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只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西方国家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一种尊重。这将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所尽的责任和义务。摒弃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认真学习和汲取我们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尊重西方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兼容并包,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颠。

【题目】

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论述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论述有力;提出的对策要具有可行性。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

【范文】

传节日精髓 续民族血脉

——谈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什么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青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

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越来越淡了。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庆日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最大利益所在。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而传统节日则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光大传统节日内容,传承传统节日精神,是凝聚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传统节日之精髓、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广西公务员考试网点评】

本文属于典型的评论性文章。全文围绕“弘扬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展开,评述了时下洋节受宠、传统节日被冷落的种种现象,并透过此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分析,从而论出了应当采取的一些策略。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通过现象描述将传统节日受到冷落的话题引入;第

二、三段为第二部分,分析了“洋节受宠”的具体原因,也是对此进行的深入思考;第四段为第三部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评述;第五段为第四部分,从商家的角度论述了其应当采取的策略和秉持的态度;末段为第五部分,言明了弘扬名族文化、传承传统节日的重大意义,以及当前每个炎黄子孙的重大责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孔顺金

内容摘要:从“引领古诗诵读,感悟诗情诗意”,“拨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琴弦,提高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读诗方法,激发学生读诗热情”、“拓展创新,活学活用古诗”这几方面谈谈怎样进行小学古诗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 、 古诗教学、诵读、兴趣、方法、拓展创新

正文: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是这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它蕴藏着先人的智慧和理想,传承着我国的优秀文化,因此,小学古诗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如何让小学生学好古诗,浸润文化底蕴,获得美的熏陶,在此,我想谈谈怎样进行小学古诗教学。

一、引领古诗诵读,感悟诗情诗意。

古诗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适合朗读,朗读是进入诗歌内心的一把钥匙,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古诗时,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讲解而是在 1 学生初步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诵读可以分单读、小组读、集体读、配乐朗读,甚至可以适当模仿古人读诗时的样子配以适当的动作朗读。待能背诵时,要学生结合字、词的意思理解诗意,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帮他们补充完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教学唐代诗人吕岩写的《牧童》时,要学生读出牧童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教学时,通过加强古诗诵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更易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情诗意。

二、拨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琴弦,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某件事感兴趣了,那就会有动力去把这件事做好。所以,我们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每天都接触一下古诗,每天的语文课前几分钟,安排学生背一首古诗,这样日积月累的话,学生不仅积累了很多古诗,而且还会对它们慢慢产生兴趣。平时在课堂上教学古诗时,采用古诗接龙游戏,抽签背诵,看谁背得多,对背诵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还可根据小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将诗与画结合起来,诗配画,画填诗,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如教学《竹石》、《鸟鸣涧》等古诗时,让学生给诗配上画,再把学生的“创作画”张贴出来,让学生通过赏析同学的诗画,尽情投入诗情画意中,这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古诗的 2 兴趣。

三、教给学生读诗方法,激发学生读诗热情

理解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学生只有理解所学的诗句的意思,才能培养对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的感知能力和文化品位,所以只有教给学生读诗方法,才能提高他们了解古代的历史,古代的社会生活以及古代的风土人情等认知欲望,所以我们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读古诗,就能容易读懂;读诗时在头脑里描绘一幅幅画面,就能进入诗的意境;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就可以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如果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我们就不难与诗人的心相通。让学生掌握以上的读诗方法后,他们就会更主动地走近古诗,学习古诗,进而沉浸在诗海中,学习古诗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四、拓展创新,活学活用古诗

在古诗的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当学生对古诗的形式、意境、构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再加以点拨、诱导,让学生对诗文进行积累,增加对古诗美的领悟。如在看到小草时,会吟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到满池荷花时,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瀑布时,会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送别朋友时,会吟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春天时吟诵“好雨知时节,当 3 春乃发生”;夏天时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秋天时吟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冬天时吟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时,教师设计一些场面让学生尝试写诗或让学生把一些古诗改编成小故事,然后再组织学生把自己的习作编本小诗集,使他们觉得自己也可成为一位小诗人,更有满足感及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古诗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了,更加愿意置身在古诗的殿堂里不忍离开。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教学弊端分析

(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功利化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摇篮, 教学重点在学生技术素养提升领域, 教学大纲会安排众多实践操作课程和理论讲解课程,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重视, 更有甚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课程。在这种理念下, 大学思政课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效果都无法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这些人才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一旦思想观念发生偏差, 则学生掌握的技能越高, 对社会危害越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在较强的功利性下进行, 要注重学生思想内涵的培养。

