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范文

2023-09-18

文言文教学范文第1篇

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在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中(目前我所用的教材),文言文单元一共16个单元,占总数的47.1%,且不说老师们教授这16个单元付出了多少劳动,花了多少心血。单说本人在高三复习时,针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尽人意的情况,就课本中的十个文言文单元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同时积累关键实词、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并每单元进行一次检测,再从课内辐射到课外。可是当用课内的实虚词及句式用法等知识呼应贯通课外文言语段时,学生却不会用已掌握的课内文言知识去解决课外文言语段碰到的问题。我困惑。这必须反思:是不是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看来,高三阶段复习任务繁重,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复习课内文言文,算是一种奢侈,可学生是不是认为复习时间太仓促,在走过场?于是我调查所教班级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建立在对课文熟悉的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那效果肯定会不错。关键是有70%左右的学生在复习前对以前所学的文言文,脑中一片混乱,有的学生连文章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都是在近期复习是才知一鳞半爪,更谈不上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即使有平时的背诵,但也就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肯定与我们的教学思想及教法有关系。

一、教学内容贪多求全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定位问题,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5个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可是我们无论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篇目,无论什么教学对象,教学时必然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逐字逐句串讲、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没强化《大纲》的要求,没弄清楚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本质上的不同点。现在中学生读文言文感到难,难就难在语言文字和句法上,难在古文化知识上,而不是难在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上。显然这样的全面是基于教师、基于教材,而决不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

二、讲解分析烦琐不堪

所谓烦琐既指讲解的内容,又指讲解的方法。教文言文时,我们总是担心学生“吃不烂”、“夹生饭”,于是注重串讲,灌得很满,惟恐疏漏,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即便是自读课文,教师也是小心翼翼扶着走,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方法的烦琐导致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

三、学生主体意识失落 文言文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存在着以教师的串讲分析或者以串讲串问的形式代替学生的思考,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现象。渐渐地学生上文言文养成只要带着耳朵机械地听,自觉一些的学生机械的在书上做笔记。这样他们课前不会去预习,课后合上课本万事大吉了。心想:反正书上有笔记,考前再看一遍。但考前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很难实现这一想法。于是,一拖再拖,知识一忘再忘,到了高三复习时,旧内容成了新内容。

对策研究

在实施语文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应以新课标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所以我认为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㈠、优化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过程的目标指向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很明确——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亦即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所以把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转移到字词句的学习上来(学习字词句,也是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训练重点)。也许有人认为,翻译课文的过程不就进行了字词句的学习了吗?其实不一样。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如果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就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 同样,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分析文章的微言大义和写作的技巧上也大可不必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生学的现代文远远超出文言文,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能力了,即使还没有具备这种能力,完全应该通过继续学习现代文来提高。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只要扫除了文字障碍,能译成现代汉语,便完全可以用从现代文里获取的阅读分析能力,去领会文言文的内容和写法技巧。由此可见,把这一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如对《促织》的教学只用两教时,不用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写法特点,只要结合课后练习题有意识地检查学生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学生都能较准确地指出来。因为作为“例子”,分析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在学习白话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时已进行过,如果老师再把《促织》在这方面的写作成就当“例子”讲一遍,岂不多余?

当然,我强调教学中应有目标,有重心是就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来说的,是针对教学面面俱到而提出的,但不能绝对化。比如,就文体来看,古文里有而现代文里没有的,例如赋、骈体文。从修辞的角度看,文言文里有互文,而现代文里没有,这些我们还是有必要讲。但这种讲只能是点拨式地,重点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体味,去积累。

