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分层;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群书治要》引《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孟子云:“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礼记·大学》云: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中华圣贤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中感悟出了人生之道,即以四维八德为言行准则,在立足孝道的基础上去和睦邻里、奉献社会、报效国家,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收获人生的幸福,而圣贤教育则是确保这种价值观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5]。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这种对伦理道德与文明礼仪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早已渗透到中国古人生活的点滴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最精髓的精神思想、构成了中国社会最主流的思想价值体系,因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是以修身为本[6]。时至今日,这种教学为本、以德为先的人生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内涵和最鲜明的象征,而也正是由于中华文明这种无与伦比的独特内涵使得中华民族拥有了基于道德之上的内在的民族文化基因与凝聚力量以及那份亘古不变的文化韧性。从先秦到清末、从民国到改革开放,这种基本内涵及其所带来的文化基因、凝聚力量和文化韧性让中国社会在面对每一次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的时候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特色道路,而这也许正是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的独到之处。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民族:中华血脉的永恒传承

“位于中国北部黄河流域的商朝文明的类型是欧亚大陆所有文明中最为与众不同的……今天,中国可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持久的文明而自豪。中国文明不但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独特的。”[7]中国文明的古老和稳定总是给外国观察家们留下深刻的印象。[8]从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到中国文化初具规模的西周时代,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到秦汉时期的封建大一统时代,从积贫积弱的晚清末年到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再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纪元,每一次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都伴随着外族的入侵、兵戈的劫难和文明的摧残,但中华文明不仅在动荡之中生存下来,而且还随着时代的变化一脉延续到了今天,即使在传统体制土崩瓦解的近代中国以及西方文明深刻渗透的当下中国,中华文明也依旧没有中断。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教育、崇仁兴德的基本内涵使得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9],而这种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伦理道德对中国人民从始至终的深刻影响,对教育的坚持、对道德的信仰以及对礼仪的恪守使得中国人上至治国理政、下至生活作息都将伦理道德作为其言行的价值取向并通过教育的方式将这种德教为本的精神代代相传,由此形成了中国人民思维与行动上的内在稳定性和连贯性,是故每当中国社会面临转型与分层时,在矛盾、动荡与多元化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中国人民基于伦理道德之上的那份稳定与连贯始终都能让他们在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的背景下坚持优良的传统、做出理性的抉择、保持民族的风尚,从而在根本上确保了民族文化命脉以及中华民族血脉的永恒传承,在民族层面,这是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二)国家:治国理政的无上智慧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背景下,治国理政必须拥有科学的理论、理性的认知和正确的实践道路才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走向成功,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正是这些理论、认知与实践道路形成的智慧来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0],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管仲的“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1],即通过道德教化来保证国家的繁荣强盛、维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当统治阶级与阶层的精英们始终将道德礼仪作为安邦定国的根基时,在国家面临转型和分层之际,对道义的坚守、对良知的追求会让他们基于黎民百姓的立场去探索天下人的幸福之道,这份对道德的执著必然会使得他们的决策是理性的且能够符合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之时的国情,由此领导者们也将会很好地把握住转型和分层所蕴藏的机遇、有效地应对其所带来的挑战而非自私地为了个人与派别的利益在转型与分层之际将国家带到冲突与矛盾的灾难之中,在国家治理层面,这种智慧不仅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而最为典型的例证便是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在由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转型时代,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以及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全党在马列主义指导思想的范畴之内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践行。

(三)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支撑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往往会不可避免地给社会秩序带来重大的影响。而当社会转型进一步发展引起社会的分层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来讲,往往还会存在多元化的严重挑战,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网络中拥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分工上承担着不同的生产任务,在此基础上,各阶层逐渐产生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这种基于经济关系之上的差异实质上让社会内部分裂为不同的利益阶层,并埋下了冲突的伏笔,改革开放以来在阶层分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群众上访、暴力冲突等社会现象的出现则是其典型的表现。而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对社会秩序的威胁也必须且也应当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加以解决。“我们看到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秩序井然地生活着,实在令人感佩。中国人家庭的内聚力很强,孩子也受到严格的教养,所以才能够在这种欧洲根本无法忍受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实在令我惊叹不已。”[12]汤因比博士对中国人社会生活的评价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稳定社会秩序的独特价值。

