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法国 文化外交 对外出版 中国出版

French Foreign Publication Policy from the View of Cultural Diplomacy

Wang Jiying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Key words] France Cultural diplomacy Foreign publication China publishing

当今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军事、国防等“硬实力”,也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软实力”。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实施文化外交战略,积极推动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改善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图书是一国精神思想的主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自然也是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一国图书在国际上的出口额度、流通速度、传播广度、被接受程度是该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该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法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政府重视对外文化推广,是世界上较早实施文化外交的国家。出版业作为法国文化产业的领头军,在对外文化推广中占据重要地位。

1 文化外交与对外出版

“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一词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牛津英语大词典》,指的是英国议会鼓励海外英语教学的做法。20世纪40年代,美国外交史学家拉尔夫·特纳(Larf Turner)从文化服务于政治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并由美国外交史学家弗兰克·宁科维奇(Frank Ninkovich)进行系统阐述。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外交”一般是指一国政府所从事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对外文化交流行为[1]。文化外交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等外交领域一样,是一国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突出政府在对外文化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文化外交强调主体的平等性、方式的对等性和相互性、内容的相对真实性和目标的长远性[2],对民族国家国际战略的实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国家良好国际形象的确立、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乃至世界和平和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具有独特作用[3]。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通过官方行为开展以外交为目的的文化行動的国家,具有悠久的文化外交传统。早在16世纪,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 Ier)就与奥斯曼帝国统治者苏莱曼大帝(Suleyman the Magnificent)签订条约,保护法国在该地区的基督教徒,允许其传播法语和法国文化。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执政时期,大力扶持文化艺术发展,为艺术家提供奖励,使其为王室和王权服务。18世纪启蒙思想时期,法国对外文化行动的最大特点是“文人外交”,利用伏尔泰(Voltaire)、狄德罗(Diderot)、卢梭(Rousseau)等知名作家和哲学家在欧洲其他国家传播法国思想和文化艺术。19世纪,教会团体是法国对外文化行动的主要行为体,政府为其提供财政补贴,帮助他们在国外开办法语学校,传播法国语言与文化。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法国的国力,美国与苏联两级对抗的冷战格局也迫使法国不得不在国际上另谋出路,法国政府更加意识到对外文化推广对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采取更为直接的干预手段和方法,将对外文化事务纳入国家外交政策,在外交部设立专门机构(1909年成立国外学校与著作办公室,1920年升级为法语著作司,1945年改建为文化关系总司),负责协调政府的各项对外文化推广。

时至今日,文化外交已然成为法国的一项国家战略,是其外交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出于内部动力需求和外部环境压力。一方面,二战后,法国在硬实力上无法再与以往相提并论,但法国是一个视民族荣誉高于一切的国家,维护国家的大国形象和大国地位成为战后法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丰富的文化资源则成为实现该目标的主要依靠力量。正如法国人自己所说:“由于缺乏强大的军事、经济支撑和启蒙运动的光芒,要维护法国的‘世界地位’,只能通过向国外大量宣传和输出法国文化来实现。”[4]法国第五共和国创始人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也曾说过:“文化媒介负有国家使命”[5]。 因此,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和强国形象是法国实施文化外交战略的核心指导思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文化领域也面临全球化趋势。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独占鳌头,美国文化产品大量输出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使其民族文化呈现不同程度的“美国化”趋势。为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文化安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积极寻求对策和出路。对法国而言,实施文化外交,对外推广法国文化,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对抗美国文化霸权、维护本国文化利益的必要途径。

鉴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法国竭力推行文化外交战略,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对外出版也正是在此框架下展开。所谓“对外出版”,指的是面对外籍受众编辑和复制作品并进行传播的活动,主要指书籍的出版[6]。法国是出版业大国,国内拥有7000余家规模不等的出版社,每年的营业额高达40亿欧元,仅图书出口就占法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25% [7]。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法国是唯一设有政府出版管理机构的国家。政府把支持本国出版业的发展视为保持法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和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象征,而且一直把出版业作为国家的‘第一文化产业’”[8]。在文化外交框架内,法国政府大力推动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鼓励和扶持法国出版商发展对外出版业务,向世界文化市场输出优质的法语图书,传播法国的思想和文化,提升法国的文化软实力。

对外出版是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是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由此看来,对外出版和文化外交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致力于让世界了解本国文化和思想,扩大本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进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文化外交与对外出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文化外交肩负着提升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使命,对外出版则是文化外交履行其使命的重要途径。

2 法国对外图书出版政策

对外图书出版是法国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推广的优先途径,法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外图书出版,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扶持,如鼓励作家创作符合海外市场需求的图书、补贴图书出口公司、资助法国出版商参加大型国际书展、促进法语图书外译、资助海外法语书店购买和推广法语图书。这些措施涵盖对外出版从创作、翻译到传播的各个环节,形成“一条龙”服务,为法语图书对外出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就具体实施而言,法国对外图书出版政策依托法国对外文化行动网络展开,涉及所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和组织。目前,法国是世界上对外文化传播渠道最为完善的国家。2010年7月27日,法国通过《国家对外行动法》,对法国的对外行动主体进行整理和重组,形成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对外行动网络。此次整改后,法国对外文化行动网络由外交部统领,由法国海外领使馆下设的154个文化行动合作处(Service de coopération et d’action culturelle)和98个法国文化中心(Institut fran?ais)组成,辅以具有协会组织性质的800多家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aise)和12个运营机构(opérateurs)[9],共同推行法国文化外交战略,推广法国语言与文化,吸引外国学生到法国留学,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和对话,推进文化数字化工程建设,推广法国旅游业,加强与目标国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的合作。如此庞大和完善的对外文化行动网络为法国对外图书出版铺平了道路。下文将以外交部和文化部为例,具体阐述法国的对外图书出版政策。

