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院感知识培训范文

2023-09-15

全面的院感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院感科

前言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与医院相依并存,关系到医院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医院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控制成效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密切相关。所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保障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和经济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002年卫生部颁发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6月15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高强 二00六年七月六日

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 组织机构:

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等相关的组织机构。 设置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100张床以上)。 有临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临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

成员:科主任、护士长、兼职医生和护士

★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主要内容

一、名词解释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标准

三、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与要点

四、常见的医院感染

五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六、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七、治疗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八、消毒隔离制度

九、医疗废物的管理

一、名词解释

(一)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注意: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 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三)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四)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

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③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标准

卫生部对500张床位以上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指标规定:

1、医院感染率≤10%

2、灭菌切口感染≤0.5%

3、医院感染的漏报率≤20% ★各类环境分类、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 环境类别

空气

物体表面

医护人员手

cfu/m

3 cfu/m

2cfu/m2

Ⅰ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10

≤5

≤5

Ⅱ类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

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

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200

≤5

≤5

Ⅲ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

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

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500

≤10

≤10

Ⅳ类

传染病科及病房

≤15

≤15

———————————————————————————————————————

致病微生物:

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它致病微生物。在可疑污染情况下应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表面和医护人员手指,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三、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与要点

(一)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分为:

外源性感染 = 交叉感染

内源性感染 = 自身感染

外源性感染:

 病原体来自于

(1)外环境 :传染性疾病如SARS

(2)其他的病人 :输注性感染如乙(丙)型肝炎

(3)污染的医用设施 :植入相关感染 如人工关节相关感染

(4)医务人员的手

 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预防的感染,通过加强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宣教工作得到预防和控制。  内源性感染:

 病原体来自于:人全身寄居的各种微生物 如 口、鼻、眼、上呼吸道、皮肤、肠道、阴道

 内源性感染包括: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细菌移位潜在活化

 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性感染。

(二) 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

1、详细的病史(既往史、现病史)

2、疾病发展过程的记录

3、实验室和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4、易感因素

5、流行病学资料

6、入院至发病时间

7、该感染的平均潜伏期

(三)鉴别诊断

1、发热

2、致病菌与污染菌

3、细菌与病毒

4、输液反应

5、腹泻

6、感染部位诊断、病源学诊断、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

(四)诊断要点:下述属于医院感染

1、入院↔ 发病的时间

具有明显潜伏期者≥平均潜伏期

无明显潜伏期者≥48小时

2、诊疗操作所致病原体扩散:阑尾炎切除术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

3、与上次住院密切相关:如输血相关感染、手术切口感染

4、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病原体或新的部位感染 如肺炎应用抗菌素后发现的曲菌感染

5、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下述不属于医院感染

1、慢性感染急性发作

2、病原体自然扩散如(肝脓肿穿孔所致膈下脓肿)

3、脓毒血症的迁延病灶

4、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5、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注: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正确掌握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检验及药敏试验,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如发现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漏报率低于20% 。

(五)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口腔科、手术室、ICU、新生儿病房、产房、内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

(六)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手术部位感染。

四、常见的医院感染

1、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2、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3、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五、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当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标识不符合标准,包装有破损、失效期和产品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及时留取样本送检,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 血液中找到病原体。

2. 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或其血清在IgM抗体效价达到诊断水平,或双份血清IgG呈4倍升高。

3. 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

4. 病理活检证实。 说明:

1. 病人可有症状、体征,也可仅有免疫学改变。

2. 艾滋病潜伏期长,受血者在受血后6个月内可出现HIV抗体阳性,后者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

5、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等。

住院病人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留置导尿、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年病人,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六、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认真学习和执行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

如《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关于合理使用抗生素意见》,《关于加强一次性使用输液(血)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

2、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降低患者、探视者和医务人员感染传播的危险;以标准、程序和指南为基础,加强落实;通过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和态度;对所有员工实施基础的标准预防如卫生洗手、隔离和带手套等。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正确的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而有效的措施之一,医务人员手的卫生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正确的手卫生能减少感染的传播。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洗手措施,医生、护士的手不但可能在病人间传播病菌,也可能威胁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洗手

1、洗手的目的

•普通洗手-----清除污垢和暂驻菌 •消毒洗手-----清除和杀死暂驻菌

•外科洗手-----清除或杀死暂驻菌,减少常驻菌

2、洗手指征

•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等重点部门时,带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接触血液脱手套后。 •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3、 洗手方法(七步洗手法): •掌心擦掌心