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古代中国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宗教教育巧妙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严密细致而又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中国人形成了仁爱与道义的正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每个中国人紧密地凝聚在家庭之中、规范着他们的生活言行,在家庭团结安定的基础上,中国社会保持了长久的和谐与稳定。当中国开始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时,无论是利益的冲突还是多元化所导致的社会分裂,传统文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基于家庭与宗族之上的家道教育始终都能够让他们于这种动荡、威胁之中保持理智的思维、协调好相互的利益关系以及继续维持对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这不仅会极大克服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对社会秩序所带来的困难,更会让中国社会化解矛盾、把握机遇,紧密有效地凝聚起来共同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教化之下的中国社会与人民能够有效解决利益冲突和多元化对社会秩序的威胁并使之迅速恢复到持久稳定的状态之中,作为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支撑,这正是社会层面,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四)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依靠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3]孟子云:“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4]荀卿云:“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15]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将个人的德行修养作为其在天地间安身立命的根本,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个体基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利益之上的赤裸裸的阶级化描述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在承认个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前提下一直都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作为个人言行的衡量准则以此指导人们理性地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追求幸福。当社会转型改变个人的生活状态时,带来的既有困境的打击也有发展的机遇,但无论是挫折还是利益,传统文化教化之下的人们总是能够坚强坦然地面对生活的挫折、理性睿智地看待自身所获得的利益;而当社会分层将每个人归类到不同的利益阶层时,他们也能够有智慧地在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阶层意识与民族共识之间寻找到维系和谐的那份平衡。

“中华民族的美德,就是在那屈辱的世纪里,也仍在继续发挥作用。特别在现代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侨的个人活动中也都体现着这种美德……在现代世界上,我亲身体验到中国人对任何职业都能胜任,并能维持高水平的家庭生活。中国人无论在国家衰落的时候,还是实际上处于混乱的时候,都能坚持继续发扬这种美德。”[15]汤因比教授对中国国民性格的评价如果从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的视野角度来加以分析的话,那就是:每当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不安定的灾难性因素或是为他们带来更多利益、让他们生活变得更加富有和安逸时,经受过良好而又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国人总是能够以他们身上那份顽强坚韧、勤恳踏实、道义仁爱的传统美德克服困难挑战、和谐四周邻里并在更加富贵的生活状态中维持身上那份质朴纯真的传统道义与礼仪精神。由此,不管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多少的威胁,他们总是能够化解利益上的矛盾、达成思想上的共识,最终,他们在收获幸福人生的同时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无论是秦汉社会转型之际的兵灾连绵、还是近代中国的战争动荡、亦或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背景下多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人或是明确的或是潜意识里一直都将以四维八德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依靠并据此经营人生。在个人层面,这是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实现路径

在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的背景下,只有党和政府坚持以德治国、社会舆论导人向善、个体个人依教奉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实现。