㈡、重视诵读与积累教学

⑴、先谈重视诵读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由于许多篇目需要背诵,所以我们更强化学生诵读。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所以除了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还要读得流畅,声情并茂,一位老师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简要地介绍了作者的家世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深深地被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可见声情并茂的诵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觉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学生要达到如此水平,还需反复训练,教师可通过朗读比赛,设计一些选填虚词的题目让学生做等手段促使学生去读去揣摩。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⑵、再谈重视积累教学。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当然,读文言文已不写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学习文言课文,作为“例子”的应是这篇课文的词语、句法、文化知识等。只有一课课学下来,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和古文化知识,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特点等,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当然,对这些知识的积累也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必须在阅读体味中积累。而积累的重点应放到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别是实词)和古文化知识上。因为“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吕叔湘《语言的演变》)又因为文言文是反映古代社会现实的,要想读懂文言文,对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文化情况必须了解。而“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吕叔湘《语言的演变》)故句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处无外乎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臵句、省略句等,这方面量少容易积累。

如何进行积累教学呢?我认为可行的方法是,从高一第一册进入文言文单元学习起,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并把它称作“文言词语仓库”,告诉他们如何使自己“仓库”里的东西保存有序,便于查找(规定都按音序排列)。学第一篇古文时老师先做整理积累的示范,让学生学着做,以后便完全放权给学生。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里规定的每一课词语,以及单元短文里整理的那32个虚词,人人都必须整理积累。此外,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又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整理过程中,每种意义用法都必须附有准确的例句。为了使积累教学落实到实处,定期检查学生的笔记本,指出不足,肯定成绩,鼓励他们继续积累。为了高效率的整理积累,还要求学生互通有无,只要认真扎实地去积累,势必会为阅读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尝到积累词语的甜头,还应经常印一些课外的文言语段去进行知识的迁移,检查他们是否会用从课本上学到的“例子”去解决新问题,成功了自然会增强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会更乐意积累。

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⑴、凭借“注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学习文言文仍是采用“对照式”的学习方法,即边看原文,边看注解,边记忆的方法。如果只考书本上的文言文学生还可以应付,如果考试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就不会用课内的知识解决课外内容。为什么?我认为缺乏的是一种思维能力。难怪在强调能力的高考题面前,他们常常是望洋兴叹。可不可以利用课文注释采取“掩藏法”。首先要求学生将课文注解遮盖起来,然后自读课文,碰到有注解的,不要急忙“偷看”课本注解,不妨学一学求仙学道之人的苦思冥想,从已有的知识中去寻找链接点。在自读中,学生如果领悟错了或者没有领悟出来,也并不意味着前功尽弃,毕竟他们的思维已经经受了一次磨练。长此以往,他们的内功将潜滋暗长。学生不仅能在领悟中掌握知识,而且能在领悟中发现注释上的不妥之处。会凭借工具书自己去寻找答案。

⑵、凭借“空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志公先生曾多次指出,教材的注释说明不能太详尽,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在这方面,教材的编者可谓惨淡经营,凡是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的知识内容,教材一般不注解,留下“空白”。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精嚼细喂地塞给学生,结果教材预设的“空白”被老师填补了,编者的目的落空了。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运用“猜读法”,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领悟确认。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该句中的“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可根据上下文进行“猜读”,应解释为“应当”比较切合语境。并会引用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的“合”来进行印证。让学生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的探求,经过了从无到有的内化创造,所学的知识也就自然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⑶、凭借课文中“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中那些关键语句,必须重点讲解并要学生掌握。例如,有一位教师讲“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一句中的“忽微”一词时,做了三件事:一让学生查注释,弄懂“忽微”的意思;二让学生找出类似“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意思的成语、俗语;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 “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典型实例。这三件事一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正弄懂了“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如果我们在像这样的关键地方多下功夫钻研备课,学生收获的还不只是以上这些。(还可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等) ㈣、尝试让学生自主课堂

文言文教学范文第2篇

口东街道黑狼中学

孙艳萍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文言文都是语言课本中常出现的课程。文言文是了解古代文化遗产的桥梁,它的价值不言而喻。但是,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说,都存在“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学生

1、学生怕读文言文。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一些词语用法的不同,古汉语常识等,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