2.1 外交部

2.1.1 组织机构

外交部是法国文化外交战略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是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核心机构,下设国际合作与发展总司(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a coopération internationale et du développement),负责与其他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合作,制定和实施法国在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影响外交等国际问题上的各项政策,监督和引导国家对外行动运营机构的行动,对TV5Monde、France Médias Monde等对外传播媒体实行监管,统筹协调外交部的各项对外文化行动。

国际合作与发展总司制定的涉及文化领域的政策由法国海外领使馆下设的文化行动合作处和法国文化中心负责具体实施。目前,163个法国海外领使馆中已有154个设立了文化行动合作处,负责在所在国家和地区执行法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文化行动合作处下设图书办公室(Bureau du Livre),联通法国出版界和海外图书市场,为对外出版目标国的出版社、书店、译者提供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持,确保法国出版商和作者参加国际书展、读书节、出版业研讨会等与图书有关的国际活动。法国文化中心是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新人”,依据2010年7月27日通过的《国家对外行动法》成立,是一个由法国外交部和文化部共同管理的对外文化行动公共机构。目前,法国文化中心在世界各地拥有98个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促进国际艺术交流,分享法国的技术创新,传播法国电影和视听文化遗产,支持南方国家的文化发展,鼓励法语传播与学习,组织“文化季”“文化年”“文化節”,提高创作者的国际流动性,协调和促进法国地方政府的对外文化行动,为法国文化传播系统的工作人员提供职业培训。

2.1.2 主要措施

出版业是法国文化产业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海外市场占法国出版业年营业额的20.1%。法语仅次于英语,是世界第二大被翻译语言,以2016年为例,共计14087部法语图书被译成其他语言并出版[10]。鉴于此,法国外交部在对外文化行动中积极推广法语图书,鼓励法国或其他法语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应对和参与国际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资助法语图书外译,提高法语图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外交部促进法语图书对外出版的措施主要包括作者资助、图书外译、译者培训和图书改编。

第一,资助和推介法语图书作者。作者是传播法国思想和文化的主要载体,法国外交部支持法语图书作者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法国作家的作品被外译且出版须赴海外宣传推广,或者法国作家与国外作家合作创作须赴国外暂住,均可以向法国文化中心申请资助,具体项目包括见表1。

第二,推动法语图书外译。早在1990年,法国外交部就设立了“出版资助计划”(Programme d’aide à la publication),旨在与国外出版商建立合作关系,在不违背目标国出版政策的前提下提高法国作者在海外的知名度,主要内容包括向外国出版商和译者推介法语图书,解决被选中翻译的图书版权问题,并承担译著出版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费用。“出版资助计划”均以对象国与法国文化交流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命名,如针对俄罗斯的“普希金出版资助计划”、中国的“傅雷出版资助计划”、印度的“泰戈尔出版资助计划”、埃及的“塔哈·侯赛因出版资助计划”等。自设立至今,该项目已在世界80个国家资助翻译了近2万种法语图书[11]。

如果国外出版商有意翻译或直接引进在法国出版的法语图书,法国文化中心可以协助国外出版商取得法国出版的法语图书原版版权或外译版权,在版权转让方面予以资助。该项目也为非洲、加勒比海、印度洋地区的法语国家提供资助,使其能够引进法国出版的法语原版图书并以符合当地市场行情的价格重新出版。

第三,培训高水平法语译者。鉴于目前英语在国际上的强势地位和普及程度,世界上高水平法语译者的数量并不乐观。为此,自2010年起,法国文化中心资助阿尔勒国际文学翻译学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s traducteurs littéraires à Arles)开展“译者作坊”项目,由经验丰富的译者在10周时间内集中培训6名青年译者,其中3名为法国译者,另外3名是外国译者。根据各自的翻译目标语,6名译者两两结对,互相交流与切磋。该项目旨在培养新一代高水平法语译者,推动法语图书外译和对外出版。

第四,鼓励法语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法国文化中心为法国出版商和国际影视制作公司牵线搭桥,力争把更多的法语出版物搬上荧屏,具体项目见表4。

2.2 文化部

2.2.1 组织机构

相较于外交部,法国文化部成立时间较晚,直到第五共和国成立后才成为中央政府的常设部门,直至今日尚不足60年历史,且一直以管理国内文化事务为主要任务,对外文化行动则一直由外交部主导。然而,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推进、法国公共政策的改革和部际合作的深入,文化部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对外文化行动中,已然成为法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之一。

1959年法国成立文化事务部时,时任部长、著名作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亲笔为该部题写了应该肩负的使命:“使人类的,首先是法国的主要成就,让尽可能多的法国人受益,确保我们(法国)的文化财富具有最广泛的支持者,对艺术作品的创造和丰富创造艺术的精神都应给予有力支持。”简言之,文化部应大力促进文化的普及、推广和创新。因此,对外文化行动并非是外交部的特权,文化部自成立之初就已将法国文化推广纳入自己的职能范畴。具体到图书领域,文化部同样致力于法语图书对外出版工作,主要通过其下设的图书阅览处(Service du Livre et de la Lecture)和國家图书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两个机构实施。

图书阅览处负责制定、协调和评估文化部在图书和阅读领域的政策,保持图书业、书店、出版业领域不同行为主体的均衡发展,关注与图书创作、出版、传播和推广有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图书阅览处设有图书文化基金,为法语图书出口提供交通补助,尤其是空运补助;大学教材出版资助项目,主要面向非发达法语国家和地区;法语图书外译资助项目,为外国译者提供旅法奖学金。

国家图书中心是隶属法国文化部的一个公共行政机构,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的国家文学基金会(Caisse nationale des lettres),1993年演变为现在的国家图书中心,内设1个董事会和18个由作家、学者、研究人员、翻译家、评论家、出版商、书商组成的委员会。董事会主席由法国总统根据文化部部长的建议任命,委员会成员每年三次开会讨论收到的申请并就资助发放发表意见。国家图书中心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项财政税收:一是按一定比例提取的出版业营业额,二是对复印机征收的税收。以2015年为例,国家图书中心的收入是4.25亿欧元,为其开展各项图书扶持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12]。国家图书中心对图书领域的扶持涵盖图书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涉及作者、出版商、书店、图书馆、图书活动组织者等。其资助分为直接资助和间接资助两种形式,前者针对作者和出版商,后者面向书店、图书馆等图书推广者。