(一)党和政府: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8]是故通常的中国政府基本上是建立在道德力量的基础上:它不是一个专制政府。[19]历朝历代的中国政府都较好地遵循了传统文化之中的仁政理念、将道德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每一方面,这使得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之际中国政府能够有效凝聚天下民心、继续维持思想共识、迅速稳定国家秩序,最终确保了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与国家治理的顺利开展。因此,党和政府首先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作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思想的最为重要的来源。其次,党和政府必须要改革国家制度体制,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传统文化思想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支持。最后,党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政府也要加强自身建设,深入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中的仁政爱民思想,在此基础上,采取各项鼓励性措施带动全国学习和落实传统文化。最终,为党和政府下一步国家改革的成功、有效应对未来有可能面临的社会转型和更加深刻的阶层分化以及民族文化命脉的继续传承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社会舆论:导人向善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0]因此,在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的背景下,要在社会层面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必须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古代中国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宗教教育在全社会实现了导人向善的目标、形成了讲道德、懂礼仪的社会风尚,形成了民族、国家、社会与个人在历次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中把握机遇、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撑与思想指导。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若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四维八德的传统美德、净化社会风气、实现导人向善的目的就必须要借助社会大众传媒的力量。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要明白自身所担负的弘扬民族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重大责任与职业操守,要通过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理念来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价值取向,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1]。最后,在当前社会分层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谐提供坚固的精神支撑。

(三)个体个人:依教奉行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22]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每一个社会个体将它的基本内涵理念贯彻落实到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个人首先要响应国家的提倡号召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积极学习和认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本质理念,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化思想作为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指导思想并始终坚定不移地在自己人生经营的过程中按照圣贤的教诲将传统文化德教为本的理念践行下去。当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以及人生的幸福得以收获时,自己更要以自己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的经历为周围的人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感化自己周围的亲朋好友,引导他们将修身立德作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从而在当下社会分层深化背景下以及未来有可能面临社会转型时,为自己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打造幸福人生以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奠定深厚的道德修养基础。

注释:

[1][11](唐)魏征,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编撰.群书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线装国学馆编委会编著.中华蒙学全书第一卷(孝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

[3][14][17]杨伯峻.孟子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6][13][18]线装国学馆编委会编著.四书五经第一卷[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5]线装国学馆编委会编著.四书五经第二卷[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7][8][19](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 梁赤民 董书慧 王昶译,吴象婴审校.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M].2006年10月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10][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

[12][16](英)阿诺德?汤因比 (日)池田大作著,荀春生 朱继征 陈国樑译.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5][22](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整理.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的经济影响和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对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旅游日益走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基本需求和消费领域,旅游业也以其鲜明的行业特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旅游经济影响及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一、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一)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思想的影响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对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人口素质有积极作用。偏远落后地区的居民通过模仿和学习,其行为举止、卫生习惯、经商意识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使以交换而生产,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可能。不过,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也是一种失真的高消费,这是当地居民所未料到的[1],由此也引起了寻求较高生活质量的旅游地居民的迁徙甚至违规行为,这给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家庭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改变着当地社会的结构。旅游业为妇女走出家庭、提供就业创造了机会,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种角色的转化又引起了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2]。旅游使目的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组织基础发生改变,社会分层扩大。许多人的社会地位产生巨大变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他们逐渐成为与传统地方精英相制衡的社会控制力量[3]。

(三)旅游对目的地道德水准的影响

一些专家认为,旅游业的发展致使旅游目的地人民的道德水准下降,甚至将卖淫、犯罪率上升和赌博成风视为旅游业带来的灾难。有研究表明:自然风景的险、幽、野、旷以及旅游者的流动和彼此的陌生,都为罪犯掩盖罪行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自然风景区内的犯罪类型,除了卖淫和赌博外,主要是偷盗、抢劫、贪污、受贿和黑市交易。受旅游者思想文化的冲击,以及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旅游目的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确实发生了变化,引起社会道德标准的下降,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四)旅游对目的地民俗风情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风情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目前学术界就旅游对民俗风情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其定位在消极影响方面,即认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过商业包装的民俗风情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真实性的流失将不利其发展。

旅游地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生产的所谓民族工艺品,有的已失去了民族风格,改变了这些工艺美术品原来的意义,显得不伦不类,特别是那些粗制滥造、已不能表现民族风格和制作技巧,但仍以民族工艺为表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充斥旅游市场,这会严重损害和贬低当地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