2、迁移能力差。有些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解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可以做课内文言知识题,但如果一旦拿到课外文章便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迁移能力差。

3、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常常忽视诵读、积累等的训练,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当面对新的文章时,往往不能主动寻求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对于教师

1、教学观念陈旧。很多教师认为,对于学生来讲,文言文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毫无基础可言,因此,多数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唯恐学生学习知识时有遗漏或抓不住重点,干脆把文言文教学变成纯粹的知识传授课,一上来就把所有的知识点大到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小到实词的词义虚词的用法等,一一嚼碎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把学生当成知识接受的容器,根本就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没有自己的知识建构过程。短时间来看,也许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会好一些,但是,从长期来看,危害甚大。因为它严重削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不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误区。 2 、教学方法落后。

文言文课堂一般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整节课就只听见教师辛苦讲解的声音,而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与记,很少看到学生全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文言文一般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串讲式”,串讲的好处是能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而弊端则是整堂课死气沉沉,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给讲解得支离破碎,根本体会不到文章内蕴的那种人文性和艺术性。这也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感,如此乏味,又如此艰深的文章,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难的解决办法

大部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全靠教师的讲授,然而大部分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后,仍不能理解、领会。针对上述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激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1、注重课堂的精心导入,进行富有趣味的情境创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进行长篇大论的介绍,达到对文本整体感知的目标,我采用有趣的情境教学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比如讲到《伤仲永》一文,我将课文的大致内容改编成一则小故事,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学生听了之后,感觉特别有意思,然后才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学习课文内容,再结合我改编的小故事,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便容易多了,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情境创设这种做法改变了文言文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师讲生记”的沉闷气氛,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也比较有趣,这样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才会有持久的活力,才能吸引学生。

2、注重诵读以培养语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语感,是比较快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良好的诵读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背古诗文十分钟,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增强语感,这既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知识面,还可以在读背过程中逐步体会古诗文的朗读节奏、语调、情感等,又提高了学生相应的古诗文领悟、阅读和理解能力。

为了激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如了解“亦”是“也”的含义后,随即让学生理解词语“亦复如是”的意义;学习了“焉”是兼词,理解词语“心不在焉”;学习“缘”是“沿着、顺着”的意思,理解词语“缘木求鱼”,让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既可积累词语又有助于理解词义。另外,鼓励学生多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这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针对学生工具书使用率不高的现象,我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每人必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并强调学生做好文言文阅读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课下的注释,遇到难解的字词自主查阅工具书,再结合具体语境对词义的义项进行推断、取舍。

3、注重方法指导,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渗透学法运用。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规律性的知识。面对如今普遍存在的文言底蕴尚浅的学生,最持久有效的做法便是“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便会对学习充满自信心从而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进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学习,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文言文翻译方面,我会在适当的时候适量给学生补充“直译”和“意译”的文言文翻译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自学或预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练习、运用,学习效果总体上比较明显。另外,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新知和旧知进行有目的的归纳、整合,也是很好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如《孙权劝学》中有“初,权谓吕蒙曰„„”中的“谓”和《大道之行也》中“是谓大同”的“谓”,我让学生将不同语境中的“谓”进行对比,加深他们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类似的做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及固定搭配词组的用法,如“之”、“而”、“也”、“者”、“为”、“然则”、“若夫” 等的用法。

文言文教学范文第3篇

一、重诵读而轻理解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要多读多背。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有的教师在讲课前要求学生将课文读熟并背诵下来,讲完课后强调最多的还是叫学生多读多背,仿佛只有多读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课文。在教师的潜意识里似乎有这样一个观点: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而学生呢,却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如将“则弛然而卧”的“弛”字写成“驰”,将“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写成“此系贞良死节之臣”等,这些皆因不理解意思而造成。