2.2.2 主要措施

在对外图书出版方面,文化部致力于推动法语图书外译,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加大法语图书海外推广力度,提高国外图书馆、书店、文化机构引进和翻译法语图书的数量和质量。

第一,扶持译者。文化部为外国译者旅居法国从事法语图书翻译提供奖学金。以国家图书中心的资助为例,2016年,共有42名外国译者获得奖学金,金额总计154000欧元[13]。译者奖学金有利于发展和构建法语图书翻译人才队伍,提高法语图书外译质量,促进法语图书对外出版,尤其是流通难度较大的文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对外翻译和出版。另外,自2016年起,国家图书中心的译者奖学金项目也面向译著数字出版的译者,进一步扩大了该项目的受益面,更加有利于法语图书外译和对外出版。此外,2012年,国家图书中心创建了文学翻译学校,为青年译者提供专业培训,以多语言工作坊为模式,邀请著名专业译者为学员传授专业知识和翻译技能,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法语图书翻译人才。

第二,扶持出版商。国家图书中心为从事法语图书外译和出版的法国出版商提供财政补贴,使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类或科学类法语图书能够得到高质量翻译并以纸质或数字形式出版。2016年,共计补贴251部外译图书,金额总计692061欧元[14]。 2017年,第69届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法国应邀成为本届书展的嘉宾国,这是法国时隔28年之后再次获得此荣誉。为表庆祝并借此机会展示法国出版业和法语图书,国家图书中心鼓励国内出版社将近几年的法语新作翻译成德语出版,并将翻译补贴比例提高到70%。由此可见国家图书中心对法语图书外译的重视程度之高。此外,文化部还借助民间社会的一些专业图书推广机构扶持法语图书海外推广,如法国国际出版署(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édition fran?aise)和法国国家出版中心(Centrale de l’édition)。这是两个行业性协会组织,前者主要负责促进法国出版商参加国际书展,开展图书市场调查,培训国外出版业专业人员,与文化部合作促进法语图书版权海外转让;后者主要为法语图书出口提供运输和保险服务,并管理文化部下拨的海外法语书店资助款项。

第三,扶持海外法语书店。为扩大法语图书海外销售渠道,2010年,国家图书中心设立了“示范性海外法语书店”(Librairie francophone de référence),为海外法语书店的创建、采购和销售法语图书提供补贴。2016年,共计65家海外书店获得资助,金额总计165185欧元[15]。同年,国家图书中心还与法国国家出版中心(Centrale de l’édition)合作,设立了海外法语书店转让和接收基金,为接收并重新经营海外法语书店者提供无息贷款,帮助其维持书店的经营。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法语图书在海外实体书店的销售情况,有利于维持法语图书海外实体销售和推广网络。

2.3 法国对外图书出版政策的特点

第一,外交部主导、多方参与。对外出版是法国文化外交战略框架下的一个具体行动领域,外交部是行动主体,通过其对外文化行动网络展开具体行动。同时,对外出版是法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国内文化事务的文化部也参与其中,通过提供各类资助直接或间接地扶持法国对外图书出版。除了政府机构,诸如法国国际出版署、法国国家出版中心等法语图书出口和推广领域的民间协会组织也积极参与法国图书对外出版,与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促进法语图书外译、出口和出版。

第二,政策系统化、机制多样化。法国对外图书出版政策的参与主体虽多,却并不凌乱,行动宗旨遵循国家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以促进国际出版业多样化发展、维护国家文化利益、提升法国文化软实力为使命,在外交部主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行动。同时,对外图书出版各参与主体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多样化的扶持机制,通过补贴资助、专业培训、出口转让、展销推广等多种形式,形成覆盖创作、翻译、出版、推广等各环节的对外图书出版政策。

第三,平台多、渠道广。对外图书出版以外籍读者为受众,须了解和掌握目标国家的民俗风情、读者喜好、出版业现状、图书市场动态等情况,进而制定和采取有的放矢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法国对外图书出版政策拥有外交部完善的对外文化行动网络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文化行动合作处、法国文化中心、法语联盟及其他部门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对外文化推广系统,为法国出版商获取信息和制定决策提供广泛的平台和渠道;另一方面,也是对外图书出版政策的“一线”实施者。

法语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被翻译语言,法语图书对外出版和出口量在法国出版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法国对外图书出版政策的实施效果之一,对我国目前实施的出版“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3 对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启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走出去”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外交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化“走出去”自然包含出版“走出去”,这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开展多项对外图书出版计划,包括: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上述项目取得了累累硕果。截至 2016 年底,“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已同71 个国家的 603 家出版机构签订资助协议 2676 项,涉及图书 2973 种,文版 47 个[16]。“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已和 25 个国家的 61 家出版机构签订资助协议 101 项,涉及图书 1062 种,文版 16 個[17]。截至2017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累计资助国内外出版机构的 1323 个项目、涉及 44 个语种,共输出55 个国家和地区[18]。“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项目”和“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遴选的图书目前也在紧锣密鼓地翻译和出版中。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一大批中国优秀作家和作品被推介到国外,受到外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中国,感受中华传统和现代文化的魅力。

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和频繁,对外出版是一项跨文化传播活动,必须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换位思考,灵活应变,才能做出符合目标文化群体需求的产品,在激烈的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然而,“中国当前的对外传播缺少对目标对象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涉及制度规范层面,而且更多地涉及文化观念体系”[19]。因此,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与国外出版界的沟通和交流,熟悉当地与出版发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充分了解目标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与阅读习惯。