(二) 培养标准局限性明显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 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因此, 学校在专业、课程、实践等领域都与市场紧密结合, 按照市场的标准培养学生。在这种理念指导下,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会过分强调职业道德, 此外, 教育内容同质化严重, 如通过讲解铁人王进喜等事例让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些教学事例与当代相隔较远, 且年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 过分强调毫不索取与当下时代脱节。这种“圣人”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感觉困惑, 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也不会在社会实践中运用, 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 优秀文化精髓宣传乏力

伴随着“国学热”, 部分高职院校看到了优秀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领域的作用, 纷纷将传统文化纳入思政课堂, 但是, 融入形式太过片面, 推广宣传形式狭隘。首先, 缺乏融合格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在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爱国情怀等层面都有涉及, 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堂中的文化教育呈现出较强的片段式现象, 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其次, 部分思政教师文化素养意识淡薄。部分思政教师重视专业方面素养的培养, 而对于其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意识相对而言较淡薄。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对于高职学校的意义分析

(一)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人格

高职学生往往基础知识薄弱, 高考失利后通过学习一技之长希望能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立足之地。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卑, 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失落, 更有甚者感觉这一生就将如此堕落下去。中华文化精髓中, 彰显着自信的光辉, 比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能激发学生的斗志, 进而激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青年梦而奋斗。因此, 高职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引导学生以先贤为榜样, 通过自力更生养成健康的人格, 进而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

新一代高职学生是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 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然而网络在扩宽学生眼界同时, 网络中的浮躁、功利等不良观念也会扭曲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因此, 必须要加强高职学生的优秀文化教育,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 以仁义礼智信约束自我, 进而在正确价值观念引导下, 面对社会诱惑能够坚守住自我, 不追求人生捷径, 不羡慕奢靡、崇尚节俭, 做一个生活追求健康的年轻人。

(三) 增强学生精神底蕴

将传统文化精髓纳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可以在优秀文化熏陶下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高职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 文学底蕴不足是高职学生典型的特征, 因此, 社会对于高职学生存在偏见, 认为他们只会在工厂工作, 生活没有追求。经过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高职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典故, 对于成语、古诗词有一定的积累, 进而使学生成长为既有专业技能, 又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分析

(一) 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教学事例选取与当代脱节, 尤其是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对此, 必须优化教学内容, 对中华文化精髓进行个性化选取, 提升教学效果。首先, 增加思政教学课时, 让学生每天都能接受文化熏陶, 以此浸润学生心灵。其次, 构建个性化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年级进行个性化教育, 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能够选取符合学生专业的内容, 循序渐进提升学生文化涵养。

(二) 强化教学团队

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为了将中华优秀文化与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 必须提升教师队伍文化素养。在高职学校进行教师招聘时, 要着重考察应聘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功底, 确保招聘到高素质教师。此外, 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打铁还需自身硬, 若要教育出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生, 教师必须自身具备强大的文化基础, 才能在教学时灵活调度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进而提升课堂趣味性, 确保教学效果。

(三) 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践课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课堂中, 以老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思想灌输。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 进而导致思政课堂学生的出勤率较低, 教学效果不明显。然而,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 有较强的实践性, 通过不同的实践课程让学生感悟到优秀文化的价值,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一方面可以通过国粹实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陶艺、刺绣等文化实践项目可以让学生沉心静气, 能够抵制社会浮躁心态。另一方面, 带领学生进行春游等集体活动, 让学生在观赏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开阔心胸, 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 创新教学方式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在高职学校中逐步普及, 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时能够通过三维模拟、动画等形式进行教学, 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则仍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比之下使得思政教学方式滞后于时代发展。

因此, 在思政课堂上老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此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学校网络平台打造国粹专题, 通过定期上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堂和小故事, 让学生能随时接受国粹魅力的熏陶, 让思想政治教育搭上高科技的顺风车。

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摇篮, 传统的教育模式重技术、轻思想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只会机械化的操作, 在文学素养层面基本没有储备, 这就导致了高职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 会受到一定的歧视, 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整体提升。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 各种文化、思潮的融合、冲击, 当代青年更要坚定文化自信, 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成长为专业技能扎实、文化底蕴丰厚的时代新人。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 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从未间断的民族,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根源在于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精髓。伴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 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定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并培养他们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 有必要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入融合, 确保高职学生成为符合中国发展潮流的技能型人才。本文从高职学校出发, 探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桎梏, 将中华文化和思政结合的意义以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途径。

关键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欧阳意.思想政治理论课视角下高职生文化自信教育实效性探析[J].大学教育, 2018 (1) :96-99.