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二、重讲解而轻自学

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字字”当然包括课文每一个句子的实词和虚词。我要问:字字落实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字字落实不必要。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读其它古文。讲得多,并没有实效,也无必要。至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正如王力先生所言,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我们差不多在任何一部古书中都和它们接触,如果不彻底了解它们,不但这篇文章读不懂,其它文章也懂不了,甚至完全陷入误解”“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这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方法”。王力先生的这个看法与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所谈到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说:“什么是文言文的基本训练呢?首先是讲求字义,„„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意义不同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范文第4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我很乐意参与其中。在学校课改这一大方针的指引下,我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进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在高一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也在不断地探索适合我们基础年级的教学方式。在教授完两个单元的文言文后,结合课改的精神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都得到了一些和以前不一样的感受。现将自己的反思记下,以便以后更好地促进自己在文言文这一块的教学。

今后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一、读学结合

读是培养学生养成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读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文言文学习也是这样过,因为很多人把文言文看作半门外语。这个读又包括四个层次的“读”。一读,读通。在课堂上,可以以各种形式来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全体朗读,个别朗读,分段朗读。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读来使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学会断句,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准备;二读,读懂。在这个环节其实可以大胆把文章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体内容。老师主要在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中起个引导作用,强调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知识,通过串讲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旧知;三读,读明文意。在已经把握住全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通晓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微言大义;四读,读出自我见解。这需要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来解决,在讨论和思考中对文章读出自己的见解。

二、查教结合

检查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学习压力,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压力。在以前很多时候,我是把检查这一环节放在课后而不是课中,但我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课后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已经荡然无存,对于课文的重视性也减弱,所以不会用心去落实一些知识的复习,和重点段落的背诵。因此,检查工作应该放在课堂上更高效,也使得学生的干劲更足,

1 避免了干听的坏习惯,掌握所学的内容就更牢固。比如,在讲完文言中的一种宾语前置句式后,可以让学生来总结其它类型的宾语前置句,或者在教授完一段文言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板书来试背诵本段。

三,明确重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可以教授给学生,但是一味灌输知识就违背了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原则。既然文言文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学习,那么就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微言大义,也没必要着重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懂一篇文言文,以点拨式的词语教学带动整个文言文的教学,思想内容把握即可,写作技巧点到为止。

文言文教学范文第5篇

2014.02

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继续贯彻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管理理念,不断推进德育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为了让学生在初三阶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想、行为习惯,学会自我管理,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拟订德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依法治教,依德治教。坚持以主题教育为载体、以常规教育为主要形式,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习惯养成和思想引领;坚持以教与学的基本规范为抓手,强化细节研究,提高各教育环节的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坚持以校园中课堂、社区大课堂为载体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措施

(一) 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

加强班主任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育人理念。具体措施:①对《德育报》、《班主任》等核心期刊上内容进行梳理,认真组织学习,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②实行班主任周一例会制,定期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工作中的得失,以促进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提高;③间周开展教育个案研讨活动,对实际工作中或一些经典的教育个案进行研讨以提高工作的艺术性。④认真开展主题班会,确保德育工作的基层化、个性化和实效性。对先进个人和小组及时表彰,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以点带面,最终在年级学生层面形成较好的榜样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

(二)、抓好学生养成教育(目标——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具体内容:主要抓的生活习惯有语言、审美、礼仪、就餐、集会等习惯;主要抓的学习习惯有预习、听课、作业、考试、反思等习惯。开展多样式的班级学生活动,树立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良好学风,敦促所有学生早立志、早努力、早成功。

(三)、继续实施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倡导合作学习。具体措施:明确小组成员责任,建立了合作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做好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控工作,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与学习伙伴交流沟通,感受合作学习过程带给自己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确进行评价,强化小组团体激励作用,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

(四)狠抓常规管理监控和落实。 具体措施:

1、紧密配合学校抓大课间跑操,要求班主任及时到岗到位,指导到位,调整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跑操热情,从而将这种热情延续到学习上。