其次,中国图书对外出版目前是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格局,对外图书翻译出版项目主要针对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具有出版资质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民营出版机构和文化机构大都无权申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出版行为主体的多样化发展。在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实施初期,采取这样的措施有其合理考量。但是,随着国内文化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推进,势必会有更多出版主体参与和从事对外图书出版。事实上,就法国经验来看,民间机构和政府机构合作更加有利于对外图书出版和推广。因此,我们应根据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审时度势地调整对外图书出版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以更加灵活的策略促进中国出版“走出去”。

最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传媒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纸质传媒带来重大挑战,也是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我国目前开展的各项对外图书翻译出版项目均以纸质图书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图书出版和推广的渠道,不利于抢占国际出版市场份额。在数字化出版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下,中国出版“走出去”应适时调整对策,与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的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数字出版平台,利用电脑、手机等多媒体终端拓宽对外出版路径和渠道。

注 释

[1]李智. 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2]范勇鹏. 论文化外交[J]. 国际安全研究,2013(3):22

[3]吴晓春. 文化外交:内涵、发展与作用[J]. 长沙大学学报,2012(3):42

[4]彭姝祎. 法國对外文化活动及其启示[J].对外传播,2010(8):17

[5]戴高乐. 希望回忆录第一卷“复兴”(1958—1962)[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74

[6]陈世华,韩翠丽. 对外出版与国家形象传播[J]. 编辑之友,2012(9):79

[7][8]陆本瑞. 外国出版概况[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103

[9]Loi n°2010-873 du juillet 2010 relative à l’action extérieure de l’Etat [EB/OL].[2010-07-28]. https://www.legifrance.gouv.fr/eli/loi/2010/7/27/MAEX0912977L/jo/texte

[10][12][13][14][15]Centre national du livre. Bilan des aides 2016[EB/OL]. [2016-10-30]. http://www.centrenationaldulivre.fr/fichier/p_ressource/13672/ressource_fichier_fr_bilan.des.aides.du.cnl.2016.pdf

[11]Programme d’aide à la publication [EB/OL]. [2016-10-30]. http://www.institutfrancais.com/fr/actualites/programmes-daide-la-publication

[16][17]姜珊,胡婕. 不忘初心,连通中国与世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十年进展情况介绍[J]. 出版参考,2017(8):18-19

[18]房毅,吕健泳.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情况综述(2013—2017)[J]. 出版参考,2017(8):14

[19]张昆. 正视文化差异,增强对外传播的有效性[J].新闻记者,2013(9):49

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国俚语 社会文化特征 文化多元性

美国俚语是一种非标准语言,这也是语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国俚语的运用愈加广泛,它作为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具备极为浓厚的社会文化特征。针对此研究和探讨,有助于通过这一语言桥梁更好地去了解美国社会文化的内涵。

一、美国俚语的基本界定

在语言文化体系中,俚语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语言形式,不同于不规范用语,它是一门非正式的口语表达语言形式。传统意义上的俚语介于标准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隶属于词汇语言中极为不稳定的组成部分。在美国语言文化中,美国俚语隶属于非标准英语范畴,是针对标准语言的有力补充。俚语形式不仅体现在口语表达层面的语音、重读和语调之上,同时更是丰富的词汇和语义的演绎和表现。美国俚语的形态表现极为多样化,包括单音节词、首字母缩略词、词素重叠、借词、新造詞、逆构词、截断词、词尾缩略词等多种表现形式,具备极为浓厚的生活化运用特征,独具风格,同时极具新颖感和时髦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美国俚语已不再是难登大雅之堂之词,它们在当代美国日常生活之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交流功能作用,在新闻电视广播和文学作用中都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实质上,任何语言形式的出现和运用都与其当前社会文化背景有着紧密联系。美国俚语与美国社会的联系极为密切,甚至可以说已渗透到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探讨美国俚语中的社会文化特征具备极为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和意义。

二、美国俚语中的社会文化特征

1.体现说话者的身份,强化群体认同感。实质上,语言的使用并不是一个割裂的独立过程,这属于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美国俚语作为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这也隶属于社会行为的范畴之中。在美国俚语中,其社会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说话者的社会群体性之上,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美国俚语的运用过程中也会使用差异化的语言内容,用以更好地表明说话者的身份及社会地位,从侧面强化社会群体的集体认同感。在美国俚语中,如果说话者是学生身份,那么在俚语使用过程中会更具生活化气息,例如fender-bender(一件小事

情);flunk sb.(给某人打一个不及格的分数);brutal(非常棒)等俚语词汇,这些词语在学生群体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同时对于说话者而言也是充分自然和恰当。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也会有自身语言体系中的俚语词汇,例如艺术家群体,爵士乐成员也可使用Gabriel(喇叭手)这一类专用俚语词汇,在直接表明说话者身份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加强集体认同感,集中体现相应的文化特征,给人以极强的身份认同感。

2.体现幽默化的态度和情感。在美国文化体系中,幽默感是极为显著的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也成为了美国人国民个性的重要体现。在美国俚语的实际运用之中,也体现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及人们的态度情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这也容易引发心理层面的焦虑、自卑以及抑郁等情绪。美国俚语的灵活运用能促使人们摆脱标准语言体系的约束,在语言交流这一社会行为中宣泄自身的情感,传达自己的态度,以更为幽默和轻松的俚语表达方式缓解消极的心理情绪。例如在对待死亡等沉重话题时,美国俚语用看似轻松的词汇“the narrow house”缓解了压抑的情绪、再例如在美国社会日常生活之中,美国俚语也会充分运用发音和音节等要素让语言表达显得更加充满趣味性。在指代优秀的人或事的时候可以the bee’s knees这一俚语形式表达,在指代喜欢看热闹的人这一群体时,也会充分发挥语言的幽默特性,应用rubberneck这一俚语来表达,以“橡皮擦的脖子不停转动到处看”来生动描述,从而让语言表达更加诙谐有趣。

3.体现美国及其民族的文化多元性。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移民组合而成的社会,各个民族的移民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和渗透,但同时也保留着自身的的独立性,因此美国文化极具多元化特征。在美国俚语的运用过程中,文化多元性也体现得极为充分。例如意指“汉堡或牛肉饼”的美国俚语burger一词是来源于德语体系;而表示“迅速地”意义的pronto则来源于西班牙语体系。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为美国本土化俚语的产生带来了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土壤,外来语和俚语不断增加充分体现了美国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美国俚语的语言体系也得到了拓展。美国俚语作为美国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物,集中体现了美国社会的文化特征。针对其进行相应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美国社会文化,有效形成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及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素真.美国俚语的语言特征及社会功能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21-22+27.