•手指交错掌心擦掌心

•手指交错掌心擦手背

•两手互握互擦指背

•指尖磨擦掌心 •拇指在掌中转动 •两手互握胡擦手腕

(二)手消毒指征

•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要求: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再在流动水下洗手。

七、治疗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1、医务人员进入治疗室、换药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3、传染病患者及其使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5、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八、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当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特殊感染症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当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2)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当每日消毒更换灭菌水。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当定期更换消毒。

3)地面应当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当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应当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当先消毒、洗净、再晾干,如有污染时应当先消毒。 4)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九、医疗废物的管理

自2003年6月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来,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先后制定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等相关法规。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第四十六条规定的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未使用符合标准的运送工具运送医疗废物的。

医疗废物(医疗垃圾):

• 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医疗废物的分类:

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卫医发[2003]287号文件《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分类如下:

1、感染性废物

2、病理性废物

3、损伤性废物

4、药物性废物

5、化学性废物

1、感染性废物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

• ——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 ——废弃的被服

• ——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特别注意

◆ 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不管是否接触血液体液组织,均为感染性医疗废物。

2、病理性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包括: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3、损伤性废物

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包括: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4、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包括:

(1) 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 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 ——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

——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 ——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5、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包括: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6.其他废物

(1)放射性废物:含有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废物,包括:放射源、同位素检测试剂及混合物等。

(2)具有危害性的其他废弃物如压力容器等。 ◆ 医疗废物收集

设置三种颜色的污物袋:黑色袋装生活垃圾,黄色袋装医用垃圾,红色袋装放射垃圾。 要求垃圾袋坚韧耐用,不漏水;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 医疗废物登记和运送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我院医疗废物每天由专人定时到各科室回收送焚烧。 ◆使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

禁止双手重新盖帽而应用重新盖帽装置 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头柜、治疗车等台面上 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

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 ◆ 锐器伤的预防

(1)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全面的院感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地点:八楼会议室

主讲人:支淑华

张莉

王辉

内容:(1)加强医院感染防控保障患者安全

(2)多模式管理全面提升手卫生执行力

(3)消毒技术和医院感染控制新动态

为深入学习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进一步贯彻安徽省卫计委关于“加强手卫生管理”活动方案精神,我院定于2015年12月25日(星期五)下午3时在八楼会议室举行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院感相关知识及手卫生管理知识培训。

在会上,纪检书记支淑华总结了2015年我院院感工作,并对来年工作进行部署。强调我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认真分析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就医安全系数。

院感科主任张莉结合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第十一届学术会议内容,进行了多模式管理全面提升手卫生执行力专项讲座,从“系统改变”、“培训与教育”、“评估与反馈”、“工作场所的提醒”、“机构安全氛围”五方面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多模式手卫生改善策略,再次普及了手卫生基础知识,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从不同层面阐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紧迫性与面临新挑战。

院感科副主任王辉进行了“医院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消毒隔离防护技术等等。进一步加强对《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消毒专业知识的讲解。督促医务人员在日常的消毒灭菌工作中争取做到科学规范工作,持续质量改进,加强专科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岗位职责,规范岗位培训,加强科学管理,加大质量控制,保证医疗安全。

培训期间,参训人员认真记录,现场纪律良好。讲座结束就授课内容进行知识测试,手卫生知识部分:合格(≥95分)167人,不合格6人,合格率97%,消毒隔离部分:合格(≥95分)172人,不合格1人,合格率99%。通过这次培训不仅能增加院感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改变临床医务人员对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中的抵触情绪,加强医务人员自我职业防范措施,也熟知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流程、规范的行为,增强院感防控意识。

这次培训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时间紧,内容较多,总体来看还是达到了我们预期培训的效果。通过本次培训,使医务人员加强了医院感染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在今后我们更要尽可能多地加大培训次数和力度,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科

全面的院感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院感科

前言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与医院相依并存,关系到医院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医院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控制成效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密切相关。所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保障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和经济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002年卫生部颁发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6月15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高强 二00六年七月六日

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 组织机构:

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等相关的组织机构。 设置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100张床以上)。 有临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临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

成员:科主任、护士长、兼职医生和护士

★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主要内容

一、名词解释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标准

三、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与要点

四、常见的医院感染

五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六、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七、治疗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八、消毒隔离制度