二、对策研究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影响是持续的、长久的,只要旅游业存在,就势必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总的来说,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需要我们全面地认识,客观地评价。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造成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原因在于经济的差异性、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主客接触中的特点,针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和消解。

1、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尽量使主客双方在接触时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减小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影响,从而减少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上的落差感。

2、加强对主客双方的宣传与教育。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村规村约以及一些民族自身的习惯法等,正确引导当地居民的消费意识和行为,加强当地居民自身的抵制能力;同时,不断地向当地居民传达其所拥有的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者开展关于当地社会和文化的教育,向其介绍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行为规范、宗教场所的行为规范及其他与当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向游客宣传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和传统;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游客自身素质的提高,避免他们将一些不良的行为带入旅游目的地,破坏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

3、控制游客数量,提高游客自身素质。通过选择市场营销手段,控制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类型,控制游客数量,吸引高素质的游客。

4、重视旅游地文化内涵的挖掘,避免“民俗庸俗化、肤浅化”现象的出现。一些人本身的文化底蕴欠缺,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不深,认识不够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民俗庸俗化和肤浅化现象的产生。

5、维护旅游发展的环境,加强生态保护。

游客的涌入,必然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而文化的存在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空间为根本。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系列有损于生态环境的问题会相伴而来。如景观破坏,交通拥挤以及交通工具产生噪声和空气污染;旅游带来的大量人流,会引起当地一些资源的短缺;旅客食宿产生的大量垃圾,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因此,在旅游发展中,一定要以生态保护为主,把生态放在首位,维护与民族文化相协调的旅游目的地环境。

三、结语

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直接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和旅游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为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重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体系建设,加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衡量指标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80-84

[2]郑本法.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J].甘肃社会科,1999(5):48-50

[3]马英.旅游开发对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丘北普者黑仙人洞村为例[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5:1-45

【作者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人们对于精神世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当前我国也在积极推动精神文化建设,希望能够满足民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相关需求,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我国当前精神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中国传统音乐作为精神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要真正的使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传承发展下去,要积极的为传统音乐的表演艺术实践创造有利条件。目前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受众依然相对较少,不利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本文我们就将针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事件進行深入探究,希望可以为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以及表演形式的创新等提供有效参考,真正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表演艺术  实践  研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累积了不同年代人们的乐理知识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其表演形式和内容表达是极其丰富的,这也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的音乐市场中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音乐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外国音乐表达等相关影响,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艺术实践受到了冲击,这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了解一下。

一、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中国传统音乐通常是指由中国古代传承发展下来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相应音乐表达形式。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民间歌唱、戏曲、曲艺、器乐,以及乐人奏唱技巧等都是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流派、形成以及不同区域的地域特色和作品诠释技法等,都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产生了影响,使得其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也逐步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产生了极具深度和广度的相关音乐作品,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的音乐受众也是相对较多的。比如,《梁祝》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经常被作为演奏内容进行日常表演。

二、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的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的相应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因此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对于我国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仍然有很多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了解不足,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了解一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意义,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更好的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

(一)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在世界来说也属于先进水平,但是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使人们对于社会进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以此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外来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而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会使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而缺乏一定的民族自信,这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中国传统音乐所表达的相应音乐内容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富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以及中国本地文化的表达。因此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通过增强民众对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步建立民族自信,更好的投身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来,真正推动中国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随着当前全球化经济的实现,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加,文化输出使得文化交融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交往之间的一种常态。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可以帮助民众更好地认识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并使其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进行文化输出,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使外国人能够通过中国传统音乐以及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真正使中国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影响世界。与此同时也要通过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逐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使国外民众也能够对中国的优秀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实现合作共赢。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众的艺术审美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到目前为止传承发展下来的相应音乐艺术作品都极具代表性。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色是非常浓烈且极具代表性的,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能够帮助当代民众更好地了解认识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能够使民众对于优秀艺术表达形式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是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必须得到有效的重视和支持。而且如果能够将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广发展出去,能够使更多的普通民众接触到相应的艺术文化,也能够使整体的艺术审美得到有效提升,更好地融合当前现代艺术创作,真正的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与古代文化的交融,实现艺术创作的创新发展。

