻劳动强度,依靠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实施现代化经营的根本手段,新华书店也不例外,要将推进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为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规范企业管理,提高公司效益

管理制度不够严明,松弛,是不少基层店的普遍现象,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十分严重。对于这个问题应注意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资源使用率,做到真正的落实到细节,做到管理出效益。

(六)规模经营,做大做强

一个成功的企业如果想做大做强,自身必须要有强大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新华书店现在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行政区域划分为主,彼此独立,所以力量较弱,抵御风险,获得较大利益的能力不足,并不十分适应如今市场的大环境,因此改变现状的方法应是各基层店铺,各方面联合起来,以大城市为核心,实行跨地区,跨领域的紧密合作,建立集约型,规模化的图书出版发行的企业集团,做图书市场的龙头,这样才能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使其经营更具活力,竞争力,和领导力。

三、如何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实现经济增长主要应当靠市场,而不是单纯依赖行政体制,我国现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主导,如过分依靠行政则会导致企业转变效果不明显,流于表面,走过程,形式化,只有真正把企业推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竞争,发挥市场经济的刺激作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才能建立新型企业运营模式,加快经济增长步伐,加快自主创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改变管理者的思想模式,从源头改变领导层的思想。在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竞争越发的激烈,再不是原来的计划经济,传统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当今也存在着巨大问题,要想发展必须改变,顺应潮流,这就要统一领导层的意见思想,再把思想观念落到实处,落实到政策上来,加快转变步伐,提高创造意识,解放思想,加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树立好观念,科学管理,科学发展。

(三)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现代的企业制度是企业规范长远发展的必要,“权责明确,产权明确,政企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可使企业更好更快的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中去,增强企业自身生存能力,把国有企业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的注重企业产品质量,走正确的发展之路,为新华书店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作用。

经济转变同企业改革同时进行,经济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需要长期努力坚持的,期间必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的共同努力,共同克服,运用更多符合市场经济的方法,例如,收购,合并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华书店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作为图书出版业龙头企业的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又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所以摆脱计划经济的羁绊,实现企业现代化,以市场为中心,深化改革,及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也必定掀起一场图书行业的改革浪潮。在新背景新形势下,新华书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将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保明.新华书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J]. 图书发行研究,1997,01:19-22

【2】王保明.集约经营走内涵发展之路──关于新华书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J]. 新闻出版交流,1997,05:33-35

上一篇:主办单位申请报告范文下一篇:中层管理者的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