[2] 任雁, 王静洁, 秦秀红.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探索与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 (24) :13+21.

[3] 张运萍.传统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创新研究[J].传承, 2014 (10) :66-67.

[4] 叶春林.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30) :44-45.

[5] 陈小渊.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8 (10) :61-62.

[6] 童燕.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贸实践, 2017 (10) :282.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与思想沃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传承传统思想精华和文化智慧的基础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繁荣。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更应该深刻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系,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强音。

言论集锦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小说、影视,还是音乐、绘画,不论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琅琊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还是各种国风音乐、国风漫画的流行,都体现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点。它们既不是简单照搬外来文学艺术的观念、形态、样式和手法,也不是原封不动地袭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而是植根当下、植根现实、植根当下现实中人们的情感与体验,既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文化的特点,也体现了现代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共性。

——《人民日报》2020年7月21日

少年心声

崔春旭: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音乐、舞蹈、书画正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挥毫泼墨、吟诗诵词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传统文化也更可游可感可知、更好懂好听好读。

徐纪灵: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穿汉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且许多卫衣、T恤、大衣等现代服装也与汉服元素结合,变得很有“味道”。汉服不仅是唯美的传统服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云锦、苏绣、湘绣、妆花、香云纱这样的非遗工艺,以及敦煌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艺术珍品,均成为现代汉服设计的灵感来源。

吕宇轩: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风新潮流”。不仅有《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上线吧!华彩少年》《登场了!洛阳》等文化类综艺节目涌入观众视线,更有众多文创产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比如大雁塔形状的雪糕、故宫主题笔记本、汾酒冰箱贴等。每次看到这些,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

素材之林

《典籍里的中国》:跨越时空的对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自播出就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典籍里的中国》运用电视化、通俗化表达,让“遥不可及”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得”,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尚书》到《天工开物》,从《史记》到《本草纲目》,一本本典籍不仅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面,更是先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这档节目的出现,不仅让典籍“活”在了藏书馆里,更“活”在了年轻人的心中。

《典籍里的中国》把图书馆里的典籍搬上电视,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实现舞台对话,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让我们在惊喜和感动之余,品味历史之厚重,感受典籍之伟大,汲取文化之营养。

——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

“奇妙游”游过历史,游向未来

2021年,河南卫视的几档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频频出圈。这一年河南卫视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感动,从春节的《唐宫夜宴》到清明的《纸扇书生》,从端午的《洛神水赋》到七夕的《龙门金刚》,再到中秋的《鹤归来兮》《墨舞中秋帖》,还有重阳的《有凤来仪》和《逍遥》。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的每个节目都彰显出强烈的文化自信,让大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河南卫视这一系列策划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如果说河南卫视“奇妙游”做对了什么,那或许就是:向传统要资源,向现代要技术。毋宁说,丰饶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根本,现代技术的呈现是提味的佐料。

从本质上来说,一切创作都是经验的创作。从古至今,所有的文化作品都是层累的经验的叠加。“奇妙游”系列中的“经验”,就是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技术的加工,老的经验迸发出新的光芒。它们既传统又现代,既经典又流行,既有厚重的古意,又有活泼的气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艺,经节目制作人员之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不惑于一时的流行,不目迷于他人的热闹,坚守中华文化本位,苦心布局,精心钻研,河南卫视终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爆款”之路。

——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4日

教師总结

中国有句话叫“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思是要善于将传统翻新,在持续创新中,让传统开出时代之花。在“向前看”“向外看”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我们脚下的土地,在我们的历史丛林深处,恰恰有取之不尽的文化瑰宝。与其向外实行拿来主义,不如就地取材:这里有上古传说,有诗书礼乐,有秦砖汉瓦,有唐诗宋词。史之意蕴,书之意趣,思之惬意,乐之迷人,俯拾皆是。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 【中途分类号】B824

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展现着思想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当代政治发展深刻凝结着红色文化的思想价值。这首先表现在红色文化能够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利于推动整体持续改革创新。目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是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红色文化的宣传能够推动党员先进意识的形成,这是红色文化政治价值的重要体现。其次,红色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主要政治文化,如井冈山文化、延安文化、东北小延安文化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思想与中华民族革命历程紧密融合而形成的优秀文化。此外,红色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取得胜利起到了精神引领的作用,这也是其政治价值的主要体现。红色文化中蕴含着革命必胜的政治思想价值。在这种思想价值的驱动下,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关键时期,总能凭借着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夺取最后的胜利。