三、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的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是当前更好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提供相关的支持,才能更好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当前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方面所给予的相应支持措施是相对较少的,因此也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艺术过程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了解一下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缺乏舞台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舞台才能真正的进行表演,从而实现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我国当前音乐市场受到了欧美以及韩流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受众相对较少,因此也缺乏相应的舞台支持,很多时候人们愿意利用当代的流行音乐文化更好的吸引观众,从而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这虽然对于我国当前音乐市场的发展来说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发展,也使得从事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人群越来越少。因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无法有效地吸引观众更好地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而长期缺乏舞台也会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为音乐作品的表达需要通过有效的时间更好地丰沛感情,并优化相应的音乐表达。

(二)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教育推广匮乏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各类型专业乐理人才的支持,更好的优化相应的作曲、作词以及现场表演。也就是说,只有更多的人从事于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达,才能更好的提升中国传统音乐一线的表演质量,真正的使中国传统音乐能够影响更多的人,从而实现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通过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渗透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更好的扩大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受众,以及培养中国传统音乐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音乐教学中长期应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作为相应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以及表演形式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热爱之情,从而投身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学习,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建设与发展。但是我国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教育推广是相对比较匮乏的,这使得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利用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教学资源更好地影响相应的音乐教育,提升學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了解和认识,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推广,真正使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重新焕发活力,增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三)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宣传力度小

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缺乏相应的机会,这与其日常的宣传推广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只有通过宣传推广才能真正的使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并在长期的了解和认识过程中逐步产生热爱情绪,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和学习中。但是我国当前的中国传统音乐宣传过程中,大多是借助主流媒体来进行的,而主流媒体为了更好的引导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会更加重视对于法律以及民生事件的报道,这使得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宣传内容相对比较匮乏,无法真正实现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推广。而随着当前自媒体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自媒体也成为了当前音乐推广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宣传力度相较于流行音乐来说仍然是相对较小的,因此在很多时候非常容易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无法真正实现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传承与发展。

(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的门槛高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凝聚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其艺术审美是相对较高的,因此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表演,人才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对于中国传统乐器等的使用,以及能够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背后的相应历史文化故事,才能真正的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更加灵活的表现出来,从而提升相应的艺术创作水准。但是我国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过程中所设置的门槛是相对较高的,一流化的专业人才在进行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为了赢得一定的经济效应,其在日常表演过程中所设置的社会门槛也是相对较高的,只有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员才能真正欣赏到相对比较正宗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这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无法实现对于广大民众的有效推广,无法真正使优秀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扩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而真正接近民众的相应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是相对较少的,因此很难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广泛推广来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参与到相应的创作和欣赏中。

(五)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文化融合创作有待创新

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表演的历史文化特色是相对比较明显的,而当代人的思想特征与古代历史文化思想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的,因此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内容的欣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无法真正对相应的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而要更好的保证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受众的增加,通过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文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使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好的扩大受众,增加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的社会影响力。但是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相应的文化融合必须要深入了解,才能真正使融合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但是我国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文化的融合创作过程中,大多的音乐融合更多时候是在与音乐内容和形式上的融合,音乐文化融合的创新度不够,因此无法有效吸引音乐受众,无法增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甚至出现了部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快餐作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当前音乐市场出现了混乱,无法真正扩大中国传统音乐的社会影响力,无法实现对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策略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要达到相对比较理想的效果,必须要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创造相应的有利条件,从而使其拥有更多的受众,真正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探讨了解一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策略,希望可以为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一)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创造舞蹈