2、配合学校搞好每一次大型活动,以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抓好家校合作,共同教育或鼓励孩子。用好用实每周的家校联系单,利用飞信、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进行家校沟通,增强教育合力。

文言文教学范文第6篇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李作芳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时,常常感到左右为难:讲深了,怕学生读不懂,不感兴趣;讲浅了,又怕学生什么也没学会。这其实主要是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缺乏正确理解的结果,由于在教学目标上认识模糊,甚至误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出现了偏差。那么,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有效的方法?教学中需要注意些什么?笔者最近观摩了长春版五年级《舍生取义》、人教版六年级《矛与盾》两节课,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下面是教师执教五年级《舍生取义》一课时的三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说说含有“义”字的成语

师:(板书“义”字)同学们能说出含有“义”字的哪些成语?

生:义正辞严、大义凛然、义不容辞。

生:忠肝义胆、见利忘义、义薄云天。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在黑板上)

生:大义灭亲、义无反顾。

(教师在“大义凛然”“忠肝义胆”两个词语前加上“▲”)

师:看到这两个加“▲”的词语,你们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文天祥。

生:我想到了岳飞和于谦。

师:在这两个词语中,哪个字的分量最重?

生:“义”字。

师:是啊,因为“义”,所以“不容辞”;因为“义”,所以“无反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题目中含有“义”字的文章。(板书:舍生取义)

师:(出示全文)同学们读过哪些文言文?

„„

【片断二】——探讨语气词的用法

师:读完全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句子后有很多“也”字。

师:这是语气词,请你们画出“也”字。还有哪些语气词?

生:还有两个“者也”。

师:(出示句子)读一读,比较这两句的语气和读法。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师:“得兼”就是“兼得”,是倒装句。 „„

【片断三】——拓展:“有多少人追随孟子先贤”

(教学即将结束)

师: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追随孟子先贤!请看——(出示)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师:对于谭嗣同来说,他所追求的“义”是什么?

生:„„

师:(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你们还知道哪些诗句?

„„

从以上片断

一、片断三可以看出,教师在五年级《舍生取义》的教学中,花了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对“义”字的内涵进行研究,并于课末进行拓展,力图突出文本的主旨,引导学生领会其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片断二则看到,教师注重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讲解。我以为,这些都远远超过了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请看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小学阶段呢?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讲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

这两天我重新观看了武汉市唐家墩小学夏琦云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矛与盾》一课,并将《矛与盾》和《舍生取义》两节课例在目标定位、方法选择上进行了对比研究。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要求:1.通过文言文学习,了解古代的灿烂文化,感受文言文的语言形式,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2.在文言文学习中,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3.在文言文学习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具体来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流利,读熟。读通,即语句通畅。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语气、重音、节奏,学会断句。读懂,即了解文意。这里谈的是“了解”而非“理解”,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读流利,即读出情趣,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读熟,即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一句话,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趣”为先导,以“读”为主轴,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优秀的语言材料,用优秀的文化甘露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二、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1.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让学生融入古文,爱上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在武汉市唐家墩小学夏琦云老师执教的《矛与盾》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古文学习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一,形象生动的导入设计。教学伊始,教师通过课件播放了一曲浑厚悠扬的古筝乐曲,随之在学生眼前展开一幅古香古色的画卷,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两千多年前的集市中;教师顺势设置悬念:“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古代文化特有的魅力,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打动了学生的心扉,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色古香的文言世界。

其二,韵味十足的朗读示范。“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之后,教师进行了韵味十足的示范朗读。美妙的古典音乐,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一下子使学生置身于富有魅力的古文化殿堂,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起来。

其三,身临其境的模拟表演。在熟读课文之后,教师在课堂上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表演。“假如你就是那鬻盾的商人,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你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自己吆喝吆喝。”“假如你就在现场,听到商人先誉盾接着又誉矛,你会怎样说?”„„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在教师创设的逼真的情境中,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表演、诵读。它让文言文由陌生变得熟悉,由晦涩变得易懂,由遥远变得亲近。学生的表演读微妙微肖,课堂情意融融。