当代经济发展以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指引。从理论角度出发,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红色文化作为优质的文化思想,更能助推经济的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民族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凝聚而成的重要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在革命时期给予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支撑力量,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种精神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引导着我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红色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应当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因为从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出发,红色文化所宣扬的精神与之不谋而合,并且同样推崇诚实守信、以人为本的道德准则,这是红色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

当代文化发展传承了红色文化的优良基因。红色文化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变革,不同时期的德育教育需要不同的载体,而红色文化的本质就是革命精神,它能够与不同时代的精神文明进行碰撞,最终实现融合,具有与时俱进的永恒价值。对于德育而言,红色文化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此外,红色文化也是当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包含的红色精神是我们应当学习与遵循的道德与行为准则,是广大群众共同认定的崇高理念,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不可忽视。

政府应在红色文化价值的开发过程中承担主导角色

政府应当在红色文化价值的开发过程中承担主导角色。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弘扬红色文化,政府应当充分履行其职责,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推进红色文化价值的开发进程。

政府应当在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同时,广泛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在各地区不同的红色文化基础之上,进行有针对性地合理规划和全面统筹。督促各地区政府积极制定红色文化开发计划书,广泛听取学术界的建议,寻找第三方机构进行可行性分析,为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制定科学的参考依据。此外,还要强化品牌特色,塑造品牌形象,进一步开发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政府应当为各地区红色文化的挖掘提供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尽力满足各市、县推广宣传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需求,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还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通过高等教育投入,不断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专业化人才,通过基础建设投入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配套设施。

政府应当在各级机关和相关执行机构中扮演好协调监管的角色。红色文化价值的开发涉及到教育、文化、旅游等诸多领域与部门,各级行政部门应当明确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强化各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推动管理体制的完善,制定一系列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强化地区资源的优势互补,合理分配参与方的利益,提高红色文化价值的利用效率。

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国家立法部门应当充分听取不同建议,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制定有利于红色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优化各地的文化传播环境。

丰富文化传播方式,全方位展现红色文化魅力

当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文化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传播方式的创新,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文化传播,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的广阔平台。

利用大众传媒和各种新媒体手段来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我们既可以通过电视广告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开发奠定良好的市场环境,也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网站,借助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将红色文化分门别类地展示给群众,提高传播效率。

教育主管部门可将本地区的“红色故事”整理后纳入教学计划,将其编制成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从而有效弘扬红色文化。

文化部门可以通过编排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戏曲和舞蹈、定期出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各类刊物等形式,来体现红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相辉映,加深人们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红色文化的大众传播。

各地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财政能力,不定期举办一些弘扬红色文化的展览活动,加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度。展览应当注意动静结合,既要有主题鲜明的宣传图片和脉络清晰的文字故事,也可以放映具备感染力的影片,还可以准备一些互动体验项目,进一步加深群众对红色文化的体验和认知。

注重人才建设,为弘扬红色文化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

红色文化的专业人才是传播和开发红色文化的主力军。因此,培养一批道德水平高尚、专业素质出色、业务技术精干的人才队伍,是弘扬红色文化的关键。

政府应当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足够支持,保障红色文化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同时,也要鼓励文化学者、红色文化传承者进入基层宣传红色文化,给予在红色文化领域做出特殊贡献的杰出人员奖励,调动文化工作者的参与热情。

此外,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突破现有模式,制定高级文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文化人才的终身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在多方面进行改革,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再次,吸引更多高校参与到红色文化人才的培养工程中来,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办红色文化培训课程,实现红色文化专业人才的批量培养,保证红色文化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思想、经济、文化等多重价值,在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对红色文化当代社会价值的研究意义重大。红色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价值也在发生着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社会价值的实现贡献力量。

(作者分别为黑龙江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黑龙江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龙江丝带’建设背景下佳木斯红色文化资源对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软实力及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2016D083)和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一带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2015A0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向飞:《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以山西左权红色文化建设为例》,《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②曹玉章:《延安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开发利用途径初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③易丹妮:《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实现途径——以贵州省红色文化进校园为例》,《学园》,2014年第19期。

④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

责编/王妍卓 刘芋艺 美编/宋扬

上一篇: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下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