舞台表演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为其创造并提供相应的舞台,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在舞台上绽放魅力,从而扩大相应的艺术影响力,真正使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并投身于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习和创作中。比如,我国当前很多主流媒体的晚会举办过程中,就可以专门设置相应的传统音乐表演舞台,更好的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创造机会,扩大其艺术影响力,真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创作和学习中,实现对于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春晚中的京剧表演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新一代的青年对于中国传统的京剧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吸引了很多的人参与到相应的京剧文化传承和学习中来,更好的实现了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二)加强音乐教育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利用和渗透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要真正的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日常的教育中就要加强对于相应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渗透。因为这样在音乐教育中就可以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逐步产生相应的热爱情绪,更好的参与到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表演或创新活动中来,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当前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就会非常频繁的穿插相应的优秀传统音乐资源进行相应的音乐鉴赏,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使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且相应的音乐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增加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分析研究,从而更好的保证资源库的充沛,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提供机会。

(三)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宣传推广

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受众是相对较少的,要更好的增加其音乐受众,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宣传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本身中国民众对于更好的鼓励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是表示支持的,因此也要利用这一特点更好的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宣传。首先,主流媒体的受众是相对较广的,因此在主流媒体中也要加强对于优秀中国传统音乐等的宣传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認识到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并在相应的日常音乐节目创作以及宣传工作中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引入推广,更好的扩大企业音乐影响力,从而使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也成为一种新的音乐创作热潮,更好的推动优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四)破除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门槛设置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只有真正的实现民众化才能真正的将其有效的推广发展出去,因此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解除传统的门槛设置,使普通民众也能接触到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我国当前很多戏剧表演过程中就充分的考虑到相应的民众特色,会设置公益表演,更好的加强对于优秀传统音乐的宣传推广。

(五)有效引导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文化融合创新

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表演形式虽然是非常多样化的,但是与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因此很难扩大其音乐受众,如果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能够与流行音乐文化进行创新融合,就可以有效的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因此在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实践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实现与流行音乐文化等的创新发展。比如,梁祝本来是管弦乐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而当前通过钢琴等其他西方乐器的演奏也能呈现出非常优美的音乐表达。

五、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表演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类型的问题,上文中我们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也提出了有效的完善策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应策略的实施,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一定能够更好的发展,真正的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使中国的艺术文化发展得到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靓.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想[J].艺术大观,2020(36):7-8.

[2]李亚,萧梅.丝弦清音忆江南——通晓历史的表演实践[J].音乐研究,2020(05):67-75+145.

[3]古芳.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关系分析[J].艺术大观,2020(22):10-11.

[4]刘娴苇.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形式衍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年.

[5]萧梅.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J].中国音乐,2020(03):20-29.

[6]杨石磊,宋钰琦.气盛而化神——“气”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理论及实践中的具体表现[J].人民音乐,2019(12):60-63.

[7]萧梅,沈兴.音乐学叙事的动力——中国传统音乐“乐语”辞典编撰报告[J].音乐研究,2018(04):9-21.

[8]杨和平.简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J].人民音乐,2018(02):66-69.

[9]郭蕊.中国传统美学“中和”思想在音乐表演中的体现[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年.

[10]萧梅.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 声音生态学[J].音乐研究,2011(04):5.

[11]黄昌海.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想[J].艺苑,2011(03):30-32.

[12]王佳.古琴、钢琴之“双琴记”——中国古典音乐表演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J].内蒙古艺术,2006(02):124-126.

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企业文化与简介

一、发展史:

1、1989年成立,第一代产品“名族”扫黑组

2、1996年诗卉一代熊果苷美容膏

3、1997年诗卉俪人

4、1999年率先发动了“中国万店连锁”——诗卉专业护肤中心

5、2001年九运会指定专用护肤品

6、2003年升级为法国“诗卉(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7、2004年蒂雅茜斯

8、2005年被行业评为十佳企业

9、2006年亲蜜爱人

10、2008年新诗卉

11、2009年神奇活力修复素

12、2010年全面进军日化线,孕婴用品

二、企 业 文 化

● 企 业 宗 旨:忠实科学、赢得财富、服务女性、回报社会; ● 企 业 精 神:团结、拼博、交流、创新

● 企 业 理 念:以人为本,美丽人生,与时俱进,追求卓越; ● 企 业 宣 言:我们真诚,愿与你携手;我们勤奋,愿与你同行;我们心胸天下,愿与你合作;我们推己及人,愿您更成功。● 员 工 宣 言:奉献我们的爱心、热情;发挥 我们的专业修养;

与您携手,给生活添彩;有我相伴,让生命辉煌!