[2]杨莉.《老友记》中的美国俚语及其语言文化特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8:157-158.

[3]秦毅之.美国俚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0:113-114.

[4]刘沁.美国俚语的语言特点和社会功能及学习策略[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04:144-147+156.

[5]成汹涌.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美国现代俚语特征新探[J].外语学刊,2015,03:66-69.

作者简介:王艳(1979.11-),女,汉族,重庆人,讲师,学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教学。

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不断增加,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企业文化的两种类型——宗族型和灵活型对企业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影响。研究得出,宗族型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维度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灵活型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维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对企业对债权人、股东和管理者责任的维度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研究对如何塑造企业文化从而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宗族型文化 灵活型文化 企业社会责任

自20世纪30年代,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断关注,学者们开始系统、深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尽管以往学者已经注意到文化或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和尝试性实践分析,但是研究的焦点大多是企业家文化背景差异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位的影响(Orpan,1987;Burton et al.,2000)。Barney(1986)、Husted(2003)曾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非只是企业家个人的行为,这个是企业家社会责任,而非企业社会责任。只有当整个企业从价值观和文化角度接受并认可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够在日常的管理中表现出持久的企业责任行为,企业才算真正树立了社会责任观。相关研究对企业文化如何作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仍不够,此外,企业组织差异性在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作用仍不甚明了。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企业文化在企业社会责任中起到的作用,并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理,总结企业社会责任构建模式。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的四种类型着手,采用案例研究法来分析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将企业文化划分为宗族型的企业文化与灵活型的企业文化,并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企业对雇员的责任、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企业对管理者和股东的责任。

1 宗族型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

杭州DY科技有限公司是较为典型的宗族型企业文化类型,其创业者J先生早年曾留学日本,并在日本知名企业工作五年,回国后与亲朋共同成立了DY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内部,与J先生有血缘关系或有较好的朋友关系的员工占到了60%,大部分其它员工也是通过员工之间的介绍加入该公司任职。公司内部有着较为统一的价值观,并认同公司的发展目标,人与人之间较为友好团结,组织中互助的氛围较为浓厚。

在整个企业里,总经理十分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员工的参与感以及组织对员工的关怀,奖励的形式也主要为对团队的奖励,而非对个人的奖励,处罚也是对整个团队进行处罚,而非对个人的处罚,因此团队内部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和责任感。一个团队就类似于一个小型的家庭组织,在组织内部,领导者充当的是长辈、导师、家长的角色,不是以制度和规范去约束员工,而是像培养孩子一般的关注员工的长期发展和自我提升,给员工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并赋予员工较大的自主权,强调员工的参与、贡献和对组织的忠诚。

这与该企业的创业者早期留学日本并长期就职于日企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较为典型的宗族型文化便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公司。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大都是具有裙带关系的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往往十分强调团队的合作和员工的自我管理,组织成员能够将自身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深度的结合在一起,并影响着企业的行为。Zammuto和Krakpwer(1991)的研究指出宗族型文化往往与分权、信任、高涨的士气、对领导的高度满意、组织成员的平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

命题1a:宗族型文化企业与企业的员工社会责任存在正相关关系

杭州DY公司对员工的管理模式也被其供应商和顾客津津乐道,同时DY公司也对员工提出了对产品生产以及供应商关系处理的严格的要求,在公司内部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所有员工待人处事的原则。

如在一次供货过程中,公司一基层检查出货产品质量的员工在检验一箱产品时发现其中有一个产品的质量存在问题,尽管这并不能证明整箱产品的质量均存在异样,但这位员工在当时无法及时联系到上级领导的情况下,毅然越权将这箱本该出货的产品扣了下来,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事后,当总经理知道这个事情后,虽然出于员工的越权行为对员工进行了组织上的处罚,但是总经理个人却奖励了该员工一笔不少的奖金,并指出这是一个企业该有的责任,也是一个企业欣赏的员工。

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到,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以及企业最高管理者所塑造的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并通过员工的行为反应到企业对顾客、供应商以及其它外部利益相关者上,同时,这些反应还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传递。所以可以看出,员工是介于企业和顾客、供应商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要信息表达载体。在宗族型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能够自觉地将从企业文化中学到的企业价值观及经营哲学运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形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说,在宗族型企业文化的企业里,企业文化能够鼓励并强化组织成员做出有助于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行为,从而满足顾客、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各方面的需求。

命题1b:宗族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消费者、供应商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在宗族型企业文化的企业里,员工所表现出来的对伦理和慈善的关注也较为明显,员工会自愿参与环境保护、社会捐赠、社区及城市建设等方面上来。杭州DY科技有限公司在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地震中企业捐款200万元,企业内部员工自发捐款总额达到50万元,作为小企业来说数额已经十分巨大。