九、医疗废物的管理

一、名词解释

(一)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注意: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 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三)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四)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

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③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标准

卫生部对500张床位以上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指标规定:

1、医院感染率≤10%

2、灭菌切口感染≤0.5%

3、医院感染的漏报率≤20% ★各类环境分类、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 环境类别

空气

物体表面

医护人员手

cfu/m

3 cfu/m

2cfu/m2

Ⅰ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10

≤5

≤5

Ⅱ类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

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

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200

≤5

≤5

Ⅲ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

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

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500

≤10

≤10

Ⅳ类

传染病科及病房

≤15

≤15

———————————————————————————————————————

致病微生物:

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它致病微生物。在可疑污染情况下应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表面和医护人员手指,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三、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与要点

(一)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分为:

外源性感染 = 交叉感染

内源性感染 = 自身感染

外源性感染:

 病原体来自于

(1)外环境 :传染性疾病如SARS

(2)其他的病人 :输注性感染如乙(丙)型肝炎

(3)污染的医用设施 :植入相关感染 如人工关节相关感染

(4)医务人员的手

 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预防的感染,通过加强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宣教工作得到预防和控制。  内源性感染:

 病原体来自于:人全身寄居的各种微生物 如 口、鼻、眼、上呼吸道、皮肤、肠道、阴道

 内源性感染包括: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细菌移位潜在活化

 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性感染。

(二) 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

1、详细的病史(既往史、现病史)

2、疾病发展过程的记录

3、实验室和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4、易感因素

5、流行病学资料

6、入院至发病时间

7、该感染的平均潜伏期

(三)鉴别诊断

1、发热

2、致病菌与污染菌

3、细菌与病毒

4、输液反应

5、腹泻

6、感染部位诊断、病源学诊断、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

(四)诊断要点:下述属于医院感染

1、入院↔ 发病的时间

具有明显潜伏期者≥平均潜伏期

无明显潜伏期者≥48小时

2、诊疗操作所致病原体扩散:阑尾炎切除术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

3、与上次住院密切相关:如输血相关感染、手术切口感染

4、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病原体或新的部位感染 如肺炎应用抗菌素后发现的曲菌感染

5、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下述不属于医院感染

1、慢性感染急性发作

2、病原体自然扩散如(肝脓肿穿孔所致膈下脓肿)

3、脓毒血症的迁延病灶

4、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5、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注: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正确掌握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检验及药敏试验,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如发现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漏报率低于20% 。

(五)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口腔科、手术室、ICU、新生儿病房、产房、内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

(六)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手术部位感染。

四、常见的医院感染

1、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2、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3、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五、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当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标识不符合标准,包装有破损、失效期和产品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及时留取样本送检,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 血液中找到病原体。

2. 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或其血清在IgM抗体效价达到诊断水平,或双份血清IgG呈4倍升高。

3. 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

4. 病理活检证实。 说明:

1. 病人可有症状、体征,也可仅有免疫学改变。

2. 艾滋病潜伏期长,受血者在受血后6个月内可出现HIV抗体阳性,后者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

5、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等。

住院病人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留置导尿、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年病人,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六、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认真学习和执行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

如《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关于合理使用抗生素意见》,《关于加强一次性使用输液(血)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

2、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降低患者、探视者和医务人员感染传播的危险;以标准、程序和指南为基础,加强落实;通过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和态度;对所有员工实施基础的标准预防如卫生洗手、隔离和带手套等。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正确的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而有效的措施之一,医务人员手的卫生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正确的手卫生能减少感染的传播。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洗手措施,医生、护士的手不但可能在病人间传播病菌,也可能威胁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洗手

1、洗手的目的

•普通洗手-----清除污垢和暂驻菌 •消毒洗手-----清除和杀死暂驻菌

•外科洗手-----清除或杀死暂驻菌,减少常驻菌

2、洗手指征

•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等重点部门时,带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接触血液脱手套后。 •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3、 洗手方法(七步洗手法): •掌心擦掌心

•手指交错掌心擦掌心

•手指交错掌心擦手背

•两手互握互擦指背

•指尖磨擦掌心 •拇指在掌中转动 •两手互握胡擦手腕

(二)手消毒指征

•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要求: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再在流动水下洗手。

七、治疗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1、医务人员进入治疗室、换药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3、传染病患者及其使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5、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八、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当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特殊感染症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当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2)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当每日消毒更换灭菌水。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当定期更换消毒。