● 企 业 内 训:四个一样

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条件好与不好一个样

在公司内与外一个样天气好与不好一个样

● 企 业 口 号:争做专业线化妆品第一放心品牌

● 企 业 思 想:永远比同行业领先半步!当别人给你承诺,我们已使你成功! ● 企业座右铭: 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 企业荣辱观: 以团结奉献为荣,以阴奉阳违为耻;

以积极勤奋为荣,以擅离职守为耻;以培训学习为荣,以蒙混过关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十 字 方 针:严、谨、细、密、狠、比、学、赶、帮、超 以敬业奉献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忠守企业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

三、优势

1、实力

2、同类性比

3、项目设置

4、促销优势

5、管理优势

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1. 关税=完税价格x14%

关税的完税价格包括到中国的运输费用和保险费,基本等同于CIF价

2. 增值税=组成计税价格x 17%

组成计税价格=CIF价+关税金额/(1-消费税税率)

3. 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x10%

组成计税价格=CIF价+关税金额/(1-消费税税率)

1. 组成计税价格:

在没有实际销售价格时,按照税法规定组成专门用以计算应纳税款的价格。

例如,我国现行增值税规定,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的,或者有视同销售行为而无销售额的,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税值。计算公式为: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x(1+成本利润率)

2. 葡萄酒的组成计税价格:CIF价+关税金额/(1-消费税税率)

3. 增值税与消费税的关系:

相同点:

A. 两者都是对货物征收

B. 对于从价定率征收消费税的商品,征收消费税的同事要征收增值税,且两者计税依

据是一致的

C. 二者都属于流转税

D. 消费税纳税人同时是增值税纳税人

不同点:

A. 两者征收对象不同:增值税对货物普遍征收,消费税对特定货物征收

B. 两者与价格的关系不同:增值税是价外税、消费税是价内税

C. 两者的纳税环节不同:消费税是单一环节征收,增值税是在货物所有的流转环节道

道征收

D. 两者的计税方法(税率)不同:增值税是按照两类纳税人来计算的,消费税的计算

方法是根据应税消费品来划分的

4. 价外税与价内税:

a) 凡是税金构成价格的组成部分,并作为价格的组成因素的税种为价内税,如消费税 b) 凡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为价外税,如增值税。

c) 价外税比价内税好专家

d) 价内税-如消费税,课征的重点是生产者,价外税-如增值税,课征的重点是消费税

5. 增值税与关税的区别:

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立法背景

法国民法典是在大革命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因而是较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的产物。十九世纪初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必然决定了法国民法典是资产阶级民法学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而德国民法典的建立未经历大革命的洗礼, 乃为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进入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阶段, 在对法国民法典的继受影响下, 德国民法典则是资产阶级民法学发展较高阶段的产物。

二、结构和语言

结构上, 《法国民法典》在不注重逻辑, 而《德国民法典》却高度抽象化, 十分强调逻辑结构, 这与其各自的语言风格相吻合。《法国民法典》中的“序章”, 仅6 条, 不是实质性的一编。但《德国民法典》特别注意划分一般和特殊, 将适用于多个领域的共同性规定放在特殊规定之前, 从而形成单独的、实质性的“总则篇”, 规定了分则四编中可以共同适用的概念、规章和原则。