其四,真实贴切的文言评价。教学中,教师仿佛也是现场的一位见证人,凭借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竭力运用情境化的浅易的古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尔等真会誉矛也!”“善哉!你亦如此!”教师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炼的文学语言,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的感染与熏陶,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

2.字正腔圆,多效并举,落实“读”字,使学生读在其中,乐在其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先求读熟,再求读懂。“读”是“悟”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矛与盾》一课教学中,教师以“读”为主轴,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直至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①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通,语句通畅。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多音多义词,又间有通假字,文言文教学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揭示课题后,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其次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了解学生的朗读基础,并引导其他学生围绕“是否读准字音”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考虑到文言文朗读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教师紧接着进行了示范朗读,一方面有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中注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并在书上做上记号,促使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在教师示范朗读之后学生同桌再次进行朗读练习。这四次不同要求的读的训练,都是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学生读准了难读的生字,读通了拗口的长句子,逐步感受到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节奏等方面的朗读技巧,初步达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

②指点方法引导学生读懂,了解文意。文言文教学的“读懂”,仅仅要求能够“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不要求深入的理解,更不需要挖掘文本的内涵。像本文片断一与片断三所示,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挖掘太多,钻研太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和恐惧心理,不利于文言文阅读。《矛与盾》一课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朗读”与“感悟”的“度”。教师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去钻研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而是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反复默读、朗读课文,辅之以恰当的方法点拨,使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内容。

一是在自主阅读时指点文言文阅读的好方法。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时,教师巡视其间,发现了很多好的学习方法,如“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图文对照读”等阅读方法,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还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大胆地猜读”等方法进行文言文的阅读。这些方法的点拨,使学生能迅速、熟练地把握课文的整体,读懂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的意思,扫清了阅读中的思维障碍,习得了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画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就是一个局部精心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教学,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转化为相应的白话文及相应的情境,为今后大量阅读文言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巧用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指导“读懂”。学生读“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一句时,声音细小,显得胆量不足,教师风趣地调侃道:“精明的商人啦!这样吆喝,你的矛卖得出去吗?”学生再读“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时,很自然地联想到“誉矛”人张扬、夸耀、吹嘘的的心理,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商人“言过其实”的表现。 ③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读流利,读出情趣。角色迁移、模拟表演等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教师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旨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情趣。在指导朗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等语句时,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位鬻盾誉矛的商人,该怎样吆喝叫卖;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等语句时,教师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多次创造性地编加插图,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设想自己就是那个鬻盾、誉矛的商人„„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精明的商人等纷纷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④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读熟,熟读成诵。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再加上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特殊的表达方式,若引导学生背诵,对于积累语言、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好每一句之后,教师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案例】——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师:在反复朗读中,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读,反复的品味,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大家一起读吧。

生:(自由朗读全文)

„„

师:下面我们来随着音乐分角色读,看谁读得惟妙惟肖!

生:(根据不同的角色读得绘声绘色)

„„

师:学习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让我们把这篇有趣的文言文珍藏在自己的语言仓库里。不会背的地方可以看看书,会背的地方我们尽量背。

„„

师:文言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文言文中的道理耐人寻味。回家后,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你可以和你周围的小伙伴或者家长一起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

任何一种单一的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对某项事情的厌恶乃至产生抵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诵读也是一样。教师深谙此道。上述教学片断,是在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懂后的安排。“自由读全文”、“配乐分角色读”、“背诵”、“表演读”这四次诵读途径各异,要求不一,形式灵活。在反复的诵读中,文言文的语言文字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趣为先导,读为主轴”,切实把握教学的目标与策略。

上一篇:植物妈妈有办法课件范文下一篇:主题读书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