命题1c:宗族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社会、社区的责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从DY公司成立至今,企业的盈利和绩效一直呈直线上涨的趋势,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对企业的发展也十分看好,且对企业的满意度也十分高。可以发现,企业拥有该类型的文化可以有效的促进员工形成强大的利润创造力,这种利润创造率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企业生产率和组织员工士气的提高,从而改善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企业对员工承担应有的责任,关注员工的发展,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积极处理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企业与企业员工对于慈善责任有着相一致的观点,愿意一起为改善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努力,从而帮助企业赢得较好的社会形象和大众声誉,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和发展的机会。这些元素会形成一个循环,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利润,而对于管理者、债权人、投资人来说,最大的保障莫过于企业利润的提升,因此,可以发现,宗族型文化与企业对管理者、债权人、股东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命题1d:宗族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管理者、债权人、股东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结论1:宗族型文化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正相关关系。

2 灵活型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

杭州DS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者早期一直在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合作,并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2010年,Z先生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带着这个研发团队集体离职,创办了杭州HW科技有限公司。信息时代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IT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DS科技有限公司正是抓到了这一点,凭借着强大的研发团队和管理者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杭州IT领域占得了一席之地。Z总经理指出,“追求变化,追求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以此为我公司运营和发展的准则”,可以发现杭州HW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较为典型的灵活型企业文化的企业。

在灵活型文化的企业内部,十分强调的是把握外部市场的机会和竞争,因此员工所面临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因为员工需要时刻关注竞争企业以及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将这些变化汇总成相应的信息供管理者进行决策,但是灵活型文化的往往也深知这一点,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以此设计了符合员工发展需求的激励方案。杭州HW科技有限公司Z总经理指出,像我们这一类型的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产品,而IT产品的灵魂在于研发者,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是人才,所以我们十分关注员工的培养和发展,并设计与岗位相匹配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企业内部也十分重视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员工之间的充分交流和资源的分享,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此外,对研发人员和市场人员进行合理的待遇设计以及在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后予以必要的奖励,都是灵活型文化的企业所擅长的。

杭州DS科技有限公司还设立了一套培训学习机制,对于有意愿的员工,由公司承担学费进行再深造,HR经理表示,平均每年会有五十名左右的员工自愿进行再深造,公司现在的硕士及以上人员的比例近乎达到了40%,这个措施实施后,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也相应提升了。

命题2a:灵活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IT领域,消费者十分关注新产品的研发,因为信息技术更新的十分快,而且变革者往往很快就能占领市场,所以能够研发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的企业往往能够走在市场的前列。所以对于灵活型文化组织来说,组织的变革使组织产生了持续的创新力和适应性,这种创新力和适应性主要就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和服务上,这种类型的组织认为是创新带来了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和利润源,组织的重点便应该是突破陈旧,打造一种适应于市场的灵活的运营机制。其实对于企业持续保持创新以及研发新产品是否属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学者们一直保有争议,国外的学者普遍认为这种行为属于企业正常的市场行为,是企业处于自身的盈利并开展的一种企业活动。但是在国内来说,笔者觉得这种行为可以而且应该视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一种。在最新的浙江省经信委颁发的《关于促进浙江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相关建议》文件中,明确指出应将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作为接下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申请专利、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在现阶段我省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在企业内部推行研发为主、制造为辅的管理制度,应该可以视为该企业在贯彻落实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产业发展、企业创新相关政策及精神,是符合我省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的,而且这些企业在推行这一行为时,可能会面临利润减少、企业风险增大等问题,因此本研究认为,企业的研发行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行为,属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是企业在履行社会创新发展的责任的一种表现。

命题2b:灵活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社会、社区、政府的责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而对于供应商、顾客、销售商来说,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特别是IT市场,顾客的需求往往在不断的变化。一些知名的IT企业管理者说,是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真正履行顾客责任的企业便是那种能够时刻关注顾客需求并根据顾客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的企业,灵活型文化的企业便是这样一种类型的企业。

杭州DS科技有限公司在内部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客户部,这个客户部主要承担两个职能,一个是市场调研,另一个是上下游维护。整个团队一共有24人,其中市场调研有8人,这八个员工几乎整天奔波于各个数码城和博览会之间,观察市场的新走向和顾客的新需求,还有16个人主要负责维护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关系,并处理好产品销售的后续维护。客户部总监L女士指出,“企业研发新产品必须依赖供应商和销售商,你需要靠供应商保证你产品原材料的供给,你需要靠销售商把新产品在市场上加以推广,所以公司一直也十分注重这一块内容。灵活的企业文化让我们具备了持续的创新力,但这种创新力也需要立足于良好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关系基础”。

命题2c:灵活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消费者、供应商和销售商责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对于灵活型文化的企业来说,债权人和股东往往态度并不十分明确,这与债权人和股东的风险偏好性有关。杭州DS公司Z总经理指出,“我们之前一直也在寻找投资者,并不是十分顺利,因为我们这样跟着市场走的企业往往前景很难说,可能你因为研发出来一个新的适合市场的产品,你的企业一下子就起来;但是,你也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好的研发产品,然后大量的研发投入可能会把你企业拖垮”。对于灵活型文化的企业来说,它们往往无法满足大部分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的要求,因为绝大多数的资者、股东和债权人希望企业能有个比较稳定的发展,他们较为排斥企业因为研发一个全新的产品而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这样对他们来说也会是个未知数。

命题2d:灵活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债权人、股东和管理者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结论2:宗族型文化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部分(除对债权人、股东和管理者外)存在正相关关系。

3 结论

从案例研究的结果来看,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出宗族型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维度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灵活型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维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对企业对债权人、股东和管理者责任的维度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然这些命题的提出还有待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此外,这些结论是否可以适用到所有类型的组织,也有待于学者通过对更多类型企业样本的研究加以证实。无论如何,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深入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启示,对管理者更好地构建企业文化从而来最优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66-71.

[2]王兴.论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J].企业技术开发,2009(10).

[3]企业高管价值观、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基于高阶理论的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11.

[4]Husted,B.W.Governance Choices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 Contribute,Collaborate or Internalize?[J].Long Rang Planning,2003(36):95-122.

[5]Carroll,A.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 979,4(4):500-517.