语言上, 《法国民法典》本身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更易于被继受。其立法注重实际应用, 从使用方便出发, 用语言简意赅。其制定者希望法典能广泛流传, 注重实效, 没有理论上的矫揉造作, 体现了立法者的法律平民化的理念。相比之下, 《德国民法典》讲究逻辑严密, 概念科学, 用语精确, 具有鲜明的德意志民族哲理思辩的特点。德国民法典在立法技术上的优越性, 也是它在若干国家被继受的原因之一。但过分注重理论而使得语言晦涩难懂, 特别是频繁使用“参照条款”反复参照, 远不如《法国民法典》那样简明扼要, 通俗易懂。

因此, 有人认为《法国民法典》是警句式文体, 《德国民法典》是法官文体。两种风格截然相反, 是两种文化的产物, 很难比较其优劣, 但如何做到逻辑严谨、用语精确的同时又易于为一般民众所知悉和运用, 确实是后世制定法典时所应注意的。

三、内容与原则

《法国民法典》是摧毁封建制度后, 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而制定的, 其三大原则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民法的特点。而到了垄断时期, 随着社会和经济情况的变化, 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对之加以修正和发展, 《德国民法典》所确立的原则正是时代要求的体现。

在《法国民法典》编纂的时代, 个人经营还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形式, 而在《德国民法典》编纂时期, 自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股份公司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工具, 因此, 德国民法典开始尊重团体的地位, 开始了“法律人格化”。法人制度尤其是企业法人制度的建立, 为公司制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婚姻家庭制度上, 《法国民法典》基本上否定了父母姻包办的封建制度, 给予妇女继承权, 确认成年妇女与男子有同等的行为能力等, 然而主要规则仍依据习惯法产生。而《德国民法典》虽然从形式上规定了妻的较高地位, 具有了行为能力和诉讼能力, 但同时规定妻的财产由夫占有、管理和收益, 实质上仍保留着中世纪家长制的残余, 男女权利仍然不平等。

四、主要影响

首先, 法德两国民法典的颁布施行统一了各自的民事法律, 对本国法治的健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其次, 《法国民法典》第一次以成文法典的形式确立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肯定了人的价值。作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第一部民法典, 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是大陆法系形成的基础。拿破仑的军事扩张使得他的民法典被推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等都有过因此适用法国民法典的历史, 这些国家或在本国领土的全部或者一部直接适用法国民法典, 或以法国民法典为蓝本制定本国的民法典, 都或多或少的仿效或者借鉴了法国民法典。德国西部和西南部更是长期施行法国民法典, 对日后《德国民法典》的编纂产生重大影响。

《德国民法典》是在总结以往的学术成果和立法经验的基础上, 进行长期深入的学理研究, 精雕细琢而成的, 因而较法国民法典无疑会有所进步, 且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首先, 五编制的立法体制被一些国家的民法典所采用, 尤其是总则编的设置, 使德国民法典在逻辑上优越于法国民法典。其次, 德国民法典不仅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民事立法, 甚至还影响了外国的法学理论与学说, 丰富和发展了大陆法系。

五、结语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法国民法典在摧毁封建制度、开辟资本主义经济道路的过程中立下了功绩; 德国民法典则在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服务垄断资产阶级上起了巨大作用。两国的民法典在绝对的价值和功能上没有必然的优劣之分, 只是历史传统、时代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做的绝不仅仅是争论我国的民法典立法选择, 而是通过不断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采各国民事立法之长, 根据我国的国情, 来制定和完善我国的民法典, 使其既符合我国的法律传统, 又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摘要:德国法系与法国法系为大陆法系两个重要的分支, 其中与民众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民法典又均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立法背景、结构与语言、内容与原则、主要影响四个方面对两国民法典做简要介绍, 并通过比较法简述两国民法典的特点。

关键词:德国,法国,民法典

参考文献

[1] 何勤华.外国法制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 罗结珍编译.法国民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3] 谢怀拭.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现代标志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行政处罚体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