3)地面应当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当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应当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当先消毒、洗净、再晾干,如有污染时应当先消毒。 4)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九、医疗废物的管理

自2003年6月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来,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先后制定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等相关法规。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第四十六条规定的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未使用符合标准的运送工具运送医疗废物的。

医疗废物(医疗垃圾):

• 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医疗废物的分类:

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卫医发[2003]287号文件《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分类如下:

1、感染性废物

2、病理性废物

3、损伤性废物

4、药物性废物

5、化学性废物

1、感染性废物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

• ——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 ——废弃的被服

• ——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特别注意

◆ 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不管是否接触血液体液组织,均为感染性医疗废物。

2、病理性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包括: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3、损伤性废物

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包括: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4、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包括:

(1) 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 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 ——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

——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 ——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5、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包括: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6.其他废物

(1)放射性废物:含有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废物,包括:放射源、同位素检测试剂及混合物等。

(2)具有危害性的其他废弃物如压力容器等。 ◆ 医疗废物收集

设置三种颜色的污物袋:黑色袋装生活垃圾,黄色袋装医用垃圾,红色袋装放射垃圾。 要求垃圾袋坚韧耐用,不漏水;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 医疗废物登记和运送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我院医疗废物每天由专人定时到各科室回收送焚烧。 ◆使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

禁止双手重新盖帽而应用重新盖帽装置 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头柜、治疗车等台面上 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

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 ◆ 锐器伤的预防

(1)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全面的院感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内容:核心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科技能,应急处理抢

救能力,协调综合能力。

目的: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熟悉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充实护理基础理论及护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科护理常规和基础护理操作,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并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培训,使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院感的培训内容及目的

内容:医院感染管理的概念、消毒灭菌隔离知识与进展及其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灭菌,器械的合理使用与浓度监测、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医院感染管理、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合理给药与毒副反应、科室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目的:为了不断强化全体工作人员对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及知识水平,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始终,从而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杨英

全面的院感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地点:八楼会议室

主讲人:支淑华

张莉

王辉

内容:(1)加强医院感染防控保障患者安全

(2)多模式管理全面提升手卫生执行力

(3)消毒技术和医院感染控制新动态

为深入学习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进一步贯彻安徽省卫计委关于“加强手卫生管理”活动方案精神,我院定于2015年12月25日(星期五)下午3时在八楼会议室举行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院感相关知识及手卫生管理知识培训。

在会上,纪检书记支淑华总结了2015年我院院感工作,并对来年工作进行部署。强调我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认真分析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就医安全系数。

院感科主任张莉结合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第十一届学术会议内容,进行了多模式管理全面提升手卫生执行力专项讲座,从“系统改变”、“培训与教育”、“评估与反馈”、“工作场所的提醒”、“机构安全氛围”五方面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多模式手卫生改善策略,再次普及了手卫生基础知识,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从不同层面阐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紧迫性与面临新挑战。

院感科副主任王辉进行了“医院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消毒隔离防护技术等等。进一步加强对《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消毒专业知识的讲解。督促医务人员在日常的消毒灭菌工作中争取做到科学规范工作,持续质量改进,加强专科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岗位职责,规范岗位培训,加强科学管理,加大质量控制,保证医疗安全。

培训期间,参训人员认真记录,现场纪律良好。讲座结束就授课内容进行知识测试,手卫生知识部分:合格(≥95分)167人,不合格6人,合格率97%,消毒隔离部分:合格(≥95分)172人,不合格1人,合格率99%。通过这次培训不仅能增加院感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改变临床医务人员对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中的抵触情绪,加强医务人员自我职业防范措施,也熟知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流程、规范的行为,增强院感防控意识。

这次培训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时间紧,内容较多,总体来看还是达到了我们预期培训的效果。通过本次培训,使医务人员加强了医院感染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在今后我们更要尽可能多地加大培训次数和力度,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科

全面的院感知识培训范文第6篇

为加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本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特举办医院感保洁人员医疗废物处置及管理知识培训班。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2018年6月10日

下午4:00—5:30

二、培训地点:会议室

三、培训对象:本院全体保洁人员

四、主讲:院感科崔华萍

五、培训内容:

1、医院医疗废物的处置相关知识培训。

2、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培训。

3、手卫生知识培训。

怀远县赵集医院院感科

上一篇:清华总裁高级研修班范文下一篇:全科医学科工作制度范文