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职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现状与特征,进而提出了开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如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融入校园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以提高学生的礼仪道德涵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礼仪文化 高职生 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孙伟(1976- ),男,江苏睢宁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江苏 徐州 221116)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2016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指引下职业院校礼仪文化教育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编号:WH1352016ZD08)、2015年度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社科基金预研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YSKJJ-15-1)和2015年度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RS201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兼具礼义与礼仪两个层面的价值教化功能,既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感知、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化路径。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高職院校开展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是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文化,核心灵魂在“礼”,外在表现为“仪”,最终归宿为“和”。“古代礼仪文明的精神实质,就是人对于他人、对于事业的爱和敬的道德感情,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式规范。”①这种思想体系和行为模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外在形式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其本质仍是以建立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和谐是传统礼仪的根本精神和最高诉求。礼仪的应用要致力于追求和谐,但若没有礼仪的调节,和谐也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②大力挖掘传统礼仪文化的现代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理念相衔接,对于规范和引导高职院校的和谐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有利于高职生自觉地加强礼仪文化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

2.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是高职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价值观念的超越性,其在理解认识层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要着眼于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科学体系其落脚点与立足点最终在个人。高职生是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教师应从培养高职生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做起。礼仪文化内涵丰富,其所富含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使得礼仪文化成为一种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抓手。同时,高职生服务于工矿企业、社区等社会最基层的就业层面,有利于把礼仪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公民中广泛传播,这对于凝聚民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是提高高职生礼仪道德涵养的紧迫任务。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体现,既适用于大德,也适用于个人之德。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由此可见,个人“立其德”也需要学礼。目前,我国高职生的礼仪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在生活礼仪、文明礼仪、交往礼仪等方面有放任自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日常交往中,部分高职生语言粗俗且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礼让;第二,部分高职生把教师视为路人,没有礼貌,甚至把上课迟到、食堂插队、穿拖鞋进教室、大声喧哗、随手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视为“潇洒”。这些行为集中反映了高职生在个人道德修养上的不足,高职院校应抓好高职生的明礼修身基础工作,提高学生的礼仪道德涵养。

二、高职生礼仪文化教育现状的特征分析

礼仪文化教育是增进高职生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善良人格、提升综合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职生的礼仪文化教育呈现边缘化、失重化和分裂化特征,急需高职院校更新思想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把礼仪文化纳入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

1.高职生礼仪文化教育呈现边缘化特征。从高职院校层面对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礼仪文化教育已逐渐被简化、弱化和异化。一些蕴含道德传统和育人修身价值的人文类活动,如经典诵读、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逐渐让位于歌舞类、娱乐类文体活动。从高职生接受礼仪文化教育的现状来看,他们追求简单的生活方式,对古老的传统礼仪持否定态度。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为例,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呈现出文艺娱乐类社团偏多、传统文化类社团偏少的失衡局面。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和高职生在观念上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文明礼仪教育是小学生的事情,以致礼仪文化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2.高职生礼仪文化教育呈现失重化特征。从礼仪文化的功能划分,可以分为与道德相结合的传统礼仪文化和与职业相结合的现代礼仪文化两大类。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注重高职生专业化的职业礼仪教育和求职面试礼仪培训。高职生从实用功利的角度出发,更重视与求职相关的着装礼仪、说话礼仪、职场礼仪等面试礼仪,与就业技能相关的现代文秘、航空服务、酒店管理等专业礼仪的学习,但对于诚敬谦让、和众修身、尊老爱幼、礼宾敬客等精神实质和做人规则等传统礼仪文化则不够重视,以致出现礼仪文化教育的失重、失衡现象。

3.高职生礼仪文化教育呈现分裂化特征。礼仪文化自古强调“克己复礼”,把对自身的约束作为崇德达仁的方法起点。“讲究礼仪是人生境界、道德修养提升的至关重要的表现和标志,只有主动用传统礼仪来严格规范自己、约束自己,才能真正把自己修炼成谦谦君子、有德君子。”③高职生接受过多年的礼仪规范、文明礼貌教育,对礼仪文化有着基本的道德认知,内心具有成为“谦谦君子”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但因自律性、自控性不强,往往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一言一行中,产生思想认知与实际行动的分裂,做出一些不文明行为,养成不良的礼仪文明习惯。这反映出高职生在明礼与修身层面存在脱节现象,尤其在无人关注、他律缺失的情况下,高职生更易纵容自己,失之于宽、失之于严。

三、礼仪文化融入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要在“融”字上做文章。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稳定、最系统、最具生命力的核心内容,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为高职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活场景和教育载体。

1.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是高职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的主渠道,也是其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大学教育的职责不仅是向社会输出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更应为国家培养品德高尚、修养良好的‘全人’型人才。所谓全人,是指道德纯备之人。”④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以培养“德才兼备”“德技双修”的全人型人才为教育目标。要充分发挥高职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礼仪文化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既有利于发掘传统礼仪的精髓,又有利于弘扬现代文明风尚。

第一,要开设专门的礼仪文化通识课程。高职院校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计划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议把礼仪教育资源形成必修通识课程,并面向全校大一学生开设此课程,以加强高职生素质教育,完善高职生人格。

第二,教师要做课堂礼仪的守护者,严格课堂起立礼仪,让高职生从课堂礼仪开始培养仪式感,营造严谨活泼、秩序井然的课堂氛围。身教重于言教,高职教师不仅要以过硬的学识站好三尺讲台,也要以自身得体的礼仪辐射整个课堂。教师要加强课堂文明管理,杜绝上课迟到、上课吃饭、上课响手机、上课睡觉等现象,向穿拖鞋进教室、交头接耳讲话、坐姿不正等行为说不,防止形成“破窗效应”,全面打造礼仪课堂。

2.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途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科学理论体系落地生根的有效解码器。与课堂主渠道相比,校园文化具有形式活泼新颖、参与面广泛、寓教于乐等优势,是礼仪文化融入高职生思想,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第一,把礼仪文化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育教学时间和空间的不足。高职院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把实践培育和主动引导相结合,依托传统民俗节日,打造学校的礼仪文化特色品牌。同时,各院(系)应依托自身专业特色,把礼仪文化更深层次地融入校企订单班仪式、杰出校友报告会等,并不断创新,进而形成校、院两级礼仪文化品牌活动体系,让更多的高职生浸润在礼仪文化中。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的支持力度,通过优先审批、给予政策倾斜、配备社团指导教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措施,促进大学生书法协会、大学生文学社、汉风礼仪社、大学生礼射协会等社团扎根于校园,充分发挥高职生的自我教育作用,不断涵养其气质,提高其综合素质。

第二,营造浓厚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一是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学习规律和思想动态,积极开展礼仪风采大赛、文明礼仪辩论大赛、经典诵读、专家礼仪实务讲座等活动;二是依托主题班会和团课平台,持续开展以“诚信、友善、文明、精神、梦想”为主题的礼仪文化教育,实施月月有礼仪、周周谈礼仪的熏陶机制;三是针对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特点,营造职业礼仪文化氛围,养成规范操作的工作习惯;四是持续打造优美宜人、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使高职生自觉远离不文明行为,形成人人守礼仪、用礼仪的文明风尚;五是在公寓区、教学区等角落布置反映古代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谦让有礼的建筑小品、独立小景、故事插画等。

第三,在校园网络文化中,大力宣传礼仪文化活动,普及礼仪文化常识,弘扬礼仪文化道德价值。高职院校要把网络新媒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以新媒体“两微一端”移動传播矩阵为引领,带动各院(系)、部门的微平台阵地,形成互联互通、互传互引的强大传播合力,让礼仪文化的正能量助力高职生的健康成长。高职院校要积极动员高职生参与共青团中央发起的“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注册活动和共青团中央的“阳光跟帖”活动,成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主动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故事、微视频等,营造风清气朗、文明礼仪的网络环境。

3.礼仪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第一,把礼节礼仪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高职院校要以礼节礼仪为突破口,在常规的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五四表彰等教育形式外,增加捐赠仪式、颁奖仪式、入场仪式和献花仪式等,提高礼仪文化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和国难日等政治性节日,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计划地组织高职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教育,激发其爱国情怀。

第二,以各种标识方式强化高职生的仪式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贯性、持续性,但也容易流于形式,弱化教育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感。“通过仪式的路径来传播本身具有高度超越性的价值理念,能够让人们在神圣庄严的场域中建构起对这些理念的敬重感,最后将其上升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精神信仰。这无疑是推动价值观入心的最高境界。”⑤一是通过高职生统一穿着校服、佩戴校徽、传唱校歌等方式营造庄严氛围;二是通过仪式场所的环境营造、道具布置等强化学生受教育的独特氛围。

第三,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师生间的每一次交流和沟通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教师、行政人员、教学教辅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等都应自觉地加强师德教育,让高职生在食堂就餐、图书馆借书、行政部门办事的师生交往中,感受到教职员工优良的工作作风、君子风范和师长气质。因此,高职院校应完善师德建设制度规范,持续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加强教职员工文明礼仪培训工作,使之成为高职生明礼修身的榜样。

[注释]

①陈瑛.用礼仪的光辉温暖城市[N].光明日报,2013-12-28.

②③张涛.传承传统从遵礼仪开始[N].光明日报,2013-12-28.

④曹继军,颜维琦.大学该如何教礼仪[N].光明日报,2014-02-10.

⑤杨巧.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仪式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4(8):82.

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1文化全球化的含义及其特征

文化因差异性而产生交融, 结果即是形成全球文化的互动与发展。文化全球化的含义有两个层面: 一是指人类共同追求且世界各地都能接受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 这种文化超越了国界、民族、地区、主体的界限,具有普世性的特点;二是指各种文化在冲突、排斥、选择中不断博弈的过程。

2文化全球化具有文化认同性、包容性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对异域文化的接纳和认同,这并不意味着纷繁复杂的异域文化全部能为人们所接受, 而是必将经历一个筛选的过程。筛选的原则是“扬弃”,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服务的文化才能被接受和发扬。

3全球不同区域的文化冲突是必然的,并与文化认同交织在 一起

文化在全球范围跨国家、跨地域和民族的流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人们的思维。但是,地域的差异、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局部性, 又将致不同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在交锋中产生碰撞冲突。

4文化认同具有动态性、相对性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对某种文化目标的选择, 也是对文化的美好理想状态的追求。这是一个动态的追寻过程。世界变换的速度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快, 新的异域文化对人们的冲击短暂而强烈,文化的实用性、功利性、相对性更加突出。可见,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会有活力和生命力。

5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战 略

势不可挡的文化全球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前台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贯彻十八大的“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以积极的姿态,在异彩纷呈的文化博弈中,从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出发,从我国的综合国力出发,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建构面向新世纪的我国文化发展战略。

6面对文化全球化的认同性,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建构 具有时代感、开放性、富有活力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中华文化要被世界所认同,必须与国际接轨,要符合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吸收世界多元文化的精华,构建具有时代气息、开放精神、富有活力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是我们的惟一选择。

7正确对待文化全球化的融合与冲突的必然性, 我们正确对 待西方文化,警惕文化帝国主义

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但绝不是将中国文化搞成西方的附庸。在世界“两制”的主导状态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永远不会忘记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颠覆和破坏,文化冲突总是伴随经济、政治、军事摩擦与冲突并行不悖。

8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是全面而必然的。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在世界文化思潮的全面挑战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党的十八大已经确定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战略, 我们要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

摘要: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与经济、政治全球化相比,文化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更为深远。在西方主流文化渗透全球的今天,如何构建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竞争力,是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确立,将我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推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成为引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与创新发展方向的最高目标。

上一篇:西方文化论文下一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